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尾中學
① 中通快遞能到度尾中學嗎
不送的
② 度尾中學的學校發展
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從最初面積幾畝,教員4人,設2班,學生30多人,發展到今天佔地近百畝,建築面積24798.45平方米,4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近3000人,教職工153人(其中高級教師19人、中級教師50人)。從小學發展到初級中學,從初級中學發展到普通的農村完全中學。八十五年的滄桑變化,記載了度中曲折的成長歷程;凝聚了先輩們蓽路藍縷的智慧與艱辛;見證著度中人薪火相傳的執著與進取;八十五年的光輝歲月,積淀了度中厚實的文化底蘊;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棟梁之才;張揚著農村教育獨特的人文精神。
③ 度尾中學的歷史沿革
縣立第十小學
鐵青小學
縣立萬善小學(1927-1937)
縣立第三區中心小學(1937-1938)
度東小學(1939-1947.1)
私立礪山初級中學(1947.2-1954.2)
仙游縣第五中學(1954.3-1969.3)
仙游縣度尾中學(1969.4-現在)
④ 假如收購度尾中學要花多少
除非是一家私立中學,如果是公立中學的話,無論你花多少錢你都買不到,你就算買到了最後也只是買到這個學校的建築而已。
⑤ 仙游縣度尾中學的介紹
度尾中學位於仙游西部的仙永、度鳳公路交通樞紐地帶的石牌兜,與泉州市的永春縣接壤,背靠礪山,面臨蘭溪,環境優美,景色怡人,是一所歷史較為悠久的老校。
⑥ 仙游度尾中學09年錄取分數線是多少。
09年的錄取分數線是328左右!因為我就是那個學校的學生!
⑦ 度尾中學的辦學理念
礪山仰登 蘭水不息
——仙游縣度尾中學辦學理念的解讀
仙游縣度尾中學 潘富義 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辦學、治校、育人的指導思想,是來源於辦學實踐又作用於辦學實踐的理性認識和價值追求。辦學理念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穩定性和發展性、導向性和多樣性等特點。為了正確理解、科學把握辦學理念,又通過辦學理念來引領學校的發展,該校在辦學理念方面進行了認真的思考與探索。
一是學習理論,提高認識。為了能夠給學校的辦學理念進行准確定位,我們多次組織學校領導班子進行有關辦學理念的理論學習,提高理論素養,統一思想認識;二是廣泛宣傳,集思廣益。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向全校教職工、學生公開徵集學校辦學理念,得到了全校師生的大力支持。本次徵集我們篩選出諸如「以德為先發展最重」,「以人為本」,「學會做人 善於知求 發展個性 健全人格」,「以人為本 全面發展」,「 求實育人」 ,「以人為本 一切為了學生」,「栽培自己」 ,「立足農村和諧發展」,「以(育)人為本 謀求(和諧)發展」,「讓優質教育走進尋常百姓家」,「礪山礪志 蘭水攬才」 「礪山仰志 蘭水流韻」 「礪山仰登 蘭水不息」 ,「礪山攀高蘭水不息」等多條有重要參考價值的辦學理念。三是走訪徵求,共謀發展。學校領導還通過節假日,走訪了有關領導、離退休老師、校友,就辦學理念問題進行專題研討座談,共謀度尾中學的發展;四是集中討論,凝結提煉。在廣泛徵集的基礎上,學校召集年段長、教研組組長、部分教師代表對篩選出的辦學理念進行逐一的闡釋,圍繞度尾的風土人情、度尾中學的發展歷程以及現代教育的特點展開討論,最終形成「礪山仰登蘭水不息」共識。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力圖通過切實、有效地促進「人」的發展來重構社會發展、民族復興的基礎。其價值取向是彰顯「人」的意義、地位和價值,體現出濃郁的人性關懷的特徵。「礪山仰登蘭水不息」正是基於對教育的主體----人的深層次的思考的結晶,直接影響和決定辦學主體的教育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
1、辦學理念所確定的主體對象——「人」
「礪」字有磨礪、砥礪、勵精圖治、勵志篤學、寶劍鋒從磨礪出等深意;「山」字有高山仰止(比喻對高尚品德的仰慕)。古人眼中的「高山」有高尚品德之意;「仰」字有高、仰首伸眉(意氣高昂的樣子、精神振奮,意氣風發的樣子)、敬慕、仰慕、敬仰思慕、仰頭向上看、仰首、仰望、敬仰而有所望之意;「登」字有上、升(欲釋階而登天兮。——《楚辭·惜誦》)、成熟、立刻、進、登拔(選拔)、加封、升任、登建(進立,升封)、登軸(進任要職)、謂科舉考試中選(登博學弘詞科。——歐陽修《新唐書》)、登龍(登龍門。比喻科舉中試)、登科發甲(考中進士為「登科」。發甲同登科)、超過 (功德登於三王之上)之意。名句:登攀攀登,努力向上;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毛澤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上》
2、辦學理念所追求的目標取向——「可持續發展」
問渠哪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可持續發展」是環境學、經濟學中引發出來的一個概念,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蘭水不息」正有此意。
度尾中學是由餘震先生(度峰村人)創辦的私立礪山初級中學發展而來。學校歷史可追溯於民國十年(1921年),始名縣立第十小學,此後幾經沿革,多次易名(鐵青小學、縣立萬善小學、縣立第三區中心小學、度東小學、仙游簡師、私立礪山初級中學、仙游第五中學),1969年改現稱至今。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從最初面積幾畝,教員4人,設2班,學生30多人,發展到今天佔地總面積49524平方米,建築面積27391.11平方米,40多個教學班,在校學生近3000人,教職工166人(其中高級教師20人、中級教師63人)。從小學發展到初級中學,從初級中學發展到普通的農村完全中學。八十八年的滄桑變化,記載了度中曲折的成長歷程;凝聚了先輩們蓽路藍縷的智慧與艱辛;見證著度中人薪火相傳的執著與進取;八十八年的光輝歲月,積淀了度中厚實的文化底蘊;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棟梁之才;張揚著農村教育獨特的人文精神。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我們度中人正是以不息的追求來續寫度尾中學明天教育的輝煌!正是:
礪山仰登步步求實志絕頂,蘭水不息源源創新學無涯。 1、政策理論基礎
人是認識世界的主體和改造世界的主體,既是世界發展的動力,又是世界發展的目的。為此,教育必須充分尊重人,充分挖掘人的潛能,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人的身體與精神得到全面和自由的發展。那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新課程課程目標是人本化的,從片面強調國家需要、社會需要到強調個體發展需要。
因此,學校確立了「礪山仰登蘭水不息」的理念,就是在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前提下,從學校辦學的角度,把人作為主體,注重激發人的潛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2、學校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度尾中學是一所具有八十多年辦學歷史的學校,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從小學到初級中學,再到完中;從2個班30多人,發展到今天40多個班近三千人的學校。這期間浸淫了幾代度中人的辛勤的汗水,是全體度中人智慧和力量的結晶。今天的輝煌成為明天的歷史,而昨天的成績就是我們今天嶄新的起點。
3、獨特的地理位置
學校地處仙游西鄉,礪山腳下,木蘭溪畔,這里孕育著諸如鄭紀、李耕等無數具有礪志、自強不息的英才。
4、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自強不息的思想深深根植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包容著對宇宙、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多側面、多角度、多方式的疑視、沉思、追問和解讀,形成了諸子百家的交織、碰撞和輝映。在數千年的嬗變中,無論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還是仁者愛人的道德觀,其精髓始終在於對人生及社會、自然的關注和探索。其獨到的視野和深邃的內涵,在當今時代更加放射出特有的思想光芒。這種樸素而深厚的人與自然的優秀文化傳統,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其能夠歷經歲月而綿延不絕並不斷創新的真諦所在。因而,理所當然地成為確立「礪山仰登蘭水不息」辦學理念的重要思想依據。 本著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的原則,為確保「礪山仰登蘭水不息」辦學理念化為該校辦學的指導思想,該校上下正在齊心協力構建「135」工程。
(一)、形成一種共識。
辦學理念是理性的,理性的東西只有理解了才可以被接受,才能轉化為生產力。所以我們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通過教工大會、國旗下的講話、學校的網站、校園廣播、校歌等等,大力宣傳該校的辦學理念,使「礪山仰登蘭水不息」成為該校師生的一種共識。
(二)、確立三種觀念
1、人本觀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就是使學生成才、成人。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長,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
2、發展觀
發展是硬道理,使學校的發展始終處於螺旋式上升的狀態,每一個「局部」都要放在學校發展目標的「整體」之中去定位,實現學校健康可持續發展。
3、質量觀
把德育放在首位,教學是中心,質量是生命線,這是學校永恆的主題。今天,知識更新日新月異,學校競爭日趨激烈,私立學校異軍突起,學校的教學質量更是關乎學校發展興衰的一件大事,以科研求質量,以質量求生存成了許多學校的共識。
(三)、構建五大工程
1、打造師資工程
「教師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管理者以教師為本」——尊重知識,尊重教師,關心教師,營造民主和諧的管理氛圍。學校應把建設一支專業水平高、能夠促進學生和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教師隊伍作為學校發展的主要任務來抓。為此該校積極構建培訓平台、展示平台、名師平台,給老師予平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培訓平台:理論培訓,觀念先行;業務培訓,側重實效。
展示平台:開展「六個一活動」,引領青年教師成長。同題異構,鼓勵創新。論文匯編,成果展示。
名師工程:由教研室、教務處牽頭,組織一支人馬,對教師平時的教學、工作業績進行考核,評出先進,樹立典型。既滿足教師成功的慾望,也為他人的學習樹立了榜樣。
2、實施德育工程
師者,傳道、解惑、授業也。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學校永恆的主題。為此學校著重開展下面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立體式的管理網路。學校建立了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長---政教處---班主任、學校—社區—家長三級一體的管理機制,發揮團委會---學生會---班委會的自主管理能力,形成一種齊抓共管的立體式的管理網路。
二是構建多元化的德育陣地。該校除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之外,還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創設了豐富多彩的德育教育陣地:勞動基地、下洲社區服務基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閩中游擊隊遺址、校史展覽室等等。
三是探究體驗式的教育模式。通過主題班會、社會實踐、社區服務、技能比賽、團隊活動、廣播站、校刊、志願者活動、圖書協管員等等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體驗、感受,變被動式的管理模式為學生的自主管理,真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3、構建課程工程
該校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的教育教育方針,按照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位一體的指導思想,開足開齊所有課程,積極構建具有該校特色的課程體系,體現新課改的精神,突出全面性、自主性、地方性。
切實加強校本教研,堅持「學習中更新,研究中深化,行動中綜合,交流中互助,反思中發展」的校本理念,不斷提高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課程開發和建設的能力,形成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職業生活方式。
4、開發人文工程
物質文化建設,注重環境育人。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堅持做到:一、校園文化建設與校園環境建設相結合;二、校園文化建設與素質教育改革相結合;三、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在建設的內容上體現出知識性、教育性、藝術性和趣味性。做到既美化了校園,又陶冶了情操。
課余文化建設,自主發展舞台。課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多樣化,兼顧教育與情趣、知識與娛樂、活動與休閑,努力給每一位師生創新各得其所、各行其樂的環境,讓師生在自主組織,主動參與中發展。
輿論文化建設,凝聚校園精神。利用校會、班團隊會等德育課,注重養成教育。利用校史展覽室,增添母校情結;設計校旗、校徽、校歌,培養母校意識。校園網、《萬綠》、《心萌》,報道校園動態,凝聚校園精神。
5、建設制度工程
無規矩不能成方園。該校充分發揮教代會的作用,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關於開展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競聘上崗的工作方案》、《度尾中學職稱評選量化標准》、《教師年度工作考核指標》評價操作具體要求,《班級管理獎試行辦法》、《教工考勤規定》、《教工住房管理規定》等,做到有章可循,實現依法治校,構建和諧校園。
「礪山仰登 蘭水不息」。今天全體度中人正以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踏實的工作實踐著自己的誓言:崇尚一流,追求卓越,創建省「三級達標」高中校,為學校、教師、同學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⑧ 度尾中學的介紹
度尾中學位於仙游西鄉,背靠礪山,面臨蘭溪,環境優美,景色怡人,是一所歷史較為悠久的老校。學校前身是由餘震先生(度峰村人)創辦的私立礪山初級中學,而學校歷史可追溯於民國十年(1921年),始名縣立第十小學,此後幾經沿革,多次易名(鐵青小學、縣立萬善小學、仙游簡師、私立礪山初級中學、仙游第五中學),1969年改現稱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