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豫劇進校園作文

豫劇進校園作文

發布時間: 2021-04-03 05:40:25

① 家鄉的豫劇作文(550字)

家鄉的豫劇

我的家鄉在河南省。豫劇是在明代末期傳入河南的,它是由山陝梆子結合可南的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

豫劇不單單是一個調,它還分為了四個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為「祥符調」;以洛陽為中心的唱法叫「豫西調」;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稱為「豫東調」;以豫東南沙河流域的唱法叫做「沙河調」。但是這三種唱腔的差異並不是很大,祥符調、豫東調和沙河調。豫西調的唱腔則比較平穩舒展,那三個調的音主要在「5------2」之間,而豫西調主要在「5-----1」之間,這和豫東調也有一些差異。

豫劇不但分為了4個流派,還分角色表演,分別是:四生、四旦、四花臉,俗稱「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兩箱倌。」四生是大臉,二紅色臉,小生邊生;四旦是正旦、小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指黑頭、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是因為男八女四,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作「外八角戲」。

不光是這些,當你坐在演出場時,身臨其境時,你也會明白那些人的行為是對是錯,你也會明白那些人的眼淚為什麼像一串珠子般往下落,你也會明白他們身上的美好品質…….我想,那些演員們是在用心去演出,是用心去打動每一位在座的觀眾,用心去唱好每一首戲。我想戲曲界上的老名人如:馬金鳳、常香玉、崔蘭田、陳素真、申鳳梅……這些有名的豫劇演員,用他們的一顆心去打動觀眾。

豫劇,不光有自己的特色,它也像藏戲一樣一代一代師傳身授下去。

② 介紹豫劇的作文200字

豫劇 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的流行地區分布甚廣,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劇演出.
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表演風格朴實、鄉土氣息濃厚,深受觀眾歡迎。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曲調流暢,節奏鮮明,文場柔和舒暢,武場熾烈勁切,藝術風格豪邁激越。唱腔結構為板式變化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豫劇的角色行當,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四生"即老生、大紅臉(紅生)、二紅臉(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凈(黑頭)、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臉的說法。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一專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③ 豫劇進校園有感作文

豫劇是我國的一大劇種,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如今,傳統文化面臨被遺忘的危機。為了讓學生們認識豫劇藝術、了解豫劇藝術、熱愛豫劇藝術,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實行豫劇進校園計劃。但對這一計劃社會各界人士都有什麼意見和建議呢,我們特進行了社會調查。
支持派:
1、學校教師: 「豫劇進校園活動不僅豐富了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有益 於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值得提倡。」
2、工薪階層: 「在大學里傳揚豫劇是件好事兒,可以讓孩子們了解我們河南 的傳統文化,讓這些文化精髓傳承下去。」
3、爺爺奶奶:
(1)年紀偏大的爺爺奶奶表示,對於孩子學習豫劇他們很贊同, 有的說:「如果俺孩子能學會一段戲,那他唱著我和著,一家人唱著戲過日子,多美啊!」孩子學習豫劇還可以拉近和家長的距離,沒有什麼不妥。
(2)「我希望孩子能多學學豫劇,畢竟,生在河南長在河南, 豫劇中有很多鄉土本色在裡面,我覺得學豫劇能讓孩子不忘本。」

反對派:
1、學生:
(1)「我自己可不願意學,學習傳統文化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學 書法、國畫,不一定非得「咿咿呀呀」地唱豫劇。她不假思索地表示自己從來沒想過去學唱豫劇。
(2)也有個別學生對戲劇不很感興趣,覺得難學。「平時,我看電視時看到唱戲的就換台。」周凱說,流行歌曲學起來更容易些。
2、學生家長: 「武斷地搞強行推銷,學生們會反感嗎?如果老師本身就不 專業,那又怎能讓孩子真正領會戲曲藝術的魅力呢„„」
3、工薪階層: 「孩子們處於一個信息、物質高速發展的社會,大學里更是 如此,推行豫劇進校園是不是又是表面工作呢?孩子們能真正靜下心來學習么?如果學不到東西還要走表面工作豈不是浪費時間與精力么?這個問題還需慎重考慮啊!不過傳承文化的初衷肯定是不會錯的。」
4、專業人士: 「我們都知道,豫劇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門藝術,如 果僅僅是讓不專業的老師去簡單的教授一些東西,或者是請專家臨時講授幾堂課,那我懷疑這不但不能讓學生正確了解、接受戲曲,反而會產生副作用。」

專家意見:
1、要加快豫劇進入高校講座和演出的步伐,豫劇名家和劇團及相關部門多和高校溝通和互動。只有這樣,豫劇才能常青。
2、強扭的瓜不甜。目前豫劇還沒找到和時代審美的良好結合點,強推也吸引不了年輕的學子們。豫劇要大力創新。

④ 豫劇進入實驗小學作文

豫劇是我國的一大劇種,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如今,傳統文化面臨被遺忘的危機。為了讓學生們認識豫劇藝術、了解豫劇藝術、熱愛豫劇藝術,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實行豫劇進校園計劃。但對這一計劃社會各界人士都有什麼意見和建議呢,我們特進行了社會調查。
支持派:
1、學校教師: 「豫劇進校園活動不僅豐富了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有益 於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值得提倡。」
2、工薪階層: 「在大學里傳揚豫劇是件好事兒,可以讓孩子們了解我們河南 的傳統文化,讓這些文化精髓傳承下去。」
3、爺爺奶奶:
(1)年紀偏大的爺爺奶奶表示,對於孩子學習豫劇他們很贊同, 有的說:「如果俺孩子能學會一段戲,那他唱著我和著,一家人唱著戲過日子,多美啊!」孩子學習豫劇還可以拉近和家長的距離,沒有什麼不妥。
(2)「我希望孩子能多學學豫劇,畢竟,生在河南長在河南, 豫劇中有很多鄉土本色在裡面,我覺得學豫劇能讓孩子不忘本。」

反對派:
1、學生:
(1)「我自己可不願意學,學習傳統文化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學 書法、國畫,不一定非得「咿咿呀呀」地唱豫劇。她不假思索地表示自己從來沒想過去學唱豫劇。
(2)也有個別學生對戲劇不很感興趣,覺得難學。「平時,我看電視時看到唱戲的就換台。」周凱說,流行歌曲學起來更容易些。
2、學生家長: 「武斷地搞強行推銷,學生們會反感嗎?如果老師本身就不 專業,那又怎能讓孩子真正領會戲曲藝術的魅力呢
3、工薪階層: 「孩子們處於一個信息、物質高速發展的社會,大學里更是 如此,推行豫劇進校園是不是又是表面工作呢?孩子們能真正靜下心來學習么?如果學不到東西還要走表面工作豈不是浪費時間與精力么?這個問題還需慎重考慮啊!不過傳承文化的初衷肯定是不會錯的。」
4、專業人士: 「我們都知道,豫劇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門藝術,如 果僅僅是讓不專業的老師去簡單的教授一些東西,或者是請專家臨時講授幾堂課,那我懷疑這不但不能讓學生正確了解、接受戲曲,反而會產生副作用。」

專家意見:
1、要加快豫劇進入高校講座和演出的步伐,豫劇名家和劇團及相關部門多和高校溝通和互動。只有這樣,豫劇才能常青。
2、強扭的瓜不甜。目前豫劇還沒找到和時代審美的良好結合點,強推也吸引不了年輕的學子們。豫劇要大力創新。

⑤ 河南豫劇進校觀後感作文

今天,在我校開展了第一屆「戲曲進校園」活動,我們懷著興奮的心情去觀看了戲曲表演。

小時候,看見自己的爺爺和奶奶看戲曲時,我總認為他們實在很老土,趕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賞了戲曲後,我才被戲曲震撼了。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川劇變臉。看了很長時間,經過仔細觀察,我終於知道了變臉的「廬山真面目」。其實變臉人的衣服後面有一個機關,每次要變臉時,我都注意到變臉人的手會往背後伸。

還有使我高興的一出戲,一個白鬍子老爺爺,頭上戴個有「翅膀」的帽子,這個節目快把我笑死了。老爺爺戲沒有唱多少,但表演非常厲害。他頭上的兩個「小翅膀」很神,爺爺頭晃晃它就一直在轉。老爺爺走路,走著走著摔倒了,倒下時還一直在吹鬍子,從中看出老爺爺的功底很深呀,表演完後,主持人說爺爺練了二十多年了,我都驚呆了,不愧為「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吶。

戲曲是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是珍貴的,需要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續這份輝煌。

⑥ 三年級戲曲進校園寫作文

今天我來們上了一節有意思的課——自走進京劇。通過這節課,我了解了許多跟京劇有關的知識。

京劇,源於1790年,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世界最古老的戲劇藝術中的一個。京劇有四大行當:生旦凈丑。也有四門功課:唱念做打。了解這些並且掌握是每一位京劇演員必須會的。

京劇的臉譜也是多樣的。正如一首歌所唱: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紫色的天王托寶塔,綠色的魔鬼斗夜叉。金色的猴王……

爺爺告訴我:藍臉代表剛強,勇敢。紅臉代表赤膽忠心。出國留學網黃臉代表兇殘狡詐。白臉代表陰險,狠毒。黑臉代表正直勇猛,紫臉代表威武,不屈權貴。綠臉代表粗獷,莽撞的綠林好漢,而金銀灰臉則代表神仙鬼怪話題作文 。京劇臉譜的顏色眾多,就是為了讓觀眾能區分人物。

京劇不僅只在中國流行,也深受外國友人的喜愛。有些外國人因為熱愛中國的京劇,不遠千里而來,學習中國的文化。在足球比賽中,許多觀眾都運用了京劇臉譜的形式,把自己的臉塗成了喜愛球隊的顏色。

京劇是中國古老的文化,我為中國有這樣的文化而驕傲!

⑦ 我的家鄉戲豫劇作文500字

我的家鄉戲豫劇

人們都說河南人口多而且有獨特的藝術文化,在河南的藝術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什麼呢?當然是藝術的瑰寶——豫劇了。
戲曲史中國古代人民遺留下的藝術瑰寶,讓我們看到豐富多彩的人,物,畫。
在中國人民當中,最喜愛的當然是老人了,雖然有些青年人和孩子也喜歡聽戲曲,但是他們所佔的比例是相對較少的,老人所佔的比例是比較廣泛的。
為什麼老人會喜歡戲曲呢?
為什麼河南的老人喜歡豫劇呢?
因為老人可以在戲曲當中尋找一些自己小時候的味道和回憶,老人們不能再回到從前了,所以戲曲可以帶給他們許多美好的回憶,所以說老人會喜歡戲曲。
在我們河南,老人們喜歡我們當地的豫劇,因為在老人年輕的時候,她們生活的不是很好,而且那時沒電視機,所以,她們常常聽曲子,在當代,那時最幸福不過的事了。
在我們河南有專門設置的電視台——梨園春節目,那裡是戲曲融入最多的焦點,那裡有我國各種戲曲的融聚點,看到梨園春的朋友知道,梨園春的觀眾大多數是老年人。
中國的戲曲很有特色,河南的豫劇是很有特色的代表性。
河南豫劇的曲子是融入了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寫照,如《劉大哥將換,理太偏》這首曲子就講述了當時的現實生活。
所以說,河南的戲曲史富有民族特色的,它的藝術價值很高,雖然說在唱戲的過程中是假景,假物,比不上電視是的真景真物看的明了,但我們的唱戲者,卻把它們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來,它夠簡單,明確,讓人們有足夠的想像空間,讓人們能夠感覺到這些景物的存在,由此可見,戲曲的價值和表演技術是多麼的高超。
希望我們河南豫劇也能夠繼續的傳承下去,讓世世代代的人民不要忘記古代人民給我們留下來的這件瑰寶。

⑧ 有關於豫劇的作文嗎

豫劇

清末民初,積聚起一定能量的豫劇,開始向河南邊緣地帶大面積輻射,流行地域越來越廣。在豫劇傳播過程中,唱腔音樂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這就形成了人們常說的豫東調、豫西調、沙河調、祥符調等不同的演唱風格。這一變化,從某一方面恰恰說明這門戲劇表演藝術正在逐漸壯大與成熟。
成熟,表現在豫劇的音樂與調式方面。從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的演唱風格來看,這幾個地域分支的風格差異並不大,它們的流行地,基本上都是在豫東大平原,地理、政治、經濟條件大體相似。這三個地域分支的唱腔旋律主要在"5——2"音區間進行,多向上行進,主音落在"5"上。俗稱"上五音"。不少人把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幾個分支統稱為"豫東調" 。
豫劇向河南西部延伸時,由於西部大多是巍峨高山,生存的環境鑄造了人們沉穩、厚重的心理特點。而祥符調、豫東調及沙河調那種開闊曠達的風格,很難適應豫西人這種心理特點。於是,在1900年前後,經過名旦紀喜來、名生楊小德等人的改革,才出現了豫西調。
豫西調的唱腔比較平穩、舒展、深情、內在,具有朴實、渾厚、深沉、悲壯的特點,演悲苦戲更有優勢。與上述幾個地域分支相比,豫西調就顯現出了較大的差異。:豫西調的旋律主要在"5----1"音區間迴旋,多向下行進,主音落在"1"上。俗稱"下五音"。
中國古代聖哲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豫劇也是如此。豫劇由"一"變成"多",分出幾個支脈,這是藝術發展的規律,這種變化使豫劇顯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容易與不同地域的觀眾產生心靈上的對應和共鳴。然而,正像人們所說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樣,這種分化只是豫劇發展初期呈現的一種藝術現象。它的成熟,必須經過分化之後進一步的整合來逐步完成。
20世紀30年代,滎陽市的周海水開創了不同地域分支的新的融合。周海水培養了有名的"豫劇十八蘭",如崔蘭田、毛蘭花、李蘭菊等十八位著名演員。在1936年,他兩次到開封演出,開始了不同地域風格的大融合,這時,常香玉曾隨團演出。一批追求個人藝術風格的著名豫劇藝人,開始走向豫劇舞台,豫劇逐漸呈現更加絢麗多彩的藝術靈光。

⑨ 關於豫劇的作文

河南梆子戲的特徵,主要重在唱詞與動態,純全合於河南的風俗習慣,而起為觀眾所愛好者,則在表現風俗習慣中鄙俚粗俗之人與事物的關系,與觀眾的生活行動打成一片。雖然不免有些俗氣,但俗有俗的風格,俗的趣味。豫劇的劇詞不能專重文言,以合本劇之聲調節奏為第一。其敘事言情,喜怒哀樂,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之甚偉,間雜以方言,盡人皆解。豫劇具備歷久不衰,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優點:(一)娛樂性強 豫劇鑼鼓聲響,絲弦音高,唱工多,白口少,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滿台走扭。勞動大眾在多日工作之餘,逢年過會,許多人擠在一起,聽聽看看,就感到無限的輕松愉快。(二)接近群眾 形式簡單,表演真實,舞台形象比較接近農民的實際生活,合乎勞動大眾的脾味。(三)易懂易學 調子簡單,詞句通俗,容易聽懂、學會。(四)富於地方性 腔調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現河南人民的地方戲。 角色行當 豫劇的角色行當,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四生"即老生、大紅臉(紅生)、二紅臉(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凈(黑頭)、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臉的說法。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一專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據說,早期豫劇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臉)戲為主,生行戲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紅臉和二紅臉的界限很,大紅臉專演關羽;二紅臉專演趙匡胤、秦瓊、康茂才等類角色,主要是武功戲。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 ,也有的演員文武兼備,武功戲較出色。旦行(見 圖豫劇-7)在以"外八角"為主時代,只佔次要地位,但隨女演員的登台與逐漸增多,在豫劇中取得了主導地位。大凈主要以唱工取勝,三花臉除表演詼諧風趣外,武功戲也有"盤繩"、"吊水桶"、"空中還原"、"探海"、"元寶頂"、"大翻身"等不少絕招。各行當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訣,如手勢要訣是"花臉過項,紅臉齊眉,小生齊唇,小旦齊胸",武打戲的短打要訣是"身如蛇形眼似電,拳如流星,腿似鑽;穩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穩如山",在槍路上,有"走絲"、"連九槍"、"十三槍"、"九個鼻"、"八桿"、"單倒"等路數。青衣中閨門旦的表演要訣是"上場伸手似攆鵝,回手水袖搭手脖;飄飄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腳脖","說話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訣是"斜眼偷看人,說話咬嘴唇;一扭渾身動,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場式是"出門按鬢角,雙手掖領窩,彎腰提綉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訣是"清、凈、沖"。"清"是清秀,唱詞吐字清,神態秀氣;"凈"是動作干凈利落,恰到好處;"沖"是武打勇猛

熱點內容
初三數學動點題 發布:2025-09-19 09:23:23 瀏覽:958
高考制度歷史 發布:2025-09-19 08:57:08 瀏覽:69
小學師德考核登記表 發布:2025-09-19 07:44:03 瀏覽:662
生物材料報告 發布:2025-09-19 05:12:45 瀏覽:413
語文老師總結 發布:2025-09-19 04:58:43 瀏覽:352
感恩教育詞 發布:2025-09-19 01:46:11 瀏覽:26
江北語文網 發布:2025-09-19 00:51:35 瀏覽:370
七年級下冊地理同步 發布:2025-09-18 21:49:01 瀏覽:253
大學城英語 發布:2025-09-18 21:32:25 瀏覽:589
七年級上冊數學期末試題 發布:2025-09-18 19:59:33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