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願法師德相
Ⅰ 大願法師:如何持不妄語戒
印光大師---佛將妄語作為根本重戒,目的就是防止虛偽心,這才能得真修實證。
自古高僧,無論是古佛再來,還是菩薩示現,都以凡夫自居,決沒有說我是佛、是菩薩的。佛在楞嚴經上特別強調:「我滅度後,一切菩薩及阿羅漢,化作種種形像,示現降生,度脫眾生。不允許自己說自己是真菩薩,真阿羅漢,以此泄漏佛的密因,除非臨終前留下遺囑說明。」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臨終時尚且不說破,目的要讓後學勵志精修,不至於有點成就自以為是,以凡濫聖。如今的魔徒,胡說自己得道、開悟、得神通,說自己是菩薩;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吸引無知的人效法,他們就是壞亂佛法、貽誤眾生的大妄語人。這種大妄語的罪,比五逆十惡要嚴重百千萬倍。大妄語師徒,當永墮無間地獄,永受極苦,不得出離。何苦為了一時的虛名浮利,承受長劫的慘罰酷刑?修行人必須韜光隱德,發露罪愆。倘若虛張聲勢,充假場面,縱然有些修行功夫,也被虛偽心所磨滅。所以佛將妄語作為根本重戒,目的就是防止虛偽心,這才能得真修實證。修行人不可向任何人誇耀自己的工夫。
《文鈔增廣卷一-與林枝芬居士書二》、《文鈔三編卷四-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Ⅱ 在寺廟里見過大願法師後,滿腦子都是他的影子怎麼辦
沒事 每天念誦佛號 自然而然
Ⅲ 大願法師:在學佛的道路上怎樣才能不迷失方向
我們在六道苦海裡面掙扎,我們要生起這樣迫切的皈依之心去祈禱三寶,所以要皈命三寶。所以我們要知道皈依它不僅僅是一道走進佛門的手續,更加不是說通過一次皈依的儀式就可以大功告成的。
我們要知道,皈依它本身就是我們從皈依到成佛始終都需要修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根本的修行方法。任何法門都是對皈依三寶的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解釋,任何法門都是由淺至深在解釋皈依三寶。
有一些人以為說皈依三寶只是學佛的開始,跟修行沒有多大的關系,皈依之前他不了解三寶的功德;皈依的時候,他沒有生起畏懼心和信心,不能夠得到皈依體;皈依以後也沒有去修習皈依,所以他漸漸地對三寶的信心就逐步地淡化了,逐步地動搖了。所以學佛時間雖然很久,但是進步非常緩慢。並且時間久了以後更糟糕的是什麼?以前世俗的習氣和凡夫心又故態復萌了,甚至於變本加厲了。所以學佛就覺得不相應,覺得經上說,修這個法有多少多少功德,怎麼好,怎麼好,怎麼我都看不到?我都沒有得到呢?學佛產生一個無力感、無助感,對三寶的信心動搖了。原因在於什麼?原因在於最初就沒有得到皈依體,最初心就沒有與佛法相應。這一切都是因為,雖然他已經皈依三寶了,但是沒有真正地生起對三寶的信賴感和歸宿感。
我們一定要從根本法上起修,反復地憶念三寶的功德,反復地修習皈依,對三寶產生最真切的信賴,生起最強烈的歸宿感。這樣才不至於在學佛的道路上面迷失方向。
我們要知道,我們皈依三寶,憶念三寶的過程就是學習諸佛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過程,也是將自身融入三寶的無盡功德藏的過程。通過對諸佛菩薩心行的憶念和模擬、克隆,最終在自身成就三寶功德。
----節選自大願法師《隨念三寶經講記》
Ⅳ 大願法師講解《葯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的文字版哪裡有
如果對佛學有興趣看這個你會有大發現,這才是佛教終極秘密!
1.佛成佛以後,首先直接的給眾生開示了「次第一心三藏」,即《華嚴經》,准備講明「次第一心三藏」的當下開示「一心三藏」就可以圓滿。但是發現事與願違,許多人不能接受。他們有的執著苦修苦證,有的執著自然外道,有的執著求神通術。。。當時印度就有96種外道。無奈之下佛只有一步步引導,不與這些外道打成一片就意味著沒有人會聽佛的開示。2.為了破這些外道,佛講了《阿含經》,十二因緣法等進行接引,用因緣法來破自然外道法等,欲使小乘人得到他們的「果位」。這個果位即小乘人的阿羅漢,辟支佛。屬於不了義二乘人的果位。所謂不了義是指這個所證是有漏的菩提。3.佛又針對眾生不同的喜好執著,比如有的人喜歡執相修行,有的人喜歡執空修行等,都為他們講各自的經典進行進一步的引導:藏教菩薩 → 他們的發心很大,執著在事相上來行持,也就是說他們是執相修行,行有為法,比如念佛念咒,拜佛拜懺,只懂得拜有形相的佛,不懂得拜法界佛,天天有為的去行善,這叫有為法,有為法是生滅法,不能成佛。因為佛法不講善只講真。但是他們會得到很大的人天福報!但是因只有福德沒有功德(功德是必須明心見性開悟)我們修行人學佛目的不是為了得福報,那叫三世冤,第一世受苦,第二世享用自己的福報所得,第三世往下落至三惡道等,因此是白修一場不出輪回。 佛為了接引有緣眾生先入佛門再說,總比聞不到法強,因此為這部分執相才願意修行的眾生開示了《無量壽經》《地藏經》等,這是藏教菩薩所修經典。所以我們可以與古代的梁武帝比較一下,梁武帝建了四百八十座廟,度了十幾萬人出家,到最後還不得好死,達摩祖師直接告他說:「你沒有功德」。通教菩薩 → 這了接引藏教菩薩放棄有為修行更上一個層次,也為了把喜歡執空修行的人接引進佛門,佛用《金剛經》《六百部般若》來破執相修行的有為法,《金剛經》就是把有為法判為邪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金剛經》就是來接換《無量壽經》《地藏經》的。《金剛經》講得很清楚,「若人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怎麼了? 行邪法不能見如來。這是佛講的,所以我們念佛,拜佛,供養舍利,建寺廟有什麼用啊?!這些與成佛與你明心見性沒有關系,這些是修行而不是修心。所謂那些念佛 拜佛 供養舍利,只能做為佛法形式上的有緣輔助接引眾生的工具而已,不是成佛的方法,與成佛無關。想成佛要明理,深入經藏開了智慧才行。所以當今多少人在盲修瞎練一看便知,而且往往大家都去做的事就覺得是對的也跟風去做,不會理智的用智慧去分析,從而佔用自己大量的學法時間去跑佛事啊等,還覺得這是自己往生的資糧,這不是與佛做交易嗎?用世間人的想法與佛再做交換嗎?佛啊你看我今天放生放了多少了,念了幾千聲佛號啊,還念經咒多少遍啊,我一定能往生了,是不是佛啊?就是這種心理啊。因此造成「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個通教就是指禪宗的修行,執空修行,破一切相歸空相,連佛的三十二相他都判為無明相,這叫禪宗的無為法。他執在空相里不出來了,他卻不知道空是對有而講的,空本身也是一種相,是空相。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非有相,非空相,但他能現有相,現空相,隨緣自在變現。真心本來面目是非有為,非無為,非不有為,非不無為. 禪宗所認為的這個「無為法」,通過禪定的功夫來修成的,是不是以有為之心 修無為之法?!所以仍然判為是有為法,以有為之心修無為之法,仍然是邪法。《楞嚴經》第六卷中文殊菩薩就把月光童子還有孫陀羅難陀一些人修的禪宗判為不能成就。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在《最上乘論》中講:修此法門「恆沙莫一,億劫希成」,就是講修行這個法門能成就的人是恆河沙數的人中難有一個人有這樣的根基,這個銀河系可能還沒有恆河沙數的修行人,即使有這么一個人修行,他還是億劫希成。可見是甚難成就的法門。別教菩薩 → 因此為了破掉眾生在有相與空相兩個相上的執著,接引眾生繼續探求真理,這個時候通過《華嚴經》,《圓覺經》開示眾生從亦空亦有兩個門而入,在禪宗見空性的基礎上,從空出有,比藏教通教更加圓融。這里的破掉不是世間法里的破,世間法講破是破掉不要了,佛法里的破是在相見性而不是破相見性。明白這個道理就是破了,並不是要把它破除掉不要。《華嚴經》,《圓覺經》為代表經典,來接換《金剛經》。所以從開始講「次第一心三藏」難以被人理解到繞了一大圈,眾生撞到南牆又撞到北牆,路都行不通,這才發現原來真的不能執著於一部經,人的境界在提升,就如上台階一樣,需要一個認知過程。這樣眾生就容易放下情執心,不再抱有先入為主的老觀念,解放思想,比較開明了。就像我們要過河,只能乘船,過了河,還要船嗎?有的人就是不肯丟下船,扛著船繼續行,以至於障礙了自己前行的進程。這時再看《華嚴經》,《圓覺經》那就比以前效果要好得多了,這才理解佛之前講的那些經那些法門啊是針對當時自己的根機而講,是應機施教。並不究竟。當時自己就那樣的境界,不能接受更深的指導。圓教菩薩 → 到了法華涅盤時,佛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對弟子們說:【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又講【唯此一真實,餘二則非真】(《請見法華經原文》):唯有這部經是真的,第二部就是假的。也就是認定這部《法華經》才是我佛所要講的,前面那些經典是引導你們最終流入此《法華經》的,也就是說,《法華經》是前面藏教,通教,別教里任何一部經的接換經,這是方便說,究竟說為:《法華經》為十法界任何一個國土中佛講的無量經中任何一部的最終接換經。此經破前的小乘因緣經及不了義大乘經。其實佛在成佛後當下就可以講此《法華經》的,《法華經》即前面所提到的「一心三藏」法理。佛就為了開示眾生一心三藏法理,但是當時沒有正法氛圍,講了人家也不接受反而會破法毀謗。因而佛講了這么多經往「次第一心三藏」上引導,因「次第一心三藏」就是為了最後講清「一心三藏」的輔助跳板!所以,如果你沒有學過三藏十二部經能接受這個《法華經》的話,那就不必先前的一大圈子的彎路,可以直取佛法精髓「一心三藏」,直取家園,回歸如來藏妙真如性。其實佛在之前41年的傳法中,無時不在講《法華經》只不過那時是旁敲側擊,暗示著講,給弟子們心裡留下一個痕跡。到了法華涅盤時,佛才全面的講,正式的講,直接的講,真話真說,指出弟子們必須受持此《法華經》這樣我才與授記成佛,這時佛已不問根性,只講唯一佛乘。。《法華經》全名稱為《大乘妙法蓮華經》,佛最後七年就為了講這部《法華經》。《無量義經》為《法華經》打前陣,《涅盤經》為《法華經》收尾。《楞嚴經》原名《妙法蓮華王》,與《法華經》是同一部經,《法華經》是總講,正面直接講,《楞嚴經》是細講,是從正反兩面講,把《法華經》要講的道理全面展開著講。主經就是《法華經》《楞嚴經》兩部大經。圓教佛法是從非空非有而入,遇有說空,遇空說有,非空非有當下即空即有。圓融圓滿圓通十法界萬法為當人當下一念當下隨緣變現。此法不立修證,不立階梯,無修無證,一步登天,印光祖師遺訓說為:「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等覺菩薩就是像觀音菩薩那樣的大菩薩的果位!
Ⅳ 大願法師:修行中怎樣子才能夠「離於妄想」
凈空法師---為什麼對初學者提倡念經?念佛號不容易,一面念佛號一面打妄想,你的佛號不得力。所以叫你先念經,念到心地清凈,念到功夫成片,才專念佛號。
「便持經戒」,就是讀誦勸進。天天要念經,念經有兩個目的:一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讀經不求解義,只是一句接一句的念,使妄想、分別、執著滲透不進來,就是把妄想、執著念掉,跟念佛號目標完全相同。為什麼對初學者提倡念經?因為你一打妄想,經就念錯,馬上就把妄想找出來。念佛號不容易,一面念佛號一面打妄想,你的佛號不得力。所以叫你先念經,念到心地清凈,念到功夫成片,才專念佛號。那個時候念佛號,一念相應一念佛。所以,這是過渡時期接引的方法。念經第二個目標是依教修行。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作法,到底那些是善的,那些是惡的,經典為我們說出來。經上講那些是善法,勸我們要做;那些是惡法,勸我們不能做。經念得很熟,一遇到事情,你就能立刻判斷是善是惡。是善就做,是惡就止,這就是修行的依靠。
修行在那裡?在起心動念之處,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經教要是不熟,你依什麼修行?依自己的妄想修行,靠不住!你以為是善的,說不定是惡;你以為是惡的,說不定是善。你把是非善惡都搞顛倒了,所以要依經典上的教訓,來修正我們的見解、思想、行持。讀經是這兩個目標。這是『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所以『便持經戒』一句,包括三福末後的兩句。
Ⅵ 大願法師講解戒律書籍如何購買,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律篇)
大藏經有 經 律 論 三部分 這律就是講戒律的 你可以找來讀下 最簡單的戒律 就是 殺 盜 淫 妄 酒 這是應該遵守的 但是 你要明白為什麼要有戒律 不可死板 佛學 最根本的 還是明心見性 所謂明心 就是了解自己的心 所謂明 道德經說自知者明 智人者智 所以 你先要了解自己的心 市委明心 而後 官一切法無我 從而見到自性 整個過程是為明心見性 清楚自己的每個念頭 然後 推薦一個法門就是懺悔 懺悔自己做過的錯事 譬如 殺生 偷盜 我本人 所有戒都破過 剛剛懺悔而知自己的錯誤 真可謂 覺今是而昨非 另外推薦一部經 大乘理趣六般若菠蘿蜜經 參考裡面的那個 持戒 部分 必能有所收獲
Ⅶ 大願法師:成佛真的要三大阿僧袛劫嗎
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之所以需要那麼長時間是因為很多時候人修行走錯方向了。真正的成佛就是明心見性,不僅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你真努力今生就能成佛
Ⅷ 大願法師的個人簡介
大願法師是中國佛教界年青一代的高僧,1971年出生在風景怡人的洞庭湖畔,湖南沅江市東南湖蘆葦場。父親是附近中學的教師,母親是一個朴實善良、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子女三個,法師為家中長子,從小勤奮好學、天賦極高,倍受父母、師長疼愛,法師宿世善根佛緣深厚、自幼愛跟母親去寺院禮佛,後讀書接觸佛學經論。1988年以優異成績入讀於湖南財經學院,在讀書其間更廣泛深入地了解和學習佛法,於1990年8月依湖南岐山仁瑞寺天柱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得天柱上人授予曹洞宗第二十五代傳人(界慧大願禪師),於南台寺寶曇大和尚得戒,於香港寶林寺聖一大和尚得法,授予溈仰宗第十代傳人(衍慧智明禪師)
Ⅸ 大願法師:怎樣判斷我們是不是真正地在走向開悟
從五個方面就可以判斷得到了。真正開悟的人,他的心智模式徹底改變過來了,將凡夫心轉變為佛心。
1、去境界的誤區。
升華五毒為菩提智慧。沒有開悟以前,我們要斷貪、斷瞋、斷痴、斷慢、斷疑。開悟以後就知道,五毒煩惱本來也是菩提自性,就能夠當下升華為菩提智慧,不再有此為所斷,彼為所取,沒有所斷、所取,沒有能取、所取,於一切法不取不舍,作善惡平等一味觀,即是見性成佛道。
2、去時間的誤區。
沒有開悟以前,總是想著:我什麼時候能夠成就啊?真正地徹悟以後就能夠知道,一念即三世,三世即一念,不再有「我需要多長時間可證聖果」的疑惑。開悟以後就明白,成就在當下,在每一個念頭之中。前念迷即是凡夫,後念悟即是佛。就知道一切念頭的生起都能夠看作是我們心性的自我光輝,是我們本覺能量的顯現。這個時候不會執著於念頭,也不拒絕它們,只是歡迎它們全部融入到真如自性的大海之中來,融入到本覺的廣大懷抱之中來。
3、去心性的誤區。
明了我們的自性本來具足五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和法界體性智,在一心中圓滿具足,所以外無可斷之法,內無新生之智,一切都是自在無為任運的。
4、去自性的誤區。
上師本尊的一切功德在自性之中都圓滿具足,不需要向外去攀緣。南嶽慧思大師就說:「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亦不得,得亦非真。」這個都是開悟的法語,都是說明他已經去了、消除了自性的誤區。
5、去慧的誤區。
開悟以後就明白是上師加持自己修證而成就的,不是聽聞理解而得的。因為你聽聞理解的那個是生滅法,你有開始聽的時候,有你理解的時候,生滅法,由生滅法是不會去到不生不滅法。所以修上師瑜伽,我們的心與上師的智慧心相應,就能夠好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樣證悟。
——摘編自廣東四會六祖寺上大下願法師的《葯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