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漕中學
馬馬虎虎吧。。不是特別好
❷ 運漕中學怎麼樣,運漕中學好不好
運漕中學相關信息,
可詢問學校教務處,
你若喜歡,
便是晴天。
❸ 運漕中學中考成績2016年
現在可以去學校查查了
❹ 含山縣運漕中學怎麼樣
閣下如果是去求學的話,可以負責任地告訴您,不必去了,如果是去求職當老師的話,可以考慮一下。運漕在含山八鎮中經濟實力最強,不會虧待老師的。
❺ 運漕中學的榮譽稱號
苦心經營,終結碩果。近年來,運漕中學連續五年被運漕鎮黨委評為「先進版黨支部」,2006年被評為縣權「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縣「文明單位」,「安全文明小區」,「含山縣教育系統先進單位」。2006年高考再次喜獲豐收,三本以上達線100餘人,高考本科達線率25%。在含山,運漕中學高考完成率第一,重點率第一,600分以上優秀率第一,受到市、縣教育局的肯定並被縣教育局評為「教學成果先進集體」。
❻ 運漕中學的十年坎坷苦追尋(1966—1976)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發並迅速席捲全國,為我國教育事業帶來了空前的大劫難。運動初,縣里派出工作組進駐運漕中學,發動學生上街破「四舊」,數日後成立「文革籌委會」,原工作組撤銷,校長汪恭全等學校幹部被隔離。1966年10月,開始「革命大串聯」,教學活動停止。此後,建立「紅色造反司令部」和「無產階級造反司令部」等組織,全校學生形成兩大派,停課鬧革命,搞「大批判」,打派仗,揪斗「走資派」,橫掃「一切牛鬼蛇神」。1966年底兩派大聯合,縣里派含山農機廠的工宣隊進駐校園,後又改為運漕酒廠工宣隊進駐中學,工宣隊隊長為王玉法。1968年搞「三結合」,成立革委會,初期由孫玉選擔任主任,後汪恭全擔任主任,兼任酒廠副書記,原校團委書記劉家忠任政工組長。1969年學校改名為「運漕酒廠中學」,汪恭全校長繼續擔任酒廠副書記,全校師生開始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這一時期,學校常組織學生走進工廠,走向農村,開展社會生產實踐活動。 1969年在教師隊伍中進行「清隊」,深挖「五一六」,搞「斗、批、改」,蔣代新、成乃明、余順源等一些教師受到批鬥。後來學校漸漸開始復課鬧革命,教學管理有所加強,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1968年11月,山東省嘉祥縣馬集公社馬集小學教師侯振民、王慶余提出《建議所有公辦小學下放到大隊來辦》(簡稱「侯王建議」)。1969年元月,根據上級通知,運漕中學開始分遷,下設黃墩點(黃永安老師負責),大圩灣(魯良緒老師負責)和三台點(曹金堂老師負責)。並將出身鄉村或家庭成分不好的老師分流到各鄉村教學點。運漕中學校區只開設四個班,留下程明禹、趙吉茹、孔令波、王繼林四位老師,師生一面恢復上課,一面參加社會政治活動。
1970年9月,運漕中學增設高中部,開始招生,班級建制為排,班主任為劉宏樹、王立明老師。此時,政治形勢依然嚴峻:工業鬧翻身,農業要超綱,教育要根據毛主席「五七」指示,不能有劉少奇修正主義的餘毒,防止「智育第一」。
1972年,按照黨的「十大」部署,繼續搞「斗、批、改」,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要同三大革實踐相結合,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繼續批判「智育第一」,實行「開門辦學」,學校組織學生走出去「學工、學農、學醫」。具體分工為黃安喜老師帶生學工,胡先應老師帶生學醫,王繼林老師帶生學農,支援農業生產。學校號召學生以農為榮,紮根農村,動員城鎮畢業生上山下鄉。學校還開設農基課和工基課,辦起九二0農村葯廠,設備有冰箱、高壓殺菌器等,工廠生產了三次。稍後,學校派程多祿著手籌建塑料加工廠,即運中印刷廠前身。學校還組織講師團,從供電站、農具廠、農村請工人,老農走進課堂講課,保持與工、農階級的密切結合。
1972年首屆兩年制高中生畢業,學校和運漕酒廠脫鉤,校名再次更改,名為「安徽省含山縣運漕中學」,一直延用至今。
1972年底,全國人民開始開展批林批孔整風運動,聲討林彪反革命集團滔天罪行,學校組織師生認真學習「十大」文件,提高識別真假馬列主義的能力,加強革命傳統教育,繼續開展向雷鋒同志學習活動。
文革後期,學校開始有意識地處理政治與教學業務的關系,能深入實際調查研究,領導常深入課堂聽課,有計劃地檢查老師的備課筆記及學生作業,學校還組織開展公開教學活動。
1976年7月,唐山發生舉世震驚的大地震,學校建立了「地震測報站」,並納入全省測報網路,在巢湖地區科技戰線先進代表會議上表彰為「先進單位」。這一年,下遷的教師開始陸續回校。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後,學校進入恢復和調整的時期。
❼ 運漕中學的運漕中學五十年歷程
篳路藍縷開天地
十年坎坷苦追尋
百花盛開春意暖
勵精圖治繪新篇
含山縣南端,裕溪河北岸,一所農村完全中學五十年來驕傲地坐落在古鎮運漕的西街,她浸潤於凌家灘古文化余韻,沐浴著小鎮千年古風,伴著時代的步伐,一路走來,形成了自己獨特辦學傳統,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她就是運中人魂牽夢繞的學校—運漕中學。回顧運中半個世紀的光輝歷程,追憶運中五十年的閃光足跡,我們不禁感到無限榮耀和自豪。從初始創建到逐步壯大,運漕中學以滿腔的熱忱奉獻於含南及周邊父老鄉親,為含山教育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❽ 運漕中學的篳路藍縷開天地(1958—1965)
1958年,全國反右運動擴大化後,迎來了盛極一時的浮誇風時代,「一切大辦」狂潮一浪高過一浪,「大辦工業」、「大辦綱鐵」、「大辦農業」、「大辦科技」等等,全國人民都「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大辦教育」也應運而生,當時 「全黨辦教育」,「全民辦教育」,運漕中學就是在這樣的紅潮中誕生的。
1958年金秋,運漕中學在培德小學的校址上建校辦學(培德小學解放前系天主教會所辦,解放後改成民辦學校,後與漕川小學一起並歸運漕小學),校名全稱為「安徽省含山縣運漕初級中學」。學校佔地為原培德小學的整個范圍,即教堂之東一塊小操場,西面以教堂西牆為限,北面以大溝為限,南以大門臨街以街道為限。招生後,教室即原小學教室,師生同住臨街十幾間小房子與教堂里。1959年秋後開始,又用時近三年,擴大學校面積,改善辦學條件,在政府的發動下,學校用低廉的價格徵用學校東邊幾百間民房,即從老公社機關圍牆向西至原食品公司的禽蛋廠西牆,南沿臨街這一區域。這一時期,師生們情緒飽滿,熱情高漲地投入到學校的擴建勞動中。他們拆舊房,平操場,挑燈夜戰,夜以繼日,建起兩排校舍,前排為男生宿舍,後排為教室,建築面積近兩千平方,新區與原校園連成一片,校園佔地面積擴大一倍。擴建期,時任總務主任的程鼎如主任將自家拆樓的木料、磚石全部無償獻給學校,用於校舍的屋樑、門窗等建設,廣受時人褒揚。
初建期,學校管理機構設置齊全:教導處、總務處、黨支部(1960年建)、團總支,另有學科教研室、學生會。校長為洪家國,副校長為邵業良,各部門負責人分別是:教導主任謝惠民,後為葛廣震,副主任胡長琪、張同餘;總務主任程鼎如、成乃明;團總支書記陳良文。工作人員有:教務員過常青、張如葆、陸大發,會計員王紹祖、張錫兆、刁節枝、尹國華、嚴慎德,工友成正亭、范增平,炊事員王三多、楊定珍、高翠英、張傳根、吳華英,校醫室校醫吳宗海、周良。課任教師有趙仁豪、張曾平、汪仲奎、謝仕彰、張同餘、楊以昭、張邦寧、熊恆木、宋邦國等。1959年後一批蕪湖、無為師范畢業生陸續分配至運中,他們是寧世貴、趙文景、宋志廣、王繼林、王慎為、徐應茀、曹金堂、黃其默、趙仕將、宋如傑、胡之友、趙善武、魯良緒、王世源、孔令波、程理忠、程志明等。
1958年首屆學生面向全縣招生,共招學生200餘人。其中有周邊無為、和縣、巢湖等部分縣的學生在校就讀。設置班級4個,一個勞動班、三個升學班,班主任為趙仁豪、張曾平、熊恆木、張同餘,楊以昭老師也曾經短暫擔任班主任。
建校初,辦學條件極為艱難,可謂一無校舍,二無教師,三無經費(縣里僅給創辦費三千元)。在校師生睡的是通鋪,晚上辦公、學習點的是煤油燈,但在校師生並未被困難嚇倒,他們豪情滿懷,干勁沖天,以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抒寫著運中開創時期的壯麗詩篇。
1958年4月、6月,中共中央兩次召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確定黨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此時,「大躍進」之風已刮進校園,浮誇風泛濫,學校隨全國人民一道,全面停課,大辦綱鐵。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洗鐵砂、建高爐,以窗戶鋼筋檔、廢鐵為原料,以門框、樹樁為燃料,全面投入煉鐵勞動中,教育教學活動受到沖擊。
浮誇風後,隨之而來的是「共產風」。1959年3、4月份,學校出現了糧荒,師生口糧由原來的三十斤、二十八斤降至最低時的十八斤,糧站供應的大米只有幾斤,其餘多是山芋乾和經過破碎的山芋藤粉、花生殼粉、油餅粉。師生生活難以維系,口糧不足,生命不保,學校只得組織師生下田勞動,生產自救,學生不得不以自己的嫩弱的身軀投入到繁重的生產勞動中。當時農村田地荒蕪,學校趁此向潘橋大隊要地幾十畝(六二年時,大隊要回不少田),學校還建起兩塊蔬菜基地:黃墩的周巷基地和鎮東的「白骨塔」基地。各班分批住紮基地,教師隨班參加勞動。由於災害,村野凄慘之景目不忍視,洪家國校長從基地回校,感於途中所見,信筆感慨「斷牆殘壁顯,黃蒿比人高。野草脹破田,不見一棵稻。偶有人來望,骨瘦如柴草。學子家住大圩灣,十室九空不敢報。挖薺根、挑野蒿,撈浮萍,揪樹梢,人人弄到一小筐,回校大可吃一飽。」由此可見一斑。由於生產管理得法,學校糧倉儲米幾萬斤,不僅維持了師生的生計,還曾一次性借給潘橋行政村「救命米」3000斤,救活了生命垂危村民多人。洪家國校長因此事而倍受相關領導指責,終因善行可嘉,躲過「右傾」一劫。
為解決學校經費不足問題,學校組織了勤工儉學活動,組織師生到東關勞動,為東關陶瓷廠挑送瓷土,每班級一個月輪換一次。這是1960年年底,師生們打起背包,徒步幾十華里,在東關車站邊搭窩棚,睡地鋪,戰嚴寒,大年三十,師生們仍不願回家,在東關輪船碼頭為別人從船上卸黃沙。除夕之夜,有家不歸,吃的是稀飯,睡的是單被,但師生們依然干勁十足,毫不抱怨,這就是有名的「戰東關」。
三年困難期,在辦學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學校一面生產自救,所有師生的生命得以保存;一面擴建學校,擴大了面積,興建了校舍;同時從1960年下半年,強化了教學管理,教育教學活動趨於正常。當時開設的課程有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音樂、體育、美術,不僅課程開齊開足,還改善了教學設施,配備了教學儀器。教學儀器均為國家教育部部屬教學儀器廠托運至校,有各種倍份的顯微鏡按55套配備,照相機、地球儀、化學儀器、各種試劑葯品及多種教學掛圖,為教學活動提供了應有的保障。1963年3月,學校開展向雷鋒同志學習活動,思想教育得到加強,校園秩序全面穩定,學校工作重點轉向教育教學管理,教學質量成為管理的中心工作,教學質量在全縣名列前茅。學生謝道華、林劻華參加蕪湖地區(原蕪湖、巢湖兩地統稱)數學競賽分別獲第一名、第二名。
❾ 運漕中學的介紹
運漕中學位於一個有千年歷史的運漕古鎮,創建於1958年,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學校建築總面積達12000多平方米。基礎設施有兩幢教學樓、一幢綜合實驗樓、兩幢學生公寓樓,兩幢教師宿室樓,運動場、體育室、學生食堂、一個年產值60萬元的校辦印刷廠,4000平方米綜合樓正在建設中。
❿ 運漕中學的運漕中學簡介
運漕中學位於一個有千年歷史的運漕古鎮,創建於1958年,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學校建築總面積達12000多平方米。基礎設施有兩幢教學樓、一幢綜合實驗樓、兩幢學生公寓樓,兩幢教師宿室樓,運動場、體育室、學生食堂、一個年產值60萬元的校辦印刷廠,4000平方米綜合樓正在建設中。學校現有微機室、一個語音室、理化生實驗室、多媒體室、並加入遠程衛星教育網,齊備而先進的教學設施完全滿足了現代教育的需要。此外,為了適應新形式的辦學需要,學校新征了47畝土地擴大學校操場。
幾十年來,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辦學宗旨,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奮斗目標,以「勤奮、文明、進取、創新」為校訓,在生源質量逐年下滑的情況下,苦練內功,強化管理,走出一條適合農村普通高中發展的健康之路,教學效果明顯,高考本科數一直保持上升勢頭。
在學生管理上,學校注重學生全面的素質培養,加強養成教育,注重夯實基礎,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努力挖掘潛力,努力為學生創設安全、安靜、安心的學習、生活氛圍。此外,在高中部學校還實行了獎學金制度,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推動了濃厚的學習風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