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活動課
㈠ 中學活動課研究的意義
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教育部2000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內容。它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
研究性學習不同於綜合課程,雖然在很多情況下,它涉及的知識是綜合的,但是它不是幾門學科綜合而成的課程,也不等同於活動課程。雖然它是學生開展自主活動,但它不是一般的活動,而是以科學研究為主的課題研究活動。它也不等同於問題課程,雖然也以問題為載體,但不是接受性學習,而是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實踐性較強的教育教學活動
和現有的學科教學不同,研究性學習不再局限於對學生進行純粹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和獲得各種能力。當然,這里的「實踐」的含義不僅是指社會調查,收集資料,它還包括選題,制定研究計劃,到大學、科研機構請教專家學者,撰寫研究報告等一系列的過程。
研究性學習強調知識的聯系和運用
研究性學習和以往的興趣小組、奧賽訓練不同,它不僅是某一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更是各個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如「節水潔具的設計」就至少需要數學、物理兩個學科的知識。
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不但知道如何運用學過的知識,還會很自然地在已經學過的知識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而且,為了解決問題學生還會主動地去學習新的知識。
研究性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研究」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挑戰性,而學生選的課題往往是平時自己最感興趣的,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當然,高中屬於基礎教育階段,高中的研究性學習和大學、科研機構的「研究」在內涵和要求上有著根本的區別。它仍然是一種學習,只不過是「像科學家一樣」的學習。它形式上是「研究」,實質上是學習,一種綜合性的學習.
先找到主題,這個很重要的,一,適合中學生的,二,和中學生生活學習相關的,或者和中學生問題相關的,比如暢談早戀問題好處及不好的地方。三,大多數學生可以加入到活動中的主題。
找到主題之後,就是提前班上的同學,作好准備,找到主持人,這個可以是老師自己,學生更好,,學生弄完活動後,自己可以說總結性的講話,這就好了。
㈢ 中學體育課與活動課的區別
蒽~````` 這個
體育課就是等老師訓話
活動課就是背地訓老師
體育課就是不自由
活動課就是很自由
體育課就是上課
活動課就是下課
㈣ 中學生課外活動
這個我最在行了,我也是班委,因為每個星期一都是班會課,我們都玩一些游戲,我交你一些吧,例如是手足語,
①首先要叫同學組織一些錢,比如說你們下節課就要玩這個游戲,下課後,就去超市買一些糖果,或者是可愛的小玩具,如果說超市很遠的話那就中午放學時買好,
②等到這節課來的時候,把所有的桌椅和幫到旁邊圍成一個圈,圈內是主持人也就是專門組織這項活動的班委,班委的助手,在留一個幫手,就OK了其他人都給我到圈外
③現在開始抽簽,可以用作業紙或者用其它硬紙,硬紙就是那一種很小的紙,每一紙寫上每一個人的名字,一張紙寫一個名字,這個可能要提前做,不然會比較忙
④然後把寫好的名字折起來,折小一點越小越好,放進一個瓶子里去.不一定要瓶子反正是能裝的就可以了
⑤現在主持人隨便叫一個人上來抽出我們剛才放進瓶子里的紙,抽兩張,抽完之後叫那位同學下去.現在由主持人來讀出紙的寫的名字,然後叫這兩同學上來,兩人面對面,
一個用手比,一個來猜他比的是什麼.用手比的那位同學看前面的黑板貼的圖片,比如說蘋果,水果之類的,或者其他的都可以,有限時間,比如說兩分鍾,時間到如果沒有猜到一個的話那就要受到懲罰,罰把自己喜歡的女孩子的名字說出來,如果有猜對的話,就發糖果或者玩具
㈤ 初中綜合活動課做什麼
如果老師沒有具體布置的話,復習預習或者做作業吧
㈥ 中學生有哪些課外活動
去幫助別人 去幫助那些需要你幫助的人 活動不一定要用到你出色的成績 既然 已經決定要 參加課外活動 就要跑掉你的學習 不一定做什麼事情都要學習 適當的放鬆自己
加油!!
㈦ 中學生習慣養成活動課中可以舉行什麼活動
(一)宣傳發動階段(3月1日-3月6日):
1、召開全體教師會。由校長作報告,提高教師認識,在思想上統一。
2、召開學生動員會。學習市局提出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生能背誦內容,初步制定各班要達到的目標。
3、初步制定實施方案。學校在廣泛徵求全體師生合理化建議的基礎上初步制定本校的實施方案。
5、發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讓家長了解學生養成教育的內容,在認識上與教師保持一致,並與學校做好配合,以取得教育學生的最佳效果。
(二)分步實施、強化整改階段(3月7日-3月26日)
此階段最為重要,各班要做好:
1、各班從學生年齡認知特點出發,明確各年級階段養成教育重點。其中低年級突出:文明禮貌教育,培養良好學習習慣;中年級突出:集體主義教育、培養良好行為習慣;高年級突出:社會公德教育,提高道德認識水平,勤奮向上,自尊自愛。2、注意在學科教學中,進行養成教育訓練。課堂是培養學生好習慣的主渠道主陣地,課堂上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嚴格教學常規,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各班平日:堅持誦讀詩文訓練、三筆字訓練和口算練習。每周:寫一篇日記或閱讀筆記。每月:進行一次學習情況評價,評價材料裝入學生成長檔案袋。
3、針對不足,矯正培養。各班對照習慣內容,查找不足,注重不同類型的學生,採取針對性措施,進行矯正培養,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力爭做到在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社會上做個文明小公民4、各班要堅持以評價促養成,以活動促養成。堅持每日每周的自評、互評、師生共評和家長參評的形式,不斷通過主題演講、專項討論、知識競賽、我為班級添光彩、爭做文明學生、重大節日慶典等多種渠道、多種活動讓學生熟知標准並付諸行動,注重過程評價,鞏固已形成好習慣,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從而遂漸形成良好習慣。
5、組建「偵察隊」,指定實施計劃。以中隊為單位,組織發動少先隊員從公共衛生、個人衛生、飲食衛生、舉止文明、勤儉節約、按規則行動等方面,找出普遍存在、最需克服的生活陋習。
6、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寓教於樂。可採用競賽、演講、經驗交流等形式,引導隊員熟記習慣內容。
7、培訓學生骨幹,自覺執行習慣內容。對部分較差的學生進行強化訓練。
8、表彰、獎勵。學校將每月組織一次評比檢查。學期結束,學校對檢查評比進行表彰,評選優秀教師、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