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校園
『壹』 離別的校園
離別的校園
最近在看徐志摩的文集,因為只有書里才能真正讓我不再寂寞,徐志摩說「要想發現朋友的真,你得有和他單獨的機會;如果你發現自己的真,你得有和自己單獨機會;你要想發現一個地方(靈性),你得單獨與它玩的機會。」三年了畢業了,沒能真正去發現長沙,沒能真正發現科院的(靈性),有點傷感,有點落寞。
今天寫論文時候盡然很多字寫錯,最多的是「算」了寫成「散」了,也許真的散夥了,各奔東西了,畢業了……想做點什麼呢?徐志摩寫康橋的時候他把康橋當成心愛的對象,要寫康橋的時候他說是一件多麼為難的工作,他怕,他怕描壞了它,他怕說過分了怒了它,他怕太慎重辜負了它。現在我寫校園沒有徐志摩的心情,因為我也不是什麼大作家,唯一想的就是三年畢業想留點什麼,極簡的寫點,等以後興許能補上。
或許詩歌的簡潔更能表達對科院離別之情,只到三年走過,才發現科院可愛與神韻之處,科院之小,人之少,位處長沙郊外,這是別大學不曾有的幽靜,鳥語花香,校大道兩旁梔子花香,大樹遮擋小道光陰,鴿子,麻雀……巢穴安於此,這是別大學不曾有的神韻。學校沒有雄偉高大的建築,沒有現代式體育館,還是50年代式的樣子,我喜歡這樣,沒有城市喧嘩,唯獨只「靜」,它有老人一樣的慈祥溫柔,好象初次之見就拉近距離,但不能去打攪,怕打破這份寧靜,只能清晨深深呼吸一下甘露余香呼吸一下溫柔氣息。我開始愛上它。
三年不曾去發現校園的靈性,只到快走的時候才發現獨有的神韻。再別了校園。
離 別·校園 文/新智
再見了校園
請接受我的吻
把余香留下
走出校門
承重的步履
不敢回頭
怕留下腳印
但我還是回頭回首
尋求三年回憶
有歡笑有悲哀
三年的時光如煙雲飄散
靈魂牽引我
不曾有的神韻
夢想在那——彷徨
呼吸一下你溫柔氣息
拾起夢想
靜悄悄的走了
遠了 遠了
不敢再回頭
留下一個背影
『貳』 《告別校園》600字作文網
午後的陽光總是那樣和煦,那樣溫暖,即使在這一冬日,他也依然將光明灑向大地。走著走著,望瞭望路邊的行人,似乎每個人都面無表情,好像心中都有什麼不順心的事一樣。陽光照不進人們的心房,卻也奈何不了人們的內心世界。我的心裡也彷彿被什麼揪了一下,不自然地想到了不久將要面對的事情了。
告別,不知從哪冒出了這個詞,然而此刻,我卻越來越擔心它的到來,而又不得不面對。幾個月後,我就要帶著來時的步子離開這里-我的初中校園了。校園內的一切,此時又倍感珍惜,我環顧校園內的一切,不許自己的目光停止注視著校園哪怕一瞬間。萋萋芳草,片片竹葉,此時我亦都要領略,因為,我捨不得離開這里,離開這里的一草一木,這里的每一位老師,每一位同學。三年啊,曾經有那麼多個日日夜夜值得我去感受,去珍惜,而為何只有今天,我才能懂得珍惜呢?
記得幾天前同桌對我說:「為什麼時間過得這么快?轉眼又到了一個星期,而這個星期,又要很快過去了!」我回答到:「不,時間不會放快它的腳步的,只是你我現在都能明白,在學校的日子是一天天少了。」
「捨不得啊」他說。我點點頭,說:「誰都一樣的,似乎我們這三年一點也沒有成熟,不願獨立起來……我們都還戀家。」
我和他都嘆了口氣,竟不約而同地輕聲哼起《送別》了。輕聲的哼唱中,我亦倍感依戀。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伴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這三年來,我們變了很多。可猶有一種感情卻難以改變-對校園的不舍。此時,我不禁想到幾個月後,當我真的要離開這里時,我又會怎樣?還能堅強地,面帶微笑地告別校園內的每一寸土地嗎?人真是一種奇怪的生物,明明不願再想,卻又偏偏留在腦海里,彷彿刻上去一般,揮之不去
幾個月的時間,長也好,短也罷,都要好好把握了,不要到了我們真的要揮手告別這里時才後悔莫及,也不要等我們老去後,回憶到現在,才滿含濁淚重復著早已過去的《送別》!
『叄』 "明日將告別校園"是哪首歌的歌詞
[ti:單戀高校]
[ar:陳冠希]
曲:陳輝陽@好好笑詞:李俊一編:陳輝陽@好好笑
dieson 金庸版迷
你說你一畢了業不權會再回望以前
投訴高中生涯讓美夢亦擱淺
卻笑說三生有幸可與我同做友人
而我聽了後面紅口震
明日將告別校園跟你道別時
我怕會暗暗鼻酸
那年合力做值日生早過電
沉默但互傳著心跳明日將告別校園
不可再自憐這世界競爭激烈
時間叫暗戀的苦澀也一天天的退消
同學若有一天再遇往昔純情莫要變
我個人可能太過怕丑
冇乜真心朋友打動你消失之後
系我最快樂時候 lam住校徽四圍走
唔夠膽拖你只手時光月個度去留
我一定開口
我怕你一失散後轉眼已忘掉友人
尋到至愛在凌晨擁吻
明日將告別校園跟你道別時
也叫我暗暗鼻酸
那年坐在後座望到她背面
也使我心跳暗戀幼稚但哪可倖免
就算經過茫茫悠長年月也會記住那張臉
明日將告別校園跟你道別時
我怕會暗暗鼻酸
未能日日會面亦必須致電
沉默但互傳著心跳
明日將告別校園不可再自憐
這世界競爭激烈
時間叫暗戀的苦澀也一天天的退消
同學若有一天再遇往昔純情莫要變
同學若有一天再遇來望望舊日合照
失戀都可當玩笑
『肆』 告別校園時 歌詞
歌曲名:告別校園時
歌手:李克勤
作詞:潘源良
作曲:小栗昌彥
專輯:《雨中街頭劇》
歌詞:
一天一天的我在期待放學
一轉眼卻要告別校園
一張一張的快樂同學笑面
粉筆似的消失不再遇見
終於終於不懂得老師所講
只知道 此刻想多聽一遍
終於終於不需要再管積分
只恐怕 更多的考試未見
這校園 這班房 這走廊 這禮堂
告別時 是我心的家鄉
到未來 那一方 人飄泊 路茫茫
仍然在這里找到一點點光
Ooh... 曾同遇上
今孤身走遠方 誰願這樣
Ooh... 昂然踏上
雖分開走遠方 明晨能共創
Ooh~~~~
這校園 這班房 這走廊 這禮堂
告別時 是我心的家鄉
到未來 那一方 人飄泊 路茫茫
仍然在這里找到一點點光
Ooh... 曾同遇上
今孤身走遠方 誰願這樣
Ooh... 昂然踏上
雖分開走遠方 明晨能共創
Ooh... 曾同遇上
今孤身走遠方 誰願這樣
Ooh... 昂然踏上
雖分開走遠方 明晨能共創
試聽:http://music..com/song/232589?fm=altg3
『伍』 仿照再別康橋寫關於校園生活的詩
輕輕的我來了, 就如我輕輕的走;
我輕輕的敲鍵, 翻卷心海的浪花。
那主機的轟鳴,是沉寂中的歌謠;
思索間的詞句, 在我的心頭徜徉。
頭腦中的辭藻, 漫漫的隨情感舒展;
在博客的花園里,我只願做一棵小草!
那生命中的感悟,不是夢幻,
是智慧的泉揉和在文字里,流淌著清泉似的情。
抒情?列一個題目,向深思的更深處探秘;
滿書一紙意韻,在意韻斑斕中吟唱。
但我不願吟唱,悄悄是心田的耕耘;
讀者也為我感動,感動是心靈的交響。
悄悄的我來了,正如我悄悄的走;
我動一動手指,只揮灑一點浪花。
『陸』 有沒有仿寫《再別康橋》的《再別母校》
《再別母校》
輕輕的我離開,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書寫,
告別真誠美好的老師同學.
那校園的繁花茂樹,
是夏天的精靈;
老師手中的魔棒,
指點我命運的征程.
加減乘除,
算不盡您作出的奉獻;
您用知識甘露,
澆開我們理想的花朵!
詩詞歌賦,
頌不完對您的崇敬;
您用心靈清泉,
潤育我們情操的美夢.
追夢?助雛燕凌空飛翔,
向藍天的更高更遠處;
數年後建功立業,
來報答夢魂牽繞的母校.
回憶就是這樣,
像漫山遍野在微風中輕舞的丁香;
花兒也為我留戀,
我怎能把您遺忘!
聖潔中流露著哀傷,
搖曳卻略顯靜謐;
意氣風發在我們臉龐綻放,
明天定會大放異彩!
『柒』 再離別校園之際,想為母校做些什麼作文
可以寫一篇校園生活類的文章、描寫校園生活中的一些值得回憶和留戀的美好事情及一些有趣的事。
『捌』 求天津師范大學《再別校園》舞蹈的伴奏!沒有伴奏告訴我純音樂的名字都行!拜託了!
不知道啊,你到貼吧問一下吧。因為推送有限,搜索成本很高。
『玖』 告別校園 作文
我們正式畢業了,不得不離開這個美麗的校園。記得剛一入學時,我們都在抱怨四年的學時太長,我們希望是兩年,那樣該有多好。後來,當我們到了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又覺得四年的時間太短了。
我們離開學校那天,我們的老師很早就來到學校。他一個寢室一個寢室挨著看,他很傷心,所有的依依不捨都掛在了他的臉上。有幾個老師特別看重的同學,他們來自偏遠山區
又要回到偏遠山區。老師認為他們應該留在沿海開放的大城市,無論對社會還是對他們個人都更有價值。老師也曾經為他們活動過,但終因力量微不足道而擱淺。
我和秀輝一直在送站,送走了一批又送第二批,大家一直在流淚,特別是在火車上的招手一別,這種分別叫人心痛欲碎。
四年中,我們情同手足,這一朝分別,有些人恐怕是終生難以相間了。我不敢去想,更不敢多看一眼他們那傷感失落的淚眼婆娑。那種目光讓我心碎,讓我的淚水更加肆無忌憚。特別是那些去向極為不好又沒來不及處上朋友的同學,當初高高興興地來到這個美麗的城市,現在又孤零零一個人踏上回鄉的列車,心裡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恐怕是我無法體會到的。
一想到我們無憂無慮在一起生活四年,同寢的八個女同學經常圍坐在一起談笑風生,就這么一下子結束了,從此各奔東西,再也無法完整地聚首了,心裡酸痛不已,愁腸百倍。
我意識到,從今天起我們徹徹底底長大了。雖然我們依然喜歡單純,喜歡那種憑自己的努力、學識在考卷上獲得成績的單純,我們依然喜歡那種不加任何社會因素的成功,我們依然不喜歡那復雜的、多變的、人心險惡的社會,但是大人的世界就是社會的世界,是一個五花八門的世界,從此我們的單純就會被社會一點點變成復雜,我們身在其中,也不能不為之低頭。
當我們最後一次回到寢室時,屋子裡已經是狼狽不堪,空空盪盪了。人都走了,今生今世一個不缺地相聚在這里,像今天以前那樣嘻嘻哈哈地過上一天也是不可能的。我和秀輝誰也不想說話,坐在床邊默默地落淚。
後來勁雄和高井河來了,我們四個人一起走出了學校的大門,又一起回過頭深情地看著懸掛在校門上方的那幾個大字。再見了,親愛的母校,再見了,這即熟悉又親切的校園,當我們再一次踏上這塊熟悉的土地時,我們已經是這里的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