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中學校
❶ 求管仲絕處逢生的天理人心觀後感
被誤解的管仲——其實他一直在隱藏自己的才能
管仲的才能放在千古之中,也能算是首屈一指的了,放在諸侯爭霸的春秋初期,絕對是一個隱藏也隱藏不了的角色。管仲深知他自己的能力之強,但是,在找到自己侍奉的真君之前,他不想以真面目示人,所以,他的日常生活中,是看不出他異於常人的。
在著名的管鮑之交中,記載了他和鮑叔牙的一些故事。在這里,你絲毫看不出他是一個可以把國家管理成春秋首霸的狠角色,他彷彿時刻都在隱藏自己。他在與鮑叔牙交往中,他不如鮑叔牙仁義,沒有他夠義氣,甚至有些私心。但是,盡管這樣,鮑叔牙還是在交往中發現了他這個金礦,而管仲也在交往中認定了這個心中的大哥。他們可能在無數次的交談中指定了共同創造齊國大業的計劃,其中就包括二者分別扶植一位新君的計劃。結果,鮑叔牙成功輔佐公子小白成為新的齊國國君,即齊桓公。而管仲則在過程中因射傷公子小白而喪失了輔佐桓公的機會。
但,千古知音就是這么屌,鮑叔牙為了管仲真是用盡心思。他和桓公講了管仲的才能,他確實不是一般的才能,用他可能幫助桓公成就一世霸業,不用呢?呵呵,現在管仲還在魯國,當然正史里沒有介紹,如果管仲在魯國被魯君所用,那麼就會成為齊國霸業的最大障礙。當然,他們是好基友,鮑叔牙必須救她。於是,他和桓公開始了下面的交流:
桓公還是對管仲射中自己而耿耿於懷,他恨他差點要了自己的命。然而,鮑叔牙認為,桓公只是看到了眼前,作為諸侯之君,應該看到他的才能,人才各為其主是很正常的事。如果能讓管仲順利回國並重用他,齊國會迅速強大。桓公同意了他的想法。桓公此時同意了管仲的策略,接下來就是如何營救管仲了。
▌桓公欲殺管仲——齊國使者成功騙過魯庄公使管仲順利歸國
要想從魯國手中把管仲帶回,最難纏的莫過於魯國智者施伯。魯庄公得知齊國使者要讓管仲歸國之後,馬上詢問施伯。不出齊桓公所料,施伯馬上識破了齊國心思,認為讓管仲回去是重用管仲的信號。如果放他回去,齊國肯定迅速強大,這樣對魯國不利。
施伯給魯庄公建議,那就是殺掉管仲,把屍體交給齊國,看來魯國不是沒有能人,至少他出的這招是實打實的損招,也是在齊國強大前掐死它的最有效的招數。如果故事這樣進行下去的話,管仲可能就因為他的才能導致自己提前見閻王了。
但是,接下來齊國使者的見機行事使管仲的命運有了轉機。他說,管仲因為保公子糾,射箭射中我們國君,差點要了他的命,他恨他到極致,要在群臣面前殺死他,以解他心頭之恨。所以,為了成全齊侯,請不要殺死他。魯庄公畢竟不是齊桓公,他此刻也無法判斷他說的對錯了,繼而傻傻地相信了齊國使者的話,把管仲順利放回齊國。
管仲這樣一個可以輔佐君主,可以使諸侯稱霸的賢相,就這樣在鬼門關逛了一圈後,順利逃脫,回到了齊國,幫助齊桓公成就一世霸業。
❷ 請用200字左右復述「齊桓公請管仲擔任大夫」的故事
春秋時代管仲拜相的故事!春秋時期,大約是公元前七百二十三年的時候,一個人出生於在安徽省。至於我為什麼要講這個人就是因為他是我老鄉還很有名。所以就想來講一下他。這個人和齊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說齊國後來的成就離不開我這個老鄉。不故作神秘了,這個人就是管仲老先生啦!他出生於幾千年前。他也離開了這個世上幾千年啦!但是吧!他的成就和故事永遠的流傳下來了。看到這里就更想了解他了吧!那就不賣關子啦!來看一下這個讓齊國變強的人吧!
他這個人的前幾年的人生算得上非常的凄慘啦!還是孩子的時候父親就死了。留下他和他娘一起生活。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況讓管仲早早的出來打拚,因為他畢竟書家裡的頂樑柱啊!一切都好像巧合一個,管仲在打拚的時候遇到一個人,他們兩個人共同譜寫了令人感嘆的友情篇章啊!這個人就是鮑叔牙。他們兩個人見面之後就成為了好朋友。然後就說,我們一起做合夥人啊!他們倆就一起做了。管仲窮啊!自然給的錢就不多。鮑叔牙是不會在乎這些東西的。在年終的時候,把利潤分一分的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管仲多拿了。
我們也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鮑叔牙還是依舊不介意,對周圍的人說是他給管仲的。不是管仲自己拿的。之後管仲帶兵打仗的時候,一點也沒有點頭領意識。一直躲在軍兵身後,還逃跑啦!這個時候大家都責怪他。鮑叔牙就說是因為家裡有個年邁的母親所以管仲不得不保全性命。不讓他死了他的母親就沒有人照顧啦!從此可見鮑叔牙多麼照顧管仲啊!在這個時候,齊國的君主是齊襄王,齊襄王這個人有點殘暴啊!但是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公子糾,一個叫公子小白。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叫我也不知道。大抵是春秋時期的一種風俗文化吧!這兩個公子都要有人教導的。
鮑叔牙找到管仲說,他們倆一人一個孩子。不管是誰將來總會有一個成為齊國的君主的。這裡面就有一個公子白,他就是以後的齊恆公。至於齊恆公,大家都了解吧!春秋時候的一個有名的霸主。但是管仲輔助的不是這個小白。而是另一個人糾,至於為什麼後來管仲會輔助齊恆公的呢!當然是有故事的。在之後的時候因為之前講到的那個齊襄王太暴力了。於是引起來了其他人的不滿。那個人趁著一個好機會就把襄王殺了。但是那個人也被大臣們殺死了。小糾和小白都不在齊國境內。因為之前的時候管仲和鮑叔牙看到襄王這么的瘋狂就帶著兩位公子出去躲了下。沒想到這一躲,把襄王躲死了。
然後就要看誰先回到齊國成為齊國新任君主啦!魯國的國王特別派人去互送管仲和糾回齊。但是小白也快啊!於是呢,管仲就想辦法。他想用箭射殺小白。結果沒射死,他自己以為射死了。等還沒有走到齊國的時候發現小白已經成為了君主。魯國國王為了跟新任君主搞好關系,就派人把糾殺了。當時覺得管仲有才啊!就想著把管仲當自己人。可是人家管仲不幹啊!誰跟你是自己人啊!然後有一個人就對魯國國王說到,如果管仲不願意屈服的話,就給他殺了不然管仲回到了齊國就完蛋了。然後魯國國王就准備把管仲殺了。大家都知道是沒有殺死的。這就要歸功於他的生死之交鮑叔牙先生啦!他知道管仲在魯國的遭遇之後就特意派人去接他。
那個人對魯國國王說齊國君主特別想親手殺死他。於是魯國國王就把他放了,也算是沒腦子啊!怎麼能說放就放啊!然後管仲就回到了齊國啦!鮑叔牙努力的勸說齊國君主,齊國君主可不願意啦!一個要殺他的人怎麼能重用呢!鮑叔牙就說只有他們二人一起合作,而且管仲的能力比他還要厲害。齊國君主終於願意放下了。在見管仲之前,鮑叔牙還特意交代要好好對待管仲。管仲也是聰明看見齊國君主的第一眼就跪下來認錯了。齊國君主也原諒了他。兩個人和好之後 就開始聊天,發現對方都很合自己的胃口。那麼就一拍即合吧!咱兩一起共創齊國的美好未來吧!然後齊恆公就認命管仲為相。管仲之所以能成為相,是離不開鮑叔牙和齊恆公的!
舉報/反饋
相關閱讀
今年高考作文怎麼寫?看鄭州外國語學校高二學生來「挑戰」!
大河客戶端
全國Ⅰ卷作文解讀: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不能只寫一個
東哥教育說
資深記者寫高考作文:願世間多一些「鮑叔牙」
澎湃在線
❸ 管仲與梭倫改革在內容上有什麼不同
管仲變法的內容:廢除井田制,建立土地稅收制度,允許土地買賣,承認土地私有化。建立常備軍。
索倫改革的內容:廢除土地抵押,廢除以人身償還債務,不準除橄欖油以外的農產品出口,劃一度量衡制度,鼓勵工匠由海外移居雅典定居,廢除德拉古制定的殘酷法律,按財產的擁有量將公民分為4個等級,其政治權力按照財產來決定,設立四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
管仲和梭倫都有改的:土地管制,軍隊(索倫改革表現在城邦之戰上)
梭倫有改管仲沒改:經濟(殖民,擴張),政治(最高權力機構和最高司法機構的設立)
❹ 管仲故事進校園有什麼意義
在我國春秋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人物叫管仲,他是我國春秋時期齊國的丞相版,正是因為他協助齊權桓公才成為了春秋時期的霸主,齊國才成為了春秋各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但有很多人對管仲並不是很了解,那麼管仲到底是誰?
管仲是我國春秋時期齊國人,起初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商人。管仲從小家境貧寒,父親早亡,所以他經商主要是為了賺取生活費用贍養老母親,但他的志願並不在經商上,他一心想要輔佐明君,幫助國家變得強盛,幫助百姓脫離疾苦,干一番大事業。
管仲是誰?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管仲本是一名商人,後來棄商從官輔佐公子糾爭權,公子糾失敗後。他在鮑叔牙的舉薦下做了齊國的丞相,後來在他治理下的齊國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還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管仲是春秋時期諸子百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著有《管子》一書。管仲是春秋時期法家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將法家的思想傳播給齊國君主齊桓公,確定了法家在春秋時期的地位。
他是我國春秋時期的一代名相,他為齊桓公提出的治國方針廣為流傳,他和諸葛亮被史學家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兩位丞相。
現在您是不是了解了管仲,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他更是一位治國的好丞相。
❺ 黃家駒和黃貫中的吉他水平怎麼樣
喜歡搖滾嗎?身為八零後的我喜歡過,瘋狂的追過,你們是否還記得曾經火遍全香港的搖滾樂隊,那個擁有英文名稱的樂隊——beyond,在當時,不止是在中國香港,而是整個華人地區的殿堂級搖滾樂隊。
至於說黃家駒為什麼現在沒有了熱度,其實是有的,但是更多的是他活在我們的心中,我們這些老粉絲還是會在關於他的節日里說起他,但是畢竟黃家駒已經走了許多年了,很多零零後們已經不認識他了,時代在變,一成不變的只有我們這些粉絲對他的愛。他永遠都是搖滾界的靈魂人物,永遠最愛他。
❻ 廣東醫學院的學校領導
廣東醫學院在廣東省內同時招收一本、二A批次的學生,但廣東醫學院在廣東省內的二A院校之中,貌似只是中流水平。
❼ 生活中寬容的事例,就是在學校中的小事,真實一點
比如打籃球~! 不小心用籃球打到對方的頭~! 不講理的認為是找事 白痴~! 而講理的會想 打籃球 被打到頭這是很容易出現的事兒 所以也沒什麼 對方道個歉也就夠了
❽ 泰安東平縣到濰坊泰安東平縣到濰坊理工學院有多少公里理工學院有多少公里
如果是從泰安東平縣到濰坊理工學院 自駕車有 305.5公里;途經:濟廣高速、青銀高速 。。。
東平縣
進入龍山街,行駛510米
請直行,進入佛山街,行駛600米
左轉,進入東原路,行駛640米
右轉,進入望山街,行駛780米
請直行,進入貫中大道,行駛3.0公里
右轉,從貫中大道到東平互通,行駛360米
靠右前方行駛,進入東平互通,行駛340米
請直行,進入濟廣高速,行駛90.5公里
靠左前方行駛,進入殷家林樞紐,行駛1.6公里
請直行,進入濟南繞城高速,行駛48.0公里
靠右前方行駛,進入濟南小許家樞紐立交,行駛1.8公里
請直行,進入濟廣高速,行駛6.5公里
請直行,進入青銀高速,行駛116.8公里
靠右前方行駛,進入於家莊樞紐立交,行駛1.1公里
請直行,進入長深高速,行駛20.2公里
靠右前方行駛,進入青州南立交,行駛930米
靠左前方行駛,從青州南立交到南環路,行駛60米
左轉,進入南環路,行駛8.8公里
左轉,進入海岱南路,行駛760米
右轉,從海岱南路到雲門山南路,行駛1.0公里
左轉,進入雲門山南路,行駛510米
右轉,從雲門山南路到濰坊理工學院,行駛560米
濰坊理工學院
❾ 孔子為什麼對管仲評價那麼高
孔子為何高度評價管仲
人對現狀不滿,往往就會懷舊。現在給復雜的人際關系搞得心煩,那麼一回頭,童年多麼美好啊;在大學里念書的時候,把學校罵個臭死,等畢業了,就拿我們學校的BBS來說,上面好多畢業多年的人晃著,就這些人,最容不得人說學校一點不是;女孩子嫁人了,慢慢看老公越來越不順眼,回想起來,雖然初戀時不懂愛情,但那也是甜蜜的感傷啊;工廠效益不好,回頭想想,毛主席的時候多好啊;大學里行政的權力越來越大,於是老師們想,蔣委員長時多好啊……你看看現在市面上有多少懷念民國的書。
過去是不是真有那麼好,其實不重要了。關鍵是一經過回憶上色,假的也變成真的。想當年哪能像現在這樣,殺個國君跟殺個雞似的,不怕受到天子的懲罰嗎?想當年用得著為了點屁事去打仗么?有問題可以找天子協商嘛!現在那些戎狄都來打我們,想當年都是天子帶著我們去打他們的……
現在大家都開始懷念周天子具有巨大權威的時代了,但周天子顯然已經衰得不行,指望他本人是指不上了,所以只好指望一個能夠以天子的名義,為大家做事的人,也就是霸主。
亂世,是產生霸主的社會基礎;懷舊,是催生霸主的心理基礎。
那時霸字還沒什麼貶義。
霸,也寫作「伯」,伯是老大的意思,霸主也就是諸侯里的老大。
東漢的大學者鄭玄給《左傳》作註解,有這么一句:
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
這意思是,天下是天子的,但是現在天子不管事,事情歸霸主管。對這個世界來說,天子是董事長,霸主是總經理。
那麼,哪個國家的國君有可能成為霸主呢?
當然,稱霸國首先得是個大國。《史記》寫得很清楚:
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強。晉初與會,獻公死,國內亂。秦穆公辟遠,不與中國會盟。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夷狄自置。唯獨齊為中國會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諸侯賓會。
當時,天下最強的國家是四個:齊楚秦晉。
楚國這時對自己的定位就是野蠻人,大家結盟,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就是為了打他的。他要當霸主,就跟《神鵰俠侶》裡面,金輪法王跑到英雄大會上,說我要當武林盟主一樣。這是一種非常欠扁的行為。
秦國也不行,因為地理位置太偏遠,這個時候,它還想不到要跟山東河南的這些諸侯國來打交道。
晉國呢,晉國當時的問題是發生了內亂。--晉獻公年紀大了,寵愛年輕的老婆驪姬,把太子逼死,另外兩個大兒子逼得流亡,而臨終前立了驪姬生的小兒子。結果晉國的大夫們不服,於是晉國就亂了,非常典型的動亂模式。
只剩下齊國了。
齊國不久前也發生了內亂。齊襄公被謀殺了,於是齊國國內大亂,齊國的公子們,紛紛逃到國外避難。其中有公子小白,鮑叔牙保著他,到了莒國;有公子糾,管仲保著他,到了魯國。
後來亂子平息,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就都往回趕,這時形勢很明顯,先入為主,誰先回去誰就是國君。
莒國近,魯國遠,就這么走,肯定是公子小白先到。於是管仲登上一輛輕車,備好一副弓箭,就去中途截殺公子小白。「
遠遠望見公子小白的身影了,管仲一箭射過去,小白慘叫一聲,口吐鮮血,就倒在了車中。
於是管仲回去,跟公子糾說:「得了,這事兒我搞定了,咱們不用急了。」
哪裡知道,公子小白是一點都不小白,管仲那一箭,正好射在他的衣帶鉤上,箭沒射進去。但是小白反應很快:「看來對方箭法很准哪,他要是再射,可沒這么好運氣。」趕緊咬破舌尖,吐出口血來倒下去,這就騙過了管仲。
就這么,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齊桓公。
於是鮑叔牙就跟齊桓公說:「國君啊,你是想僅僅治理好齊國呢,還是想稱霸於諸侯?」
齊桓公說:「當然想稱霸於諸侯!」
「那行,您要是就想治理好齊國,就我們這些人,足夠了;您要是想稱霸於諸侯,非管仲不可!」
齊桓公一代霸主,還是很能放下個人恩怨的,於是就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寫了封信到魯國:「公子糾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殺他;管仲是我的仇人,我一定要親手殺他。」
所謂我不忍心殺他,就是你替我殺了罷。所謂我一定要親手殺他,那你得先給我把他送過來啊。--他這是加了個小心,怕直接要管仲,魯國人不給。「這是一人才啊,你任用他我不慘了嗎?憑什麼給你啊?」現在說要過來是想殺掉,魯國人就沒什麼捨不得了。
齊國強魯國弱,魯國沒辦法,把公子糾殺了。追隨公子糾的人,於是就紛紛自殺,並且,盛情邀請管仲,一起自殺。
他這道理也通:我們自殺不自殺其實還無所謂,你管仲尤其得自殺啊!你可是差點沒把人公子小白射死,他能不記仇么?給魯侯的信里都寫明了,要把你給醢了。--就是剁成肉泥,--現在跟我們一塊兒上吊,不好歹還落個全屍嗎?
但是管仲不這么想。或者,他是有預感,齊桓公不會是真想殺自己;或者他沒有預感,但是只要還有一線生機,他也不肯放棄的。就從老是當逃兵那事兒也看得出來,他從來不是一個道德標兵,他不是一個為了忠於主人,就甘於犧牲性命的人。正所謂:
三戰三北君莫羞,一匡天下霸諸侯。
若經溝瀆殉小節,蓋世功名盡射鉤。
第二節孔子談管仲
管仲事業做得很大,經歷又很傳奇,所以當然經常被人議論。--包括孔子和他的弟子們。
在很多具體問題上,孔子不喜歡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孔子說:「管仲這人,格局太小。」
有人問:「管仲節儉么?」
孔子說:「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什麼叫三歸?解釋很多,隨便取其中一種,女孩子嫁人叫歸,《詩經》里有「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那個時候諸侯娶媳婦,比方說吧,齊國國君要娶魯國國君的女兒,魯國國君不能光把自己的閨女嫁過去,他得找兩個跟自己同姓的國家,比方說鄭國和衛國,這都是姓姬的:「我閨女可是嫁到齊國去了,咱們都是兄弟,你們也得贊助一下。」於是這兩國國君,也要把女兒嫁到齊國去。--一娶就娶三個國家的女孩,叫「三歸」,這是諸侯的特權,管仲本來沒資格,但是他也這么搞了。
還有其他解釋,但不管哪種解釋,主題都是一樣的,就是說管仲很奢侈。
什麼叫官事不攝?攝是代理,就是說,管仲家裡的傭人特別多,而且分工特別明晰,不兼職。掃地的不擦窗戶,擦窗戶的不洗衣服,洗衣服的不下廚房,下廚房的,做西紅柿炒雞蛋的,不做韭菜炒雞蛋……
所以孔子說,這怎麼能叫節儉呢?
又問:「管仲懂禮嗎?」
孔子說:「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樹是動詞,修建;塞門大致就是後來說的照壁或影壁。當時這是國君的特權,但管仲在家門口也築了道影壁。
「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坫其實就是一個小土檯子,兩國國君結盟,喝過酒了,要把酒杯倒扣著放在這個小土台上,所以叫反坫。顯然這也是國君才可以有的東西,可是管仲也整了個,太僭越了。
所以孔子總結說:「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管仲都懂禮的話,還有誰不知道禮啊?
但是,在學生對管仲做出負面評價的時候,孔子卻反駁了,而且對管仲推許極其的高。孔子把這個字許給管仲了,--「仁」。
你要知道,其實什麼節儉啊,懂禮啊,在孔子眼裡雖然是美德,卻也不算什麼了不起的好評,可是這個「仁」字就不得了了。孔子是很少會說人家「仁」的,相反他喜歡說「不知其仁」,意思是這個人是不錯,優點有,但仁還說不上。
孔子門下那麼多學生,他最喜歡誰?毫無疑問是顏回,而孔門弟子裡面,混得最好的,社會聲譽的最高的,則是子貢。於是子貢就給孔子盯上了:「女與回也孰愈?」你跟顏回,你們倆誰強一點啊。
這個子貢是個人精哪,當然知道順著老師說:
「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喊字是表示尊敬,稱呼自己,當然稱名。
「當然顏回強,您教給我啥,我能再領悟出一條,就不錯了。顏回呢,您說一,他能知道十。」
結果孔子是真不給子貢留面子:
「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嗯,你不如他,我很贊同你這個話,你是不如他。」
「與」是贊同的意思。當然,要解釋成「和」也行,那就更不得了了:「你不如他,我孔丘和你端木賜都不如他。」
但就是顏回,在仁這個問題上孔子是怎麼說的:「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顏回也不過就是能保持三個月而已,整體上也還是不夠一個仁者的。
那麼孔子為什麼又願意給管仲那麼高的評價呢?看具體的對話。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這天,一個學生叫子路的,來找孔子。讀《論語》,孔子這么些學生裡面,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子路。子路跟孔子,就像李逵跟宋江一樣。而且,我比較心態猥瑣的說一句,從做老師的角度說,你班上有一個子路這樣的學生,實在是幸福了。
第一,不管你問什麼問題,他肯定第一個舉手發言;第二,不管他回答的是什麼,他一定答得不對。
其他人一看,說這個樣子還說個一頭的勁,我講得比他好啊,我也說兩句。這課堂氣氛就很活躍了嘛。
子路比較戇,性情中人,慷慨就義是他的理想,所以他喜歡為公子糾盡忠的召忽,而對管仲這種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作風,是很瞧不上的。「未仁乎」前面那個曰,主語還是子路,子路發表意見時常常很沖動,然後就挨孔子訓,所以這次話說了一半,他心裡也有點打鼓,這里頓了一下,然後才問:「管仲算不上仁吧?」
九是多次。齊桓公多次聚會諸侯,可是大都是「衣裳之會」,不是靠的武力威脅。「你來,你不來我揍你!」這都沒有。能這做到這些,靠的就是管仲,這說明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這個霸主當得很得人心,那為什麼能這么得人心?
再看下一段: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貢也不認可管仲。於是孔子就解釋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於諸侯,一舉匡正了天下,老百姓至今還受著他的恩惠吶。假如沒有管仲的話,我們都要披頭散發的穿野蠻人的服裝了。
華夏的風俗,男子二十歲成年,就要行冠禮,把頭發結到頭上,女的十五歲成年,如果定了婚,就要行笄禮,也把頭發結到頭上。所以如果一男一女,是剛成年就結婚的,那就叫結發夫妻,因為結婚前剛剛在成人儀式上把頭發結起來了。戎狄就沒有這個規矩,都是披頭散發的。
華夏族的衣服衣襟朝右邊開,叫右衽,戎狄正相反。
披發左衽,都是戎狄的風俗。
當時戎狄的勢力極盛,《公羊傳·僖公四年》有一句話:
「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南方的蠻族和北方的蠻族,他們的勢力已經挨上了。一個在我們南邊一個在我們北邊,他們挨上了,那我們哪兒去了?我們就好像風中的游絲,雖然還沒有斷,但眼看著隨時都會斷,這叫「中國不絕若線」。
所以,這時能出現一個管仲這樣的人物,實在太重要了。他的功績,就是捍衛了華夏文明。管仲輔佐齊桓公積極促成諸侯會盟,口號就是:「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戎狄都跟豺狼一樣,他們的野心、慾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你不打他不行;而我們華夏的各國,再有什麼矛盾,是內部矛盾,都是親人,誰也別丟下誰。
尊王攘夷,是管仲的大事業,如果他也像「匹夫匹婦」那樣,拘泥於一些小的信用(諒是信用),找根繩把自己勒死(經是繩子,這里是動詞,勒死),然後屍體丟小水溝里,誰還知道他啊?
管仲以攘夷為號召,孔子再以此推崇管仲,後來就形成了儒家的一個重要命題,叫「華夷之辨」。
當然要說明的是,這不是種族歧視,主要就是一種文化上的優越感。照儒家的傳統,叫「中國則中國之,夷狄則夷狄之」。只要你接受中國文化,那不管你是什麼血統,什麼政治立場,都拿你當中國人看,這叫「中國則中國之」;相反,一個中國人,卻奇風異俗,那就不承認你是中國人了,這叫「夷狄則夷狄之」。
「夷」們當然不會喜歡這種優越感,但是最終又不得不接受華夏文明確實存在的優越性。比如北宋滅亡後,金兵攻破曲阜,一把火把孔廟燒成了灰燼。但等到統治稍微穩定,金的皇帝便又撥專款把孔廟重新蓋起來,還在民間不知道什麼地方,找了個孔子的後代,尊為衍聖公,--當時孔子正牌嫡系的後代已經跑到了南宋,當然也在做衍聖公,這就出現了一南一北各有一個衍聖公的搞笑局面。總之,金國是也尊起孔來。正如「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的呼聲言猶在耳,於丹子的《論語心得》,就居然又成了許多行政部門學習的材料了。
正是:萬里長城可以倒,仲尼聖像總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