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乾佑中學
打電話詢問班主任,學校原計劃發在網上但學習成績是學生的隱私,不能公開,因此,沒有網發
❷ 柞水縣乾佑中學網
打電話問班主任。哥09年從那裡畢業
❸ 乾佑鎮的歷史面貌
位於柞水縣境西南部,縣城及其周圍,原為城關公社,1984年根據古乾佑縣、乾佑巡檢司,改為乾佑鎮,由縣直轄。東鄰石鎮區的西川鄉,南鄰石鎮區的下樑鄉,西鄰石鎮區的七坪鄉,北鄰營盤區的葯王鄉。面積44.4平方公里,2829戶,10525人(1990年戶口普查數,下同)。轄城關、石鎮、後溝、界牌灣、什家灣5個行政村和乾佑鎮居民委員會,共23個自然村。中共柞水縣乾佑鎮黨委和鎮政府駐地在柞水縣城北關。乾佑河由北向南貫穿鎮境。
鎮境內多為黃粘土,氣候較溫和,年降水量880毫米以上。有耕地2136畝,產玉米、小麥、雜糧。城關、石鎮兩行政村為蔬菜種植區。有衛生所1個,小學8所,有鎮辦綜合廠、拖拉機站、水泥板預制廠(即沙石廠)各1個。柞水縣醫院和縣中醫院、縣完全中學及城關小學、幼兒園在縣城。
乾佑鎮為中國共產黨柞水縣委員會、柞水縣人民政府、柞水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及縣級各部、局、事業單位所在地。有干線公路北通西安,南抵鎮安、安康、漢中,東達商州、山陽。
境內界牌灣以北地區自秦嬴政二十六年(前221)至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分別為杜城、杜陵、山北、咸寧(即今長安)管轄;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劃歸孝義廳。
古代孝義廳城八景——山寺曉鍾、東山懸月、城南晚渡、見龍古潭、桃園春暖、太白神井、回水旋花、五華仙峰,均在鎮境內。各景題有詩。桃園春暖詩曰:「夾岸桃花萬樹春,一灣流水倍相親。園林兩度飄紅雨,堤柳千條鎖畫濱。入境應宜忘漢代,居家豈為避秦人。勝游到此須留意,莫效漁郎再問津。」
黑溝口有銅礦。
舊縣雄關,在鎮境內紅石崖處。自宋至清末一直為兵家據守之地。兩面臨河,一面臨山,山勢陡峻險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宋代曾派副都統在此鎮守。《舊縣笳鼓》一詩曰:「舊縣雄關高建牙,朝喧鼙鼓暮吹笳。響流巨壑溪聲壯,氣薄雲霄雁影斜。山谷之中排壁壘,旌旗以外見煙霞。將軍剩有林泉興,低唱漁歌釣水涯。」
在舊縣關南100米處的乾佑河上,1981年由陝西公路局二處二隊建成現代化鋼筋混凝土梁式大橋一座,長117.8米,高4.5米,橋面寬6米。全橋共5孔,最大排洪量1100立方米/秒。橋面兩邊還有人行道,寬1.5米。
❹ 體育運動的口號的來源和歷史
1
、體育是運動的藝術,運動是體育的靈魂。
(城小)
2
、運動是快樂的源泉,快樂是生命的財富。
(石瓮中心校)
3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需要毅力,毅力源於拼搏。
(下樑中學)
4
、我運動,我快樂,爭做時代好少年。
(蔡玉窯中心校)
5
、生命在於運動,成功在於拼搏。
(鳳鎮中學)
6
、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
(杏中、職中)
7
、陽光體育運動伴我健康成長。
(瓦房口中學)
8
、我愛陽光體育,我愛和諧校園。
(杏坪中心校)
9
、多彩
「
課間
」
,歡樂校園。
(乾佑鎮中心校)
10
、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增強師生身體素質。
(營盤中學)
11
、快樂體育,健康成長。
(小嶺中心校)
12
、運動健康、快樂成長。
(馬台中心校)
13
、熱愛運動、珍愛生命。
(瓦房口中心校)
14
、發展陽光體育,推動全民健身。
(紅岩寺中心校)
15
、創造陽光校園,促進和諧發展。
(豐北河中心校)
16
、走向運動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
(乾佑中學)
17
、陽光體育,健康第一。
(柴庄中心校)
18
、達標爭優,強健體魄。
(紅岩寺中學)
19
、每日鍛煉一小時,幸福快樂每一天。
(下樑中心校)
20
、健康第一,從我做起。
21
、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
22
、每天鍛煉一小時,強體健身有朝氣。
23
、加強體育鍛煉,展現青春風采。
24
、健康的體魄,永恆的追求。
25
、運動奏響生命,運動點燃激情。
26
、鍛煉享健康,快樂伴人生。
27
、豐富體育內涵,共建陽光校園。
28
、體育使學校充滿活力,學校因體育勃發生機。
29
、人人關心體育,體育造福人人。
30
、運動與生命同在,健康與快樂永存。
❺ 柞水有哪些中學
原來有3所普通高中:柞水中學,鳳鎮中學,紅岩寺中學。(紅岩寺這所高中很早以前就倒了)來自:愛柞水
Android客戶端
❻ 營盤的柞水縣營盤區
位於柞水縣西北部,面積471平方公里。2749戶,11070人。轄葯王、兩河、老林、太河、龍潭5個鄉,22個行政村,107個自然村。中共柞水縣營盤區委和區公所駐地在葯王鄉的營盤街,距柞水縣城18公里。柞水至西安的干線公路通過境內。
營盤區各鄉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前曾先後歸杜城、杜陵、山北、咸寧(今長安縣)縣管轄,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劃歸孝義廳。
葯王鄉
位於柞水縣境西部。唐代名醫孫思邈曾在境內采葯多年,故名。東鄰石鎮區西川鄉,南鄰乾佑鎮和石鎮區七坪鄉,西鄰本區兩河鄉和寧陝縣沙洛鄉,北鄰本區老林、太河、龍潭鄉。面積147.5平方公里。1372戶,5387人。轄沙溝、安溝、營鎮、葯王堂、葯王溝、車家河、七里溝、蘆材溝8個行政村,42個自然村。中共柞水縣葯王鄉黨委和鄉政府駐地在葯王堂村,距柞水縣城13公里。柞水至西安的干線公路由境內通過。
葯王鄉以農為主,有耕地6169畝,林山15.26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大豆、洋芋、雜糧。產核桃、毛栗、漆油。
葯王鄉有商店、衛生院。有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小學13所。
沙溝、安溝二行政村有回民90多人。
葯王堂是唐代名醫孫思邈采葯的地方,曬葯台、藏葯洞猶在,淘葯井被毀。
營盤鎮是宋代以後兵家安營紮寨的地方,故名營盤。
大山岔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置孝義廳後的第一個廳城所在地。東城門遺址猶在。
蘆材溝口的拱背橋(古稱萬安橋),系清道光十一年(1831)所建。結構完整、美觀、大方。1987年被洪水沖毀。
石窯溝、郭家溝有磁鐵礦,車家河有黃鐵礦,藏量2.8萬噸。
龍潭鄉
位於柞水縣境西北,因境內有龍潭子而得名。東鄰蔡玉窯區豐北河鄉,南鄰本區葯王鄉,西鄰本區太河鄉,北鄰長安縣大峪鄉。面積68.5平方公里,338戶,1401人。轄楊樹廟、平水岔、碾盤、龍潭、蘆坪5個行政村,21個自然村。中共柞水縣龍潭鄉黨委和鄉政府駐地在野貓溝口,距柞水縣城26公里,有簡易公路通營盤和柞水縣城。
龍潭鄉以農為主,有耕地1338畝,林山9.11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洋芋、豆類、雜糧。產生漆、木耳、木材和中葯材。
龍潭鄉有供銷社、衛生院。有中心小學1所,小學5所。
碾盤石、牛角槽、北溝、南溝有磁鐵礦,甘溝有銅礦。
太河鄉
位於柞水縣境西北部,因境內有太峪河和太河街而得名。東鄰本區龍潭鄉,南鄰本區葯王鄉,西鄰本區老林鄉,北鄰長安王莽鄉。面積78.5平方公里。380戶,1673人。轄陳興、秦豐、峪興3個行政村,18個自然村。中共柞水縣太河鄉黨委和鄉政府駐地在太河街,距柞水縣城30公里,有簡易公路通營盤和柞水縣城。
太河鄉山大溝深,氣候高寒,有耕地1956畝,林山9.88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洋芋、雜糧。產生漆、中草葯材和木耳。
太河鄉有供銷社、衛生院。有中心小學1所,小學5所。
1946年,長柞工委在陳家溝、小草溝一帶堅持活動。
北豐里有磁鐵礦。
老林鄉
位於柞水縣境西北部。因境內林木茂盛,歷史悠久而得名。東鄰本區太河鄉,南鄰本區葯王鄉,西鄰寧陝縣沙洛鄉,北鄰長安縣子午鄉。面積121.5平方公里。382戶,1555人。轄林豐、紅廟河、朱家灣3個行政村,13個自然村。中共柞水縣老林鄉黨委和鄉政府駐地在紅廟河口,距柞水縣城24公里。柞水至西安的干線公路通過境內。
老林鄉山大林密,氣候高寒,有耕地1609畝,林山16.67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洋芋、豆類。產生漆、漆油、木耳、木材和中草葯材。
牛背梁,海拔2802.1米,是陝西省境內秦嶺東段最高峰。生存在牛背樑上的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羚牛有70多頭。
老林鄉有供銷社、衛生院。有中心小學1所,小學5所。
兩河鄉
位於柞水縣境正西,因境內有兩河街而得名。東鄰石鎮區七坪鄉,南鄰鎮安縣東河鄉,西鄰寧陝縣沙洛鄉,北鄰本區葯王鄉。面積55平方公里,277戶,1054人。轄三一、新豐、中華3個行政村,13個自然村。中共柞水縣兩河鄉黨委和鄉政府駐地在兩河街,距柞水縣城30公里,有簡易公路通營盤、柞水縣城。
兩河鄉山大溝深,土地瘠貧,有耕地1823畝,林山10.7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洋芋、雜糧。產核桃、生漆、漆油、木耳、木材和中草葯。
兩河鄉有供銷社、衛生院。有中心小學1所,小學3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兩河鄉大骨節病比較普遍。
釣魚砭有銅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