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典範的例子
❶ 陳藎民的師德典範
陳藎民先生是理學院數學系退休教授,是中國早期近代數學家與教育家之一。陳先生於1895年7月5日誕生於浙江省天台縣,1920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系,1921年赴法國留學,就讀於里昂大學,1924年獲法國底雄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此後,先後在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北洋大學等校擔任數學教學工作。還先後擔任暨南大學數學系主任、浙江北洋工學院院長、浙江省立第六中學校長等職。解放後,擔任華北大學工學院數學教研組(北京理工大學數學系前身)組長,從事數學教學與研究。上世紀50年代末,被原國家教育部聘為全國工科數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1979年被北京師范大學聘為名譽教授。1981年3月7日病故,享年86歲。
陳先生熱愛中國,思想進步。他在北京師范大學求學期間,擔任北京各大學學聯主席,是愛國革命學生運動的領導成員之一。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反對北洋政府賣國行徑,集會遊行,火燒趙家樓,搗毀曹汝霖住宅,痛打章宗祥。學生運動中,因陳先生率先越牆而入,被北洋軍閥政府逮捕(同時被捕的學生有30餘人)。五四運動後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軍的全國性革命運動。在強大的壓力下,軍閥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陳先生才得以獲釋。
陳先生在法國留學期間,胸懷中國,反對崇洋媚外,屢與中法大學海外部(校址在法國里昂)中的中國媚外分子辯論。獲底雄大學博士學位後,他毅然回國,投身中國教育事業。陳先生在北洋大學任教期間,積極參加反對美蔣的民主運動,支持、掩護進步學生。解放前夕,國民黨策劃將北洋大學遷往台灣,陳先生竭力反對,並積極活動,最終迫使校務委員會通過了把北洋大學留在大陸的決定。天津解放前夕,他與幾位教授聯名發表公開信,要求國民黨撤出天津市區,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仇視,並下令逮捕他。因天津解放神速,陳先生才免遭迫害。
解放後,陳先生如魚得水,投身新中國的建設。他熱愛社會主義,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潛心數學教學與研究,主持當時華大工學院數學教研組工作,重視理論研究與教學,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他教學有方,經驗豐富,為人謙遜,團結新老教師協同工作。他深知民族的振興取決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因而特別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並以身作則,帶出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陳先生對黨的教育事業執著真誠,古稀之年仍親臨教學第一線,決心把北京工業學院的數學教學與研究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陳藎民先生學識淵博,治學嚴謹,成果卓著。在抗日戰爭時就著有《非歐幾何》一書。他長期堅持一邊教學,一邊從事數學研究,著書立說。公開出版的論著與教材還有《張量分析》(英文)、《高等數學教程》、《數學分析》、《高等數學基礎》、《高等代數》、《微分方程》、《代數及數學研究》等十餘部,論文50多篇。他還撰寫了點集論、非歐幾何、高等微積分、微分幾何、復變函數等多種講義。
陳先生數學功底扎實,經驗豐富,建樹超群。上世紀50年代末應原國家教育部聘請長期擔任全國工科數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他所編的《高等數學教程》列為全國工科院校通用教材。他工作盡心盡責,為中國工科數學教材建設與數學模式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上世紀70年代末,北京師范大學聘他為名譽教授。十年「文革」,陳先生受到沖擊。他不忍心看到中國教育事業受到摧殘,期盼恢復正常教學秩序,1973年毅然寫信給周恩來總理,建議加強高等院校的基礎理論,尤其是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的研究,得到周總理的贊許。改革開放,84歲高齡的他抖擻精神,應邀赴北京師范大學講演,以鼓勵教育青年一代繼續發揚「五四」愛國運動的革命傳統,同心同德為實現中國現代化做貢獻。陳藎民教授數學先驅,愛國楷模,教育典範的表率作用永遠激勵後人前進。2004年,華藝出版社以小傳形式將陳先生的事跡載入《北京普通高等教育志》。
陳藎民先生雖與世長辭,但留下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與寶貴的精神財富。當今的愛國行為有別於當年的憑著一股激情遊行集會,也有別於單純的多流血多流汗。而是致力於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高科技迅速發展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增強綜合國力,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科學發展觀促使人們進行定量思維,而定量思維的核心正是數學模式。以空間形式與事物之間量的關系為研究對象的數學理論與方法自然成為認識客觀的重要工具。國力的強弱、技術的進步、經濟的興衰、管理水平的優劣,以及戰爭的勝負都離不開數學理論的研究與數學技術的發展。高自動、高精度、高速度、高效率、高安全無不通過數學模型與數學方法並藉助日益進步的計算機快捷保真地實現。可以說,高新技術離不開數學技術。可見,數學已在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陳先生的先行研究為此起了奠基作用。陳先生關心的數學團隊已有空前發展。北京理工大學理學院數學系擁有近70人的教師隊伍,且90%具有博士學位,還有「長江」特聘講座教授。教師隊伍中有為數不少的海外學者也像陳先生一樣學成回來,報效中國,努力工作。現在數學系除有數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外,還有應用數學博士點與應用數學博士後流動站,陳先生畢生追求的數學研究與教育已後繼有人。數學系在將北京理工大學辦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陳先生融愛國精神、理想與事業於一體,為中國的數學教育與研究奉獻了畢生精力。
九旬業績與世存,先驅風范照後人。
著書立說聞中外,敬業報國融一身。
沃土永育參天樹,愛國奉獻揚教風。
科學發展繁榮日,國強民富慰先生。
❷ 跪求!!有沒有一些古代著名教師體現自己師德高尚的例子,記住:要著名哦~~~『
孔子在招生、教育對象上,不分地域,不分華夷,不分身份等級、富貴貧賤等等。「有教專無類」教育思想是中華傳屬統師德.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表現了他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
http://column.bokee.com/85224.html
這個網頁上有關於孔子的師德表現.我已經看過了.有些還是滿有用的.希望能夠幫到你.
你的問題是典型的教育史研究的領域,我還是先說一下什麼師風師德的詞源和來歷,德是道德的意思,老子是提倡道德的,他也是孔子的老師,孔子講學的時候,學生們是如沐春風,師德師風就是這么來的。老子是德的典範,孔子是風的典範。中國歷史上有道統之說,朱熹理學就是融合來老子和孔子的一些思想,朱熹也是具有典範內涵的教育專家。
❹ 古今關於具有良好師德師風文人的例子
孔子
❺ 師德的典故
孔子既注重禮貌,又很強調要有真情實感。他很富有同情心。本來孔子好唱歌,但是遇到人家辦喪事的時候,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在死了親屬的人旁邊吃飯,他不曾吃飽過。他看見盲人、穿孝服的人,即使對方年輕,也一定站起來;路上碰到的也趕快迎上前去。一天,有位盲人樂師來見孔子,孔子趕緊迎上去。樂師走到台階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台階」。當走到席子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席子」。等樂師坐下以後,孔子又向他一一介紹屋子裡的人,說:「某某坐在這里,某某坐在那裡」。送走樂師以後,學生子張便問道:「這樣不是太麻煩嗎?」孔子回答說:「接待盲人就應該 ..........
❻ 古代師德小故事
文化巨人——孔子的師德故事
自「而立」之年即以《詩》、《書》、《禮》、《樂》為教,更以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而示範為教。是他開了我國歷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將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不分貧賤富貴,均可以在他那裡受教。在弟子中,貧如顏回,富如子貢,貴如孟懿子,然絕大多數是平民子弟,有來自衛、齊、陳、吳……等國的,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教學目的,是傳他的人道學說。即克己復禮為仁,變化學生氣質,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終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材。並採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風范。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入如慈母般地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參之魯,子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體而任傳道之責,成為宗聖。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語言:宰我、子貢。政事:冉求、子路。文學: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故能將浩瀚的傳統文化推廣和流傳下來。
由於孔子在講學中,所下的功夫已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師嘔心瀝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發自內心的崇敬。他們追隨、侍奉、保衛他,他們隨他一起奔波行道,周遊列國,備受艱辛與飢餓而毫無怨言。當有人詆毀孔子時,則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當遇到危難時,則捨身護衛。夫子逝世,弟子們如喪考妣,皆在墳周服喪三年。子貢獨守六年。其尊師重道精神,至今仍傳為佳話。後人尊孔子為「至聖先師」是當之無愧的。他的許多教育理論和方法,是當今廣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我們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當時好像沒有學籍管理制度,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誰早不可考,至於配享了孔廟的這七十二個高徒,然而這些先生們都是上古人物,我們隔著幾千年歷史遙遙望去,只彷彿仙靄里頭看神仙,影影綽綽只能看個大概,沒法子畢見其纖毫。而我們上古的出版業又實在落後得驚人,一切文獻,全靠用刀來刻,諸般辛苦之中,難免出現錯別,以至以訛傳訛;更有班愛牽強附會的所謂高人,將錯就錯,胡亂解釋一通,竟就解釋出無窮深意來,甚至被當作了不可改易之經典。於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兩個甚或多個高人,各自拿有一個不同的版本,則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爭個頭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東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們卻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稱謂和說法。比如這孔門七十二聖人的尊姓大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與《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權威資料,可是竟也出入頗大,比如子聲在《史記》上叫樂咳,在《家語》上卻叫樂欣;子徒在《史記》中叫鄭國,在《家語》中卻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舉,將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的子容,在《論語》叫南宮適,在《史記》叫南宮括,在《家語》里,又叫南宮韜了。等等等等,參差處極多。這些一人多名現象,差不多都是拜傳刻錯誤所賜。而且《史記》與《家語》所開列的,都並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記列了七十七個,還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開頭。誰知道孔子到底說沒說過這句話。《家語》更是荒唐,題目明明寫著《七十二弟子解》,里頭開列的,卻足足七十六人,最後還又總結說:「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睜著大眼說瞎話,難道連個數都不會數?司馬遷說「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孔子」,可這孔門弟子花名冊,卻不知該折中於誰。今較其兩者,以《史記》去孔丘時代相對較近,且以實史聞名;而《孔子家語》雖以「孔子家語」名書,卻歷來被視為偽書,當作三國時王肅因襲前人書簡加以修補編定,相對之下,似不如《史記》足憑。兩者相權,取其最接近於真實者。所以,俺決定以《史記》為基礎,與《家語》相雜較。司馬遷所列這七十七人中,說不得有五個是編外人員,至於是哪五個,俺就不得而知了,在這里還請博物君子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