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綠色校園繪畫作品

綠色校園繪畫作品

發布時間: 2021-08-31 13:37:44

Ⅰ 適合小學生的校園詩歌

我是個孩子(原創的哦)
臨睡前

太陽好大
把所有快樂都融化
月亮好傻
一個人躲在夜裡閃淚花
星星是我腦海里的童話
書本里
一段音樂在生根發芽
草蟲的歌 呼喚我不要長大
老榕樹的枝丫 把我的夢想懸掛
什麼時候要出發
去尋找那個模糊的天涯
痴痴的祈禱
不會有四季的變化
暖暖的 有清風拂過面頰
撫慰我
我安心的睡著啦

我和她

她住在很遠的地方
遠的連我也找不到
當我思念她的時候
她會對著我微笑
日光下 肥皂泡
輕輕一碰就不見了
七巧板和漫畫書
親愛的
告訴我去浪跡天涯吧
為了她
我不停尋找
常常怪自己心太小
裝不下
卻什麼都想要
蝴蝶花還有三葉草
丁香的味道編織成了我們的草帽
牽著手 在奔跑
陽光
露水
蒲公英都飄落
喜歡這樣依戀 多美好
就這么擁抱 那旖旎的歲月
蓋過一切塵囂

隨筆

月光偷偷逃掉
陽光哭過的味道
星星的眼睛越來越少
誰偷去了我吟唱的歌謠
火把照亮了你的微笑
流淌的溪水 在山間嬉鬧
不要想 閃爍的燈火有什麼不好
午夜的寒蛩 不是我要的喧囂
馬蹄的印記 在雨後的泥土
微微的霧
秋雁一般的寂杳
蒼老的葉子
流連忘憂的枝梢
遺忘了 曾經的流浪
孤獨的漂泊
是傷感的注腳
任性的 傻傻的 執著於在早就蕪瘠天空尋找
風吹了 不見了 我睡了 想逃卻逃不掉
我會有一個很大城堡。有綠色叢林
巨大的壁爐紅紅的火在燃燒
冷的夜晚 也不會感到難熬

Ⅱ 綠色校園的相關詩歌

你可知復何處有綠樹蔭蔭?
你可知何制處有鮮花叢叢?
你可知何處有蟲鳥唧唧?
你可知何處的風景如畫?
假如你不知道,
那麼我可以告訴你,
這里有綠樹蔭蔭,
這里有鮮花叢叢,
這里有蟲鳥唧唧,
這里的風景如畫,
這里就是我們的校園,
這里就是我們綠色的家。
這就是
綠樹成蔭花成叢,
蟲鳥唧唧蔭叢中。
問次美景何去處?
只知校園此景中

Ⅲ 綠色校園詩歌

我們的校園多美麗

校園里,鮮花開,

小蜜蜂,采蜜來。

快來看,走廊里,

學生作品滿牆壁,

有書法,有繪畫,

還有剪紙和工藝。

教室里,新桌椅,

可以升降可以移,

四個軲轆在桌底,

輕輕一動就對齊。

多功能廳真神奇,

實物投影DVD

看電影,看動畫,

還能舞蹈和游戲。

處處都有新面貌,

校園美

教學樓,真熱鬧。

楊柳青青花兒俏。

同學們,蹦又榴。

講文明,懂禮貌。

老師,問聲好。

見同學,問聲早。

愛環境,出新招。

有垃圾,專人管。

見廢紙,彎腰撿。

護環境,人有責。

校園美,齊歡笑。

美術設計對人生有什麼影響和幫助

從上面所談的美術的范圍可以知道,美術不僅與人們的精神生活有關,而且與人們的物質生活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美術的社會作用,除了體現在一般藝術作品所共有的教育作用、認識作用和審美作用以外,它還具有其他藝術所無法比擬的實用的價值,那就是人類還要創造出更多更好更美的各種物質產品,以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這在工藝美術和建築中體現得尤其明顯。現代發達國家迅速興起並獲得很大發展的服裝設計、室內設計、工業設計、商業美術、環境藝術等新的美術領域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 人們常說:「愛美是人的天性。」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需要更多的美。創造美的任務雖然不完全依靠美術,但是,美術卻是創造美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美術的社會作用,歸根結底地說,是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密切相關的。 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心育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所謂「心育」為心理教育的簡稱,它是旨在培養發展學生的健康心理,從而促進其個性完善的教育。心育與德、智、體、美、勞諸育並駕齊驅,同步發展,是教育整體工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個子系統。最近,中央電視台報道,當令中學生約30%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心理障礙,當人把依賴、脆弱、焦慮、孤獨、固執稱為當代青少年(多為獨生子女)的五大不良心理。為此,正確認識和積極發揮美術的心育作用,是每個美術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任務。 美術作為美育的主要手段的途徑,它的主要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美術知識,也不僅僅是美術技能的訓練,而是通過學生內心達到審美狀態,良好心理得到培養和發展,不良心理受到療治和矯正,使各種心理功能趨於和諧,各種潛能協調發展,最後達到提高人的生存價值,體驗與實現美好人生的目的。這就是說,美術和美術教育還具有心育作用。那麼,美術和美術教育又具有怎樣的心育作用呢?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美術作品、美術構成因素的心育作用。 自古以來,美術及其教育活動就是人類醫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種手段。人們發現美術作品及其構成因素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療作用。英國心理學家斯賓塞曾經說過:「沒有油畫、雕塑、音樂、詩歌以及各種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樂趣便失去了一半,這就會給各種疾病的人侵洞開了門戶。」[1]遠古的美術作品,如古希臘神像、印地安人的圖騰和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賦予濃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而被人們當作祛病人邪,保佑吉祥平安的護身符。尼羅河畔胡夫金字塔那宏偉的形體和三角形的穩定造型,曾給千百萬埃及的奴隸造成巨大有心理震懾。近代中國的美術作品同樣具有強烈的心理效應,「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舊社會河北楊各庄的貧苦農民,看著貼在門上的門神(一種年畫),對幸福的渴望心理,得到暫時的平衡。蜿蜒逶迤的萬里長城、上下習舞的中國龍、徐悲鴻筆下昂首嘶鳴的奔馬,是中國氣派和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無不給每一個中國人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美國小說家歐·享利,構思一畫家的牆上畫的綠藤葉,支撐著病中少女的生命……所有這些都足以證實了美術作品在人心理上產生的巨大作用。 心理學家還認為各種圖案、標志,甚至單一的美術造型因素,例如某種線條、某種形狀、某種顏色、某種構圖,均可被視為傳達特定聯想信息的符號,給人以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影響。例如:水平線的開闊感、三角形的安定感、波形的動感、折線的煩躁不安感、旋形的弦暈感等等。據悉,二戰期間納粹集中營里,提審「犯人」的候審室的牆壁上繪著旋形紋樣,使人看了頭昏嘔吐,造成難以忍受的心理折磨、德國法西斯真可謂殺人不見血!著名的德國詩人歌德研究色彩的心理效應長達二十餘年,他證明「藍色能引起人心理的冷覺,紅色使人感到恐怖,綠色包含著善良與和解,具有安撫眼睛和心靈的能力。」[2]法國學者費勒,用握力計測量在不同色彩光線作用下人握力變化,他驚異地發現橙色光線刺激人的心理,使之興奮,握力增加四分之三以上。十九世紀末,俄羅醫生別赫捷列夫建立了一座專用顏色治療神經病的醫院,用藍色的房間環境來抑制激動型精神病患者,頗為成功。藍色首次實現了它的「葯物」功能。歐洲一位聰明的足環球教練,讓人把足球隊員休息時去的更衣室刷成藍色,以便創造出一種放鬆的氣息;但當他對隊員作最後鼓勵講話時,則讓隊員們走進塗著紅色的接待室,以便創造出一種振奮人心的背景,[3]這可說是善於發揮色彩心理影響作用的典型事例。作為美術教師應精通美術構成因素的心理作用,為教育教學中實施心育服務。 (二)美術作業過程的心育作用 通過美術作業(或創作)過程,使許多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疾病獲得治療、康復如初,中央電視台《夕陽紅》節日屢有報道。其實,對青少年來說,美術作業完成的整個過程,正是為他們設置了一種心理發展理想的環境和氛圍。美術教師應注意通過美術作業完成過程的自主性、秩序性和諸多困難,著重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有條不紊踏實操作的習慣、勇於排除困難的信心和決心,以克服其依賴心理、浮躁焦慮心理和脆弱心理。 美術作業的環境安靜、專業致志,具有嚴格的條理秩序性,有利於協助學生達到最佳的心理狀態。首先,美術作業過程是自由自主的,不帶有任何強制性,學生宜於在老師的引導下,敞開心扉,認識和發展自我,渲泄釋放自己的感情,通過嚴格的作業程序要求控制自我,在獨立完成美術作業中認識自我,久而久之,養成學生自知、自尊、自信、自強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育恰恰是青少年個性全面發展的核心問題。通過美術作業過程,學生自我意識覺醒,自我心理形成,他們自然會擺脫長期以來對家長和教師的依賴,使其依賴心理逐步得到矯正。也有相當數量的學生,缺乏認真完成美術作業的習慣,除了自身缺乏明確的學習目的外,嚴重存在浮躁焦慮心理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課堂上坐不下來,作業常是「半片子」,而美術作業強烈的秩序性是治療這類不良心理的良葯。老師要嚴格按照程序要求,一絲不苟地強化作業輔導,克服焦慮心理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另外,美術作業過程是學生艱苦細心的勞動過程,學生會遇到許多困難。例如,對理論理解的困難、美術材料准備的困難、粗枝大葉造成作業不佳的困難、缺乏良好習慣丟三拉四的困難、作業效果欠佳受到別人議論的困難等,要求學生完成一次作業,克服所遇到的各種困難,以增強抗挫折意識,矯正脆弱心理。 (三)美術作業最後成功的心育作用。 幫助學生使學生的美術作業獲得最後的成功,這一點對心育作用的發揮是至關重要的。盡管學生存在著某些心理障礙和諸多心理問題,但教師在輔導學生美術作業過程中,要注意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發現和表揚他們作業中包括作業過程中的優點,強化他們克服困難完善自我的動力——自己的長處、或強項。創設完全舒適的心理環境,為他們提供表現的機會。比如說,有的學生構思大膽,想像奇特;有的學生製作精細,一絲不苟;有的學生雖造型一般,但色彩漂亮;有的學生卷面整潔,態度認真;有的學生思想活躍,有獨特創見……教師作業成績評定中都應予以表揚。 按照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教師不要用顯而易見的刺激去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而是應在更深的層次上,讓他們通過發現自己「才能」的過程,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最重要的源泉之一。」[4]教師引導幫助學生把作業完成好,最後的成功,很重要。因為,它能讓每個學生都親身體驗到,通過努力和奮斗,終於獲得最後成功的愉快。使那些灰心失望的學生認識到「我也同樣可以畫得好(或做得好)」,使他們萌發積極向上的心理需要,以培養進取心理,克服自卑心理。美術作業的結果應該是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快樂。 (四)美術活動的心育作用 美術展覽、美術競賽、美術講座、美術牆報、美術興趣小組活動,校園美化等,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天地。在這些活動中,增多了學生交往的機會,協作的機會,有助於學生增強群體意識,在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平等、信任、同情、責任感等社會性情操內容得到極大擴充,同齡人間容易產生感情上的共鳴,集體活動與學生個人感情相結合,無疑對發展學生的自主心理、進取心理、相容心理、克服和矯治固執心理、孤獨心理、封閉心理是大有裨益的。美術活動「陶養吾人之感情,使之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已損人之見,以漸消沮者也。」[5] 總之,美術含有音樂及詩之意味,故感人尤深。美術作業過程(創作過程)須全身心地投入,美術寧靜致遠,具有不可替代的心育作用。

Ⅳ 圖畫作品的介紹

我很愛我們的學抄校,周圍綠樹成蔭,走,跟我來去看看吧!

剛進校園,你會眼前一亮,因為我們的校園雖然不大,但很整潔,春天裡草坪上的小草綠油油的,和我們一起成長。往右一拐,就是一個幼兒園,那裡好多孩子們,每天在快樂的玩耍。

出了幼兒園,有一塊長方形的苗圃,上面各種顏色的花草圍成一圈圈,好看極了。苗圃的中間,有一個魚池,魚池中矗立著一座假山,池裡養著很多小魚,紅的黑的花的,好可愛。我們每天經過這里,都會開心的唱著歌,圍著魚兒,看它們自由的游。

小路走到頭,過了一個月亮門,就是我們的操場了。看到我們的操場,你會感覺,這里的樹木可真多呀,簡直就是一個綠色的海洋。操場的周圍是一圈草坪,草坪邊是整齊的垂柳,隨著微風吹過,樹枝悠閑的飄盪著,象在跳著優美的舞蹈。操場邊有許多體育器材,我們在那裡鍛煉身體,讓我們一天天健康起來。

我好喜歡我的校園,我們在這里快樂的成長著。
具體還是要看你們學校什麼樣子。。

如何提高美術教學能力

新的小學美術新課程標准按學習方式把美術課程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大學習領域。美術教師如何在新的課程改革中,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魅力呢?筆者認為,只有不斷創新的美術教育,才能展現美術學科的獨特魅力。給學生一片自由的想像空間,最大潛力地挖屈他們內心世界的藝術美,進而來培養學生的藝術綜合能力。
一、教學方法要「靈活」,與生活並行,課堂中感受與眾不同的快樂
聽過許多特色的展示課,課堂表面的熱鬧非凡、花枝招展,難道這就代表了讓學生體會到美術課的快樂嗎?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趣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所以,我們在知識的傳授中應該充分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高興還是冷漠呆滯,對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還是越來越消極,對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這種關注應有機地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更要關注學生在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不能拘泥於教材。教學有法,亦無定法,貴在創造,妙在靈活。對於外來經驗,教師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借鑒、運用、發展。對不同的教材可採用不用的方法,讓學生對教師的教法常有一種「新鮮感」,以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讓美術課更接近生活。
二、鼓勵、引導學生創作方法要「多變」
感受與眾不同的快樂創造性思維訓練能有效地開拓和更新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具有明顯的效用性,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為美術課堂練習注入了新的活水。低年級學生較側重「聯想」訓練法。方式一:圖形聯想訓練。教師在宣紙上用各種顏色暈染形成肌理效果,讓學生展開想像,說說紙上變出了什麼?有的學生說變成島嶼,有的說變成老鷹、鹿角……還可以利用圖形讓學生進行大膽想像:如白色的背景上畫上幾個五彩的小圓圈,由此讓學生展開聯想:由這張畫你會想到什麼?有的學生說:天空上放飛熱氣球;有的學生認為,這是綠色的海洋里魚娃娃們吐的小水泡……這樣,讓學生展開聯想的翅膀,盡情想像,去享受圖形的變化帶來的快樂。方式二:添畫聯想訓練。教師提供一些不完整的線條或圖形,讓孩子們大膽地進行聯想添畫、補充畫面,比比誰完成的作品更生動、更有創意。小學生正處於思維活躍的年齡階段,他們有豐富的想像力,能想到成人不能想到的東西,如奇形怪狀的建築、五顏六色的天空、漂亮的精靈等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或沒有見過的東西,他們的這種創造能力是不可多得的。現代社會正需要這種不拘於格的創造意識,需要孩子們把想像運用到創造上,而美術被公認為是培養創造力最具成效的課程之一。
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在活躍的氛圍中體會美術學習的樂趣
在玩的過程中享受快樂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師要積極鼓勵孩子進行探索性玩耍,創造玩的條件,使其享受玩帶來的快樂,將枯燥的知識轉變為有趣的游戲,如智力搶答、講故事、變魔術等。在書中看到一位老師的《色彩的世界》一課是這樣導入的:課前,教師在桌前放了一杯無色的水,調動了孩子們的好奇心,教師以魔術師劉謙的形象出現,攪動杯中的無色水,誰知水在老師的攪動下慢慢散開變出很多種顏色,讓學生初步體驗色彩變化。像這樣的導入,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豐富了他們的想像力,讓他們感到無比快樂,從而使我們的教學目的得以實現。除此之外,在學生藝術創作的實踐中,我們還可以換換環境來教美術,而不一定讓孩子僅僅在教室這個單一的環境中創作。教師可以引導性的,讓他們自發地組織、設計、分工、討論,可以在音樂室、實驗室、操場上、校園里,有條件的甚至可以到學校附近的鄉間或小溪邊,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尋找美術、參與美術活動,讓學生走進美術,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享受美術的快樂,表達個人的情智,獲得審美體驗。
四、美術教學中材料利用的「多樣化」,
嘗試多角度的個性組合小學生興趣的穩定性較差,如果提供的工具材料是單一的、固定的,久而久之,會使他們感到乏味,降低學習積極性。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改變拓展工具材料的新鮮性和獨特性,引發學生興趣。要積極引導學生善於發現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引導孩子從多角度去聯想和製作,逐步養成從多思路創作作品的好習慣。如學習《裝飾畫》一課,有的學生帶來了麥桿、稻草、麻繩、鵝卵石,有的帶來了匾、貝殼,紐扣、啤酒瓶,有的還帶來了各種各樣的花瓣、花生殼、廢紙板……通過粘貼製作,一個個別具風格的裝飾畫就這樣誕生了。又如第五冊《植物籽粒拼圖》的教學,提早讓學生收集各種植物籽,包括小的飾品(紐扣、珠子等)。在教學中,學生就可以自由地去粘貼圖片,獲得學習的樂趣。
在平時的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善於選用生活中的廢棄材料,增強「變廢為新」的創新意識,如把生活中常見的廢紙板製作成個性化的鏡框、小畫夾等手工作品;並且還可以啟發孩子多角度地去思考利用這張廢紙板,如用彩繪的形式、水粉畫裝飾的形式、線描的形式。
作為新課程下的美術教師,應該注重所學知識的滾動性,培養孩子把書本知識用「活」的意識,把課堂上的知識延伸到課外。如上《植物寫生》這堂寫生課時,發給孩子不同的植物種子寶寶,讓孩子們當一回農民伯伯,體驗植物寶寶生長的樂趣,並且要求孩子們把每個階段植物的不同變化描繪下來。
這就是生活中的美術,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體驗和感悟,在體驗感悟中又發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覺悟。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要讓創新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讓我們的美術教學永遠充滿生機與活力,讓孩子們盡情地享受著美術帶來的魅力,這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

Ⅶ 關於寫校園景色的兒童詩

1、校園四季歌
金色的抄校園
我們喧襲鬧而來
年輕的胸懷
溢滿無限的期待
素裹的世界
我們盡情宣洩
火熱的情懷
放射生活的多彩
綠色的校園
那些懵懂少年
張揚生命的光鮮
領略知識的無限
熾熱的校園
那些年輕容顏
滿載收獲的知識
期待新的學年
四季的校園
多彩的一年又一年
轉眼間
我們長大
於是
帶著成長的愉快
我們默默離開

2、我們的校園多美麗
校園里,鮮花開,
小蜜蜂,采蜜來.
快來看,走廊里,
學生作品滿牆壁,
有書法,有繪畫,
還有剪紙和工藝.
教室里,新桌椅,
可以升降可以移,
四個軲轆在桌底,
輕輕一動就對齊.
多功能廳真神奇,
實物投影DVD
看電影,看動畫,
還能舞蹈和游戲,
處處都有新面貌.

熱點內容
活性炭化學式 發布:2025-07-10 16:30:45 瀏覽:437
怎麼雙眼皮 發布:2025-07-10 14:11:37 瀏覽:591
教師師德演講稿集錦 發布:2025-07-10 13:52:59 瀏覽:701
英語培訓翻譯 發布:2025-07-10 10:05:31 瀏覽:823
2014暑期實踐 發布:2025-07-10 09:19:41 瀏覽:982
老師批改作業的圖片 發布:2025-07-10 07:56:40 瀏覽:819
蘭州市教育 發布:2025-07-10 04:28:12 瀏覽:486
常州一女教師與男 發布:2025-07-10 04:08:29 瀏覽:752
生物質熱電廠 發布:2025-07-10 03:37:47 瀏覽:304
歷史民權 發布:2025-07-10 03:34:51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