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泉州刺桐中學招聘

泉州刺桐中學招聘

發布時間: 2021-08-01 14:07:50

A. 南益廣場去刺桐中學多少路程

南益廣場去刺桐中學,距離有17.4公里,可以坐15路公交車,在北嶴站牌下車,再向前步行420米就到達目的地了。

B. 泉州節豐澤刺桐中學主要考什麼

刺桐中學是私立學校,主要還是靠你的錢了,我也是這所學校的學生。如果你入學考試在150名以內還可以減學費。真的,我初一

C. 泉州刺桐中學太差,生源就是差生,氛圍就不行

附近有一個第九中學和一個實驗小學,上學,放學人流量很大。傍晚公園聚集人口也比較多。平常時間就不是很多人的(據我所觀察,我就住附近),但是那片在發展中,店面越來越多了,都是看中那片豪宅開發中吧。不知道您開店是在哪個位置?具體的,我只知道這些,不知道能否幫到您。

D. 泉州刺桐中學可以帶手機嗎

他的中學,他的一個要求比較嚴格,尤其是初中,高中都是不允許我們帶手機的,高中會比較寬限,但最多也是大考人機。

E. 你好,你讀泉州刺桐中學的

你說的刺桐中學,
如指泉州市豐澤刺桐中學,
是民辦學校。
本地戶籍的持戶口本、小學學籍證明,。
外地戶籍的還要有本地的勞動合同或營業執照,
居住證、
購買社保證明、
積分入學證明。
可詢問教育局。

F. 城東中學和刺桐中學哪個好

城東中學是屬於老牌城市學校,
文化底蘊豐厚,師資力量雄厚,
教育質量還是比較高的。
而刺桐中學是農村學校,一是底
子薄,二是老師素質低,實必導致
教學質量差。
容易得到結論:
城東中學好。

G. 有誰能夠詳細的介紹一下福建泉州、石獅等地的發展情況嗎

泉州經濟:

2006年,泉州實現地區GDP1900.76億元,增長15%,創1999年以來新高,經濟總量連續8年位居福建首位。財政收入185.0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佔全部工業的比重從2001年的36.3%提高到77.5%。

年產值上億元的企業達到496家,比上年增加113家。下轄的晉江、惠安、石獅、南安、安溪進入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所有縣(市)進入全省經濟實力十強或經濟發展十佳。

五大傳統產業

紡織服裝、建築建材、工藝製品、食品飲料、機械製造等。

五大新興產業

石油化工、修船造船、汽車及配件、電子信息、生物醫葯等。2006年泉州實現工業總產值3491.67億元,重工業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

「五個基本」

至2010年,泉州將基本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形成大城市框架,基本建成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物流中心,基本建成億噸大港,基本建成文化旅遊強市。

「228」產業集群發展規劃

整合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爭取用5年時間,培育紡織服裝、石化2個產值超千億元,鞋業、建材2個產值超500億元,電子信息、汽車及配件、修船造船、工藝製品、食品飲料、五金水暖、包袋製品、機械製造等8個產值超100億元的產業集群,力爭至2010年產業集群總產值超5000億元。

打造「億噸大港」

立足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現代化工貿港口城市定位加快構建設施完善、輻射力強、功能齊全、服務一流的泉州現代化港口體系。計劃至2010年,實現港口年吞吐量1億噸集裝箱200萬標准箱,建設萬噸級以上泊位37個。

煉化一體化項目

是由福建煉油化工有限公司與埃克森美孚公司、沙特阿美公司合資,投資350億元,在福建煉化公司現有400萬噸煉油基礎上擴建800萬噸/年和新建80萬噸/年乙烯工程。項目首期於2008年建成試投產,2009年全面投產。

中化重油加工

由中化國際石油公司投資177億元,在湄州灣南岸石化基地泉惠石化工業區內,建設包括500萬噸/年重油深加工及配套碼頭、倉儲物流設施。

泉州文化及其發展

當辭舊迎新的鍾聲響起之後,泉州迎來了新世紀又一個新年。伴隨著時代前行的步伐,泉州的文化事業呈現出一番繁榮的景象。泉州素有「福建文化半壁江山」之稱。這里曾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對外通商口岸,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瑰寶琳琅滿目,民風習俗情趣獨具,文化藝術絢麗多姿。這里璀璨的文化充滿著無窮的魅力。泉州是中國第一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了約佔全省三分之二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文化工作在全省舉足輕重,在全國地級市中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於是人們在贊嘆泉州輝煌燦爛歷史文化的同時,也時刻關注著泉州文化發展情況.
關鍵詞:
名勝古跡 名風習俗 文化藝術 名城 歷史文化
綜述
泉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可上溯至遠古閩越族文化。周秦以後,特別是西晉和唐 朝年間,中原漢族大規模南渡入閩,中原文化開始的泉州大地紮根、衍化,土著文化日漸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經濟崛起,逐漸成為閩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於世,與泉州通商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達100多個,呈現出「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中原文化蔚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過化之區」。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礎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猶太教等,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紛擁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這些外來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
經過長期的交流、碰撞、整合,到了明代,泉州文化更顯示出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地方戲曲由成熟,而趨向鼎盛。明未清初,泉州出現了諸如鄭成功等許多吒風雲的時代英雄人物,促進了泉州文化向海外尤其是對台灣的傳播和影響,同時期封建 政權實施的「海禁」政策,泉州文化更多地體現出本土特色,地方戲曲等又有了新的發展。
泉州山川毓秀,人文鼎盛,哺育出無數英才俊傑,素有「海濱鄒魯」之稱。從唐至清一千多年間,見載史書的人物就有3500多人,他們中有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歐陽詹、王慎中,學識淵博的思想家李贄蔡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俞大猷,政績卓著的政治家曾公亮、梁克家,智勇雙全的軍事家施琅等等。
在近代史上,泉州文化出現了新的景象。「五四」運動後,群眾性文化迅猛發展,首先是學校,而後走向社會。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開展,泉州文化界有識之士紛紛起而應之,掀起了群眾性的文化運動。特別是「9.18」事變後,泉州人民同仇敵愾,進步團體不斷舉辦各種活動,舊劇改革尉為風氣,救亡戲劇不斷上演,抗戰歌曲響徹名山秀水,的近代史上譜寫了革命文化光輝篇章。

閩南方言
泉州方言(即泉州話)分布在今天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區、晉江、南安、石獅、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和清蒙科技工業區等縣(市、區、管委會),其使用人口達658萬多人。泉州方言是閩南方言的一個分支。
閩南方言是一種超地區、超省界的漢語方言。它主要通行於閩南地區、粵東的潮汕地區和台灣省的大部分地區,海南省和廣東的雷州半島一些地區以及浙江、江西、廣西、江蘇和福建的中部及東北部地區,也有講閩南方言的。千餘年來,閩南、潮汕一帶有不少人出洋謀生而相繼向外移居。人語相隨,今天的東南亞諸國,有相當一部分華僑和華裔仍然以閩南方言作為他們的交際工具。
閩南方言分布這么廣,究其「正宗」,應是福建的泉州、漳州和廈門地區,而泉州方言則是早期閩南方言的代表。這是由泉州在閩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地位所決定的。
眾所周知,泉州是閩南開發最早、同時也是福建開發較早的地區。早在唐代,它的經濟已經十分繁榮,泉州位居當時其他五個州府(福州、建寧、延平、汀州和漳州)之首。宋元以來,泉州刺桐港海外交通貿易達到鼎盛時期,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成為海上絲綢緞之路起點。泉州因此而成為閩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泉州的主導地位使泉州方言具有權威性,不斷地影響著漳州和閩南各地的方言土語。以泉州音為標准音的梨園戲這一閩南最古老的劇種和南音這一著名的古老曲藝,從誕生起到20世紀的今天,都沒有因為閩南標准音的轉換而受到影響,泉州人黃謙編寫於清嘉慶年間的韻書《香音妙悟》一直被當作閩南各地韻書的藍本。由此可見,泉州音在歷史上的影響之大。
廈門話正好是泉漳之間的一個土語,正所謂有「半漳半泉廈門腔」。鴉片戰爭之後,隸屬於泉州府同安縣的廈門被開辟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從而逐漸成為閩南對外貿易和進出海外的中心。廈門話也因此逐漸擴大影響;廈門音終於取代泉州音,成為閩南話的代表。

宗教文化
泉州城北清源山,秦漢時就有方士、隱者的活動。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泉州最早的道教宮觀白雲廟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佛教此時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創建延福寺。
唐景支二年(711年),泉州設置,經濟發展,海外貿易逐漸發達,為多種宗教在泉州的傳播提供了條件。大批道教宮觀我佛教寺院相繼創建。佛教在泉州的傳播過程中,不斷與泉州地方傳統民俗文化相融合,逐漸形成具有泉州地方文化色彩的佛教文化。
隨著泉州港的興起和海外貿易的發展,伊斯蘭教和摩尼教也傳入泉州。五代時,閩王政權推崇倡導道、佛二教,泉州的道教和佛教達到鼎盛階段。
宋代,最高統治者確立以儒、道、釋合一為格局的中國文化傳統。限制道教、佛教勢力的發展,嚴格僧尼的剃度制度和道士的受籙制度,這樣反倒提高了僧尼、道士的素質。所以宋代出現不少著名高僧和道士,也出現了不少著名的佛教、道教著作。
宋佑二年(1087年),泉州設立市舶司,海外貿易十分活躍,社會繁榮,文化發達。佛教寺院積聚了大量的財富,因此出現歷史上空前的佛教僧人造橋、造塔盛事,泉州開元寺著名的鎮國塔、仁壽塔,以及著名的洛陽橋、安平橋,就是宋代僧人發起建造的。宋代,伊斯蘭教、景教(基督教)都在泉州流傳,阿拉伯人、波斯人在泉州建造了清凈寺。
元代,元廷對各門宗教採取兼收並蓄的態度,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和明教(摩尼教)可以自由傳播,天主教和印度度也在元朝前期傳入泉州,多種宗教在泉州共存並傳播。這與元代泉州成為世界最大貿易港的地位是相適應的。
穆聖的後裔典·烏馬兒,景教徒喬治·闊里吉思,相繼擔任福建省(省治泉州)平章政事,駐扎泉州;對泉州伊斯蘭教、景教的發展影響極大。泉州港主馬八兒國挹伯魯馬爾,在泉州建造印度教濕婆神廟。泉州城內有三座歐洲人興建的華麗的天主教堂。泉州伊斯蘭教清凈寺增至六七座。元廷派遣「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的高級僧官西雷蒙駐扎泉州。管領泉州路景教僧官吳咹哆呢思,住持興明寺。泉州開無寺有三千多僧人。

這一切表明,元代泉州是世界宗教的輻射點。
元末,朝廷內訌,泉州港成為爭奪的焦點,出現長達十年的「亦思巴奚」戰亂,直至元亡。明初,泉州又出現盲目的排外運動,各門外來宗教受到嚴重摧毀。明末,天主教再度傳入泉州,但因不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於乾隆年間被禁絕。鴉片戰爭後,根據不平等條約,基督教、天主教再度傳入,對泉州教育、衛生帶來影響較大。清末,日本教也傳入泉州。
新中國成立以後,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泉州的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成立了種自的宗教組織。「文化大革命」中,停止一切宗教活動。1978年以後,泉州的各門宗教相繼恢復宗教協會。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
中國之最在泉州
【伊斯蘭教聖墓 唐】豐澤區靈山 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聖跡
伊斯蘭教聖墓: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跡,在清源山風景區靈山景區內.明代何喬遠《閩記》記載;唐武德年間(公元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賢徒來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沙仁謁、四賢我高仕傳教泉州,卒葬靈山。葬後是山夜光顯發,人異其靈聖,故名曰聖墓,山曰靈山。現存兩墓並列,墓蓋用花崗岩雕刻,墓後倚山建馬蹄形迴廊,高約3米,迴廊中的幾根石柱頗似織布的梭子,古建築專家稱為梭形柱 ,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築特色。廊內有歷代石碑5方,正中為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立的阿拉伯文輝綠岩碑刻,記述兩位先賢在法厄福爾時代(學者考證:「法厄福爾系古代阿拉伯對唐朝皇帝的稱呼」)來到這個國度;右側一方為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經泉州,來此墓祭告行香後屬下為之立的記事碑,上刻「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於此行香,望聖靈庇佑。鎮撫蒲和日記立」。墓上的石亭系1962年重建,墓周圍還有一些歷代的伊斯蘭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蘭教常用的「雲月」圖案或《古蘭經》片斷。
墓前方有天然巨石一塊,風吹欲動,手推能晃,俗稱「風動石」,明代知府周道光題刻「碧玉逑 」三個大字。這塊風動石是泉州著名八景之一,曰「玉球風動」。
伊斯蘭教聖墓已成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蘭教傳播史的重要史跡。

【千年古桑 唐】鯉城區開元寺內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桑樹,樹齡1300多年.
唐代桑樹: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桑樹,位於泉州開元寺甘露戒壇的西南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開元寺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當時,此地原是一片大桑園。傳說有一天,桑園主黃守恭夢見一位和尚向他募地建寺,黃宇恭說如果桑樹會開蓮花,他就獻地結緣。不幾天,滿園桑樹果然開放雪白的蓮花。黃守恭只好把這片桑園施捨出來,由尊勝院匡護大師主持建寺工程。寺也因此得名「蓮花寺」。至今寺內的這株老桑樹,干分三叉,仍枝繁葉茂,生機勃勃。「桑樹開蓮花」雖屬傳說,但這寺卻因之被稱為「桑蓮法界」。

【老君造像 宋】 清源山老君岩-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
老君岩:道教老君造像,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主景區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記載:「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縣、歷鄉、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為教主,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老子的哲學思想在我國佔有重要位置,影響十分深遠。
老君造像雕於宋代,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寥寥數語,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憑幾,垂耳飄髯,指能彈物,目光炯炯,獨具超塵脫俗,仙風道骨神韻。整座石像神態浩然,和藹可親,炳煥生光,充滿魅力,堪稱宋代石雕藝術瑰寶。
老君岩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群,規模宏大,蔚為壯觀,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詠贊。道觀明代已廢,但老君造像,經風歷雨,保存至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很多學者慕名而來參觀考察。現在老君岩已成為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遊熱點。法國學者黛安娜.李作為我國文化部外文局專家,隨外籍專家組來泉州考察,在老君岩題言:「這已是我第二次參觀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樣激動,因為這位老人和大地緊緊地融為一體,他好象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我國著名規劃專家任震英題贊老君造像為:「老子天下第一」。

【清凈寺 宋】 鯉城區塗門街 我國現存最早、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
清凈寺,我國現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伊斯蘭教寺。位於鯉城區塗門街中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凈寺創建於北宋大中祥符2年(公元1009年),回歷400年。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寺是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形式建築的。劇門樓北牆的阿拉伯碑刻記載,寺又名「艾蘇哈卜大寺」。現存主要建築有大門樓、奉天壇和明善堂。大門樓的外觀具有傳統的阿拉伯伊斯蘭教建築形式。大門朝南,高12.3米,基寬6.60米,門寬3.80米,用輝綠岩條石砌築,分外、中、內三層。第一、二層皆為圓形穹頂拱門,第三層為磚砌圓頂。樓頂為平台,四面環築「回」字形垛子,有如城堞,北牆左右嵌有二方陰刻「月」、「台」石刻,為伊斯蘭教徒「齋月」用以望月以便確定起齋日期,整座建築造型巍峨壯觀。「奉天壇」是穆斯林禮拜的地方,現僅存四圍石牆。壇的屋蓋明代年間倒塌,殿內四周的空地上尚存花崗岩的殘礎。入東牆尖拱形正門,看西牆正中有一法拱形的高大璧龕,龕內刻有古阿拉伯文的《古蘭經》經名石刻,保存完好。寺的西北角為「明善堂」建於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因奉天壇禮拜殿屋蓋倒塌後,教徒們便移此做禮拜。在門摟的東側「祝聖亭」內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重修清凈寺的碑記,是研究泉州伊斯蘭教的重要物證。寺內有明成祖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頒發保護清凈寺和伊斯蘭教的《敕諭》石刻一方,極為珍貴。
清凈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在伊斯蘭世界也是有數的古寺之一。清凈寺是我國與阿拉伯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

【祈風石刻群 宋】 南安豐州九日山 我國現存最多的祈風石刻
祈風石刻群:我國現存最多的祈風石刻,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九日山景區內,堪稱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豐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遠在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山麓創建延福寺。晉人衣冠南渡,聚居晉江的中原移民,每逢重九,登高望遠,因此山名九日。
九日山以「山中無石不刻字」飲譽宇內。自唐至清摩崖石刻達75方,其中海交祈風及市舶司事石刻l3方,記載了從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公元1174年-1265年)海舶冬季遣舶祈風和夏季回舶的祈風情況,由太守親臨主持,儀式隆重,市舶提舉及其他官員參加,向海神通遠王祈祝「蕃舶」一帆風順,來往平安。當時海湖漲滿金溪,百舸雲集沿岸,旌旗蔽空,鼓樂喧天,人馬車轎,連綿數里,昔日祈風場面,十分壯觀。
這些屆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也是我國與亞非各國人氏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從而領略到泉州在中國史和世界史的應有地位。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來泉州考察,各國專家學者對此勝跡贊嘆不絕,並留下了考察記事品刻,又為九日山增添了光彩。

【洛陽橋 宋】 惠安洛陽 我國現存最早的海港大石橋
洛陽橋: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位於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四海。
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大修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颶風、橋壞。郡守趙思誠修復;明宣德間(公元1426年-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梁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僧正淳,增高三尺;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地大震,橋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禮修復;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橋崩,知縣王之琦修復;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蔡延鍇軍長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2米。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
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即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洛陽橋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梁科學的一大貢獻。由於當時洛陽江潮 狂水急,「水闊五里」、「深不可址」,橋基屢被摧毀。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就是沿著橋的中軸線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然後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時採用「激浪漲舟,浮運架梁」的妙法,把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他們又在橋下養殖大量牡蠣,把橋基涵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這就是造橋史上最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運用於橋梁工程的創舉。洛陽橋的建成,不僅使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對泉州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也起著重大的作用。

【天後宮 宋】 鯉城區天後路 我國現存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
媽祖
天後宮又名天妃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妃宮為我國現存建築規格最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媽祖行宮。位於泉州市區天後路,素有「溫陵聖廟」之稱。

天後宮始建於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據《泉州府志》載:「是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覺全夢神命作宮,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以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欽賜媽祖廟額「順濟」為名,稱「順濟廟」;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和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兩次冊封媽祖為「天妃」,媽祖神格提高,「順濟廟」隨之易名「天妃宮」;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鄭和出使西洋路經泉州,曾奉旨修廟。此地昔日為:「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官府曾在此為商舶出洋舉行祭海大典,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將軍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後」,自此,天妃宮改稱為「天後宮」;清道光年間(公元1830年-1850年)加封媽祖為「天上聖母」。
天後宮歷代均有修復。目前,除較完整地保存有雄偉的大殿、後殿等古代建築外,近年來,在政府及海內外信眾的熱心資助下,已經陸續修復了山門、戲台、鍾鼓樓、東西長廊等建築,並將繼續復建梳妝樓。宮內的「閩台關系史博物館」收藏陳列有大量的珍貴歷史文和民俗文物。
歷史上,由於媽祖故里莆田隸屬泉州管轄,也由於泉州在宋元時期為世界最大的對外貿港口之一,泉籍移民常由此廟迎接媽祖赴海外奉祀,媽祖信仰隨泉州外交往的發展、海交貿易的興盛、移民熱潮的興起而遠播台、港、澳地區和世界各地,影響深遠。因泉州古稱溫陵,故有「溫陵媽祖」之稱。

【安平橋 宋】晉江安海和南安水頭交界處 我國現存最長的古石橋
安平橋: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平橋(又名「五里橋」)位於泉州城南三十公里的安海鎮,橫跨海灘,與對岸的南安水頭鎮相接。據《泉州府志》記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僧祖派始築品橋,未就。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郡守趙令衿成之」。此橋工程前後歷時十三年方告落成,是一座用花崗岩構築的梁式長橋。
安平橋落成後,令衿親自寫記曰:「其長八百十有一丈(2255米),其廣一丈六尺(5米余),疏水道三百六十有二」。在橋的東、西和中部,還建有五座「憩亭」,兩側設有扶欄,還有石塔、石將軍等文物。橋中段的「水心亭」;俗稱「中亭」,是從前五亭僅存的一座,但亦幾經重修,現存為清代的建築。亭的周圍保存著歷代修橋碑刻十三座。亭上石柱,刻有古代無名氏所撰之對聯,下聯為「天下無橋長此橋」,既括了安平橋長度冠於古代橋梁之首。安平橋的橋墩有長方形墩、半船形墩和船形墩三種形式,橋基則採用「枕木卧基法」,以砂為基底,枕木交叉相疊其上,再在枕木上建造橋墩,與洛陽橋筏形基礎迥異,有所創新。
自南宋建橋以來,雖經十餘次的重修,但舊的不斷破損,橋板斷折,橋墩倒塌,傾斜。1980年國家撥出專款進行全面修復,1985年5月工程竣工。安平橋恢復了歷史的面貌。
安平橋規模之宏偉,工程之浩大,結構之壯美,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

【東西塔 宋】鯉城區開元寺 我國現存最高石塔,高48.24米
東西塔:我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位於泉州市區西街開元寺內。

開元寺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寺廟規模宏偉,佔地面積7.8萬多平方米。氣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壇、藏經閣和東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築藝術和獨具魅力的神韻著稱於世。為全國重點丈物保護單位。
座落在開元寺中兩側的雙塔,東為「鎮國塔」,高48.27米;西為「仁壽塔」,高45.06米。東、西兩塔是我國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對石塔。
鎮國塔始建於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初為木塔;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易為磚塔;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公元l238年——1250年),改為現存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構的花崗岩石塔。仁壽塔,始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初為木塔;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年-1189年)易為磚塔;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年——1237年),改為現存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構的花崗岩石塔。兩塔塔座均作須彌庄形,塔每層開四門設四龕,門龕位置逐層互換。外有平座扶欄,遊人可環塔遠眺近矚。塔頂有剎,剎尖高托澳金鋼葫蘆,映日閃閃發光。八條鐵鏈從塔剎上盤斜系於八個角脊,每個角脊下還懸掛小銅鍾,全塔共四十個。塔心為八角形實心體,每層修有樓梯,供遊客上下。塔每層的門龕兩旁有武士、天王、金剛、羅漢等浮雕像計八十尊,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塔須彌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青石浮雕佛傳圖,故事多取材於佛經及古代印度的民間神話傳說,然後用繪畫雕刻的手法表現出來,更顯得生動、精緻、珍貴。
東西兩塔歷經風雨侵襲,地震搖撼,仍屹然挺立,表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獨特標志和象徵。

【草庵摩尼教寺 元】晉江羅山華表山 我國僅存的摩尼教寺廟
草庵摩尼教寺: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廟,位於晉江華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實物依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載,摩尼教在我國舊稱「明教」。其教義是雜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的。公元3世紀中葉在波斯創立。唐武後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傳入中國。與此同時,有摩尼教高僧呼祿法師傳教入閩居泉,卒後葬清源山南麓。明初,由於明太祖嫌其教義上逼國號,遂擯其徒,毀其宮,摩尼教從此一蹶不振,逐漸被其他宗教所融合。因此,泉州草庵摩尼教寺便成了僅存的珍貴史跡。
草庵始建於宋代紹興年間,初為草築故名。元順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為石構歇山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檐下用單挑出拱。正廳內依崖鑿一圓形佛盒,直徑1.9米,圈內浮雕一尊摩尼尤佛坐像,佛身高1.52米,寬0.83米,面容圓潤,眉毛隆起,散發披肩,顎下二條長須,臉、身、手三部分巧妙地利用岩石不同的自然色調構設,風格迥異.背雕毫光四射紋飾,世稱「摩尼光佛」。在20世紀80年代初,此地曾發掘出宋代明教會的磁碗,證實宋時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躍。
草庵摩尼教寺引起了世界學術界、宗教界的巨大興趣。1987

H. 中學一下讓學生住校16天,元旦放假只有2天怎麼舉報

因為中學課程緊張這樣安排也是合理的。

熱點內容
班主任節視頻 發布:2025-05-21 08:52:45 瀏覽:440
教育審計 發布:2025-05-21 08:48:59 瀏覽:628
怎樣形容教學樓 發布:2025-05-21 08:36:49 瀏覽:274
怎麼入的的 發布:2025-05-21 07:49:33 瀏覽:303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總結 發布:2025-05-21 06:53:13 瀏覽:312
夜景英語 發布:2025-05-21 05:00:05 瀏覽:188
中學安全教育教案 發布:2025-05-21 04:19:50 瀏覽:517
做愛的教學 發布:2025-05-21 03:39:29 瀏覽:183
傑肽生物 發布:2025-05-21 03:31:26 瀏覽:234
風暴教學 發布:2025-05-21 01:54:07 瀏覽: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