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散文
㈠ 班主任55個鬼點子 讀後感
感悟美文
美的人和美的作品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隨手翻開語文書,看到一些很美的文章,心中就泛起對美感悟的漣漪。
是的,人們都喜歡閱讀美文。然而何等文章才夠得上「美」的標准?依鄙人的理解,「美」就是能給人心理上的愉悅和生理(感官)上的舒適的一種超乎於人類領悟能力的感受,至於「美文」,大概是指讀起來能讓人感受到美的作品吧。
鄙人私底下把「美文「分為兩大類:一種以華麗為裝飾,字字珠璣;另一種文風質朴,而且讀起來令人賞心悅目。如果用音樂作比,那麼前者就如同以句為單位的流行樂,每句都是美的。後者就是以音符為載體的交響曲,從單調的音符里你感悟不到美,然而成千上萬的音符排列起來自就是恢弘華彩的樂章。
比如郭敬明或張悅然的小說,可以說是字字雕琢,每句話都可以成為中小學生的練句之典範,也是考試中最易被評為一等的類型,正如玫瑰露或提拉米蘇,甘醇如美夢,卻不能提供做工的能量,我們稱它們為零食。比如亞當斯密的《經濟學原理》,亦是經過反復推敲,語言嚴謹而准確,就像七大營養素,對人體作用重大。可除了病人,沒有人會攝取。(即靜脈注射)的方式獲得它們;比如古度史詩《羅摩衍那》大處著眼,氣勢磅礴,像宴席上的山珍海味,豐腴滋美,然而吃多了會消化不良,會得富貴病:比如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有著高雅格調和小資風情,如同藍山或是拿鐵或是卡布共諾,只有在特定環境下才會產生效果;再比如羅蘭的《小語》以及瓊瑤的《夢》,是夏日嬉鬧後的一根冰棒,純的像盛在白瓷碗中的凌,回復飲用水最初的態勢,營養已經談不上了,硬要品「味」的話,那隻好說它們更「無味」了。
以上講了許多,都是以食為比,那麼說回來,我最初提到的第二類文——以音符為單位的曲——是超乎於其他之上的高等食糧,有機食品。它們清淡爽口而不失美味,可大快朵頤亦可細細品讀,一口你可能嘗不出滋味,可吃得多了方覺出其中之妙,這才知道每一味看似無用的調劑都不可或缺,否則會改變菜餚的口味;每一個看似單調的音符都無比關鍵,否則會破壞曲調的平衡;每一句看似平淡的語句都不可刪除,否則會改變文章的和諧。英國文學家,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在《論人生》中提到:「美德好比寶石,在樸素的襯布襯托下,才會發出熠熠光彩。」依鄙人理解,光輝的美需要暗淡的美來搭襯,才會顯示出各自的美麗,優秀畫作一定有協調的色彩搭配,樸素的美文由於映襯得當而顯得愈發美麗,華麗的美文並不是不好,只是由於太多的光芒映襯,反倒把自己的光輝襯得黯然了。
其實本文開頭的引言是川端康成《花未眠》中的首句,這句話由於川端先生運用得當,便顯得很美,而鄙人學識尚淺,不懂文字,把美麗的句子也糟蹋了。所以說,文章美不美不在於詞句,而在於作者有沒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有沒有一雙創造美的手,有沒有一身抒發美的文字功底。
也許,所謂的美,就如同我理解的這些吧。
㈡ 當小學班主任的感受散文
你說當那個小學班主任的感受啥文當小學干作業,那是非常的,就是得有耐心。沒有耐心能教不了的一些小孩兒,因為他們太小,他根本就不懂。
㈢ 仿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第二段,急!
寫作思路:可以寫不必說金黃的落葉,高大的樹林,濕潤的泥土,明亮的路燈,也不必說麻雀在巢里叫喚,肥胖的青蛙蹲在莊稼里,用他健壯的雙腿跳了出去,單是周圍的枯葉間,就有無限趣味。
正文:
不必說金黃的落葉,高大的樹林,濕潤的泥土,明亮的路燈,也不必說麻雀在巢里叫喚,肥胖的青蛙蹲在莊稼里,用他健壯的雙腿跳了出去,單是周圍的枯葉間,就有無限趣味。
仔細聆聽,鳥兒在這里悠揚清脆的歡唱,青蛙在這里低沉舒緩的伴奏,似一曲交響樂纏綿在記憶的夏天裡。搬開一塊大石頭,你會遇見許多蜈蚣還有瓢蟲。
倘若你用手指按住它的脊背,它會蜷起來,等你走後才展開。蠶豆藤和絲瓜藤順著電線桿爬上來,電線上纏滿了藤,似在與天空低語。
家中院子旁,長了幾棵桑葚樹,我經常和小夥伴一起去摘,因沒打過農葯,所以可以直接吃。甜甜的,吃得衣服上全是紅色,便躲不了家裡人的一頓罵。
可是我們不以為然,繼續吃。有時還會到森林裡去,摘野草莓吃,雖然不甜,但比摘桑葚味道要好得多。
㈣ 詩人何燕子的詳細資料
何燕子,實名何燕,土生土長於新疆石河子兵團。從部隊到地方。某師范學校教師,四川省作協會員。詩歌、散文作品發表於:《星星詩刊》、《詩選刊》、《綠風》、《詩潮》、《揚子江詩刊》、《青年作家》、《散文詩》、《中國文學》、《中國詩人報》、《群島文學》、《江門文藝》、《中國詩歌》、《中國詩歌在線》、《黃河詩報》、《南充文學》、《巴中日報》、《巴中文學》、《巴中文史》、《江夏文藝》、《杯水》、《巴彥淖爾日報》、《曲流詩刊》等報刊雜志。詩作由《中國當代詩群回顧與年度大展》、《網路詩選》等文本收錄,散文由《中國當代散文詩歌論壇優秀作品選》、《中國散文大觀》、《中國教育報》等收錄。出版有個人散文集:《夢回西域》、《班主任手記》……飛翔的燕子
——我眼中的詩人何燕子
文/王武軍
《固原》
那一夜,明月低於屋檐
脫掉雲和水,給陌生一次自由
爸爸上路,繼續西行
沒有如果,才有我今天
只是一個過客,每一縷風
都是青春折舊的行裝
汽笛鳴響,隔著車窗
那個倚門西望的女子,連同固原
孤獨地留在我的夢鄉
《固原》這首詩歌,見於何燕子《我的前方沒有比新疆更遠》的組詩中。初次看見,我就非常喜愛,便在評論欄留言讓燕子把這首詩送給我;沒想到很快得到回復:「為什麼啊?這詩歌是寫給我父親的,很抱歉。」
真是快人快語,跟她的詩歌一樣,短小靈動、直擊要害。人家已經說是給自己父親的,我總不能奪人所愛吧;想到此,也就沒有回答她原因。
其實,我之所以向她索要《固原》這首詩,一是詩歌本身打動了我,其二我是固原人。到現在我也不知道她詩中所寫的「固原」是不是我居住的這個地方。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因了此詩,我認識了何燕子。
每次讀到何燕子的詩,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她的詩短小精悍,靈動敏捷,很少超過10行以上,就像一隻飛翔的燕子,給人以跳躍、靈動、敏銳、坦盪之快感。同時,也昭示著詩人飛翔的靈魂。「我會在風雷給予的界域中飲血歌唱,即便疼痛鮮艷的不再奪目如熾,即便季節迎送的不再歡呼如閃電,我飛翔的翅膀依然會裸露抗爭之魂。」這是她本人在《以飛翔的姿態》散文詩中的自我表露,「而所有的姿態,無論之前還是之後,無論遠近還是快慢,都以飛翔的美麗,請蒼天見證。」「讓腳下的路在頑強中寬闊坦盪。」
這就是我眼中的何燕子及其她的詩歌!
何燕子給我的第二個感覺是:她特別擅長寫組詩。她的組詩不管是以時間、地點、事物、情感為內容,還是內在和外在的一些自我感知上,她都能做到每一首詩獨立成章,組在一起又緊密相連,給人一種特有的詩歌美感。無論是在《穿過歲月的古城》、《在西行的列車上》、《我的一小塊北方》,還是在《用一首詩寫一朵鮮亮》、《撥在心弦上的絮語》,甚至是《九月》和《睡在月光里的文字》以及《老照片》等系列組詩中,都用她靈動的語言和精美的詩行,向世人展現「一格一格往事」,「用沉默回憶」,「還有多少隱秘的雨打風流」。尤其是在《西行的列車上》,撞開視野,「收藏劃過的顏色」,「濺起的血淚,九曲回腸」,「寫下心平氣和的詩句,卻在歸根的路上」…… 凡此種種,在《老照片》里「走過融入血脈的笑聲和憂傷/我不說淚流,不說離別/青春永遠站在那個老地方」!
燕子,在你的組詩里,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詩意,還有那種只有你何燕子才具有的詩歌特質和語言天賦;不僅帶給人們的是詩之芬芳,而且奉獻給人們的是精神「大餐」!
何燕子的詩給我的第三個感覺是:單純而透明,優美而溫暖。每一首詩都像行雲流水,閃耀著文字的光澤和詩意的觸動。甚至有些詩句就像「警句」一樣,深深地刻在人們的心裡。請看:「我說,我要走了/去看來生的月亮」,「天空醒著,我靠著花朵沉思」,「你種下的那些歲月,沒有歸程/卻舔去我內心的潮濕和喧嘩」,「我的謊言在草尖上歇著/讓我忘卻沒有你的日子」,「更多的時候,只是在經過/在觀看,其實什麼都沒有留下」……像這樣的詩句比比皆是,直達你的心底,讓人覺得燕子和她的詩歌,永遠縈繞在你的靈魂深處,隨時為你撥動那根美好的生命之弦……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感覺」,也許,這種「感覺」遠還沒有觸及燕子詩歌的深處,不妥之處敬請燕子和廣大詩友批評指正。順便說一下,何燕子只是詩人的一個筆名或網名,她的真實名字叫何燕,生在北疆,長在四川。現為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詩歌、散文作品發表於《星星詩刊》、《詩選刊》、《詩潮》、《青年作家》等報刊雜志。著有散文集《夢回西域》、《班主任手記》。期待她的詩集能夠很快面世,在此祝福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