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成長感悟
Ⅰ 在天津大學讀書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17年來到天大,那時候校長還是鍾登華先生,如今自己也已經大二即將步入大三學年的學習生活,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體驗。
在對教學培養上,學校一直鼓勵自主創新,建設發展雙一流高校,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每年都會有豐富多樣的獎勵助學金,只要你能力出眾就能夠申請到獎學金。在天大里學校的人文關懷也做的特別好,每個學期會給同學們發放水果,舉辦水果節,家庭困難的學生可以申請助學貸款,助學金,同時還給大家提供了很多的勤工助學崗位發放勤工助學工資。
總之在天大生活了兩年,一直有種家的感覺,而我將繼續在這里學習生活成長,歡迎大家報考天大啊。
Ⅱ 《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四條途徑》讀書感悟
您好,相關資料:初中思想品德教師成長個案分析一路耕耘 幾多收獲第一階段:遭遇「錯誤」, 我倍加珍惜1995年我考上了浙江師范大學政法系,選擇政治教育專業,並非本意。我酷愛體育而且成績出眾但由於身高的緣故不得不放棄!我的志願從頭到尾沒有一個政治專業,卻與這個專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因為當初一心想做老師,所以最後填了服從分配,就入了我最不想進的政治教育專業學習。經過四年的大學學習我取得了本科學歷並獲得法學學士學位。那是1999年,我被分配在我們縣的重點高中——常山一中。說實話,一開始我真不明白該如何教書。雖然經過了4年的專業學習,但拿著課本走上講台的那一刻,還是感到心裡沒底、很不自信。可是年輕的我有的是對工作的熱情!我刻苦鑽研教材、虛心向老教師請教,一直用心堅持著自己「錯誤」的選擇。在前兩年的教學中我體會著無限樂趣,苦中有甜。我與學生共同快樂地成長著,並取得了一點小小的成績:2000年《淺談青年教師心理素質的自我提高》獲縣教育學會論文評比三等獎;2001年《發散思維能力與政治課堂教學》獲縣教育學會論文評比二等獎;2001年6月《愛國主義教育讀本》獲市優秀錄像課評比一等獎;2001年11月《愛國主義教育讀本》獲省優秀錄象課評比二等獎。第二階段:面對挫折,我不改初衷2001年由於辦學的需要,常山一中初、高中實行分流。而我的編制在初中,自然就只得留在初中部,也就是現在的三衢中學。一直在高中任教的我一下子碰上許多問題。首先是教學思維難以調整。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方式與高中學生有較大的區別:初中時期他們身心發展迅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沖動性相互交錯,充滿矛盾的時期。我一時適應不了,習慣地用對待高中學生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方式來對付初中學生。這使我走了不少彎路甚至跟學生產生對立情緒,覺得他們真難教。其次是心態難以調整。我當時很失落:因為三衢中學是一所民辦學校,所以總覺得前途渺茫,沒有什麼值得我奮斗的了,甚至產生了放棄的念頭。於是我停駐了前進的腳步,多次與機會失之交臂。就在這樣的一個階段,有一位和藹可親的老教師對我說:「你可以不要機會、不要榮譽,到最後你只是個普通教師,這都沒關系。但是你不能對不起學生,不能對不起自己,你的工作對象是學生」。就是這一席話,讓我在短暫的沉寂後重新振作起來。我知道自己不能對教學有任何鬆懈,因為每一堂課就是自己的機會,自己的舞台,為了學生磨練自己的舞台。」我開始力爭做好這樣幾件事:「欲求教好書,先做讀書人」,與經典為友,傾聽書本的聲音,讀出問題來,讀出自己來;在反思中成長;潛心學習教育教學的最新理論和教育教學的最新成果。積極參加學校、縣里組織的一些教學教研活動。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努力換來了:2002年參與衢州市一般規劃課題《初中社會課自主問答的環境創設研究》,2003年12月結題並獲市三等獎;2002年11月指導學生參加全省小論文評比,駱旖同學《風雨歷史人》獲省三等獎;2003年10月指導學生參加全市小論文評比,金鳳同學《一科都不能少》獲市一等獎;2003學年第二學期所帶班級參加縣期末抽考單科位列全縣第一;2003年《初二政治教學案例運用初探》獲縣教育學會論文評比二等獎;2003年3月首屆城區優質課評比獲得三等獎;2004年《冷淡、冷漠、冷落》獲縣教育局教研室德育論文評比二等獎;2004年《關於初中學生參與意識和能力培養的思考》獲縣教育學會論文評比二等獎;2004年2月獲得縣初中社會、思想政治學科教師命題大賽一等獎;2004年5月獲得縣思想政治優質課評比一等獎。第三階段:把握契機,我揚帆起航新課程改革轟轟烈烈開始實施,我們縣04年正式實施新課程,這又讓我得到一個新的成長契機。初中政治新課程發生了大變身,具有知識點少、有層次地滲透心理、道德、法律和國情四個方面教學內容,教材知識邏輯弱、教學活動多等特點。一開始我也感覺很不適應,因為受原有教學大綱的羈絆,對教學目標存在一定的心理定勢,主要還是以知識為本,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雖然意識到三維目標特別是情感目標的重要性,但不得要領不能將其真正落到實處。而且在課堂設計上,還不能適應新課程所要求的充分利用,即時生成資源。為了能使自己適應思想品德新課程的要求,我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注意角色的轉變,並逐漸形成了個性化的教學風格。課堂上:我用賞識的目光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學方式變了,評價學生的標准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濃了,知識面廣了,愛學、樂學了,也變聰明了,更可愛了,課堂更有生命力了。課堂成了師生平等對話,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樂園,學生的個性和靈性得到充分的張揚。我努力做到把微笑帶進課堂,把尊重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把濃濃的人文關懷帶進課堂,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面向全體學生,不讓發言成為少數「好學生」的特權與專利,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教學的平等性原則以利於學生整體發展。教學設計上:在課前設計的基礎上,我根據學生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與想法,及時調整或改變預設的計劃並有效利用即時生成資源。例如:在執教《贊揚與鼓勵》這一教學內容時,提了如下問題:你給過別人贊揚嗎?你給過別人的贊揚多嗎?許多同學回答給過別人贊揚,但並不多。我接著又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一位學生馬上站起來回答:「別人給我的贊揚少,我給別人的也少。」我說:「這可能與人的性格有關,有些人不喜歡去贊揚別人。」第三位學生頗為幽默地說:「物以稀為貴嘛。贊揚多了就會沒意思了。」這時我不是急於去評判熟是熟非,而是讓學生就這三種回答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我再作了歸納分析。事實上,一堂好課,必須使所有學生都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真實的才是最美的,真實的學習過程才能令人難忘。學習方式上: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學習環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例如,青春期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成長發展階段,會出現很多問題與困惑。怎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幫助初中學生坦然而快樂地迎接青春,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粵教版教材對這個內容進行了大膽的重組,圍繞「青春」這一主題創設三大板塊:青春調色板、青春進行時、青春暢想曲,力圖讓學生通過親身感受,體會青春的多姿與美麗,在整體基調上把握青春節拍。我首先導入——「超級模仿秀」,看看哪位同學最具模仿能力和表演天賦;接著引導學生走進「青春調色板」:請用一種顏色描繪出你心中的青春色彩,並說說理由;此後,再適時地讓學生感受「青春進行時」:青春是五彩繽紛的,但這五彩繽紛中也夾雜著黑色的憂郁、灰色的煩惱、藍色的困惑和迷惘。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將成長中的煩惱記錄下來,並進行集體呈現,討論解決再組織學生用詩詞、漫畫、歌曲等形式描繪青春,盡情放飛心中的夢想,一起奏響「青春暢想曲」。在這一系列的課堂活動中將主動權充分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建構知識,在生生互動中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課堂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地方,課堂是教師實現教育理想的最佳空間。由於對課堂教學的關注,我的課堂教學的質量也逐步提升。我經常審視自己,如何才能使自己早日成長。我想只有把握好當前思想品德課程改革實踐的新課題,才能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實現自己的專業發展。我深知,要成為學者,必須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專業素養,必須學習。我經常利用業余時間讀書、上網,潛心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及時了解國內外教改的動態信息、理論導向,博採眾長,不斷地更新觀念,不斷充實自己,以適應時代和未來的需要。我認真閱讀教育專著和教育教學新理論,系統地學習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四大支柱》、《新課程中教學行為的變化》、《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以及《賞識你的學生》、《給教師的建議》等教育書籍,並認真反思,撰寫讀書筆記,及時進行實踐和感悟。在「學習——實踐——科研——學習」的專業成長道路上,我欣喜地發現:學習,使自己不斷地進步著;行動,使自己快樂地體驗著;反思,能生長出智慧;收獲,能讓自己享受著充實的教育人生……一路耕耘,幾多收獲;辛勤的耕耘,我迎來了一個又一個沉甸甸的收獲:2004年參與浙江省教學研究系統立項課題《農村中學法制教育之探究》的研究統計、分析工作,2005年6月已結題;2004年參與省立項課題《初中學生學習意志培養之探究》的研究,作為課題組的主要成員現正在撰寫結題論文,將於2006年11月結題;200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抽考單科位列全縣第一;2005年所任班級中考成績列全縣第三;2005年度《透過現象看本質》獲縣教育學會論文評比二等獎;2005年1月縣初中社會、思想政治學科教師課件製作評比獲得一等獎;2005年1月初中教師說課比賽獲得二等獎;2006年2月初中社會、思想政治學科教師命題大賽青年組一等獎;2006年5月由縣科協團縣委聯辦的科技節「環境與資源」徵文活動中獲得優秀組織獎;2006年度《保護我們共有的家園》獲縣教育局教研室德育論文評比一等獎;2006年8月《讓情感之花盛開在思想品德課堂上》獲市思想品德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2006年9月全國第二屆愛國百分百尋寶大行動活動中獲得優秀輔導獎;在新課程改革中最大的收獲是觀念的更新。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使我對現代教育觀、學生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深切體會到了教育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海無涯,教海無邊。教學7年,所取得的榮譽不多,但是自己的進步,自己的努力是很大的。「成長是我們生命中永恆的主題,感受到自我的成長無疑是一件愜意的事情」。為了讓自己能成長為一名符合時代要求、素質全面的優秀教師,我始終不懈地努力著。前面的路還長,但願我能有足夠的勇氣自信而堅定地走下去!憑著一顆不泯的愛心,把自己精心釀制的師愛和師情化作涓涓暖流,陪伴孩子們一起快樂的成長……正如張華教授所說的:「新課程——是一本讀不完的書,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是一段說不完的話,需要我們大家分享;是一道解不完的題,需要我們共同研究;是一件做不完的事,需要每一個人的行動;……僅供參考,請自借鑒希望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