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中學經典誦讀

中學經典誦讀

發布時間: 2025-10-13 01:35:27

⑴ 初中生必讀、背的古詩、詞、古文

《論語》十則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魚我所欲也 《孟子》

曹劌論戰 《左傳》

三峽 酈道元

與朱元思書 吳 均

出師表 諸葛亮

桃花源記 陶淵明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韓 愈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陋室銘 劉禹錫

岳陽樓記 范仲淹

醉翁亭記 歐陽修

記承天寺夜遊 蘇 軾

上樞密韓太尉書 蘇 轍

墨池記 曾 鞏

愛蓮說 周敦頤
送東陽馬生序 宋 濂

關睢 《詩經》

蒹葭 《詩經》

君子於役 《詩經》

陌上桑 漢樂府

龜雖壽 曹 操

觀滄海 曹 操

歸園田居 陶淵明

飲酒 陶淵明
木蘭詩 北朝民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使至塞上 王 維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 參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 白

渡荊門送別 李 白

行路難 李 白

宣州謝月兆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 白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黃鶴樓 崔 顥

望岳 杜 甫

春望 杜 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 甫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 建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 愈

秋詞 劉禹錫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觀刈麥 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雁門太守行 李 賀

赤壁 杜 牧

泊秦淮 杜 牧

夜雨寄北 李商隱

無題 李商隱
夢江南 溫庭筠
相見歡 李 煜

漁家傲 范仲淹

浣溪沙 晏 殊

登飛來峰 王安石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 軾

水調歌頭 蘇 軾

浣溪沙 蘇 軾

醉花陰 李清照

游山西村 陳 游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過零丁洋 文天祥

別雲間 夏完淳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論詩 趙 翼

己亥雜詩 龔自珍

中學生經典誦讀篇目十月三日前。

附錄1:關於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包括中國古代、現當代和外國優秀詩文,具體篇目可由教科書編者和任課教師推薦,這里僅推薦古詩文135篇(段)。其中1~6年級75篇,7~9年級61篇。1~6年級的背誦篇目都是詩歌;7~9年級的篇目,除詩歌外,也選入了一些短篇散文。這些詩文主要供學生讀讀背背,增加積累,在教科書中可作不同的安排,不必都編成課文。

7~9年級(60篇)

1 關雎(關關雎鳩) 《詩經》
2 蒹葭(蒹葭蒼蒼) 《詩經》
3 十五從軍征(十五從軍征) 漢樂府
4 觀滄海(東臨碣石) 曹操
5 飲酒(結廬在人境) 陶潛
6 木蘭辭(唧唧復唧唧) 北朝民歌
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 王勃
8 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 陳子昂
9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灣
10 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 王維
11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 李白
12 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13 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 崔顥
14 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15 春望(國破山河在) 杜甫
16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 杜甫
17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卷地白草折) 岑參
18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凄涼地) 劉禹錫
19 賣炭翁(賣炭翁) 白居易
20 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 白居易
21 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 李賀
22 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 杜牧
23 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 杜牧
24 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 李商隱
25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李商隱
26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李煜
27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范仲淹
28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晏殊
29 登飛來峰(飛來峰上千尋塔) 王安石
30 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 蘇軾
31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32 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 李清照
33 游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 陸游
34 南鄉子(何處望神州) 辛棄疾
35 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 辛棄疾
36 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 文天祥
37 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馬致遠
38 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 張養浩
39 己亥雜詩(浩盪離愁白日斜) 龔自珍
40 滿江紅(小住京華) 秋瑾
41 《論語》12章(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賢哉回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義而富且貴;三人行;子在川上曰;三軍可奪帥也;博學而篤志)
42 曹劌論戰 《左傳》
43 《孟子》三則(魚我所欲也;富貴不能淫;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44 《莊子》一則(北冥有魚……亦若是則巳矣。)
45 《禮記》一則(雖有佳餚)
46 《列子》一則(伯牙善鼓琴……吾於何逃聲哉?)
47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48 出師表 諸葛亮
49 桃花源記 陶潛
50 與謝中書書 陶弘景
51 三峽 酈道元
52 雜說(四) 韓愈
53 陋室銘 劉禹錫
54 小石潭記 柳宗元
55 岳陽樓記 范仲淹
56 醉翁亭記 歐陽修
57 愛蓮說 周敦頤
58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59 送東陽馬生序(余幼時即嗜學……況才之過於余者乎?) 宋濂
59 湖心亭看雪 張岱
60 河中石獸 紀昀

⑶ 中學生國學經典誦讀名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中學生國學經典誦讀名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李白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李白 蜀道難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從雌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周敦頤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歷史和文化背景】:

《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一○一七———○七三),原名敦實,避英宗舊諱改,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以舅鄭向鄭向蔭得官,初仕分寧主簿,厲知桂陽、南昌縣,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寧初,遷廣東轉連判官、提點刑獄,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峰前有溪,以營道故居濂溪名之,學者因稱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頤為宋代道學創始人之一,程顥、程頤皆出其門下。寧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賜謚元公,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從祀孔廟。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宋史》卷四二十七有傳。周敦頤詩,以清康熙張伯行刊《正誼堂集·周濂溪集》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輯《周濂溪集》(簡稱董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周元公集》(簡稱四庫本)等。輯錄之集外詩附於卷末。

《愛蓮說》一個比較大的特點就是以蓮花來比喻人格,以物擬人。比如孔子講「歲寒而知松柏之後凋」,就是拿松柏來比喻人的這種「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這樣一種品格、一種堅強。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蘭、菊這些,通常說「歲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這一類的。

王勃 滕王閣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溝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而相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愛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孫。六歲能文,未冠應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為沛王(李賢)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遊蜀中,客於劍南,後補虢州參軍。又因私殺官奴獲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貶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驚而死。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其詩氣象渾厚,音律諧暢,開初唐新風,尤以五言律詩為工;其駢文繪章絺句,對仗精工,《滕王閣序》極負盛名。於「四傑」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詩文集早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聞一多曾說初唐四傑「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為都相當浪漫,遭遇尤其悲慘」(《唐詩雜論》)。《滕王閣序》作為一篇贈序文,借登高之會感懷時事,慨嘆身世,是富於時代精神和個人特點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雖連遭挫折,不免產生人生無常、命運偃蹇的怨嘆,但我們在文中更多地體驗到的卻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負和強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織,這正是文章的動人之處。作為一篇優秀的駢文,作者調動了對偶、用典等藝術手段,在精美嚴整的形式之中,表現了自然變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寫部分,文筆瑰麗,手法多樣,以或濃或淡、或俯或仰、時遠時近、有聲有色的畫面,把秋日風光描繪得神采飛動,令人擊節嘆賞。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聯,動靜相映,意境渾融,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韓愈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叄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唐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常自稱「祖籍昌黎(屬今河北省)」,世稱韓昌黎。三歲無父母,由其嫂撫養,自幼學習刻苦。德宗貞元時中進士,任監察御史,時關中天旱人飢,他上書請寬民徭,被貶為山陽令。赦還後,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入宮,貶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為兵部侍郎,又轉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後謚號文,世稱韓文公。他性耿直自負,喜獎勵後進。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學上極力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儷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繼承先秦兩漢傳統,並加以創新發展,論證周密,氣勢雄健,把文章從形式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使文風為之一變。因此,蘇軾說他「文起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之衰」。可見影響之大。舊時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他的詩力求新奇,對宋詩影響較大。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解題】

本篇選自《昌黎先生集》,是韓愈的一篇著名短論。「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表明作者的見解,說明寄寓的道理。「師說」,就是談談從師求學的道理。作者針對兩漢以來儒家經師嚴守師法、故步自封,和魏晉以來士大夫中的「非師無學」「恥學於師」,以及當時社會上不重視求師學習的惡劣風氣,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寫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談到此事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以看出《師說》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斗爭精神。

歐陽修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chán chán),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⑷ 中華經典誦讀書目有哪些

中華經典誦讀書目有:

一、《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二、《大學》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三、《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准,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四、《孟子》

《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

五、《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論語》

網路—《大學》

網路—《中庸》

網路—《孟子》

網路—《詩經》

熱點內容
空調英語 發布:2025-10-13 04:27:40 瀏覽:642
四年級的數學 發布:2025-10-13 02:48:34 瀏覽:698
中學經典誦讀 發布:2025-10-13 01:35:27 瀏覽:729
全國大學教育 發布:2025-10-12 22:42:41 瀏覽:946
饒陽歷史 發布:2025-10-12 22:14:39 瀏覽:334
一年級語文要點 發布:2025-10-12 16:26:31 瀏覽:976
大學教育情況 發布:2025-10-12 10:07:04 瀏覽:956
生物煤價格 發布:2025-10-12 05:24:54 瀏覽:751
湖北省教育考試院地址 發布:2025-10-12 02:49:16 瀏覽:592
教育與職業雜志社 發布:2025-10-12 01:19:59 瀏覽: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