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網貸悲劇
開會引導學生理性貸款理財,可以去 網貸超市 學習知識
B. 如何看待大學生借貸,校園網貸的危害和防範措施
近年來,不法互聯網借貸平台瞄準了大學生群體,由於在校大學生涉世未深,對各種安全風險和誘惑抵禦不足,一次落入網貸陷阱,一生悔恨不已!「裸條」借貸、虛假套現、刷單負債等問題對校園安全和學生權益帶來嚴重隱患,校園網貸的危害可以說是罄竹難書!
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深刻的談談大學生如何提高對校園網貸的風險認知:
一、在校大學生應多學習校園網貸風險防範知識,進一步提高防騙技能。
1、網貸的全稱為網路借貸,包括個體網路借貸(即P2P網路借貸)和網路小額貸款。
2、認識高利貸陷阱,零門檻、無抵押、線上審核,最快三分鍾到賬,誘導學生過度消費,甚至陷入「高利貸」陷阱,侵犯大學生合法權益。
3、大學生應當樹立理性的金融消費觀念,在提高警惕意識的同時也應不迴避新生經濟事物,以便自己在步入社會之前嘗試提高在金融、消費等領域的敏銳性。
4、自覺了解金融信貸和網路安全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
參考文章:《校園網貸陷阱多發,大學生如何提高對P2P網貸的風險認知?》http://jiahao..com/builder/preview/s?id=1570629273821957
C. 校園網貸的對學生的負面影響
據教育部網抄站消息,教育部辦公廳近襲日印發《關於開展校園網貸風險防範集中專項教育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培養學生勤儉意識,及時發現並糾正學生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和從眾消費等錯誤觀念,引導學生合理消費、理性消費、科學消費,做好校園網貸風險防範工作。
部分不良網貸平台通過虛假宣傳的方式和降低貸款門檻等手段,誘導學生過度消費、超前消費甚至為此背上高利貸。還有缺乏審查導致騙貸風險以及催債公司威脅恐嚇涉嫌侵權的風險。
D. 校園網貸的危險有哪些
校園貸是來2016年轟動校園及各大社會輿論源話題之一,起因事件為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在校大學生,用自己身份以及冒用同學的身份,從不同的校園金融平台獲得無抵押信用貸款高達數十萬元,當無力償還時跳樓自殺。
2016年4月,教育部與銀監會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路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園不良網路借貸日常監測機制和實時預警機制,同時,建立校園不良網路借貸應對處置機制。
E. 校園網貸存在著哪些風險
校園貸是2016年轟動校園及各大社會輿論話題之一,起因事件為河南某高專校的一名在校大學屬生,用自己身份以及冒用同學的身份,從不同的校園金融平台獲得無抵押信用貸款高達數十萬元,當無力償還時跳樓自殺。
2016年4月,教育部與銀監會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路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園不良網路借貸日常監測機制和實時預警機制,同時,建立校園不良網路借貸應對處置機制。
F. 作文校園網貸心得體會
要點:首先說明校園網貸發展的現狀,然後說明校園網貸受歡迎的原因,最後論述學生和學校要如何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
正文: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火熱,針對大學生的網路分期貸款平台近兩年悄然「走紅」,並迅速進襲高校校園。據了解,不少大學生都會選擇網路貸款,分期買手機和電腦等高科技產品。
由於網路購物的便利,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都是從網購來的。由於生活費有限,大宗商品大家本來無力購買,但這兩年,隨著網路分期貸款平台的出現,部分大學生開始通過網貸的方式,提前消費,購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形形色色的網貸平台,無需擔保,只需動動手指,填寫資料,就可以分期消費、貸款,對囊中羞澀的大學生們而言,顯然有著很大的吸引力。
部分大學生愛攀比,這就造成非理性消費、還款能力追不上透支速度、以貸還貸等現象時有發生。我就有收到過一個網貸的平台發來的催款信息,借款人正是我帶的林某學生,該生把我的名字和電話作為聯系人登記進去,催款時把信息發到我的手機上。
面對「校園貸」,首先大學生要自律,並要掌握一些必要的金融知識,學會理性消費。當然高校也可以通過開設一些金融課程,使大學生盡量遠離高利貸產品特別是違約後懲罰力度特別大的網貸平台。
G. 如何避免校園貸悲劇
大學生小周憑「裸條」向一家網貸平台借了錢,隨後,不停向其他網貸平台借錢還債,5000元借款半年間滾成26萬余元。網貸平台向小周的親友、同學發送了她的裸照。小周被迫中斷學業,隨父母逃到外地躲避。4月11日,廈門華夏學院一名大二女生因陷「校園貸」,在泉州一賓館自殺。其家人曾多次幫她還錢,其間收到過「催款裸照」。
4月10日,銀監會發布《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重點做好校園網貸的清理整頓工作,並規定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不得將不具備還款能力的借款人納入營銷范圍,禁止向未滿18歲的在校大學生提供網貸服務,不得進行虛假欺詐宣傳和銷售,不得通過各種方式變相發放高利貸。
但要避免校園貸引發的悲劇,僅靠銀監會的指導意見是遠遠不夠的。這首先需要學校對學生加強風險與法治教育,一方面,讓學生們意識到虛榮帶來的一時之快或將給一生帶來污點,必須遠離校園貸,另一方面,讓學生們知悉非法高利得不到法律支持,陷入相關糾紛時,需相信法律並拿起法律武器。而更重要的是,司法機關應對校園貸所涉及的傳播淫穢物品、侮辱、敲詐勒索等犯罪進行嚴厲打擊。各方齊力消除校園貸非法模式的生存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