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河歷史
1. 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背景
18世紀中期,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經濟發展迅速,北部工商業發達,造船業是主要的工業部門之一,甚至英國本土都有很多人購買這里製造的船隻;中部盛產糧食,生產的小麥和玉米都遠銷歐洲市場。
南部種植園經濟盛行,黑人奴隸是種植園的主要勞動力,除生產稻米外,主要種植煙草和棉花等經濟作物。北美生產的很多產品甚至能在國際市場上與英國產品一爭高低。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中,為爭奪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英國與法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
英國雖然打敗了法國,控制了北美大部分地區,但因長期的戰爭而導致財政困難。
於是,英國政府不斷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稅收,並實行高壓政策,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英國希望北美永遠做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竭力壓制殖民地經濟發展,並從殖民地搜刮更多的財富。殖民地人民不滿英國的盤剝和束縛,雙方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致戰爭爆發。
(1)孫河歷史擴展閱讀:
結果
1782年11月30日.英國新政府與美達成停戰協議。1783年9月3日,雙方在巴黎簽訂和約《巴黎和約》,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美國獨立戰爭是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這一勝利為後來的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獨立開辟了道路。
影響
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對歐洲大陸及拉丁美洲地區的現代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起了推動作用。它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近現代政治體制,對以後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
美國獨立戰爭沒有解決土地問題,也沒有解決奴隸制問題,使得獨立後的美國南北方朝著兩種不同的經濟道路發展,最終導致美國內戰(南北戰爭)的爆發。
獨立戰爭的勝利,使美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政治體制,並為拉丁美洲各國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樹立了榜樣,推動了18世紀的歐洲革命。
2. 北京在歷史上所有的名稱
北京在歷史上所有的名稱:
1、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2、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3、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4、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7、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8、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9、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2)孫河歷史擴展閱讀:
「北京」這個名詞,起初並不是一個與北京市所在地區緊密相關的「專用地名」,而是一個根據歷代王朝需要而設置到不同地區的「流動地名」,並且往往與「北都」同義,成為我國歷史上很多王朝實行「多都制」的表徵之一。今天的北京市,之所以被叫做「北京」,便是這一歷史現象,最終影響到北京命名的表現。
曹魏時期的鄴城是第一座冠名「北京」的城池
在魏晉以前的歷史時期,「北京」與「北都」的明確稱號並沒有出現在歷史長河之中,雖然新莽與東漢分別設置了東西都、東西京,甚至東漢還以南陽為南都,但並沒有設置一個與南都南陽對應的北都或北京。這是因為當時的天下還不需要一個坐鎮北方的陪都,來控制北方局面,一個洛陽便足以坐鎮中原與河北了。
曹魏建國以後,實行五都制,以帝都洛陽為中都,以鄴、譙、許、長安為陪都,並分別配上方位,確定所謂「京號、都號」,鄴城(河北臨漳)便是第一座被冠名「北京」或「北都」的城池。
鄴城之所以能成為曹魏北京,原因在於曹操稱魏公以後便以鄴城為國都建立了魏公國(魏王國),鄴城在建安後期一直是曹操的統治中心,這里擁有曹魏版圖內僅次於洛陽的宮城建築,而且這里可以為曹魏防禦並州、冀州、幽州北部的游牧族群提供一個強大的前進基地與指揮中樞,因此,鄴城也便成為了曹魏的北京,長達46年(220年-266年)。
3. 北京發展歷史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1949年1月,在原國民黨時期20個區的基礎上臨時劃定32個區,4月將32個區合並為26個區,6月接管任務完成後調整為20個區。
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議,率領25萬國民黨軍隊投向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市,北京和平解放。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1952年,北京市由華北行政委員會領導。7月,將河北省宛平縣全部及房山、良鄉2縣部分地區劃歸北京市。
1956年~1958年間,將河北省昌平、良鄉、房山、大興、通縣、順義、平谷、密雲、懷柔、延慶等縣劃歸北京市,形成今北京市行政區域。
1956年3月9日,撤銷昌平縣,將昌平縣所屬行政區域(高麗營鎮除外)劃歸北京市,並命名為昌平區。將河北省通縣所屬的金盞、長店、北皋、孫河、崔各庄、上新堡、前葦溝等7個鄉歸北京市。
2002年2月7日,北京市撤銷懷柔、平谷兩縣,設立北京市懷柔區、平谷區。2010年7月1日,北京市撤銷原東城區、崇文區,設立新的北京市東城區;撤銷北京市原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
2015年11月17日,北京市撤銷密雲、延慶兩縣,設立北京市密雲區、延慶區。至此,北京告別縣治時代。
(3)孫河歷史擴展閱讀: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辦公所在地。
北京地處中國華北地區,中心位於東經116°20′、北緯39°56′,東與天津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相鄰,北京市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
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下轄16個市轄區。截至2018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4.2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032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4萬元。
4. 噶倫堡歷史
16世紀至20世紀初葉,英國殖民主義者對外進行的侵略擴張。英國是近代最大的殖民國家,其殖民地曾遍布全球。
一、原始積累時期的殖民擴張
英國在這一時期的殖民擴張,始於16世紀迄於18世紀後期工業革命的興起。
17世紀20~30年代 ,英國相繼佔領了西印度群島的聖基茨等地,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東岸共建立13個殖民地。
18世紀,英國開始同法國爭奪殖民霸權,1689~1763年間,兩國有過4次戰爭,每次都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終。英國的殖民地大為增加。1713年,法屬新斯科舍半島、紐芬蘭和哈得孫河沿岸,西屬直布羅陀和梅諾卡島均轉歸英國。特別是由於七年戰爭的勝利,英國不僅奪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領土,還奪得格瑞那達、聖文森特、多米尼加、多巴哥和非洲的塞內加爾。西班牙的佛羅里達也給了英國。
1600年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是英國在東方的殖民機構。1757年,英國確立了在印度斯坦的統治地位。1767~1799年4次進攻並最後佔領邁索爾土邦。1803~1804年打敗馬拉特人的反抗,囊括了克塔克以及恆河與朱木拿河(現稱亞穆納河)之間的大片沃土。英國還從荷蘭手中奪得蘇門答臘(1784)和馬六甲。從吉打蘇丹手中割走檳榔嶼(1786)。1668~1711 年英人J.庫克考察了澳大利亞東岸和紐西蘭,英國隨即向該地移民。
二、工業資本時期的殖民擴張
1843~1849年英國先後兼並信德、克什米爾和旁遮普,從而完成了對印度的征服,進而向印度外圍擴張。1814~1815年割去尼泊爾南部土地;1824、1852年兩次侵略緬甸,將阿薩姆、若開、丹那沙林並入英屬印度。1864~1865年又將不丹的達吉嶺和噶倫堡並入英屬印度。1824年,荷蘭被迫將新加坡劃歸英國,馬來亞劃歸英國勢力范圍。1841年和1842年汶萊先後將沙撈越和北婆羅割給英國 。1847年汶萊受英「保護」。1839年,英國佔領土耳其統轄下的亞丁港。1857年又占丕林島。
在非洲,1843年英國兼並納塔爾。1808、1861和1874年,塞拉里昂、奈及利亞和黃金海岸相繼淪為英國殖民地。
自1764年起,瀕臨南美東岸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經法、英、西、阿根廷等國易手後,1833年終為英國所得(始稱福克蘭群島)。
英國不滿足於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在兩次鴉片戰爭後,不僅要中國賠款、開辟通商口岸,還割去了香港(1842)和九龍半島界限以南的土地(1860)。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後,英國為了加強統治,於1858年撤銷東印度公司的行政大權,將印度改為直轄領地。
對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英國採取移民拓殖政策,使其成為自己工業的附庸。
金融資本時期的殖民擴張 19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英國逐步喪失其工業世界的壟斷地位,但資本輸出和殖民擴張仍然領先。
1876年 ,英國將印度命名為印度帝國,繼續向其周圍擴張。1876年,占俾路支,1878~1879年阿富汗淪為英國的附屬國。1886年占曼德勒,完成將緬甸並入印度的計劃。1887年宣布哲孟雄(錫金)受其保護。同年,荷屬馬爾地夫群島改受英國保護。英國以印度為基地窺伺中國的新疆、雲南和西藏。掠奪新疆的陰謀最後為清軍粉碎。雲南在1876年被迫開放,增闢商埠,擴大領事裁判權,西藏在遭到1888年和1904年的兩次入侵後,亦被迫開放,承認英國的領事裁判權。英國還乘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之機,於1898年強租威海衛。同年又強租九龍半島北部及其附近島嶼,為期99年。在馬來半島,經不斷蠶食,馬來半島南部均落入英國之手。1907年英、俄兩國在伊朗劃分了勢力范圍。
在大洋洲,1874年英國占斐濟 ,1884年宣布巴布亞為保護地。1893~1904年又先後佔有所羅門、湯加、吉爾伯特、庫克、埃利斯和菲尼克斯群島。1906年,與法國共管新赫布里底群島。在地中海,1878年從土耳其手中奪得塞普勒斯島。
非洲是帝國主義瓜分的最後一塊大陸。英國奪得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1868年和1885年,先後將巴蘇陀蘭和貝專納納入保護領地。1887年占祖魯蘭,1889年,C.J.羅得斯的南非公司成立後,加緊掠奪辛巴威及尚比亞河以北廣大地區,並於1895年命名這一地區為羅得西亞。經過同德、法、意各國的激烈爭奪,在19世紀末,東非的索科特拉島、索馬里、烏干達、肯亞、桑給巴爾島等地先後淪為英國的保護地。
1882年,埃及實際上變成英國的殖民地。19世紀80年代埃及統治下的蘇丹,爆發馬赫迪起義,曾趕走英埃侵略軍,建立自己的國家。1899年,這個國家被英軍扼殺,實際上淪為英國殖民地 。經過英布戰爭 ,英國佔領了布爾人的兩個共和國——德蘭士瓦和奧倫治。1910年,德蘭士瓦、奧倫治和開普、納塔爾組成新的自治領——南非聯邦。
到20世紀初,世界領土被瓜分完畢,英國所佔份額最大。1876年時它已擁有2250萬平方千米的領地和25190萬人口,到1914年增加到3350萬平方千米的領地和39350萬人口,相當英本土的137倍和人口的8倍多。V.I.列寧稱英國為「殖民帝國主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奪取了德國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並在戰後以委任統治的名義納入帝國領域,其中西南非洲分給南非聯邦、坦噶尼喀由英直接統治,多哥與喀麥隆與法國共管,德屬新幾內亞和諾魯分給澳大利亞。西薩摩亞交給紐西蘭。此外,原屬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包括外約旦)和美索不達米亞也劃歸英國。
5. 望京地帶的歷史
望京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區域,它比北京的歷史還要長幾百年。史書記載,望京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遼代,距今已有千年。遼代定都於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而把幽州(今北京)作為陪都之一,稱之為南京(亦稱燕京)。望京當時處在中京經古北口通往幽州的交通要道上,望京以北的孫侯(今孫河)更是位居溫渝河(今溫榆河)之南岸,是當時從東北方向進出幽州必經的重要渡口,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遠在宋朝,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有這樣的記載:京都東北五十里處有望京墩一座,望京由此得名。據推斷,現在的地名大山子也是與望京墩頗有淵源。
望京墩上的城防建於明景泰元年(1450年)。此時的明朝正處在戰亂年代,北方蒙古族瓦剌部不斷進犯,戰事頻繁。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英宗朱祁鎮親率五十萬大軍北上討伐,卻大敗於懷來土木堡,英宗亦成為瓦剌軍的階下囚。英宗之弟朱祁鈺隨後即位(號稱景帝),上台後首要之事便是重用兵部尚書於謙,依仗其刷新內政、整頓軍隊、備足糧草、構築城防,以保京城不失。同年十月,於謙率領明軍成功擊潰兵臨北京城下的瓦剌軍。過了三月即明景泰元年閏正月,於謙為加強北京城防又奏請皇上:「京城四面,因無墩台瞭望,寇至不能知其遠近及下營處,卒難提備,可用四面離城一、二十里或三十里築立墩台,以便瞭望。」景帝回曰:「所言甚善。」其令欽天監踏勘,畫圖來看。同年六月,總兵武清侯石亨再奏:「京城四面,宜築墩台,以便瞭望。」只過一月,七月就在京城北面和東北面「築德勝門雙綜鋪及東直門外望京村墩台」(《明實錄類纂》北京史料卷)。至於此墩台的形狀和規模,史書上沒有記載。但可比照當年其他地方所築墩台的大小:「高三丈,闊十二丈」。清代的《日下舊聞考》和《宸垣識略》對這座「望京村墩台」都有所提及。
6. 運河文化的歷史、地理、故事和傳說
地理文獻: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大長河。它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最後流入渤海。歷史記載: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詩句:1、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王維《送魏郡李太守赴任》?173病⒐爬椿坪恿鰨褡韝亍6嫉辣渫ń潁綴;盡#巳鉀蕁豆嘔坪擁獺貳。場⒋竽卵討保ず勇淙趙病#⊥蹺妒怪寥稀貳。礎茲找郎驕。坪尤牒A鰲S釙Ю錟浚弦徊懵ァ#踔痢兜丘偃嘎ァ貳。怠⒕患坪又焐俠矗劑韉膠2桓椿?--李白《將進酒》6、黃河落天走東海9517萬里寫入胸懷間。--李白《贈裴十四》7、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成語:問鼎中原: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神話傳說:河伯馮夷受命治理黃河,但操勞一生沒有把黃河治好,到年邁時8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畫了一幅黃河水情圖,又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大禹,將水情圖交給了他。大禹根據河伯授給他的這一幅圖,疏通水道,終於治理好了黃河。
7. 急急急,歷史
喬治.華盛頓托瑪馬斯.傑斐遜等人
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
美國獨立戰爭
發生時間: 1775~1783年
發生地點: 北美戰場
1775~1783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又稱北美獨立戰爭或美國革命。
18世紀中葉,隨著北美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美利堅民族意識的增強,英國與北美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七年戰爭後,英國為彌補戰爭損失,加重對殖民地人民的盤剝與壓迫,從而使殖民地抗英斗爭從經濟、政治斗爭發展到武裝斗爭。1774年9~10月,除喬治亞外的12個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決定聯合抗英。會後,各殖民地開始進行起義准備,訓練民兵並貯藏軍火。1775年4月19日,駐波士頓英軍奉命去康科德查抄殖民地民兵的軍火,往返途中在列剋星敦附近遭民兵伏擊,損失286人。列剋星敦之戰揭開戰爭序幕。5月10日,北美各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二屆大陸會議,6月14日決定建立大陸軍,次日任命G.華盛頓為總司令。
戰爭初期,雙方力量懸殊。英國是當時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工業發達,擁有世界一流海軍;駐北美英軍約3萬餘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且以加拿大為依託;但軍隊遠離本土,不諳當地情況,人力物力補充困難;統治集團內部在戰爭指導上存在分歧,未形成統一指揮。北美殖民地人口僅300萬,其中約50萬人為親英的「效忠派」;正規軍剛組建,兵力不足,主要依靠不脫產的民兵和短期服役的志願兵補充,裝備落後,缺乏訓練;各殖民地地方主義嚴重,大陸會議的領導軟弱無力;但進行的是正義戰爭,為獨立自由而戰,得到革命人民和國際進步力量的支持,並可利用英國與法、西、荷等國的固有矛盾,爭取外援。戰爭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775~1778),主戰場在北方,英軍掌握主動權英軍的總戰略是以海軍控制北美東部沿海,同時以陸軍分別從加拿大和紐約南北對進,打通尚普蘭湖、哈得孫河谷一線,以孤立反英最堅決的新英格蘭諸殖民地,然後將其他殖民地各個擊破。殖民地方面力量薄弱,基本上採取避免決戰、保存實力、相機破敵、爭取外援的方針。1775年5月,各殖民地民兵主動進攻,先後攻佔泰孔德羅加堡、克朗波因特等地,並圍困波士頓。6月17日,馬薩諸塞總督、英軍統帥T.蓋奇派兵2200名,向圍困波士頓的民兵陣地邦克山和布里德山多次發起進攻。民兵英勇抗擊,兩次擊退英軍進攻,雖因彈葯耗盡放棄陣地,卻首次取得了殲敵千人的戰果。為激起加拿大的反英情緒,美軍分兵兩路進攻加拿大。11月,R.蒙哥馬利率左路軍攻佔蒙特利爾,隨後與B.阿諾德率領的右路軍在聖勞倫斯河下游會合。12月底,美軍約1000人冒著暴風雪突擊魁北克失利。此後,美軍圍攻魁北克,牽制了英軍的部分力量。直到次年5月英國增派援兵,美軍才撤退。1776年3月,英軍在被圍11個月後被迫撤出波士頓。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告殖民地獨立。8月底,W.豪(繼蓋奇任英軍統帥)率英軍3.2萬人在海軍艦隊配合下進攻紐約。華盛頓指揮1.9萬人分兵把口打陣地戰,在英軍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損失慘重,於11月率余部約5000人向新澤西退卻。英軍追擊美軍至特拉華河,隨後入營過冬。華盛頓利用英軍疏於戒備之機,於聖誕之夜東渡特拉華河,奇襲特倫頓英軍,俘敵近千人,並於次年1月3日在普林斯頓再敗英軍。特倫頓和普林斯頓之戰使接連受挫的美軍士氣為之一振。1777年夏,英軍為切斷新英格蘭同其他州的聯系,決心兵分三路南北對進,打通尚普蘭湖—哈得孫河谷:一路從安大略湖南岸登陸,沿莫霍克河東進,途中被美軍擊潰;另一路7000餘人由J.伯戈因率領,沿尚普蘭湖南下,企圖與豪指揮的第三路即駐紐約的英軍會師於奧爾巴尼。但豪未按計劃北上,反而率軍1.8萬人南下,於9月26日攻佔大陸會議所在地費城。伯戈因孤軍冒進,被1.2萬美軍和游擊隊圍困在薩拉托加(今斯凱勒維爾),10月17日率5000餘人投降。薩拉托加之戰成為戰爭的轉折點,促使法國於1778年3月對英宣戰。美國獨立戰爭由此發展為國際戰爭。華盛頓率軍退至瓦利福奇後,在志願人員、普魯士軍官B.斯托伊本主持下對部隊進行冬季整訓,提高了戰鬥力。1778年6月18日,英軍放棄費城,退守紐約。此後,北方戰事進入僵持狀態。
第二階段(1779~1783),主戰場在南方,美軍以弱勝強英軍新任統帥H.柯林頓利用南方「效忠派」較多,且靠近英屬西印度群島等有利條件,將主力南調,企圖首先控制南方諸州,然後與北方據點紐約遙相呼應,遏制北方。美軍企圖在法國陸、海軍配合下,控制沿海戰略要地,同時大力開展游擊戰,消耗敵人有生力量,以爭取最後勝利。1778年底,英軍攻佔喬治亞州首府薩凡納,開始在南方發動強大攻勢。次年9月,美法聯軍圍攻薩凡納,傷亡慘重。1780年春,柯林頓指揮英軍1.4萬人從陸海兩麵包圍查爾斯頓,迫使南方美軍司令B.林肯率5000餘人投降,並繳獲4艘軍艦、300門火炮及其他裝備。5月29日,英軍在南卡羅來納州韋克斯豪克里克再敗美軍。6月8日,柯林頓率部分英軍回紐約,留下C.康沃利斯率英軍7000餘人在「效忠派」配合下據守南方廣大地區。8月16日,英軍在南卡羅來納州卡姆登擊敗H.蓋茨統率的南方美軍主力。同年12月,大陸會議委派N.格林為南方美軍司令。格林分兵兩路(一路由D摩根率領,另一路由他親自率領)開展游擊戰。在弗吉尼亞,法國志願人員、青年貴族拉斐特侯爵率軍牽制叛將阿諾德指揮的英軍。1781年1月17日,摩根在南卡羅來納州考彭斯大勝英軍。3月15日,英軍在北卡羅來納州吉爾福德與美軍交戰,傷亡慘重,被迫向沿海地區撤退。8月,康沃利斯集中南方英軍主力於弗吉尼亞半島上的約克敦。華盛頓統率美法聯軍1.6萬餘人(其中法軍7000餘人,由羅尚博伯爵指揮),在格拉斯伯爵率領的法國艦隊配合下包圍約克敦,迫使英軍於10月19日投降。約克敦圍攻戰導致英內閣倒台並促使雙方和談。英國新政府於1782年11月30日與美國達成停戰協議。1783年9月3日,雙方簽訂《美英巴黎和約》,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美國獨立戰爭是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得到國內外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參加獨立戰爭的國際志願人員約7000人),廣大軍民英勇奮戰,對戰爭的勝利起了決定作用。戰爭中,美國執行靈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國際矛盾取得法、西、荷等國的援助。美軍戰略戰術靈活,採取正規戰與游擊戰相結合的作戰樣式,摒棄傳統的線式戰斗隊形,根據地形地物採用疏開隊形作戰,不拼消耗,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而著眼於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獨立戰爭的勝利,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對後來法國大革命和拉美民族解放運動均有重大影響。
8. 紐約的歷史
紐約的歷史較短,只有300多年。最早的居民點在曼哈頓島的南端,原是印第安人的住地。1524年義大利人弗拉贊諾最早來到河口地區。
1609年英國人哈得孫沿河上溯探險,該河便以他的名字命名。1626年荷蘭人以價值大約60個荷蘭盾(相當24美元)的小物件從印第安人手中買下曼哈頓島辟為貿易站,稱之為「新阿姆斯特丹」。
1664年,英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約克公爵佔領了這塊地方,改稱紐約(即新約克,英國有約克郡)。1686年紐約建市。
獨立戰爭期間,紐約是喬治·華盛頓的司令部所在地和他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的地方,也是當時美國的臨時首都。1825年,連接哈得孫河和五大湖區的伊利運河建成通航。
以後又興建了鐵路,溝通了紐約同中西部的聯系,促進了城市的大發展。到19世紀中葉,紐約逐漸成為美國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集金融、貿易、旅遊與文化藝術於一身的國際大都會。
(8)孫河歷史擴展閱讀:
名稱的由來:
紐約(New York)意為「新約克郡」—英荷戰爭結束後,荷蘭戰敗被迫將新阿姆斯特丹割讓給英國,當時正好是英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約克公爵的生日。
於是將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為新約克郡,作為送給約克公爵的禮物。另外由於在二十世紀初,紐約對外來移民來說是個嶄新天地,機會到處都是。
因此紐約常被昵稱為「大蘋果」(the Big Apple),便是取「好看、好吃,人人都想咬一口」之意。紐約市有官方拉丁語名稱Novum Eboracum用於市徽上,意為「新艾伯拉肯」。其中艾伯拉肯就是前述約克在羅馬帝國時期的拉丁語舊名。
9. 請大家親告訴我, 望京有哪些有名的歷史和關於老望京的所有信息。謝謝!
望京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遼代
史書記載,望京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遼代,距今已有千年。沈括所言實際指的是遼代之事。遼代定都於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而把幽州(今北京)作為陪都之一,稱之為南京(亦稱燕京)。當年的望京館其實並沒有建在望京,而是建在望京東北十餘里的孫侯(今孫河村)。孫侯與望京當時都處在中京經古北口通往幽州的交通要道上,孫侯更是位居溫渝河(今溫榆河)之南岸,是當時從東北方向進出幽州必經的重要渡口,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村中曾設有瞭望敵方情況的土堡,孫侯原為孫堠。為了給南來北往的使臣提供宿息飲餞之所,遼代便在孫侯建立館舍。始稱孫侯館,後改為望京館。想必是當年望京較孫侯更有名。如今到孫河村去找尋望京館的遺跡,已是一無所獲。
望京館既在孫侯,沈括所言「三十里」似有不確。故清代於敏中所輯《日下舊聞考》及吳長元所輯《宸垣識略》中均稱「望京館在城東北五十里孫侯村」。考慮到遼代幽州在今西便門至宣武門一帶,此說該較為准確。另外宋《王沂公(曾)行程錄》中還有「四十里」一說。
■明代望京墩讓望京再次揚名
如果說在遼宋時期讓望京出名的是望京館,那麼到了明代築起瞭望京墩則讓望京再次揚名。
望京墩建於明景泰元年(1450年)。此時的明朝正處在戰亂年代,北方蒙古族瓦剌部不斷進犯,戰事頻繁。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英宗朱祁鎮親率五十萬大軍北上討伐,卻大敗於懷來土木堡,英宗亦成為瓦剌軍的階下囚。英宗之弟朱祁鈺隨後即位(號稱景帝),上台後首要之事便是重用兵部尚書於謙,依仗其刷新內政、整頓軍隊、備足糧草、構築城防,以保京城不失。同年十月,於謙率領明軍成功擊潰兵臨北京城下的瓦剌軍。過了三月即明景泰元年閏正月,於謙為加強北京城防又奏請皇上:「京城四面,因無墩台瞭望,寇至不能知其遠近及下營處,卒難提備,可用四面離城一、二十里或三十里築立墩台,以便瞭望。」景帝回曰:「所言甚善。」其令欽天監踏勘,畫圖來看。同年六月,總兵武清侯石亨再奏:「京城四面,宜築墩台,以便瞭望。」只過一月,七月就在京城北面和東北面「築德勝門雙綜鋪及東直門外望京村墩台」(《明實錄類纂》北京史料卷)。至於此墩台的形狀和規模,史書上沒有記載。但可比照當年其他地方所築墩台的大小:「高三丈,闊十二丈」。清代的《日下舊聞考》和《宸垣識略》對這座「望京村墩台」都有所提及。
歷經550多年的風風雨雨,望京墩已不見蹤影。如今的望京村人都不知望京墩為何物,但村裡的老人還記得,早年村南地頭曾有一土包,人稱「單墩」,恐是望京墩的遺留之所。後來建廠房、修公路將這一僅存的土包推平了。
■明後期分出大小望京村
明代以前望京只為一村,明後期分出了大小望京村。兩村以一條小河相隔,大望京村居東,小望京村居西。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大望京村已有常住人口近2000人,440多戶。小望京村則有700多人,300多戶。盡管大小望京村的人們對望京館、望京墩幾乎一無所知,但說起望京的來歷,村裡老人都會說出這樣一個事實:他們小時候站在村頭就可以望見東直門(城樓)、鼓樓。
■乾隆帝御封望京?
此外還能從他們嘴裡聽到一個御封望京的傳說:那一年,乾隆皇帝去避暑山莊度夏,經由御道路過此村,停下歇息,飲茶之時回頭一眼望見東直門,隨即賜名此地為望京。老人們質朴的說法和傳說大概道出瞭望京一名初始的含義,當然遼代是見不著東直門的,但可以望見當時幽州城的某一高點。此說不無根據,看看望京一帶村子的海拔高度,雖都處在大平原上,大小望京村比周圍村子差不多能高出一米,比孫河村更是高出2米多。想像一下吧,當時來自北方的使臣、商賈走出莽莽燕山,來到廣闊平原,行至望京,豁然看見京城的一角,那是何等的喜悅。大望京村的老人還有印象,早年御道穿村而過,御道兩旁商鋪、酒館一一排列,好不熱鬧。五十年前村裡還有雙關老爺廟(一殿供兩個關老爺),一步兩井等古跡,現已無存。大小望京村周圍曾有幾處明清時期顯赫人物的墓地,多已平復,僅存清末軍機大臣、大學士世續(俗稱「世中堂」)墓地的幾間殿房和兩株馬尾松。
望京小區已經有10多年的歷史了,小區里除了少部分是世代居住在此的「老望京」之外,絕大部分是「移民」至此的外鄉人。對於這片土地的過去,「老望京」們多多少少會從父輩那裡得知一些,而對很多外鄉人來說,大概都充滿著疑問。我們查閱了數據,采訪瞭望京的一些老人,來給您說說望京地名的來歷。
古老的來歷——東晉時「將台」曾設拜將台,望京小區的南部一帶,原來屬於將台鄉西八間房行政村。「將台」得名於現在將台窪村西火車站附近曾有的拜將台。這個拜將台曾是東晉十六國時前燕的皇帝景昭帝慕容俊建的。現在這個拜將台早已經消失了,而且拜將台所在的將台窪村,現在也由於行政規劃的調整而不屬於將台鄉,而歸東風鄉管轄。
滄桑的變化——元代時「阜通」是條漕運河。 望京現在有兩條路,一條叫阜通東大街,另一條叫阜通西大街,「阜通」兩個字比較奇怪,其實「阜通」一詞得名於元明時期流經這里的「阜通河」。阜通河又名「壩河」,就是位於現在望京西南四元橋南側的那條小水渠。不過在元代的時候,這可不是一條小水渠,而是條可以進行漕運的大運河。1279年,元朝開通北線運糧河,河流取名叫阜通河,終點位於現在西壩河的光熙門。阜通河中途修築了千斯壩、常慶壩、郭村壩、西陽壩、鄭村壩、王村壩、深溝壩等7處大壩用來通漕運,由此這條河得名壩河。到了清代後期因水源不足,淤塞失修,壩河才逐漸失去了漕運能力。「西壩河」和「東壩」; 也與這條河有關; 朝陽區另外兩個地名「西壩河」和「東壩」也是根據阜通河上的大壩得名的。「西壩河」位於常慶壩以西,所以得名;而「東壩」其實就是鄭村壩一帶。
1.「奶子房」是片養馬場。在北邊的崔各庄鄉有一個村叫「奶子房」,從望京過去的944路、939路公交車終點站就設在「奶子房」。奶子房的來歷和這里原來是片養馬場有關。在元代遼金時期,蒙古人愛喝馬奶酒,因此這里是專門養馬產奶供給蒙古貴族飲用的地方,久之這里也就稱為「馬奶子房」。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村子才發展成東西兩村,稱為「馬奶子東村」、「馬奶子西村」。1979年此處地名改為「奶子房」,但仍分「奶東村」和「奶西村」。
2.來廣營曾是正藍旗兵營。來廣營鄉在清朝是正藍旗的兵營所在地,俗稱「藍營」,後來成為村後取諧音叫「來營」。1908年,才最早使用「來廣營」一名。明、清至民國時期,來廣營都是各朝政府的屯兵重地,到現在還有一些舊營房遺址。來廣營鄉原有32個自然村,從一些村的名字上可看出當年的地域特點,比如來廣營鄉帶「營」字的村名非常多,現在有來廣營、勇士營、清河營、黃軍營,都與明初駐軍屯墾和清代駐扎八旗拱衛京師有關。
3.望京西園多「墳」地。來廣營一帶由於地處明清時期的郊區,因此這一帶還是一片皇家墳地。達官貴人、皇宮中的宮女太監甚至一些皇親國戚也都安葬在此。在地名上,過去來廣營鄉帶「墳」的村就多達14個,比如「師家墳」、「趙家墳」、「王爺墳」、「六公主墳」等。「師家墳」村現在位於澳洲康都小區的西側,是望京存留下來為數不多的老村落,不過目前已列在拆遷范圍之內。「趙家墳」就是現在的望京西園一帶。望和橋附近的「六公主墳」,是清朝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女兒壽恩固倫公主墳墓之地。前段時間在望京西路挖出的明清古墓,也說明瞭望京曾經存在大片墳地。上世紀60年代後至80年代初,來廣營鄉的這些村名末尾「墳」字陸續改為「村」、「庄」以及「屯」等。
4.有趣的更改——「花椒地」——「花家地」——「畫家地」位於北四環東北角的花家地小區,最早這里曾是一片花椒地。「原來這里是一片農田,在上面種著大片的花椒,因此這一帶也就被稱為花椒地。」老一輩的「老望京」們對記者說。1988年初,城開集團在這片花椒地里建起瞭望京小區第一批住宅小區,取花椒地的諧音叫「花家地小區」。現在花家地已經分為「花家地西里」、「花家地北里」、「花家地南里」、「花家地」等幾大小區,是望京較大的一片居民生活區。幾年前,由於中央美術學院搬到花家地來,附近也就聚集了大量的藝術家,「花家地」也慢慢地被大家戲稱為「畫家地」,而其真正的原名「花椒地」幾乎已經被人遺忘。
原來的望京是個村子,目前的「望京小區」的大部分土地其實原本不屬於望京。現在望京北側的南湖東園以北一帶,包括望京花園、望京科技園等,原本都是來廣營鄉所轄;而南側大西洋新城以南部分,則基本上都屬於將台鄉。真正的望京就在目前京順路旁邊的一個望京村內。南湖、北湖和東湖原來屬於來廣營; 望京西北側的南湖東園小區一帶,以前屬於南湖渠、北湖渠和東湖渠三個村莊,這三個村莊原本屬於來廣營鄉所轄。 南湖渠早已經被拆除,現在在其原地上蓋起了多個小區。現在的南湖渠西里、季景沁園、銀領國際、南湖東園、南湖中園和南湖西園等小區,原本都是原南湖渠村莊的所在地。東湖渠和北湖渠兩個村莊目前還存在。東湖渠位於望京花園西側、北小河公園東邊,現在是望京的一個「城中村」。北湖渠位於望京西北方向,目前還有大量的居民居住在此。
自1994年開始大規模建設以來,望京,這個有著特殊意義的區域經過不斷的變遷與發展,儼然成為一座具備區域商業中心、中等程度的新城。十年前,望京是北京邊緣的一座荒涼的「小鄉村」,十年後,望京成為亞洲最大的國際居住社區。望京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令世人震驚,如今發現望京有以下幾點重大變化:
交通瓶頸迅速打破
望京素以「進易出難」著稱,但是近兩年,望京的交通環境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望京內部的交通網路組織得到完善,許多先前的斷頭路相繼連接通車,道路兩旁加設了隔離帶,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無人管理造成的交通混亂局面;另一方面,望京打通了與外圍的交通動脈。地鐵13號線經過望京西,方便了居民快速進入東西二、三環,再加上規劃中的地鐵四號線助陣,軌道交通的力量在望京地區將不可小覷。同時,隨著進入望京腹地的望京西路、阜通東大街的建成通車,困繞望京「早晨出不去,晚上進不來」的交通擁堵問題將會得以有效解決.
望京二手房引領市場風范
望京地區開發的住宅項目多以高層塔樓和高層板樓為主,中檔項目居多,以二居和三居為主,市場供應相對單一。為了改變過去在新區開發中產品過於單一的狀況,目前進入望京區域的項目均以高檔公寓、豪宅和寫字樓、大型公建及商業配套中心為主,還包括大型文化娛樂中心等。
第一:新樓盤數量有限,價格較高.
第二:二手房價位適中,獨領風騷.
望京地區90年代後開發的房屋幾乎覆蓋整個區域,這些房屋格局大都十分新穎,大居室,大客廳,廚房的設施比較完善,打破了傳統的二手房小居室,小客廳,廚房窄小的格局,並且許多二手房都帶有精裝修,品位較高
第三:置業者的整體素質提高.
如果說九十年代的望京居住人口主體是城市化進程中"上樓"的當地農民,那麼,隨著韓國三星電子、西門子、松下、LG、摩托羅拉等跨國企業的紛至沓來,居住人群越來越同質化---受過高等教育的白領階層日漸成為望京的主流居住人群。此外,望京由於韓國人特別集中,因此這里也是遠近聞名的"韓國村"。截止到2007年年底,居住在望京的韓國人約有8萬人,已經佔在京韓國人總數的90%。韓國服裝、韓式燒烤、韓國特色專賣店都在望京遍地開花。在韓國,望京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甚至很多沒有來過北京的韓國人都知道,望京是北京韓國人聚集最多的"村"。
未來兩三年內隨著更多外企的進駐,會有越來越多的中高收入群體選擇在望京置業。隨著望京規劃藍圖的付諸現實,高科技園區的建設,交通、生活、教育、醫療、購物、娛樂的配套不斷完善,就業環境與居住品質的提升,望京,將會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置業熱點。
商業配套正在升級
這兩年,望京的基礎設施改造吸引了大批國際零售商,位於北五環的百安居、愛家家居、嘉茂華聯商廈、華堂商場、六佰本、家樂福、望京國際商業中心、宜家望京店的入駐,沃爾瑪、歐尚、新世界百貨商場、好萊塢影城等。據統計,望京區域內僅今年新增的商業面積就達60萬平方米,望京的商務配套正在迅速崛起。
世界500強企業積極進駐
加拿大北電網路中國總部及研發中心。美國摩托羅拉中國總部及研發中心。愛立信中國總部及研發中心。三星電子(中國)服務總部。美國安捷倫科技。德國寶馬汽車電子研發中心。北京賓士大廈。朗訊科技貝爾實驗室。索尼愛立信中國總部等。
傾力打造三大基地
除上述提及的,由摩托羅拉、三星電子等知名企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研發基地」外,望京還致力於打造「國際留學人員創業基地」。此舉主要就是為了培養留學人員,為他們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望京現已形成:高科技企業的聚集基地、民營企業發展基地,以及留學人員創業基地。基於此,我們不用保守地預計,望京勢必發展成為高科技產業和現代製造業的集群所在。
10. 易洛魁人的歷史沿革
易洛魁人於1570年組成易洛魁聯盟,包括莫哈克、奧內達、奧農達加、卡尤加、塞內卡5個部落。1715年土斯卡羅拉部落加入進來,成為人們常說的「六部落」。他們的語言很相似,彼此能夠互相聽懂。莫哈克部落是各部落公認的「大哥」,被稱為「(擁有)燧石的人們」。
易洛魁人從事鋤耕農業,兼營漁獵和畜牧、制陶和編筐等手工藝。長期實行母系氏族制。氏族以圖騰命名,以議事會為權力機構,並嚴格實行族外婚。母系大家族是基本社會單位,居住在一個長屋之內,過著共同的經濟生活。血統和財產繼承按母系計算。婦女地位較高。
聯盟地域遼闊,東自哈得孫河,西抵密歇根湖,北起渥太華河,南達俄亥俄河和波托馬克河,到18世紀成立北美最強大的部落集團。曾頑強抵抗荷、英、法殖民者入侵。美國獨立戰爭時,「聯盟」被英、美分化利用,1779年被美軍擊潰。「聯盟」瓦解後,部分成員逃往加拿大,留在美國的被迫住在保留地。一般靠製作零星手工藝品或打短工度日,生活較貧困。1950年曾因美國政府推行的民族歧視政策而向聯合國提出控訴,得到了全世界進步力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