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張易中學

張易中學

發布時間: 2020-11-21 12:05:34

1. 湖南師大附中梅溪湖中學易烊千璽錄取分數

易烊千璽並未考取湖南師大附中梅溪湖中學。易烊千璽從小在北京生活,初中就讀於北京化工大學附屬中學 。因戶籍在湖南,2015年回家鄉參加中考,同年9月進入湖南師大附中梅溪湖中學就讀。

2018年4月,易烊千璽以94.8的考分位列中央戲劇學院2018年藝術類考試話劇影視表演專業全國第一名 。7月,易烊千璽以文化、專業雙科第一的成績被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話劇影視表演專業錄取,其中文化課高考全國一捲成績總分為473分,高出藝考分數線132分。

(1)張易中學擴展閱讀:

從2017年5月《T Magazine》開啟的個人單封,到2020年5月完成十大刊雜志封面大滿貫;從18歲解鎖五大男刊滿貫成績,到19歲正式完成男女十大刊大滿貫,易烊千璽用他獨特的時尚表現力,不斷嘗試解鎖新的驚喜,展現多面可能。

同時,作為演員、歌手、舞者,易烊千璽在各個領域都以作品說話,展現他的成長與蛻變。不久前,易烊千璽憑借《少年的你》中「小北」一角,獲得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新演員雙項提名,這也是對他首次主演電影表現的極大肯定。

自出道以來,易烊千璽一直面對高密度的人生,初心依舊熾熱,鏡頭前的他釋放自我,有亟待盡情施展的廣闊舞台,生活中的他真誠熱血,有積極想完成的人生清單,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易烊千璽繼續嘗試更多可能,刷新自定義,帶來更多驚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易烊千璽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日報-易烊千璽雜志大片 恣意展現青春意氣

2. 江浦高級中學

公元二000年七月十八日,江蘇省江浦高級中學易地新建工程竣工。 在江浦縣縣城的北隅、老山國家森林公園南麓,在碧波盪漾的白馬湖畔,一座設計獨特、氣勢恢宏、全省一流的現代化的新江中宣告誕生!人們為之歡呼!為之雀躍! 中共江浦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的領導前來慶賀;南京市人大副主任張連發、南京市副市長張桃林冒著酷暑高溫趕來祝賀,並和縣委書記、縣長劉捍東,工程主設計、東南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單踴一起為新校落成剪綵。
中文名稱:江蘇省江浦高級中學
外文名稱:JiangSu JiangPu Senior High School
所屬地區:中國江蘇
簡稱:江中
創辦時間:1939年
主要獎項: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實施素質教育先進集體南京市「十五」教育發展先進單位
類別: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
知名校友:劉春城,單仁耘
概述

——滋蘭樹蕙 繼往開來

流淌的歷史在這里凝固。閃光的鏡頭在這里聚焦。江浦的教育史上將永遠載入這濃墨重彩的一頁:

公元二000年七月十八日,江蘇省江浦高級中學易地新建工程竣工。

學校建設

在江浦縣縣城的北隅、老山國家森林公園南麓,在碧波盪漾的白馬湖畔,一座設計獨特、氣勢恢宏、全省一流的現代化的新江中宣告誕生!人們為之歡呼!為之雀躍!

中共江浦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的領導前來慶賀;南京市人大副主任張連發、南京市副市長張桃林冒著酷暑高溫趕來祝賀,並和縣委書記、縣長劉捍東,工程主設計、東南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單踴一起為新校落成剪綵。 新校東與海軍電子工程學院相鄰,西與南京市金融專科學校為伴。面對青山,前繞綠水,清靜幽雅,實乃讀書學習的絕佳之處。

校橋方正,校門半圓。寄寓著設計者「不以規矩,難成方圓」的創意。校名由已故「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的遺墨集成,筆力蒼勁,渾然天成。

校園教學、運動、生活三區,呈「品」字形擺布,大氣、雄渾。教學區居南,視野開闊,形象突出;生活區靠東,依坡就勢,錯落有致;運動區偏北,場坡結合,平緩舒展。新校總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分別由科學館、辦公樓、教學樓、圖書館、體育館、宿舍樓等18棟風格各異的建築組成。各主要建築物之間均以邊廊相接、迴廊溝通,創造出典雅與活潑結合、質朴與清新共存的藝術境界。

跨入校門,直貫中心廣場。鍾塔矗立,噴泉飛濺,現代和傳統、靜穆與流動在這里和諧地交融。

科學館面向中心廣場,呈環擁之勢,是校園內標志性主體建築。醒目的天文包象碩大的銀球鑲嵌在樓頂。

藏書近十萬冊的圖書館設於中心廣場正東,各閱覽室南北分置,報刊、雜志琳琅滿目。

辦公樓位於中心廣場西邊,與教學樓連通。樓中,內庭貫通上下,空間平中有變。

教學樓地處辦公樓北側,沿河西風景帶展開,樓院融合,環境靜謐。

校園偏北的運動區,同時建有400米塑膠跑道的標准田徑運動場、籃球場、排球場和體育館。

公寓化的學生宿舍寬敞明亮,空調、電話、衛生設施配套齊全;現代化的餐廳衛生、整潔;全校可容納2000名學生食宿。

大校園,小社會。服務網點配套齊全,極大地方便了師生們的生活。

校園內鮮花綻放,綠草如茵,綠化率達46%以上。50米寬、400多米長的綠化區沿河而建,依坡就勢,宛如綠色的綢帶,向遠山伸展。

校園內現代化的教育教學設施齊備,校園網、閉路電視、微機室、天文台、演播廳、報告廳、理化生實驗室、電子備課室等,一應俱全。

各教室都按多媒體教學需要配備了電腦、液晶投影機和視頻展示台。 置身新校校園,放眼滿園秋色,怎不讓人百感交集?怎不令人盪氣回腸?

拂去歷史的煙塵,追尋逝去的歲月,61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一九三九年,有識之士王明學先生借星甸大趙村,首創「教育部戰區巡迴教學團江浦中學補習學社」,這就是江蘇省江浦高級中學的前身。

一九四0年秋,姚鏡涵先生在星甸老房董創立「江浦縣立初級中學」。

一九四三年,學者虞明禮先生在安徽肥東油坊集祠堂高恢復被迫停學的江浦縣中。

一九四五年秋,抗日戰爭勝利,江浦中學結束流亡,返回縣境。先後輾轉浦鎮龍虎巷、「河北同鄉會」,珠江鎮東岳廟,南京馬道街,直至江浦解放,才又重返縣城。

61年風雨,61年坎坷,61年輝煌。江中的歷任主校者和優秀育苗人蓽路藍縷、飽經滄桑,肩負時代的重託,牢記民族的期望,用丹心寫就「育人」的華章,用雙手托起時代的棟梁。

蘭蕙輩出,五洲飄香……

劉春城,1939年就讀於江中,全軍著名的眼科專家,在國內首先研製應用「熒光血管造影」技術。1992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單仁耘,46屆校友。中國農業歷史學會、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楹聯學會、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詩、書畫多次榮獲國際國內大獎。 姜長生,57屆校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控制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帶頭人。

張秀林,62屆校友,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浦東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國家一級注冊

3. 有人認識安徽省一六八中學的張煊易同學嗎

職業技術學院大部分都是以前的技校中專升格的大專。
有些職業技術學院還有初中畢業的小中專生呢。
普通大學哪怕是三本也是本科學歷。
至於知識和技術,師資力量來說職業教育甚至比那些野雞大學強的多。
問題是你看中的是學歷文憑還是真材實料呢,好像都沒有。

4. 高安中學東校區 以前是高安一中來的嗎

好像是吧,我也不太清楚
我給你介紹一下高安中學
高安中學
高安中學創辦於年,是江西省一所歷史悠久、頗有影響的優秀重點中學,被國家「三委」評估小組組長張序三中將譽為「普通教育的一面旗幟」。近年來被評為「全國貫徹體育鍛煉標准先進學校」、「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先進學校」、「江西省青年教師工作先進學校」、「全國蘇步青數學獎提名獎」、「江西省數學教育先進集體」、「江西省綠化先進單位」、「江西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江西省中小學教育科研管理實驗基地」、「江西省文明單位」、「教育部高中新課程方案試驗先進學校」,2001年教師節,中央電視台10頻道《當代教育》欄目,《全國百名校長訪談》,專題報道了熊輝如校長,《人民教育》2002年第四期用近三萬字報導高安中學。

學校佔地一百二十畝,樟竹掩映,花草繁茂。總建築面積5萬余平方米,有400米跑道的大操場、綠茵足球場,有合乎競賽標準的游泳池;圖書館藏書7萬余冊;教師、學生閱覽室訂有報刊雜志400多種;有設施齊全的實驗樓,實驗裝備達一類標准;現代教育技術樓已投入使用,有200多台計算機,有64座多媒體語音室5個、多媒體教室5個,另有校內電視台、超長波發射台,每班教室裝有閉路電視;生活上有全省一流的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師250多名,其中特級教師2名,高級教師50名,5人受國家教育部表彰,2人參加高考命題,20多人分別擔任省、地、市學科教學研究會理事或理事長,有6人評為宜春市學科帶頭人。

2001年考入清華大學的劉潔在

高中畢業前接受中央電視台記者采訪

高安中學自創辦以來,培養了30000多名畢業生,涌現了一大批品學兼優、成績斐然的人才。原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革命家熊雄,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物理學家、教育家吳有訓,原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數學家、教育家傅仲孫,原中國對外貿易促進會會長、外貿部副部長賈石等,都畢業於高安中學。恢復高考20多年來,高安中學為全國高校輸送了9000多名學生和一大批各行各業的生產、管理骨幹,為祖國現代化建設、高安經濟的騰飛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高考升學率一直名列全省前茅,雄居地區第一,1999年高考我校975人參加高考,錄取763人,上600分以上29人,為全省第二名;2000年高考我校920人參加高考,錄取823人,上600分以上24人,為全市第一名。2001年高考我校1058人,參加高考,錄取998人,上600分以上177人,在全省遙遙領先。劉潔同學以卷面分693分競賽加分20分,總分713分,名列全省第一名。近十多年來,學科競賽捷報頻傳,獲省級以上獎近450人次,其中作文、數、理、化競賽多次獲江西賽區團體第一名。學生作文遴選編入《中國名校作文大觀》,尤其是高中數理化等學科競賽連年進入全省團體總分前三名,是江西省數、理、化三科競賽連年同時進入總分前三名的唯一的一所學校。學校被遴選編入《中國教育大辭典》。

高安中學是享譽贛鄱大地的江南名校,誕生於清末民初西學東漸之風盛行的1907年。近百年來,學校數易其名,輾轉數地,歷盡鉛華,成就了無數才俊彥碩的求學夢、成才夢,培養了吳有訓、傅種孫、賈石等一大批佼佼學子、民族精英。改革開放以來,學校辦學成果豐碩,成為全省同行翹楚,1995年被評為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

2003年,為做大做強名牌學校,高安市委、市政府作出決定,籌資1.2億元在城區東郊建設新的高安中學,2003年12月15日舉行奠基儀式,高安中學易地新建工程正式啟動。

經過近兩年的艱辛建設,一座現代化的嶄新學府拔地而起。整個校區佔地601畝,氣勢恢弘,設施優良,環境優美,設有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和休息區,總建築面積10.5萬平方米。2005年9月8日,5000名師生順利遷入新校區。至此,百年名校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5. 張子楓和易烊千璽同一個學校嗎

不是的!千千和張子楓不是同一個學校的。但是他倆都在北京。但不在一個地方。更不在一個學校。所以看見有四葉草發說說。說千千和子楓在一個學校。是他們沒搞清楚。亂寫的。但事實不是同一個學校。給贊哦。~

6. 福清東張中學怎麼

簡介:福清東張中學創辦於1959年秋,原名福清第七中學,為初級中學。創校版伊始,暫用東張鎮區一古權廟(玉井宮)為校舍。師生們邊學習,邊勞動,在今天校址紅山上披荊斬棘,櫛風沐雨,艱苦創業,歷時一年多,「新生樓」誕生了。從此,東張中學有了自己的家。學校幾經易名後,正式定名為福清東張中學。1972年,學校發展成為普通完全中學。
注冊資本:1641.58萬人民幣

7. 易烊千璽的學校

北京化工大學附屬中學是一所享有良好聲譽的「朝陽區區級示範校」,始建於1983年9月(原名為北京和平街四中),是由高中部惠新里校區、初中部安苑北里校區和朝來校區組成的一校三址的完全中學。近幾年,學校取得了累累碩果,被上級領導機關授予:「朝陽區教育教學質量優秀獎」、「優良校風優美環境先進校」、朝陽區「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規范管理先進校」的稱號。

北京化工大學附屬中學是是由惠新里高中部、安苑北里初中部和朝來校區組成的一校三址的完全中學。學校環境優美,同時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為學生營造和諧向上的學習氛圍,把化大附中辦成北京市「校園環境最優美,學生言行最文明,體操動作最標准」的學校之一。

中文名:北京化工大學附屬中學
簡稱:北化附中或化大附中
校訓:厚德、勤奮、強體
創辦時間:1983年9月
類別:高中公立完全中學
知名校友:易烊千璽(TFBOYS成員)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
主要獎項: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規范管理先進校
辦學精神:登高望遠歷練內功嚴謹治學卓越
原名:北京和平街四中
分享
主要榮譽

26年來,化大附中以先進的辦學理念,良好的校風建設和高水平的辦學質量贏得了社會的認可。在學校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累累碩果,被評為「北京市文明禮儀示範校」、「北京市健康促進學校」、「北京市教科研先進單位」、「北京市衛生先進單位」、「全國射箭重點學校」、「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功勛集體」。

學校定位

在新的發展時期,化大附中確立了「以德立校為辦學之本、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的辦學思想;制定了「厚德、勤奮、強體」的校訓;明確了「登高望遠、歷練內功、嚴謹治學、追求卓越」的辦學精神。

師資隊伍

化大附中高度重視隊伍建設,通過外出培訓、請進專家指導、教師基本功達標、名師工程建設等措施,不斷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和教學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專業化強,自身素質高,具有現代化教育理念,富有創新精神,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在未來教育中可持續發展的學習、研究型教師隊伍。到目前為止,學校有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30人,區級骨幹教師5人,區級優秀青年教師1人。校級名師2人,學科帶頭人20人,校級骨幹教師27人。

教學質量

化大附中高度重視教學質量的提高。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工作計劃,在一支敬業愛生、經驗豐富的教師團隊的辛勤工作下,初、高中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年年的高考都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被朝陽區教委評為「高考教學工作優秀學校」。安苑北里校區和朝來校區的中考成績不但實現了三年發展規劃的既定目標,而且較學生入口成績的基礎上有了大幅提升。

校風建設

化大附中注重校風建設,努力創新德育工作的新途徑,著力構建「以德強隊,以德促教,以德抓學」的德育思想體系,形成學生塑品德,教師重師德,幹部講公德的大德育觀。通過在初、高中開展「三個邁步」、「三項宣誓」系列教育活動和加強學生的常規管理工作,使學生在思想上、作風上、行為習慣上和學習積極性上取得很大的進步。

個性養成

化大附中注重學生良好個性的形成,著力打造適應學生發展的校園文化環境。學校每學年都開展校園合唱節、秋季田徑運動會、春遊、軍訓、社會實踐、知識競賽、音樂欣賞會、籃球聯賽、健美操比賽、舞蹈隊、長跑隊、合唱隊、美術小組、學生攝影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學校設有學生通訊社,招聘喜愛新聞、寫作、美術和攝影的同學為通訊員;學校每周一期的《化附周刊》和校園網經常刊載學生的文章、美術和攝影作品,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窗口,豐富了同學們的校園文化生活。

特長展示

化大附中是攝影特長校,每年都組織攝影特長生赴各省市自治區和京郊等地進行采風活動。同學們拍攝的
外觀圖
圖冊 3張
攝影作品, 在國際、全國、市、區各種大賽中獲得了289個獎項。其中,奧運題材的攝影創作活動被《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報》等眾多媒體進行了報道。化大附中拍攝的送展瑞士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的DV攝影作品「我的北京,我的家」,獲奧林匹克博物館頒發的獎杯,參加拍攝的師生獲得了由奧林匹克博物館館長親筆簽名的紀念證書。

2009年,是偉大祖國建國60周年。化大附中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實施2009年——2012年新的三年發展規劃,緊密團結全校師生員工,用勤奮工作和刻苦學習的實際行動,譜寫化大附中更加美好的新篇章!

* 詞條由網民創作並享有版權,請保護版權歸屬
了解更多 北京化工大學附屬中學 的討論  用網路知道
-

8. 易達中學是三明實驗中學嗎

易達中學,
不是三明實驗中學。
具體可詢問教育局。
奔跑吧兄弟,
祝你好運。

9. 江門市新會第一中學的學校歷史

百年教育強國夢,世紀學府薪火傳。
「廢科舉,興學堂!」19世紀末20世紀初,積弱的東方大國圖變革,求生存,鄉賢梁啟超為此振臂高呼;1905年,會城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氣的新會人民得風氣之先,創辦官立中學堂,新會一中由此開始了艱難曲折而光輝燦爛的100年。
百年辦學,根深葉茂發新枝
新會一中名片:1958年被定為佛山地區重點中學,1960年被定為廣東省重點中學,1978年再度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定為縣市重點中學。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持續發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評為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又先後獲得「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今天,新會一中是一所擁有107個教學班、6000多名學生、350多名教職工的重點中學,已成為享譽五邑、全省知名的學校,並朝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的目標邁進。
美麗校園,幾代葵鄉人心血凝聚 。
流金十月,走進新會一中美麗的校園,濃陰蔽日的校道上,翠色如茵的綠地旁,窗明幾凈的大樓里,清晨書聲琅琅,傍晚燈火通明。運動場上,虎躍龍騰。綠陰花間,笑語聲聲。置身其中,靜心感受校園中洋溢著的濃濃文化氣息:風采堂,古樸典雅;圖書館,書藏豐盈;《風華正茂》的雕塑,鼓舞學生揚起理想的風帆,遨遊遠航。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標準的圖書館、勤奮樓、蘇周玉珍紀念樓、健德堂、黃克競博士教育樓、黃克競博士科學樓、梁榮教研樓、電教館等一座座樓館拔地而起,建成了標准游泳池和江門地區第一個國家級的全塑膠田徑場;還建成了計算機教學中心、多媒體電教中心,有語音教室2間、網路教室7間,擁有計算機500台,每個教室都配上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建成千兆主幹校園網,教學設備達到國家示範性高中標准。
漫步校園,這些典雅大方、錯落有致的樓宇,彷彿讓人看到當年黃球名譽校長、黃克競名譽校長、蘇澄洲先生等善長仁翁們對家鄉教育事業的大力支持;透過這些參天的樹木,又隱約讓人聽到新會一中幾代創業者們艱苦奮斗的吶喊。
師資雄厚,辦學思想一脈相承 。
如果說,優美的環境,先進的設施是育人的基礎,那麼,「求實開拓,素質育人」則是新會一中上百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辦學思想最濃厚的凝淀。一個世紀以來,在源遠流長的岡州文化滋養下,新會一中櫛風沐雨,自強不息,雖三遷其址,十一次易名,愛校報國、興學育才之風仍代代相傳。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新會名校長2人、新會名教師18人、新會學科帶頭人20人、廣東省普教系統「百千萬人才工程」骨幹教師19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61人;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大學本科率91%。先後有7人被評為廣東省特級教師,7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模範教師。一批教師獲省、市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師德標兵等光榮稱號。正是學校領導班子團結一心,奮勇爭先,全體教職工秣馬厲兵,勵精圖治,一批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學校的辦學成績才如此出色。 新會一中,是許多新會學子嚮往的地方。它從風雨飄搖的清朝末年走來,是新會普通中學的起始,又是新會中學教育當之無愧的翹楚。其創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根深葉茂,並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它的辦學歷史雖曲折艱難,卻光輝燦爛。 辦學百年 根深葉茂 「廢科舉,興學堂!」1905年,會城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氣的新會人民得風氣之先,創辦了官立新會中學堂。官立新會中學堂不但開創新會普通中學教育的先河,同時也見證了新會一中百多年來艱難曲折的辦學歷程。 官立新會中學堂實際是從清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就開始籌辦。時任新會知縣的陳伯侯奉命籌辦新式學堂,於孔廟明倫堂召集邑中士紳商討興辦中、小學堂的事宜。由於師資缺乏,先辦「初級師范」,學制二年,不久之後辦「中學堂」,譚鑣為堂長,學制五年。
辛亥革命之後,官立新會中學堂改稱「縣立新會中學」,譚為校長,學制四年,並停招師范班。至1921年,由於省教育廳通令改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於是改稱「新會縣立初級中學」,並設教導主任、訓育主任、總務主任各一人,開始招收春、秋季學生。
1924年,執掌校政20年的譚鑣逝世;是年同時招收女生,但男、女生同屆不同班。 至1931年3月,江門市政局奉命裁撤,江門重歸新會管轄,縣長沈秉強將江門市立中學易名「新會縣立第二中學」,而「新會縣立初級中學」則更名為「新會縣立第一中學」。至1937年暑期,新會師范學校將普中的高一班、高二班移交新會一中繼辦,成為新會一中辦高中之始。 據了解,清末辦中學堂的校舍是以孔廟考棚(孔廟右鄰)的房屋為校舍。大的五六間作課室,小的幾十間作學生宿舍。1926-1927年間,由於體育場狹小,拆鄉賢祠擴大體育場地,填池塘作校園。後來由於學生人數和班級增多,最後除大成殿外,孔廟及學宮全部作為校舍。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9年春,新會淪陷,新會一中遷往雙水上凌沖譚氏宗祠,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才重新遷回會城。這時,孔廟已被日偽政權拆毀,僅余大成殿、奎星閣、尊經閣幾座殘破建築物,因而校址改在新會書院,至今不變。
新中國成立後,新會一中歷經時代風雨洗禮,教育水平不斷邁上新台階,1958年被定為佛山地區重點中學,1960年被定為廣東省重點中學,1978年再度由省政府定為縣市重點中學。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持續發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評為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又先後獲得「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2007年11月,新會一中順利通過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驗收,成為我省首批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新會一中已成為享譽五邑、全省知名的學校。 興學育才 不拘一格 一個多世紀以來,在源遠流長的岡州文化滋養下,新會一中櫛風沐雨、自強不息,雖三遷其址、十一次易名,愛校報國、興學育才之風仍代代相傳。 「母校由首任校長譚鑣執掌以來,校規嚴格,請的教師多是留過洋的人才或香港留學生。我讀二、三年級時的第二任校長談海,就是日本留學回來的。」於1924年考入當時新會縣立初級中學、迄今仍健在的新會一中校友余雅望回憶說,由於注重師資、尊師重教,新會一中在建校初期就有良好的起步基礎。如在1921年間,曾聘請留日歸來的理化生物教師林卓南。林老師講課時,常常引入唯物史觀學說,結合學科講解,使學生獲得新思想、新觀點。 從人力、物力上來說,新會一直是新會的最高學府。「南華諸縣新會為名城,新會諸校我校高程。」這是抗戰前新會一中校歌開頭的兩句歌詞,由此也可看出當時新會一中人的自豪之情。知情校友說,在抗戰前,新會一中在教學中,不但注重文化知識的培育,也十分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1935年秋入讀新會一中的黎永泉在《會城淪陷前夕的新會一中》一文中回憶說,當時校內有所謂「童子軍」組織,培養學生「智」、「仁」、「勇」的品格,有急救護理、野外生活、打繩結等各方面的學習。有一次,學校還組織學生到江門篁庄野餐露營,晚上有篝火晚會及劫營、守營等實地訓練活動,有聲有色。此外,每天下午放學前的最後一節課為課外活動,舉辦球類、田徑、歌詠、猜謎、故事等文體活動。在每天中午貼出一張表格,任人自由填報,屆時有專門教師負責支持活動。 新會作家明明是新會一中當年的「七三屆」。他回憶說,「七三屆」處在「文革」後期,學校(當時叫會城中學)已逐漸回復正常教學秩序,因為沒有高考任務,學習並不緊張,作業基本可在學校里完成,所以不少學生從來不用把書包背回家中或者說是根本沒有書包。正由於課業輕松,學生有大量課余時間,可隨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說起來,『七三屆』並沒有培養出多少大官員、大老闆,卻培養出了好幾個文學藝術愛好者。」明明說,當時這一屆有一群愛畫畫的同學,形成了一個沙龍式的小圈子,如甄錦標、吳明耀、陳向京、楊小明、李卓見和他自己等。這些人後來均在文藝領域成就了一番事業。
那些人,那些事 新會一中百年辦學歷程,不但匯集了大量文化深厚、思想先進的知識分子,如譚鑣、施見三、林卓南等人,也同時培育了數之不盡的人才,當中不乏像地質學家陳國達院士、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王堅等社會主義建設人才,貢獻卓越,彪炳史冊。 譚鑣:新會一中首任校長 譚鑣,(1863-1924年),字康齋,號仲鸞,廣東新會環城南坦鄉人。身為新會一中首任校長的他是新會當時有名的教育家。此外,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梁啟超的表兄。 譚鑣一生思想進步,青年時中秀才,與表弟梁啟超赴廣州學海堂攻讀。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已丑恩科鄉試第九名舉人。後入康有為開設的萬木草堂就讀,受到康有為提倡的「今文學」和變法圖強思想的影響。此後,他參與了康、梁發動的「公車上書」及維新變法活動。變法失敗,他南下歸鄉,決意走「教育救國」的道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春,清廷被迫施行改革學制,廢科舉、興學堂。新會創辦初級師范學堂,委派譚鑣為監督,主要是培養師資。不久,又創辦新會官立中學堂,為新會第一間最高學府,譚鑣被委派兼任堂長(監督)。民國成立,改革學制,1912年新會官立中學堂改稱縣立中學校,監督改稱校長。他一直任至1924年捐館。 譚鑣的治教特點鮮明,校規嚴格,極重教師素質。民國初期,中學師資缺乏,譚鑣不惜高薪聘請留學生任外語和理科教師,如英語科教師聘自香港書院或曾經留美的港籍人士。譚鑣在擔任學堂監督初年,還編輯《新會鄉土志》,聘黎昀、林燦予協助編輯,施雨崖等22人為調查員。全書按部頒例目,分15篇,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成書。1924年譚鑣病逝,終年62歲,其門人築紀念台於縣中學校園左側之馬山,刻石留念。
陳國達:「地窪學說之父」 1912年1月22日,陳國達出生於新會南郊天馬鄉五福里一個貧苦的南洋歸僑家庭。1925年春,在姐姐的資助下,13歲的陳國達考入了新會縣第一中學,讀書非常勤奮,成績優異。在初中期間,對陳國達影響最大的的就是博物學。他還對地質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喜歡野外考察的實踐活動。在老師的帶領下,他與同學們翻爬新會的山山水水。在大學時期,他的畢業論文也以此為題,寫出了《廣東新會地質試勘》一文。 陳國達終生致力於地質學的教學和研究,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他於1956年創立關於地殼演化規律的活化構造新理論「地窪學說」,突破了美國學者提出的地槽地台學說。「地窪學說」被稱為是決定當代地質學發展的新學說之一,它的誕生也被列入世界科技史大事年史。1990年,國家礦床成因協會理事會決定在礦床大地構造委員會中設立構造岩漿活化(地窪)學組,這是第一個以中國人創立的學說命名的國際學術組織。 陳國達被譽為「地窪學說之父」。他歷任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所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窪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窪學組主席,第四、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與地質之父李四光並稱為「南陳北李」。
王堅:新中國首批女飛行員 王堅,原名王桂琴,生於1933年,是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飛行教官、飛行中隊長。在抗美援朝中,曾出色地完成飛行任務。1952年接受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接見。
梁宗岱:愛國詩人 梁宗岱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氣節的愛國反帝的詩人、翻譯家、教授、制葯專家。解放前曾任北大、清華大學等名校教授。解放後歷任中山大學、廣州外語學院西語系教授兼院學術委員。梁宗岱精通法文和英文,並通曉德文和義大利文,擅長翻譯詩作,對歐洲文學有深湛的研究。著有詩集《晚禱》、詞集《蘆笛風》等,翻譯有《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浮士德》等。

10. 徐匯中學有哪些名人

知名校友
馬相伯(1840~1939)江蘇丹徒(今鎮江)人。名良,曾名志德,字斯臧;又曾用名乾、欽善、建常,改為良,字相伯,或作湘伯、薌伯。晚年自號華封老人。

張充仁(1907~1998)上海市人,馬相伯是他的太外公。1914~1920年就讀於徐家匯天主教會辦的類思小學(徐匯公學附屬匯師小學前身)。自三年級始,田中德校長(畢業於土山灣圖畫館)挑選了包括張充仁在內的七八個美術成績較好的學生,專門開辦了圖畫班,每天下午放學以後,由他親自傳授繪畫知識。1934年張充仁協助埃爾熱創作《丁丁在遠東》。自此,在法語系國家中約有十億人通過《丁丁歷險記》系列漫畫中的「丁丁」認識他;張充仁三進愛麗舍宮,於1988年完成了為法國總統密特朗的銅像雕塑;
1994年,已經87歲的張充仁完成鄧小平胸像。
1987年,張充仁加入法國籍,並取得歐共體護照。
1998年10月在巴黎去世,享年91歲。

傅雷(1908~1966)學名傅怒安(又作怒庵),上海南匯人,我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藝術評論家和作家。

金魯賢(1916~ )上海市人,是天主教會撫養大的孤兒。1926~1932在徐匯公學就讀。1932年高中畢業時曾代表全體畢業生致詞,並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震旦大學。以後立志獻身神學,1946年畢業於上海徐家匯天主教耶穌會神學院,並先後赴法國、英國、瑞士、奧地利、德國、義大利等國深造。1950年獲羅馬額吾略大學神學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1985年被祝聖為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

戴順智(1932~ )戴順智兄弟幾人都是徐匯中學校友,他本人高中畢業於1950年,是徐匯中學第100屆畢業生。1983~1988年任揚子石油化工公司總經理兼基建指揮部總指揮。
1980年起兼任南京市副市長,1988年任南京市市長、市委書記,1991年任江蘇省副省長,1992年任江蘇省政協副主席。1992年9月~1997年6月任中國石油總公司駐美洲總代表,至離休。

陳敏章(1931~1999)1931年12月生於上海。1943年畢業於徐匯中學附小匯師小學後升入徐匯中學,喜好乒乓球、足球運動。1949年高中畢業,是徐匯中學第99屆畢業生。
在完成中學六年的學業後,考入了震旦大學醫學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療系。1954年入黨,1955年畢業。歷任廣慈醫院醫師,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副主任、研究員、教授、院長,協和醫科大學副校長,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中國醫學會第19屆副會長。1984年9月起任國家衛生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部長、黨組書記,直至1998年3月退休。1989年任第42屆世界衛生大會主席,1996年任中國科協副主席,還當選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副主任委員,中共第13屆中央候補委員、第14屆中央委員。先後被世界衛生組織、美國霍普金斯等大學授予金質獎章、名譽學位和榮譽稱號。1999年3月因病去世,享年68歲。
在十多年衛生部領導崗位上,陳敏章贏得了大家的尊重,人民贊譽他「是一位熱愛醫學事業並有突出專業成就的好醫生,一位任部長後每年大年初一都回醫院看望病人和同事的好領導,一位可以交流思想、探討問題的好師長、好朋友…」。一句最簡單的話「好人好官陳敏章」就是對陳敏章校友的最高評價。

嚴義塤(1939~ )1939年生於上海市。1950年進入徐匯中學就讀初一,至1956年高中畢業升入清華大學。1962年畢業於清華無線電系電子器件專業,同年考取中科院電子研究所微波電子學專業研究生。1967年畢業後到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副所長、所長,是我國紅外光學薄膜的學術帶頭人。後又赴西德作為訪問學者進修兩年。
1993~2001年任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曾任中國光學學會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副理事長、美國光學學會會員、中國光學學會光電技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激光學會副理事長、上海紅外遙感學會理事長。
嚴義塤是全國人大第七屆~第十屆代表,第八、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財經委員會副主任。

周興銘

汪應洛(1930~ )管理工程專家,安徽人。1943~1949年就讀於徐匯中學初、高中。195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留校任助教,旋即派往哈爾濱工業大學,隨蘇聯專家攻讀企業組織與計劃專業的研究生,1955年研究生畢業返校,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管理工程學者。1958年起,遷往西安交通大學,歷任教授、管理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導師、西安交大副校長、管理學院院長、陝西工商管理碩士學院副院長。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應洛校友已出版專著16部,全國統編教材5部,《汪應洛文選》1部;主編《中國大網路全書•自動控制和系統工程卷》系統工程應用篇,發表論文200餘篇。他是我國管理工程學科的開拓者,培養了一批高級管理工程人才,推動了我國企業管理向現代化科學管理的轉化。

魏敦山(1933~ )建築設計專家,浙江慈溪人。1951年徐匯中學高中畢業,考入同濟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專業本科。1955年畢業後,長期從事民用建築設計工作,特別長於體育建築設計,獲教授級高級建築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職稱。曾任上海市建築師學會副會長,現任上海建築設計(集團)顧問總設計師,設有「魏敦山建築創作室」,兼任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魏敦山設計的上海體育館、上海游泳館獲國家級優秀設計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被載入英國出版的《世界建築史》史冊。1986年主持設計埃及開羅國際會議中心,獲國家優秀設計二等獎,並榮獲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親自頒發的「埃及一級軍事勛章」。1994年獲「中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稱號。1997年完成的上海體育場工程,獲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獎。1999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2000 年獲首屆「梁思成建築獎」,實現了建築的光榮和夢想。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魏敦山校友還設計了其他知名建築,如虹口足球場、雲南紅塔體育中心、寧波北侖體育館、中國駐貝南大使館、上海F1國際賽車場、上海(旗忠)網球中心,……

褚君浩(1945~ )半導體物理和器件專家,1962年於徐匯中學高三畢業。他從小深受科普知識熏陶,初中時就開始看相對論,高中時開始閱讀原子物理學。1962年高考,他的物理成績得了滿分,進入了上海師范大學物理系。四年後大學畢業,正值「文革」,褚君浩被分配到中學任教。當1978年「科學的春天」來臨時,褚君浩把握機會,考上中國科學院研究生,1981年和1984年先後獲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碩士和博士學位,成為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個紅外物理博士。現任中科院技術物理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博士生導師、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華東師大—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成像信息實驗室負責人、《紅外與毫米波學報》主編;被選為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副主委。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褚君浩長期從事紅外光電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開展了用於紅外探測器的窄緊帶半導體碲鎘汞(HgCdTe)和鐵電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提出了HgCdTe的緊帶寬度等關系式,被國際上
稱為CXT公式(C即褚君浩)而廣泛引用……為我國物理科學和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

陳心昭(1939~ )上海市人。1952~1955年在徐匯中學就讀高中。1960年清華大學精密儀器及機械繫本科畢業後,繼續在該系研究生深造,1965年畢業後分配到合肥工業大學執教至今。
1980~1982年在德國斯圖加特大學作訪問學者兩年半,獲工學博士學位。1986年破格晉升為教授,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0年10月起任博士生導師。1991年6月~2004年1月被任命為合肥工大副校長、校長。曾被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現任合肥工大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安徽省科協副主席、九三學社省主委、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陳心昭長期從事機械設計製造、機器振動雜訊與動態信號測試分析的教學和研究,主持完成國家和部省級重點科研項目近30項,多次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召集人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評審專家。

葉辛(1949~ )學名葉承熹,生於上海。1963~1965年在徐匯中學就讀初中一、二年級。在徐匯時已初露寫作才華,他的作文常作為範文向同學介紹,還特許他進圖書館借書閱覽。初三轉入外灘九江中學,不久即遇上文化大革命風暴。1969年早春去貴州山鄉插隊,在遙遠蠻荒的鄉間整整呆了十年又七個月。在艱苦的歲月里,一邊工作(干農活、教小學生),一邊堅持學習寫作。1977年發表處女作《高高的苗嶺》。
此後筆耕不輟,三十年來,共出版幾十部書籍。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孽債》《恐怖的颶風》《三年五載》《華都》等,「葉辛代表作系列」(三卷本)、《當代名家精品》(六卷本)、《葉辛文集》(十卷本)、《葉辛知青作品總集》(七卷本),都深受讀者歡迎。小說《孽債》1995年獲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由他自己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引起全國轟動,榮獲全國優秀電視劇獎。2008年,小說《孽債Ⅱ》出版,也將改編成電視連續劇。
葉辛曾任第六、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等。1985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文藝工作者,並榮獲全國首屆五•一勞動獎章。

任九皋(1924~ ),祖籍江蘇宜興,生於北京。1988年入藉新加坡。1938年至1943年在徐匯中學學習五年,1943年春季轉入震旦大學附中讀高三。1948年震旦法律系畢業,當了一名律師。1952年應聘去台灣,供職於石利洛洋行,也辦過小型工廠,做過進出口業務。後來去澳大利亞引進奶牛發展飼養業。1963年成立林麥公司,主營服裝出口加工。同年,台北徐匯中學復校,任九皋校友即給予支持,捐贈美金2000元作為獎學金。1993年退休。1994~1997年間又在澳大利亞建立購物商場和INTRO地產公司,2000年收購澳洲Darling Dawns Foods Company並任首席執行官,總部設在新加坡。2001年英文版自傳《一千兩金》出版,2003年又出版了英文本《大生意小故事》,兩書均已譯成中文。2005年,任九皋成為澳大利亞華人首富,2006年《福布斯亞洲》雜志公布新加坡40大富豪排行榜,任九皋名列第八。
為發展祖國經濟,任九皋多次返回上海。1999年8月,他來到母校。他思念當年的校長張伯達神父,想念同窗好友,關心母校的發展。自2000年起,他以44屆的名義,或以他公司的名義,捐贈巨款資助母校建設:
2000年,建設馬相伯校長紀念碑,約人民幣27萬元;
2001年,捐贈重德樓四樓電腦房全套設備,約人民幣44萬元,
2002年,捐贈重德樓底層多媒體教室全套設備,約人民幣24萬元;
2005年,捐贈重德樓各教室多媒體設備,約人民幣60萬元;
2006年,在母校設立「任魏維拉夫人獎學金」,投入基金人民幣100萬元;
2007年,又捐贈美金50萬元,以支持母校建設創新實驗室,還每年資助三名學生進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習,每人每年1.5萬新加坡元。
八年來,任九皋校友先後捐贈摺合人民幣近700萬元,
大大改變了校園環境,改善了教育教學設備,為學生提供了現代化科學實驗的平台,也激勵了徐匯學子勤奮學習的精神,讓學生接受了回報社會的感恩教育。

朱蒙泉(1925~2008),祖籍浙江餘姚,生於北京。1938~1944年在徐匯中學完成初高中學業後,進入震旦大學醫學院。不久,進修道院,決心做心靈醫生。1963年留學美國,攻讀教育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獲博士學位。又到法國研究心理分析和家庭治療後,在美國為各地家庭和青年作專業性服務。1999年離開美國,到澳門社工學院執教,從事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培訓,並在港澳台地區及美國等開展夫婦懇談會等社會服務活動。
2001年11月,汪勁松校長率團訪問台北徐匯中學。由44屆校友和台北徐匯中學牽頭,在校慶151周年暨在台復校38周年大會上,朱蒙泉神父向上海徐匯中學捐贈了以他已故胞兄朱任泉命名的「朱任泉校友清寒優秀獎學金」。汪校長代表學校接收了朱蒙泉神父的捐贈。
自2002年5月起每年一次向上海徐匯中學清寒優秀學生頒發獎助金;第三年開始還向教師頒發獎教金。每年共人民幣4萬元。
朱神父還克服了嚴重的病痛,三次回母校為獲獎師生頒獎。2006年4月28日,朱神父准備養足精神參加第二天的頒獎會。可是到了晚上朱神父仍然高燒不退,身體非常虛弱。在區台辦幫助下住進了醫院。第二天他還口述了講話內容,由他的學生來到學校頒獎會上作了書面發言,徐匯師生無不為之動容。2007年6月4日,朱神父在親屬陪同下最後一次來母校頒獎,還作了深情的講話,勉勵學生要記得感恩。八個月以後,朱蒙泉神父離開了人世。他的風范永遠留在徐匯人的心中。

陶義訓(1926~ ),江蘇崑山人。著名實驗診斷學和臨床免疫學專家。1938~1944年在徐匯中學就讀初、高中六年,學習成績異常優秀。除進中學第一學期外,他幾乎包攬了所有考試的年級第一名。高中畢業後升入震旦大學醫學院,1951年畢業,分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科學院從事生物化學研究。1957年轉入中國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1977年轉入上海市醫學化學所任副所長。現任上海市臨床檢驗中心名譽主任、研究員,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檢驗系教授、副系主任,《檢驗醫學》雜志名譽主編、美國臨床化學學會會員、法國生物化學學會名譽會員和美國Point of Care雜志編委。1984年成立世界衛生組織(WHO)試劑生產合作中心,任中心主任,並連任至今。1990年被聘為WHO衛生檢驗服務專家咨詢團成員。他的多項研究成果如「早期妊娠檢驗法」「早早孕診斷的單克隆抗體二點一步酶免疫法」「抗鏈球菌溶血素O快速診斷試劑盒」等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他主編的高校教材《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被評為「國家九五重點教材」。陶義訓教授培養碩士研究生21名,博士研究生3名,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學術著作多部。1967~1976年還被專門借調參加了《法漢詞典》和《英漢大詞典》的編撰工作。
陶義訓校友在44屆中享有崇高的威信,「老班長」的稱呼至今還充滿了同窗學友對他的敬意。

熱點內容
幻想老師漫畫 發布:2025-07-09 07:13:31 瀏覽:900
六年級語文補充答案 發布:2025-07-09 06:19:21 瀏覽:21
保證書寫給班主任100字 發布:2025-07-09 06:00:31 瀏覽:240
南科生物 發布:2025-07-09 04:15:57 瀏覽:993
蹲踞式跳遠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09 03:09:33 瀏覽:84
高中歷史嶽麓 發布:2025-07-09 02:45:51 瀏覽:353
新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01:27:47 瀏覽:276
物理實驗教師 發布:2025-07-09 00:46:01 瀏覽:21
怎麼刪除朋友圈 發布:2025-07-09 00:19:21 瀏覽:154
包鋼股份歷史 發布:2025-07-08 22:01:23 瀏覽: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