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
一、校園文化的功能
促進師生、員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素質的提升,不完全來自課堂,課堂之外的活動,包括必要的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是提升素質的重要渠道。
育人功能。作為潛在課程,「潤物細無聲」。「熏陶人、凝聚人、引導人、鼓舞人」。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活動,諸如體育競技比賽、登山、游泳對訓練體能、增強體質的好處自不待言,其中對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與方式。良好的校園文化以鮮明正確的導向引導、鼓舞學生,以內在的力量凝聚、激勵學生,以獨特的氛圍影響、規范學生。
通過各種各樣的文藝、體育、理論探討、校本培訓與教研活動等,造成一種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學子們置身於這種環境之中,受這種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有進取精神,有良好氣質、天天向上的人。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是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活力與靈魂,一個學校若缺乏校園文化,那麼就如鮮花缺少水分的滋潤一樣,沒有發展的潛力,缺乏生存的活力。
是校園文化對校園中每一個人的影響和制約正好與管理的導向、凝聚、激勵、約束等功能相吻合,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一種新型的學校德育模式。
是激勵的作用:優秀的校園文化總是有願景、有期望、環境舒暢、人際關系融合、生活朝氣蓬勃。會激勵師生開拓進取,不怕困難,追求卓越,努力把學校的各項任務完成得出色。全校師生有一種責任感、榮譽感,驅使他們努力教和學,不斷創造新的經驗和成績。
是凝聚作用:校園文化形成了傳統,就會成為一股無形的力量,引導著師生的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心理情趣和行為作風。師生會自動地,不用思索地按照學校的思維去思考,去行動。
Ⅱ 校園文化包括什麼
【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群體文化。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築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准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Ⅲ 南開大學的校園文化
校名 1904年8月,嚴修、張伯苓東渡日本考察教育,歸國後,即將嚴氏家館和王益孫家館合並,招收新生,並於1904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中學。校舍在嚴宅偏院,規模狹小,當時校名初稱「私立中學堂」,不久先後易名「敬業中學堂」、「私立第一中學堂」。此後得邑紳鄭菊如捐城西南「南開窪」地10畝,幾經周折,起建校舍。這片地位於天津城西南的開窪地帶,向有「南開窪」之稱,簡稱「南開」。「南開」地名由此而來。 經過這一番周折後,學校在此起建校舍。 1907年秋,由嚴宅遷入新校舍,學校因所在地名改稱「南開中學堂」,後改稱「私立南開學校」,這是學校稱「南開」之始。
在南開大學的校門上鐫刻著四個大字「南開大學」,金光閃閃、蒼勁有力、飄逸揮灑。每一個南開人都知道,這是毛澤東主席題寫的校名。這幾個大字已經成為南開的重要標識。 校徽 為紀念南開系列學校百年校慶,2004年10月17日南開大學啟用了新的校徽。
南開大學標志形象的基本元素由圖形標志和字體標志兩部分構成。其中,圖形標志是其核心元素,在實際應用中也稱為「校標」。
南開大學校標的核心圖像為八角形,它既是南開大學校標的原始形態,也是其核心形態。八角星行由兩個正方行疊加、結合而成,八個角皆為直角,分別指向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一是體現「方方正正做人」之意,二是體現南開人「面向四面八方,胸懷博大,廣納新知,銳意進取」之精神。
八角星行方圓互動,融合東西,體現了南開大學「智圓行方」的入世哲學、「追求卓越」的立世哲學和「允公允能」的濟世哲學。
校標中的「南開」二字凝練厚重,而孤形排列的「NANKAI UNIVERSITY」簡約明快,表徵了南開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面向世界的東方學府,圖標下部以「1919」 具體說明南開大學的創建時間。
由來
1917年9月22日,天津南運河決口。當日夜裡,洪水涌進天津南開中學。10月,在張彭春親自指揮下,全校遷入河北政法學校。為同其他學校學生區別開來,每名學生胸前都佩戴著一枚紙制的紫白色臨時校徽。紫白是南開校色(紫色意取「紫氣東來」),正是這枚紫白校徽,使學生們念念不忘自己是南開人。以後,每年的9月23日晚上,學校都要在飯廳里舉行一次「水災紀念會」。全體學生坐在飯桌前喝粥紀念,而且胸前都佩戴印有「南開」二字的紫白色卡片,同當年那個一樣,只是下面加印了一行小字:「民國六年水災紀念」。
變化
後南開大學校徽由盾徽改為圓形校徽,與新校徽不同之處在於底部的字樣為南開大學的所在地天津的拼音「TIANJIN」。原「TIANJIN「標志又改為了"1919",標志著南開大學的建校時間,校徽顏色為南開校色青蓮紫。 校訓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是南開辦學理念的凝結,治校傳統的升華,體現了南開人特殊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品質,正如喻傳鑒先生所說:「『公,能』二字,為全校精神之所寄,先生之所施教,本此二字,學生之所努力,也本此二字。」南開大學的校訓始創於1934年,在南開學校創辦三十周年的校慶紀念會上,校長張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為南開校訓。
「允公允能」這種話語形式,語本《詩經·魯頌·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即文言語首助詞。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備。張伯苓本意是,要使南開學生具有「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日新月異」,語本《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與時俱進,每天每月都有新的變化,形容進步迅速。
張伯苓先生指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過是本位主義而已,算不得什麼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遠矚,正己教人,發揚集體的愛國思想,消滅自私的本位主義。」「允能者,是要作到最能,要建設現代化國家,要有現代化的科學才能,而南開學校的教育目的,就在於培養有現代化才能的學生,不僅要求具備現代化的理論才能,而且要具有實際工作的能力。」「所謂日新月異,不但每個人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要成為新事物的創始者;不但要能趕上新時代,而且要能走在時代的前列。」
校訓中文標准字體源自1962年4月吳玉如為張伯苓校長夫婦合葬墓碑撰寫的碑文拓片,後加以標准化處理。 校歌 由來
為鞏固團體精神,南開在五四運動前就創制了校歌,編校歌的動議,是1917年5月16日在東京南開同學會歡迎當時赴日本參加遠東運動會的張伯苓老校長和南開運動員茶話會上,由留日南開學生張蓬仙提出的。
1918年末,張伯苓老校長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回校後,即請音樂教員孫潤生審定一歌,為「於聚會之時,千人合唱,以期神會而鑄就南開真精神」,曲子採用的是西方的聖誕之歌——《on Christmas Tree》。
歌詞
渤海之濱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開精神
汲汲駸駸 月異日新 發煌我前途無垠
美哉大仁 智勇真純 以鑄以陶 文質彬彬
渤海之濱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開精神 南開鏡箴,又稱四十字鏡箴、容止格言,是流傳於南開體系的大中學校,僅次於「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他是由著名教育家、南開體系創建人張伯苓訂立的。南開體系的各所學校在重要通道處都設有大鏡子,提醒過往的師生隨時注意儀容儀表,這些鏡子上都鐫刻有這段鏡箴。鏡箴要求南開學子擁有整潔合適、積極向上的儀容儀表以及平和、寬仁的處世態度,提醒學生注意修身養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每逢開學時節,新生們都會被要求背誦鏡箴,不忘張伯苓老校長的諄諄教誨。
原文
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
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
氣象:勿傲、勿暴、勿怠。
顏色:宜和、宜靜、宜庄。
來歷
張伯苓信奉這樣的理念: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所以為了培養學生的合適的著裝習慣和文明行為,張伯苓特意在天津南開中學東樓中的過道左側(一說校門入口處一側)立一面一人高的大鏡子,上面鐫刻著張伯苓請嚴范孫書寫的四十字:「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庄。」(《南開四十年校慶紀念特刊》)使學生出入校門有所儆戒,後得名「鏡箴」,一直流傳下來。 在南開主樓後廣場上,懸掛著南開精神的象徵——校鍾。兩邊銅鑄支架也呈鍾型,支架上架一橫梁,校鍾懸掛其上。此鍾體積巨大,重達3000多公斤,古香古色,給人一種滄桑感。每年新生入學,必到此鍾處舉行儀式。南開校鍾靜靜地懸在主樓的後廣場,學校每逢新生入學和畢業生離校都會鳴鍾紀念。
當年的校鍾系德國克虜伯工廠製造,原是為慶祝李鴻章壽辰而製作的紀念鍾,銅鍾鍾面鑄有整部《金剛經》,重達一萬三千餘斤。1904年,八國聯軍侵入天津,英軍曾將該鍾取走作日常用鍾,八國聯軍向天津交還政權後,大鍾移至海光寺,後海光寺贈與南開大學作為校鍾。銅鍾置於思源堂西側,以4根弓形樑柱做支架,並懸掛於約2米高的台基之上。翻看南開舊時的照片,當時那口銅鍾頗為壯觀,是當時南開的一景。九一八事變1周年時,南開師生為銘記國恥,每日連敲校鍾9響,次敲1響,再敲8響,用以象徵南開人將銘記九一八國恥,鍾聲轟鳴,聲震方圓數里。
1937年7月28日,日軍進攻天津,而駐扎在海光寺的日軍則將炮口直接對准八里台的南開大學。南開罹難,建築被毀,圖書設備遭到野蠻劫掠,而萬斤大鍾亦不知所終。戰後學校多方查索校鍾,張伯苓校長曾致函中國駐日代表團團長商震將軍在日本幾個掠奪物品集中地搜尋,但都杳無無音,校鍾終難逃被毀的厄運。1997年7月,為銘記南開園被侵華日軍炸毀60周年的慘痛歷史,學校決定重鑄校鍾。新鑄校鍾是由南京金陵古藝術青銅研究所所長、南京靜海寺警世鍾設計者王鍾泉設計,江蘇冶金機械廠鑄造的。大鍾的鍾槌與南京警世鍾的鍾槌共同出自一棵有著80年樹齡的檀木,一南一北兩棵鍾槌堪稱一對孿生姐妹。
新的南開校鍾重達3000公斤,鍾高1.937米,寓意要師生員工牢記1937年日軍炸毀南開。鍾的周邊雕刻著60枚校徽圖案,意寓60周年,鍾的正面是「南開」兩個大字。鍾上文字由著名書法家康殷先生書寫,左面是校歌,中間是校訓。
南開大學校鍾銘文:
河海泱泱,立學啟庠;
英彥蔚起,山高水長;
翔宇負笈,邦國之光;
七七事變,倭寇似狂;
毀我校園,景鍾雲亡;
今茲重鑄,宮生喤喤;
莘莘學子,濟濟堂堂;
允公允能,蹈勵發揚;
日新月異,科教騰驤;
猗歟南開,宏業無疆。
Ⅳ 什麼是校園文化建設
以下是整理的回答:
校園文化它包括校園建築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准則。
而學校文化包含於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其中個體,綜上我們可以知道校園文化大部分在於文化之呈現,是校園對文化的不同表達方式,其中包括物質硬體和人文的精神文明
但由於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社區,學校共同成員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學校最高目標、價值觀、精神追溯、傳統習慣、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在內的精神總和,由此形成了學校文化。但這其中還包含了學校專屬的特色文化歷史溯源,大到地區,小到個人。
由此可以從地區到個人追溯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到環境建設,最終達到個人成長(師生)
希望能幫到。
Ⅳ 校園文化都包括什麼
校園復文化它包括校園建築設計制、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准則。
由於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社區,因而校園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義。即學校共同成員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學校最高目標、價值觀、校風、傳統習慣、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在內的精神總和。
(5)校園文化擴展閱讀
校園文化的作用:
1、首先它能促進師生、員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素質的提升,不完全來自課堂,課堂之外的活動,包括必要的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是提升素質的重要渠道。
2、其次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活動,諸如體育競技比賽、登山、游泳對訓練體能、增強體質的好處自不待言,其中對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與方式。
3、它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文藝、體育、軍訓、理論探討,學術報告,營造一種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Ⅵ 校園文化的特徵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版要體現。校園權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
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於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於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築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6)校園文化擴展閱讀:
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學院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