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西縣第一中學
1. 少數民族風俗人情 文字介紹
我國的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維西、中甸及。蒗縣的永寧區、德欽、永勝、鶴慶、劍川、蘭坪等縣和四川省鹽源、鹽邊、木里等縣,西藏的茫康縣也有分布。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納西族人口數為308839。根使用納西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同漢族交往較多,群眾多能使用漢語文。納西族曾在古代有過表意的象形文字,稱東巴文;另一種是表音的音節文字,稱為哥巴文。但都未在群眾中推廣使用,只是記載了古代的許多詩歌、傳說、故事和宗教經典。1957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方案。
根據史書記載,納西族的先民與漢代稱「氂牛夷」,晉代稱「摩沙夷」,唐代稱「磨些蠻」的部落有密切的淵源關系。這些不同的稱謂,當是不同時期文獻記載的同一族稱。公元3世紀初,越膂郡定作縣(今四川鹽源)已有「摩沙夷」居住。8世紀末葉,在今麗江金沙江流域和鹽源雅礱江流域也有「磨些蠻」的分布。從三國到唐初的數百年間,雅礱江以東的納西族先民逐漸向西南遷徙;鹽源以西金沙江流域一帶的磨些族亦逐漸聚集於麗江地區並繁榮起來。定作地區的磨些部落,在唐代曾有一部分渡過金沙江,向南進入洱海東部今賓川一帶建立了「越析詔」,亦稱「磨些詔」,為當時洱海地區六詔之一。唐代吐蕃勢力興起,向東向南擴展。唐朝為了防禦吐蕃,扶持六詔中的蒙舍詔統一其他五詔,建立南詔政權,成為一個強大的地方勢力來牽制吐蕃。今麗江、永寧一帶成為南詔、吐蕃角逐之地,先後為吐蕃、南詔所統治。公元1253年,蒙古征大理,由麗江東境渡江,木氏祖先麥良迎降,被授為茶罕章(麗江)管民官。1276年置麗江路,設軍民總管府,麥良子孫世襲總管。麗江路隸雲南行省,屬呈朝中央的一級地方政權。明初,納西族首領木得被授為世襲麗江府土官知府,統治納西族和附近各族人民。清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麗江地區實行改土歸流,世襲麗江土知府改為流官知府,木氏由世襲土知府改為土通判。
社會經濟
麗江地區納西族社會在唐代有了進一步發展,畜牧業生產居於社會生產的主要地位。從10世紀初葉到13世紀中葉,麗江地區納西族的農業生產超過畜牧業而居社會生產的主要地位,手工業也有了一定發展。元代麗江地區已出現「民田萬項」,「地土肥饒,人資富強」。明代中葉,麗江納西族社會已進入了領主經濟發展的階級。明代後期,麗江地區由於受到鄰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影響,開始出現了土地的買賣和租佃,從而產生了地主經濟。清雍正元年,麗江「改土歸流」,為地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鋪平了道路。至20世紀40年代末期,納西族雖早已進入封建社會,但各地發展不平衡。麗江、維西南部和永勝等地為地主經濟的地區,並出現了資本主義的因素;中旬縣的金江、三壩等地區有領主經濟的殘余;維西縣的北部、寧蒗縣的永寧和四川的鹽源等地基本上是領主經濟的地區。
農業是納西族的主要經濟部門,主要種植大米、玉米、土豆、麥類、豆類和棉、麻。金沙江「河套」地帶,是著名的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繁多,以享有「植物倉庫」之稱聞名於世。地主經濟地區的農業生產基本上已達到相鄰地區的漢族、白族的水平。占人口10%的地主、富農佔有60~70%的土地,農民向地主交納地租,租率為50~80%。高利貸剝削殘酷,年利率為100~300%。此外,有的地主還強迫農民每年為地主服無償勞役一兩個月,交納「禮米」和貢獻一定數量的土特產。這類地區的商業資本也相應地有所發展。抗日戰爭後期,中緬之間的交通為日本帝國主義所破壞,中印貿易活躍起來,麗江成為印度、西藏與內地貿易的樞紐,於是麗江城區出現了一些擁有巨資的商業資本家,其中有的是納西族地主兼工商業者。這些地區,特別是麗江r縣的手工業比較發達,有銅器、鐵器、皮革製造及紡織、造紙、縫紉、建築、雕塑等行業。銅器和皮革製品遠銷接壤的民族地區。
在解放前的漫長歲月里,納西族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一樣,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剝削,生活極其困苦。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推行反動的保甲制度,在封建領主經濟地區,把保甲制度與土司制度結合起來,於是納西族人民又加深了一層苦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納西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順利地進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並於1961年成立了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人民繹討40多年的開發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幹部的60~70%是納西族幹部。由於興修水利,增加灌溉面積,改良土壤,實行科學種田,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林、牧、副業也有了較大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納西族地區的工業主要是個體小手工業和少數工場手工業,現已建成機修、採煤、發電、電機、化肥、造紙、水泥、毛紡、化工、制葯等中小型工業企業。他們生產的藏鞋、包銀木碗、銅鎖等民族手工業產品,暢銷各個藏族地區;勞保皮手套、各類皮褥子、虎牌豬鬃、窖酒等名牌產品,已成為外貿出口物資,享有盛名。過去,納西族地區沒有公路,行羊腸小道,運輸靠人背馬馱;現在麗江地區70%以上的村都通了公路,90%的鄉都通了公共汽車。過去麗江地區中學極少,有的縣沒有中學,多數鄉村沒有小學。如今僅麗江縣就有40多所中等學校,適齡兒童都上了小學。有了自己的大學生和科技人員。以往納西族地區缺醫少葯,經常流行多種疾病和瘟疫;現在醫療衛生人員遍及鄉村,基本上消滅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文化藝術
納西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納西象形文字產生於1000多年前。最初為東巴教徒傳授使用,寫《東巴經》,故亦稱為東巴文。13世紀初年,又創造了一種表音文字,叫哥巴文。《東巴經》卷帙浩繁,是納西族的宗教經書,是研究納西族社會歷史發展、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的寶貴資料。對這兩種文字產生的時間尚有不同看法。
明代麗江土司木氏努力學習和傳播先進的漢文化,土司木公的《雪山始音》等六部詩集,木青的《玉水清音》詩集,木增的《雲過淡墨》詩集,得到了明代學者楊慎、徐霞客的贊許,《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分別選收了木公、木增的詩。到清代中葉,又出現了一些傳世的詩文作品,如馬之龍的《雪樓詩鈔》,桑映斗的《鐵硯堂詩集》,都有一定的造詣,反映了當時漢族文化在納西族地區的進一步傳播和發展。
納西族廣大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創世紀》,是一部描寫納西族人民開天壁地、與大自然博斗、歌頌勞動、反映男女忠貞愛情的著名的長篇史詩。還有《游悲》、《相會調》等都是以浪漫主義色手法、富於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文學作品。納西族人民能歌善舞,在生產勞動或民族節日中常有群眾性的歌舞活動。民間流傳較廣的有「喂麥達」、「哦熱熱」、「阿麗麗」等古老歌舞曲調。樂曲以笛子曲、口弦曲、葫蘆笙誤區較為普遍,優美清新,粗狂有力。《白沙細樂》和《麗江古樂》是有名的兩部大型古典樂曲。
著名的寺廟建築,如麗江白沙「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五鳳樓」(福國寺內)及束河「大覺宮」等,是一群明代建築,其技術既揉合了納西、漢、藏3個民族的傳統風格,又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壁畫頗有藝術價值,表現了納西族人民吸收漢、藏藝術以豐富自己藝術創作的智慧。
風俗習慣
新中國成立前,麗江、維西、永勝部分地區的納西族,基本上屬於封建地主經濟下的個體家庭。普遍盛行一夫一妻制,夫權極大。婦女社會地位低下,無財產繼承權。在永寧和四川鹽源境內的部分納西族中,直到民主革命前夕,還殘留著以女性為中心的家庭制度。家庭世系按母系計算,子女從母居。婦女為家庭的主要人物,擔任家長。財產是母系繼承製,由母親傳給子女或由舅父傳給外甥或外甥女。這類地區在婚姻的締結方面,有「阿注」異居、「阿注」同居、結婚三種形式。締結「阿注」關系的雙方通常是男子晚間到女家過偶居生活,次日清晨返回自己家中。這種婚姻關系沒有共同的經濟基礎,因而建立和解除相當容易。由這種「阿注」關系所生的子女,屬於母方,男子對這些子女沒有必須扶養的義務。「阿注」關繫到中年以後,一般都固定下來。還有一些男女,通過「阿注」關系的發展建立一個家庭。子女完全可以確認父母,如是女居男家,子女的世系按父方計算;如是男居女家,子女的世系則按母方計算。此外,姊妹共夫,兄弟共妻的群婚遺風,在個別村落還有發現。解放後,隨著婚姻法的貫徹,舊有風俗等已有改變。
喪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後部分地區開始盛行土葬。
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大體與漢族相同。麗江納西族婦女身穿大褂,寬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圍腰,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綴有刺綉精美的七星、旁綴日、月,表示勤勞之意。寧蒗納西族婦女著長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頭,佩大銀耳環。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新中國成立前,納西族比較普遍地信仰「東巴教」,這是一種多神教,天、地、山、水、風、火等自然現象和自然物都被視為神靈,巫師稱為「東巴」。凡遇婚喪、年節、治病,都要請東巴念經。在明代,喇嘛教傳入麗江地區,曾為部分納西族群從所信仰。道教、基督教都曾先後傳入,但信仰者不多。
納西族傳統節日有「正月農具會」、「三月龍王廟」會(現為物資交流會)和「七月騾馬會」。此外,還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火把節等。
2. 迪慶總共有幾所高中
中甸一中 [有38個班級] 維西一中 [有31個班級] 中甸縣第五中學 [有22個班級]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 [有18個班級] 迪慶州民族中學 [有9個班級] 維西一中 [有8個班級] 中甸第五中學 [有7個班級] 中甸五中高二班 [有6個班級] 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 [有6個班級] 中甸五中 [有6個班級] 中甸縣第三中學 [有5個班級] 中甸縣第一中學高45班 [有5個班級] 雲南省香格里拉第五中學初32班 [有4個班級] 迪慶香格里拉一中 [有4個班級] 迪慶州民族中學高13班 [有3個班級] 中甸縣第一中學 [有3個班級] 中甸五中初23班 [有3個班級] 維西二中 [有3個班級] 維西一中 [有3個班級] 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 [有3個班級]
採納哦
3. 關於怒族的資料
人口為28759人。
民族概況
我國的怒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碧江、福貢、貢山3縣,蘭坪、維西兩縣也有怒族聚居。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怒族人口數為28759。使用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各地語言差別很大,碧江、福貢、蘭坪等地怒語互相不能通話。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漢文。
怒族自稱「怒蘇」(碧江),「誓阿怒」(福貢)和「阿龍」(貢山),是怒江和瀾滄江兩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由早期居於今雲南省福貢、貢山的土著與唐代「廬鹿蠻」的一部分發展而來。但各地怒族還保留著自稱、本民族語言等特點。怒族地區從八世紀起,先後受雲南的南詔、大理政權管轄,元、明以後屬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統治。從17世紀開始,怒族除受麗江納西族木氏土知府所屬維西康普土千總和葉枝土千總統治外,還受察瓦龍藏族土干總和喇嘛寺及蘭坪菟峨白族羅姓土司的管轄。此外,遷入怒江地區的僳僳族頭人也開始強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奪怒族人當奴隸。辛亥革命後,1913年在蘭坪縣的營盤街設立怒俅殖邊總局,先後設置菖蒲桶(貢山)行政委員公署及上帕(福貢)、知子羅(碧江)2個殖民公署;1918年,統一改為行政委員公署。1933年,國民黨政府又將3個公署改為貢山、福貢、碧江3個設治局,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
社會經濟
怒族很早就從事農業生產,至清代已經開始種植麥類和蔬菜,但仍獵禽獸以佐食,手工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當時怒族已同外界發生密切的交換關系,以黃連到內地出售,內地的各族商人販運食鹽到怒江,彼此交換。1929年以後,碧江的知子羅、福貢的上帕等地辟為定期集市,銅幣、紙幣等貨幣開始流通,怒族中出現了一些季節性的小販。目前怒族民間保存著少數的石刀、石斧,說明曾經歷過石器時代。他們曾經以木、竹製鋤作為農業生產的工具,直到16~17世紀開始使用鐵制工具後,有些人還繼續使用這種木、竹鋤。
怒族最初使用的鐵制工具是刀、斧。在刀耕火種落後耕作方式下,他們使用鐵鋤。後來才傳入鐵犁,實行犁耕。但山地耕作仍停留在刀耕火種或者鋤耕階段。貢山一區的怒族所用鐵制工具曾受到納西族和藏族的很大影響。
碧江怒族的農業耕作技術比福貢和貢山怒族都要粗放,早期的刀耕火種的落後耕作方式占著絕對優勢,這種情況與落後的生產力水平是一致的。福貢地勢、土壤都比碧江為好,又由於交通方便而便於購置農具。因而鋤犁耕作技術比碧江先進。碧江、福貢和貢山三地的怒族生產力發展程度不同,土地制度有差異性,福貢地區的怒族個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公有的土地保留較少,但仍保存著個體成員共同佔有的集體耕地。貢山一區的怒族因受到藏族、納西族的影響,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這里形成了以地緣聯系為紐帶的村社,在村社內部存在兩種土地所有制:村社內未經墾耕的山地和森林屬於村社所有;經過墾耕的土地歸個體家庭長期佔有。此外,還存在個體家庭間的共耕耕地。由於鐵制工具在農業生產上的廣泛使用,已能生產出一些剩餘產品,從而使交換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當時已產生僱工,其工資分實物工資和貨幣工資兩種。在怒族社會內外還出現了借貸關系,有實物和貨幣兩種借貸,實物借貸多半是租借牲畜、糧食。同時已開始發生土地抵押和蓄奴現象。
建國前,怒族地區有的古老村寨還保存著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公社的某些特點。在以血緣為紐帶的個體家庭成員間,保存不同形式的土地公有制和正在發展的個體土地私有制。碧江甲加、羅宜益的家庭公社保存的特點比較顯著,他們曾以圖騰作為共同的祖先。福貢怒族氏族血緣組織為「提其」,每個提其都出自一個共同的始祖。根據血緣關系的親疏,形成若干近親家庭成員集團「的康」。由於成員不斷增加,在每個「的康」之下,又形成近親兄弟關系「的拉」。「阿沙」是家族公社的領袖,負責處理公社內外的公共性事務,調解成員間的糾紛,對外代表公社處理公社間的事務。
建國前,分布在蘭坪菟峨和少數散居在維西縣的怒族人民,生產與生活水平與漢、白、納西等族相似,早已進入封建社會。
新中國成立後,怒族人民獲得了解放,實現了當家作主的願望,1954年8月成立怒江僳僳族自治區(包括怒族分布的碧江、福貢、貢山等縣),1957年1月改為自治州。1956年10月1日,成立了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從怒族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區別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方法,幫助怒族人民進行社會改革,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四十多年來,怒族地區生產不斷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過去連一根鐵釘也不會製造的貢山縣,現已建起了農具廠,怒江州有了十幾個行業的幾十個廠礦企業。過去沒有水利可言的山坡旱地,如今修鑿了溝渠,開出了梯田,糧食產量成倍增長,以往崖陡路險,山封江鎖,交通極為閉塞,現已修通了數條公路,修整了大量驛道,在江河上架起了鋼索吊橋。怒族地區的文教衛生事業也有了較大發展,過去怒族地區文化非常落後,在國民黨設治局統治怒江幾十年,只培養出一、二十個怒族小學生,現在縣有中學,大部分村都有小學,80%以上適齡兒童入了學。昔日怒族地區痢疾、傷寒、霍亂、天花十分流行,如今從州至縣、鄉、村已初步建立了醫療衛生網,基本上控制瘟疫疾病的流行,有效地保證了人民的身體健康。
文化藝術
怒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1957年初,發現了怒族古代繪畫——洞穴壁畫和崖畫。洞穴壁畫畫在碧江縣一岩洞的洞穴壁上,上有七幅圖畫,畫中圖形清晰可辨,如太陽、魚鳥、牛馬等,以紅色顏料作畫,筆畫簡煉,線條粗獷、形象生動。在一些石壁上也有這類崖壁畫。據學者們推測,此畫屬史前的原始繪畫藝術,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怒族詩歌大部分為即興編唱,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點,其曲調有一定格律,內容廣泛,形式完整,以琵琶、笛子、口弦、葫蘆笙等伴奏。流傳較廣的有《祭獵神調》和《瘟神歌》。此外,還有反映農業生產的收包穀調,反映男女愛情的求婚調《婚禮歌》和表示悼念死者的哀嘆調等。在民間傳說中,流傳較廣的有《大力士阿洪》、《茂英充》等,描述了怒族的先民與大自然頑強斗爭的故事。《瞎子求醫》、《神仙草》等歌頌真、善、美,鞭撻殘忍和邪惡,充分反映了怒族人民善良、互助、知恩必報的美德和對邪惡勢力的憎恨。
怒族是一個喜愛歌舞的民族,其舞蹈內容十分豐富,大部分為模擬動物的活動形象,如猴舞、雞舞、喜鵲舞、鳥王舞等,也有表現生活場景和反映生產活動的,如鍋庄舞、洗衣舞、秋收舞、割麥舞等,此外還有琵琶舞、腳跟舞等。舞蹈動作粗獷豪放,敏捷有力,節奏鮮明。無論喜慶和哀怒,怒族人民都能用歌舞來表達真摯的思想感情。如在婚禮宴會上,老年人唱的《婚禮歌》,先從人類起源唱起,分為《創世》、《談情》、《牧羊》、《剪毛》、《迎親》等章節。
風俗習慣
怒族男女服飾多為麻布質地,婦女一般穿敞襟寬胸、衣長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後擺的介面處,綴一塊紅色的鑲邊布。年輕少女喜歡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條圍裙,並在衣服邊上綉上各色花邊。男子一般穿敞襟寬胸、衣長及膝的麻布袍,腰間系一根布帶或繩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於裝東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裝飾,婦女用珊瑚、瑪瑙、料珠、貝殼、銀幣等穿成漂亮的頭飾和胸飾,戴在頭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類的耳環,喜歡用青布或花頭巾包頭。男子蓄長發,用青色布包頭,裹麻布綁腿,喜歡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怒族主食為玉米、養子等。貢山北部怒族還從藏族那裡學到種植青稞、燕麥,食青稞面。少數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響,有時也吃酥油糌粑。副食除雞、魚、豬、羊、牛肉外,還有獵獲的野味。怒族普遍喜歡吃飯菜合煮的較稠的飯粥,將野味一起煮在裡面,鮮美可口。怒族男女均喜飲酒,並喜歡豪飲。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兩種,在木樁上鋪設木板或竹篾席建成。一般都為兩間,外間待客,並設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鐵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燒飯之用。內間為主人卧室及儲藏糧食,不許外人進入。
建國前,怒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為主,少數頭人和富裕戶也有多妻的。各地較普遍流行轉房制。男子婚後,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建新屋,與父母分居,並分到少量財產。但小家庭在生產生活上仍然與父母及整個家族保持著共同耕作及相互協助的義務。幼子與父母同住,父母死後,所遺土地、牲畜、房屋主要歸幼子繼承。世系按父系計算。碧江怒族實行的父子連名制,是計算世系和財產的重要標志。貢山的怒族有重喪的習俗;福貢、碧江怒族的先民行火葬,有氏族墓地。現行土葬。
宗教信仰
怒族人民仍保留較多的原始宗教殘余,相信萬物有靈,奉行自然崇拜,巫術是較普遍的宗教迷信儀式。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編)
國家民委網站
4. 雲南省有多少所高中及名單
雲南省高中名單:
1、五華區
雲南大學附屬中學、雲南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雲南師大第二附屬中學、雲南師大附屬外國語學校 、雲南師范大學、五華區實驗中學、雲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二中學。
雲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九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二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學、雲南紡織廠子弟學校、昆明市五華區第一中學、昆明市明德中學 。
2、盤龍區
雲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六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十二中學、昆明市女子中學、昆明市第二十八中學、昆明市盤龍區第一中學。
昆明市第三中學、昆明市第二十六中學、昆明第十五中學、昆明第十六中學、昆明鐵路局第七中學昆、明鐵路局第三中學、昆明鐵路局第五中學 。
3、官渡區
雲南民族中學、雲南省昆明市三十四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三十一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九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一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五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十一中學、雲南省昆明市第十七中學、雲南省民族中學。
(4)維西縣第一中學擴展閱讀:
雲南省近年來高考成績在600分以上的考生突破5000人,本科上線考生均在130000人以上。日前,省招生考試院發布統計數據顯示,雲南省高考成績呈現穩中有升態勢。
可喜成績的背後是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扎實推進。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中階段教育綜合改革,出台了《關於促進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辦學條件,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增加優質資源總量,高中階段教育教學質量實現穩步提升。
一批學校結合自身特點,開展特色化辦學,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正逐步縮小與發達地區同類學校的差距。
5. 介紹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
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總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灣省),當代回族通用漢語,不同地區持不同方言。
關於回族分布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大分散」主要表現為全國2000多個縣(市)幾乎都有回族分布。「小聚居」的特點集中體現全國回族居住的情形中,在西部省區,回族以連片聚居為特點,反映在回族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在北方或西部地區。
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
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為伊斯蘭,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生活,習俗固守回族傳統,遵循教規,講究衛生,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
回族服飾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回族特點的穆斯林服飾——男子多帶小白帽,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
(5)維西縣第一中學擴展閱讀:
根據伊斯蘭教的規定,回族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禽,均需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後屠宰,否則不能食用。
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煙、不飲酒,但特別喜歡飲茶和用茶待客。由於分散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飲茶習俗,北方回族地區有罐罐茶;雲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
蓋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種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寶蓋碗茶」,即蓋碗內泡有茶葉、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紅棗、桂圓、葡萄乾(或蘋果乾)等。
6. 維西縣到拉薩市沿途有什麼景點
一般情況下,有兩條路線,恰好我兩條路線都走過。下面來說一下個人看法:
1,走怒江,經過丙察察,一路北上到波密,林芝,最後到拉薩。這條線路重點在怒江沿線風光,六庫,貢山,福貢,都有不少怒江特有風光,值得一去。然後進入西藏的察瓦龍鄉,算是正式走進西藏,著名的丙察察具有一定的挑戰,這兩年在修路,現在路況應該好太多了,也不必太擔心。出名的大流沙,仙人掌林就在這段,然後到察隅縣,三月的桃花堪比塞上江南,波密的森林晴天景色尤為震感,波密到林芝路上還有「魯朗林海」,上色季拉山運氣好還能看到南迦巴瓦峰(中國十大最美山峰之首)。然後到林芝,繼續往西,不多遠就到巴松措,晴天風景獨美。最後抵達拉薩。當然,路上還有很多其他景點,太多不一一例舉。
2,走德欽,到芒康,左貢,八宿,波密(然烏湖)以後跟線路1重合。這條路線可以在德欽飛來寺看梅里雪山(也是中國十大最美山峰之一),德欽到芒康段稍顯枯燥,隨後進入318國道,芒康到然烏中間有非常多的「抖音打卡點」比如72道拐等。但就旅遊景點而言,跟第一條線路比起來,還是要差不少。
7. 迪慶總共有幾所初中
香格里拉縣第六中學 / 上江鄉格蘭村 / 8835101 香格里拉縣第五中學關心青少年家長聯育協會 / 第五中學 / 8222840 中甸縣第一中學 / 建塘鎮老州街文化路11號 / 8222941 雲南省香格里拉縣第五中學 / 建塘鎮建塘東路33號 / 8222840 雲南省香格里拉縣第二中學 / 金江鄉吾竹村 / 8810225 雲南省香格里拉縣第三中學 / 虎跳峽鎮橋頭居民委員會 / 8806135 雲南省香格里拉縣第四中學 / 三壩鄉白地村 / 8866065 德欽縣第二中學 / 霞若鄉霞若村公所 / 8516162 德欽縣城鎮中學 / 昇平鎮南坪街 / 8412261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葉枝中學 / 葉枝鄉葉枝村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塔城中學 / 塔城鄉響古村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拖枝中學 / 永春鄉拖枝村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維瞪中學 / 維瞪鄉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第一中學 / 保和鎮 / 維西縣葉枝中學 / 葉枝鄉葉枝村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第二中學 / 保和鎮下北門 / 8626477 維西縣第二中學勤儉服務公司 / 保和鎮北街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白濟汛中學 / 白濟汛村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康普中學 / 康普中學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攀天閣中學 / 攀天閣鄉皆菊村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永春春色中學 / 永春鄉白帕村 / 維西縣巴迪中學 / 巴迪鄉巴迪村 / 維西縣康普中學 / 康普鄉康普村 /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藏文中學 / 香格里拉縣建塘鎮文化路 / 8224550 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 / 香格里拉縣建塘鎮長征北路81號 / 8224094
8. 雲南維西縣有什麼特產
維西百花蜜是雲南迪慶維西縣的特產。維西百花蜜發展歷史悠久,早在1500年前傈僳族先民遷居縣地後即與當地野生土蜂(東方蜜蜂)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們在生產生活中逐步學會了採集野生蜂蜜過度到家養中蜂以供生產、食用。維西百花蜜是由東方蜜蜂喜馬拉雅亞種採集高寒深林多種蜜源植物的花蜜、分泌物和蜜露,與自身分泌物混合後,經充分釀制而成的成熟蜂蜜。色澤呈琥珀色或深琥珀色,常溫時呈粘稠流體狀,有典型的自然花香氣息,口感濃厚孕柔、餘味清香悠久,屬蜜中珍品。
維西核桃維西縣生物資源研究及開發協會維西縣核桃種植總面積達到40萬畝,每個農村人口平均擁有2畝以上核桃林。
維西烏骨羊維西縣生物資源研究及開發協會烏骨羊肉質鮮美,黑色素含量豐富,具有滋陰補陽雙重保健功能。肉:益氣補虛,用於腰膝酸痛。骨:祛風止痛,用於風濕、四肢麻木等。羊胎盤可益腎、壯陽、補虛、調經,產後滋補有特效,另外心、肝、膽、血、腎、甲狀腺等均可入葯。所以烏骨羊全身都是寶,具有向葯品、營養保健品深層次開發不可估量的價值。
普米族群眾愛吃豬頭肉,善做豬頭肉。他們把豬頭切下,刮洗干凈,烤黃,再放在鍋里慢慢燉熟,那悅目的顏色和撲鼻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
琵瑟肉是一種採用藏族傳統的腌肉方法製作的肉食。在迪慶藏族人家過大年三十時,豐盛的晚餐桌上有一道肉色油亮鮮紅,肉味濃烈香鮮的腌肉。
維西甜茶先用紅茶熬汁,再加入牛奶、白糖,香甜可口,營養豐富。亞東地區的甜茶做法尤其講究,更是別有風味。
維西蒸牛舌,藏語音傑郎最。多見於拉薩等地。以牛舌肉為主料,經煮蒸而成。特點是入口軟嫩,味道鮮美而帶椒香。
維西縣風干牛羊肉,風干肉往往是在每年的十二月底做,這時氣溫都在零度以下。通常將牛、羊肉切成條狀,也有的抹上鹽和一些野生的佐料,掛在通風、陰涼的地主,讓其冰凍風干,既去水分,又保持鮮味。第二年春季即可食用,口感酥脆、味道鮮美。
維西氽灌腸又稱三腸、五腸。以新鮮羊小腸為衣,分別灌以羊血、羊肉、青稞面或豆面,氽灌腸分稱血腸、肉腸、面腸,合稱三腸;另有灌以羊肝、羊油者,分別稱肝腸、油腸,與前三腸合稱五腸。此菜多為藏族同胞在新年時成批灌制,供年節氽食。
9. 張澤軍的人物履歷
1981.08——1983.08,在雲南省麗江縣紅岩中學任教;
1983.08——1985.07,在雲南教育學院政教專業學習;
1985.07——1987.08,在雲南教育學院政教系科學社會主義專業研究生班學習;
1987.08——1991.11,在雲南民族學院任教;
1991.11——1992.07,在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工作;
1992.07——1995.07,雲南省社會科學院農經所所長助理;
1995.07——1997.04,雲南省維西縣副縣長(掛職);
1997.04——1997.09,雲南省迪慶州委政研室主任;
1997.09——1998.10,雲南省迪慶州委農工部部長;
1998.10——1999.08,在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工作;
1999.08——2000.09,雲南省農業廳辦公室副主任(正處級);
2000.09——2003.08,雲南省農業廳辦公室主任;
2003.08——2004.02,雲南省農業廳畜牧獸醫處處長;
2004.02——2005.04,雲南省畜牧局副局長;
2005.04——2010.04,雲南省農業廳副廳長、黨組成員,省畜牧局局長;
2010.04——2014.05,臨滄市委副書記。
2014.05——2014.06,麗江市委副書記、市長人選
2014.06——2015.01,麗江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2015.01——2016.02,麗江市委副書記、市長。
2016.02至今,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第一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