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自傳
① 個人檔案丟失,如何補辦
人事檔案是對個人的生活、學習及各種社會實踐的真實歷史記錄,是記載人生軌跡的重要依據,通常跟隨本人移動,具有唯一性,不能補辦。
您可以與現工作單位協商重新建立個人檔案,但您需要採取以下「補救」措施來證明自己的學習和工作經歷。
一是到原就讀學校查找學生登記表、畢業生登記表、成績單、含有自己姓名的表彰文件等,只要這些原始文件能找到,就可以將其復印並請學校蓋章,作為證明自己學習經歷的一部分。
另外,您還需到曾就職單位補齊相關信息和資料,如曾經的入職通知(錄用通知)、轉正通知、履歷表、包含自己姓名的表彰文件等來證明您的工作經歷。
這些材料同樣也能證明您的工作履歷,不影響工齡的認定和職稱的評定。
(1)班主任自傳擴展閱讀
個人補辦檔案需先從中學開始辦證明(補辦個人資料和手續,如入團手續、評語、成績單、中高考相關資料等);再到大學補辦上大學期間的學籍、各科目考試成績等資料;到現就職單位補齊必要的錄用手續等。如果考慮換工作或者已經更換工作,當事人還需到曾就職單位,把在各單位工作的相關信息和資料補全。
學生的檔案包括學生登記表、畢業生登記表、成績單等。團員要有入團申請書,黨員要有入黨申請書以及相關材料。
當事人為大學畢業生,則其檔案中還應有初高中學籍檔案材料(中考、高考的成績單、入學證明、畢業成績、畢業證明、德育考核等內容),大學畢業生畢業後如找到單位供職,並與單位簽訂就業協議的,需先去教委辦報到證,在單位供職者還需向單位申請開履歷證明信(包括身份信息、參加工作時間、轉正定級時間等)。
② 郭沫若簡介20字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
1892年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 。
1921年,發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1930年,他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③ 想找班主任交朋友,怎麼跟她說我不敢去她的辦公室,她的辦公室人太多,不好意思
1、 自我介紹的意義:
(1) 自我介紹是向別人展示你自己的一個重要手段,自我介紹好不好,甚至直接關繫到你給別人的第一印象的好壞及以後交往的順利與否。
(2) 自我介紹不僅僅是展示自己的手段,同時,也是認識自我的手段。古人雲:「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常言道:「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可見,要想認識自我,給自己一個准確的定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通過寫自我介紹,會對自己進行一個有意識的梳理。
2、 自我介紹的方式:
自我介紹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1)按照使用的語言來劃分:可以分為口頭的,書面的。我們這里主要講書面的自我介紹。
(2)從書面的自我介紹來看,可以有自傳性質的自我介紹,比如,像我們學習的《魯迅自傳》和《老舍自傳》兩篇文章就是這樣的自傳式的自我介紹。也可以有以事件為中心,突出個性特點的自我介紹。
3、 自我介紹的禁忌:
(1) 自我介紹最忌諱平淡無奇,不能夠把個人的特點展示出來。
(2) 自我介紹還忌諱寫成簡歷形式,缺少文學色彩。
例文點評
自我介紹
我叫**,今年十三歲,剛上初二。
我個子中等,1,66,再班裡排第十個,長臉短鼻子,手大腳也大,一雙眼睛不大也不小,眼珠子特別有神,一張大嘴巴特別能說,只要一說起來,說上一個小時也沒問題,個子不高不矮,身體不胖不瘦。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帥的。
我在**中上學,我們的校服不好看,全是蘭色,所以特別好認,一看就是中學生。
我的優點就是愛動,每天早上我都到外面鍛煉,跑跑步,玩玩單杠等,
所以,我在學校的體育特別好,我的學習也是不可質疑的,數學考試從來沒下過90分,我的英語也不錯。所以,我的臉上總是洋溢者喜悅的表情。
我的缺點就是不會打籃球,也不知到是怎麼一回事,就是不喜歡,而且,
我上課還總走神,不注意聽講。所以,老師叫我後,我還滿有信心的站起來,百分之八十都是對的,害的老師又氣又笑。
這就是我,只要一見到我,我總是笑,我會熱情的和你打招呼,來吧!
點評:
這篇自我介紹雖然和簡歷有所不同,但是,確實看起來像簡歷的一樣的東西了,沒有必要面面俱到,一板一眼,讓人覺得很古板,缺少文學的特點。在這個自我介紹中,存在問題就是,把「我」的優點,「我」的缺點一條條的羅列出來,明確是明確了,但是,文學性卻失去了,因此,應該學會用一種文學的方法描寫自己,在某一個自己最得意的特點上,下大功夫描寫自己,當然,也不要企圖掩蓋自己的不足,所謂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只有通過你的自我介紹,看到一個立體的生動的磊落的你,這才說明你的自我介紹或者說自畫像是成功的。
李玲自傳
小女孩一位,現年十三歲,並非大家閨秀,其貌不揚, 生於廣西柳州。祖籍浙江(為金庸之老鄉),卻從未涉足此地。四歲上,隨父進京,進入地科院幼兒園。人生地不熟,受小朋友之欺侮,常含淚縮於牆角,漸將愛動愛鬧之習改掉,膽小慎微,直至現今。記得當時住於一小院,母親教之讀幼兒書報,增長見聞,並習鋼琴,後受益匪淺。
六歲半入小學,低年級時甚歡樂。班主任姓粱,極慈祥,夥伴親密如一家。可惜好景不長,三年級插班時並入二班,亦搬家至先住地。此班同學待人冷漠,妒性強,不以誠心相對;搬家後住處離小學甚遠,與同學不能互通有無,更增隔膜。在此班中度日如年,幾欲轉學而不得,只得整日學習,以慰無聊。常受老師表揚,實不知乃出於無奈。
畢業後,考入八中。此地環境優美,令人心怡。同學大都多才,且全班關系和諧。老師深得學生之心。平日同學高談闊論(吾班謂之「扯」),我時常混於其中,其樂融融。吾不愛體育,便去打電腦看小說。生活充實學業得志,不亦樂乎!現升入初二,今後之事,還未得知。
吾從小到大愛好甚多,卻無一成為特長。琴棋書畫,只略知其一。小學時得過些獎:在英語科技競賽中,一、二、三等獎各獲過一次,在新加坡數學競賽中獲過三等獎,鋼琴過了九級。中學後便無一所獲。目前無大志,只把心胸豁達作為最高追求,喜愛金庸先生之《笑傲江湖》,及李白、辛棄疾之詩詞。願今後不負自己及家長之望,小事開心、大事順利、少出差錯,足矣。
點評:
這篇自傳語言十分簡練,文中的小作者以時間為順序,重點敘述了小作者三個時期的不同情況,即在幼兒時期、小學時期和中學時期的情況,而且簡要地敘述了小作者自己的性格、愛好、特長以及取得的成績。可謂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這篇自傳的語言不僅簡練,而且詼諧、生動。在充滿朝氣的文字中,一個多才多藝而又謙虛謹慎;一個健康向上而又詼諧活潑的「陽光女孩」脫穎而出,亭亭玉立於讀者面前,煞是惹人喜愛。這篇自傳中詼諧、幽默的語言有模仿《老舍自傳》語言特點痕跡,但是,在初學的時候,這種模仿借鑒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值得提倡的。
我這個人呀
我這個人呀!
小時候,媽媽常埋怨我:「你這個調皮鬼呀!」長大了,我常自嘲:「我這個人呀,就這樣了。」什麼樣?用同學們的話來歸納:「你這個人呀,真是個怪人!」
有時候,我希望自己能快點長大,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讓周圍的人全都驚詫不已。可有時候,又希望自己永遠也別長大,做父母身邊的小公主。
有一次,我和同學一起上街,看見一個小販在欺侮一個外地人,我便梗著脖子去和小販吵,那外地人乘機走了,我卻白挨了一頓罵。同學拉走我說:「你這個怪人呀,管這閑事幹嘛廠過後想想,自己也嘆口氣,我這個人呀!
老師講課時突然打個飽嗝,別的同學都沒有聲音,我卻笑出了聲,被老師狠瞪了一眼。為什麼別的同學能不笑,我卻不住呢?我這個人呀!
學校組織同學看電影(戰爭,讓女人走開>,當看到影片中營長妻子和副連長妻子等人聽說部隊將要開拔後殺豬的場面,我哭了。周圍正說笑著的同學都驚詫地看著我。我想住,卻怎麼也不住。別人不笑的時候,我笑了;別人不哭的時候,我又哭了。我就是這么個怪人。有人說應學會控制感情,可我學不會,我只能任感情的小溪地流淌。
夜裡,對著窗外的夜空,看著檸檬一樣的月亮,我想得很多。也許在周圍人眼裡我是個難以理解的怪人,但我認為這種「怪」是實在的、可愛的。我就是我,為什麼要想方設法去改變,去隱藏呢?也許我永遠也改變不了,可我並不覺得遺憾,盡管我會自嘲:我這個人呀!這就是我。
點評:
這篇自我介紹和前面的一篇自傳不同,沒有完全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寫自己的生活經歷。而是屬於以事件為主來寫人的類型。通過兩三件事情的敘述,把自己的「怪」的特點突出出來了,而且,在結構設計上,以「我這個人呀」這個題目中的一句話作為線索,充滿了自嘲的精神,在自嘲中又有一種自我的得意與欣賞。可以說,這是一篇很不錯的自我介紹。
我叫張亮,今年12歲,在江蘇省高郵北海小學五(1)班讀書。我個子不高,長得也不胖,有一頭烏黑的頭發,彎彎的眉毛下,鑲嵌著一雙大眼睛。
我喜歡音樂,特別喜歡拉二胡。只要有我認識的曲子,都會拉。大人們誇我還真有點音樂細胞呢。我聽了,心裡美滋滋的。
我的優點是在家裡認真預習、復習功課。每次老師布置的作業我都認真完成。數學還用草稿紙再重新驗算一遍呢。因此,我的成績還行。
我的缺點是上課不敢大膽發言,考試時不仔細。就拿語文第二單元考試來說吧,我有些會寫的詞都寫錯了,作文還寫走了題呢。所以那次考得實在不理想。我已經在努力改掉這些缺點了,爭取做個更好的學生。
我特別喜歡和別人打賭。輸了,嘟著嘴巴就走。要是贏了,笑得眼睛變成了一條細縫。有一次,我和同學打賭,這位同學說身上有元錢,我想 :「誰會有這么多錢呀,分時是吹牛」。就讓他把錢掏出來看看。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對我說:「我是騙你的」。這時,我笑著高呼:「我贏了!我贏了!」
哈哈!這就是我。聽了介紹你該對我有些了解了吧
我是個20歲的男孩,為什麼叫男孩呢。因為我的心還是很幼小的。
我是個快就要成年的男人,為什麼叫男人呢。因為我有男人所有的東西。
哈哈。其實我自己也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啦,我外表看上去永遠是快樂的,內心卻未必。我為很多是擔心,操心,勞心,費心,甚至死心!
我覺得一個人有了痛苦才能體會快樂的存在,只有曾經的痛苦,才有如今的快樂。
人的一生可以分幾個階段吧: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成年,中年,老年。我正處於的是青年,是個少年與成年的橋梁。我回憶少年,因為少年給我帶來的無比的快樂;我嚮往成年,因為成年了就能做許多自己願意做的事,不在受任何人的阻止和約束。
人總要學著慢慢長大,我覺得我經歷的也蠻多的了。。。
有很多人老問我為什麼不要GF,其實呢我也想找個的,只是呢,覺得又沒什麼意思,找了只能和一個人好,不找還可以很很多人好呢,何必為了一棵樹而放棄了整篇森林呢,你說呢?我比較喜歡的是朋友以上,戀人未滿的關系。還有哦,我這人呢蠻相信緣分的,覺得如果有緣就一定能走到一起,我也正從系在我腳上的紅線的一頭覓到另一頭!!
巧的很,我在高二的時候認了個妹妹,雖然她不是很懂事,但我還是蠻珍惜的。人的一生能找到幾個朋友呢,跟何況是妹妹呢,你說呢?
說了這么多,你還是很不怎麼了解我吧。哈哈。那就來認識認識我呀,我也很喜歡交朋友的啦。
④ 用……所以……所以……造句
一、心理需要是作文的必要前提
心理需要是動機的源泉。任何一件事,只有想做、願做,才有可能做好。我們很多老師在開展作文教學時往往忽略了學生真實的情感世界,有意無意地給學生設置了許多形式與內容上的障礙,並以自己的標准去評定、束縛學生的思想與情感。從而壓制甚至打消了學生表達自我情感的內在需求。這樣的作文教學,效果自然不好。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小學生對生活都有他獨特的情感體驗與認識,並有一種心理宣洩的需要。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經常觀察學生,巧妙地運用這種心理需要。當學生遇到發生在家裡的、學校的、社會的,學生想說或不想說的,高興的、煩惱的或者值得感慨的事情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把這些思緒轉換成文字。我們認為,小學生作文教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轉變觀念,應該以學生課外非正式的、有感而發的思緒記錄為主,以課堂作文為輔。真正使學生的作文是基於心理的需要,情感表達的需要。採取的寫作形式也可以是靈活多樣的,比如日記、周記、隨筆等。教師不一定要去翻閱這些作文,只要學生經常動筆,哪怕是很簡單的,且不成熟的話語,久而久之,對學生的作文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陶行知先生說:「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後可以實現。」教師在引導學生記錄思緒的過程中也不是無所作為、消極對待的。教師要重視學生課堂作文的指導,充分發揮引導、點撥作用。記得曾聽過一堂作文課,教師在指導學生寫《我的爸爸》前一天,讓學生在家裡仔細觀察自己的父親的臉一分鍾。然後在課堂上討論再記敘。學生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寫下的作文自然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我們也可以採取很多類似的方法,學會打動學生,使寫作文成為學生源於自身的心理需要。
二、表達需要是作文的有效途徑
小學生生活在各個大小集體中,每天總有好多話要與同學說,有好多事情要與家長、教師交流。如果把這些交流通過文字來表現,無疑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一個很好途徑。因此,學校、教師要為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文字交流平台,滿足學生的表達需要,使學生想寫又有地方寫。比如,現在很多學校開設了校內的博客、論壇,供學生、教師進行廣泛的生生、師生交流,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更多的交流平台。教師要充分地運用這些平台,引導學生把自己的一些思緒、觀點轉化為片段式的文字,自己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與學生隨意的討論、交流之中。這樣,即使學生不是在進行作文訓練,甚至不是以作文為對象進行討論,在經常性的交流過程中也不知不覺地提高了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作文能力。當然,如果教師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開展作文教學,像作文博客等,只要符合學生的表達需要,收到的效果也一定會更好。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生在每次作文之後,普遍會有一種期待心理。期待自己的作文成功,期待自己能在這次作文訓練中有新的收獲。當看到教師對自己作文的最終評價後,就會產生正反兩方面的感受。倘若教師在作文本上給他們留一塊「空地」,讓學生及時寫下當時的看法或感受,實現作文批改的互動,其對學生作文能力的影響將是十分深遠的。我們多年來的實踐表明,作文批改的互動實現了學生對原來習作的「反芻」,增強了學生的作文感悟能力,並大大提高了學生對作文的興趣。以此為台階,就可以很順利地進行小學生互相批改作文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