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華僑中學
A. 新會華僑中學的辦學特色
學校始終堅持德育為首,教學為中心,走素質教育之路。
秉承「體健第一,品德至上,學問之功,貴乎勤奮」的校訓
(該校訓系由香港著名實業家、該校董事長、名譽校長黃球先生於1983年所題,並於2006年春重書以勉勵僑中師生)
「嚴、勤、細、實」的教風
「尊師、勤學、守紀、有禮」的優良學風
「全面貫徹方針,不拘一格育人」的辦學理念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學校提出「全面貫徹方針,不拘一格育人」的辦學理念,經過多年的實踐,逐漸形成了我校的辦學特色,並賦於其豐富的內涵:
其一是不單在文化知識方面育人,而且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其二是不單對成績基礎好的學生重視加以培養,而是不論什麼基礎的學生,都要讓他們在原來的基礎上有長足的進步;
其三是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培養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長,倡導學生「不比富氣比志氣,不比聰明比勤奮,不比基礎比進步」。
在德育管理實踐中,形成「三層兩序列」德育教育模式,以培養合格公民、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共產主義理想情操三個層次為目標,並通過不同年級和不同月份實現培養目標。在教學上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提高能力為主線」的「三主」教學模式,優化了課堂教學,高考、中考成績連續多年創歷史新高。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促使學生的素質向個性化和特長化發展,實現不拘一格育人的目標,每年均有不少體育類尖子生和藝術類尖子生被高校破格錄取。構建「中學教研整體化管理體系」,深入開展教育科研,「九.五」 期間開展「新會華僑中學辦學特色研究」和「素質教育與學科教學改革研究」,分別成為新會區教育科研立項課題,先後完成了多項實驗改革項目。「十.五」期間,又開展了「基於網路的校際協作學習研究」和「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研究」等,以此推動學校教育科研的發展。並於2007年推出了鄉土教材、校本課程《新會華僑華人史話》、《五十年的足跡》,立足僑鄉,面向學生,向學生講授。
B. 江門新會華僑中學的歷史
新會華僑中學創辦於一九五八年,至今已有四十七年歷史,是一所直屬公辦示範性完全中學。
學校現有教學班 59 個(高中 37 個,初中 22 個)。學生達 3150 人,在編教職員工 211 人,校園佔地總面積 47447 平方米,建築面積 32817 平方米。
建校四十多年來,在歷屆區委、區府、校董會以及華僑、港澳同胞的關懷和支持下,學校不斷發展,校容校貌日臻完美。一九九四年被評為廣東省首批一級學校, 1993 年加建了科學樓, 1995 年建成求真樓,並改建了運動場、游泳池; 2000 年加建了學校圖書館辦公樓,改建了校園圍牆,加大校園綠化工程的規模; 2002 年又改建了綜合大樓, 2004 年建成求真樓二期工程。至今校舍建築群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校園內綠樹成蔭,令人賞心悅目。學校建設布局完備,擁有教學樓和辦公樓 7 幢,建築面積共 5700 平方米 ; 科學實驗大樓設有 24 個功能室,內有儀器齊全的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生物實驗室、語音室、電腦室、地理室、舞蹈室、圖畫室、音樂室、階梯教室以及綜合用途室等,其中設有多媒體平台的功能室 7 個;兩座宿舍大樓七層高,建築面積 14000 平方米,擁有可供 10-12 人居住的宿舍 160 間,宿舍設備配套,室內整潔明亮;圖書館面積配有藏書室、閱覽室等,藏書量 83304 冊, 2002 年還建立了電子閱覽管理系統,正式對師生開放;體育場地有 300 米跑道田徑運動場 1 個、體育館 1 個、籃球場 5 個、排球場 3 個、羽毛球場 6 個,標准游泳池 1 個;校園內配有生物園、地理園、花圃園。校園網路已建成,並配備了實用的校園管理系統,提高和優化學校管理質量,是新會區首批建成校園網路的學校之一。目前我校現代化教育教學設備逐步完善,已達到國家一類標准,在 2003 年「省一級學校」復評中被復評組評價為「教學手段現代化有新的突破,成為新會的龍頭示範學校」。。
學校擁有一支「嚴、勤、細、實」良好教風的教師隊伍。教師隊伍教學經驗豐富,敬業樂業,富有創新精神和奉獻精神。其中高級教師 31 名,一級教師 70 名,教師達標率符合要求。
學校創辦以來,始終堅持「全面貫徹方針,不拘一格育人」的辦學理念,秉承「愛國、勤奮、求實、向上」的校訓,形成了「嚴、勤、細、實」的教風和「尊師、勤學、守紀、有禮」的優良學風。在德育工作上建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開展三個層次兩個序列」的德育教育體系,堅持公民道德教育;近年特別注重學生儀表風紀教育,使學校的德育工作走上了序列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在社會上受到廣泛的好評;在教學工作上結合學校自身特點,長期堅持「三主」教學原則(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培養能力為主線,狠抓素質教育,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從而使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辦成了一所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僑校,在社會上建立了良好聲譽。我校先後獲得廣東省僑資辦學優秀成果「吳漢良獎」二等獎、廣東省教育管理科學「吳漢良獎」三等獎、「廣東省綠色學校」 、「廣東省中學共青團建設先進單位」、「江門市先進集體」、「江門市師德建設先進單位」、 「新會區教育先進單位」、「新會區高考成績一等獎」、「新會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等殊榮。在廣東省一級學校評估中,被譽為是一所「校風、校紀優秀、校容校貌優美、教育教學質量高、社會聲譽高」的新型僑校。
在各級各類競賽中,學校均取得優異成績,獲得過國家、省、市的表彰和獎勵,學校的青少年科技活動製作的作品曾獲全國三等獎,學科競賽獲全國二等獎、省二等獎和三等獎,獲江門市、新會市一等獎等多項獎勵。體育健兒在新會區級運動會上,多人多項目獲獎。文藝比賽多次獲團體一等獎,學生的美術、書法作品曾選送日本國展覽,師生的攝影作品多次獲國家、省、市級獎勵。
多年來,學校為國家輸送了大量合格人才,升學率逐年提高,連續 19 年破歷史記錄。今年高考上重點線人數 69 人, 2A 線 296 人,第三批上線人數 434 人,前三批有 585 名學生被錄取,錄取率 93.5% 。
中考成績以絕對的優勢在新會排行第二, 440 名考生中尖子生 104 人,優秀生 173 人,省優良生 298 人,優良率 67.7% 。
數十年來,在政府及華僑、港澳同胞關懷下,學校建設不斷發展、完善、充實;在師生們共同努力下,學校在德、智、體諸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績。優美的校舍校容,良好的育人環境,優良的校風校紀,顯著的教學效果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被譽為是一所「校風、校紀優秀,校容校貌優美,教育、教學質量高,社會聲譽高」的新型僑校,成為新會僑鄉教育事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C. 新會華僑中學的師資隊伍
學校共有教職工近260人(在編專任教師225人),其中特級教師一人,高級教師38人,一級教師75人,學歷達標率100%。獲得省級榮譽的教師7人,江門市級榮譽的教師8人,新會區級榮譽的教師100多人次。
D. 新會華僑中學全國排名
第8.
E. 江門新會華僑中學是怎麼樣的一個學校,教師一個月大約能賺多少錢
新會華僑中學是江門市新會區僅有的兩所國家級示範性普通中學之一,學校本身學習風氣比較好,在新會當地屬於一流名校,僅次於新會一中。
新會華僑中學裡面的教師分為編制教師和非編制臨聘教師,如果是編制教師那麼福利待遇會非常好,五險一金自不必說,還有吃飯補貼和交通補貼等等;而如果是臨聘的教師,就只有一份工資,而且非常不穩定,隨時可能被解聘。
F. 新會華僑中學的介紹
學校創辦於1958年,由當時的新會縣歸國華僑聯合會發動全縣歸僑和僑眷籌資建成。文革期間被迫停辦,並先後易名為「反帝學校」、「朝陽中學」。1978年,新會人民政府復辦新會華僑中學,恢復校董會。並於1958年周恩來總理視察新會時,邀請同行的原國家政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主席、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先生題寫校名「新會華僑中學」。在政府和眾多海內外愛國鄉親的鼎力支持下,學校規模不斷擴大,現已成為江門市新會區人民政府直屬的一所公辦示範性完全中學。
G. 江門市新會區的中學排名
1、江門一中是一復所全日制、全寄制宿的學校,以「明志崇德,礪教篤學」為校訓,原校坐落於江門市區蓬萊山上,距廣州 101 公里(現已遷往廣東江門市金甌路138號),前身為景賢書院,創辦於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 1760 年)。
1930 年擴辦為市立中學,於1960年被認定為廣東省首批重點中學,2008年通過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督導驗收。
2、江門市新會第一中學創辦於1905年10月20日。一百年來,歷經時代風雨洗禮,學校不斷成長壯大。
在新會區委、區政府的關懷指導下,在教育行政部門的直接領導下,在港澳同胞的鼎力支持下,我校發展成為頗具規模的中學,被譽為「校風好、質量高、校園美、管理優」 的新會示範性重點中學、省市窗口式文明學校,是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
H. 新會華僑中學
新會華僑中學:創辦於1957年,是市屬示範性完全中學。1958年正式招生開課,至1994年9月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現有教學班46個,學生2657人,教職工162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17人,中級職稱教師53人。校園總面積47447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7908平方米。學校因「校風校紀優秀,校容校貌優美,教學質量高,社會聲譽高」而飲譽僑鄉,成為葵鄉教育事業中一顆璀燦的明珠。
教師待遇:新會區的中學教師目前年收入約2萬元,比江門市直的教師年收入起點3.6萬/年低不少。聽說為了建設教育強市,會逐步向市直看齊。
I. 誰知道高中新會華僑中學好還是江門二中公辦好還有棠下中學,二中民辦。這幾間升學率哪件最好給點建議
棠下你就別選了,環境差,升學率也不高,二中可以考慮,環境不錯,升學率的話,華僑口碑好點,升學率也高點
J. 江門市新會會城華僑中學怎麼樣
會城華僑中學是一所公辦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學,但是知名度並不高,因為會僑的校風和學內風都比較差,容在新會里屬於基層學校。
由於會僑的學生多數是一些農村學生或者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因此會僑每年的高考基本只有十來個本科生,剩下的都是大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