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第一章知識點
❶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識點
高一生物必修一復習提綱
第一章 走進細胞 第一節 從生物圈到細胞
1.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生命活動是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的.
無細胞結構的病毒必需寄生在活細胞中才能生存.
單細胞生物(如:草履蟲),單個細胞即能完成整個的生物體全部生命活動.
多細胞生物的個體,以人為例,起源於一個單細胞:受精卵,經過細胞的不斷分裂與分化, 形成一個多細胞共同維系的生物個體.
2. 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最大的生命系統是:生物圈。
細胞 組織 器官 系統 個體 種群 群落 生態系統 生物圈
第二節 細胞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一.細胞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1. 細胞的統一性: 細胞膜,細胞質,細胞質中都有核糖體.主要遺傳物質都是DNA.
2. 細胞的多樣性: 大小,細胞核,細胞質中的細胞器,包含的生物類群等均不同.
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兩大類.
這兩類細胞分別構成了兩大類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類別 原核細胞 真核細胞
細胞大小 較小 較大
細胞核(本質) 無成形細胞核,無核膜.核仁.染色體 有成形的細胞核,有核膜.核仁.染色體
細胞質 有核糖體 有核糖體、線粒體等,植物細胞還有葉綠體.液泡等
生物類群 衣原體, 支原體, 藍藻, 細菌,放線菌(一支藍細線) 動物,植物,真菌
常見的細菌有: 乳酸菌,大腸桿菌,根瘤菌,霍亂桿菌,炭疽桿菌.
常見的藍藻有: 顫藻,發菜,念珠藻,藍球藻.
常見的真菌有: 酵母菌.
二:(略)細胞學說建立(德科學家:施旺,施萊登) 細胞學說說明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第二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一節: 組成細胞的元素與化合物
一: 元素
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是: C H O N P S 基本元素是: C H O N 最基本元素: C
組成細胞的元素常見的有20多種,根據含量的不同分為: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 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 Fe Mn Zn Cu B Mo
生物與無機自然界的統一性與差異性. 元素種類基本相同,元素含量大不相同.
占細胞鮮重最大的元素是: O 占細胞乾重最大的元素: C
二: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無機化合物:水,無機鹽 細胞中含量最大的化合物或無機化合物: 水
有機化合物:糖類,脂質,蛋白質,核酸. 細胞中含量最大的有機化合物或
細胞中乾重含量最大的化合物:蛋白質。.
三: 化合物的鑒定:
鑒定原理: 某些化學試劑能與生物組織中的有關有機化合物發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還原性糖: 斐林試劑 0.1g/ml NaOH 0.05g/ml CuSO4 甲乙溶液先混合再與還原性糖溶液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澱. (葡萄糖,果糖,麥芽糖) 註:蔗糖是典型的非還原性糖,不能用於該實驗。
蛋 白 質: 雙縮脲試劑 0.1g/ml NaOH 0.01g/ml CuSO4 先加入A液再加入B液. 成紫色反應。
脂 肪: 蘇丹三(橘黃色)
第二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蛋白質
一: 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 氨基酸
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一個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且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除此之外,該碳原子還連接一個氫原子和一個側鏈基團.
各種氨基酸的區別在於側鏈基團(R基)的不同
生物體中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分為必需氨基酸(8)和非必需氨基酸(12)兩種.
二:氨基酸形成蛋白質 氨基酸的結構通式
1. 構成方式: 脫水縮合
脫水縮合: 在蛋白質的形成過程中,一個氨基酸的羧基和另一個氨基酸的氨基相連接,同時脫去一分子水,這種結合方式叫做脫水縮合.
由2個AA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叫二肽. 由多個AA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多肽.
連接兩個AA分子的化學健叫肽鍵.
2. 脫去水分子數等於形成的肽鍵數.
假設一個蛋白質分子中含有的AA數為n
若蛋白質只有一條肽鏈, 則脫去水分子數等於形成的肽鍵數等於n-1
若蛋白質含有m條肽鏈, 則脫去水分子數等於形成的肽鍵數等於n-m
蛋白質分子量的計算. 假設AA的平均分子量為a,含有的AA數為n則,形成的蛋白質的分子量為:
a×n-18(n-m) 即:氨基酸的總分子量減去脫去的水分子總量
3. 蛋白質結構的多樣性:
原因: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數目,排列順序不同,肽鏈的折疊,盤曲及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
4. 蛋白質的功能 蛋白質結構的多樣性決定了它的功能多樣性:催化功能.結構功能.運輸功能,
信息傳遞功能,免疫功能等. 請舉例:
第三節 核酸
一、DNA與RNA的比較(表)
DNA(脫氧核糖核酸) RNA(核糖核酸)
基本單位 脫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化學組成 磷酸(P)+ 脫氧核糖+鹼基(A.T.G.C) 磷酸(P)+ 核糖+鹼基(A.T.G.U)
存在場所 主要分布於細胞核中 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主要功能 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核酸的種類及功能
核酸分為兩大類:脫氧核糖核酸(簡稱 DNA )和核糖核酸(簡稱RNA)
核酸的功能: 核酸是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核酸在細胞中的分布
(1)實驗原理:根據甲基綠和吡羅紅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用甲基綠和吡羅紅的混合液對細胞進行染色。
(2)水解時使用的是8%的鹽酸,它的作用是: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
同時使染色體中的DNA和蛋白質分離,有利於DNA與染色劑結合。
四、核酸的組成
(1)基本組成單位是核苷酸,其組成成分中的五碳糖有兩種:核糖、脫氧核糖
(2)一個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基團、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鹼基組成
(3)DNA 和RNA各含4種鹼基,4種核苷酸
(4) 核酸中含有的鹼基總數為:5 核苷酸數為 8
五.實驗:甲基綠+DNA=綠色 吡羅紅+RNA=紅色
8%鹽酸的作用:①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
②使染色體中的DNA與蛋白質分離,有利於DNA和染色劑結合
0.9%的NaCl的作用:保持動物細胞的細胞形態
實驗步驟:①製片 ②水解 ③沖洗 ④染色 ⑤觀察
結論:DNA主要存在於細胞核中,RNA主要存在於細胞質中
少量DNA存在於線粒體,葉綠體中。
原核細胞中DNA主要存在於擬核中,RNA主要存在於細胞質中
六、核酸分子的多樣性
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信息就儲存在DNA分子中,組成DNA分子的核苷酸雖然只有4種,但是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卻是千變萬化的。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代表了遺傳信息。
生物的遺傳物質是核酸(DNA或RNA)其中,主要遺傳物質是DNA。
第四節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1、糖類的化學元素組成及特點:元素組成( C,H.O),特點: 大多數糖H:O=2:1
2, 糖類的分類,分布及功能:
種類 分布 功能
單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4) 細胞中都有 組成RNA的成分
脫氧核糖(C5H10O5) 細胞中都有 組成DNA的成分
六碳糖
(C6H12O6) 葡萄糖 細胞中都有 主要的能源物質
果糖 植物細胞中 提供能量
半乳糖 動物細胞中 提供能量
二糖
(C12H22O11) 麥芽糖 發芽的小麥、谷控中含量豐富 都能提供能量
蔗糖 甘蔗、甜菜中含量豐富
乳糖 人和動物的乳汁中含量豐富
多糖
(C6H10O5)n 澱粉 植物糧食作物的種子、變態根或莖等儲藏器官中 儲存能量
纖維素 植物細胞的細胞壁中 支持保護細胞
肝糖原
糖原
肌糖原 動物的肝臟中 儲存能量調節血糖
動物的肌肉組織中 儲存能量
3、單糖、二糖、多糖是怎麼區分的 ?
單糖:不能水解的糖,可被細胞直接吸收。
二糖:由兩分子的單糖脫水縮合而成。如麥芽糖由兩個葡萄糖分子脫水縮合而成 , 蔗糖可 以水解為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 , 乳糖可以水解為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 .( 展示 課本 P31 2-11 〉
多糖:由許多的葡萄糖分子連接而成。如澱粉、纖維素、糖原,構成它們的基本單位都是葡萄糖。(P31)
4、脂質的比較:
分類 元素 常見種類 功能
脂質 脂肪 C、H、O ∕ 1、主要儲能物質
2、保溫
3、減少摩擦,緩沖和減壓
磷脂 C、H、O
(N、P) ∕ 細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 膽固醇 與細胞膜流動性有關
性激素 維持生物第二性徵,促進生殖器官發育
維生素D 有利於Ca、P吸收
第五節 細胞中的無機物
一、有關水的知識要點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聯系
水 自由水 約95% 1、良好溶劑
2、參與多種化學反應
3、運送養料和代謝廢物 它們可相互轉化;代謝旺盛時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減少。
結合水 約4.5% 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
二、1.無機鹽(絕大多數以離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構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葉綠素、血紅蛋白等
②、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動物缺鈣會抽搐)
③、維持酸鹼平衡,調節滲透壓。
2.部分無機鹽的作用
缺碘:地方性甲狀腺腫大(大脖子病)、呆小症
缺鈣:抽搐、軟骨病,兒童缺鈣會得佝僂病,老年人會骨質疏鬆
缺鐵: 缺鐵性貧血
❷ 高一生物第一章所有知識點整理~我希望是完整的,必採納!謝謝(๑• . •๑)
❸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知識點
第二章 第一節 細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本講教育信息】
一. 教學內容:
第二章 細胞的化學組成
第一節 細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二. 學習內容:
本節學習第一章第一節 細胞中的原子和分子。本節內容包括組成細胞的原子和分子、細胞中的無機化合物兩個部分。了解細胞化學組成中無機化合物種類、結構及其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
三. 學習目標:
舉例說出組成細胞的原子和分子
舉例說出細胞中無機化合物的功能
四. 學習重點:
構成細胞的原子、分子,以及無機化合物與生命的關系。
共價鍵、離子鍵在形成化合物過程中的作用。
五. 學習難點:
原子是怎樣相互作用的
六. 學習過程:
〔生物體內的化學元素基本相似,細胞中基本的生物化學反應高度一致〕
1. 組成細胞的原子和分子
地球上天然存在的元素有90多種,各種元素在地殼中所佔的比例各不相同;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組成它們的物質都來自這些元素;
在組成生物體的元素中,碳、氫、氧、氮、磷、鈣等元素的質量佔全部元素的98%。不同種類生物體內所含的元素種類基本相同,但是每種元素的含量卻有多有少
現在還沒有發現生物體內的任何一種元素是無機自然界中所不存在的。
一項「硒與克山病發病相關性」研究的記錄
組別 年度 觀察人數 發病人數
實驗組(補硒) 1974 4510 10
1975 6767 7
對照組(不補硒) 1974 3 985 54
1975 5445 52
(1)原子:原子是物質的基本單元,由位於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構成,每一種元素的原子核中都帶有固定數量的質子。
碳原子結構圖
①結構
在一個正常的原子中,核內質子數與核外電子數相等,因此,整體上看原子是呈電中性的。
②價電子:原子最外層能參加構成化學鍵的電子被稱為價電子。原子的化學性質主要是由原子的價電子和原子半徑決定的。
原子半徑大,獲得電子的能力相對較弱,氧化性也比較弱。
③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化學鍵
Ⅰ一個原子將價電子給予另一個原子,二者之間靠正負離子之間的靜電作用而形成的化學鍵叫做離子鍵。例:Na++Cl-→NaCl
Ⅱ 原子之間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價鍵。例:H2、O2、N2。
(2)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除稀有氣體等以單個原子狀態存在以外,分子一般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原子構成。
①化學式:化合物的化學組成.通常以化學式表示。如水的化學式是H2O,表示每個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
②氫鍵:當氫原子與氧原子或氮原子以共價鍵結合時,氫原子呈部分正電性,而與其相結合的氧原子等則呈部分負電性,這種氫原子還可以與其他帶有部分負電性的氧原子或氮原子通過彼此間的相互吸引而形成氫鍵。
氫鍵屬於一種弱鍵,在決定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構上起著重要作用。
2. 細胞中的無機化合物
(1)水
①特性
水分子具有極性,分子間能形成氫鍵,使水體表面的張力增強,一些動物能依靠水體的表面張力在水面上運動
水分子的極性使幾乎所有的帶有電荷或具有極性基團的分子,都能溶解在水中。
水還具有較大的比熱和汽化熱,使水成為生物體的溫度調節劑。植物的蒸騰作用、動物的排汗等能使生物體維持適當的溫度,避免被高溫傷害。
③功能:
Ⅰ 良好溶劑:許多細胞生命活動需要的離子、分子都溶解其中;
Ⅱ生物化學反應介質、反應物:細胞中幾乎所有的生物化學反應都是以水為介質進行的或水直接作為反應物參與的;
Ⅲ 物質運輸:各種物質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細胞吸收並運輸;而細胞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也要藉助於水。
Ⅳ 參與代謝作用:自由水參與細胞中各種代謝作用,如光合作用、細胞呼吸等。
Ⅴ 增強植物的抗逆性:休眠的種子、越冬的植物、生活在乾旱和鹽漬條件下的植物,體內結合水的含量相對增多,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強,以適應不良的環境條件。
(2)無機鹽:細胞中的無機鹽常以離子形式存在,雖然含量比較少,但在生物體的生命活動中不可缺少。
例如在人體中:
Ca的含量約占體重的1.5%
P的含量約占體重的1.0%
S的含量約占體重的0.3%,
①存在形式:大多以離子狀態存在。如Ca2+、Mg2+、Na+、K+、PO43-、C1-、Fe2+、Cu2+、I-、Co2+等
②生理功能:很多無機鹽與蛋白質等物質結合成復雜的化合物,參與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
Ⅰ 維持細胞的酸鹼平衡,如酸性(HC03-、PO43-等)、鹼性(Ca2+、Mg2+等)離子的適當配合等具有緩沖作用
Ⅱ 合成有機物的原料,如PO43-是合成核苷酸的原料,Mg2+是合成葉綠素的原料
Ⅲ 合成某些特殊生理功能物質的原料 如血紅蛋白中的Fe2+,甲狀腺激素中的I-
③無機鹽在生命活動中不可缺少
Ⅰ 植物: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硼、錳、鋅、鉬、銅、鐵和氯等
Ⅱ 植物缺乏(或過剩)某一必需的營養元素時,不能正常生長,並在外形上明顯地出現生長異常
Ⅲ 人體缺無機鹽、微量元素出現缺乏症
微量元素 在機體中的作用 缺乏症 來源
銅(Cu) 用於產生血紅蛋白和皮膚的黑色素 貧血 肝、肉、貝類動物、蘑菇、大豆、豌豆、整粒穀物
氟(F) 用於強壯牙和骨骼 蛀牙(齲齒) 魚、貝類、含少量氟的水
碘(I) 為合成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腫大,代謝率降低 魚、貝類動物、加碘食鹽
錳(Mn) 協助許多酶的作用 發育不良 蔬菜水果、堅果、穀物
硒(Se) 抗氧化作用(防止氧化作用對細胞和組織的損傷) 克山病 魚、貝類動物、肉、整粒穀物、奶製品
第二章 第二節 細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本講教育信息】
一. 教學內容:
第二章 細胞的化學組成 第二節 細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二. 學習內容:
本節學習第二章 第二節 細胞中的生物大分子。主要講述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以及糖類、脂質等有機分子的組成和功能。
三. 學習目標
概述糖類的種類和功能
舉例說出脂質的種類和功能
四. 學習重點:
糖類、脂質等生物大分子的組成和功能。
五. 學習難點
理解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
六. 學習過程
〔生物體內的化學元素基本相似,細胞中基本的生物化學反應高度一致〕
1. 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
(1)碳元素是組成生物體的主要成分之一
一個碳原子含有6個質子、6個中子和6個電子。碳原子的4個價電子可與多種原子結合,但主要是與氫、氧、氮及硫結合,也可與其他碳原子結合
(2)有機物的碳骨架:
①碳原子之間可以單鍵相結合,也可以雙鍵或三鍵相結合,形成不同長度的鏈狀、分支鏈狀或環狀結構,這些結構稱為有機物的碳骨架
②例如,蛋白質分子的肽鏈是以氨基酸為基本單元的碳骨架構成的
(3)碳骨架的結構排列和長短以及與碳骨架相連接的某些含氧、氫、硫、磷等的原子團決定了有機化合物的基本性質。
糖類、脂質、蛋白質、核酸是組成生物體最重要的有機化合物。
2. 糖類的種類和功能
糖類是由C、H、O3種元素組成的。糖類可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1)糖類的種類
①單糖:凡不能被水解成小分子的糖為單糖。自然界分布最廣的是五碳糖和六碳糖,它們分別稱為戊糖和己糖。
戊糖:核糖、脫氧核糖屬戊糖
己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為己糖。
②寡糖:凡能水解成少數單糖分子的稱為寡糖,常見的如二糖
蔗糖、麥芽糖為植物二糖。乳糖為動物二糖。
單糖和寡糖能溶於水,多有甜味。
③多糖:凡能水解成許多單糖分子的糖為多糖,如澱粉、糖原和纖維素。
④復合糖:與非糖物質結合的糖稱為復合糖,如糖蛋白和糖脂。糖的衍生物稱衍生糖,如糖胺、糖酸和糖酯等。
(2)糖類的功能
①糖類是生物體維持生命活動的主要能量來源——主要能源物質
②生物體重要的結構物質(核糖、脫氧核糖是遺傳物質的組成成分;纖維素是細胞壁的重要成分)。
③能參與細胞識別、細胞間物質運輸和免疫功能的調節等生命活動。
(3)糖類的鑒定實驗
①用斐林試劑來檢測還原性糖的存在。
Ⅰ 單糖、麥芽糖、乳糖等是還原性糖,它們與斐林試劑反應,可以產生磚紅色沉澱。
Ⅱ 在澱粉酶的作用下,澱粉水解成麥芽糖,麥芽糖與斐林試劑反應,呈現磚紅色沉澱
Ⅲ 澱粉、蔗糖是非還原性糖,它們與斐林試劑沒有磚紅色的顏色反應。
② 還原性糖的鑒定實驗
實驗分組 步驟1 步驟2 步驟3 實驗結果 實驗結論
實驗組
(試管A) 加入葡萄糖溶液3mL 加入新配置的斐林試劑各3 mL,注意顏色變化 水浴加熱幾分鍾,注意顏色變化 生成磚紅色沉澱 還原性糖
對照組
(試管B) 加入蔗糖溶液3mL 無磚紅色沉澱生成 非還原性糖
③ 澱粉鑒定實驗:
Ⅰ 取2支潔凈的試管,用標記筆在試管上部編號(A和B)備用。
Ⅱ 用天平稱取蔗糖和澱粉各2g,分別放入100mL的清水中,溶解後備用。
Ⅲ 用量筒量取蔗糖溶液和澱粉溶液各3mL,分別注入2支試管中。
Ⅳ 向2支試管中分別滴入等量的稀碘液,觀察並記錄溶液顏色的變化情況。
3. 脂質的種類和功能
主要由C、H、O3種元素組成
(1)種類和功能:包括脂肪、類脂(如磷脂)和固醇(如膽固醇)等。
①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結合而成的脂質,對於動物稱為脂肪,對於植物則稱為油。
Ⅰ 簡述脂肪
脂肪酸是由大約17個碳的烴鏈與羧基組成的有機酸,由於其碳原子與氫原子以非極性共價鍵相連接,因此整個烴鏈具有疏水性——非極性
甘油是由3個碳原子分別連著3個羥基構成的醇
由3個脂肪酸上的羧基與一分子甘油上的3個羥基分別脫水縮合形成的脂質又叫三醯甘油
不飽和脂肪酸甘油酯 烴鏈含有雙鍵的脂肪酸稱為不飽和脂肪酸,玉米油、菜籽油和其他植物油大多為不飽和脂肪酸甘油酯。
多數動物脂肪為飽和脂肪酸甘油酯,飽和脂肪酸含量過高的食品可導致人體動脈粥樣硬化等。
Ⅱ 功能:重要能源物質,保溫緩沖等。
② 類脂(如磷脂)
Ⅰ 磷脂簡述
甘油的一個α-羥基不是和脂肪酸而是和磷酸結合,另外兩個羥基與脂肪酸結合而成的酯,即磷脂酸。磷脂酸分子式中的H被含氨基的醇如膽鹼、膽胺、絲氨酸等所取代,則分別成為卵磷脂、腦磷脂、絲氨酸磷脂等。分子中有一個親水基團和兩條疏水鏈。
Ⅱ 功能:幾乎全部存在於細胞的膜系統中,是膜結構的骨架。卵磷脂為白色蠟狀物質,易溶於乙醚、乙醇等有機溶劑,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主要存在於腦、卵黃、紅細胞、腎上腺和精液中。
③ 固醇(又稱甾類化合物)。
Ⅰ 固醇簡介:結構與其他脂質類不同,類固醇分子中碳原子排列成4個相關聯的環,環上連有一側鏈。
Ⅱ 重要的甾類化合物有膽固醇、膽汁鹽、雌激素與雄激素以及腎上腺皮質分泌的激素等。
Ⅲ 類固醇激素調節動物(脊椎動物、昆蟲、蟹類等)的某些代謝過程。
(2)鑒定脂肪
①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可用體積分數為50%的乙醇溶液洗去被染玻片標本上的蘇丹Ⅲ染液浮色;在光學顯微鏡下能夠觀察到被染色的脂肪顆粒。
②步驟
Ⅰ 取材:取新鮮材料如花葯等放在潔凈的載玻片上。
Ⅱ 染色:加醋酸洋紅染液一滴,進行固定和染色。
Ⅲ 壓碎:用玻璃棒的一端,或解剖刀輕輕將材料壓碎,並使材料均勻分散開
Ⅳ 乾燥:加上蓋玻片,並將載玻片在酒精燈火焰上往返烘烤3—4次(注意溫度不可過高)。
Ⅴ 脫色:在蓋玻片的一端滴加質量分數為45%的醋酸溶液,在另一端用吸水紙將蓋玻片下的染液吸去,然後用另一吸水紙在蓋玻片上輕按,以吸去蓋玻片周圍多餘的醋酸。
Ⅵ 觀察:晾乾後即可置於顯微鏡下觀察。
❹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知識點總結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以及大小關系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
真核生以及原核生物
❺ 高一生物必修2第一章知識點總結
前兩章:
1)性狀——是生物體形態、結構、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徵。
(2)相對性狀——同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3)在具有相對性狀的親本的雜交實驗中,雜種一代(F1)表現出來的性狀是顯性性狀,未表現出來的是隱性性狀。
(4)性狀分離是指在雜種後代中,同時顯現出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
(5)雜交——具有不同相對性狀的親本之間的交配或傳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個體之間的交配或傳粉(自花傳粉是其中的一種)
(7)測交——用隱性性狀(純合體)的個體與未知基因型的個體進行交配或傳粉,來測定該未知個體能產生的配子類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種雜交方式。
(8)表現型——生物個體表現出來的性狀。
(9)基因型——與表現型有關的基因組成。
(10)等位基因——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體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斷,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二、孟德爾實驗成功的原因:
(1)正確選用實驗材料:一豌豆是嚴格自花傳粉植物(閉花授粉),自然狀態下一般是純種二具有易於區分的性狀
(2)由一對相對性狀到多對相對性狀的研究
(3)分析方法:統計學方法對結果進行分析
(4)實驗程序:假說-演繹法
觀察分析——提出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2、 精子的形成: 3、卵細胞的形成
1個精原細胞(2n) 1個卵原細胞(2n)
↓間期:染色體復制 ↓間期:染色體復制
1個初級精母細胞(2n) 1個初級卵母細胞(2n)
↓前期:聯會、四分體、交叉互換(2n) ↓前期:聯會、四分體…(2n)
中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上(2n) 中期:(2n)
後期:配對的同源染色體分離(2n) 後期:(2n)
末期:細胞質均等分裂 末期:細胞質不均等分裂(2n)
2個次級精母細胞(n) 1個次級卵母細胞+1個極體(n)
↓前期:(n) ↓前期:(n)
中期:(n) 中期:(n)四、細胞分裂相的鑒別:
1、細胞質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減數分裂卵細胞的形成
均等分裂—— 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精子的形成
2、細胞中染色體數目:若為奇數——減數第二分裂(次級精母細胞、次級卵母細胞)
若為偶數——有絲分裂、減數第一分裂、減數第二分裂後期
3、 細胞中染色體的行為:聯會、四分體現象——減數第一分裂前期(四分體時期)
有同源染色體——有絲分裂、減數第一分裂
無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二分裂
同源染色體的分離——減數第一分裂後期
姐妹染色單體的分離 一側有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二分裂後期
一側無同源染色體——有絲分裂後期第三節、伴性遺傳
概念:伴性遺傳——此類性狀的遺傳控制基因位於性染色體上,因而總是與性別相關聯。
類型:X染色體顯性遺傳:抗維生素D佝僂病等
X染色體隱性遺傳:人類紅綠色盲、血友病
Y染色體遺傳:人類毛耳現象
一、X染色體隱性遺傳:如人類紅綠色盲
1、致病基因Xa 正常基因:XA
2、患者:男性XaY 女性XaXa
正常:男性XAY 女性 XAXA XAXa(攜帶者)
3、遺傳特點:
(1)人群中發病人數男性大於女性
(2)隔代遺傳現象(一)先判斷顯性、隱性遺傳:
父母無病,子女有病——隱性遺傳(無中生有)
隔代遺傳現象——隱性遺傳
父母有病,子女無病——顯性遺傳(有中生無)第一節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知識點:1、怎麼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艾弗里實驗、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第二節 DNA 分子的結構
知識點: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有哪些主要特點?
1、DNA是由兩條鏈組成的,這兩條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
2、DNA分子中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鹼基在內側。
3、兩條鏈上的鹼基通過氫鍵連接成鹼基對,並且鹼基配對有一定的規律:A(腺嘌呤)一定與T(胸腺嘧啶)配對;G(鳥嘌呤)一定與C(胞嘧啶)配對。鹼基之間的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叫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A=T;G=C;
(A+G)/(T+C)=1 ;(A+C)=(T+G)
一條鏈中A+T與另一條鏈中的T+A相等,一條鏈中的C+G等於另一條鏈中的G+C
如果一條鏈中的(A+T)/(C+G)=a,那麼另一條鏈中其比例也是a DNA復制的過程(DNA復制的概念、條件、特點、結果和意義)
DNA分子復制過程是個邊解旋邊復制。中心法則:遺傳信息可以從DNA流向DNA,既DNA的自我復制;也可以從DNA流向RNA,進而流向蛋白質,即遺傳信息的轉錄翻譯。但是,遺傳信息不能從蛋白質流向蛋白質,也不能從蛋白質流向DNA或RNA。近些年還發現有遺傳信息從RNA到RN1、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生物物質代謝,進而來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2、基因還能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A(即RNA的自我復制)也可以從RNA流向DNA(即逆轉錄),也在瘋牛病毒中還發現蛋白質本身的大量增加(蛋白質的自我控制復制)
DNA復制的條件要相關的酶、原料、能量和模板。
其特點是(非連續性的)半保留復制。
其意義是:保證了親子兩代之間性狀相象。
如果一條鏈中的(A+C)/(G+T)=b,那麼另一條鏈上的比值為1/b
另外還有兩個非互補鹼基之和佔DNA鹼基總數的50%
2、DNA作為遺傳物質的條件?
3、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的過程:吸附、注入、合成、組裝、釋放。
連續遺傳、世代遺傳——顯性遺傳
(二)再判斷常、性染色體遺傳:
1、父母無病,女兒有病——常、隱性遺傳
2、已知隱性遺傳,母病兒子正常——常、隱性遺傳
3、已知顯性遺傳,父病女兒正常——常、顯性遺傳
(3)交叉遺傳現象:男性→女性→男性
後期: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組染色體(2n) 後期:(2n)
末期:細胞質均等分離(n) 末期:(n)
4個精細胞:(n) 1個卵細胞:(n)+3個極體(n)
↓變形
4個精子(n)
❻ 高一生物第一單元的知識點
高一生物必修(1)知識點整理
第一章 走近細胞
第一節 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相關概念、
細 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
→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徵: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
第二節 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一、細胞種類: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1、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狀DNA分子)集中的區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 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2、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於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黴菌、粘菌)等。
三、細胞學說的建立:
1、1665 英國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設計與製造的顯微鏡(放大倍數為40-140倍)觀察了軟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細胞的構造,並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這個詞來對細胞命名。
2、1680 荷蘭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觀察到活細胞,觀察過原生動物、人類精子、鮭魚的紅細胞、牙垢中的細菌等。
3、19世紀30年代德國人施萊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的基本單位。這一學說即「細胞學說(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第二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一節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存在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細胞內的含量與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顯不同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20多種:
大量元素:C、 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 O、H、N、S、P;
細胞含量最多4種元素:C、 O、H、N;
水
無機物 無機鹽
組成細胞 蛋白質
的化合物 脂質
有機物 糖類
核酸
三、在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7%-
10%);占細胞鮮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O、占細胞乾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C。
第二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相關概念:
氨 基 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肽 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
二 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多 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
肽 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❼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知識重點
第一章 走進細胞
第一節 從生物圈到細胞
1.細胞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病毒〈非細胞生物,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不具有細胞結構,必須寄生在細胞內才能生活和繁殖]。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細胞〈最基本的生態系統〉:神經細胞、心肌細胞、上皮細胞
組織:神經組織、肌肉組織、上皮組織
器官:腦、脊髓、心臟、小腸、皮膚
系統(植物無系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
個體(單細胞生物無組織、器官、系統)
種群〈某區域同種生物所有個體〉
群落〈某區域所有生物〉
生態系統〈生物群落+環境〉
生物圈(地球只有一個生物圈)
第二節 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1.真核細胞[植物、動物、真菌(酵母菌、黴菌、食用菌)]和原核細胞[異養生物-細菌、自養生物-藍藻(顫藻、藍球藻、念珠藻、發菜)]:
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核物質(DNA)
不同點:真核細胞-有典型的細胞核;原核細胞-細胞核未成形,只有擬核
{如何判斷細菌:凡是「菌」字前面有「桿」「球」「螺旋」「弧」字都是細菌}
2.細胞學說的建立:
〈英〉虎克:發現、命名細胞
〈荷蘭〉列文虎克:觀察細菌、紅細胞、精子
〈德〉施萊登、施旺:細胞是構成動植物的基本單位
〈德〉魏爾肖: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3.顯微鏡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