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沈陽滿族中學

沈陽滿族中學

發布時間: 2025-10-08 04:18:35

⑴ 沈陽市滿族中學究竟怎麼

不怎麼樣,老師的水平也不高,將近一半的老師都有點勢利眼和偏袒好學生,對差生有時候還會言語攻擊,而且老師都小團體主義,師生矛盾都會偏袒任課老師而不是講理。

⑵ 沈陽市滿族中學的介紹

一、沈陽市滿族中學的介紹:

學校發動全體師生共同設計滿族中學特色校徽標識,標識懸掛在教學樓的上方。標識的主體是滿文的「滿族」字,變化成龍的造型,在龍的兩側伸出一對羽翼,象徵滿族中學的騰飛;標識底部採用綠色圓盤製作,代表希望,代表綠滿校園;標識正中是「滿族中學」四個字的漢語拼音縮寫;整個標識採用四種顏色,象徵滿族的八旗,充滿濃厚的滿族特色。學校標識圖案已收入沈陽市七年級美術教材中,並於2012年成功注冊為國家專利標識。

⑶ 沈陽滿中到底怎麼樣

不是滿中,是滿族中學,屬於省重點畢竟一般的高中,最後的學生也就考一個遼大。

⑷ 沈陽市滿族中學怎麼樣

簡介:沈陽市滿族中學,我國唯一的一所城市滿族中學。他具有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380年前的明末清初的愛新覺羅氏子弟學校(宗室覺羅學堂)。 沈陽市滿族中學佔地12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610平方米,其中教學樓6000平方米,學生公寓3000平方米,體育館1000平方米,還設有現代化設備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學生微機室、 電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樂器排練室、舞蹈排練室、教師電子備課室、多功能會議室。圖書館藏書52000冊,學生閱覽室180平方米,各種報刊、雜志百餘種。沈陽市滿族中學現有教職員工122人,學生930餘人,共有24個教學班。
注冊資本:1965萬人民幣

⑸ 沈陽市滿族中學的歷史沿革

沈陽市滿族中學建校原址曾是清初愛新覺羅氏子弟學校(宗室覺羅學堂),距今約380年。清初太宗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頒布《讀書令》(即《勸學令》)下詔要求諸貝勒大臣子弟就學讀書,「使之習於學問,講明義理,忠君親上」。此詔一頒,促成了就學熱潮,此為滿洲貴族宗室子弟教育的開始。崇德元年(1636年),盛京滿族教育規模有所擴大,建立學校,考取儒生,凡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子弟皆入學。為盛京八旗官學之始。康熙三十年( 1691年),正式設立盛京官學,在盛京城八旗駐防左右翼各設一學。到雍正十年(1732年),每翼官學又增加盛京內務府學生30名。康熙皇帝來東北祭祀三陵,駐蹕盛京(沈陽),召見了官學的學董、學監和有功名的教習,並親書「天潢維城「大字匾額賜給八旗官學。維城二字取自《詩經.大雅》中的「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天潢「取自曹植文中的「分支若水,疏派天潢「。用「天潢「代表皇族,「天潢維成「代表皇族無論遠門近支都是國家的屏障。高宗乾隆二年(1737年),盛京宗室覺羅(從太祖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輩份開始算起,然後按嫡旁親疏,分做「宗室」和「覺羅」兩大類。凡屬塔克世本支,即努爾哈赤及嫡親兄弟以下子孫,統統歸入「宗室」;塔克世叔伯兄弟支系的以下子孫,統稱 「覺羅」。)由於皇族子弟不斷增加,於是,於天佑門外(今小南門外,五愛服裝城)設立宗室覺羅官學,因入學學生均為皇族,又簡稱宗學(群眾稱之為皇學),宗室覺羅共為一學,凡20歲以下,10歲以上願入學者,分清、漢書肄業,兼習騎射,不限額數。後改設宗室學一所,覺羅學一所,二學共用房42間。每學額設學生10名肄業。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因兵事宗室覺羅皇學停辦。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盛京將軍趙爾巽奏請清廷在其地改辦學堂,清廷詔准,並取康熙 「天潢維城」匾額「維城「二字命名,定名為官立維城兩等小學堂,九月十六日開學,招高初等學生共四個班,全為皇族子弟,供給頗優,堂內規律及其嚴整,稱為諸校之冠。民國元年(1912年)清政府滅亡,作為清朝皇族子弟讀書的官立維城兩等小學堂,被改為奉天省公立籌邊學校。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頒布《七項教育宗旨》,提倡尊孔讀經奉天各校恢復中小學讀經一科,這期間,官立維城兩等小學堂也由籌邊學校正式改為奉天省立第四中學。民國八年(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在北平爆發,奉天地區師生和愛國人士及市民奮起聲援,奉天省立第四中學的部分師生也加入這一愛國行動行列當中。這一行為,引起政府的極大不滿,並遭到鎮壓。同年九月,奉天省立第四中學被遷至大東門外甲等農業學校舊址,並改名為高師附中,十二月被迫停辦。民國二十年(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出兵攻佔沈陽,繼而佔領東三省,建立偽政權。偽康德元年( 1934年)八月十四日,由部分愛新覺羅家族人士發起,偽滿皇帝溥儀,大臣熙洽、吉興等以個人名義捐資,在原盛京宗室覺羅學校舍恢復奉天維城學校,董事長溥傑,副董事長寶熙和吉興,校長慶厚。偽康德八年(1941年)十二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奉天第七國民高等學校、維城學校和大同實業學院等學校的一些教員,因有「反滿抗日」思想而被捕。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初,日本帝國主義者推行「教育一體化」,維城學校奉命改為維城國民高等學校,不久又強行將奉天維城學校與南鄰大同學院(系日本人辦的私立學校)合並,成為偽省立第十二國民高等學校。至此維城學校結束。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1949年3月在沈陽小南門外維城中學的校址成立沈陽市第九中學,學生有滿族、漢族以及其他民族,在此之前,上溯到清朝初年,這里一直是滿族學校,學生都是滿族人。1962年沈陽市第九中學遷出,沈陽市第八中學遷入。1988年11月,沈陽市民委和沈陽市政協部分代表向市政府提出建議,建議在原奉天維城中學的校址恢復成立沈陽市滿族中學。1991年8月30日,關於恢復成立沈陽市滿族中學的建議得到正式批復,沈陽市第一六四中學與市第八中學互換校址後(兩校址南北並鄰,現兩校址均被占建成為五愛市場服裝城),根據市教委[1991]42號文件 ,第一六四中學編號撤銷,改名為沈陽市滿族中學至今。
同年在操場東側新建五層教學樓,於1992年竣工投入使用,建築面積 2966平方米。
1991年建校時有教職工99名,定編87人,其中任課教師55人,校級幹部4人,中層幹部7人,行政工作人員18人,勤雜工人3人。趙仲元任校長。
1994年3月,區政府決定滿族中學搬遷至南關路122-1號,在新校址新建六層教學樓。於1995年3月投入使用。當時配套設施還不完全。1995年4月起陸續建成宿舍樓、體育館、生活用房等,1996年全部竣工。新校址佔地面積12600平方米。操場面積5000平方米, 建築面積12745平方米,其中教學樓6000平方米,實驗樓2000平方米,學生公寓3000平方米,體育館1000平方米,其他745平方米。
1999年3月,由於招生政策的變化,民辦公助學校改變原來的體制,由原來的校中校變為獨立辦學,與公立學校脫鉤,維城高中搬遷至第八中學的校址。新沈陽市第八中學撤銷,全校學生和教師並入滿族中學。
1999年秋季,瀋河區教育局同意沈陽市滿族中學可以在全區范圍內招收滿族籍學生,學校滿族學生比例不斷提高。
1999年10月國家民委教育司領導到沈陽市滿族中學視察,聽取了校領導的民族教育匯報,對學校逐漸提高滿族教師和滿族學生比例表示滿意,對學校的工作給予了肯定。

熱點內容
數學公主 發布:2025-10-08 04:49:26 瀏覽:863
寶安中學老師 發布:2025-10-08 04:20:34 瀏覽:447
沈陽滿族中學 發布:2025-10-08 04:18:35 瀏覽:744
歷史的抉擇 發布:2025-10-08 04:03:01 瀏覽:758
教師實習工作總結 發布:2025-10-08 03:16:49 瀏覽:51
韓語老師軟體 發布:2025-10-07 16:17:12 瀏覽:154
數學密碼鎖 發布:2025-10-07 15:00:45 瀏覽:822
數學題乘法題 發布:2025-10-07 13:56:18 瀏覽:188
一年級趣味數學 發布:2025-10-07 07:09:07 瀏覽:805
師德師風建設領導小組 發布:2025-10-07 05:45:23 瀏覽: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