寧安歷史
『壹』 寧安名字的由來
古塔,古者,時間長久,集合常年風雨之拂。
久,喻安靜之意。所以該叫安。
清初的時候,清人還沒有完全打下整個中國,清朝把抓捕的罪犯都流放到寧古塔,自清順治十年()設置寧古塔昂邦章京。時值明清易代之際,大批受到朝廷刑罰的官員將領被發配到寧古塔,以示懲罰。
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為清朝時期古地名,清朝的寧古塔范圍大約在今俄羅斯海參崴一帶,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靠日本海,舊屬松江省地界。滿語數之六為寧古,塔為個,所以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
寧古塔有新舊二城,新城在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即寧安縣城),舊城在今海林市西南、海浪河南岸的舊街鄉古城村。
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員的接收地,他們當中有抗清名將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文人金聖嘆家屬;著名詩人吳兆騫;思想家呂留良家屬等等。
他們的到來,傳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兩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溝通。流民的湧入改變了當地以漁獵為主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們種植稷、麥、粟、煙葉,採集人參和蜂蜜,使農業耕作得到發展。
東北是清王朝的「龍興之地「,更重要的是,那裡一直在清政權掌控中。把不放心的政治人物流放到一個放心的地方去,這是中國歷代當權者共同遵循的一個規則。
另外其他的地域還沒有完全穩定下來,南方沒有完全控制,那更何談西北了,所以主要的流放地就是到東北。而且鑒於當時的中俄關系,為防範沙俄的侵擾,讓犯人們戍守邊疆也是出於國防需要。
(2)寧安歷史擴展閱讀: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就被流放到此地。順治十四年(1657年)爆發丁酉科場案,吳兆騫被發配到寧古塔。
康熙二十年(1681年)經明珠、徐乾學、徐元文等朝廷重臣相救,納資贖歸,前後歷經23年。張縉彥稱,「流徙來者,多吳、越、閩、廣、齊、楚、梁、秦、燕、趙之人。」
寧古塔常年冰封。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稱「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吳兆騫在給其母的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把罪犯流放到寧古塔,有兩層含義:一是懲惡與揚善,讓犯了罪的人背井離鄉受盡磨難,到關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風沙洗滌;二是為清皇族的老家「增磚添瓦」。
寧古塔是滿族的發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來到這里不僅要開荒種地,修橋築路,改變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還要忍飢挨餓,為當地官員、滿人當牛做馬,淪為家奴,以顯示祖上的榮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寧古塔
『叄』 牡丹江市歷史
牡丹江是一座歷史積淀非常厚重的城市,早在3000多年前,滿族人的祖先肅慎人的一支就在這片土地上揭開了牡丹江流域人類歷史的最早篇章。
牡丹江歷史發展脈絡
50年代末至70年代,黑龍江省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鏡泊湖南端考古挖掘了著名的鶯歌嶺原始村落遺址,其中出土的鹿角做成的鋤頭,是黑龍江省發現最早的農業生產工具,表明鶯歌嶺人已進入原始農業階段。出土的4隻惟妙惟肖、形態各異的小陶豬形象與近代東北各地飼養的大民豬有某些相似之處,屬野豬向黑龍江地方豬種的過渡類型,是研究黑龍江泥塑最早的實物資料。鶯歌嶺的文化遺存,記載了牡丹江流域人類從童年時代起所走過的艱難歷程,也將牡丹江流域的人類歷史向前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時期。 牡丹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在漫長的歷史變革中,由於各個朝代的更替,其稱呼也不盡相同。在夏、商、周時期,被稱為肅慎、息慎和稷慎。在兩漢、三國、魏晉時期,肅慎人改稱為「挹婁」。南北朝時期,挹婁人又轉稱勿吉。隋唐時期,勿吉又轉稱靺鞨,靺鞨族當時分為七個部落,其中佛涅部居張廣才嶺東牡丹江和寧安境內,呈寶部居綏芬河流域。五代時靺鞨族改稱女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舊日渤海國邊民被稱為生女真。到了清朝皇太極即位後,便將族名定為「滿洲」,簡稱滿族,由此牡丹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又稱為滿族。 公元698年,栗末靺鞨族首領大祚榮在牡丹江上游敦化敖東城建立了「震國」,史稱「舊國」。公元705年,大祚榮受招唐朝改國號為「渤海」,正式成為唐朝管轄下的地方自治政權。公元755年,大祚榮之孫,渤海三世王大欽茂將國都遷到今天寧安市渤海鎮,定首都名為上京龍泉府。渤海強盛時期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洲,疆域包括今吉林省、黑龍江省的大部,遼寧省少部以及俄羅斯濱海地區和朝鮮咸鏡北道、兩江道、慈江道及平安北道的一部分,幅員五千餘里,有戶十餘萬,常備兵數萬,號稱「海東盛國」。公元十世紀初,渤海國開始衰落。公元926年,契丹攻佔上京龍泉府。渤海末王大湮撰率眾出城投降,渤海國滅亡。公元928年,契丹將渤海國王族及城內居民財特遷到契丹腹地今遼南地區,為使渤海人忘其國土,臨行前放火將渤海故都化為灰燼。渤海國眾698年建國到926年滅亡,共傳十五世,歷時229年。 公元十二世紀初,女真完顏部崛起。據《金史·本記第一》記載:「始祖居完顏部仆干水之涯」,仆干水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女真完顏部最早就是居住在這里。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今寧安、海林、穆棱及牡丹江市區均屬金代胡里改路管轄。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牡丹江流域女真族歸於元朝政府統治之下。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明朝建立,建洲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綏芬河、長白山一帶。明永樂八年(1410年),建洲女真斡朵里部酋長努爾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耳率部從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寧古塔(今海林市舊街鄉)定居下來,這一支女真在歷史上被專稱為建洲女真。十年以後,他們東進至今俄羅斯雙城子對面克拉斯諾雅爾山城定居下來,再後來又經過多次遷移,最後定都於新賓的赫圖阿拉。明朝後期,建洲女真日益強大,努爾哈赤相繼統一了建洲諸部和海西女真四部。1608年,努爾哈赤派兵進駐寧古塔舊城,並以此為基地征服了今興凱湖、三岔口、烏蘇里斯克、穆棱、寧安、密山、琿春等地的女真部落。1666年,寧古塔將軍巴海率部在今寧安市寧安鎮修建新城,同年12月駐地遷往新城,原來的舊址便被稱為「舊城」或「舊街」,寧古塔舊城作為清朝各級章京駐地和治所,自1636年至1666年前後共存30年。 清王朝入主中原後,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後來,為了穩定政權,繼續擴張中原地區的疆域,清王朝從順治到康熙年間不斷往寧古塔一帶撥民和安置有戰功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屬,滿族人逐漸增多。寧古塔遷往新城後,寧古塔作為清朝政府的流放地,先後有大批被朝遷罷職、刻黜的官員和一些有學識的文士被「謫戍」或「遺戍」到這里。他們的到來,對傳播中原文化,加速民族融合、開發建設邊疆都做出了積極貢獻。 1860年,清政府開始對東北地區局部解禁。1881年,清政府開放了寧古塔管轄下 牡丹江歷史圖片
『肆』 牡丹江寧安勃海城的由來
看了下地圖,牡丹江在古代應該是位於渤海國境內,渤海國古代是一個強盛的國家,應該是取一個有歷史氣息的名字增加名氣吧。顯得有人文氣息。
『伍』 寧安-簡介100字了解寧安
寧安歷史悠久。遠在3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末期,鏡泊湖畔和牡丹江流域就有人類活動。商、周時期是肅慎人故地,兩漢至魏晉為挹婁人居地,南北朝時屬勿吉人之拂涅部,唐為渤海王國,建都於今渤海鎮內,稱上京龍泉府,遼屬生女真居地,金屬上京會寧轄地,元為總管軍民谷千戶所,明初為奴兒干都司統轄的衛所,後為寧古塔路。清順治十年(),設昂邦章京衙署,在舊寧古塔城治事。
康熙五年(1666)年,寧古塔將軍衙門遷至今寧安城址。康熙十五年(1676年,寧古塔將軍駐地遷至烏拉(今吉林市)留副都統鎮守。雍正五年(1727年)置泰寧縣,與副都統同城治事。雍正七年(1729年)裁縣。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設寧安府,始有寧安之稱,旋改綏芬廳,綏芬廳和副都統同城治事。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裁副都統,地方軍政要務統由綏芬廳署理。宣統元年(1909年),升綏芬廳為綏芬府。宣統二年(1913年),改為寧安縣公署。民國18年(1929年),改為寧安縣政府。民國21年(1932年)5月日本侵佔寧安後,稱寧安縣公署。
1945年8月17日,寧安解放,11月成立寧安縣革命民主政府。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寧安縣人民政府,屬松江省。1954年8月屬黑龍江省,1983年10月1日劃牡丹江市轄縣。1993年撤縣建市。
[行政區劃]
寧安地貌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轄7鎮5鄉共244個行政村,總人口4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9萬人。
[自然環境]
古老、美麗、富饒的寧安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東西長約140公里,南與吉林省接壤,北與牡丹江市相連,總面積7924平方公里,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秋短促,冬夏分明。年平均氣溫13.5℃,無霜期135天,年平均降雨400-600毫米,年平均日照2,638小時,素有黑龍江小江南之稱。寧安市屬於低山丘陵區。境內峰巒起伏,山川交錯,丘陵廣布。市內最高點在西部邊界大禿頂子山,海拔1,559米,最低點在北部邊界的溫春江橋南岸,海拔241米。
[資源狀況]
寧安市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廣闊的開發景。
寧安地貌呈"七山一水二分田"之勢,全市自西向東相間形成了構造剝蝕山地、剝蝕丘陵、肅蝕堆積坡地、沖積平原及熔岩台地等五種不同的發貌類型。復雜的發形地貌,造成了各種資源儲量豐富的優勢。寧安土地資源豐富,適合各業全面發展;山林資源富饒,為我省重要的木材資源基地;水能蘊藏量極為豐富,有優質天然礦泉水多處;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豐,富有金、銀、水晶、大理石、花崗岩、玄武岩、火山灰、陶土、石灰石等30多種;珍貴的野生動植物和山產品資源品種繁多;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堪稱天下一絕。
水利資源:俯瞰寧安市,河道縱橫,水網如織。寧安境內有一江(牡丹江)、三湖(鏡泊湖、小北湖、鑽心湖),55條河流,總流長1,472公里,年總徑流量18億立方米,水能資源蘊藏量為43萬千瓦時,有開發價值,尚待開發的水能資源為3.6萬千瓦時。現有大中小型水庫26座。境內的潑雪泉、鑽心湖等多處泉水均為天然優質礦泉水,並且水量可觀,是一大寶貴資源。充足的水利資源,為寧安能源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寧安市水電站星羅棋布。有鏡泊湖、石頭、樺樹川等11處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1.39萬千瓦,年發電量48,000萬千瓦時。目前,寧安境內的水能資源僅開發了40%。
土地資源:全市土地總面積為1,189萬畝,其中耕地166.5萬畝。耕地土壤中旱田佔75%,水田佔25%。境內土地肥沃,物理機械性能好,宜種植各類作物,農業綜合開發有很大潛力。
林業資源:森林是寧安市境內的主要自然資源,現有林地面積832萬畝,森林覆蓋率為52.6%,活木蓄積量4,286萬立方米。境內樹種多,既有凍土帶的樹種偃松、岳樺,也有亞熱帶的樹種黃菠蘿、水曲柳,還有大量的珍貴樹種紅松、雲杉和冷杉,擁有國內最大的、被稱為"綠色明珠"的紅松母樹林。寧安市森林資源富饒,林木的綜合利用和林副產品的精深加工領域投資收益前景遠大。東京城林業局和寧安林業局所轄23個林埸,年木材採伐量50萬立方米,為木材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野生資源:茂密的森林資源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天然繁衍生息的場所,據統計,境內野生動物有27種,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的有東北虎、梅花鹿、馬鹿、紫貂等。野生禽類有300多種,佔全國鳥類品種的三分之一,被列為國家保護的珍貴野禽有白鶴、鴛鴦、中華秋沙鴨、白腹海雕、虎頭海雕等8種。野生經濟植物品種多,中草葯類有54科112種,主要品種有人參、黨參、黃芪、桔梗、麥冬等,其中黃芪被中葯界稱為"塔芪",素有"黃芪以北為上,北芪以塔芪為珍"之說,每年野生貯量逾千噸。境內野生山野菜有可供出口的薇菜、蕨菜、刺老芽、猴腿等;菌類有針松茸、楱蘑、元蘑、猴頭、木耳等;野果有山裡紅、山葡萄、楱子、山梨等。另外,山野菜品種多,產量大,年產量在1萬噸以上,年加工量可達2,000噸,質量高、無污染,其深加工已成為國內外竟相投資的熱點,是寧安的重點開發項目。
『陸』 我想找黑龍江省寧安縣一帶的歷史名人 最好是在抗日年間 最好帶有事跡 謝謝 急用!!!
1940年2月22日,彈盡糧絕、孑身一人的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將軍在遼寧省蒙江縣(現靖宇縣)保安村以西五里的山路上攔住四個進山砍柴的中國人,與其中一個名叫趙廷喜的人談了話。此前四萬日偽軍為搜捕他一個人已折騰了兩個月。楊靖宇主動出現的原因是他腳上的棉鞋脫了幫,腳凍壞了,身上發燒,而且多日沒吃東西了。楊靖宇身上還有九千元偽幣,他請對方回到山下給自己買雙棉鞋和一些吃的。這個叫趙廷喜的中國農民答應了,回到屯子里,迎面碰上日本特務李正新,後者也是個中國人,不過是個日夜都想幫助日本人抓到楊靖宇以領取賞金的人。趙廷喜一見李正新就害了怕,把發現楊靖宇的消息講出來,李正新馬上帶他去日本警察所。第二天早上日軍趕到,楊靖宇壯烈殉國。
『柒』 寧安縣的歷史沿革
寧安,原名「寧古塔」。清初流人方拱乾撰《絕域紀略》載:「相傳當年曾有六人坐於阜,滿呼六為寧公、坐為特,故曰寧公特,一訛為寧公台,再訛為寧古塔矣。」新編《寧安縣志》稱:「『寧古』為滿語,漢譯為『六』或『六個』,『塔』是滿語『特』的訛音,漢譯為『居址』,合譯『六居址』,是指當時寧古塔地面上的六個大部落而言。」
寧古塔是滿族的祖居地之一。漢晉為北沃沮之地,南北朝屬勿吉,隋初稱靺鞨。公元698年(唐聖歷元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據東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境內),建立震國,仍稱靺鞨,史稱「舊國」。713年(唐開元元年),唐朝玄宗皇帝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遂去靺鞨號),以其轄區置忽汗州,授其都督實職,亦稱「渤海都督」。755年(唐天寶十四年),渤海三世王大欽茂從「舊國」遷都於上京龍泉府(忽汗城,今渤海鎮),歷時171年。遼屬東京道,金屬胡里改路,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屬奴兒干都司阿速河衛。清初,年6月(清順治十年五月),設置寧古塔昂邦章京。1662年(清康熙元年),將寧古塔昂邦章京改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將軍衙門始駐寧古塔舊城(今海林市舊街鄉古城村),後因水患和為抗擊沙俄用兵需要,1666年(清康熙五年),於牡丹江邊覺羅城西南5里處修築新城(今寧安鎮)。新城告竣後,將軍衙門從舊城遷至寧古塔新城,是清代邊外七大重鎮之一。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寧古塔將軍衙門移駐吉林烏拉城,留協領薩布素鎮守寧古塔地方。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薩布素升任寧古塔副都統,寧古塔正式設副都統衙門。1727年1月(清雍正四年十二月),於寧古塔設置泰寧縣,隸屬奉天府,專理漢人民事,與專理滿人旗務的副都統同城治事;因距奉天府甚遠,領屬不便,1729年5月(清雍正七年四月)裁撤泰寧縣。1903年1月11日(清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奏准,於寧古塔副都統轄區的三岔口(今東寧縣三岔口鎮)設置綏芬廳,同年3月(清光緒二十九年二月)委官試署。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將綏芬廳升改為綏芬府,移駐寧古塔城。隸屬吉林省東南路道。與此同時,裁撤寧古塔副都統。1910年5月(清宣統二年四月),以府治移駐寧古塔城,就寧古塔取義,改為寧安府。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3月,將寧安府改為寧安縣。1914年6月,隸屬吉林省延吉道。1929年2月,撤銷道的建制,改由吉林省直轄。是時,全縣總人口17萬餘人,為一等縣。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濱江省, 1937年7月劃歸新設之牡丹江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4月,寧安縣隸屬綏寧省管轄。同年8月,將縣境北部的新安鎮、海林、橫道河子等地區劃出,設置新海縣(縣址海林街)。同年10月,撤銷綏寧省,改隸牡丹江專區。1947年5月,將世環鎮、鏡泊、沙蘭等地區劃出,設置鏡泊縣(縣址世環鎮)。同年10月,隸屬牡丹江省。1948年7月,撤銷牡丹江省,劃歸松江省管轄。同年10月,撤銷鏡泊縣,並入寧安縣。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並後,由黑龍江省直轄。1956年3月,設立牡丹江專區,將寧安縣劃歸牡丹江專區管轄,同時將原海林縣西部地區劃歸寧安縣管轄。1960年1月至1962年9月,曾將寧安縣劃歸牡丹江市領導。1962年10月,將原海林縣並入寧安縣和林口縣的行政區域劃出,恢復海林縣。1983年9月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牡丹江地區,實行地市合並,寧安縣再度劃歸牡丹江市領導。1993撤縣建市。
『捌』 寧安的地方名人
寧安是「五四」青年運動領袖之一馬駿的故鄉,東北抗日聯軍四軍、五軍的誕生地和主要戰場之一。中共早期革命活動家張聞天,抗日名將周保中、李范五、李延祿、李荊璞等都在這里生活戰斗過;渤海國王大欽茂、抗俄名將黑龍江首任將軍薩布素、愛國詩人吳兆騫等諸多歷史人物在此留下傳奇故事。 大祚榮,本名祚榮無姓,後因其尊稱而取姓為大氏。靺鞨族粟末部人,公元7世紀末中國東北地區渤海郡國的創始人(698—719年在位),謚號:大聖明武高大王。他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軍事家政治家,史稱創造渤海的海東盛王。
『玖』 寧安市民風民俗
〔民風民俗〕
寧安市是一個集漢族、滿族、朝鮮族、回族等多個民族的聚居地,民間文學也體現出多民族的特點,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的民間文化。
順治十年以後,寧古塔時滿族就和漢族等各民族共同生活在這里。由於長期雜處,各民族文化互相影響,因而形成了寧古塔滿族文化的既有「山野之風」又有「中土之禮」的民族特色。
滿族的民間口頭文學比較典型地反映了這一古老民族的經濟生活、意識形態、信仰崇拜、性格素質、語言特點、風土民情等。
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傳統。朝鮮族男人和老年婦女喜歡穿素白衣服,年輕婦女喜著色澤鮮艷的綢緞。服裝特點是短衣長褲,婦女短衣長裙。
回族兄弟不擅長歌舞,但在文娛活動上也有他獨特的藝術愛好。他們喜歡耍龍燈、舞獅子。男女以長衫為主。喜著藍、青、灰、白顏色。男人常戴白色圓布帽,婦女頭部愛蒙青紗。
風俗傳說是圍繞風俗習慣及節日活動而形成的。這些傳說以文學手法來說明某種風俗形成的原因,節日活動的構成,飲食起居的特別規定等等。這些傳說依靠風俗帶上了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