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口初級中學
❶ 關於仰韶文化的問題 高分!!!
1 圖案是用來記錄生活或是僅作為視覺享受的,所以瓶底沒圖案。
2 瓶口大主要是為了滿足「容器、盛器」的性質,瓶底小於瓶口可能也是遠古人處於力的平衡穩定方面的考慮。
3 打孔是為了穿繩,方便運送。也有裝飾的原因。
❷ 誰有臨潼所有學校名單急用!!!!!!!
臨潼鐵路小學 穆寨小學 小金鄉欠灣小學 安廟小學 世華小學 毛灣小學 郭堯小學 北田中心小學 臨潼區零口中心小學 斜口小學 行者街辦行者小學 任留中心小學 西安市臨潼區土橋中心小學 相橋中心小學 新市中心小學 徐楊中心小學 櫟陽中心小學 油槐鎮油街小學 代王中心小學 臨潼小學 秦陵街辦下和小學 臨潼區驪山小學 西安市臨潼區鐵爐鄉鐵爐小學 臨潼區何寨鎮何寨小學 新豐小學 仁宗小學 臨潼區雨金街辦東關小學 馬額中心小學 西安市臨潼區柏李小學 西安市臨潼區睢石小學 西安市臨潼區師家小學 西安市臨潼區柳家小學 西安市臨潼區斜韓小學 西安市臨潼區賈村小學 學校名稱 土橋初級中學 東岳初中 柳家初級中學 臨潼區韓峪初中 交口初級中學 臨潼區零口初級中學 西安市臨潼區秦陵初級中學 代王中學 臨潼區陝縫學校 田市初級中學 鐵爐初級中學 臨潼區相橋初級中學 臨潼區小金初級中學 斜口初級中學 新豐初級中學 西安市臨潼區行者初級中學 臨潼區徐楊初級中學 臨潼區馬額初級中學 臨潼區新市初級中學 何寨初級中學 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初級中學 櫟陽初級中學 穆寨初級中學 油槐初級中學 臨潼區鐵路中學 任留初級中學 臨潼區西泉初中 北田初級中學 臨潼區電教中心 機築子校 華清中學 聾啞學校 紙李初中
❸ 對仰韶文化尖底瓶的認識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紅陶質,手工製作.器形為小直口,細頸,長圓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對稱的雙系,用以穿繩.器表有多繩紋.燒結程度較好,質地堅實.汲水時由於重力作用,瓶口會自然向下,待水將滿時,瓶身自動倒轉,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及馬家窯文化遺存中發現的尖底瓶略有不同.廟底溝類型的尖底瓶為雙唇,小口,器身瘦長,肩腹部無系.馬家窯文化的尖低瓶為侈口,直頸,折肩,腹有雙系以細泥橙黃陶製成,器表塗淺紅色陶衣,以黑彩繪旋紋,紋飾充滿動感,製作精細.
幾十年來,學術界對尖底瓶的錯誤認識和理解一直未能得到澄清;最近幾年,這種錯誤認識和理解已經進入中學歷史教材和教學活動中,此情況亟需引起有關部門和專家的重視。
○尖底瓶不是汲水器、取水器或一般的飲水器、盛水器,而應該是一種禮器,主要應用於祈雨、祭祀、慶典等禮儀活動。尖底瓶之謎到了「解謎」、「揭謎」的時刻。
尖底瓶,指的是流行於我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的一種陶器。這種陶器一般為小口細頸、斜肩鼓腹、瘦長體尖底、腹部有對稱雙耳,可略稱為小口尖底瓶。它的產生年代大約在距今6500年前,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廟底溝二期文化中還能見到,所以它存續的時間至少有1500年。其分布范圍西至甘、青地區,東至河南腹地,南及鄂西北漢水中游,北達內蒙古中南部、晉北、冀西北地區,見於仰韶文化各類型及受到仰韶文化重要影響的一些考古學文化。據現有資料和研究,尖底瓶最早見於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隨後很快為以陝、晉、豫交界地區為核心分布區的廟底溝類型接受和改造,而且也主要流行於仰韶文化的這兩個主要類型中。
近年,仰韶文化這種尖底瓶已被編入中學歷史教材、進入中學歷史教學活動中,但其間卻沿襲了考古界、學術界多年來流行的對尖底瓶的一種錯誤理解和認識,當然相關的教材和教學活動也對學生進行了一種錯誤的引導,此情況亟需引起有關部門和專家的重視,以便作出及時的調整和糾正。
一、流行幾十年的錯誤已進入中學歷史教材
自2001年秋季開始,新中國基礎教育領域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舉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式啟動,有三個不同版本的新編初中歷史教材(分別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簡稱人教版、北師大版、華東師大版)正式在全國有關中學開始使用。其中北師大版、華東師大版初中一年級歷史課本(上冊)或教師教學用書均涉及仰韶文化尖底瓶有關內容,用半坡類型尖底瓶為背景材料設計了思維操作性課文及作業題,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思考其妙處,並動手設計一個既省力又方便的取水瓶。
由國家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標准研製組編寫的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歷史·七年級·上冊》在每個學習單元之後設計了一節「學習與探究課」,全書共有四節這樣的「學習與探究課」。其第一單元教學主題是「中華文明的起源」,相關的學習與探究課為「破解彩陶之謎」。這節課開始即以設問的方式出現,提出了三個相關的問題:「你注意過已學課文中的彩陶圖片嗎?你想了解彩陶的奇妙之處嗎?彩陶圖片反映了遠古居民什麼樣的生產和社會活動情況呢?」課文給出了四幅新石器時代陶器圖,即陝西黃陵出土人形陶罐、陝西寶雞北首嶺出土半坡類型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馬家窯文化舞蹈紋彩陶盆、陝西半坡遺址出土人面魚紋彩陶盆各一,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彩陶的造型和圖案,想像並描述彩陶的用處,並由此想像和描述先民的生活情景,培養細致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關於尖底瓶,該教材的提示語為:「觀察小口尖底瓶。想一想:這只汲水用的瓶子為什麼被做成這種樣子?如果你用這個瓶子去河裡汲水,會出現什麼奇妙的現象?為什麼?」(該書19頁)。這節課的「活動目標」是:1、通過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圖片直觀地感受歷史;2、在探究彩陶之謎的過程中,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3、學習和運用觀察方法,提高觀察能力。
登陸教育部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新世紀課程網」還可獲知如下信息:2001年4月28日北師大版歷史教材「第一次送審就被評為一類一等,並有許多內容獲得國家教委領導的一致好評,引起學術界、教育界、社會各界極大關注」,也是「同類教材中使用范圍最大的一套教科書」。在互聯網上可以搜索到不少有關「破解彩陶之謎」或尖底瓶的教案、教學探討文章或心得、體會;關於尖底瓶,老師則著力引導學生注意和理解其特別的汲水功能、在汲水時會出現的「奇妙的現象」(即尖底瓶入水時會自動傾倒汲水,水滿則陶瓶自動扶正,通過穿系陶瓶雙耳的繩子提起陶瓶,完成取水任務)。
人教版新編歷史教材沒有涉及尖底瓶以及相應的教學活動,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上亦有相關內容。其「學科教育·歷史與社會」版塊上有半坡類型尖底瓶實物圖,註明其用途為「汲水工具」,文字介紹為:「高46.2厘米,在其腹部兩側的環耳處系繩,汲水時手提繩子將瓶置於水中,因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於水中,注滿水後,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來」;其「中華文化·中國文物」版塊上有一幅馬家窯文化的喇叭口尖底瓶實物圖,文字介紹為:「這支尖底瓶是用來打水用的,實用而美觀。」 二、科技界、考古界對尖底瓶的錯誤認識 中國科學院網站「科學傳播·科學史話」主頁上有《中國科學史自然科學知識的萌芽》專文,將仰韶文化的尖底瓶視為「物理學知識的萌芽」,其中說道:「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小口尖底瓶是專門用來提水的容器,很符合力的平衡原理」。由中國科學院有關機構和部門主辦的「全球最大、最權威的中文科普網站」——中國科普博覽,其網站宣傳說:「本網只宣傳科學真理,破除迷信,反對偽科學」、「每一個博物館或專題都由該領域資深專家親自編寫腳本,保證知識的權威性」。該網站「科技之光·中國古代科技館·機械」部分對尖底瓶的介紹是:「關於物體的重心及其應用,我國約在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所認識。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盛水陶罐,其結構為紅陶質地,器形為小直口,細頸,長圓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對稱的雙系,用以穿繩。器表多有繩紋。燒結程度較好,質地堅實。汲水時由於重力作用,瓶口會自然向下,待水將滿時,瓶身自動倒轉,口部向上。這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核科學與核技術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網頁上在介紹半坡博物館時說:「其中有一種叫尖底瓶的汲水用具,狀如梭形,小口大肚尖底,腹部有系繩的雙耳,頸下飾斜形細繩花紋。汲水時,圓筒狀的瓶口便自動下沉,盛滿水後用繩將尖底瓶吊出水面,滴水不漏。這說明先人們通過長期實踐,對中心原理已經有所發現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中國青少年計算機信息服務網對尖底瓶的介紹是:「它是巧妙運用重心原理的一種汲水器。具體方法是在雙耳上繫上繩子,由於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觸水面就自動傾倒,灌滿水後又因為重心移動而自然豎立。用它盛水還有兩大特點,一是便於手提與肩背,二是口小,灌滿水後從河邊到居住區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中國陶瓷信息資源網也說尖底瓶是一種汲水器,「汲水時由於重力作用,瓶口會自然向下,待水將滿時,瓶身自動倒轉,口部向上」。 至於各種科普讀物多年來對尖底瓶相同或類似的介紹、說明,這里不再贅述。 不僅教育界、科技界、科普讀物對仰韶文化尖底瓶有如上的理解、認識和介紹,而且文物考古界幾十年來對尖底瓶的描述、理解和認識也大多如此。《中國文物報》1999年做過一個「中國古代科技文物叢談」專版,其中仰韶文化的尖底瓶被放在頭條文章中作為「重力機械」進行介紹,文曰:「這是種汲水工具,瓶耳系繩,空瓶入水時重心變化,瓶口自然地倒向一側,水流入瓶中達到一定水量,它就自動立起。取水者放鬆繩索,尖底瓶沒於水中,提出後可得一滿瓶水。尖底瓶綜合利用重力與重心,體現了平衡原理」(王冠倬、紀聿綿《弓箭和尖底瓶——彈力和重力機械》,《中國文物報》1999年7月18日第3版)。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得名於西安半坡遺址的發掘,該遺址於1953年開始發掘,1957年發掘工作結束在該遺址建立了我國第一座遺址博物館——半坡遺址博物館。當參觀者進入該博物館時,會發現院內中央有一水池,池中小山上塑有一汲水少女形象:她腕戴陶環,身著麻布裙衫,手中正提著一隻半坡類型的尖底瓶,蹲在池邊,作欲汲水狀。半坡博物館內這尊醒目的少女形象,傳遞給觀者的信息仍然是:尖底瓶是一種汲水器具。 研究仰韶文化的著名考古學家鞏啟明先生在近年出版的《仰韶文化》一書中,不僅視尖底瓶為水器,而且也將尖底瓶作為「仰韶文化居民的科技知識及文化藝術」進行介紹,說「尖底瓶的汲水等都是對重心原理熟練掌握的反映」,並附有雙耳系繩的尖底瓶入水、取水演示圖(鞏啟明著《仰韶文化》93頁、201頁,文物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另一著名考古學家王仁湘先生也是將尖底瓶視為一種在汲水時能表現出一種「特別的力學特徵」之汲水器、盛水器,並且據此去思考和追溯仰韶文化的起源或半坡人的來源。他說:「尖底瓶的意義主要可能還不在於它是一種欹器,不在於它在汲水時表現出的特別的力學特徵,而主要在於它的小口,可以保存盛水不致蒸發或盪溢,這是乾旱少水地區的特有水器,它分布的范圍最能說明問題。尖底瓶的起源並不清楚,雖然在零口文化中見到小口瓶,它能否演變為後來的尖底瓶,現在也還沒有定論」,認為「半坡人的傳統顯然來自乾旱的黃土高原,這傳統很讓人懷疑可能生長在甘肅、青海地區,仰韶文化的正源,似乎要從關中以西的地區去尋找」(王仁湘《仰韶文化淵源研究檢視》,《考古》2003年第6期)。 迄今,考古學家不僅普遍將仰韶文化尖底瓶視作水器,而且也將尖底瓶與其他水器混在一起進行類型學和譜系研究,乃至排出「非尖底瓶水器——尖底瓶水器——非尖底瓶水器」這樣一種水器發展、演變歷程(閻渭清《甘青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水器》,《考古與文物》2004年第3期)。 三、實驗、研究證明尖底瓶不是汲水器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如果從1920年代安特生發現和研究仰韶文化開始,迄今已有八十多年),中國文物考古界、科技界、教育界,無論是專門的研究性著述或是普及性讀物、介紹,普遍視仰韶文化的尖底瓶為汲水器乃至具有特別的「力學特徵」、「重心原理」能汲滿滿一瓶水而不會溢出。當然,權威部門和專家、學者們一直這樣說,一般知識分子和民眾也就這樣接受了,晉至現在進入了中學歷史教材,用以教育、教導子孫後代。但是,我們並不知道仰韶文化尖底瓶是一種汲水器,具有特別的「力學特徵」、「重心原理」和奇妙的取水功能這種結論和認識是怎麼產生和得來的,是經過實驗、研究或是經由實踐活動檢驗呢,我們無從得知。相反,否定這種結論和認識的研究、實驗在十多年前就已產生,並且至少兩次公開發表論文。 針對考古界以及科普讀物中關於仰韶文化尖底瓶之流行說法,半坡博物館的研究人員1988年對館藏的一批半坡類型尖底瓶(其中包括半坡遺址、姜寨遺址等出土的尖底瓶)進行實驗考古,結果發現「半坡類型絕大部分尖底瓶因盛水後重心高於瓶耳而傾覆,因此不能用來自動汲水」(孫霄、趙建剛《半坡類型尖底瓶測試》,《文博》1988年第1期)。1989年,他們又與北京大學力學系的專家合作,用數值模擬方法對半坡博物館的7個樣品尖底瓶進行模擬實驗,同時還對一個石膏模型瓶做了數值模擬和實測,驗證了這種方法和程序的可靠性。石膏模型瓶實驗及數值模擬模擬實驗結果一致,即「模型瓶空提起狀態為底朝上傾斜,注水適中時,瓶底朝下,注水較多時,瓶底又朝上,水倒出」。對7個尖底瓶和一個模型瓶的研究結果表明:其中有5個瓶具有「虛則倒斜、中則正、滿而覆」的性能,2個瓶具有「虛則正斜、中則正、滿而覆」的性能,只有一個瓶具有「滿而不覆」的性能(此瓶的雙耳位置明顯比其他瓶的雙耳高)。他們認為:「7個陶瓶是有代表性的,基本反映了半坡類型尖底瓶的特性。數值模擬表明,多數瓶入水後會自動傾倒至水平狀態而進水,但由於滿而覆的性質,不能達到自動汲水的功能」,而且「自動傾倒至水平狀態也並非尖底形狀所致,多數瓶的最大直徑和瓶高比D:H基本上在2至2.6之間(原文如此,實際應是瓶高與最大直徑之比即H:D為2至2.6之間——王先勝注),對於這種比例的圓柱形筒,其穩定平衡狀態也是軸線位於水平。所以並非為了能自動傾倒至水平狀態才做成尖底形」。他們說:「半坡人生活在滻河旁,平坦的河床大概也不需要用繩吊瓶去汲水的」、「至於為什麼做成尖底而又不便安放、雙耳偏下而形成『滿而覆』的形狀,恐怕要作多方面的綜合研究了」(北京大學力學系王大鈞、唐琎、張菁,西安半坡博物館孫霄、趙建剛《半坡尖底瓶的用途及其力學性能的討論》,《文博》1989年第6期)。 上述研究表明,半坡類型的尖底瓶絕大部分都只能盛裝半瓶左右的液體(水),提攜穿系雙耳的繩索才不致傾倒出瓶中液體即「中則正」,而只有極少數尖底瓶才可以盛滿液體。這個事實決定了尖底瓶不可能是一種生活中實用的汲水器、盛水器。仰韶文化的尖底瓶發端於半坡類型,也普遍見於半坡類型,因此半坡類型尖底瓶的性質和功用大致可反映和代表整個仰韶文化尖底瓶的性質和功用。蘇秉琦先生曾排列出廟底溝類型尖底瓶的演化、發展序列,共選取四個樣品瓶:其中第一、第三個尖底瓶雙耳位置均非常偏低,雙耳高度約在瓶高的三分之一處,憑目測也可判斷這種瓶只能盛裝很少的液體才能正常提攜;其中第二個尖底瓶腹部無耳(這種無耳尖底瓶在廟底溝類型尖底瓶中佔有較大比例),故不可穿繩汲水、提攜;其中第四個尖底瓶為喇叭口(這種瓶出現於仰韶文化晚期,已處於尖底瓶文化的尾聲階段),雙耳靠上,這種瓶才有可能盛滿液體而不傾覆(蘇秉琦著《中國文明起源新探》23頁圖4,三聯書店1999年6月第1版)。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及受到其重要影響的同時代考古學文化中廣泛流行一種大口尖底罐(約距今6500—6000年間),其分布范圍約與仰韶文化尖底瓶相當(參見韓建業著《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版)。這種大口尖底罐的存在也可證尖底瓶「並非為了能自動傾倒至水平狀態才做成尖底形」,因為大口尖底罐絕不可能是汲水器、運水器。 半坡博物館和北京大學研究人員的實驗、研究只是否定了尖底瓶為汲水器、有奇妙的取水功能這種流行說法,他們並未說明尖底瓶到底是一種什麼性質的器物,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的先民們製作尖底瓶到底有什麼用。那麼尖底瓶到底因何而產生、有什麼用處,如何給它定性呢?筆者認為它應該是一種禮器,理由有四:其一,絕大部分尖底瓶都只能盛裝半瓶或少量液體才能正常提攜,證明尖底瓶的設計和製作不是從生產或生活實用的角度去考慮的,它盛裝的物品(水或酒,液體類)具有象徵性、禮節性。其二,尖底瓶盛裝液體後不能隨便地置於平地或平台(因尖底必然傾倒),而只能提攜、懸掛高處或抱在手上(仰韶文化中並無專門的尖底瓶器座),這也不是從生產、生活實際或實用的角度去考慮的。尖底瓶在使用狀態中始終只能直立於空中或掌握於手中。如上所述之實驗、研究,大部分尖底瓶處於空瓶狀態穿繩提攜時都是瓶口朝下、瓶底朝上即「虛則倒斜」,當瓶中液體並未使用(飲用)完而尚余少量時,尖底瓶也會處於瓶口朝下、瓶底朝上狀態而將餘量物品倒出。這種狀態要求尖底瓶的使用者必須始終用手掌握尖底瓶,這種強制性的要求和設計亦暗含著尖底瓶使用狀態中的嚴謹、嚴肅性,它可能與宗教、禮儀相關。其三,半坡類型的尖底瓶是壺罐口,廟底溝類型的尖底瓶是雙唇口,它們是區分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與廟底溝類型的典型器類之一。壺罐口尖底瓶是「瓶上加瓶」,即口部做成很小的壺、罐或瓶、杯的形狀;雙唇口尖底瓶是「口中套口」,即將口唇部做成一小一大內外相套的樣式。壺罐口、雙唇口也都不是從生產或生活實用的角度去考慮的,即本沒有必要將尖底瓶口設計和製作成壺罐形或雙唇口。這種沒有必要存在的壺罐口、雙唇口恰恰與繁文褥節的禮儀需要相吻合。其四,仰韶文化特別是廟底溝類型以及馬家窯文化有較大比例的尖底瓶都是無耳的,這種尖底瓶不僅與系繩汲水無緣,而且盛裝液體後(亦即使用狀態)必須抱在手中,這種強制性的要求也證明尖底瓶不是一般的水器,而應與禮儀相關。 仰韶文化的尖底瓶與禮儀相關,中國考古學泰斗、考古學區系類型理論的奠基者蘇秉琦生前曾有論述。他認為半坡類型的「小口尖底瓶未必都是汲水器。甲骨文中的酉字有的就是尖底瓶的象形。由它組成的會意字如『尊』、『奠』,其中所裝的不應是日常飲用的水,甚至不是日常飲用的酒,而應是禮儀、祭祀用酒。尖底瓶應是一種祭器或禮器,正所謂『無酒不成禮』」。根據尖底瓶的存在以及其他一些現象,蘇先生認為半坡時代正處於社會轉變期,「有些彩陶應屬『神職』人員專用器皿,當時或已出現了腦力與體力勞動的分工」(蘇秉琦《關於重建中國史前史的思考》,《考古》1991年第12期)。有學者研究認為,我國穀物釀酒在距今八千年前已經開始,仰韶文化中也發現一些可能是用於向小口器內灌注酒汁的陶漏斗器(李仰松《我國穀物釀酒起源新論》,《考古》1993年第6期)。但是根據半坡類型的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其居民可能並不存在大規模的普遍的釀酒、飲酒活動,故推測尖底瓶所裝主要仍應是水,在禮儀活動中可能存在「以水代酒」現象。 根據王仁湘先生的認識,尖底瓶分布的范圍大體上為乾旱少水地區,所以尖底瓶的存在和使用很可能主要與祭天、祈雨活動有關。尖底瓶的形制和功能強制性地要求使用者只能少量盛水,這不僅與原始巫術活動、思維方式(即弗雷澤所謂「交感巫術」。通過神秘的交感作用,以少量的人間之水招引天上大量地降雨,這可能是仰韶先民在缺水、乾旱時節所施行的巫術活動)吻合,而且也寓含著節水、惜水的思想和警示。當然,這樣說並不排除尖底瓶可能用於盛酒尤其是在部落(氏族)的各種重大活動、慶典、祭儀中(或者在這些活動中有少數的上層人物用酒,而其他人「以水代酒」),也不排除有些尖底瓶可能被用於汲水。由於尖底瓶高多在30—40厘米左右,所以它剛好適合於被原始人雙手抱在胸前,這種方式的群眾活動,自然顯得莊重、隆重和嚴肅。尖底瓶的雙耳可能主要用於器物閑置時系繩掛在高處(半坡類型居民已普遍飼養雞、豬、狗等家畜,尖底瓶既無特定的器座放置,故也不能隨便地橫置地上),或者在正式的活動、儀式之外系繩挎於肩上、頸項,以減輕雙手的負荷(但尖底瓶絕不是隨身所使用的飲水器)。尖底瓶所盛「以水代酒」之水當然可以飲用,但在祈雨活動中所盛之水如何處置,目前尚無法推測。 四、建議 以上關於尖底瓶性質和功用的認識與推測雖不必視為定論,但尖底瓶並非汲水器、一般飲水器、盛水器是無疑的。由於有關尖底瓶的錯誤認識和理解已經進入中學歷史教材(據上可知,「破解彩陶之謎」一課三個目標中至少有兩個目標即「1、通過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圖片直觀地感受歷史」、「3、學習和運用觀察方法,提高觀察能力」,課文開始三個設問中的兩個即「你想了解彩陶的奇妙之處嗎?」、「彩陶圖片反映了遠古居民什麼樣的生產和社會活動情況呢?」之解答都會發生偏差,導致課程無效乃至產生負作用),所以幾十年來廣為流行的說法到了必須給予正視、檢視乃至糾正的時候了,尖底瓶之謎到了「解謎」、「揭謎」的時刻。 仰韶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最重要、分布面最廣、對周鄰地區和文化影響最為深刻廣大的一種考古學文化,僅廟底溝類型即被蘇秉琦先生視為「可能就是形成華族核心的人們的遺存」(蘇秉琦著《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188頁,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尖底瓶是仰韶文化最重要的特徵性器物、典型器物,它與彩陶一樣被視為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徵。尖底瓶以及史前考古、史前文化的內容進入中學歷史課本是一件大好事甚至它可能也應該成為一種大趨勢,在中學生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同樣應該得到贊賞和肯定,但作為教材、教學活動應該盡可能嚴謹、導向正確,生動活潑、思路開闊的探究課、探究活動尤其是教師的教學引導應盡可能建立在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基礎之上(否則,「探究」就成了游戲而不是歷史課)。「因噎廢食」是不可取的,所以建議教育部教材審定委員會或其他相關部門盡快組織有關專家審議尖底瓶問題,甚至重新選取尖底瓶實物樣品作注水或入水實驗、研究(仰韶文化尖底瓶燒成溫度高、質地堅實,大多是素陶,用實物做實驗我認為對文物並不會造成什麼損害),取得一致認識和意見,改正教材中的不當之處。(完)
引用提示:
內容頁面:關於尖底瓶,流行半個世紀的錯誤認識 --- 歷史學論文
作者:王先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