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師德
誠摯的心靈,是學生情感的鑰匙
高尚的師德,是學生心靈的明鏡。
谷穗越飽滿就越低垂,學識越淵博就越謙遜。
好筍出好竹,好師出好徒。
和藹可親的態度,永遠是教師良好教態的注腳。
教師不存在的地方,無知就變成了聰慧。
教師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教師是學生的鏡子。
教師之所以偉大,在於他(她)永遠消耗自己,照亮別人。
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在於作為騎士的教師駕馭駿馬的能力高低。
想教學生如何正派為人,教師應先從自己正派為人做起。
小鳥展翅看大鳥,學生成長靠教師。
學生沒有教師,就象生活沒有陽光。
用千百倍的耕耘,換來桃李滿園香。
語言作為工作對我們之重要,正如駿馬對於騎士的重要。
❷ 陳藎民的師德典範
陳藎民先生是理學院數學系退休教授,是中國早期近代數學家與教育家之一。陳先生於1895年7月5日誕生於浙江省天台縣,1920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系,1921年赴法國留學,就讀於里昂大學,1924年獲法國底雄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此後,先後在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北洋大學等校擔任數學教學工作。還先後擔任暨南大學數學系主任、浙江北洋工學院院長、浙江省立第六中學校長等職。解放後,擔任華北大學工學院數學教研組(北京理工大學數學系前身)組長,從事數學教學與研究。上世紀50年代末,被原國家教育部聘為全國工科數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1979年被北京師范大學聘為名譽教授。1981年3月7日病故,享年86歲。
陳先生熱愛中國,思想進步。他在北京師范大學求學期間,擔任北京各大學學聯主席,是愛國革命學生運動的領導成員之一。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反對北洋政府賣國行徑,集會遊行,火燒趙家樓,搗毀曹汝霖住宅,痛打章宗祥。學生運動中,因陳先生率先越牆而入,被北洋軍閥政府逮捕(同時被捕的學生有30餘人)。五四運動後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軍的全國性革命運動。在強大的壓力下,軍閥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陳先生才得以獲釋。
陳先生在法國留學期間,胸懷中國,反對崇洋媚外,屢與中法大學海外部(校址在法國里昂)中的中國媚外分子辯論。獲底雄大學博士學位後,他毅然回國,投身中國教育事業。陳先生在北洋大學任教期間,積極參加反對美蔣的民主運動,支持、掩護進步學生。解放前夕,國民黨策劃將北洋大學遷往台灣,陳先生竭力反對,並積極活動,最終迫使校務委員會通過了把北洋大學留在大陸的決定。天津解放前夕,他與幾位教授聯名發表公開信,要求國民黨撤出天津市區,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仇視,並下令逮捕他。因天津解放神速,陳先生才免遭迫害。
解放後,陳先生如魚得水,投身新中國的建設。他熱愛社會主義,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潛心數學教學與研究,主持當時華大工學院數學教研組工作,重視理論研究與教學,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他教學有方,經驗豐富,為人謙遜,團結新老教師協同工作。他深知民族的振興取決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因而特別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並以身作則,帶出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陳先生對黨的教育事業執著真誠,古稀之年仍親臨教學第一線,決心把北京工業學院的數學教學與研究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陳藎民先生學識淵博,治學嚴謹,成果卓著。在抗日戰爭時就著有《非歐幾何》一書。他長期堅持一邊教學,一邊從事數學研究,著書立說。公開出版的論著與教材還有《張量分析》(英文)、《高等數學教程》、《數學分析》、《高等數學基礎》、《高等代數》、《微分方程》、《代數及數學研究》等十餘部,論文50多篇。他還撰寫了點集論、非歐幾何、高等微積分、微分幾何、復變函數等多種講義。
陳先生數學功底扎實,經驗豐富,建樹超群。上世紀50年代末應原國家教育部聘請長期擔任全國工科數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他所編的《高等數學教程》列為全國工科院校通用教材。他工作盡心盡責,為中國工科數學教材建設與數學模式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上世紀70年代末,北京師范大學聘他為名譽教授。十年「文革」,陳先生受到沖擊。他不忍心看到中國教育事業受到摧殘,期盼恢復正常教學秩序,1973年毅然寫信給周恩來總理,建議加強高等院校的基礎理論,尤其是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的研究,得到周總理的贊許。改革開放,84歲高齡的他抖擻精神,應邀赴北京師范大學講演,以鼓勵教育青年一代繼續發揚「五四」愛國運動的革命傳統,同心同德為實現中國現代化做貢獻。陳藎民教授數學先驅,愛國楷模,教育典範的表率作用永遠激勵後人前進。2004年,華藝出版社以小傳形式將陳先生的事跡載入《北京普通高等教育志》。
陳藎民先生雖與世長辭,但留下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與寶貴的精神財富。當今的愛國行為有別於當年的憑著一股激情遊行集會,也有別於單純的多流血多流汗。而是致力於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高科技迅速發展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增強綜合國力,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科學發展觀促使人們進行定量思維,而定量思維的核心正是數學模式。以空間形式與事物之間量的關系為研究對象的數學理論與方法自然成為認識客觀的重要工具。國力的強弱、技術的進步、經濟的興衰、管理水平的優劣,以及戰爭的勝負都離不開數學理論的研究與數學技術的發展。高自動、高精度、高速度、高效率、高安全無不通過數學模型與數學方法並藉助日益進步的計算機快捷保真地實現。可以說,高新技術離不開數學技術。可見,數學已在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陳先生的先行研究為此起了奠基作用。陳先生關心的數學團隊已有空前發展。北京理工大學理學院數學系擁有近70人的教師隊伍,且90%具有博士學位,還有「長江」特聘講座教授。教師隊伍中有為數不少的海外學者也像陳先生一樣學成回來,報效中國,努力工作。現在數學系除有數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外,還有應用數學博士點與應用數學博士後流動站,陳先生畢生追求的數學研究與教育已後繼有人。數學系在將北京理工大學辦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陳先生融愛國精神、理想與事業於一體,為中國的數學教育與研究奉獻了畢生精力。
九旬業績與世存,先驅風范照後人。
著書立說聞中外,敬業報國融一身。
沃土永育參天樹,愛國奉獻揚教風。
科學發展繁榮日,國強民富慰先生。
❸ 我國 歷代思想家,教育家有關師德修養的內容有哪些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孔子說:「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要求教育者要不斷地學習,吸取更多的知識營養,教育學生要孜孜不倦,把全部精力投身到教育事業。孔子又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時習之」;「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他自身不僅好學樂學,而且終生如此。後代學者、教師,大多好學不倦。孔子一生從事教育事業,四十年幾乎沒有間斷,表現出對學生的厚愛、對教育的執著。教育是高尚的事業,需要極大的責任心和熱情。教師對待學生,就應該諄諄教導、不厭其煩、循循善誘,幫助其成人、成才。
以身作則,反躬自省。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又言:「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強調身教重於言教,以身作則的教育原則。教師為人師表,以身作者,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最好的資源。因此,儒家經典大多強調力行,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義者。在教育上,教育學生既有言教,也有身教。言教在於說理,提高道德認識;身教在於示範,實際指導行為方法,這體現了儒家的一貫主張。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凡事反求諸己,嚴於律己,時時反思,成為古代先賢修身養性的自覺行為。孔子的學生曾子深得老師的影響,他講:「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今天,教師在教學中提倡反思性教學,不就是反躬自省在當代的延伸嗎?
教學相長,相互尊重。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以友輔仁」;「德不孤,必有鄰」。《學記》中說:「相觀而善之謂摩」,指出教學中要相互觀摩、切磋,提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韓愈則明確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種觀點,在以人為本,倡導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今天看來,更具有極其現實的意義。「己欲立而立仁,己欲達而達人」。學習與進修,都要做到相互尊重與體諒,這樣才能達到師生共同進步的境界。
立志樂道,甘於奉獻。 傳統師德強調積極人世,以「出世」 的精神,干一番「人世」的大事業,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原則。在老百姓心目中,教師是與天、地、君、親並舉者。這就決定了教師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所以,教師一般都具有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進退、熱愛本職工作、專注投入的高尚品格。
嚴於律己,為人師表。傳統師德非常重視嚴於律己、身體力行、為人表率的模範作用。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董仲舒則主張教師「治我」要嚴, 待人要寬,「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論語·仁義法》)。這樣做,不僅體現了傳統師德之美,而且說明教師只有成為「人之模範」,才會贏得學生的尊敬。
樂教善教,講究教法。荀子提出為師的四個條件,實際就是教學道德。他說「師數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著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 (《荀子· 致士》)只有具備了上述四方面條件者方可為師。也就是說為師者不僅要樂教,還要善教,即強調實施教育要有科學合理的施教途徑和方法。傳統師德對教學之德的要求,具體說可分為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循序漸進等方面。這些都是當今師德建設有益的不可多得的借鑒。
有教無類,教書育人。孔子極力倡導「有教無類」,主張不論其貴賤、貧富、長幼、華夷、智愚,均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在他的學生中,有來自不同階層和地域的學生。從教育史上來說,「有教無類」是一次重大的革新,由此形成了「平等相待」、「一視同仁」、「教育公正」等一系列師德品質。古人把教師的職責歸結為「傳道」 、「授業」 、「解惑」三條, 歸根結底還是教書和育人兩個方面。這在任何時代都是對為師者的必然要求。教書育人,就是通過教書, 既向學生傳授知識, 又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禮記·文王世子》)這是教師的基本職責,同時也是由教師的社會責任決定的。
大教無痕,相反相成。-老子說:「大音稀聲,大象無形」,是說,真正的道理是不必大聲傳導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言外之意就是,大愛無痕,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事。教師應該深明管理的藝術,這樣才能達到大教無痕,正如老子所說:「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在這里,「無為」、「好靜」、「無事」、「無欲」等,都是老師教化人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老子說:「反者,道之動」。這就是說,道自身包含著相反相成、終極復始的運動規律。教師應該明了這樣的道理,把學生皆看作可變化之人,可塑造之人。依老子的這種觀點來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從邏輯上來講就十分成立,也應該成為我們教師的一種憧憬、期待和追求。
躬行自明,身體力行。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員躬親共守。」陶行知一生的教育生涯說明,為師躬行自明,身體力行,才能立教於天下。無產階級教育家徐特立也指出:「教師工作不僅是一個光榮重要的崗位,而且是一種崇高而愉快的事業。他要求教師不僅要當教師,教學問,而且要當人師,教學生怎樣做人。
❹ 師德的典故
孔子既注重禮貌,又很強調要有真情實感。他很富有同情心。本來孔子好唱歌,但是遇到人家辦喪事的時候,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在死了親屬的人旁邊吃飯,他不曾吃飽過。他看見盲人、穿孝服的人,即使對方年輕,也一定站起來;路上碰到的也趕快迎上前去。一天,有位盲人樂師來見孔子,孔子趕緊迎上去。樂師走到台階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台階」。當走到席子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席子」。等樂師坐下以後,孔子又向他一一介紹屋子裡的人,說:「某某坐在這里,某某坐在那裡」。送走樂師以後,學生子張便問道:「這樣不是太麻煩嗎?」孔子回答說:「接待盲人就應該 ..........
❺ 師德經典的名人名言
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 、身教重於言傳。
3 、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
4 、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
5 、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
6 、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於教師的德和才。
7 、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靈才有健康的行為。
8 、教師個人的範例,對於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
9 、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學生撒謊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
10 、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麼人,自己就應當是什麼人。
11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既有苦,也有樂。
12 、讓我們用自己的行動和自己的心去教育我們的孩子。
13 、傾注心血的愛能使孩子們早日鮮花綻放!
14 、教學相長,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會學到很多。
15 、教師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學生們在成長!
16 、當你埋怨學生太笨的時候,你也該自問:什麼叫誨人不倦。
17 、教師施愛宜在嚴愛與寬愛之間。
18 、把愛帶給每位學生。
❻ 什麼是師德當今的社會還剩下多少
師愛為魂。「師愛」是教師對學生無私的愛,它是師德的核心,即「師魂」。從愛學生的角度講,就是教師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在很大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然而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就更加困難。據報載:去年的全國勞模、北師大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無私的、沒有血緣關系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極其神聖純真的。這種聖潔的愛是教師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真情友誼,就會「親其師、敬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書育人就實現了其根本功能。因此,師愛是魂。
學高為師。教師對某一學科知識豐富、業務精通、治學嚴謹、注重創新,這也是師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備堅實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學術水平,能使學生產生一種信賴感,進而轉化為一種很強的人格力量,去激勵、鞭策學生。
我從報紙上和電視里看到,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的四千名研究生,從全校457名教授中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十大傑出教授」。榮獲該校榮譽稱號的陸穀子、蘇步青教授等十人,個個都是在專業領域里造詣深厚,無一不是師德高尚和教風嚴謹的頂尖楷模。
教師還應該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與文字表達能力,尤其是板書設計和粉筆板書水準。俗話說「善教者善言」,就是這個道理。
身正為范。教師以德為本,身正為范。教學質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影響力的大小,而教師的影響力主要由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識因素和情感因素組成。身教重於言教,因為教師職業的示範性極其重要,所以要求自己必須時時、處處用模範的言行去影響學生、教育學生
❼ 有關師德的教育文800字
古語雲:「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師愛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博大無私的愛,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捧出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就是對教師教學生涯的最好寫照。盡職盡責是教師基本的道德規范。教師職業是「人類幸福和自我完善」結合的職業。多少教師,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伴著三尺講台、一支粉筆,播撒著希望的種子,開啟著孩子的心智,書寫著人生的真理。我自豪,因為我就是這樣一名教師,從事著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無悔,因為愛與責任堅定了我對教育事業執著的追求!
師愛,是教師之靈魂。 這種愛要求是一種崇高的愛,即「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俗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師就是那一個「愛別人孩子」的神。一個沒有愛心的教師,也就不能稱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但是,這種愛又不能完全等同於父母的愛:我們不能孩子抱在懷里,而是要把學生裝在心裡,對他們傾注著全部的心血,關注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生病時噓寒問暖,困惑時解疑答惑,頹喪時鼓舞激勵,迷茫時指點方向……
我們要用自己的愛心去喚醒學生,教會學生去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社會;我們要用我們的言行感召學生,影響學生去愛學習,愛勞動,愛助人,愛創新。這樣,我們的價值就能得以盡可能大的體現,我們也就可以無悔自己的選擇了。
責任,是教師之本職。「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要承擔起教育的責任,完成教育的使命,教師必須牢牢地樹立起責任意識。教師工作是平凡的,是由每天點點滴滴的「平凡」的事情組成。然而,「一個孩子的失敗,對一個教師來說,只是幾十分之一的失敗,但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的失敗。」所以,教師應該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性感。
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的基本任務。站在講台上看著下面幾十雙渴望的眼睛時,教師要有把他們教育成才的責任感。為了傳授知識,我們有責任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經常閱讀專業書籍,積極參加研修活動,不斷改進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及時進行歸納總結,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以適應新課程教學的需要。如果沒有強烈的責任感,不僅會誤人子弟,而且也過不了自己良心這一關,這就是教師的責任。
作為教師,為人師表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要有崇高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就是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要有負責任的意識。有了強烈的責任感與事業心,我們才會敬業、樂業,也才能一輩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❽ 我身邊的師德好故事
我對面的王老師是一個非常關愛學生的老師,他總是能夠說到心裡。去糾正對方的行為時,對方還願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