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師師德心得
每一個邁入教師行列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願望,那就是被學生所喜愛。就「喜愛」二字現代漢語詞典中是這樣解釋的——對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興趣。要讓學生喜愛你,就必須讓學生對老師本身有好感,還對你上的課感興趣,所以說做一個學生喜愛的老師很不容易。首先必須自身文化修養好,有良好師德並且業務能力強,能引領學生自主有興趣地學習。要成為這樣的老師,有一定難度。縱觀周圍一些美術教師,學習他們的長處,也總結這幾年來的經驗,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鞭策自己,希望自己離「被學生喜愛」這個目標越來越近。 一、美術教師素質的自我完善。 1.加強自身的師德修養,提高個人人格魅力。 美術教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教師群體,因為學了藝術總有點「傲慢」、「前衛」、「另類」,總以為自己是藝術家,與學生有距離,說不準還會染上社會上的浮誇風,想著利用自己的專業謀求另外的發展,不能成為全心全意地當美術老師,所以師德修養很重要。美術老師必須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而確立自己的人生目的,學習師德規范 ,做學生的良師、朋友,為學生排憂解惑,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以專業的理論來促進學生美學素養的提高。 2.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文化、藝術修養。 美術這門學科有很強的專業性及時代性,這要求老師不僅要有較強的基本功,更要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了解最新動態,提高自己的藝術鑒賞及創作能力。特別是在新課程改革的現在與現代視覺化時代,只有隨時關注新的文化發展動態,讓自己有一雙敏銳的眼睛、靈敏的嗅覺才能在指導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引領他們感知現代的社會,現代藝術的發展,提高他們藝術的審美能力,使他們喜歡上這門學科。譬如在七年級下冊《讓畫動起來》這課,教師如果不關注學生喜歡的動漫形象,還是按照自己的思維自己那個年代對漫畫的理解來講解漫畫,就必然引不起學生的興趣。 3.不斷學習教材教法,讓美學理論與教學相結合,提高教學質量。 雖然說美術教師不是「畫家」,「光說不練」肯定不是一個合格的美術老師,但是「光畫不說」更不能叫做一個老師,所以美術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能力,而且要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一個不能將自己的專業理論傳授給學生的人是不能算稱職的老師的,不能生動地傳神地傳授知識的老師又怎麼能讓學生喜歡呢?在新課程改革中研究課堂教學過程,引領學生進入藝術大世界,培養美術的鑒賞能力和藝術整合能力,就必須不斷學習教材教法,總結別人先進的教學經驗並且學習新的教學理論和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如三機一幕), 研究課堂的結構、課堂的教學過程,提高講解的水平與指導教學的能力,開拓課堂的廣度,從而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氣氛,提高課堂的質量。在課堂之外加強橫向聯系,積極撰寫教學心得和堅持美術創作,將「學術型」和「教學型」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做好一個美術教師。 二、上好一堂學生喜歡的美術課 1.課前推敲好本課的教學目的,設計好教學計劃。 課前做好教材、學生情況的分析,推敲好本課的教學目的,設計好教學計劃,寫好教案,製作好課件——「萬丈高樓平地起」,一節好課也是同樣的道理,高樓要選好地基,上課要做好情況分析。你本節美術課主題是什麼?是欣賞能力的培養,還是創作能力的培養,等等。例如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的「秀色江南——小橋、流水、人家」,學生群體是熟悉居住在此的,那你把教學目標放在園林如何美,構造如何獨特,民居色彩如何環境如何等,學生自然不耐煩,他們也許比你要更了解,那這課就應該定在自我能力的實現上。由於這種創造不可能成為驚世駭俗之作,但其表現手法上卻是多樣的,同樣能開啟思維的深度廣度,同時也適用於大多數同學,對於創新思維的普遍提高也有積極意義。本著這樣的目標,在課堂設計及教學方法的設計上可擴充材料和工具的固定性,讓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表現手法,用不同的材料同樣的畫種(版畫)來表現同一個主題「小橋、流水、人家」。這樣課堂會隨著你設計的主題和設計的目的而發展,同時學生的自我創新和豐富的材料(如吹塑紙版畫、撕紙版畫、泥雕版畫等)、多種的技法改變了單一的技法學習,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參與欲,這樣的作業從材料到構思都是學生自主創造力的體現,這樣的課學生怎會不喜歡? 2.課堂合理使用直觀性強、信息量大的現代化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突破教學的難點。 有了好的教學設計,還要使學生感興趣,那麼利用多媒體手段在課前就能很快很有效地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例如《角色游戲》一課中利用京劇唱段導出新課,能夠讓學生在古老的唱腔中立刻進入角色,這樣既引出了課題,又激發了興趣。又比如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可以用央視大型紀錄片《故宮》的錄像來激發學生興趣。當他們的注意力、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時,開始講解新課,一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製作合理、有效的電子課件對於課堂難點的突破同樣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在義務教育課程七年級《重復的魔力》中針對如何使學生認識對稱的美,用對稱的形式進行藝術表現並認識美與數的關聯,我在課件中運用大量的圖片——古老的抱琴、電子環繞原子核運轉示意圖、奧運標志、彩陶、古今建築、名畫、生活中的花草、現代工業設計等各種領域中的素材,讓學生很直觀地感知到了「對稱」那就是指一條中心線劃分形態時,相對的兩邊的視覺元素相同,呈現1:1的數比關系,也就解決了課堂的重點問題。而我們課堂的難點是學生能運用「對稱」 的形式進行藝術表現,於是我選擇了圖案設計,利用課件學生知道了圖案與寫生的區別、知道了適合紋樣、知道了圖案設計的步驟。在此基礎上我利用課件的可操作性,現場給學生演示對稱圖案骨架的設計,什麼是中心對稱,什麼是上下對稱、左右對稱……可以說清晰透徹,一目瞭然。這使學生熱情高漲,他們要自己嘗試,並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出了多種多樣的對稱骨架。我又讓他們填入花卉圖案,於是一幅幅美麗的對稱花卉圖案通過他們自己的雙手展現在大家的面前,這樣課堂難點也在課件的幫助下圓滿地解決了。 3.積極組織有趣的雙邊活動,以激發學生的特殊才能的創造力和自我實現的創造力。 美術學科所培養的創造力有兩類,一類為特殊才能創造力,表現在有一定審美價值美術作品的創造,這種創造力一般表現在有天賦的特長生身上;另一類創造力則表現在相對的自我實現的能力,雖然這種創造力形成不了驚世駭俗的作品,但由於形象語言的多樣性,也能開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形成廣義的形象思維文化教育。我想這種自我實現的創造力正是我們要培養的能力,對於大多數同學都適用,對同學的創新思維的提高也有積極意義。 如八年級上《小橋·流水·人家》一課中,我採用了撕紙版畫這種表現形式,目的是探索新的教學形式,增強學生興趣與參與欲。在恰當的指導下,學生會有意識和無意識地從過程到結果感受到一種全新的體驗。而廢舊材料的立體構成造型,從材料到構思則完全是學生創造力的體現。這樣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的同時,給學生留有了自由表達思想情感的空間。 4.課後與學生有反饋,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 學生是教學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在評價中學習,在評價中提高。學生總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好評,所以老師要和學生有反饋,在課後要有評價,這個很重要。我們可以利用直觀手段與學生分析作品,讓學生在說作品中提高自我的鑒賞能力;且在自行准備題材、素材、創作的過程中提高自我的藝術創造力,同時也在課後在教室後牆上專門設立「我們的天地」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來提高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為自己的藝術才華得到肯定而獲得自豪感、自信心,從而獲得健康的心理鍛練。 做一個好的美術老師很難,做一個受學生喜歡的好的美術老師更難,應本著自我的良心,保證不虛度每節課,以更多更新穎的教學手段來帶領學生們一起享受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