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代和西方近代師生關系的典範
中國:孔子在孔子和他的弟子身上最能體現他們關系的就是平等的相互促進。《論語·為政第二》:「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論語·公冶篇第五》: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在和他的學生談到顏回時,自己也說不如,他從顏回身上看到了很多值得學習的東西,孔子作為一位名師,但並不以聖人自居,和學生平等教學,在教過程中又能學,可謂教學相長。孔子一方面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向學生學習,做到己愈教人已愈多,已愈教人已愈高。他贊揚弟子子夏和子貢在學問上對自己的促進――「起予者商也」。「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他也批評過顏回「無所不說(悅)」 ①的態度,認為如此順從老師,是「非助予者也」②,這體現了師生之間教學相長的一種新關系。 尊師:1.、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2、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3、宋朝時,岳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之後,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外國:悉心教導巴爾扎克成名後一度過於自信,處理事情有些輕率和武斷。後來一次他遇見了一位老人,老人請他看看手中的作文。他結果後,看著那個小學生的作文本,語氣肯定地說:「請讓我直言相告,看吧,書寫潦草,說明態度草率馬虎;文句欠通,可見學習很不用功。這孩子今後絕無成就。」之後才知道,眼前的老人正是他的老師,這作文正是他小時候的作文。從此,成了名的巴爾扎克無論寫作還是待人接物、處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麼輕率和武斷了。 教導與堅守 亞里士多德的父親是馬其頓王國的宮廷醫生。亞里士多德17歲起,就被父親送到當時著名的柏拉圖學園,在那裡他學習了20年。由於他勤奮刻苦,涉獵廣泛,很受老師柏拉圖看重。可是,柏拉圖又說:「要給亞里士多德戴上韁繩。」意思說,亞里士多德非常聰明,思想敏捷,不同於一般人;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為柏拉圖期望的人。亞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師,但是,在很多問題上,他又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愛我的老師,但是我更愛真理。」 繼承與發展德謨克利特和他的老師在繼承恩培多克勤的四根說和阿納薩格拉種子說的基礎上,根據當時已經積累的經驗科學知識提出了院子論哲學,原子論和柏拉圖的理論、亞里士多德的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體系合成為希臘三大體系,同時他繼承和發展了他的老師愛奧尼亞學派的留基伯提出的物質構成的原子學說,第一個建立了原子的顆粒狀模型。
『貳』 教師在西方國家是什麼屬性
我國教師(公立學校)的法律地位是專業人員非公務員,而西方一些國家專教師法律地位有屬公務員或者雇員或者這兩者均有的身份,而且教師的地位相當高。至少工資方面不用為了生計而四處奔波。我了解的酒這么多啦,希望對你有用!
『叄』 與封建社會的教育相比較,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在師生關系方面的特徵是
在教育方來面,東西方面的區自別還是很大的。
封建教育
東方,特指我國,講究言傳身教,以外在壓力教育學生。師生關系是一種主從關系。
西方,封建時期的教育大都是貴族階層,所以學習相對輕松,師生關系並沒有東方嚴肅。講究老師與學生的配合。
資產階級
西方的教育向重視學生改變。一切以學生為主。
東方開始重視素質教育。
『肆』 師生關繫上提出兒童中心主義的西方現代教育學派人物是誰
杜威
『伍』 最理想的師生關系是什麼
我覺得最理想的師生關系是:「誰也不用討好誰」。老師按照本學科的規律特點,把課上好,教給學生准確的、系統的知識和技能;學生根據學科的要求和自己的興趣把學習搞好。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不斷進步,健康發展。
最理想的師生關系就是老師和學生具有共同的追求,而且這種追求是積極的、奉獻的,通過探討社會或者自然的規律,使得人們的生存環境更加美好。然而,教育一旦摻雜了私利,或者為了牟利,或者為了聲譽,抬高自己打壓別人,甚至發展自己毀滅別人,教育就會變味、走樣。
國內教育界有一種說法,認為西方的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像朋友。這也是一種誤解。什麼叫朋友關系?朋友之間生活上相互關照,感情上經常交流,信息上內部分享,遇到困難則互相幫助,在是非和感情選擇上,感情第一,是非第二。然而在西方的大學里,不排除在博士生階段,導師和學生長期合作而培養起來的情感和友誼,但是通常這只限於學術領域的,不會或者很少觸及到生活層面的。這些關系在大學生教育上是很難見到的。我觀摩了斯坦福大學文理各個學科的本科生課,沒見過哪個老師特別喜歡某些學生,也沒有見過課前課後,某幾個學生纏著某個老師,說東說西,想跟老師建立一種特殊的關系。
『陸』 西方先哲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重視教育,並留下一段令人敬佩、發人思悟的師生關系佳話。閱讀下列材料:材
(1)對話式教學,師生在輕松氣氛中自由討論問題;是歐洲第一所綜合性學校,集知識傳授、學術研究、政治咨詢、培養學者和政治人才於一體;重視自然科學(3分) (2)看重亞里士多德;了解他的特點給予保護和寬容;同時進行正確引導(2分) (3)尊師但不盲從,敢於追求真理(2分)說明:認為柏拉圖 ……(2分)啟示:既要把老師當成良師益友,又要獨立思考,善於創新。(1分) (4)創立呂克昂學園,其教學方式稱為逍遙學派。(2分)
『柒』 有人說貝多芬和薩列里是師生關系,但是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他們的關系是哪本書上記載的不要網頁,要書。
黃騰鵬.西方音樂史.甘肅省:敦煌文藝出版社,2008年
保羅·朗多米爾:《西方音樂史》,朱少坤等譯,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9年
『捌』 基於西方文化史的師生關系研究
基於西方文化史的師生關系研究高手解答!著急幫你做.
『玖』 中國和西方學生素質的差異
1. 師生關系 中國的教師強調對學生嚴格要求,強調紀律性、聽話、努力學習,師生之間是「管」與「被管」的關系;西方則是平等、尊重的關系,學生的環境比較自由、寬松,強調順其自然的發展,師生關系甚至包含著一種平等的「契約」關系,就是大家商量著辦,學生的意見也算數。 2. 文化傳統 中國崇尚東方集體主義文化,每個人是集體一分子,強調集體榮譽感、共性和趨同性,個人利益被置於抽象的「國家」、「集體」利益之下;西方是個體主義文化,強調每個人是獨立的、完整的、有價值的個人,個人利益受到保護。 3. 道德教育 中國強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提倡雷鋒精神,現在又進行「行為規范」教育,但這些內容,要麼脫離實際,要麼只強調外在的形式化的教育,而忽視在日常道德活動中、以道德情感為基礎的、內化的德育;西方的道德教育除一部分由宗教教育來完成之外,學校組織的德育活動也比較貼近實際生活,使孩子們從小形成了發自內心的、有情感支持的、內化的東西。如誠實、公正、分享、合作、利他、同情,以及對人的尊重,這些道德品質能在西方孩子們身上實實在在地表現出來。雖然西方人也有「德行」不好的人,但其居民的平均道德水平,比中國高得多。這種差距不僅僅是居民平均文化水平造成的。 4. 個性發展 平均來說,中國的文化傳統和教育體系,使中國學生更內向,抱負水平低,依賴性強,篤信權威,求同、保守,但相對地比較能吃苦,任勞任怨,忍受壓迫的能力強;西方學生明顯地更加外向,抱負高,從小注重雄心壯志的培養,具有較好的獨立性、主體性、創造性、求新求異性。但責任感略差,不能忍受壓迫。 5. 智力發展 據美國權威心理學家報告,中國人和猶太人的智商測驗分數是全世界各種族中最高的,其次是昂格魯-薩克遜白人及其在美洲的移民,最後是黑人和棕色人種。但如果把所有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按其種族分析,華人獲獎者在各種族平均數之下,而猶太人是這個平均數的28倍,法國人是6.3倍,日爾曼人是4.4倍,義大利人是1.6倍。為什麼中國小學生的學習成績比美國孩子好得多,中學生也連連獲得國際中學生奧林匹克數理化競賽金牌,而中國人獲諾貝爾獎金的人數這樣少呢?我認為不是社會政治體制問題,而在於文化傳統。和中國有相似文化傳統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也沒有多少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是一個證明。中國的教育體制注重所謂的「博聞強記」,注重腦的操作和訓練,強調繁瑣、復雜、脫離實際的計算能力的培養。中國人12年的中小學學習生活,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死記硬背,勤學苦練」,在這種教育體制下,人的內在興趣、動機和自發行為,受到嚴重的壓抑,而這些卻是獲得諾貝爾獎(即高水平的發明創造)所必需的;相形之下,西方從家庭到學校教育都重視手的操作,讓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擴大知識面,培養發散型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雖然他們的中小學生的成績不如中國學生,但當他們進入大學以後,其自主性、自發性、對問題的興趣和內在動機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使得美國大學生和研究生中出類拔萃的人才大量涌現。中國人的智力水平雖然不低,但由於缺乏自主性、創造性,不敢想,不敢說,所以中國人受教育之後容易拿到飯碗,也容易成為平庸的科學工作者和大學教授,卻很少有人成為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 6. 語言能力 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3-10歲,也就是幼兒期到小學中年級之間,中國在這個時期不重視孩子們的語言訓練和閱讀水平的提高,據中美跨文化心理學比較,中國幼兒的閱讀水平比美國兒童低1-1.5年。中國兒童普遍地不善言詞,不善於情緒表達(台灣、日本人也如此),中國的外語教學與學習效率非常低,學生在學校學了十年英語,仍然不能和人對話。而歐洲的大學生,普遍能用三、四種外語與人對話,其原因主要並不在於拼音文字的共通性,而在於文化傳統、對外語的重視程度和外語教學水平,包括教材、內容和方法。 7. 家庭教育 中國的家長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大多採取「專制型」教育,即大量地提要求,但不和孩子商量,也缺乏情感溝通和具體指導。家長只關心孩子能否考高分,能不能上重點學校,能否考上大學,家長親自為孩子設計成長藍圖。這一點,即使是在外國留學的中國人家長身上也同樣如此;而西方家長的普遍文化素質較高,其文化傳統使其家庭教育方式,特別是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大多採取「權威型」教育方式,即向孩子提要求,但和孩子商量,和孩子有情感溝通,也有具體的指導。家長關心孩子的情緒、社會性發展勝過關心他們的學習成績,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讓孩子自己為自己設計成長藍圖。 8. 中環境 社會生態學把兒童所處的兩個小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稱為中環境,如家庭與學校之間的相互作用就屬於中環境。在這方面,中國是很差的,學校和家庭很少有「平等對話」;而在西方(包括日本),家長的意見在教育中起很大的作用。由家長和教師聯合組成的「家長委員會」可以決定學校的許多重要事項。 9. 學生生活 中國的中小學生的生活像采蜜的「工蜂」,他們對學校生活充滿厭倦和壓力感,但又無可奈何,否則,來自父母的壓力將使他們無法生存。而西方的孩子們過的是真正孩子般的生活,學生喜歡去學校,喜歡那裡的環境。從中國到國外讀書的中小學生百分之百地不願意回國讀書,是一個最好的證明,也是對我們當前中小學教育體制的一種最具諷刺的評價。 10. 最終結果 中國的教育體制之下,培養出來的大多是平庸之才。雖然中國的大學生的智商也許是世界上最高的(因為中國的大學入學率只有3.4%,即只有智力最優秀的學生才能入學),但是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里很少有出類拔萃的人才,他們只能滿足國家科學技術的一般發展,而不能適應激烈的國際高科技競爭的需要。相形之下,西方國家的教育,平庸之才較少,而失敗者和成功者都比中國多。我訪問過的墨爾本大學,每年的大學畢業生有30%拿不到學士學位,他們不得不再學一、兩年,才能拿到學位。中國的大學畢業生拿到學士學位的高達99%。但這些「學士」們大多隻是為了獲得自己的飯碗,有獻身科學的雄心壯志、打算為人類、民族和國家奮斗終生的人並不多。
『拾』 西方的教師節有什麼特色
很多西方國家並沒有設立專屬教師的節日,例如英、加、澳、法等國均沒有教師節。美國在1971年由參眾兩院立法規定,以中國著名教育家孔子的誕辰日,即每年9月28日為其教師節。雖然有教師節,美國普通師生卻很少感到它的存在。 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了廣州華師預科中心多位美國教師,他們表示從未在自己國家專門慶祝教師節。就讀於三藩市市立社區大學的小艾在美學習已有兩年,他表示在美國從沒感覺到教師節的存在,美國人認為教師是提供教育服務的工作者,教育學生是其應盡義務。 新通國際資深美國留學專家莫潔瑩表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教師的觀念與東方人不同,東方國家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觀念至今影響廣泛,而美國人認為人人平等,教師是一種職業,教好學生是一種義務,它是以「權利和義務」的思維來看待師生關系。尤其是私立學校的學生更是以「消費者」的心態來享受教師提供的服務。 基於師生平等的認識,西方國家的學生常常傾向於挑戰老師的權威,而老師也將其視為正常現象。反之,學生仰視老師的做法令他們不易接受。華師預科中心的英國教師戴米安認為中英兩國學生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有質疑老師的精神。「中國學生對我講的一切觀點都毫無條件地接受,並抄寫在筆記本上;然而在英國,學生在課堂上質疑老師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他說:「我希望中國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逐漸變得叛逆一些,這對他們今後適應海外大學的學習方式有益處。」他表示,學習更重要在於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合理提出獨特見解。 除了文化觀念的差異外,教育體制的不同也是導致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中國學生的升學很大程度是依賴老師的教導,而美國學生升讀名校除了必須具備好成績外,還要參加各類比賽、加入各種俱樂部來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對老師的依附性沒這么強。當然,學生也會喜愛甚至崇拜優秀的老師,但不會迷信權威,老師一般也沒有架子,師生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 可見,東方國家更重視從禮節上敬重老師,全社會對老師有特殊的情結,學生也不例外,久而久之演變成某種依附關系;而西方國家在形式上比較淡化,他們從人人平等和權利義務等觀念出發,衍生出學生敢於質疑老師的精神。然而,無論形式上如何不同,東西方重視教育的精神是相通的。廣東教育國際交流服務中心主任徐志成認為,世界各國公認尊師重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越重視教育的社會越進步、越進步的社會越尊師
熱點內容
化學高一必修二
發布:2025-09-12 13:59:58
瀏覽:139
快樂英語小報
發布:2025-09-12 13:33:29
瀏覽:989
跳舞基礎教學
發布:2025-09-12 12:23:15
瀏覽:119
如何養
發布:2025-09-12 09:30:54
瀏覽:760
黃島教師編制
發布:2025-09-12 09:09:04
瀏覽:870
數學里的集合
發布:2025-09-12 07:36:16
瀏覽:7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