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綉歷史
㈠ 粵綉的起源
粵綉亦稱「廣綉」,指廣東近兩三個世紀的刺綉藝術品。粵綉針步短、色彩濃艷、花紋生動如實。在清朝雍正、乾隆時期,粵綉曾大量行銷歐洲和中東各國,當時有專做外銷品的作坊。現在國內以故宮藏品為最多,也最具代表性。
粵綉的構圖繁而不亂、色彩富麗、紋理分明、針步均勻多變,多使用濃郁的七彩原色來表現光影變化,具有西方繪畫韻味。粵綉常以鳳凰、松鶴、牡丹、猿、鹿、家禽、孔雀等為題材,混合組成畫面,頗具藝術特色。
據史籍記載:唐代一個名叫盧媚娘的14歲廣東姑娘在一幅一尺見方的絲絹上綉出一卷佛經——《法華經》,字體比粟米粒還小,而且字體點劃分明。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粵綉的歷史是多麼的悠久綿長,技藝是多麼的卓越超群。
相傳粵綉創作產生於當地的少數民族中間,公元10至14世紀的宋、元時期,廣州港的繁榮促進了粵綉工藝的飛速發展,粵綉品開始輸出國外。粵綉發展到明朝,已經成為民間重要的手工業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個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綉片,回國後獻給了國王而得到重賞,粵綉從此揚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產品輸出國外。明朝嘉靖年間,廣州刺綉藝人的技藝已經達到極高水平,能夠嫻熟和創造性地運用絨線綉,用孔雀毛、馬尾作線縷和勒線,用金線和銀線刺綉。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粵綉業的繁榮時期。英國商人開始來樣加工。由於來樣設計色調豐富,突出了西洋畫的藝術風格,運用了透視和光線折射原理,故對粵綉產生深遠的影響。粵綉開始從民間作坊小批量生產逐漸向大批量商品生產發展。用於室內裝飾和日用衣飾的粵綉品大量生產,使之出口進入了全盛時期。
到了清朝中葉,由於粵劇和粵曲的繁榮,使粵綉又增加了一類新品種——粵劇戲服。當時廣州狀元坊製作的戲服已享譽國內,連宮廷戲班也慕名前來定製。乾隆年間粵綉業已成行成市,綉坊、綉庄多達50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
清末民初時期,粵綉業依然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1929年,在廣州舉辦的四省市綉品展覽競賽中,粵綉以「孔雀牡丹」、「番獅」、「雪地風景」等作品參展,遂被評為中國四大名綉之一。
㈡ 廣綉、廣彩、牙雕的歷史
廣銹
刺綉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舉世聞名。廣綉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綉工藝的總稱,以構圖飽滿,形象傳神,紋理清晰,色澤富麗,針法多樣,善於變化的藝術特色而聞名宇內。廣綉與潮州刺綉合稱粵綉,與湖南的湘綉、四川的蜀綉和江蘇的蘇綉並稱中國四大名綉。
粵綉始於唐朝。關於廣綉有一段真實的故事。據史籍記載,唐代一個叫盧媚娘的14歲的廣東姑娘在一幅一尺見方的絲絹上綉出一卷佛經《法華經》,字體比粟米還小而且點劃分明。這個故事說明廣綉的歷史是多麼悠久綿長,技藝是多麼的卓越超群。廣綉發展到明代,已經成為民間重要的手工業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個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綉片回國獻給國王而得到重賞,廣州綉品從此揚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產品輸出國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羅茲看到珠綉花鞋等一些廣綉工藝品而發出「絕妙的工藝品」的驚嘆。當時廣州刺綉藝人已經達到極高水平,能夠嫻熟地和創造性運用絨線綉,用孔雀毛、馬尾作線縷和勒線,用金線和銀線刺綉。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廣綉業的繁榮時期。英國商人開始來樣加工。由於來樣設計色調豐富,突出了西洋畫的藝術風格,運用了透視和光線折射原理,故對廣綉產生深遠的影響。廣綉開始從民間小作坊小批量生產逐漸向商品生產發展。室內裝飾和日用衣飾的廣綉綉品大量生產,使之出口進入了全盛時期。
到了清朝中葉,由於粵劇和粵曲的繁榮,使廣綉又增加了一類新品種——粵劇戲服。當時廣州狀元坊製作的戲服已享譽國內,連宮廷戲班也慕名前來定製。乾隆年間廣綉業已成行成市,綉坊、綉庄多達50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
清末民初時期廣綉業依然保持發展勢頭。民國十八年在廣州舉辦的四省市綉品展覽競賽中,廣綉以「孔雀牡丹」、「番獅」、「雪地風景」等作品參展,被評為中國四大名綉之一。
參考http://www.guangzhoustory.com/Html/G/G_8/2005112305112311532626134.htm
廣彩
廣彩是廣州地區釉上彩瓷藝術的簡稱,以構圖緊密、色彩濃艷、金碧輝煌為特色,猶如萬縷金絲織白玉,,又叫廣州織金彩瓷,始於明代的廣州三彩,到清代發展為五彩,並在乾隆年間逐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廣彩的全稱是「廣州織金彩瓷。廣彩的生產始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當時廣州工匠借西方傳入的「金胎燒琺琅」技法,用進口材料,創制出「銅胎燒琺琅」,後又把這種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為著名的琺琅彩,這是廣州彩瓷的萌芽。
顧名思義,所謂織金彩瓷,就是在各種白胎瓷器的釉上繪上金色花紋圖案,彷彿錦緞上綉以色彩絢麗高雅華貴的萬縷金絲,然後用低溫焙燒而成。作為廣州彩瓷初期產品的琺琅彩,以其高貴艷麗的特色,備受中外富豪貴族的喜愛,清廷列為貢品,外國一些王室貴族派官員專程來廣州求購。後來乾脆由歐洲商人帶來彩瓷圖樣由中國商人按要求製造,專供出口。那時廣東商人從景德鎮運來瓷坯,採用江西粉彩技藝仿照西洋彩畫的方法加以彩繪,再焙燒而成。後來廣彩藝人繼承明代彩瓷的藝術特色,吸收西洋畫法,繪上具有嶺南地方特色的圖案,逐漸形成獨特的嶺南藝術風格,並將許多圖案固定下來,成為廣彩的傳統花款,例如花籃、龍鳳、彩蝶、金魚、古裝人物等。最常用的構圖是用花邊圖案圍出若干形狀各異的空格,在空格內繪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設圈格,進行滿花彩繪,表現一花多姿,百花齊放的畫圖。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中國瓷器在世界暢銷,廣彩瓷出口量亦不斷擴大,生產迅速發展。廣彩瓷逐漸與銅胎燒琺琅分離,成為獨立的行業,並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成立了行會組織「靈思堂』。廣彩產品亦分為藝術瓷和日用瓷兩大類,欣賞藝術瓷的彩繪技法以國畫畫法為主,講究技巧,筆工精湛,內容多為人物花卉,亦有外國油畫的西方風景、人物和故事。日用瓷包括碗、碟、壺、盅等,加彩方法簡單、豪放、富於民間裝飾風味。
【廣彩產生的歷史條件和生產年代】
(一) 廣彩產生的歷史條件
清王朝經過同外部侵略勢力及內部分裂割據勢力的一系列重大斗爭,建立起一個空前統一和鞏固的多民族國家,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會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進入了一個繁榮昌盛時期。中國的陶瓷生產,也在這個時期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進入了瓷器的黃金時代。這就給陶瓷的外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據《中國陶瓷史》載「從十七世紀下半葉開始至十八世紀的清代前期,中國瓷器在世界各地,特別是在歐洲,不僅作為日用品受到廣大顧客的喜愛,而且在貴族上層間,優質的中國瓷器已經作為誇耀財富的手段。在1713—1740年間,普魯士皇帝選皇後,曾以六百名撒克遜龍騎兵和臨近的君主換取一批中國瓷器,以為他的婚禮增色。」清朝政府在消滅了沿海抗清勢力後,並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放海禁,擴大對外貿和交往。歐洲很多國家被允許在廣州開設貿易機構,最早獲得這一權利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1715年),法國於1728年、荷蘭1729年、丹麥1731年、瑞典1732年也都先後設立了貿易站,這就進一步為中國瓷器的大量外銷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1)。隨著中國瓷器貿易的發展,除了原為國內市場需要所生產的一般瓷器外,有相當一部分是按照訂貨合同根據外商的需要特地生產的。廣州是當時對外貿易的最大口岸,外商雲集,一些商行可直接接受外商的訂貨,這就給廣彩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廣彩產生的年代】
廣彩瓷器產生的年代問題應從如下幾方面來探討:
1、 見於文獻記載的有:
(1)嘉慶年間蘭浦著《景德鎮陶錄》說:「廣窯始於廣東肇慶陽江縣所造,蓋仿洋瓷燒者,故志雲,陽江縣產瓷器常見爐、瓶、、淺碟、碗、盤、盒之屬,甚絢彩華麗,惟精細雅潤不及瓷器,未免有刻眉露骨相,可厭,然景德鎮唐窯曾仿之,雅潤足觀,勝於廣窯。(2)」《陶錄》所說,顯然是把陽江窯、石灣窯和廣彩相混。「蓋仿洋瓷器者,常見爐、瓶、淺碟、碗、盤、壺、盒之屬,甚絢彩華麗。」其特點當是指廣彩瓷,「惟精細雅潤不及瓷器」,應是指石灣陶器,因廣彩本身就是瓷器,並是景德鎮來的素白瓷,無所謂不及瓷器可言。(2)光緒年間寂園叟著《陶雅》雲「廣窯有似景德鎮者,嘉道間十三行開辦,初築有阿芙蓉館,其所設茗碗皆白地彩繪,精細無倫,且多界畫法,能分深淺也。」又說「嘉道間鴉片煙館始設於廣東館中,所用茗具,皆畫以洋彩,工細殊絕,並於碗上題字曰:『粵東省城十三行』門曰『靖遠』,曰『豆欄』,又題字曰『粵東海珠』」,凡十有五字,其碗蓋之上別題句曰『美味遍招雲外客,清香可引洞中仙』。或曰廣窯也,非景德鎮所制(3)。此段記載,筆者最近在《鑒賞家》中見到一『廣彩十三行圖碗』正相吻合,只是缺蓋(4)。我館並爭得蘇州博物館同意,拍得該碗照片附後(圖1)說明《陶雅》所描述廣窯瓷器正是廣彩瓷。(3)民國初年劉子芬著《竹園陶說》講:「《陶雅》則稱或謂嘉道間廣窯瓷地白色略似景德鎮所制,審其言實即粵人所稱河南彩或曰廣彩者。蓋其器購自景德鎮,彩繪則粵之河南廠所加工者,故有河南彩及廣彩的名稱。此種瓷器始發於乾隆盛於嘉道(5)。」(4)1936年吳敬業、辛安潮著《中國陶瓷史》說:「廣東廣窯,模仿洋瓷,甚絢彩華麗,乾隆唐窯曾仿之,又嘗於景德鎮販瓷至粵重加彩畫,工細殊絕,以售外洋。」(5)1955年童書業《廣東窯的瓷器》說「還有一種稱為『廣繪』的瓷器,是廣東商人,從江西販來江西景德鎮白色瓷器,在廣東本地加上西洋畫法的彩繪,它與一般所謂『廣窯』瓷器也非一物,廣彩是乾隆年間才有的,至於仿洋瓷燒制的『廣窯』,更無其物,它是出於清代人的流傳的。」(6)馮先鉻等人主編的《中國陶瓷史》清代瓷器輸出一節中談到:美國旅行者William Hickey於1786年(乾隆三十四年)參觀廣州珠江南岸的廣彩加工工場,描述說:『在一間長廳里,約二百人正忙著描繪瓷器上的圖案,並潤飾各種裝飾,有老年人,也有六、七歲的童工。』」這種工場當時競有一百多個,這也說明外銷瓷數量之大。(7)1963年版景德鎮陶瓷研究所著《中國的瓷器》載:在法國,17世紀後期,法王路易十四命令他的宰相馬扎蘭創立中國公司,派人到中國廣東訂做帶有法國甲胄紋章的瓷器。
綜上所述《陶錄》、《陶雅》、舊《陶瓷史》均把廣彩混稱為「廣窯」器,但所說紋飾特徵當是指廣彩瓷器,三者對廣彩產生的年代雖無肯定的提及,但《陶錄》、舊《陶瓷史》都說乾隆時唐窯曾仿之,《陶雅》說:「嘉道間為外國開設的十三行陶芙蓉館就有廣彩瓷器出售。三者至少說廣彩在乾嘉時就有生產。《竹園陶說》就肯定的說:「廣彩始於乾隆。」馮先鉻等編著的《中國陶瓷史》引自外文的資料更明確的說:美國旅行者於1769年(即乾隆34年)為參觀廣州珠江南岸的廣彩加工場,約二百人正忙著描繪瓷器的情形。說明廣彩瓷器的生產此時已相當繁盛。《中國的瓷器》談及早在十七世紀後期的康熙年間,法國人就到廣東訂做瓷器,這是有關廣彩生產年代最早的記載。
2、 見於著錄的廣彩實物照片計有:
(1)《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陶瓷》一書中的雍正時期的「牡丹長春花中盤」、「牡丹廣彩大盤」、「錦地開窗二中盤」,乾隆年間的花果二中盤(6)。(2)1948年廣東文物展覽會編印《廣東文物》上冊中的乾隆年間「廣彩水壺」、「廣彩碗」(7)。(3)《民間藏珍》一書中的康熙廣彩花碟(附圖2)、「乾隆廣彩花卉碟」(附圖3)嘉慶時廣彩碟(8)。至於「康熙廣彩碟」經詢問見過該碟的主編趙先生,說當時定得高了些。從該碟器型、紋飾看,似為雍正時較確切。
3、從廣東省博物館所藏八十餘件舊廣彩瓷器來看(9),最早的是雍正時期的,共五件。其中廣彩開光人物盤中瓶,為白沙底,是雍正時期的典型的造型(圖4)。屬於乾隆時的有十三件,麻色織金外國風景盤(圖5)、槳胎獎杯瓶(圖6)是其代表。嘉道時期的十五件,帶款廣彩花鳥盤(圖7)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屬於晚清至民國的有50件。
從以上所述文獻記載、照片、實物資料看,乾隆年間已有廣彩生產是毫無異議的,不但文獻記載多為乾隆之說,實物遺留下來亦相當豐富,說明廣彩瓷器到乾隆時已很有名,並創出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已被社會所公認,並在一些陶瓷著作中把它作為「廣窯仿洋瓷燒者,甚絢彩華麗」的基本特點記載下來。廣州織金彩瓷廠三代都是廣彩藝人的趙國垣藝術大師還提到,在乾隆戊戌年間廣州彩瓷藝人還成立了「靈思堂」(10),即廣彩工人的行會,設在廣州文昌路毓桂坊三巷,直至抗戰期間才拆掉。至今附近廣彩工人老戶還有不少仍操祖業。亦可作為廣彩瓷在乾隆年間亦有相當發展的一個佐證。一切事物都是從低級到高級,從量變到質變,逐步發展而來的,廣彩瓷器也不例外,不會突然就冒出廣彩這一有獨特藝術特色的彩瓷來,並得到社會的承認,廣彩瓷的生產年代早於乾隆亦是肯定的,因為已有實物為證,亦有文獻記載,雍正時已有部分廣彩瓷器遺存下來,且初具廣彩風貌。康熙時已有法國人來廣州訂做彩繪瓷的記載。廣彩瓷廠老工人技師趙國垣、司徒寧還提供了廣彩早期時的材料,他們說:相傳廣彩在康熙年間已開始生產,只是初時的工人、顏料、素瓷都是從景德鎮來的。最早來廣州的彩瓷藝人是楊快和曹琨,他們在廣州授徒傳授加彩技藝、發展廣彩。後來人們還將楊快供奉為廣彩的祖師爺,把農歷八月初四定為師傅誕,廣彩藝人入行拜師都選這一天,並已成為慣例,直到解放後才取消了這一行規。按此推斷,開始在廣州加彩的瓷器應是和景德鎮的五彩、琺琅彩和粉彩差不多,很難認出那些是在廣州加彩的瓷器。故所見康熙廣彩瓷器傳世的甚少,可能就是這一原因。只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比如外國的來料加工,工人們慢慢的了解到外人所好,吸收了他們的藝術特色,在廣州時間長了,加上廣東一年四季如春,花鳥、草蟲的圖案亦會反映到瓷器彩繪上,所繪紋飾的顏色當然也會不斷改變,直到創造新的顏色品種來,才和景德鎮彩瓷有了區別。雍乾時的廣彩風貌就是這樣逐步形成的。故此說廣彩瓷始於康熙,雍正已具廣彩風貌,成熟於乾隆。
參考http://ke..com/view/589548.htm
牙雕
中國象牙雕刻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始於新石器時代。在北京黃土坡出土的戰國墓中發現過象牙梳子。遼、金、元、明、清歷代帝王都把象牙作為皇家供品,明代的果園廠和清代的造辦處都有為皇宮做象牙製品的作坊,其中最具代表的是象牙名作"月曼清游"。
中國象牙雕刻經過數幾千年的發展,清代中期陸續形成了若干個相對集中的中心生產地,主要以廣州、蘇州、北京為代表。各個中心生產地之間既在題材和形式上保持著各地的風格特色,同時又互相滲透,在技術上有交流。20世紀70年代後,隨著交通便捷,訊息技術的發展,各地牙雕藝人頻繁交往,切磋技藝,取長補短,各地區的地方牙雕的色彩,一方面在增加,形成了北京、廣州、上海、南京四個主要地區,其他還有天津、福州、樂清等地,另一方面他們之間的風格也逐漸的淡化,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精細工整,玲瓏剔透的廣州牙雕以廣州為代表,故稱之廣州牙雕,北京牙雕具有了雍容華貴的宮廷藝術品格。
參考http://ke..com/view/41642.html
㈢ 粵綉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粵綉相傳有一千餘年的悠久歷史,明清以後更加盛行。粵綉亦稱「廣綉」,是指以廣東地區為代表的綉品,也泛指廣東近二三百年來的綉品。《存綉堂絲綉錄》介紹明末清初的粵綉說:「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其法用馬尾於輪廓處施以綴綉,且每一圖上必綉有所謂間道風的飛白花紋,所以成品花紋自然工整」。
㈣ 中國的四大名綉:蘇綉、蜀綉、湘綉、粵綉分別的形成年代大概是什麼時候
蘇綉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刺綉用於服飾。
蜀綉源於周,興於漢,盛於唐,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湘綉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帶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綉產品的總稱
其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
粵綉相傳已有一千餘年的悠久歷史
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唐朝蘇顎《杜陽雜編》,唐永貞元年(805)
處黃土高原的陝西省,是中華民族文化產生的搖籃,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中華先民紡織刺綉的歷史代表了文明的程度,5000年前,據傳漢族祖先黃帝的妻子嫘祖已開始教導人們養蠶、繅絲、織錦。到了堯舜禹時期,人們開始在華貴服飾上刺綉五彩圖案,籍此區別職務高低,這服飾圖案傳統影響中國幾千年。漢以後,我國綉品已經達到很高水平,經唐、宋、元、明、清歷代,不僅宮廷綉品日益精細,民間刺綉也是越做越好,按地方劃分出現了蘇、粵、湘、蜀四大名綉及各具風格的地方綉品。歷史上比現過的戰國時期的楚綉、漢代的吉語錦、唐代的聯球紋錦、宋代的領先達暈錦、宋代的書畫緙絲、明代補子等等,都有名品傳世。
陝西史稱「秦國」,秦人在中國歷史上創出了許多奇跡,如著名的阿房宮和秦始皇陵及兵馬俑。秦人和秦文化發祥的黃土地,滋養出後來的中華文化。秦人最為驕傲的是唐朝,長安城(今西安附近)是中歷史上最為強大的「盛唐」首都。唐代的各種經濟均十分發達,織綉工藝也不例外,其分工細致,民間織綉幾乎遍及全國,產量巨大。那時期,往來各地叮作響的駝隊,在長安城集中,駝著精美的絲綢和綉品,沿著「絲綢之路」,將東西方文化往來傳播。
提到綉品,人們對「四大名綉」已耳熟能詳。蘇綉精細雅潔、針法靈活多樣,綉工細致,形象傳神;粵綉色彩明艷強烈,其金線富麗堂皇;蜀綉的民間色彩淳樸自然,厚重工整,鯉魚、芙蓉為傳統綉品;綉至清代形成體系,形象真實生動,富於寫實。此外,專供清代皇宮需求產生的京綉,綉工精巧,以佩飾小件荷包、扇袋、鏡袋聞名,山東魯綉、河南汴綉、浙江甌綉、貴州苗綉等,也都是著名的綉品。歷史上有過13個王朝在此建都的陝西,在織綉方面也獨樹一幟。
陝西姑娘愛綉花,且比著綉。在漫長的小農經濟時期,綉花是農村婦女的必修藝能,所謂的「女工」母女相傳。「納紗綉」是陝西傳統的民間刺綉。在陝南、關中廣為流傳。直到今天,民間刺綉的巧手姑娘、媳婦還喜歡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綉花。花枕、信插、裹肚、荷包,以及布軟雕、布拼、布刺綉等品種多樣,色彩鮮艷,題材涉獵廣泛,形象樸拙可愛,抒發了農村女性對淳樸生活的熱愛和情感的寄託。
秦綉起源於陝西省民間古老的綉種「納紗綉」和「穿羅綉」,是陝西省當代刺綉藝術,首創者是陝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張漪湲。秦綉以其產地獨有的歷史和革命傳統為題材,在充分吸收光伽民間刺綉基礎上創立,是繼四大名綉和眾多地方綉品後的又一朵綉苑奇葩。
上世紀70年代,西安市的工藝美術工作者,對流傳民間的陝西省古老綉種「納紗綉」和「穿羅綉」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出新綉種一一秦綉。時年30歲出頭的張漪湲女士是最早的研製者之一,秦綉第一幅作品《夫妻識字》壁掛即出自張漪湲之手。從此以後,秦綉藝術在陝西成長,發揚光大。
秦綉不同於傳統刺綉的長針摻線,它是在真絲紗絡上用真絲線依照經緯網眼施針,一孔一針或幾孔一針。由於針的走向不同,使圖案花紋,畫面變幻多端,花中套花。針法的不同還使得綉線產生不同反光,同一色線形成不同的色彩效果,彰顯出真絲線材質的繽紛美感。秦綉作品中,小花紋的微妙變化與大塊面色彩經常對比運用,此時畫面生出層次和立體感,增加了整幅綉品格調的瑰麗典雅。秦綉的另一特點是:設計稿從屬於針法,設計為製作服務。刺綉不是換了材料的繪畫或照片,綉品的圖案以針法顯示深淺、遠近、虛實的效果,就使秦綉具有了不同於繪畫、照片的時空趣味和裝飾韻味。
秦綉在製作時要嚴格依網格施針,針法細密、嚴謹,多綉或少綉一格都無法將紋樣繼續綉下去,是純手工精製的高檔工藝品。但與精細的蘇綉、蜀綉相比秦綉還是比較粗獷的。秦綉色彩多採用塊面對比,古樸典雅,鮮活艷麗,具有黃土高原那種粗獷、豪放、凝重的藝術風格和裝飾情調。
㈤ 粵綉的歷史沿革
粵綉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包括潮綉和廣綉兩派 ,即潮州府地區(潮州、汕頭、揭陽、潮陽、普寧、澄海、饒平等地)「潮綉」和廣州府地區(南海番禺順德中山東莞寶安等)的「廣綉」。《存綉堂絲綉錄》及《纂組英華》等書介紹明末清初的粵綉說:「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其法用馬尾於輪廓處施以綴綉,且每一圖上必綉有所謂間道風的飛白花紋,所以成品花紋自然工整」。根據現存粵綉作品分析,它的針步短,色彩濃艷,花紋生動寫實。雍正、乾隆時期曾大量行銷歐洲和中近東各國,當時有專作外銷品的作坊。
故宮博物院陳列有乾隆嘉慶時期粵綉掛屏、團扇、背心之類多件。其中持屏一幅,左角綉紅日灰去右方綉藤蘿老樹,中間摻雜錦雞、八哥、鸚鵡等,或立或飛神態各異,樹下白羊3隻,取材布局頗有西洋油畫風味。粵綉用色濃艷過於蘇綉,且多注重光影變化。
18世紀中葉,廣東還流行「皮金綉」,即納絲綉的一種,底層多用羊皮金作襯,金光閃爍,格外精美。廣東刺綉藝人還創造性地用孔雀毛編成線綉花,綉品金翠非凡;有的還用馬尾鬃纏絨作勒線,可謂匠心獨運。
潮州編織的刺綉一直是朝廷貢品,如今也是國家領導人贈送海外友人的上等佳作,潮綉早在1915年的巴拿馬賽會和1923年的倫敦賽會上,就曾獲得很高的評價。現今粵綉,大件手工刺綉綉品如被面、屏風,小件如荷包、扇套、綉花鞋等,婦女衣袖、裙面,多作滿地折技花,鋪絨極薄,平貼綢面,有的只有翠藍一色,風格獨特。總之,具有濃厚地方色的粵綉,在國際上以及在港、澳僑胞中,備受歡迎。
唐代《杜陽雜編》記載,永貞元年(805),南海(郡名,治所在番禺,即今廣州市)貢奇女盧眉娘在一尺(0.3m)絹上綉《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點畫分明,細如毫發,其品題、章句無不具矣」。她又綉制闊一丈(一丈=3.33米)的「飛仙蓋」,上面綉有山水、神仙、玉女,「執幢、捧節童子亦不啻千數」。
唐順宗(761~806)曾嘉獎其工,謂之視姑。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粵綉經由歐洲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法等國,成為宮廷和皇室、貴族們寵愛的服飾品。據《存素堂絲綉錄》記載,清代宮廷曾收藏有明代粵綉「博古圍屏」等8幅,上面綉制古鼎、器、玉器等95件,「鋪針細於毫發,下針不忘規矩」,有的「以馬尾纏作勒線,從而鉤勒(輪廓)之」,圖案工整,「針眼掩藏,天衣無縫」,充分顯示了明代粵綉的高超技藝。明代粵綉還以國外進口的孔雀尾羽織成絲縷,綉製成服裝和日用品等,金翠奪目,富麗華貴。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詔令西方商舶只限進廣州港,促進了粵綉的發展,使粵綉名揚國外。乾隆五十八年,廣州成立刺綉行會「錦綉行」和專營刺綉出口的洋行,對於綉品的工時、用料、圖案、色彩、規格、綉工價格等,都有具體的規定。
光緒年間(1875~1908),廣東工藝局在廣州舉辦繽華藝術學校,專設刺綉科,致力於提高
刺綉技藝,培養人才。潮州刺綉藝人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等24人綉制的「郭子儀拜壽」、「蘇武牧羊」等作品曾在1910年南京南洋勸業會上獲獎,在當地被譽為「刺綉狀元」。著名藝人裴蔭、魯炎1923年在倫敦賽會上現場表演技藝1951年,潮州市13家綉庄成立了公會。這些刺綉作品還於1915年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1923年和1925年參加倫敦賽會,得到國際上較高的評價。
1952年,潮州市抽紗公司下設刺綉部,組織刺綉生產和出口。1956年,廣州市成立藝鋒、民藝等刺綉生產社。
1979-1981年潮州刺綉藝術品為國家提供出國展禮品達到250件(套),其中僅潮綉廠就提供了198件,受到了國內外各界的極高贊譽 。
1982年,潮綉作品《九龍屏風》和《吹蕭引鳳》,1982年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金杯獎。
1955年5月,廣州市組建了由新滘區大塘鄉19位綉花外工組成的刺綉供銷生產合作社—第一刺綉社,兩年後更名為新滘刺綉社(現廣州綉品工藝廠)。
1957年,廣東省潮州市和廣州市相繼成立工藝美術研究所,總結、整理粵綉的傳統技藝經驗。後來,潮州又成立刺綉研究所。
㈥ 粵綉在清代得到了怎樣的發展
清代粵綉得到了繁榮發展,此時的粵綉已經成為民間重要的手工業之一。清代,隨著粵綉專業化程度的增加,形成行會,廣設綉庄、綉坊。乾隆年間,廣州成立第一個行會組織——錦綉行,有3000多人,工場、商店約有50家,主要分布在狀元坊、新勝街、沙面一帶。
與之幾乎是同時發展的潮州也有刺綉庄20多家,主要分布在開元寺附近,西門外的天地壇、布梳街等地。
佛山刺綉在清代中期亦已轉為商品生產,並形成行,設有行業會館「錦綉堂」。綉莊主要分布在朝觀里及長興街。特別是晚清時期,廣綉的工藝水平和產品銷量均達到了歷史的高峰。
這時是刺綉行業全盛時期,廣州設立了洋行,專營刺綉,由洋人設計並綉制樣板,徵得訂貨後,向綉庄和綉鋪批發。綉庄和綉鋪接貨後,再向作坊發貨。綉工向作坊主領貨,負責具體綉制。
清代,粵綉工人大多是廣州、潮州人,潮州綉工技巧更高,而且男子精於綉功,粵綉的綉工隊伍當時人才濟濟、洋洋可觀。
清末,潮州綉品曾參加了在南京舉行的第一次「南洋勸業會」,出人意料的是,大幅潮綉掛屏《蘇武牧羊》《丹鳳朝陽》《郭子儀拜壽》《獅子頭》《海龍王頭》《鵪鶉鳥》等眾多展出作品都獲了獎。
更令人驚訝的是,完成這些參展綉品的24位「綉娘」,竟然清一色全是男性,一時震動全城。不光潮綉,歷史上廣綉綉工也多為男性,他們有個統一的稱謂:「花佬」。
「花佬」早在乾隆年間成立錦綉行時就已經有了,「花佬」不僅有組織,有堂口,有行頭,還有專門給年紀大的、沒有家室的男綉工養老用的別墅。甚至他們過世後,行里的人還會將他們埋在義地。
當時的粵綉業,門風極嚴。不僅有「入行者必須為男工」的規定,而且在技術傳承上也流傳著「傳男不傳女」以及「同一時間內限收兩名學徒,學期至少4年」的行規。而花佬的親屬如老婆、女兒,即使做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從屬」。
清代,英國人把服飾拿到廣州綉坊加工。從此,廣綉明顯地吸收了西洋畫的藝術風格,成為商品性和實用性強於其他地區的綉種,在對外貿易中迅速發展。
乾隆年間粵綉業已行成為綉市,綉坊、綉庄達上百多家。清雍正、乾隆時期粵綉曾大量行銷歐洲和中東各國。在光緒年間,經廣州海關出口的粵綉,其價值近50萬兩白銀。
㈦ 越詳細越多分!!!!!急~~~~,我想了解粵綉(廣綉)的由來,歷史和文化,希望可以詳細點,急!!!!
粵綉 (Guangdong embroidery)是以廣東省廣州市為生產中心的手工絲線刺綉的總稱,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黎族,先前綉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創始於少數民族,明朝中後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一是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譽毛捻樓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二是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求華麗效果。三是多用金線作刺綉花紋的輪廓線。四是裝飾花紋繁縟豐滿,熱鬧歡快。五是綉工多為男工所任。綉品品種豐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頭巾、綉服、鞋帽、戲衣等,也有鏡屏,掛幛、條幅等。
粵綉包括「廣綉」和「潮綉」,泛指廣東近二三世紀的綉品。《存綉堂絲綉錄》及《篡組英華》等 粵綉
書介紹明末清初的粵綉說:「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其法用馬尾於輪廓處施以綴綉,且每一圖上必綉有所謂間道風的飛白花紋,所以成品花紋自然工整」。根據現存粵綉作品分析,它的針步短,色彩濃艷,花紋生動寫實。雍正、乾隆時期曾大量行銷歐洲和中近東各國,當時有專作外銷品的作坊。 故宮博物院陳列有乾隆嘉慶時期粵綉掛屏、團扇、背心之類多件。其中持屏一幅,左角綉紅日灰去右方綉藤蘿老樹,中間摻雜錦雞、八哥、鸚鵡等,或立或飛神態各異,樹下白羊3隻,取材布局頗有西洋油畫風味。粵綉用色濃艷過於蘇綉,且多注重光影變化。 18世紀中葉,廣東還流行「皮金綉」,即納絲綉的一種,底層多用羊皮金作襯,金光閃爍,格外精美。廣州刺綉藝人還創造性地用孔雀毛編成線綉花,綉品金翠非凡;有的還用馬尾鬃纏絨作勒線,可謂匠心獨運。 粵綉早在1915年的巴拿馬賽會和1923年的倫敦賽會上,就曾獲得很高的評價。現今粵綉,大件手工刺綉綉品如被面、屏風,小件如荷包、扇套、綉花鞋等,婦女衣袖、裙面,多作滿地折技花,鋪絨極薄,平貼綢面,有的只有翠藍一色,風格獨特。總之,具有濃厚地方色的粵綉,在國際上以及在港、澳僑胞中,備受歡迎。 唐代《杜陽雜編》記載,永貞元年(805),南海(郡名,治所在番禺,即今廣州市)貢奇女盧眉娘在一尺(0.3m)絹上綉《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點畫分明,細如毫發,其品題、章句無不具矣」。她又綉制闊一丈(一丈=3.33米)的「飛仙蓋」,上面綉有山水、 粵綉
神仙、玉女,「執幢、捧節童子亦不啻千數」。 唐順宗(761~806)曾嘉獎其工,謂之視姑。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粵綉經由歐洲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法等國,成為宮廷和皇室、貴族們寵愛的服飾品。據《存素堂絲綉錄》記載,清代宮廷曾收藏有明代粵綉「博古圍屏」等8幅,上面綉制古鼎、器、玉器等95件,「鋪針細於毫發,下針不忘規矩」,有的「以馬尾纏作勒線,從而鉤勒(輪廓)之」,圖案工整,「針眼掩藏,天衣無縫」,充分顯示了明代粵綉的高超技藝。明代粵綉還以國外進口的孔雀尾羽織成絲縷,綉製成服裝和日用品等,金翠奪目,富麗華貴。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詔令西方商舶只限進廣州港,促進了粵綉的發展,使粵綉名揚國外。乾隆五十八年,廣州成立刺綉行會「錦綉行」和專營刺綉出口的洋行,對於綉品的工時、用料、圖案、色彩、規格、綉工價格等,都有具體的規定。乾隆年間(1736~1795),廣東潮州也成為粵綉的主要產地,有綉庄20多家,綉品通過汕頭出口泰國、馬來亞(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 光緒年間(1875~1908),廣東工藝局在廣州舉辦繽華藝術學校,專設刺綉科,致力於提高刺綉技藝,培養人才。潮州刺綉藝人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等24人綉制的「郭子儀拜壽」、「蘇武牧羊」等作品曾在1910年南京南洋勸業會上獲獎,在當地被譽為「刺綉狀元」。著名藝人裴蔭、魯炎1923年在倫敦賽會上現場表演技藝1951年,潮州市13家綉庄成立了公會。 1952年,潮州市抽紗公司下設刺綉部,組織刺綉生產和出口。1956年,廣州市成立藝鋒、民藝等刺綉生產社。 1955年5月,廣州市組建了由新滘區大塘鄉19位綉花外工組成的刺綉供銷生產合作社—第一刺綉社,兩年後更名為新滘刺綉社(現廣州綉品工藝廠)。 1957年,廣東省、廣州市和潮州市相繼成立工藝美術研究所,總結、整理粵綉的傳統技藝經驗。後來,潮州又成立刺綉研究所。
粵綉,包括「廣綉」和「潮綉」,中國四大名綉之一,是產於廣東地區的刺綉品,以廣州市和潮州市為中心。廣綉與潮綉技法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風格各異!據傳創始於少數民族,明中後期形成特色。國內以故宮藏品最多。它以布局滿、圖案繁茂、場面熱烈、用色富麗、對比強烈、大紅大綠而著稱。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布局滿,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樹根等補充,顯得熱鬧而緊湊;粵綉的另一個獨特現象,就是綉工多為男工,和其他地區綉工均為女子不同,在綉制大件時,綉工常手拿長針站著施綉。 粵綉用線多樣形態等因素都用來強化,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雀毛績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針法十分豐富,把針線起落、用力輕重、絲理走向、排列疏密、絲結捲曲形態等因素都用來強化圖像的表現力。粵綉最主要的針法,有灑插針(即擻和針)、套針、施毛針。常用織金鍛或釘金綉法襯地。粵綉自清中期以來,分為絨綉、線綉、釘金綉、金絨綉等四種類型,其中尤以加襯浮墊的釘金綉最著名。起初釘金綉只加襯薄浮墊,後來變成襯厚浮墊,使花紋呈浮雕效果,多用於綉制戲衣和舞台鋪陳用品及寺院鋪陳用品。金絨綉以潮州最有名,絨綉以廣州最有名。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經廣州海關出口的粵綉,其價值達到496750兩白銀。粵綉紋樣有三陽開泰、孔雀開屏、百鳥朝鳳、杏林春燕、松鶴猿鹿、公雞牡丹、金獅銀兔、龍飛鳳舞、佛手瓜果等民間喜愛的題材,構圖繁密,色彩濃重。粵綉的主要作品為衣料、被面、枕套、掛屏、屏心及小件扇套、褡褳、團扇、鞋帽、荷包等。粵綉曾於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獎。 自清代以來,潮州婦女多勤紡織,女子到了十一二歲,其母即為預制嫁衣,家家戶戶都會紡織刺綉。清代粵綉工人大多是廣州、潮州人,特別潮州綉工技巧更高,而且男子精於綉功,為其他省市所罕見。刺綉藝術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實用裝飾品上。潮綉以金碧、粗纊、雄渾的墊凸浮 粵綉孔雀圖綉片
雕效果的釘金綉為特色而標異於其他綉種。題材有人物、龍鳳、博古、動物、花卉等,以飽滿、勻稱的構圖和熱烈喜慶的色彩,氣氛鮮明、生動地表現題材,使潮綉產生了豐富瑰麗的藝術效果。潮綉有絨綉、釘金綉、金絨混合綉、線綉等品種,各具特色。《百鳥朝鳳》是其代表作品。 「廣綉」是產於廣東地區的手工刺綉品。據傳創始於少數民族,明中後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譽毛捻樓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二是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求華麗效果。三是多用金線作刺綉花紋的輪廓線。四是裝飾花紋繁縟豐滿,熱鬧歡快。常用百鳥朝鳳、海產魚蝦、佛手瓜果一類有地方特色的題材。五是綉工多為男工所任。綉品品種豐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頭巾、台帷、綉服、鞋帽、戲衣等,也有鏡屏,掛幛、條幅等。 粵綉構圖豐滿,繁而不亂;圖案工整,富於誇張;色彩艷麗,對比強烈;針法多樣,善於變化。粵綉運用「水路」的獨特技法,使綉出的圖案層次分明,和諧統一。「水路」,即在每一相鄰近的刺綉面積之間,在起針和落針點之間留出約0.5mm的等距離,從而在綉面形成空白的線條。例如,在花卉的每朵花瓣、鳥禽的鳥羽之間,都留有一條清晰而均齊的「水路」,使形象更加醒目。 粵綉題材廣泛,其中以龍、鳳、牡丹、百鳥朝鳳、南國佳果(如荔枝)、孔雀、鸚鵡、博古(仿古器皿)等傳統題材為主。 粵綉針法豐富,有基礎針法、輔助針法、象形針法3大類,直針、續針、捆咬針、鋪針、釘針、勒針、網綉針、打子針等45種。綉制時,根據設計意圖及物像形狀、質感和神態,巧妙地將各種針法互相配合和轉換,以求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金銀線綉又稱釘金綉,是粵綉的傳統技法,針法復雜、繁多。其中以潮州的金銀線墊綉最為突出。金銀線墊綉是在綉面上,按照形象中需要隆起的部分,用較粗的絲線或棉線一層層地疊綉至一定的高度,並做到外表勻滑、整齊,然後在其上施綉;或以棉絮作墊底,在面層以絲線滿鋪綉制,然後在面層上施綉;或以棉絮作墊底,覆蓋以絲綢,並將絲綢周圍釘牢,然後在上面施綉。潮州刺綉「九龍屏風」,畫面上為九條動態不同的蛟龍騰空飛舞,又以旭日、海水、祥雲相連,組成九龍鬧海,旭日東升,霞光萬道的壯麗場面。綉品採用了金銀線墊綉的技法,龍頭、龍身下鋪墊棉絮,高出綉面2~3cm,充分表現了蛟龍豐滿的肌肉、善舞的軀體及閃閃發光的鱗片,富於質感和立體感。
㈧ 與粵綉有關的故事
紫霞仙姑 紫姑井是西樵山上歷史最悠久的古井
在西樵山青山懷抱、綠樹蔥蘢的九龍岩景區,有兩口據說有1200多年歷史的古井。很多人都知道兩口古井是紫霞仙姑當年練丹井,卻不知道紫霞仙姑還是當時的「粵綉第一人」,紫霞仙姑是南海人,因為粵綉綉得好,被稱為「粵綉第一人」,成為地方一絕,被選入宮中,專為朝中官員綉朝服、官服。當時皇帝很喜歡這名多才多藝的南海姑娘,想把她收為妃子。因為不喜歡皇室宮中的權力斗爭,她以自己要一心修道、綉花為名拒絕了。皇帝為她的信念所感動,專門給她一個宮室,讓她修煉。
到了60歲,不貪圖榮華,不依附權貴的她回到家鄉南海,隱居西樵山上,一門心思練丹。村民很喜歡為這位道德高尚、堅貞不渝的仙姑,特意在她修煉處為她掘了兩口井。
沒找到愛情故事,找到一個仙姑~~~ 忽忽~~~
㈨ 粵綉的外觀樣式和發展歷程是什麼
粵綉以廣州為中心,「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善用馬尾綴綉外廓,每圖必綉「間道風」飛白花紋,「自然工整」。針法另加「肉入針」、「金夾綉」等,針腳參差,金線勾廓,風格獨具。多用百鳥、雞禽題材。花紋繁縟,色彩濃艷,對比強烈,明快熱烈為特色。「孔雀毛績為線縷,以綉譜子及雲章袖口,金翠奪目」為特殊品種。潮州「潮綉」,喜用金線、花朵或鳥獸局部襯綉棉線,或墊棉花形成「高綉」,金碧凸起有淺浮雕層次效果。
㈩ 粵綉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粵綉相傳有一千餘年的悠久歷史,明清以後更加盛行。粵綉亦稱「廣綉」,是指以廣東地區為代表的綉品,也泛指廣東近二三百年來的綉品。《存綉堂絲綉錄》介紹明末清初的粵綉說:「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其法用馬尾於輪廓處施以綴綉,且每一圖上必綉有所謂間道風的飛白花紋,所以成品花紋自然工整」。根據現存粵綉作品分析,它的針步短,色彩濃艷,花紋生動寫實。雍正、乾隆時期曾大量行銷歐洲和中東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