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知青是什麼意思

知青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4-12 22:43:23

① 知青是什麼意思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廣義泛指有知識的青年,一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指從1950年代開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做農民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或高中教育。

② 什麼是知青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廣義泛指有知識的青年,一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指從1968年代開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去到農村和農墾兵團務農或建設保衛邊疆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在中國知識青年指從1950年開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或兵團務農及開發保衛邊疆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解決城市中的就業問題,從50年代中開始就組織將城市中的年輕人移居到農村,尤其是邊遠的農村地區建立農場。早在1953年《人民日報》就發表社論《組織高校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

1955年毛澤東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成為後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號。從這一年開始共青團開始組織農場,鼓勵和組織年輕人參加墾荒運動。當時,美術家朱宣咸1958年創作的作品《知識青年出工去》,就非常典型生動地記錄了北大荒農墾在那個特定時代知識青年的畫面。1962年開始有人提出要將上山下鄉運動全國化地組織起來,1964年,中共中央為此特別設立了一個領導小組。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為止許多中學畢業生既無法進入大學,又無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使得中共領導機構意識到他們需要尋找一個辦法將這批年輕人安置下來,以免情況失去控制。

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授意《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裡吃閑飯》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澤東「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許多年輕人因此下鄉去農村。全國也開始有組織地將中學畢業生分配到農村去。從1971年開始,知識青年在農村的許多問題開始不斷暴露出來,同時中共開始在城市中將部分工作分配給下放的知識青年。不過這樣回到城市中的知識青年大多數是通過關系得到回城的機會的。

到1976年連毛澤東也感覺到知識青年問題的嚴重性並決定對這個問題重新做考慮。但到這時為止每年依然有上百萬知識青年被分配上山下鄉。毛澤東的逝世使知識青年問題暫時被擱置。

1977年高考被恢復,大多數在農村的知識青年想方設法要回到故鄉去。1978年冬在雲南的知識青年以請願和罷工的形式來將他們的要求表達出來,再次使的中央感覺到問題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當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鄉,10月1日中央基本上決定過去下鄉的知識青年可以回故鄉城市。

從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的總數的估計在約1200萬至1800萬之間。

③ 請問知青是什麼意思

上海知青,廣義泛指有知識的青年,一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指從1950年代開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做農民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或高中教育。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④ 知青是什麼意思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廣義泛指有知識的青年,一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指從1950年代開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做農民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網路有哦!

⑤ 什麼叫知青啊

知青——這里所說的知青,並非如字面上的意思那樣,是對有文化有知識的青年人的泛指,它指的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群體。它包括的是曾在學校受過教育,然後在「上山下鄉」這個特殊的政策之下,由政府所組織的到農村或連續從事農業生產的那批年青人。這里的學校,指的是中小學,因為按照當時的規定,大學與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都由國家統一分配,即使被分配到邊疆和農村,也以幹部的身份出現,領取國家的工資。普通中小學的畢業生卻享受不到這樣的待遇,在理論上,他們是被作為農民的。這正是知識青年與其他到農村、邊疆工作的人之間最根本的區別。

1962年以後,由國家統一分配的,從大中城市下鄉的中學畢業生,其中「文革」期間畢業的「老三屆」以及其後陸續從中學畢業的城市青年,就成為「知青」的主體

⑥ 誰能給我解釋一下「知青「是什麼意思上山下鄉又是什麼

知青,顧名思義:知識青年。
上山下鄉:改革開放之前,為促進知識分子與工農有機結合,城裡的畢業生會被組織、分配到農村基層去生活、工作一段時間。

⑦ 什麼是知青,知青是干什麼的

  1. 知青,是指我國20世紀60年代中和70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在中學畢業被分配到農村「上山下鄉」、「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初、高中青年學生,是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個特殊現象。期間,城鎮、大、中城市的青年學生,被分配到邊疆各省(區)的生產建設兵團、國營農場和農村。

  2. 知青,由於他們多數來自於大、中城市和內地,並具有一定的文化,他們的到來,既為農村帶來先進文化和城市文明,又為農村的社會主義建設增添了生力軍,還為加強邊疆與內地的聯系與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知青思想活躍,工作勤奮,學習刻苦,思維敏捷,善於吸收知識營養,敢想、敢說、敢幹,充滿了青春活力,與邊疆各族人民以及農墾職工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經過艱苦的磨煉,他們中有一大批在鍛煉中迅速成長,這一時期,廣大知青在農村期間,以滿腔的青春熱血,寫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創立了帶有特定歷史條件特徵的「知青文化」。

  3. 「知青文化」不同時期主流特徵:
    1.以「老三屆」為主要代表
    2.以回憶錄為主要題材
    3.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和社會性
    4.具有建設性,體現的是教育性和公益性的價值
    5.溫馨、理性
    6.知青後代

⑧ 知青是什麼上山下鄉是什麼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特定時期特定人群的歷史名詞。知識青年本義是泛指有知識的青年或特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但通常說的知青,指從1950年代開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做農民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中或高中教育,少數獲得大學或大學以上教育。

文革時期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中去,摒棄傳統教學,過分提高實踐作用的政治運動。所有適齡青年除了當兵以外,基本上都屬於徵召范圍。上山下鄉並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從20世紀50年代便被倡導,至60年代而展開,70年代末結束。對當時的知青來說,他們到農村去,是為了消滅「三大差別」(即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體力與腦力勞動差別),帶有積極的理想主義色彩,邢燕子、侯雋、董加耕等一大批青年,便是他們的典型代表。 上山下鄉運動,對大多數知青們的確是一個嚴酷的鍛煉,客觀上並沒有解決我國農村三大差別,由於當時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歷史環境下,知青各自家庭政治背景的不同 ,知青返城的政治待遇也是不同的,也存在著下鄉鍛煉鍍金走過場和所謂的永遠紮根農村幹革命的現象,有些地方知識青年在農村遭受強奸迫害的事件也屢屢發生,特別是最後期返城的部分知青,多數是文革遭迫害最後得到解放平反的家屬子女們,他們是最後一批被中央下發文件各省經過統計上報落實實名回城的。至此,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運動知青返城工作徹底結束。

上千萬的知青回城後,並未出現某些官員擔心的城市因容納不下這么多人而引發混亂。相反,由於這個決定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歡迎反而使得城市社會和農村社會都更加「和諧」。國家在八十年代初驟然強化的計劃生育政策是中共對知青返城的一種反應。

⑨ 知青是什麼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廣義泛指有知識的青年,一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

在中國知識青年指從1950年代開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做農民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或高中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解決城市中的就業問題,從50年代中開始就組織將城市中的年輕人移居到農村,尤其是邊遠的農村地區建立農場。早在1953年人民日報就發表社論《組織高小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1955年毛澤東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成為後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號。從這一年開始共青團開始組織農場,鼓勵和組織年輕人參加墾荒運動。1962年開始有人提出要將上山下鄉運動全國化地組織起來,1964年,中共中央為此特別設立了一個領導小組。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為止許多中學畢業生即無法進入大學,又無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使得中共領導機構意識到他們需要尋找一個辦法將這批年輕人安置下來,以免情況失去控制。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授意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裡吃閑飯》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許多年輕人因此下鄉去農村。全國也開始有組織地將中學畢業生分配到農村去。從1971年開始,知識青年在農村的許多問題開始不斷暴露出來,同時中共開始在城市中將部分工作分配給下放的知識青年。不過這樣回到城市中的知識青年大多數是通過關系得到回城的機會的。到1976年連毛澤東也感覺到知識青年問題的嚴重性並決定對這個問題重新做考慮。但到這時為止每年依然有上百萬知識青年被分配上山下鄉。毛澤東的逝世使知識青年問題暫時被擱置。

1977年高考被恢復,大多數在農村的知識青年想方設法要回到故鄉去。1978年冬在雲南的知識青年以請願和罷工的形式來將他們的要求表達出來,再次使的中共感覺到問題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當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鄉。10月1日中共基本上決定過去下鄉的知識青年可以回故鄉城市。

從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的總數的估計在約1200至1800萬之間。

熱點內容
地理坐標符號 發布:2025-09-16 10:17:44 瀏覽:938
幼兒教師師風師德演講稿 發布:2025-09-16 07:48:26 瀏覽:745
生物理論 發布:2025-09-16 02:01:48 瀏覽:37
奉化學古箏 發布:2025-09-16 00:20:13 瀏覽:386
人大美術學 發布:2025-09-15 22:07:45 瀏覽:651
校園青春電影2017 發布:2025-09-15 20:50:11 瀏覽:763
教學創新論文 發布:2025-09-15 14:31:43 瀏覽:118
新班主任古麗君電視劇 發布:2025-09-15 14:15:39 瀏覽:771
佛太極拳教學 發布:2025-09-15 11:23:27 瀏覽:712
小學二年級奧數學 發布:2025-09-15 10:26:29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