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師德修養只有在
『壹』 教師的師德修養只有在什麼中才能得到不斷的充實,提高和完善
師德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師德才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人格特徵的直接體現.那麼,如何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呢?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提高師德修養從自律做起. 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於言教.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首先就要特別強調教師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強,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要學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行動上為學生做出表率. 教師只有處處要以大局為重,克服個人主義,自覺遵守憲法和社會公德守則,遵守校紀校規,以模範行為為學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學生遵規守紀.因此,教師要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現行的各項方針政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條文,強化法制觀念,在學法的同時,要懂法、守法、護法,以身作則;在學生中宣傳政策和法律條文時,就會受到雙重的教育效應.教師要教育學生懂得當代社交的一般常識,講究精神文明和社會公德,注意禮貌,平等待人,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 教師要成為追求真才實學的榜樣.教師不能滿足於先學於學生,而且要堅持繼續學習,堅持終身受教育.隨著形勢的發展,高科技突飛猛進,讓人感覺到一停止學習,就會落伍.當今的時代,人們只有具備了學習的能力,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才能獲得生存的社會位置.教師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種勤奮學習的能力,還要把這種學習能力無私地傳授給自己的學生. 二.沒有愛心的培育就沒有師德的提升 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是「師愛」.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但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困難.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 熱愛一個學生就等於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無異於毀壞一個學生.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時間,將一名有偷竊習慣的學生培養成一名成功的農莊主席.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尤其是那些家庭有過特殊變故的學生,容易形成特別性格,這就要求教師真誠相待、熱情鼓勵、耐心幫助,用師愛的溫情去融化他們「心中的堅冰」,讓他們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接受教育.因此,師愛就是師魂,沒有愛心的培育就沒有師德的提升.三,錘煉穩定的心理素質. 教師的心理素質是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開放意識.教師要從書齋、教室、學校走出來,結束那種自我封閉、自我滿足、自我欣賞、自我陶醉的狀態;立足崗位,立足國情和當地實際.通過各種信息傳遞方式,把視野多角度地擴展到外部世界;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觀察、分析、認識問題,把握國內外教育改革的動態.要從頭腦想著應試題,心裡盼著高升學率的禁錮中掙脫出來.與舊的、保守的,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觀念、人才觀念、素質觀念、教學方法等劃清界限.尋找自我素質結構定位,並積極創建素質教育的新模式.在參加目前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實踐的同時,看到素質教育呈現的未來前景.一個有作為的教師,能夠預測未來教師的形象,研究未來教師的素質結構和教師的類型,從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構築新世紀教師素質結構,以此作為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 其次坦誠地接受學生的挑戰.在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中,雖然教師擔任教育角色而學生這就是「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韓愈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師生之間存在著「道」的雙向交流.再次要能包容學生的過失.子曰:「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教師先於學生學習了大量的社會、政治、經濟的理論和豐富的科技知識,而後成為教師的;教師教育的對象,相對地是一些年紀輕,閱歷少,知識欠缺的人.指導學生「學會做人」,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成為一個有公民意識的人,一個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個有愛國主義思想和中國國格的人,一個真善美的人. 指導學生「學會做事」,在實踐中增長才幹,在勞動中創造價值,在與人合作中學會生存和發展的本領.指導學生「學會學習」,通過導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會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抓住問題的關鍵,找出新舊知識的聯系,促進知識和技能的遷移.可以說這是教師工作的全部.但是,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不可能一勞永逸.對一個教師而言,最大的挑戰就在於處理與學生的矛盾——轉化後進生.先進和後進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相比較才顯示出來的,即使集中全校最優秀的學生組成的班級也同樣有後進生.這就迫切需要老師擁有最大的寬容與毅力.研究並幫助後進生進行積極的歸因訓練;關注並幫助後進生完善知識結構;保護並引導後進生的自尊心.絕不能用一些激烈的言行使得學生泯滅了爭取上進的願望.讓我們謹記雨果的一段話.「世界上最寬廣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 任何一個民族群體都是由一個一個的個體所組成.每個個體的道德風貌反應出整個民族的發展水平.每個個體的許多道德習慣、道德品質都是從小形成,每一個人從兒童開始所形成的道德觀念、行為習慣、世界觀等教師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盡管社會風氣、家庭環境對兒童的道德品質形成有一定影響,但無法代替教師教育的優秀.因為,教師的教育具有長期性、系統性、科學性,無論是德育內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長期而系統地對學生產生影響.人生最初的二十幾年是決定和影響人的一生的發展,是道德觀念、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而教師是影響的關鍵因素.因此,每位教師都要意識到我們肩上責任重大,從小事做起,不斷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為祖國的美好明天和民族的振興而努力!
『貳』 教師的師德修養,只有在什麼中才能得到不斷的充實提高
教育的本質是實踐,教師的師德修養只有通過不斷地實踐才能得到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是用來指導實踐的,而實踐也可以反過來發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