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有效師生互動

有效師生互動

發布時間: 2020-12-31 23:51:00

㈠ 課堂教學如何實現有效師生互動

1.學習目標合理的學習目標是師生互動與合作的基礎。學習目標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讓大多數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從而保持興奮的持久性,學生為了達到學習目標增強了探索新知識的求知慾,學生有能力實現有效的互動。這樣師生雙方為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就會同心協力,彼此主動協調,採取策略,努力實現目標,從而發生師生雙向的良性互動。
2. 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影響師生互動的重要外部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的、文化的、心理的氛圍。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達到既定的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搞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良好的教學情境是以和諧的人際關系為基礎的,只有師生之間關系和諧、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才能為師生的良性互動奠定基礎。
3. 角色定位
教師與學生對自己的角色定位越准確越有利於互動。現代教學的特徵之一是「以育人為目的,把課堂還給學生,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使每個學生各得其所地得到發展,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而這時的教師就不應該是單純的知識的講授者,而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教師必須變「師本教育」為「生本教育」,使學生成為合作者、競爭者和學習者。師生只有通過不斷調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使其相互匹配,才能形成良性互動和和諧的師生關系。
4. 了解與適應
教師不僅要備課,而且要備學生。首先,教師對班級中每名學生的個性特徵與學識能力要有充分的認識與了解,根據學生的特點「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也就是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為了使雙方的交流與溝通能夠有效進行,學生也必須了解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策略等,即學生也要適應教師的教。
5. 期待與關注
皮革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期待是一種力量,教育者對教育對象的尊重、信任、熱愛和對其更高的人際期待,會使教育對象發生符合教育者期望的轉變。教師對學生寄予厚望,就會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肯定,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這種期待應該是恰當、適合的,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一旦學生達到了教師期待的目標,學生的學習成就又會進一步影響教師,使之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和更高的期待,從而形成師生互動的良性循環。
二、促進師生互動的教學策略
1. 相互尊重,和諧互通
教學效果不僅取決於教師的業務能力,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師生關系所處狀況。教師要贏得學生的信任與熱愛,首先要關心尊重每一個學生,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創建良好教學情境的前提。只有師生在互相尊重、和諧的環境中,學生才能敢於發表見解,學生只有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才有可能將個性的主體力量充分釋放。
教師尊重學生,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這也是師德的基本要求。我們必須把學生作為一個有思想、有看法、有需求的「人」來看待,要正視他們的存在,理解他們的願望,看到他們的努力,贊賞他們的成就。其次,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把「愛」奉獻給每一個學生。「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教師必須承認並重視這種差異,使各種類型的學生都得到關注和尊重,使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展。教學中尊重學生,還要圍繞學生的興趣點設計課堂,尊重學生的創造。內在的興趣與動機,是學生創造力和主動性的源泉,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鼓勵學生能夠提出與我們看法不同的意見。
2. 情感交融,心靈共鳴
首先,教師可以用語言來營造師生情感交流的氣氛。例如,使用「很好! 」「你真聰明! 」等鼓勵性語言激勵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勇氣和慾望,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切忌用刻薄、挖苦的語言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產生障礙。其次教師也可用正確的體態性語言來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體態性語言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目光、舉動、表情等。教師要充滿熱情用信任的目光、贊許的微笑、激勵的動作等體態性語言,表示對學生的關心和熱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融洽師生關系。
3. 啟發探究、教學民主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珍視學生提出的任何一個問題,因為任何一位學生的任何一個提問都是有價值的,其價值就是思考的力量。教師通過創設特定情境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或誘導,恰當的誘發性的問題情境,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創造愉快的樂學氣氛,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探求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具有民主意識和平等觀念,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使其擁有自主選擇和參與的權力;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其自主學習與探索,鼓勵學生向教師質疑問難。只有這樣,才能營造一種民主的教學氛圍,發生教與學的和諧「共振」,才能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
4. 激勵參與,體驗成功
首先要通過實施激勵性

㈡ 怎樣建立有效的師生互動關系,

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古人說「師者,傳導、授業、解惑也」。這是傳統的師生之間的授受關系、指導與被指導關系、命令與服從的關系。教師是權威,是中心,是表演者,學生是觀眾,聽眾。因此,長期以來,教師把自己當成教育教學的中心,更多地定位為治理者和控制者,以教師講授為主。同時為了維持正常的課堂紀律和課堂教學,學生必須服從教師的管理,同意做什麼,不同意做什麼。在教學中,教師更要求自己的行為及其要求被學生接受和執行,一旦遭到拒絕會傾向於用各種方式包括消極的方式達到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地位沒有得到保證,師生之間的交流是單方面的,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關系難以建立。而高效的教學的本質是良好師生交往互動。怎樣建立有效的互動師生關系,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呢? 一、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實現師生的溝通 「教學相長」「教然後知不足」,就是師生民主的體現。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要使之有效地進行,就要建立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教師也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師生之間互相理解、支持,人際關系平等、和諧。這是現代教育所提倡的,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師道尊嚴的舊思想,舊觀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以平等、寬容的態度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性,學習的積極性。要進行有效的互動師生關系,教師尊重熱愛學生,對學生持肯定、接納的態度,這樣能緩解學生內心的緊張,從而激發他們的思維和想像力,有利於師生互動,而學生則對教師表現為尊重、信任,積極配合教學。教師對學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尤其對學習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更要善於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熱情。因此師生師生交往互動要求教師以真正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實現在課程生態環境下與學生的「對話」,從而改變過去那種教師居高臨下向學生「傳話」的單向信息傳遞模式,讓課堂在教師和學生的積極互動在創生出新的智慧來。 二、改變教師的角色定位 教師為中心,一言堂,學生被動接受學習不利於師生互動,要建立有效的師生互動,教師要轉換其角色。傳統教師是權威,是中心,是表演者,在現代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成為師生良好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流機會的提供者、積極師生互動的組織者和學生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式學習,自主的學習。同時發揮教師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教師要認識到對學生的作用和影響只有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和反應才能產生積極作用。教師要樹立起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做到一切為了學生,尊重學生,全方位為學生的發展服務,通過我們教師的「教」喚起學生的「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要把角色定位為學習的組織者,學習的引導者,反思性實踐者和課程開發者。 三、創建和諧、民主的課堂對話環境 只有建立起師生之間溝通對話的綠色通道,才會有教與學之間的和諧、民主的氛圍,才能為師生對話與互動創造條件。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幫助者,首先要在課前作好充分的准備工作,自身知識要不斷地更新,教師應當努力學習,不僅要鑽研本專業的知識,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還要涉及相關學科,上課前認真備課,要吃透大綱、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點、難點,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不同層次的學生,使他們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在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活動參與者,他們既是信息的發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與學生保持單向交往,教學效果較差,所以要把教師的「一言堂」改為「眾言堂」。 在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中,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意見,對與不對不要全部由教師一個人說了算,有些問題要通過在師生互動中討論確定,引導學生探索正確答案,在課堂師生互動中教師要學會欣賞、贊美每一位學生,要以鼓勵學生為主。此外課堂互動形式要多樣,在課堂上互動的形式除教師與學生保持雙向交往,同時也應有學生之間的交往。當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即從教師到學生,從學生到教師,從學生到學生,從個體到群體,從群體到個體,從個體到個體,從群體到群體等。小組活動是師生互動的一種比較有利的模式,但並不排斥其它活動形式。 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生與教師的「對話」應該是主動的,而不應該是「被給予的權力」。但是,在傳統的「授——受」教學模式下,即使老師啟發學生思考、質疑,學生仍然要「看老師怎麼說」,因此,建立新型的師生互動關系就必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傳統的「接受學習、被動學習」轉變到「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上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有了學習興趣,特別是直接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不在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就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學生就能主動參與互動,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就十分有效了。 五、關注每一位學生 關注每一位學生是構建有效師生互動的必要條件,在班級教學活動中,為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忙於教學,又因為現在班級人數較多,教師比較注重那些思維活躍、性格較外向的學生或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而對於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或學習後進生關注較少,往往遺忘他們,這個情況不利於有效的師生互動,教師對於性格內向的學生要分析其原因,是屬於怕回答問題錯誤同學笑話,還是心理問題,教師要了解清楚,同時教師要付出更多的關愛和鼓勵,多給他們具體的指導和幫助,克服心理上的障礙,在課堂上多給他們發言的機會,增強他們回答問題的信心。教師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更應充分予以關注,分析和了解他們成績不好的原因,幫助他們克服心理上的自卑,並多鼓勵,多表揚,蘇霍姆林斯基說:「贊美差生極其微小的進步,比嘲笑其顯著的劣跡更高明」, 在課堂教學中要跟其他同學一樣關注他們,更要啟發他們參與師生互動,只有這樣才能進行全方位有效的師生互動。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師生互動關系,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是課堂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課題,今後我將繼續進行探討。

㈢ 如何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求解答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構建有效的師生互動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課堂教學能有根本性的變化,而且對培養具有良好素質和競爭力的新一代是有著重要意義。我認為構建有效師生互動方式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創建「寬松、民主、和諧」 課堂氛圍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幫助者,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創建適合學生參與寬松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充分進會。在教學中,教師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興趣,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如我校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的教具、語言的激勵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創建「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回答問題爭先恐後,參與積極性非常高。在課堂教學的互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活動參與者,他們既是信息的發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教師設計教學的核心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學生個體的有效參與和學生的個性的發展,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地投入到有效的師生互動中來。二、重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重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有助於融洽師生關系,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可以是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話語、一個贊許的姿態、一個體貼入微的動作,都會使學生感到教師的關心、賞識,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說不出的愉悅與滿足,這就無疑能促進他們積極上進,激發他們參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勇氣,鼓起他們的自信。教師不能情緒帶進課堂,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盡力剋制和調控,以飽滿的熱情和健康的心態出現在課堂上,那麼學生也會以愉快、輕松的情緒聽講,積極參與到師生有效互動活動中來。三、關注每一個學生,也是構建有效互動的必要條件。 教師所面對的學生知識水平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能力自然有所不同。有時,教師追求課堂教學效率,會經常與那些在課堂上積極舉手、善於交流的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而對於那些不善言辭的學生或學困生關注較少。只有教師真正關注這樣的學生,平時多給予他們關愛和鼓勵,交流中多給他們具體的指導和幫助,讓他們有開口的機會,提高他們說話的勇氣。對口語表達不流暢的學生,教師要有充分的耐心,允許他們說錯,並適當降低標准,讓他們由易到難,逐漸參與到師生互動合作中來;同時,教師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使他們一點點建立起自信心,產生上進的動力,進而喜歡師生、生生互動的學習方式,形成良好的師生情感交流的氛圍。

㈣ 怎樣才能做到有效的師生互動

本次學習活動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互動」。這個詞眼對於我們教師並不陌生,我們都知道互動的形式可有很多:有文字的互動、人與人的互動、材料和幼兒的互動,等等。可是有效的互動並不是這么容易做到的。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有效的師生互動呢? 首先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的習慣,要想擁有良好的傾聽習慣,必須了解幼兒喜歡傾聽怎樣的聲音和語言風格。每個教師的語音坦臘李素質和語言風格都不盡相同,根據觀察本班級幼兒的喜好,教師可以調適自己的語音特點,激發幼兒對傾聽的興趣。因為良好的傾聽習慣和幼兒的主觀的願望有關系。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我們不難發現,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們對於傾聽內容的喜好也不相同。小班年齡的孩子們喜歡簡單的,富有韻律的動態的重復語言的文學作品;大班年齡的孩子們喜歡富有邏輯性的文學作品,它們更多的關注的是事物內在的聯系,而且喜歡學者大人模樣說話。中班年齡的孩子們他們既需要邏輯性同時也需要故事的情景性作為依託,他們往往不能分清藝術和現實的區別。在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我們要根據自己執教的年齡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教材,這樣才能激發幼兒的傾聽的興趣,保證有效互動的產生。 其次,教師的語言氣質也是推動有效的師生互動的重要因素。教師語言的節奏和語音的音質就是教師的語言的氣質。音質是先天的條件,不能夠隨著人的意志所改變,但是我們是能夠改變我么語言氣質的。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教育場景下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的不同時間的需要來適當的調適自己的語調和語言的節奏。我們的語言氣質是可以多變的。在欣賞文學作品時、在體育鍛煉時、在早晚來離園時都是不相同的,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語言氣質。當然在孩子們已經習慣了一定的語言氣質以後,在固定教育情景下的語言氣質是不易隨便更改的,因為孩子么已經習慣了傾聽這種模式,隨便更改時會影響教師的教育效果的。在局返特殊的場合,語言氣質往往還會和教育場景相反,這樣能夠幫助幼兒更容易認識自己的不足,輕松的完成和教師的互動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有的語言氣質,你的孩子會喜歡你的哪一面呢?我覺得用好聽的打動人讓遲的聲音還不夠,更需要有一顆熱愛孩子和孩子平等的心。這樣才能讓你的語言更生動和悅耳,使你變成在孩子們的眼中最有魅力的老師。 責編:海月

㈤ 如何提高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淺談如何提高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師生間的互動。所謂師生互動,就是師生雙方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以平等對話為基礎,相互交流、溝通和共同發展,它是一個以教材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過程。然而,在以往的思品課教學中,師生互動往往存在著許多偏差,主要表現為: 1、互動形式過於單調。機械互動多,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成性交流比較少。 2、互動內容過於單一。認知互動多,情感互動和行為互動少,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少思想和心靈的深層互動。 3、互動作用過於失衡。教師主宰課堂,學生的思路受教師的教學思路控制,課堂教學缺少生命活力。 因此,我認為積極尋求解決策略,提高思品課中師生互動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我通過課堂教學的兩個片段,談談自己在提高師生互動有效性方面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形式多樣的教學情境,進行互動。 思品課,學生最不喜歡的就是講大道理,空洞說教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不想聽,入不了耳,又怎能入腦、入心?所以,教師要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形式多樣的學生參與學習、體驗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使之在互動交流中獲得知識、陶冶情操,以達到知、情、行的統一。 六年級思品第二課第一框《個人成長離不開集體》,教學目標要求幫助學生認識「個人總是屬於一定的集體,集體建設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大家都知道,六年級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長輩寵愛有加,很少有集體生活的體驗,再加上年齡小的特點,要理解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有點難度。所以在課堂教學一開始,我就創設了故事和問題結合的情境:「今天老師先講個故事,想不想聽?」一下子就抓住六年級小朋友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大家興趣盎然。「想聽故事可以,但我有個要求,聽完以後要回答老師提的問題。」同學們頻頻點頭,表示同意。 師:在美國加州的海岸邊,有一個紅杉樹國家公園,那裡的紅杉樹長的都很高, 可以高達一百多米,樹齡也很長,長達一、二千年,有的甚至近三千年。公園的導游最喜歡問遊客一個問題就是——這么高的樹,你知道它的根能扎多深嗎? 大家七嘴八舌—— 生1:一定很深的,估計也要一百多米吧。 生2:是啊,壽命這么長,肯定根深葉茂嘛。 生3:老師,美國夏天颶風很多的,紅杉樹又長在海邊,根扎的不深,肯定會被吹倒。 „„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紅杉樹的根一定很深。 師:其實紅杉樹的根很淺,大多隻是生長在地層的表皮上。面對狂風暴雨,紅杉樹為什麼能安然無恙呢? 學生們驚訝得張大了嘴,教室里安靜不少。 師:原因就在於每一棵樹的根都與其他樹的根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相互扶持、相互支援。 學生恍然大悟。 師:你從紅杉樹的生存中得到了什麼啟示? 學生們踴躍發言—— 生1:一棵紅杉樹力量單薄,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抵抗狂風暴雨襲擊。 生2:每棵紅杉樹好比個人力量小,紅杉樹群好比集體力量大。 生3:集體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個人的支持。 „„ 在我的引導、幫助下,同學們很快就理解了個人與集體關系原理,這個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 二、抓住內容豐富的生成資源,進行互動。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帶著屬於自己的知識、經驗、情感、靈性,在課堂中和老師及其他同學對話、共享、碰撞。在這樣的情形下,教學不再是靜態的毫無生氣的教案執行過程,而是動態的生機活力的資源生成過程,所以教師要充分運用教學機智,抓住課堂生成的資源,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以真正滿足學生作為學習主人的需要。 在上六年級思品第六課第一框《生活富裕,不忘儉朴》時,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到在不同歷史時期,儉朴的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會有所不同,但儉朴的基本含義還是一致的,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說一說老一輩人有哪些儉朴的習慣,你是否贊同這種習慣?為什麼?」。 學生們想了想,很快舉手的很多—— 生1:爺爺從不買新衣服,襪子破了補補再穿。 生2:外婆剩飯剩菜不肯倒,下頓熱熱再吃。 生3:喝完的飲料罐牛奶盒、過期的報紙、商品的外包裝盒子,外公都要攢著賣錢。 „„ 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有的還很精闢:「爺爺奶奶的儉朴習慣是跟他們生活的那個年代國家物資不足相關的,有些習慣在今天不宜提倡,如剩飯剩菜不能食用,應該倒掉„」,我馬上插嘴:「倒掉多浪費啊,有什麼解決的好方法嗎?」同學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很快達成共識「做飯菜時,要根據吃飯的人數多少來定量,避免剩飯剩菜造成浪費」,我滿意的笑了。 這時,有個男孩舉手:「我奶奶把水龍頭調的很小,一滴一滴的,用桶接住,這樣水表上的字是不走的,可以節省水費錢」。話音剛落,班上有幾個女生抿嘴偷笑,我知道其實有不少家庭的老人就是這么乾的,只是男孩子單純,不知道這事不光彩,坦然說出來了。我愣了一下,心想怎樣既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又能保護好他那顆童真的心呢? 師:那你贊同這種做法嗎? 生:贊同,可以省下水費啊。 師:那你想一想,你家的水表不走了,那你接到的這些水從哪裡來呢? 男孩子想了想,有些不好意思了„我知道他已經意識到了這種貪小便宜的行為,坑害的是國家集體的利益。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認識省水費的正確方法,我繼續追問—— 師:要省水費,唯有節約用水,才能減少水費開支。節約用水,有哪些好方法呢? 學生紛紛舉起了手,發言踴躍。 生1:洗衣服的最後一遍水,攢在桶里,用來拖地板或者沖抽水馬桶。

㈥ 如何實現師生有效互動

新課改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在高效課堂的建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針對初中歷史課堂上師生的有效互動策略進行了探究

㈦ 幼兒園課堂中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策略有哪些

教育本身就表現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沒有互動的教育是難以想像的,更談不上是有效的。近些年來,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行為不斷改善,尊重幼兒、熱愛幼兒的觀念在教育實踐中有了一定的落實,積極的師生關系正在形成之中,不少教師也開始有意識地通過積極的互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特別是在幼兒園人數較多的班級中,進行師生互動有相當的困難,原因是幼兒人數多,很難做到面向全體,而且無關因素的刺激也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效果。為此我們對這一情況進行了關注,並嘗試一些可以在幼兒園活動中積極建構有效的師生互動的方法。 一、 分組教學,減少人數,提供師生互動的機會。 進行分組教學,減少了幼兒的人數,大大提高了幼兒個體與教師交流,交往的頻率,為師生互動提供了機會。如在語言活動「藍汽車」中,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回答問題,由於孩子能力的差異,課堂時間的約束,和其他的一些無關刺激的干擾,往往真正能進行師生互動的次數,互動的人數都是不多的。提出的一個問題通常是一些能力強的幼兒回答了,而能力弱的幼兒確失去思考和解答的機會。而在分組教學中,人數少了,無關刺激相對減少,時間不變,自然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有了更多的機會,教師可以充分的關注到每一個孩子,並切可以有目的的進行交流,交往。而且在分組教學中,教師可以及時捕捉到第一組幼兒的情況並且調整教學方案對下一組幼兒進行教學,在反思和實踐中提高教育和教學的質量,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我們提倡互動最終的目的不也是如此嗎。 二、 關注幼兒,及時捕捉,創造師生互動的條件。 綱要中指出:師生雙方特別是教師在師幼互動中保持關注是建構積極互動的必要條件。能否對對方的行為給予關注是師生互動得以進行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幼兒產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條件。任何行為得不到對方的注意和關注,其發揮作用的可能和餘地都不會太大。如幼兒在教室里自由的游戲和交往,而此時教師需要幼兒安靜下來進行集體游戲,大多數教師選擇了拍鈴鼓,當幼兒不能按指令進行相應的反應時,教師便履行了「教育批評」的職責,然而我們仔細想一下,好動,控制能力差,本來就是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的反應都是在情理之中的,我們通常是進行「小孔雀游戲」「手指游戲」「尋寶游戲」(這三類游戲都是平時觀察到的幼兒最喜歡的游戲,「小孔雀游戲」是利用小孔雀這個幼兒既喜歡又可以表演的角色,以點帶面來評價幼兒的一些日常行為;「手指游戲」特別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無論幼兒在干什麼,我們只要是玩手指游戲幼兒情緒就顯得十分高漲,當幼兒發出一個造型指令,教師相對應的做出反應幼兒就表現的十分活躍,各個都很集中。)這是對幼兒日常活動的關注,當然還有對幼兒突發的行為和反應的關注,如在實踐活動「泥巴樂」中我們發現孩子在捏房子的時候,發揮了一定的想像力,捏出了各種各樣造型奇特的房子,並沒有依照掛圖上的房子去捏,孩子們還興致勃勃的把自己捏好的房子拿來給我們看,捕捉到孩子這一興趣點,我們對孩子的創造進行了表揚和鼓勵,還與他們交流,大家互相交談了解房子是怎麼做出來的,有什麼意義,同時有目的的將師生的交流拓展到生生的互動中,有時同齡孩子的吸引力比教師的吸引力更大,此時孩子們在得到同伴和老師的支持和信任下,有了目標,活動更為積極了。 三、 明確角色,有效引導,發揮師生互動的實質。 在過去已往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也遇到這樣的情況,認為互動就是要解放孩子,讓他們動起來,讓他們自己動,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可是結果確是幼兒象一盤散沙,變得自由散漫。綱要中明確指出:這種對幼兒放任自流,缺乏實質性的指導,或簡單地組織一些讓幼兒有機會動的活動,對幼兒的發展並未有實質性的意義。在游戲活動中讓我們感受最深。如組織孩子玩沙,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玩通常是現場混亂一片,管了這個吵架的,管不了那個搗亂的,試問,孩子何來發展呢?通過學習綱要我們認識到,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決不是簡單的管理者、指揮者和裁決者,更不是機械的灌輸者或傳授者,而是良好師幼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往機會的提供者,幼兒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因此我們在玩沙活動中觀察到大多數幼兒的實際情況和他們的興趣指向,發現他們都比較喜歡挖沙,我們引導幼兒想像可以挖出什麼來,幼兒商量討論最後決定了主題「運河」,接著我們教師帶領孩子參觀運河給幼兒以實際的生活經驗,讓幼兒有感性的認識,在玩沙游戲中給與相應的和特別的指導,使孩子在師生互動中真正的得到發展。 綱要中的師生互動還不僅僅如此,我們必須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努力學習新綱要,把理論轉化為實際的工作經驗,適應幼教改革的趨勢,做好教師的每一天。

㈧ 如何構建有效的師生互動方式

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轉變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是教育工作者們關注的熱點,而課堂教學更是集中體現教與學的價值陣地,在課堂上,有效的師生互動中更能清楚地看到教師尊重教育的風采,學生尊重學習的良好品質。遵循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的教學規律。師生互動也可理解為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合作型教學模式,其基本的指導思想是: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通過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情感的變化,知識和能力的提升,養成良好的 學習品質,使學生得以健康的發展。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構建有效的師生互動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課堂教學能有根本性的變化,而且對培養具有良好素質和競爭力的新一代是有著重要意義。 在以前的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偏差主要表現為: 1、形式過於單調,師生間的機械互動多,生生間互動少。課堂上大多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而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十分少見。 2、師生互動多是認知互動,很少有情感互動和行為互動,缺少思想和心靈的深層互動。 3、師生互動作用失衡,教師多是以課堂的主宰者出現,學生的思路由教師的教學思路控制,屬於服從的單向型互動,很少有師生及生生的多邊型互動,整個課堂教學缺少生命活力。 因此,通過觀察、比較、實驗探求產生課堂互動低效的根本原因,尋找解決該問題的最佳對策,力爭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為提高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做好准備。我認為構建有效師生互動方式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構建積極、有效互動的基本前提。 1、教師的角色定位 我們大力提倡課題組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課題組教師的角色如何定位,已成為師生是否能有效互動的重要條件。為了建立有效的師生互動,教師要轉換自身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成為師生良好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流機會的提供者、積極師生互動的組織者和學生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因為教師對學生的作用和影響只有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和反應才能產生積極作用。教師要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的觀念,尊重學生,全方位為學生的發展服務,通過教師的教喚起學生的學,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2、師生建立平等關系 師生建立平等關系就是要消除老師高高在上的尊嚴,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不僅要成為可敬的人,而且更應是一個可親的人。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要使之有效地進行,就要建立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師生之間互相理解、和諧的人際關系。首先,我們要求教師把學生當作一個有自尊、與教師平等的人,然後把他們看做是一個需要教師去關愛和愛護的孩子。其次要求教師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的人格品質,要時時處處成為學生的楷模和朋友。具體在教學中課題組教師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的:①、平易近人,消除恐懼。②、平等相處,縮短距離。③、相互尊重,成為朋友。只有在教學中師生建立了平等的師生關系,教育中的一些難題就迎刃而解,為師生進行有效互動提供了前提條件。 3、創建寬松、民主、和諧 課堂氛圍 在建立起師生之間平等溝通平台的基礎上,我們努力創建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師生進行有效互動提供保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幫助者,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創建適合學生參與寬松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充分進行互動和交流提供機會。在教學中,教師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興趣,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如我校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的教具、語言的激勵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創建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回答問題爭先恐後,參與積極性非常高。在課堂教學的互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活動參與者,他們既是信息的發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教師設計教學的核心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學生個體的有效參與和學生的個性的發展,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地投入到有效的師生互動中來。在課堂上教師積極創建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不僅有利於教師與學生積極進行交流,同時也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自然而然,學生就把交流當成一種習慣,教育教學中的一些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二、重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恩格斯曾說過:就個別人說,他的行為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他的願望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學生也是這樣,他們是有著豐富情感的,接受教育也是有選擇的,,對不同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甚至對不同的教師,都會做出不同的反映,或是產生積極的接受態度,或是產生消極的抵制情緒。所以,我們非常重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僅不會降低教師的威信,還有助於融洽師生關系,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可以是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話語、一個贊許的姿態、一個體貼入微的動作,都會使學生感到教師的關心、賞識,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說不出的愉悅與滿足,這就無疑能促進他們積極上進,激發他們參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勇氣,鼓起他們的自信。教師不能把消極的情緒帶進課堂,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盡力剋制和調控,以飽滿的熱情和健康的心態出現在課堂上,那麼學生也會以愉快、輕松的情緒聽講,積極參與到師生有效互動活動中來。 三、關注每一個學生,也是構建有效互動的必要條件。 教師所面對的學生知識水平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能力自然有所不同。有時,教師追求課堂教學效率,會經常與那些在課堂上積極舉手、善於交流的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而對於那些不善言辭的學生或學困生關注較少,這種狀況的出現不利於師生互動,甚至會成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障礙。教育心理學認為,學困生同樣有進取心,讓他們獲得某一種成功,設法滿足他們的成功欲,不僅可以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潛力,增強進步的信心和勇氣,還可以激起他們對更大成功的追求,並由此引發戰勝困難的決心和毅力。這種積極肯定的態度,會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學生減少膽怯心理,充滿自信地投入到各種教學活動中去。只有教師真正關注這樣的學生,平時多給予他們關愛和鼓勵,交流中多給他們具體的指導和幫助,讓他們有開口的機會,提高他們說話的勇氣。對口語表達不流暢的學生,教師要有充分的耐心,允許他們說錯,並適當降低標准,讓他們由易到難,逐漸參與到師生互動合作中來;同時,教師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使他們一點點建立起自信心,產生上進的動力,進而喜歡師生、生生互動的學習方式,形成良好的師生情感交流的氛圍。

熱點內容
如何養 發布:2025-09-12 09:30:54 瀏覽:760
黃島教師編制 發布:2025-09-12 09:09:04 瀏覽:870
蟲奉行什麼時候更新 發布:2025-09-12 08:55:11 瀏覽:133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 發布:2025-09-12 08:45:51 瀏覽:72
數學里的集合 發布:2025-09-12 07:36:16 瀏覽:756
環境化學就業前景 發布:2025-09-12 05:46:00 瀏覽:336
化學恐怖襲擊 發布:2025-09-12 05:42:59 瀏覽:401
小學教師資格證模擬題 發布:2025-09-12 03:43:50 瀏覽:549
一年級下冊數學視頻 發布:2025-09-12 02:34:51 瀏覽:717
女教師監禁mdyd 發布:2025-09-12 00:28:58 瀏覽: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