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景堰中學

景堰中學

發布時間: 2021-10-05 10:03:39

『壹』 為什麼堰橋中學本科率那麼低啊 (2011隻有一個本一) 。。。。。。

有校方因素,也有學生的因素。
可能是學校管理差,師資不行;也可能是學生生源差,學生不求上進。

『貳』 江蘇淮安有哪些高中

1、江蘇省清江中學

江蘇省清江中學創建於1951年,1980年被省政府確定為首批省屬重點中學。2000年4月在淮安市率先跨入國家級示範性高中行列。

2004年3月順利轉評為江蘇省首批四星級學校。清中人勵精圖治,辛勤耕耘,桃李遍五洲,芳香飄四海,共培養出4萬多名學生。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積極發展辦學特色,教育教學取得了顯著成績。

2、淮州中學

江蘇省淮州中學(原淮陰縣中學)是一所省四星級高級中學,具有數字化、園林化特點,校園「功能分區科學,建築設計新穎,環境整潔優美,人文氛圍濃厚」,有助於淮州學子明理、修身、成長、成才。

3、漣水縣鄭梁梅高級中學

梁梅高級中學創辦於1999年8月,是香港著名實業家鄭兆財先生捐獻巨資興建的一所現代化學校,創辦6個月被確定為淮安市重點中學,創辦14個月被確定為「江蘇省重點高中」,並成功取得「江蘇省四星級高中」(國家級示範性高中)。

4、盱眙縣馬壩高級中學

5 、江蘇省盱眙中學

6、江蘇省洪澤縣中學

7、江蘇省淮安市清浦中學

8 、淮安市淮寧中學

9 、淮陰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10、江蘇省金湖中學

(2)景堰中學擴展閱讀:

淮安位於江蘇省中北部,江淮平原東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 是蘇北重要中心城市, 南京都市圈緊密圈層城市,淮河生態經濟帶首提首推城市 。

坐落於古淮河與京杭大運河交點,處在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線上,擁有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與揚州等為淮揚菜的主要發源地,是江淮流域古文化發源地之一。

淮安有2200多年建城史。秦時置縣,境內有著名的「青蓮崗文化」遺址。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沖,駐有漕運總督府、江南河道總督府。歷史上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曾經淮安「因運而興、因運而盛」 ,有「中國運河之都」的美譽。中國大運河淮安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淮安地處江蘇省長江以北的核心地區,鄰江近海,為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區位優勢獨特。是江蘇省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長江三角洲北部地區的區域交通樞紐。

淮安人傑地靈,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總理的故鄉。 歷史上誕生過大軍事家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巾幗英雄梁紅玉、《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等。

淮安有著名的紅色旅遊景區周恩來故里景區、劉老莊八十二烈士陵園、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等,生態旅遊景區古淮河文化生態景區、里運河文化長廊、洪澤湖古堰景區、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清晏園、金湖水上森林公園等。

『叄』 高分求合肥各區的所有中小學名稱和地址

【廬陽區】

該區五里拐小學今年起不再招生,並入育新小學。在區屬小學就讀的小學畢業生,由各小學攜帶已核過的畢業生登記表、學籍卡,於6月21日~25日到區招生辦辦理集體報名手續。補報名時間:6月29日~30日。在外區、外地讀書且符合條件的小學畢業生,願意回區內升學的,須持畢業學校證明、小學學籍檔案(學籍表)、房產證(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的)、戶口簿等四證和1張一寸免冠照片,於6月26日~27日到區招生辦辦理報名手續。補報名時間為7月3日~4日。

農民工子女定點學校報名需提供四證,自7月1日至8月20日,7月的5日、16日、20日、26日、30日和8月的5日、10日、16日、20日,由區招生辦集中受理進城務工農民隨遷子女就讀申請。定點學校小學包括:鋼鐵新村小學、新莊小學、四河小學、五一小學、六安路小學榮城花園分校、育新小學(新址)、躍進小學、大楊中心小學、崗西小學、十張小學、宿州路小學(5~6年級);中學:合肥市第十九中學、合肥市第二十六中學、合肥市第三十六中學。報名地點:亳州路小學內(亳州路43號)。對符合條件在本區定點小學、中學就讀的進城務工農民隨遷子女免收借讀費,並享受本行政區域內適齡兒童少年同等義務教育政策。

【小學學區范圍】

紅星路小學長江中路以南,徽州大道以東,環城南路以北,環城東路以西。

南門小學長江中路以南,人民巷以東,紅星路以北,徽州大道以西;紅星路以南,金寨路以東,環城南路以北,徽州大道以西。

永紅路小學長江中路以南,環城西路以東,環城南路以北,金寨路以西;長江中路以南,金寨路以東,紅星路以北,人民巷以西。

逍遙津小學環城北路以南,宿州路以東,長江中路以北,環城東路以西;壽春路以南,阜陽路和花園街以東,長江中路以北,宿州路以西。

淮河路第三小學環城北路以南,環城西路以東,霍邱路以北,蒙城路以西;阜南路以南,蒙城路以東,安慶路以北,六安路以西。

六安路小學環城北路以南,蒙城路以東,阜南路以北,宿州路以西;阜南路以南,六安路以東,壽春路以北,宿州路以西;壽春路以南,六安路以東,長江中路以北,阜陽路和花園街以西;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宿舍區。(註:其中工大北區是學校的協議單位。)

安慶路第三小學安慶路以南,環城西路以東,長江中路以北,六安路以西;霍邱路以南,環城西路以東,安慶路以北,蒙城路以西。

虹橋小學五河路以南,蒙城路以東,沿河路以北,阜陽路以西;濉溪路以南,阜陽路以東,沿河路以北,板橋河以西。

雙崗小學濉溪路以南,蒙城路以東,五河路以北,阜陽路以西;竇小橋小區(不含竇小橋小區)以南,蒙城北路以東,濉溪路以北,合瓦路和阜陽路以西。

亳州路小學濉溪路以南,肥西路以東,沿河路以北,亳州路以西;亳州路北段以南,肥西路以東,濉溪路以北,合鋼三廠宿舍區以西(不含合鋼三廠宿舍區)。

杏林小學碭山路以南,阜陽路以東,臨泉路以北,板橋河以西;豐大苑小區。

上城國際小學碭山路以南,蒙城北路以東,鳳台路以北,阜陽路以西;祥源房地產開發公司開發的小區(上城國際)。

海棠花園小學碭山路以南,潁上路以東,義井路以北,蒙城北路以西。

南國花園小學臨泉路以南,昆侖路與亳州路以東,濉溪路以北,潁上路以西;義井路以南,潁上路以東,濉溪路以北,蒙城北路以西。

栢景灣小學濉溪路以南,亳州路以東,沿河路以北,蒙城路以西;亳州路北段以南,合鋼三廠宿舍區以東(含合鋼三廠宿舍區),濉溪路以北,亳州路以西;暢園新村和晨欣園。

鋼鐵新村小學鳳台路以南,蒙城北路以東,竇小橋小區(含竇小橋小區)以北,阜陽路以西;臨泉路以南,阜陽路以東,濉溪路以北,板橋河以西。

新莊小學碭山路以南,肥西路以東,臨泉路以北,潁上路以西。

四河小學肥西路以西,西南面與蜀山區相接,西北至合九鐵路。

五一小學桃花社居委、五里村社居委、大房郢移民郢、熊小郢、汲橋(新)、天然新都市、金都華庭。

上店小學鋁廠生活區、榮鳳苑小區、尚店村。

井灣小學井灣社居委、汲橋(老)、陳塘村。

六安路小學榮城花園分校榮鳳苑小區以南,合瓦路以東,碭山路以北,淮南鐵路線以西;林店村、松竹社區、園藝場、中建七局、陳塘村、童大郢。

大楊中心小學大楊村:柳業村民組、王墩村民組、小王郢村民組、楚堰村民組、鄭郢村民組、馮小郢村民組;紅旗社居委:大楊花園、湖濱花園、紅旗小區、大楊鎮政府宿舍樓、大楊南路商住樓;草塘村:衛庄小區、鄭郢村民組、王郢村民組、蔚老郢村民組;龍王社居委:路西郢村民組。

躍進小學照山社居委,高橋社居委,夾塘社居委的老莊組,龍王社居委(小圩組、楊郢組、唐崗、龍王、廟門、磨坊、三西、大塘、栗東、栗西、老鄭、路西、瓦屋、苔桿、新莊、堰灣)。

崗西小學大楊鎮崗西村:鄭東、鄭西、東風、劉陳、張小、全安、宋小、小劉、良余、雷郢村民組;三十崗鄉柴沖村:俞大、俞小、余小、柴沖、大劉村民組。

十張小學侯郢、梁崗、許崗、黃崗、小錢郢、大十張、小十張、書房郢、上張郢、西大壩、五一隊、孫崗頭、沈崗、老鄭郢、劉白崗、張小郢以及建材三廠。

新農小學大楊鎮謝崗村:謝崗、陳崗、立新、大壩、小宋郢、魯小、北王、沖心、幸福、新莊、胡崗、桃園;大楊鎮三場村:沈崗頭、王小郢;大楊鎮水庫村:樓王、茶庵、郭郢、倉房、孫崗、李郢、雙廟崗;三十崗鄉風景村牌坊郢。

育新小學(新址)安然綠洲花園、水木春城、碧水源小區、紫桐新村、利港·四季華庭、金江花園、柳林苑、紫蘭園等;五里拐村:高郢、五里拐、鮑大郢、謝小郢、新大郢、曹坊店;吳郢村:鄭郢、祁灣、園藝場、蔡圩、吳郢;夾塘村:夾東、夾西、雙堰、老莊、鄭小郢。

古城小學崔崗村、瞿咀村、堰稍村、陳龍村、三十崗村等所有村民組和汪堰村大田埠、小田埠、官塘小河北、菜北、菜南、衛沖等六個自然郢。

幸福小學風景村、東瞿村所有村民組和柴沖村下柴沖、小朱崗、馮大等三個自然郢,汪堰村的汪堰、吳郢等兩個自然郢。

【中學學區范圍】

十九中大楊鎮區域,包括:安然綠洲花園、水木春城小區、碧水源小區、紫桐新村、利港·四季華庭、金江花園、柳林苑小區等。

二十一中三十崗鄉區域。

二十六中亳州路以西,濉溪路以南,西南與蜀山區接壤的區域;濉溪路以北,潁上路以西,碭山路以南,西接大楊鎮區域,包括農科院(不包括五一小學學區和大楊鎮區域)。

三十六中蒙城北路以東,義井路和合瓦路以北,阜陽北路以西,碭山路以南的區域;阜陽北路以東,濉溪路以北,碭山路以南,東與新站區接壤的區域;碭山路以北,大楊鎮區域以東的區域,包括井灣小學學區、六安路小學榮城花園分校學區和五一小學學區。

四十二中含山路以東,長江中路以北,環城東路以西,壽春路以南;宿州路以東,長江中路以北,含山路以西,淮河路以南;金寨路以東,環城南路以北,環城東路以西,長江中路以南。

四十四中蒙城路以東,壽春路以北,逍遙津公園以西,環城北路以南;花園街和阜陽路以東,長江中路以北,宿州路以西,壽春路以南;宿州路以東,淮河路以北,含山路、含山北路以西,壽春路以南;環城西路以東,阜南路以北,蒙城路以西,環城北路以南。

四十五中蒙城路、金寨路以東,長江中路以北,花園街、阜陽路以西,壽春路以南;環城西路以東,環城南路以北,蒙城路、金寨路以西,阜南路以南。

四十七中蒙城北路以東,濉溪路以北,合瓦路以西,義井路以南;亳州路以東,沿河路以北,板橋河以西,濉溪路以南。

廬陽中學潁上路以東,濉溪路以北,蒙城北路以西,碭山路以南(含新華文景苑、南國花園、元一濱水城)。

鋁廠中學上店小學學區和廬陽工業區。

電廠學校電廠區域范圍。

註:此學區界定不含未繳納基礎教育設施配套費和應配套建校但未建的新建小區。
今年該區的初中學校將嚴控招收特長生。只招收體育、科技創新、計算機類特長生。農民工子女可就近入學,7月5日、16日、20日、26日、30日或8月5日、10日、16日、20日,家長攜帶四證統一到區招生辦辦理報名登記手續。符合條件的由社會發展局統籌安排相對就近的學校就讀。

小升初由畢業學校於6月21日~6月25日內組織集體報名;戶籍與實際居住地在行政區,未在行政區就讀的小學畢業生回區升學的,於6月26日~6月27日內到社會發展局招生辦單獨報名。7月3日~7月4日補報名。報名須出具以下材料:1.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身份證;2.戶口簿;3.房產證;4.小學完成證書(或學籍證明)。

【小學學區范圍】

芙蓉小學東至翡翠路;南至開發區邊界;西至開發區邊界;北至開發區邊界。

朝霞小學東至金寨路;南至桃花工業園邊界;西至翡翠路;北至開發區邊界。

匯林園小學東至始信路;南至石門中路;西至金寨路;北至開發區邊界。

蓮花小學東至始信路、清潭路;南至錦綉大道;西至桃花工業園邊界;北至石門路。

方興小學東至蓬萊路;南至方興大道;西至桃花工業園邊界;北至桃花工業園邊界。

錦綉小學東至清潭南路;南至方興大道及桃花工業園新區邊界;西至蓬萊路;北至錦綉大道。

南艷小學東至開發區邊界;南至紫雲路;西至清潭路;北至石門路、軒轅路、觀海路。

習友小學東至宿松路及開發區邊界;南至丹霞路、石門路、軒轅路;西至始信路;北至開發區邊界。

臨湖小學四十井居委會、崗墩村、衛前村、先鋒村。

【中學學區范圍】

五十九中東至青潭路、桃花工業園新區邊界;南至方興大道、桃花工業園新區邊界;西至青龍潭路、翡翠路、桃花工業園邊界;北至石門路。

六十中東至宿松路、開發區邊界;南至石門路、丹霞東段路、紫雲路東段;西至金寨路、清潭路(紫-丹)段;北至開發區邊界。

六十八中學東至金寨路至桃花工業園邊界,翡翠路南段;南至方興大道;西至開發區邊界;北至開發區邊界。

七十二中學東至開發區邊界;南至開發區邊界;西至蓬萊路;北至方興大道
【新站區】

合肥市第六十三中學、合肥市第三十中學今年舉辦計算機類特色班,招收區內具有計算機特長的小學畢業生,計劃各招生20人。農民工子女可攜帶四證,於7月1日至8月20日到區教育局報名。定點學校為合肥市星火小學、合肥市第七十一中學。在區內小學就讀的畢業生,由各小學於6月21日至6月25日到區招生辦公室辦理集體報名手續。在外區或外地就讀回區內升學的小學畢業生,於6月26日至6月27日到區招生辦公室辦理單獨報名手續,補報時間為7月3日至7月4日。報名須出具以下材料:1.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身份證;2.戶口簿;3.房產證;4.小學完成證書(或學籍證明)。

適齡兒童少年,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憑相關證明材料,與本行政區適齡兒童少年享受同等義務教育入學政策。

1.適齡兒童少年父母中一方戶口不在合肥市市區,適齡兒童少年戶口隨另一方在本行政區內並實際居住。

2.適齡兒童少年父母離異,其子女戶籍隨法定監護人在本行政區內並實際居住。

3.適齡兒童少年父母均為現役軍人(含武警)或公派出國人員,其子女戶籍隨祖父母、外祖父母在區內並實際居住。

4.在合肥市的現役軍人(含武警)子女,在本行政區內實際居住。

5.戶口在區內的暫未回遷的拆遷戶,憑相關證明,按目前實際租(居)住情況,其子女就近入學,視同學區學生。

【小學學區范圍】

竹溪小學新華路以南、武里山路(原天柱山路)以東、二環路以北以及沿二環路的天瑤花園以東、汴河路以西。

七十中小學部全椒路以西、臨泉路以北、站西路以東、鐵路線以南。

七十一中小學部物流大道以南、新蚌埠路以東的雙寶塘小區、北二環路以北、武里山路以西。

臨泉路第一小學臨泉路以南、全椒路以東、當塗路以西。

臨泉路第二小學新蚌埠路以東、站西路以西、鐵路線以南、一環路以北。

香格里拉小學臨泉路以北、全椒路以東、當塗路以西、鐵路線以南。

興華苑小學新蚌埠路以東、新華路以北。

元一名城小學新蚌埠路以西、白龍路以南。

長淮新村小學全椒路以西、臨泉路以南、站西路以東及一環路以南。

七里塘小學物流大道以南、新蚌埠路以西、二環路以北以及沿北二環路的瑤海南村小區。

東升小學當塗路以東、站塘社區、天使苑小區。

星火小學星火社區的新蚌埠路以西區域。

二十廟小學站北新區管委會高峰居委會、三元居委會。

民生小學站北新區管委會橫店村。

北崗小學站北新區管委會杜大郢村及北崗居委會的王大郢、元貝坎村民組轄區。

倫先小學站北新區管委會北崗居委會。

新店小學站北新區管委會新店居委會及高峰居委會的陸小郢、錢小店村民組轄區。

【中學學區范圍】

十三中新蚌埠路以東、眾興路及臨泉路以南、全椒路以西。

六十三中物流大道以南、武里山路(原天柱山路)以東、二環路以北、全椒路以東。

七十中鐵路線以南、新蚌埠路以東、眾興路及臨泉路以北、全椒路以西。

七十一中新蚌埠路以東、物流大道以南、武里山路以西、二環路以北。

三十中物流大道以北、新蚌埠路以西。
【包河區】

在區內小學就讀的畢業生,由各小學於6月21日至25日到區教育局招辦辦理集體報名手續。在外區或外地就讀回區內升學的小學畢業生,於6月26日至27日到區教育局招辦臨時報名點65中(望江東路和馬鞍山南路交口西側200米)辦理單獨報名手續,補報時間為7月3日至4日。

報名須出具以下材料: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身份證、戶口簿、房產證、小學完成證書(或學籍證明)、一張一寸近期半身脫帽照片。

特長生招生

46中、48中、包河中學、南園學校和工大子弟學校舉辦體育、計算機、科技創新等方面的特色班。

適齡兒童少年,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憑相關證明材料,與本行政區適齡兒童少年享受同等義務教育入學政策:

1.父母中一方戶口不在合肥市區,適齡兒童少年戶口隨另一方在本行政區內並實際居住;

2.父母離異,其子女戶籍隨法定監護人在本行政區內並實際居住;

3.父母均為現役軍人(含武警)或公派出國人員,其子女戶籍隨祖父母、外祖父母在區內並實際居住;

4.在肥現役軍人(含武警)子女;

5.烈士子女;

6.符合政策確定的高層次人才范圍的子女;

7.凡需在區內就讀的境外人士子女,可以到中國科技大學附屬初中、小學、幼兒園和屯溪路小學、師范附小、46中、48中就讀。

農民工子女定點學校

報名須提供「四證」,所有學校接受家長咨詢時間統一為7月5日、16日、20日、26日、30日,8月5日、10日、16日、20日。定點小學(17所):謝崗小學、斛兵塘小學、曉星小學、黃港小學、曉南小學、義城小學、南徐小學、方七小學、宋村小學、卧雲小學、沿河小學、東流路小學、五里小學、凌大塘小學、王大郢小學、淝河小學、蔡崗小學。進城務工農民隨遷子女定點中學(9所):56中(初中部)、61中(初中部)、64中(初中部)、65中、煙墩中心學校(初中部)、28中(初中部)、29中、32中(初中部)、51中(初中部)。

【小學學區范圍】

巢湖路小學東-巢湖路以西,南-屯溪路以北,西-宣城路以東,北-環城路以南。

前進小學東-宣城路以西,南-屯溪路以北(含寧國南路兩側部分散戶、青年小區原省建三公司學區),西-徽州大道以東,北-環城路以南。

青年路小學南-太湖路以北,西-徽州大道以東,北-屯溪路以南,不含沿寧國路住宅小區。

銀杏苑小學(青小分校)東-青年路以西,南-水陽江路、連雙河路至青年路以北,西-徽州大道以東,北-望江路以南。

屯溪路小學東-徽州大道向西經香港路步行街至桐城路、曙光新村圍牆以西,南-曙光路經九華山西路向西延伸至宿松路以北,西-黃山路至金寨路以東,北-環城路以南。

世紀陽光小學(屯小分校)世紀陽光花園住宅小區。

曙光小學東-徽州大道以西,南-太湖路以北,西-九華山西路向西延伸至宿松路以南,曙光路以東(含農行宿舍、送變電宿舍、曙光新村等),北-香港路步行街經桐城路至屯溪路以南。

太湖路小學東-宿松路以西,南-望江路以北,包括望江東路沿線單位(原合肥手錶廠、包河區地稅局、合肥供電公司、市二處、商業大廈),西-金寨路以東,北-黃山路以南(含金安花園小區和康南小區)。

師范附小三十廟村、煙墩居委會、史崗村、王墩村、孔橋村、廟衛村、胡李村、聶崗村、新年村、衛王村和丙子村部分(已在濱湖家園分有房子),含濱湖品閣、濱湖明珠、濱湖家園、惠園、書香門第小區。

包河區外國語小學元一柏庄小區、陽光上南小區。

南園學校(海頓公館校區小學部)海頓公館、和昌華府、碧湖雲溪、寰宇上都小區。

師范附小二小東-天山路以西,南-紫雲路以北,西-徽州大道路以東,北-南京路以南。

師范附小三小東-廬州大道以西,南-紫雲路以北,西-天山路以東,北-南京路以南(含觀湖苑小區)。

濱湖二小(屯小和園區)和園、濱湖假日小區。

望湖城小學東-包河大道以西,南-高速公路以北,西-機場路以東,北-南二環路以南。

包河苑小學包河苑小區以及包河工業區協調的相關小區。

沿河小學沿河村范圍各村民組、油坊崗村先鋒隊村和人民壩村。

東流路小學竹西社居委、仰光社居委、油坊崗北竹西。

凌大塘小學東-青年路以西,南-東流路以北,西-徽州大道以東,北-水陽江路至雙河路以南菱水苑等小區(含凌大塘社居委、油坊崗南竹西、粉坊郢等)。

曙宏小學曙宏新村(曙光社居委)、仰光社居委、衛崗社居委鄰近居民組以及吳夾弄村民組,包括徽州大道和望江路交叉口西南住戶。

斛兵塘小學青年社居委,青年小區、陽光小區以及太湖路以北、馬鞍山路以西、寧國南路沿線住戶(含景城花園),不含世紀陽光花園小區。

鐵四局中學(小學部)東-桐城路以西,南-望江路以北,西-宿松路以東,北-太湖路以南,含鐵四局機關宿舍。

南園新村學校(小學部)南園新村、同城花園小區。

南園新村學校(海頓公館校區小學部)海頓公館、和昌華府、碧湖雲溪,寰宇上都小區。

56中(小學部)安凱廠住宅區。

61中(小學部)絲綢廠、制葯廠住宅區、生物葯廠生活區及常青仰光社居委。

64中(小學部)東風廠住宅區、姚公社居委。

66中(小學部)江汽廠住宅區及徽州大道以西東流路周邊散戶。

衛崗小學東-馬鞍山路以西(含馬鞍山路東邊和地藍灣、酈陽蘭庭、金悅領地、珠光花園、皖東廠小區、江淮廠宿舍等),南-東流路以北,西-桐城路經青年路以東,北-太湖路以南(含水陽江路連雙河路以北青年路沿線的電信、翼馬等小區)。

竹西小學東-沿機場鐵道專用線,南-與官塘村分界線,西-油坊崗村、竹西村分界線,北-江淮汽車製造廠南圍牆為界。

官塘小學官塘村和高王村。

蔡崗小學賈大郢社居委的橫郢、小衛崗、小里崗、白塘丁等村民組和平塘王社居委的張許村民組,珠光南苑小區。

吳小郢小學分路口社居委,包括吳大郢、吳小郢、分路口、楊小郢、何老巷居民組和文昌新村小區。

五里小學五里廟社居委范圍內的胡崗、胡淺、東李、西李、代小郢、朱小郢,王大郢社居委的胡大郢靠近五里小學的一部分。

淝河小學黃巷村全部、老官塘社居委二環路以東地區、平塘王村的王小郢、李城全部和張許、平塘王郢。

謝崗小學沿馬鞍路以東萬振逍遙苑、金地國際城、文景雅居、聯邦花園、香謝里花園、鳳巢苑、海達小區、原周谷堆社居委轄區。

王大郢學校(小學部)王大郢社居委、老官塘村部分村民組、上海城開(玫瑰紳城)等周邊新建小區。

葛大店小學葛大店社居委、大牆村部分以及葛大店附近的中專學校宿舍。

【中學學區范圍】

46中三十廟村、史崗村、王墩村、煙墩居委會、新年村、孔橋村、廟衛村、霍崗居委會、湯店居委會、聶崗村、胡李村、高王村、官塘村、衛王村和丙子村部分。濱湖品閣、濱湖明珠、濱湖家園、書香門第、惠園小區、和園、濱湖假日、金融小區。

48中東-巢湖南路以西,南-屯溪路以北,西-金寨路以東,北-環城路以南。

48中(望湖城校區)東-包河大道以西,南-高速公路以北,西-機場路以東,北-南二環路以南。

48中(濱湖世紀城校區)濱湖世紀城、觀湖苑小區。

南園新村學校(初中部)東-桐城南路以西,南-太湖路以北,西-宿松路以東,北-九華山路以南(不含水安公司小高層8、9棟和金水花園7~12棟以及鐵四局機關宿舍,含同城花園小區)。

南園新村學校(海頓公館校區初中部)海頓公館、和昌華府、碧湖雲溪、寰宇上都小區。

陽光中學東-馬鞍山路以西(含太湖路以北沿馬鞍山路東邊的金地、聯邦等新建小區),南-太湖路以北,西-徽州大道以東,北-屯溪路以南。

鐵四局中學東-桐城路以西,南-望江路以北,西-宿松路以東,北-太湖路以南,含鐵四局機關宿舍。

包河中學大圩鎮所屬各村。

56中淝河鎮所屬的葛大店社居委、黃鎮村、施河村、衛鄉村、宋村、關鎮村、院塘村、孫崗村、席井村。

61中東-桐城路以西,南-東流路以北,西-金寨路以東,北-太湖路以南(不含鐵四局和化三院住宅區,包含絲綢廠宿舍、制葯廠宿舍、東流路以北常青街道仰光村部分村民組、安裝公司東流路宿舍、安徽省地質勘探隊宿舍、康南小區)。

64中原東風廠宿舍,姚公村各村民組。

65中東-太湖路以南沿馬鞍山路兩邊的住宅小區,南-東流路以北,西-桐城路經望江路至青年路以東,北-太湖路以南,含和地藍灣、酈陽蘭庭、金悅領地、珠光花園、皖東廠小區、江淮廠宿舍。

66中江汽廠宿舍以及東流路和徽州大道交口部分散戶。

2中東-徽州大道以西,南-望江路以北(含以南部分常青居民),西-金寨路以東,北-屯溪路以南。含水安小高層8、9棟和金水花園7~12棟。

28中東-徽州大道以西,西-金寨路以東,北-東流路沿線住宅,不含64中、66中學區。

29中東-巢湖南路以西,南-葛大店以北,西-淝河路經太湖路至馬鞍山路以東,北-屯溪路以南,不含南園學校海頓校區、65中該范圍內學區。

32中東-青年路以西,南-南二環路以北以及包河大道東邊葛大店附近住宅小區,西-徽州大道以東(含徽州大道西邊沿線住宅小區),北-望江路以南。

51中義城鎮以及包河大道附近地區。

煙墩中心學校牛角村、橫城村、新街村、保興村、南河村、鮑崗村、束崗村、衛王村、丙子村。

備註:

1.其餘遠郊小學學區不變。

2.煙墩、義城因拆遷安置居民子女需要在濱湖學校上學等問題由區教育局和煙墩、義城鎮政府協調解決。
【瑤海區】

該區今年新添園上園小區配套小學和琥珀名城小區配套學校秋季開始招生,郎溪路小學、大店小學、馬崗實驗小學學區有調整,合肥市三十埠小學整體遷入合肥市三十埠中學原校址,其學區范圍不變。今年瑤海區只招收體育、科技創新、計算機類特長生,不再招收英語、藝術類特長生。在區內小學就讀的畢業生,由各小學於6月21日至6月25日到區招生辦公室辦理集體報名手續。在外區或外地就讀回區內升學的小學畢業生,於6月26日至6月27日到區招生辦公室辦理報名手續。7月3日~4日到合肥少兒藝術學校進行補報名。報名須出具以下材料:1.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身份證;2.戶口簿;3.房產證;4.小學完成證書(或學籍證明)。

『肆』 成都錦江區有哪些好點的初中學校

1、成都市十佳中學

成都市十佳中學分為成都市十佳初中和成都市十佳高中兩個板塊。

分別為成都市最好的初中和高中。包括成都七中,樹德中學,石室中學等全市知名老牌中學,亦包括成都七中實驗學校、成都市七中育才學道分校等新興中學。

「成都市十佳中學」根據各學校歷年中考重點率(或高考文化硬上線率)、師資力量、校風等因素進行綜合評估而得出。

『伍』 誰知道錦堰學校,介紹下

都江堰市錦堰學校(原水電十局學校),始建於1963年,坐落在美麗的玉壘山麓蒲陽路,災後原址重建。該校圍繞打造現代化精品九年制特色學校的辦學目標,建和諧校園溫馨教室,做愛心老師儒雅學子,創出了品牌辦出了特色。榮獲了成都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合格教職工之家、優秀家長學校,以及都江堰市文明單位、規范化黨支部、抗震救災先進集體、教育科研先進集體、教育學會先進團體、學校工作綜合評估一等獎等眾多榮譽。
該校教育教學中以學生發展為核心價值取向,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去年開始在初中增設了校本教材《物理與生活》、《化學與生活》。市中考狀元、北大學子、清華研究生、海外留學生„„一個個優秀學子從這里起航。
該校沿著「打通學科的年段壁壘,加強九年一貫的整體研究、整體提升、一貫發展」這一校本研修方向,構建了「示範課引領,研究課跟進,校級賽課推進,學校視導診斷」的點面實踐、專業引領的研究平台。

『陸』 丹陽市雲陽學校黃雯樂

1985年8月,丹陽縣人民政府首批公布陀羅尼經幢等15處,為丹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7月,丹陽市人民政府第二批公布鳳凰山遺址等13處,為丹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2月,第三批公布巴斗山戰斗舊址等27處為丹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陀羅尼經幢 陀羅尼經幢亦稱尊勝石幢,為石質。始建於唐開元十四年(726年)。原立於城內雲陽橋(即賢橋)東北高陵寺放生池前,後移至老公園內,1972年移至新民中路文化館活動樓東南角。現存石幢高2.16米,圍長1.6米,呈八角形,每面寬0.2米,上書陀羅尼經文,並有浮雕佛像裝飾。 2、石曼卿神道碑 石曼卿神道碑位於丹陽市雲陽鎮喬家巷老中醫院天井東側。碑文:「先賢石曼卿神道」,下款:「明萬曆壬子歲蘇州曠鳴鸞立石(陰刻楷書)」。碑高198米,寬103米,由青石製成。 石曼卿為北宋著名詩人,官職為直學士。曾一度客居丹陽,後因病返京都。丹陽知縣曠鳴鸞立此碑以示紀念。 3、開泰橋 開泰橋位於丹陽市雲陽鎮南門外,橫跨護城河。橋頂面石欄上陰刻楷書「開泰橋」3字,橋洞下有「同治」兩字,具體年代不詳。橋為單孔拱圈形制,是橫縱聯鎖式砌置。長47.6米,頂寬6.7米,腳寬9.61米;橋石欄高0.73米,厚0.28米,均用花崗石製成。舊時抗旱因以草堰橋拱,使其水溢入香草、簡瀆兩河,有灌溉之利,故又稱草堰橋。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間均有修建。此橋今尚存。橋拱頂壁雕有圓形石刻圖案,上雲:「道光十五年乙未重建」字樣。橋的東西兩面各有陰刻楷書對聯1副。 4、通泰橋 通泰橋在丹陽市政府東,橫跨護城河。橋身全部用花崗石製成。橋頂石欄及其下面長條石上刻有楷書陰文「通泰橋」3字,上款刻制楷書陰文「大明萬曆己未創建」,下款是「民國八年己未重建」。橋頂寬4.80米,橋腳寬6.70米,橋身呈弧形,長30.40米,石欄高0.40米,厚0.26米。拱券形制,橫縱連鎖式砌置。橋的南北洞券頂端兩旁各嵌1對。傳說,是龍的第三子,天性好玩水,故多嵌在橋洞券上,取鎮水、平安之意。橋的南北各有對聯1副。 今在橋上建亭1座,設鋼椅數張,供市民休閑,一覽護城河風光。 5、楠木廳 楠木廳坐落在雲陽鎮三城巷,建於明代。原為3進、15間,兩旁有走廊相連,建築面積約1000餘平方米。梁、柱、檁等主要構件均為楠木製作,故稱楠木廳。又以廳內可同時設宴百餘桌,亦稱百席廳。 此廳坐北朝南,為抬梁式結構,房樑上雕有各式花紋,房柱為合抱粗油漆圓柱。現存1進、5間、2弄,房寬28米,進深12.50米,面積350平方米。房屋構造為7檁,硬山式。月梁、斗拱、柱礎、石磉等均具明代建築特徵。前些年因年久失修,屬危房,市文化部門將此拆除,現楠木保存在萬善公園內,擬籌資重建。 6、海會寺 海會寺位於市區丹鳳南路尹公橋東北側。據《丹陽縣志》記載:「明萬曆八年,僧正善募建,名海會庵。四十二年敕賜今額,並頒大藏經卷。清朝康熙二十年,大殿災,僧寶相募建。庚申後毀,主持僧上升、寬鴻募建。」並改名萬善寺,俗稱海會寺。抗戰前夕,寺院保存完好,時為丹陽名寺之一。1970年前,寺院共為3進,有僧舍、方丈樓、藏經樓等計50餘楹。第一進5間,每間6檁,寬3.6米,脊高4米,前後檐高3米。兩側塑有四大金剛,高丈余。第二進5間,為大雄寶殿。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內塑有彌陀佛1尊,為佛龕座像。每間8檁,寬3.6米,脊高8米,前後檐高分別為3.6米、4.2米。在一、二進天井內,有鑄鐵爐亭兩只。第三進5間,為藏經樓,亦為硬山式磚木結構,樓2層,每間8檁,寬3.6米,脊高12米,前後檐高8米。底層有走廊,廊寬2.3米。現除藏經樓外,其餘寺舍均已不存。 藏經樓前兩株銀杏今仍挺拔參天,古枝蒼節,為明萬曆間遺物。舊時,在寺院東側,建有浮雕1座,與萬善塔相映,里人稱之小寶塔,現已不存。 7、關帝廟 關帝廟位於新橋鎮,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為邑內最大的關帝廟之一。廟院為前後兩進,中間是一個大院落,整個范圍佔地5畝,能容納萬人。原有廟殿堂、樓閣、戲台等,建築十分壯觀,雕梁畫棟,氣宇軒昂。廟門前為高大的照壁牆,拱型正門樓上鐫刻「關帝行宮」4個金色大字。大殿對面建有戲樓,兩旁為房廊,戲樓下面豎有花崗岩石柱。後殿塑有關公像1尊,高丈余。抗日戰爭期間,戲樓被焚毀,現僅存大殿1進3間,寬13.6米,進深11.5米,5檁、硬山式,其梁架斗拱等木構架保存基本完好。 8、夏霖烈士墓 夏霖(1895~1927年),字雨人,化名余仁、林雨人、宋時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1月11日生於丹陽城廂(即雲陽鎮)。民國14年(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中共丹陽獨立支部書記、中共上海區委巡視員、南匯縣縣長、中共丹陽縣委書記、中共江蘇省委委員等職。民國16年11月13日壯烈犧牲於無錫南校場。在綁赴刑場途中高呼「共產黨萬歲!」 夏霖烈士墓坐落在丹陽市河陽鎮寺基崗,水泥混凝土墳包,墓前立碑,碑由青石刻制,文曰:「烈士夏霖同志之墓。」碑高18米,寬08米。上款:公元一九五四年三月;下款:丹陽縣人民政府敬立。陵園四周種植常青樹木。烈士碑陰刻烈士傳。墓前有石刻對聯1副: 爭取革命勝利,堅強不屈; 獻身黨的事業,浩氣長存。 9、呂鳳子故居 呂鳳子故居在雲陽鎮新橋西56號。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04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呂鳳子住宅只有磚木結構平房兩小間,佔地40平方米。 呂鳳子(1886~1959年),原名呂浚,初字鳳痴,後書鳳子,早年畫名「江南鳳」,後書鳳先生,生於丹陽縣城廂梧桐山下呂麗泉家。是我國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呂鳳子生前在故居內栽植許多珍貴花木,兩棵桂花至今仍生機盎然。 10、陳東墓 陳東墓坐落在埤城鎮大貢村北大墳山。墓西向,為土墩。 陳東,字少陽,為北宋末年力主抗金的愛國太學生,丹陽珥陵鎮越塘人。宋欽宗時率太學生冒伏闕上書,請誅投降派,以謝天下。高宗時,又扶棺上京諫,後被奸臣謀殺。由同鄉李猷運其屍至丹陽葬大墳山。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巡按葉忠命陳東後裔陳育在丹陽北門外建陳少陽祠。祠前露台上鑄有奸臣汪伯彥、黃潛善鐵質跪像,雙手皆反剪於後,受萬人唾罵。並題寫對聯1副:「丹陛披肝,千古綱常可托;荒庭屈膝,兩人富貴何為」 陳東墓原有石牌坊,上刻對聯為「留賢相,斥姦邪,憑耿耿忠心上扶宋室;賜祀田,飭修撰,看重重紫誥下報忠魂。」橫額為〖HK〗「精忠貫日」。於1967年遭破壞。破壞後墓墩存其半,墓前存石碑須彌座1隻。後於1994年修復,墓碑撰寫「宋修撰陳東之墓」。 11、玉乳泉 玉乳泉位於城北觀音山原廣福寺觀音殿前(今丹陽市建材總廠內)。晉太元時鑿,宋景定四年(1263年)寺僧為井建亭。唐張文新《煎水茶記》譽其為「天下第四泉」。井名「玉乳泉」3字為宋朝宰相陳堯佐手書。井圈為青石所制,出土高052米,外圈為八角形,直徑0.90米,內徑圓形,直徑0.32米,內徑有提水時吊桶索磨損凹槽痕17條。陸游謂此井水「色類牛乳,甘冷冰齒」。此井今保存完好。 12、萬善塔 萬善塔俗稱萬壽塔,坐落在丹陽城東1里酈家村南。明天啟末年開工建塔,至明崇禎十年(1637年)建成。塔身7層,高47.76米。塔身為木檐樓閣式,平地而起,直上蒼穹,故又稱「通天塔」。按層建成塔室,外觀為8面,各層均有外廊。各室架有木樑,上鋪樓板,有木扶梯按層折上。遊人可由各塔室穿壺門至外廊,憑欄遠眺。1969年,曾從塔基地宮石函內取出玉制佛像、佛珠和銀龍、筆硯等數十件文物。80年代後期集資修葺,使塔體煥然一新。90年代初在寶塔四周擴建萬善公園。 13、雲陽驛季子碑 雲陽驛季子碑為明正德四年(1509年)按延陵季子墓碑形體刻制。碑高2.4米,寬1米,厚0.22米。原置於雲陽驛,供過客觀賞,民國4年(1915年)移至丹陽公園內,現存原縣中醫院內。 14、孫方墓 孫方墓位於後巷鎮倪山東北麓。墓東南向,依山而築,墓道兩旁有神道石柱1對,柱高4米,柱礎方形,柱身八角形,柱上端立長1米圓形石柱,柱面刻飛鶴團雲;石坊1座,有3門;石羊1對,頭毀,形體豐滿,尾短而肥大;石虎1隻,作蹲狀,高1.6米,耳尖小向上豎,鼻樑長而直,閉口睜目;石馬1對,作站立狀,長頸,頸部長須兩側分披,尾垂於股間,馬背有鞍,韁繩由轡頭引出,末端結有活扣,置於鞍上;龜趺1座,已殘損傾倒。墓為圓土墩,高約3米,直徑5米。 孫方,字思行,生卒年代不詳。明正德辛未(1511年)進士,授行人司行人,後擢監察御史。其墓是現丹陽境內名人墓中保存較好的一座。 15、滿漢文碑滿漢文碑位於省丹中(原為文廟)物理實驗樓北。全名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告成太學碑」,為乾隆帝平定準噶爾叛亂後,用以炫耀武功、紀念平叛勝利的刻石。碑為青色質地,陰刻楷書,高2.95米,寬1.76米,厚0.3米。碑文自右向左豎寫,漢文在右側為24行,每行88字,每字約3×2.5厘米,部分字跡已風化難辨;滿文在左側,為26行。內容記載了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準噶爾叛亂事跡。此碑同「平定青海告成太學碑」、「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學碑」和「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同豎於文廟戟門前,後因文廟毀圮,僅存此碑,移放現址。 16、鳳凰山遺址 鳳凰山遺址位於丹陽城南偏西3.5公里處,即今麥溪鎮西附村附近鳳凰山。遺址為一土丘,呈橢圓形。東南及西北兩端稍高。總面積18萬余平方米。遺址高出周圍地面4~5米,東南至西北長約350米,東北至西南寬約250米。 1988年8月初,鎮江博物館、丹陽縣文管會和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聯合對鳳凰山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800平方米。遺址除一層為耕土覆蓋外,其下文化層一般為2.2米,疊壓的文化層共分為8層。上層(第二、三層)為青銅文化湖熟文化期,下層(第八層)為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期。這次出土的300餘件可恢復器形的陶器和原始瓷器等文物中,有湖熟文化的代表遺物——距今6000多年的素麵鬲、腰沿釜、扁方足鼎、大喇叭形圈足豆、雞冠耳盆、扁方形石石奔等,同時出土的還有春秋時期鳳凰山先民使用的水井和一具較完整的湖熟文化時期的兒童骨架。 這座6000多年前的地下村莊,將馬家浜文化的區域從常州的圩墩遺址向西推進了百餘里,成為迄今所知湖熟文化分布區域的最東端和馬家浜文化分布區域的最西端。鳳凰山遺址,將丹陽的文化史提前到6000多年前。 17、戎家山遺址 戎家山遺址地處雲陽鎮田家村東300米。遺址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10米,文化層厚約2米,頂平坦。遺物有夾砂陶、黑皮陶、幾何印文陶和石器等,器物紋飾有繩紋、弦紋、套菱紋、方格紋等。 18、嘉山寺 嘉山寺又名龍慶寺,位於丹陽後巷鎮嘉山腳下。始建於北宋紹聖中,僧如月建。明宣德、萬曆年間重修。寺廟宏大,一度有寺舍94間,原有復禮、顯慶、旌孝、真珠4禪院,前有龍池,池上建有亭,今已廢。寺內有一古井,呈上窄下闊,深數丈,底最深處有半畝大小,常年不涸,水體清冽。抗戰時期,龍慶寺毀於戰火,僅遺存明萬曆年間「重建嘉山寺及龍王廟祠碑」和「重建嘉山寺碑」兩方。近年來,僧覺善募資重建,已修復兩座大殿,建起了東西廂房,定製的大鍾4.5噸,雕塑菩薩羅漢37尊。並已於1997年農歷十月十六日舉行了開光儀式。 19、正儀坊 正儀坊位於丹陽城內西門大街,又稱黼黻文明坊,為明代所建。牌坊橫跨西門大街,為三門式,花崗岩質地,面闊8.9米,通高5.8米,清代整修時又加青灰色構件,上刻「黼黻文明」4字,意即經過此坊時,要衣冠整齊,注意禮儀。 20、三思橋 三思橋又名再思橋,位於丹陽城西谷口街。始建於元大德年間,橋上原有亭,教諭宦牧之曾為記,乾隆三年(1738年)知縣胡映葵重修。單孔石拱橋,高4.3米,長23米,寬3.8米。橋直對縣衙,因而橋名由來有二說:一說為舊時打官司要化大錢,即使打贏也要傾家盪產,故訴訟者上此橋要三思而後行;另一說為縣官審案辦事,應三思而斷,這才能當個好官。今此橋尚存。 21、季河橋 季河橋坐落在行宮鎮九里村南首,又名奈河橋。南北向,橫跨香草河上。元至正二年(1342年)建,明景泰二年(1451年)改建為石橋,單拱,為縱聯分節並列式。橋高5.18米,長223米,橋堍拱肩獅面雕塑為市境內僅見。橋拱兩側鐫有蟲八蟲夏1對。此橋曾為古延陵八景之一,曰「長橋橫漢」。 22、新河橋 新河橋位於丹陽老北門外,現丹陽市高級中學北側,俗名老北門橋。元至順年間建,為單孔石拱形。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重建。為花崗岩質地的單孔石拱橋,橋拱圈為縱聯分節並列式。橋高61米,長36米,橋面寬62米,引橋面闊12米。橋面兩邊有橋欄,望柱,中間為坡形車道,兩旁為台階踏步,以利行人過往。今橋保存完好。 23、練湖閘 練湖閘位於練湖農場內。練湖,又名練塘、開家湖、曲阿後湖。歷史上的練湖周回40里,與新豐塘相接。步入湖濱,但見波光粼粼,一碧萬傾,頓覺心曠神怡。古代的練湖主要是儲蓄和節制寧鎮山脈諸水。蘇南運河鎮丹段河道易淤,對漕運影響很大。由於練湖湖身高於運河河床,一遇運河淺阻,就可開放湖閘,以調節水位。該閘建於民國25年(1936年),系鋼筋混凝土結構,共有5孔,閘前有多排坡形緩水墩。在建閘的同時,修圍堤16公里,受益田畝達5萬頃。 24、貢氏宗祠 貢氏宗祠位於延陵鎮柳茹村北,坐北朝南。南宋時,其規模、布局均仿岳氏宗祠而建。清咸豐年間毀於兵燹,重建後仍與岳氏宗祠雷同。第一進大門上懸掛著宋孝宗皇帝賜給貢祖文的額「旌表忠義」,門前兩邊有石馬各1尊,前院東西分別有文門和武門;第二進中廳上掛「萃煥堂」匾額,兩邊有名人題書匾額多塊;第三進設祖宗神位。前院植有銀杏1株;後院東西花壇上東植金桂、西植銀桂。1976年因小學擴建,前後兩進被拆。現僅存中進5間,面闊約24米,進深11米,已作修繕。銀杏尚存,並受到保護。 25、黃競西故居 黃競西故居位於丹陽城內宗家巷5號。黃競西(1897~1927年),化名黃麗華、吳福民。原籍江都,幼時隨父到丹陽定居。民國13年(1924年)參加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民國14年4月參加中國共產黨,是中共丹陽組織創始人之一,為中共丹陽支部第二任書記。民國16年6月26日,中共江蘇省委在上海成立,黃任省委委員。後在省委開會時被捕,慘遭敵人秘密殺害,終年30歲。故居為黃競西生前所住房屋1間,屋後院內至今還存有烈士生前培植的黃楊樹1株。 26、夏霖故居 夏霖故居位於丹陽城內新民中路262號。夏霖是中共丹陽組織創始人之一。歷任中共丹陽獨立支部書記、中共上海區委巡視員、中共丹陽縣委書記、中共江浙區委江蘇省委委員與巡視員、中共奉(縣)川(沙)南(匯)浦(南)特委委員和南匯縣縣長等職。民國16年(1927年)11月不幸被捕,壯烈犧牲於無錫南校場。烈士父親在世時,有房屋7進,每進4間,當時夏霖住第1進,第4進東1間廂房是夏霖的書屋。日軍侵華後,前3進被日軍燒毀,只存第四、五、六進和夏霖的書房。2001年城市舊房改造全被拆除,第四進按原樣西移8米重建。 27、警鍾樓 警鍾樓位於丹陽城內谷口街與西門大街交會處。建於民國19年(1930年),原為5層。第一層用於停放救火水龍,第二層用於辦公更衣,第三、四、五層四面皆有窗,中間有梯子,供消防人員登臨瞭望,最頂層中間掛一警鍾,以備發現火災時發出警報。抗戰期間,此樓第三、四、五層被毀,僅存兩層,門額上尚存有「城西救火會」5個大字,牆腳處奠基碑上刻有「民國十九年建警鍾樓城西救火會」字樣。 28、華東財經委員會舊址 華東財經委員會舊址坐落在丹陽城內城河路。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中共華東財經委員會在此辦公,現存房屋6間。 29、蕭氏宗祠 蕭氏宗祠為齊梁皇帝後裔所建,位於訪仙鎮蕭家巷村東,名聲顯赫。宗祠正廳大柱上的楹聯雲: 漢則相,唐則元,試問三代下孰出乎右 齊之高,梁之武,且看六朝中世濟其昌。 今蕭氏宗祠尚存,惜已是斷垣殘壁。其內今遺存精美的石刻與磚刻,分別是南朝和宋、明時期的作品,如《梁武帝升天圖》等。 現存宗祠後院門楣上,刻有「永吉孝恩」4個大字,字體為楷書。其上和左右各鑲有人物故事的磚刻,內容有對奕、將士出征等。中院內則有兩幅大型磚刻壁畫,為10多塊磚拼接而成。 30、岳氏宗祠 南宋寶慶年間,岳珂任丹陽縣令。為紀念祖父岳飛精忠報國和貢祖文撫孤之恩,岳珂與長兄岳琛在紫陽渡建「報本祠」,其岳家後裔於每歲農歷二月十五日祭祀。後該祠毀於戰火。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報本祠舊址附近新建宗祠,名「岳忠武祠」。該祠20世紀60年代前尚存,位於培棠村東北角,坐北朝南。共3進,每進5間,計15間。門兩旁分別有石馬,門上雕有門神將軍,門頂上懸掛著「岳氏宗祠」匾額,門內掛著「敕封岳武穆王」貼金匾牌;中進為大廳,正中懸掛岳飛畫像,兩邊掛有「精忠堂」、「盡忠報國」匾額,畫像上方掛御題「聖之忠」橫匾,院子兩邊為廡廊;後進置岳氏祖宗神位,並設祭台,上掛「青陽師范」、「耆儒碩王」兩匾,神位龕子上方雕有群龍,下方雕有二十四孝人物畫像,神位正中豎有「貢文憲之位」大牌位。 此祠於「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今遺存大門石馬1尊和庭院中「精忠柏」1株。1990年初,按原貌重建一進,共5間,並在四周圍牆,受到市人民政府的保護。 31、束氏宗祠 束氏宗祠位於荊林三城巷東,共5進、35間,另加邊宇廡屋共50餘間。明嘉靖年間始建,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並設分祠於陵口留墅村。該祠前進大門兩邊昂立石獅1對,門上懸掛著「束氏宗祠」匾額。前進、中進大門分別有兩座石門垛,門垛雕刻著樓台、人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中進大廳上方懸掛著「補經堂」和「代有傳人」匾額,廳柱上書「補經世澤,知足家聲」對聯1副。大廳前照壁為磨磚所砌,鑲嵌著「補經弼教」4個大字。後廳內設祖宗牌位,並置祭台於牌位前。 32、前艾廟 前艾廟為道教大同觀和佛教雲蓮寺的總稱,位於雲陽鎮前艾集鎮。明成化元年(1465年)建,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其內大同觀規模大於雲蓮寺,是鄉村僅次於竇庄廟的廟宇之一。鼎盛時,共有宇舍97間,建有大帝殿、五神殿、羅漢殿、鎖芝堂、韋馱殿、藏經樓、觀音殿等。廟門臨街朝南,與廟山門聯接有戲樓1座,從戲樓至五神殿為一正方形廣場,廣場東西兩側為廂房和長廊,後進為道士居室。廟舍現尚存,已恢復大同觀。 33、眭氏節孝坊 眭氏節孝坊位於延陵鎮柳茹村,建於清乾隆九年(1744年)。為3門式,坊柱門呈品字形。寬6.15米,高5.5米。坊柱間青石上雕花紋圖案,下鐫官宦名人題名。其造型兩旁石柱稍低於中間,分別夾嵌著青石橫梁和石板。橫樑上雕有圖案,青石板上左右邊分別鐫刻「貞明執操」、「瑤池冰雪」。坊上額鐫有「聖旨」2字,下刻「節孝坊」3字,字大徑尺;下方橫額鐫刻有「旌表處士貢蔭三妻眭氏之坊」。今此坊尚存,唯此坊頂端石葫蘆已被拆毀。 34、束氏節孝坊 束氏節孝坊位於訪仙鎮訪南村大園自然村戎氏宗祠前,清乾隆年間建。此坊是為旌表戎正麒妻束氏而建。坊上方石額鐫刻「聖旨」2字,兩旁石柱上有對聯1副,雲:「樹之風聲,千載青篇垂女朝;表厥宅里,九重丹詔前龍光」。此坊今尚存。 35~36、環青橋、鎖翠橋 環青橋和鎖翠橋,統稱來秀橋,位於原縣文廟東西側,今江蘇省丹陽高級中學校園內。居東者謂青龍,居西者謂白虎,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建。兩橋相同,均為單孔石拱形,各長10米,寬4米。經此兩橋可通往筆架山。此兩橋今尚存。 37、沈家橋 沈家橋又名永安橋,位於城內夥巷與大巷弄間內河上。始建年代不詳,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重建,為單孔石拱形,橋長6米,寬4米。橋拱南側石壁鐫有「大明弘治十二年歲次六月」等字樣。今此橋尚存。 38、板橋 板橋又名孔家橋,位於城內南草巷南端。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建,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修。為單孔石拱形,寬3米,今此橋尚存。 39、茶館墩 茶館墩位於河陽鎮前、後馬陵村之間,鎮丹公路西側。墩底部周長約150米,高約20米。此墩民間傳為明太祖朱元璋妻馬秀英墓,故馬陵由此得名。墩前為前馬陵,墩後為後馬陵。而考古學家推測是商周時貴族土葬墓。茶館墩因歷史久遠,多年來受風化、雨雪侵蝕,墩頂的黃土堆東南部位裂縫下陷,其他部位完好如舊。墩周有小塘4口,估計為當時築墓所形成。凡遇大旱年間,墩底北部有溪水滲出。東南部位裂縫下陷之因,可能墩內有建築物遺存。今此墩原貌尚存。 民國時,在此墩東南處建有茶館廟,房舍2進、10間。廟院內有古井1口。廟中塑有如來佛、十八羅漢、送子觀音等大小菩薩數百尊。抗日戰爭中此廟被毀。 40、巴斗山戰斗舊址 巴斗山戰斗舊址,位於丹陽市界牌鎮巴斗山。戰斗發生在民國31年(1942年)。 41、解放日報社舊址 解放日報社舊址位於丹陽市雲陽鎮荊林集鎮東,原為一王姓祠堂,2進1院,10餘間磚木結構平房。1949年4月渡江戰役勝利後,范長江等100多名新聞工作者就住在王家祠堂里,為接管上海復刊《解放日報》作準備。 42、許杏虎烈士故居 許杏虎烈士故居位於丹陽市河陽鎮後北洛村。 43、胡家住宅 胡家住宅位於丹陽城內西門城腳巷2號,始建於清初,為3進3院6廂的2層樓,磚木結構。第三進正面及廂房為木結構,外形莊重,門窗雕刻精美。院子地面鋪設長條石,具有明末清初建築特色,是現今丹陽城區最古老的民居。 44、陶家大院 陶家大院位於丹陽城內城河路244號,為民國23年(1934年)建。原為江西木行老闆陶守先的私宅。為3進2廂2院,硬山式磚木結構。1進和2進為平房,第三進正房和廂房為樓房,門窗和欄桿雕刻精細。前後3進逐進增高,是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築。 45、林家大院 林家大院位於丹陽城內西門四巷弄65-2號,建築年代為民國18年(1929年)建。為3進2廂2院,硬山式磚木結構。門窗雕刻精美,堂門框上方的水磨磚拼圖,屋檐四周為仿木結構,院中鋪設長條石,是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築。 46、王公祠 王公祠位於丹陽市延陵鎮柳茹村,是為頌揚明朝丹陽知縣王志道,當時老百姓集資建造的。 明天啟年間,丹陽南鄉遭受蝗災,時任丹陽知縣的王志道,親臨柳茹坐鎮,組織百姓滅蝗,獲得了秋熟豐收。後王得知為他建祠的消息,為答謝百姓厚愛,題寫了「里社干城」的匾額,柳茹百姓將此匾懸於祠門上。王志道為官清廉,後調京任左都御史。民眾懷念他,又增添兩塊匾額懸掛於祠內。一塊是「惠我無疆」,另一塊是「不顯亦臨」。1997年,群眾自願集資將王公祠修葺一新。 47、朱公祠 朱公祠位於丹陽市後巷鎮九靈山村,始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年),朱棟隆等合族建。該祠共有3進,每進3楹。第三進為正室,有匾曰:「南渡功臣」(現已毀)、「敘倫堂」。第一進門額曰:「明亞中大夫進階三品江西兵備使朱公之祠」。 48、皇業寺 皇業寺又名戒珠院,位於丹陽市胡橋鎮張巷村。南朝梁天監中,剌史王僧辨建。唐改名皇基,宋改今名,明宣德年間重建。現存寺院2進1院,共6間磚木結構平房,門楣有「敕建皇業寺」石額。民間傳說梁武帝後葬在該寺下。 49、萬壽庵 萬壽庵位於丹陽市陵口鎮新廟村,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原有3進2院,1960年倒塌,1997年新廟村民集資重建前一進。院中遺有銀杏樹1株,長勢良好。 50、彭隍庵 彭隍庵位於丹陽市雲陽鎮步家村南,宋咸淳年間僧可觀建。毀於1966年,1997年村民集資重建。現存1進,南側有銀杏樹1株,現長勢良好。 51、訪仙橋 訪仙橋原名博望橋。位於丹陽市訪仙集鎮,始建於宋景定年間。橫跨老九曲河,為單孔石拱橋,縱聯並列式,橋長15米,寬4.5米,橋面鋪設條石踏步,其中軸線上鋪有縱向條石路,藉以通行獨輪車。橋心石欄外側刻有「訪仙橋」3字。1971年兩側石欄提高1米,提高部分為磚混結構。 52、華甸橋 華甸橋位於丹陽城東5公里,跨老九曲河。宋景定年間,里人華福成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里人徐義等重建。 53、荊村橋 荊村橋位於丹陽城東7.50公里荊村。元至正年間里人束崇文建,後圮。明永樂中,僧一慧重建。 54、三女墩 三女墩,位於丹陽城北2.5公里處,為西周遺址。 55、九女墩 九女墩位於丹陽城西南15公里之延陵鎮彪塘村南,為東周遺址。
參考資料: http://www.hopesun.net/dygj/five/20036285219.htm

『柒』 華容有哪些學校

華容一中,懷鄉中學,職業中專,六中,僑聯

『捌』 關於四川都江堰市中興九年制學校

郵編:611830
行政區劃代碼:510181
區號:028
概況:都江堰市總面積1208平方千米。總人口60萬人(2003年)。
區劃:都江堰市轄17個鎮、2個鄉:灌口鎮、幸福鎮、蒲陽鎮、聚源鎮、崇義鎮、天馬鎮、石羊鎮、柳街鎮、玉堂鎮、中興鎮、青城山鎮、龍池鎮、胥家鎮、安龍鎮、大觀鎮、紫坪鋪鎮、翠月湖鎮、向峨鄉、虹口鄉。

都江堰是四川省省轄市,成都市代管。位於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地處岷江上游和中游結合部的岷江出山口。東南距四川省會成都市48公里。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交界,東與彭州市、郫縣、溫江縣相連,南與崇州市接壤。東西最大橫距3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8公里,總面積1207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

居民大多數為漢族,還有回、羌、藏、滿、彝、壯、苗等20個少數民族。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岷江從市境西北入境,東南出境,流長47公里,有龍溪河、白沙河、味江、南溪河、土溪河、龍安河、石定江、螃蟹河等匯入。岷江在流經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後,除金馬河(岷江幹流,從都江堰起至新津縣70餘公里河段用此名,都江堰排洪河)外,通過若干分水魚嘴,分為蒲陽河、柏條河、走馬河、江安河、黑石河和沙溝河6大灌溉河流,呈扇形展開。岷江將市境分為河西、河東兩大地域。山區峰巒疊嶂,岩壑幽深,雄奇秀麗;平原區河流縱橫,渠系密如蛛網,灌溉便利。

交通
都江堰距四川省會成都市39公里,20分鍾高速公路車程即可到達。成都西門車站每十分一班車旅遊車直達都江堰市。都江堰市內可乘1路、4路公共汽車或計程車到景區。都江堰市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約68公里,約需45分鍾。從都江堰市到成都可走兩條公路,一是成灌高速公路,二是老成灌213國道。

從成都出發交通指南
成都火車站廣場、茶店子和西門車站每天有發往都江堰的專線車,走高速公路約45分鍾票價:16.5元/人,普通路線約要一個多小時票價:8元/人。都江堰市區內有公交車到達景區,乘4路公交可到都江堰景區離堆公園,乘1路公交可到都江堰景區秦堰樓大門,公交車票價1元。

都江堰的經典線路:從南門進,看看公署、紀念館和商店,走過一座橋,坐單程旅遊車往魚嘴去,然後過索橋前往二王廟,秦堰樓可看到全堰的風光。

歷史
都江堰市原名灌縣,早在夏禹時代稱「導江」,傳說夏禹治水導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渠首工程位於市區西北部,灌縣改市以都江堰命名,說明都江堰水利在該市所佔位置的重要。都江堰初創於古蜀國開明王朝時期,完成於秦惠文王時,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在發揮著巨大的防洪和灌溉效益,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新中國成立後,都江堰經過改造擴建,現已有大小3萬多條灌溉渠道,灌溉著成都平原及周邊丘陵地區30多個的縣、市的約7000平方千米農田。

文化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於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時屬都安縣境而名為都安堰,宋元後稱都江堰,被譽為「獨奇千古」的「鎮川之寶」 。建於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

都江堰的主體工程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達到了引水灌田、變害為利。另外一條則匯入長江。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為都江堰渠首工程,這是都江堰灌溉系統中最關鍵、最重要的設施。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流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組成。它科學地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應、渾然天成、巧奪天工。

四川人民為了紀念李冰父子修建了二王廟。二王廟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們推崇他的恩德。宋、元兩代,李冰父子先後敕封為王,故將崇德祠改為二王廟。從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

2000多年來,李冰父子鑿離堆,開堰建渠為天府之國帶來的福澤一直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廟從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歷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間的祭典活動和祭祀活動。形成了以李冰父子為主題人物的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為中心的廟會活動。

最佳旅遊時間
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夏無酷暑(極端最高氣溫32℃),冬無嚴寒(極端最低氣溫-5℃,僅個別年份出現),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5.2℃,1月份平均氣溫4.6℃,7月份平均氣溫24.7℃。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均無霜期280天。

節日
每年清明節人們舉行「放水節」以紀念李冰父子,遊客可參加砍榪槎、編竹籠等古老技能活動,此時前來,更能深刻體會到李冰父子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希望能幫助你

『玖』 急求,都江堰景堰中學(以前是水電十局)的對分高中是

都江堰中學和都江堰外實校

熱點內容
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用書 發布:2025-05-02 06:36:41 瀏覽:190
寧波江北區教育局 發布:2025-05-02 06:36:37 瀏覽:285
教育觀察 發布:2025-05-02 06:29:16 瀏覽:533
教育隨筆小學 發布:2025-05-02 06:29:11 瀏覽:263
音標動畫教學 發布:2025-05-02 06:03:09 瀏覽:114
義翹神州生物 發布:2025-05-02 05:38:54 瀏覽:234
中考物理考前輔導 發布:2025-05-02 05:26:14 瀏覽:585
剖宮產歷史 發布:2025-05-02 05:16:42 瀏覽:78
什麼的流蘇 發布:2025-05-02 05:02:25 瀏覽:346
小學健康教育計劃 發布:2025-05-02 04:19:58 瀏覽: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