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秦望師德教育

秦望師德教育

發布時間: 2021-03-04 00:57:45

❶ 韓愈的教育思想

韓愈的教育思想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道理在哪,真正的老師就在哪),認為只要是有學問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師。

他把「道」作為擇師的根本標准。他認為可為師者,不在於其年齡大小和地位的高低,而在於其懂得「道」比自己早或比自己多。

師與生的關系,是以「道」和「業」來衡量的。誰先有「道」,誰有專「業」學問,誰就是教師。教師不受年齡、地位、資格等限制。

在一定條件下,老師比學生懂得道理要早一些、多一些,在某些方面是有專長的,做學生的應向老師學習,同時學生在老師啟發教導下,也在不斷提高,在某些方面會有獨到之處,或有專長。因此老師也要向學生學習。

(1)秦望師德教育擴展閱讀

韓愈的主要成就:

1、文學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韓愈文章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的作品非常豐富,現存詩文700餘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誌、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門人李漢曾編其遺文為《韓愈集》四十卷,今有《韓昌黎集》傳世。

2、教育

韓愈曾招收弟子,親授學業,留下了論說師道激勵後世和提攜人才的文章。韓愈力改恥為人師之風,廣招後學。

3、思想

韓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他在儒學式微,釋、道盛行之際,力闢佛、老,致力於復興儒學,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其實就是復興儒學的重要手段。

4、政治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對於韓愈對待藩鎮割據的態度,學者郭預衡指出:韓愈《平淮西碑》的主要傾向是「反對藩鎮割據,而歌頌平叛的勝利;贊揚主戰派,而批評主和派」。

❷ 《以師德學風建設為著力點 不斷推進創先爭優活動深入開展》為題寫篇論文,要求4000字.

姜堰市梁徐中學 湯洋林 秦常勝

梁徐中學地處城鄉結合部,學校剛剛經歷了布局調整,大多年輕教師隨高中部撤離,老齡化嚴重,招生重災區生源素質、生源質量低到極點,面對困境,學校不等不靠,全校師生積極投身到黨建示範校的創建中,創先爭優有序、有效深入開展,找准著力點:師德、師風、學風建設常抓不懈,且具有學校特色,效果明顯,學校爭創工作與教育教學工作雙豐收、雙促進。獲得2010年教育局綜合考核進位獎。

師德建設方面: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可能有好的教育。學校努力在現有條件下整合教師資源,提升教師素質,抓師德促師能。

抓學習。繼續堅持每周政治學習,學習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及上級主管部門的文件,學習國家評選出的壹百名英雄模範事跡,夯實校本培訓,師德、師風建設常抓不懈。注重校本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選取典型材料、案例,如《職業道德規范》、《五嚴規定》、《十不準》、《師德處罰條例》、《文明辦公制度》、《國家中長期發展綱要》,王敏勤教授《關於打造高效課堂的建議》、魏書生教授《給青年教師的建議》,樹立愛崗敬業、甘於清貧、樂於奉獻意識。

強化制度建設,靠制度管人。成立師德考核領導小組,以「師德考核細則」為抓手,以「創先爭優」活動為載體,把相關規定細化為制度,增強制度執行的公正性、透明度,確保學校層面有制度,教師心中有準繩,反復強化校訓「愛與責任」的深刻內涵,愛是責任的源泉,責任是愛的顯現,廣大教職工的崗位意識、憂患意識、奉獻意識已經內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違規從教、違德從教現象已失去滋生的土壤。

努力增強崗位意識。大力弘揚「三愛」師風:愛校、愛崗、愛生。實施「五心」換「一心」工程:教師要用愛心、誠心、關心、耐心、寬容之心換取學生的上進之心。踐行「三教」策略:依法施教、耐心施教、有效施教。強化教師崗位管理,探索和推行「能者上,庸者下,能者為先,庸者讓位,多勞多得,績優多得」的崗位管理模式,加強對教師自由支配時間的組織安排,把周六上午定為集體備課時間,力促教師潛心備課,潛心鑽研,提高自身專業素養。

注重人文關懷,強化精神引領。第一點啟動、實施青藍工程。老帶新,新促老,結對共進,積極發現、引導、培養積極分子,加快年輕同志的成長,大膽大膽啟用新人挑大樑;第二點,鼓勵和要求教師參加函授、進修,外出學習,利用電子平台備課、交流,撰寫教科研論文,學校實行雙稿酬制度,充分藉助跟四中結上對攀上親的優勢,教師直接參與四中教研活動,集體備課,整體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部分教師已脫穎而出,一名教師獲得姜堰市物理說課二等獎,一名教師獲得語文閱讀欣賞課一等獎,多名教師在指導學生參加徵文活動中獲獎,20多名教師在「師陶杯」徵文活動中獲獎,達到學校與教師的雙贏,第三點強化精神引領,表彰先進,弘揚正氣,每學期分期中、期末評選出師德標兵、 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教壇新秀、先進工作者,予以表彰。每次政治學習分輪次安排教師代表發表教學或人生感言,起到很好的示範和榜樣引領作用,充分調動了廣大教師樂於奉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初步形成良性競爭態勢,鄭支書講,教師的敬業精神已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

全體教師立足校情、學情,不迴避矛盾,狠抓學生的「成人」教育。學校處於發展低谷,學生不上進,厭學情緒濃,家長沒盼頭,說氣話,常把對子女教育的怨氣一股腦兒拋給學校。面對這種尷尬,我們堅持忍辱負重埋頭苦幹,堅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動搖,把成才先成人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無論是學困生還是問題生,我們從不放棄、從不拋棄,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學風建設方面:

弘揚學校歷史傳承,在此基礎上提出並實施常規養成教育從「大課間」抓起的口號。學生跑步出操口號洪亮,動作整齊,師生舞姿優雅,這一健康教育已轉化為學校特色,學生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給學校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盡管學生基礎差,但我們堅信操做得好,就能把學習搞好,有了精、氣、神,學風就會形成。

學校充分發揮素質教育實踐基地的育人功能。組織學生走進雙登集團,學習「團結奮進,不斷創新」的雙登精神,培養學生立足崗位、吃苦耐勞的意識,樹立起班衰我恥、班興我榮的集體觀,榮辱觀,樹立愛學習意識。

學校根據校情、學情,實施小班化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更好的關注和培養,同時採取先學後教,分層教學與個別輔導相結合,教學上採用低起點小坡度,努力讓每位學生學起來、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教學的有效、高效落到實處。每學期我們都請部分家長進入課堂聽課、評課。這些措施已顯成效,教師逐漸找到了教學的切入點,學生的學習興趣日漸濃厚,家長對學校的滿意度,對孩子的信心指數明顯增強。

走科研興校之路,提升教科研水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學校教科研的重要性,根據教學任務序時進度,不失時機地開展相關的教科研活動,特別是學校圍繞「減負、增質、提效」,對「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與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於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實踐研究》通過泰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所立項,各項子課題的研究已逐步展開,並准備三年內結題,給學校內涵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內推力,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逐漸形成。

學校創造條件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成立了多個興趣小組,旨在發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個性,增強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的成就感。每月一次的家長會,主題鮮明,形式豐富,學生通過自編自演的文藝表演、體育比賽、演講比賽等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家長匯報自己的成長與成功。

開展「每周一星」和「文明班級評比活動」,利用晨會、櫥窗、畫廊宣傳新進事跡,彰顯正氣,校風、班風、學風大有好轉。

城鄉均衡發展戰略給學校發展帶來了機遇,學校在創先爭優活動中充分發掘人的潛能和智慧,師德師能得以提升,班風、學風根本好轉,為學校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持,學校黨建示範校的創建,步子更堅定,我們對學校2至3年後能跨入農村中學第一方陣,辦人民滿意的高質量學校充滿信心。

❸ 墨子對師德的理解及觀點

你好,墨家學派是先秦時期的「顯學」之一,墨子的學說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回的特徵。他的師答德思想體現了「兼愛」的政治主張,他重視教師的社會作用;重視道德教育;主張要具有言行一致,以身作則的師德規范;提倡教師要有「強說人」的教育態度;要注重因材施教;重視學生的」博與約」結合,提高認識能力,注意環境育人作用等。這些思想是我國古代教師道德思想中的寶貴遺產,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❹ 《師說》中提出了哪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1、《師說》中提出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有:
1)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准,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准之外。

2)教育應該重視「道」的傳承,而不是識字。
2、原文全文如下: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3、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❺ 教師道德教育有那些方法,請具體說明

教師職業道德的功能有哪些?
[ 2007-7-13 6:59:00 | By: linshuqing ]

1. 對教育對象,教師職業道德有教育功能。教師勞動的特點是教育主體與教育手段的同一性——即教師既是教育主體又是教育手段,教師一舉手一投足都會影響學生的成長。教師道德對教育對象的影響主要有二。一是教師道德影響學生的道德人格。具有良好師德的教師所表現出來的敬業精神和生活熱情會感染學生,有利於形成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的積極態度。反之則不利於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形成。二是教師對學生的熱愛、期望等等會形成較好的心理氛圍,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的形成和心智成長。心理學中非常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2. 對教師集團,教師職業道德有調節功能。如前所述,教師作為一個職業集團必須處理好集團內部的同儕關系,也必須正確處理好職業集團與社會的關系。有了良好的教師道德,就會形成一定的心理和輿論氛圍。同時道德也會在每一個教師的心中以職業良心和信念的形式形成一種自監督的機制。一外一內的雙重道德約束有利於教師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

3. 對教師自身,教師職業道德有修養功能。教師的職業道德與教師對教育活動的意義的理解密切相關。教師道德能夠通過評價、激勵和追求理想人格等方式在造成良好的社會輿論和社會風尚的同時,培育主體自身的道德意識、行為和品質,從而提高教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使教師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4. 對社會發展,教師職業道德有促進功能。教師道德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也很大。首先,教師的勞動也是社會生產的組成部分,教師通過對教育對象的塑造參與了物質文明的建設。教育對象最終會成為生產力的關鍵要素,教師能否以德育德,對這一生產力的關鍵要素影響深遠。其次,教師的職業道德影響精神文明建設。實際上師德是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它本身的高低是直接構成社會道德水平高低的一部分之外,它還可以以身示範,成為「社會的良心」,帶動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教師道德建設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後,教師的工作實際上是社會生活重構的基礎工程。教師通過自身也通過自己的「產品」直接或間接地參與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生活的重建。

中國有一句令人深思的口號,就是「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實際上我們不妨可以進一步認為:「提高教師素養的希望在師德的養成。」

1、 教師道德的特點?

教師道德首先是一種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一般具有的特徵是:1.在調整對象和范圍上有明顯的專業性或特定性。職業道德是同人們的職業生活實踐相聯系的,往往只對從事某種特定行業的人起調節作用。比如專門意義上的「救死扶傷」的道德就只適用於醫生;「誨人不倦」的規范也主要適用於教育工作者。2.在道德內容和結構上,具有一定的繼承性和穩定性。職業道德除了反映社會宏觀發展及其要求之外主要反映社會對於職業的要求以及職業本身的特殊利益和要求。這樣,一方面會形成相對穩定的道德規范系統,另一方面也會形成較穩定的職業傳統習慣和特殊的職業心理。每一行當都有自己的「規矩」。比如商業所講的「童叟無欺」、「言無二價」,教育上的「為人師表」、「以身立教」等等都有較長的歷史傳統。從古到今,都有基本一致的要求。3.在規范形式和方法上具有靈活性、多樣性。既有比較正式的規章制度形式,也有非正式的俗語、口號形式,還有一些不成文的規矩、習俗、習慣等等。各行業往往均可以從本行業的具體實際出發制訂反映職業道德內容的具體制度和要求。在中國教育界,全國教育工會曾於1991年、1997年頒發和重新頒發過《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倡行全國。各地、各校實際上也有反映自己特點的職業道德規范。

教師道德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教育性。首先,教師道德直接構成和影響教育內容。教師道德在內容上因而具有教育性。比如,教師的價值觀就既影響顯性的也影響隱性的教育內容。除了在顯性教育方面教師會自動根據自己的價值觀理解、處理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突現一些教育內容,而相對忽略另一些內容之外,在隱性課程方面,教師的敬業精神,教師對課程以外許多問題的看法的不自覺的流露也都會對學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受職業道德影響的教學方式如師生間的互動方式也是教師價值觀的體現,也會作為課程影響教育對象。其次,師德的教育性與示範性聯系在一起,教師的人格特徵影響教育內容。教師的人格特徵是影響教育內容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說教師的人格特徵本身就是教育內容。教師的人格特徵對教育內容的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教師的道德人格會成為榜樣學習的對象。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A.Banra)等人認為,兒童的行為方式常常是模仿其所相信和崇拜的榜樣人物而逐步形成的。不管教師願不願意,有無知覺,教師都有成為這種「榜樣」的最大可能性。中國自古就有「以身立教」的理論,也是同樣的道理。另一方面,教師的人格特徵也影響他對教育內容的加工處理。一個有詩人氣質的教師的教學會充滿熱情,富於想像;一位邏輯性較強的老師會以冷靜思辯的睿智見長。情緒好的教師容易寬以待人,誨人不倦;而心情欠佳者則容易苛求學生,草率行事。盡管氣質、情緒等人格特徵主要是心理范疇,但是職業道德對於這些人格特徵的修養和調整仍然是有非常大的導引作用的。

2.自覺性。學校教育活動是一種具有高度自覺性的活動。教育工作的特點是教育主體和手段的合一性。現代教育制度中的教師職前培養和繼續教育制度的存在使得教育工作者一般都經過專門的職業訓練。因此他們不僅在教育工作的技能上具有十分明顯的專業性和自覺性,而且在道德上也有高度上的自覺。教師對於主體和手段的合一性的工作特點有清醒的了解,這一理解實際上是教師形成使命感的源泉。教師應當是積極調整教育勞動中人際關系的主動力量。反之,一些缺乏師德自覺的教師實際上是失去了教師本質的「教師」,在人際關系中永遠處於被動、低效或無效的境地。所以教師道德從道德主體的角度看,具有明顯的自覺性。

3.整體性。教育勞動的特殊性之一就是影響的整體性。因此從教師道德的影響性質這一角度來看,教師道德具有一定的整體性。這一整體性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指每一教師對學生影響是整體的;二是指教師對學生影響具有集體性(面對的是學生集體);三是指教育工作需要教師集體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教師道德的影響與他的業務素質、人格特徵等等聯系在一起。比如主觀上希望對學生公正的教師可能因為其教育方式上的失誤而適得其反。又比如一個心地仁愛的教師也可能因為其性格上的內向而給學生以冷漠的印象。所以師德的修養如同師德的影響一樣都是整體性的。通俗地說,教師實際上必須盡量做一個「完人」。其次,現代教師的勞動具有非常強的集體性。單個教師的影響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作用於學生。換言之,作為教育勞動成果的學生實際上是一種集體性勞作的成果。因此師德中的重要內涵就必然有教師之間的協調與配合。

2、 教師幸福的特點?

教師的幸福就是教師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的一種教育主體生存狀態。教師的幸福也稱教育幸福。對自己生存狀態的意義的體味構成教師的幸福感。教師的幸福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1.教師幸福的精神性

教師幸福的精神性首先表現為勞動及其報酬的的精神性。這里並不是反對給教師改善生活待遇,也不是說教師只有苦而沒有樂。而是說在物質待遇既定的情況下,教師生活有恬淡人生、超脫瀟灑——或者說有「雅」的一面。教師的報酬實際上也的確不止於物質生活。學生的道德成長,學業進步,進而對社會做出的貢獻,都是教師生命意義的確證。師生之間在課業授受和道德人生上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別的職業所難以得到的享受。教育主體只有充分認識這一精神性質才正是因為教育勞動的精神性,在人們的心目中,教師始終有著崇高的地位。在中國,早在先秦時期荀子即將教師地位提高到與「天地君親」相並列的高度,要求統治者「貴師而重傅」。其後中國人也一直認為教師「有父之親,有君之尊。」[1][19]在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中也存在著同樣的對於教師的尊重。報紙上曾經報道說,以色列人認為,在發生大火或其他災難是如果只能帶走一樣東西,這件東西不是珠寶,而是書本;如果只能救一個人,這個人不是自己的親人,而只能是自己的老師。可以這樣說,以色列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屹立於世界,以色列人之所以能夠在思想、科學、商業等事業中令世界刮目相看,秘密即在他們對教育與教師重要性的充分認識。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曾經在其總則第四條明文規定:「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國家保障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全社會應當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上述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993)和其它法規中有更具體和明確的規定。從世界范圍來看,除了對教師勞動的普遍尊重的規定之外,一般都有對教師人格和尊嚴保護的嚴格的規定。同樣對尊嚴或人格的侵犯,在教師問題上往往會有更嚴厲的處罰規定。原因之一也在於教育勞動的精神性、人格性決定著必須確保對教師的崇高地位的尊重。由於教師及其勞動的崇高地位,決定著教師有可能在這一特殊的尊重中收獲職業的意s義——換言之體會自己的幸福。所以教師的幸福體驗也具有精神性:教師的幸福與教師的榮譽聯系密切。

3、 教師公正或教育公正的必要性?

1. 有利於良好的教育環境的形成

2.有利於教師威信的提高 3.有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 4.有利於學生的道德成長

5.有利於社會公正的實現

4、 教師道德義務確立的重要性?

教師道德義務確立(即教師認識、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的重要性可以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加以說明——

首先,教師道德義務確立可以減少教育活動中的沖突,有利於教育任務的完成。

由於種種原因教師在工作中可能只根據自己的「自然願望」辦事,比如在備課、講課、組織學生活動、協調關系解決工作中的問題等方面盡量少投入精力,這樣就會形成與教育事業、學生發展的要求相違背的「沖突情勢」。這一沖突情勢如不能正確地加以解決,就不僅會影響教育工作任務的完成,也會使教師本人處於一種緊張的人際關系和內心壓力之中,教師就會失去教育上的「自由」。從主觀上解決這一情勢沖突的根本方法只能是教師深刻體認自己的教育使命,嚴格承擔起教育道德義務才能得到根本的解決。

我國著名化學家盧嘉錫在30年代廈門中學做數學教師時,曾經遇到一個學生拿難題(一本國外數學雜志上的懸賞題)「問」自己的事情。盧嘉錫化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問題和答案(即這本雜志)後心平氣和地對學生說「只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先生。我現在雖然在教你們,但還有許多東西自己也不懂,要進一步學習。」學生大為感動。[2][22]

盧嘉錫先生之所以能夠「化干戈為玉帛」,靠的就是對師德義務的嚴格踐行。

其次,教師道德義務確立有利於教師在工作中進行道德上的「綜合判斷」。

教師在自己的教育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義務沖突的情況。有不同的教育義務之間的矛盾,也有一般道德義務與教育道德義務之間的沖突。比如教師可能遇到家庭道德義務與教育義務之間的矛盾,也有可能遇到尊重學生、保守學生的「秘密」和與家長、同事進行適當溝通以採取恰當的實際措施幫助學生之間的矛盾,等等。在義務沖突明顯的情境中,只有具有對職業使命和道德義務有較為深切和全面理解的教師才能把握大局,進行正確的道德「綜合判斷」,正確地、恰當地履行教育義務。

❻ 有關教師教育的名言及感悟

心念決定言行,未來擁有什麼樣的人生,取決於現在的起心動念。若能活出自我自然不與他人攀比,不在意他人的評價,變得樂觀坦盪,生命也就變得單純而喜悅了,每一個夜晚都是一次死亡,每一個黎明都是一次重生,每天都歡喜地面對人事物,便是對生命最好的回報。

教師教育格言經典語錄

1. 教師,是播撒知識的種子,傳遞文明火炬的使者。

2. 如果我們對於教師要掌握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這一點估計不足,那也是錯誤的。有了這方面的知識,教師才有可能把教材變成學生的真正財富。

3. 每天我都微笑著向快樂出發,因為前方有需要我傳播快樂的人。—— 章雋

4. 心地善良的人首要的一點就是愛人。他對共同事業的忠誠來源於這種對人的熱愛。我們認為培養熱愛人的感情和關心人的強烈意向是蘇維埃學校最重要、最崇高的任務之一。

5. 生命在閃光中現出絢爛,在平凡中現出真實。——伯克

6. 用真誠的心去溫暖孩子們,伴隨他們成長。

7.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

8. 懶惰的人,給他再多的時間,也不會得到真正的收獲。愚蠢的人,給他再多的青春,也不會得到真正的生命。

9. 做事不能只做想做的,而應該做該做的。

10. 教師——黑夜中的明燈引領學生駛向成功的彼岸——黃黎明

11. 愛是一門藝術,愛學生則是一種享受。——朱湘民

12. 什麼是負擔,他不喜歡的事情,你叫他干1分鍾,這就是負擔;他喜歡乾的事情,干到廢寢忘食,也不是負擔。

13. 露珠不願跟珍珠比美,只顧默默地滋潤綠葉和鮮花。

14. 教育是人們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權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搖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雅斯貝爾斯

15. 每時每刻都能用耐心和愛心去發現孩子,欣賞孩子,培養孩子。只有欣賞孩子的現在,才能塑造孩子的未來。——何小花

16. 是寬容而不是縱容,是誘導而不是命令。

17. 主善為師德業所資,狎而敬之,畏而愛之,亦趨亦步,朝斯夕斯,熏陶既久,其益無涯。

18. 教師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孩子們在成長!

19. 人之情,惡異於己者,此師徒相與怨尤也;人之情不能親其所怨,不能譽其所惡:學業之敗也,道術之廢也,從此生矣。善教者則不然,視徒如己,反己以教,則得教之情也。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則師徒同體。

20. 教育不能改變受教育者生命的長度,但能挖掘受教育者生命的深度。

21.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22. 要有平常心,敢做平常人,才能教出不平常的學生來。

23. 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麼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愈多,在學校中越聰明,眼睛愈明,記憶力愈敏銳。要培養自己孩子的智育,那你就得教給他思考。

24. 生命是一條艱險的峽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米歇潘

25. 教師面對的孩子都是最終要獨立的成人。

26. 在集體教學中,要盡可能多地要求每個孩子,也要盡可能多地尊重每個孩子,讓每個孩子對自己都有信心。

27. 為了孩子,一定要給他們新作品,使他們敢於面對縱橫交錯的新世界,不斷發芽滋長。

28. 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融入了愛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29. 打電話的時候請你微笑,對方一定感覺得到。

30. 嚴於己,而後勤於學生,這個無愧為教師的天職。

31. 我願化作-愛的天使,用真情澆灌小天使的心靈。——陳小環

32. 教師如果對學生沒有熱情,決不能成為好教師。但是教師對於學生的愛是一種帶有嚴格要求的愛。

33.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34. 真正的教師,極力防止自己的壞習慣及於學生。

35. 關愛童心,感受真愛,欣賞童趣。

36. 師生之間心與心的交匯之處是愛的聖地。

37. 教師要以東風化雨之情,春泥護花之意,培育人類的花朵,繪制燦爛的春天。

38. 你們永遠是我心中最美妙的旋律。——歸曉艷

39. 導師應該記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東西全部交給學生,而是使得學生愛好知識,尊重知識,在使學生採用正當的方法去求知,去改進他自己。 ——英國教育家洛克

40. 教師施愛宜在嚴愛與寬愛之間。

41. 母愛的偉大之處在於可以容納孩子最可譴責的行為。

42. 每一個學生都是好學生。

43.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44. 將幼教工作當作自己的事業去經營,孩子就是我事業的基礎,用心去對待每個幼兒,讓每個孩子喜歡我愛是我不解追求的目標。

45.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本深奧的書,我要用畢生的精力去讀懂每一本書。

46. 強迫學習的東西是不會保存在心裡的。 ——《柏拉圖論教育》

47. 生命不等於是呼吸,生命是活動。——盧梭

48. 嚴是愛,寬是害。寬嚴適度,和詣永遠。——周美清

49. 不要簡單地向後進

❼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有教無類這個成語出自孔子的《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與現代精英教育

孔子的有教無類在我們現代教育中也有直接體現,九年義務教育,就是踐行「有教無類」,人有聰明有愚笨,學習有快有慢,我國現在施行的小學六年以及初中三年就是有教無類,踐行有教無類的理念。

而我們現在教育中真正意義上的分科教育是從大學開始的,也就是職業教育、專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

所以現在教育中,大學之前都是通識教育,大學之後才開始專業人才的培養。

❽ 中國古代關於師德方面的思想主要有哪些

最早的師德標准
古之學者必有師.上古時代,很早就出現了教師這一職業.但那時的教師是什麼樣,其風范若何,由於無文獻記載,後人已很難稽考.
傳說堯帝和舜帝在位的時候,曾經任命契這個人作「司徒」.「司徒」這個稱謂,後來演變為一種官職,推其本義,就是管理和教育學生的意思,也就是現在的教師.堯舜為什麼要任命一個「司徒」呢?因為當時「百姓不親,五品不遜」---社會風氣不正、天下大亂,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所以要找個人出來管一管,怎麼管?當時的說法是---「敬敷五教」.
「敬敷五教」在中國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是一個很重要、很值得研討的命題.首先,這裡面提出了實施教育的目的,即「五教」.「五教」是針對五種主要的社會人際關系來實施教育.古人認為,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是構成社會最重要的五種人際關系,稱為「五倫」.「五倫」是自然而然的,既是人的天性,又是自然的規律.
順應著人的天性可以建構起社會倫理基礎,遵循著自然的規律可以建立起社會道德標准,這既是教育的應有之義,也是文明社會的開端、和諧社會的基礎.後來孟子又進一步將「五教」表述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之成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亦成為數千年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由此我們可以了解,中國教育的源頭活水是做人教育,而非知識傳授.古代聖賢相信,只有教育學生學會理解和處理好這五種社會人際關系,學會做人,才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個人人生幸福、家庭美滿、事業成功,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
其次,「敬」、「敷」兩字也值得回味.「敬」是對教育者職業態度的要求,「聖賢進德修業,不離一敬」.「敬」的反義詞是「肆」,就是隨意、放任、不負責任的意思,就是無法履行教書育人的責任.「敷」是傳播、流布的意思,教師要傳經佈道,不僅自己懂得做人的道理,還要有以天下為己任、兼愛他人和誨人不倦的精神.
按照這樣的標准,堯舜最終選用契作了司徒,承擔起育人的重任.契是商代的祖先,曾經協助大禹治水,表現出了很高的才能.但作為教師,僅有高人一籌的才能是不夠的.關於契,《列女傳》稱「契之性聰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可見契的成就主要不是因為他治理過水災,而在於他「能育其教」---在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貢獻,因而為當時和後世的人們所紀念.契的秉性是「聰明而仁」,「聰明」是天賦,是見識;「仁」是愛心,是品格.二者兼具,故能擔負起育人的責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或者叫做「德才兼備」.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去做教師.契這個人,恐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為後世樹立起來的第一個師表風范,他身上體現出的「聰明而仁」的秉性,也可視為我國最早的教師職業道德標准.
春秋戰國時期,又是一個天下擾攘、充滿紛爭的年代,於是有百家諸子並起,為亂世開太平葯方.諸子其實都是職業教師,私人講學,坐而論道,各有一班學生相追隨.諸子雖然不是別人任命出來的教師,但也應是循循善誘、諳通育人之道的教育家,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生徒前來追隨呢?是故在他們的著作中,也保存下來許多有關教育和教師的論述,雖吉光片羽,卻彌足珍貴,其中很多經典的詞語,被直接引用到後世制定的師德規范中.
孔子是被尊崇為「萬古師表」的古代傑出教育家.「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授業.」(《孔子世家》)孔子退居家中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他大概沒想過到處去張貼招生廣告,結果還是引來了四面八方的大批學子向他問學.對此,可用孔子自己的話作一解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是知行合一的,他的教育主張來源於他的教育實踐,「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如果教師不能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又怎麼能去教育和影響學生呢?孔子教導學生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自己也是這么去做的.對此,孔子的學生子貢評價說:「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在他的學生眼中,「仁且智」是孔夫子身上體現出來的鮮明特點,也是孔子被後人看作聖人的主要原因,這與前面談到的契的「聰明而仁」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可不可以說---「仁且智」,是古代中國對於教育者人格境界和師表風范的最高追求?
朱熹手訂《白鹿洞教條》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剛剛出任南康軍(今江西九江星子縣)郡守不久的大教育家朱熹,決定在廬山東麓的白鹿洞創辦書院.在這里,他親手制訂了著名的《白鹿洞教條》: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立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這是中國教育史上值得特別紀念的一件大事.由於朱熹的提倡和努力,白鹿洞書院不但在其後數百年間弦歌不輟,發展成為「天下書院之首」,「代表了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胡適),並開啟了近千年來古代書院的教育傳統.朱熹手訂的這則《白鹿洞教條》,更是被歷代教育家作為師德信條而奉持不渝.例如明代大學者、教育家王陽明就曾說過:「夫為學之方,白鹿之規盡矣」.
「白鹿洞教條」既是學生求知問學的條規,也是教師從事教育的規范,兩者是統一的.對此,朱熹解釋說:「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辭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這就是說,在教育實踐中,教與學是統一的,古往今來教育的宗旨只有一個:就是要實行做人教育,而不是將教育視為追求個人功利的手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可見,古今歷史上真正的教育家都是反對功利主義教育的.
「白鹿洞教條」系統梳理了古代先賢,尤其是先秦儒家關於教育問題的經典論述:首先,明確孟子提出的「五教」主張即是教育的宗旨,「學者學此而已」.其次,將孔子《中庸》中提出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教書育人的門徑.並且強調說,前面四者,是為了窮理致知,屬於認識的范疇,後面的「篤行」
則是實踐.朱熹一向認為,《中庸》是孔子「傳授心法」之作,其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教育命題,值得終身品味.此後,王陽明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致知力行」、「知行合一」的主張,這些見解和主張,對於我們糾正當前教育工作的偏失,也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其後列出的「修身之要」、「處事之要」、「接物之要」,都是「篤行之事」,皆屬實踐范疇.朱熹認為,人的認識不能脫離實踐,實踐能提升人的認識,「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這個循環反復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
對於教育者自身而言,更應以此作為「規矩禁防」,在此過程中不斷修身進德,「是以君子心廓然大公,其視天下無一物非吾心之當愛,無一事非吾職之所當為.雖勢在匹夫之賤,而所以堯舜其君、堯舜其民者,亦未嘗不在吾之分內也.」
這是我國古代關於師德規范最完整、最清晰的一次論述.
明清書院的師德規范
朱熹以後,他的門人程端蒙和程的友人董株根據《白鹿洞教條》制訂了一個既能為書院學生所應用又能對師長有所借鑒的《程董二先生學則》.這個學則和《白鹿洞教條》一樣,為明清兩代的書院和官學普遍採用.
順帶說一下,古代書院和學校的「學則」,其稱不一,又叫「教條」、「學則」、「軌范」、「揭示」、「規訓」、「戒勉」等,實際所指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其內容對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內的學校全體成員都有約束作用.之所以對教師和學生不作分別的要求,依據的是《易經》上的一句話:「君子以朋友講習」.也就是說,在古代的學府里,師生之間應是朋友的關系,其主要教學(講習)形式,即所謂「朋友聚會一番,精神收斂一番,講論一番,道理開發一番」,這對於以做人教育為主的書院來說,更是如此.
相對於《白鹿洞教條》的微言大義,《程董二先生學則》則具體到了書院師生的日常起居和行為規范.如「居處必恭」、「步立必正」、「視聽必端」、「言語必謹」、「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飲食必節」、「出入必省」、「讀書必專」等,其好處是便於操作執行和監督,但未免瑣細,流於形式,容易使人捨本逐末.所以朱熹在審定時似乎對此不以為然,以為這是「古人小學之遺意」,用來約束一下孩童還差不多,如果用來規范成年人,就不免過於淺陋了.
明清兩代,沿襲宋代書院講學風氣,天下才俊依聚山林,勵志清修,「濂洛諸儒此集成,虛堂遙應四山鳴」,書院教育遂有了較大的發展,漸漸成為當時教育的主流.對於化育人才、砥礪氣節、涵泳風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明清書院普遍重視學子修身進德,因此,選聘師長,最看重的一條就是道德操守.清代學者戴震說:「講學砥節,相語以道德,相勖以恭行.自宋以來,書院之立,咸若是.」可見,如果不是德高望重的碩儒,是很難成為書院士子們的人生導師的.
清代豫南書院對於教師師德訂有四條規范:其一,敦德行以端本原也;其二,勤研討以踐實學也;其三,重師友以求夾持也;其四,謹交遊以遵禮法也.其中第三條,還特別要求教師能夠與學生「同堂共學,朝夕追隨,賞奇析疑,互征心得」,強調教師與學生要在一起互動交流,自由探究學問,教學相長,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亦名教中活潑潑地也」.
群玉書院中專門設有「親師齋」,其銘曰:
「主善為師德業所資,狎而敬之,畏而愛之,亦趨亦步,朝斯夕斯,熏陶既久,其益無涯.」
教師要抱一顆慈愛之心,使不聽話的孩子能夠敬重你,膽怯的孩子能夠喜歡你,一天到晚都願意追隨你、親近你.用你高尚的人格長時間地熏陶滋養著孩子們,將會使他們終生受到教益.這樣的師德標准,即使放到今天來看,也是令人嚮往不已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❾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教育家

中國著名的教育家有老子、孔子、莊子、孟子、荀子、朱熹、梁啟超、蔡元培、陶行知、厲麟似、吳大猷等。

1、老子,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代表作為《道德經》。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3、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號任公。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4、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5、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❿ 我國最早對教師提出明確道德要求是在什麼時期

我國最早對教師提出明確道德要求是在商周時期。
教師職業道德是隨著教育的發展而發展的。遠古時期由於生產力極其低下,教育不發達,學校尚未出現,沒有專職的教師。常常是一些有感情,有經驗的長者來擔任的。
長者的職責就是傳授部落內部的兒童和青年種植,捕魚,狩獵等方面的勞動技能和生產經驗。
這時只有一些教育活動中的粗淺行為習慣和朦朧的師德意識。商周這一時期是師德產生的萌芽時期。
先秦時期文化繁榮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諸子百家其實是職業教師,私人講學,坐而論道,各有一班學生相追隨。
這些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一批思想家,教育家,在開辦「自由講座」,創辦「私學」等教學活動中,對師德都進行了論述。
先秦時期是中國文化教育的開創時期,先秦諸子的道德學說為中國道德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後來的文化教育,道德理論包括師德理論,大都可以從先秦找到根芽。
西漢時期,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雛形,也奠定了封建社會教師職業道德的基礎。
唐朝是我國封建文化教育的鼎盛時期,唐朝歷代君主都十分重教重學,尊師重道,師德得到了積極的發展。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文化教育的性質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以康有為,梁啟超,蔡元培,楊昌濟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教育家對教師職業道德提出了新的規范要求。著名資產階級民主教育家蔡元培,明確主張教師要知識淵博,謙虛正直,要求教師的行為和品質能成為學生的楷模。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開辟了教育文化發展的新紀元。

熱點內容
宮頸多久查一次 發布:2025-07-13 09:36:59 瀏覽:682
逆羽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3 09:16:35 瀏覽:476
幼兒英語口語培訓 發布:2025-07-13 08:37:47 瀏覽:292
2017全國數學文科二卷 發布:2025-07-13 07:49:17 瀏覽:155
水泥多久干 發布:2025-07-13 07:12:13 瀏覽:105
中考語文要點 發布:2025-07-13 06:16:00 瀏覽:386
教師節送給老師的賀卡 發布:2025-07-13 06:07:45 瀏覽:28
英語考公務員 發布:2025-07-13 05:54:03 瀏覽:243
2017全國一卷語文題型 發布:2025-07-13 05:12:55 瀏覽:652
教師尿褲子 發布:2025-07-13 03:39:22 瀏覽: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