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老師教您學電子琴
2003年,全國高校教職工年平均工資分別達到23307元。中級職稱教師教學工作量每學期90學時,每學年教學工作量180學時。我們不妨用這兩個數據說話。
如果假定大學教師年薪23307元(實際上教師工資是高於教職工工資的),每學年教學工作量180學時,那麼,平均每學時的教師成本為:
23307元÷180學時=129.48元
假定平均每班學生50人,那麼,平均每學生每學時的教師成本為:
129.48元÷50人=2.59元
按照以上標准,如果學生平均每天上課8課時,那麼,平均每學生每天的教師成本為:
2.59元×8=20.72元
假如學生每年在校400天,那麼,平均每學生每年的教師成本為:
20.72元×400=8286.93元
即使按照學校硬體建設和非教學人員成本由政府買單的話,只讓學生承擔教師成本的話,生均學費8286.93元。
如果大學教師月收入過萬元,年收入超過10萬元,而年教學時數仍然為180學時的話,那麼,平均每課時的教師成本為:
100000元÷180學時=555.55元
學生聽課,按成本付費,很少有能聽得起的。
民辦高校之所以能盈利,很大的原因在於民辦高校不「養」教職工。教師全部聘任制。學校只支付講課費,按平均每課時50元支付的話,成本只是公辦高校的三分之一左右。
50元÷129.48元(另外沒再給講課費)=38.6%
如果公辦高校在工資之外再支付講課費的話,那麼,民辦高校的人力成本只是公辦高校的四分之一左右。
50元÷(129.48元+50元)=50元÷179.48元=27.86%
通常情況下,民辦高校只聘任公辦高校的優秀教師,卻按平均師資水平支付講課費,相當於從政府撥給公辦高校的教育經費中揩油。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暗渡陳倉了。民辦教育的舉辦者認為自己有能力,對公辦高校的人事管理不無嘲諷之意。
有教師把公辦高校的工資形象的比喻為「火鍋」,把基本工資比喻為「鍋底」,把講課費比喻為「鍋料」。公辦高校不敢動教職工的「鍋底」,只好用「鍋料」調劑教師待遇。久而久之,教職工不拿「鍋底」當回事了。在爭「鍋料」上動腦筋了。
公辦高校的教師們對公辦高校有不滿情緒,對民辦高校卻「感恩戴德」,本末倒置啊。公辦高校的骨幹教師拿著工資「下海」、「跳槽」、「走穴」,公辦高校管理這些教師好象底氣不足。荒唐啊。公辦高校可以考慮對在校外監制的人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也可以勸其把工資關系開到人才交流中心,公辦高校用高於民辦高校的講課費標准聘教授。並可以用新辦法管理新進入學校的人員。
如果民辦高校按公辦高校的教育成本收費的話,那麼,民辦高校的收益率高於國民經濟任何部門,因此,應當對民辦高校學費標准進行必要的干預,防止暴利發生,更防止拉動公辦高校學費上漲。
如果公辦高校對教師全部實行聘任課時工資制,那麼,用目前的教育經費可以把教育蛋糕做得更大。
通透教育成本的窗戶紙,有利於政府下決心進一步改革高等學校的用人機制。進一步搞活高等學校的工資分配製度。也有利於進一步改革高等學校的教育成本分擔機制。進一步減輕政府的負擔,進一步減輕學生家長的負擔。
大學教師高收入者有多少
高校教師對稅務部門的這個界定頗多微詞,他們認為:高收入人群中,其他十類是高收入者。而高校教師中高收入者只佔一定比例,少數較有權威的教授憑借講座、培訓、擔任名譽教授等獲得較高收入,的確可進入「富人榜」,但大多數高校教師並不如此,稅務部門不應「一桿掃落一船人」。
北京高校名師深圳講課,一天收入5000元以上
據調查,深圳和廣州大批的企業迫切希望得到著名高校專家的知識資源,北京高校著名教師來廣州和深圳講課有廣闊的市場。一流名氣的高校教師每天講課收入大約在2萬至3萬元,二流名氣的每天1萬至2萬元,三流名氣的每天5000元至8000元。西部大開發後,名師講課風又席捲西部,京師高校知名學者的講課收入雖然比深圳、廣州低一些,但一般都以現金的方式結算,或者直接打到其個人賬戶上。重慶某通訊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透露,該公司邀請當地大學老師來講座,每次約兩個小時,支付給他們的報酬為500元至1800元不等;如果邀請北京、上海等地名校特別知名的教授,最高費用達8萬元。這樣高收入的教授一般是技術或學科權威,有的還有其他重要的社會職責。
百萬年薪聘來的多是海外熱門學科學者
復旦大學去年開出「百萬年薪」全球招聘生命學院院長,最後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終身教授金力脫穎而出,此舉曾引發激烈討論。這位院長的年薪全校最高,而該院副院長一年薪水還不及他一個月。這種情形在京、滬、穗等地的一些重點大學已不鮮見。除了高薪從海外聘請熱門學者外,一些院士也被多所大學特聘為教授,年薪高於一般教授。
一般大學教師月薪萬元以上的不到5%
華南理工大學原校長劉煥彬教授說,如果年收入在12萬元以上算高收入者,華南理工大學的教授、副教授、講師和助教當中,真正達到這一標準的人,估計比例不到5%。而華南理工大學的教師收入水平以及對外活動能力在國內高校當中,還算是比較好的。
廣東省政協委員、廣州大學黨委書記陳萬鵬說:廣州大學全校在職教師大約2400名,真正屬於高收入者的,應該在100人左右,這個比例還不到5%。廣州大學教師目前的月收入平均在4000元左右。某些院系的某些老師收入頗高,這是高校教師中的普遍觀點;相對而言,一些基礎性學科老師則往往是高校中的「低收入階層」。
省市級高校青年教師月收入3000元左右
夏老師是某理工大學的青年教師,他現在的月收入就是3000元左右。而高校的授課教師當中,青年教師是佔大多數的。夏老師說:如果以年收入達到12萬元以上來劃分的話,我們學院能夠成為高收入教師的比例估計在20%。我們這些年輕的教師,年收入最高也就在4萬元左右。
「我的年薪只有2萬多元」。長春師范學院張老師工作8年了,現在是講師,每月工資1200元,加上課時費,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張老師說:「有一些課時少的同事去做兼職,教計算機的老師去一些輔導班講課,每月能多收入1000多元;還有一些教藝術課的老師在外面帶學生,把兼職的收入都算上,月薪五六千元。」長春理工大學劉老師說,一般省市級高校教師的薪水很難達到高收入水準。
在南方一所農業大學工作的彭老師,收入基本上由四大塊組成:職務工資+津貼+課時費+補助。剛當教師的時候,職務工資屬於高校最低一級,每月只有500元左右,新教師的津貼每個月補助300元。至於課時費,由於彭老師所教授的課程屬於學校新上馬的專業,學校沒有給她安排課程,她就沒有課時費,各種補助有400元左右。彭老師工作4年多了,已經成了講師,她的月收入全部加起來也不過2500多元。西南政法大學楊藝老師說,學校青年輔導員月收入還不到2000元。
高校教師在專業和兼職上拉開了收入差距南開大學社會學系王處輝教授對高校教師的收入進行過調查研究。據介紹,高校教師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制度性工資、校內外津貼制度、政府的特別津貼、社會和市場對教研的需求、學科間的差異、教師間的學術地位不同、參與市場意識的不同、出國機會有別、權力或灰色收入等。事實上,由於市場對教研需求的差異,將高校教師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如某些教師由於其所從事的專業社會需求大,在業余時間給MBA班學生授課,每天至少能得到講課費1000元,每年所得講課費可達數萬元。有人因此所得收入可達數十萬元,家庭存款不止百萬元。
吉林大學的趙老師介紹,現在廣告設計、法律、藝術等專業的老師普遍收入很高,他們可以在課余時間利用自己的專業掙錢。比如,有的法律課老師一邊上課,一邊開律師事務所,年收入可達幾十萬元。「我的一個同學是藝術學院教鋼琴的老師,工作之外帶10多個學生,每個學生每節課的學費就100元。」趙老師說。此外,現在社會上各種學習班、教研輔導班、MBA班很熱,一些高資歷的教授被請到各種培訓機構教課,外出講課的收入已遠遠超過了其「正職」所得。還有一些教師參與市場的意識很強,教金融、證券的老師乾脆進入證券市場,有人能獲得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收入。
高校中諸如法律、財會等人才市場直接需求大的學院,還可以通過辦班增加老師收入。學院辦班多,招生數量大,創收額也大。通常各學校對辦班類收入提留約50%左右,其餘部分歸創收的院系所有,可以將這筆收入分為集體福利和獎金發給教師。校內各院系創收能力不同,獎金數量差距很大,有的可以給教師發上萬元獎金,也有的沒錢給教師發獎金。
㈡ 關於鋼琴的!!!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徵,就是手段的完善和目的的混亂。"我們想,這句話用於描述我國目前鋼琴考級的現狀,也是非常合適的。當初舉辦考級的目的很明確,是要普及和推廣鋼琴教育,讓更多的人接受音樂的熏陶,並通過級別的鑒定,促進學習者提高演奏水平,從而達到提高全民族音樂素質的目的。十多年以來,鋼琴考級在制度的制定、級別的設置、曲目的選擇、評判的准則等等各方面,都在日臻詳盡和規范,唯有開設考級之初的目的卻離我們越來越遙遠和模糊了。是為了發展熱愛的事業?是為了提高自身修養?是為了更容易出名、賺錢?是為升學可以加分?都是,又都不是!
一位學生家長就很明確和坦率地自己的女兒說:"我讓你學鋼琴,就是為了考重點中學能加幾十分,不然我讓你學來幹嘛!"話雖說得很露骨,可能會令人不齒,但這卻代表了時下一種非常普遍的想法,只是別人會含蓄些表達罷了。眾所周知,許多知名大學、重點中學都有為特長生加分開綠燈的制度,鋼琴通過某個級別的考試,就可以相應加多少分。說是全面發展也好,說是投機取巧也好,這些制度的確很誘人,吸引和刺激了大批學生投入到學習鋼琴的行列,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許多在望子成龍的父母的強迫下學習鋼琴的學生。
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或他們的父母)對學習鋼琴持這樣的觀點,相比那些枯燥、寂寞、深奧、復雜的文、理科,學鋼琴似乎更容易成材、成名(其中的艱辛他們暫時是看不到的),只要參加一、兩次比賽,能獲個獎,便能功成名就了;即便不成名,學好了鋼琴,賺錢也會比其他文、理科學生快得多、多得多。要達到這個目的,通過考級當然就是必要途徑了。持這種觀點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數。
在教學方面,培養學生考級,讓學生取得一些成就感,其最終目的是要通過考級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不少教師卻喧賓奪主,將考級視為提高自己知名度的途徑,他們一味地拔高學生的程度,以證明自己的教學實力,另一方面,因此而獲得的經濟效益則不言而喻了,但這種做法使得浮誇風在鋼琴教學中甚為普遍,其最大受害者,只能是那些學生了。
鋼琴藝術畢竟是純凈、聖潔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出人頭地,教師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出類拔萃,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懷著這樣功利性的目的去教和學習鋼琴,就會顯得動機不純了。以這樣的目的來學習鋼琴,能掌握鋼琴的內涵嗎?能感受音樂的真諦嗎?我們深表懷疑。據我們所知,歐美等發達國家並無考級,但他們音樂教育仍然十分普及和廣泛,人們的藝術修養也很深厚,這很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學習鋼琴來發展自己的事業,但切不可本末倒置。當然這絕不是一、兩個人或一部分人的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包括制度的制定、輿論的導向、教育的方法、以及媒體的宣傳等方面,都要為之作出努力。
但願有一天,我們不再是為了某種功利的目的而學習鋼琴,讓我們的手指下流出純真而感人的音樂直指人心,讓我們在琴鍵上用執著而熱烈的激情燃燒生命。
方法之質疑--考級能在多大程度上證明學生的實際演奏水平?
既然要考級,那麼每一個級別的證書都應該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有力地證明學生的實際演奏水平,但實際情況並不盡然。我們一直以來都對考級的方法,或者說是級別的界定上存有一些質疑。再具體一點說,就是對目前考級曲目的劃分,我們有不同的看法。是否高級別的學生就一定比低級別的學生水平高,而低級別的學生就一定比高級別的學生水平低呢?
我們認為,根據現行的考級方法,是很難證明這一點的。考級中的各個級別都規定有相應的曲目,但是將這些曲目界定為不同級別的標準是什麼呢?僅僅是技巧的難易嗎?而這些曲目的技巧又有多大的代表性呢?
音樂有著廣闊而深刻的內容,不同的作品有著不同的背景、內涵、風格、情感,演奏方法也就有著千差萬別,是不能簡單的地以演奏技巧的難易來加以區分的,而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又何止千萬,且都各具特色,實在是很難想像能將它們都一一量化成不同的級別。而目前考級所規定的那些有限而狹窄的曲目范圍,能在多大程度上證明學生的實際演奏水平呢?
例如柴可夫斯基的《四月--松雪草》和門德爾松的《獵歌》,中央音樂學院的考級將前者定為五級,將後者定為九級,相差懸殊;而《高等師范院校鋼琴基礎教程》將二者同時歸於具有相當難度的第四冊,也就是高年級學生演奏的曲目,而在我們個人看來,高師教材的編排似乎更合理。再例如莫扎特的作品,專業人士都知道,莫扎特的作品在大的技巧方面並無太多難處,而要真正彈好,表現出莫扎特音樂獨特的內涵和情感,尤其是那些精緻而細微的處理,卻有著相當大的難度,那又該如何給它定級呢?
另外,由於上文所述的原因,許多學生考級帶有太多的功利性,為了盡快達到高級別,他們一級一級艱苦地過關斬將,甚至拔高跳級。或許他們能如願以償地達到最高級別,但回頭再看他們的學習歷程,他們所彈過的,幾乎僅限於那些考級曲目,而考級曲目之外的作品則極少甚至根本就沒有涉及,因為他們需要的只是級別證書,而不是音樂,這不能不說是考級的一個悲哀。而另外一些學生,或許他通過的級別並不很高,但他卻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彈奏了大量考級曲目以外的作品,而且無論是演奏技巧、風格把握和音樂處理都能做到很到位,而且開拓了較為廣闊的藝術視野。那麼這二者之間的實際水平孰高孰低,又將如何鑒別呢?
我們認為,在音階、琶音、和弦、練習曲等基本訓練上,當然可以、也必須循序漸進,逐級上升,以嚴格考核各級別考生的的基本功,而在樂曲的選擇上,則應更具包容性和靈活性,可考慮給考生相對自由和廣闊的空間,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來選擇適合自己的作品,充分的展現自己的才華和水平。更重要的是,應該以某種適當的方式,根據實際情況,對考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必要的評估,使考級成績能更公平和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這樣,那張考級證書的含金量才會更高,更具說服力。
標准之質疑--是"獨尊儒術",還是百花齊放?
這可能是一個很敏感,很具爭議性的問題,但我們還是要斗膽提出來,因為近幾年某些地方的鋼琴考級在評判標准上的唯一性和刻板性,實在讓我們越來越多地想起舊時的八股科舉考試。自古以來,就存在有許多不同的鋼琴學派,正是這些不同學派、不同風格各具特色的百花齊放,爭奇斗艷,才使得鋼琴藝術異彩分呈,魅力無窮。但為什麼在我們的鋼琴考級中卻感受不到這一點呢?一些地方的考級評委把自己的方法視為正統,將其定為唯一標准,否定其他的演奏風格,排斥演奏風格的多樣化,所有考生都必須遵循他的標准彈奏,否則就不合格。這已絕不是個別現象。我們歸納一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片面強調手指。無論彈什麼樂曲,都過度強調手指的主動性和音色的顆粒感。我們認為,鋼琴雖屬敲擊樂器,但其真正魅力並不在於敲擊,而在於在演奏中使聽眾產生對音的連續的想像;我們也不否認手指在鋼琴演奏中的作用是首位的,它是鋼琴演奏的主要載體;但手指畢竟不是全部,必要時也應充分運用手腕或手臂力量,可使音色更為柔和、圓潤、通透,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強音樂的流線感和連貫性,這種效果是光靠手指的獨立敲擊所不可能達到的。我們認為,在音階、琶音等基本功方面,可以強調手指的訓練以加強基本功,但彈奏具體作品時,則應該根據音樂表現的要求,例如"小步舞曲"等很典雅的具有古典氣質的作品,或"夜曲"等很深情的飽含抒情情緒的作品,適當地運用手腕和手臂,彈奏出音樂的內在張力,以增強音樂的美感。然而這一切都被一些考級評委排除在外了。
2、盲目追求速度。為了達到鍛煉手指的目的,無論演奏什麼作品,都一律以快為准,以快為本,完全不理會作品的內涵對速度的要求。如中央音樂學院考級的七級曲目--門德爾松《無詞歌》(Op38.No2.),其譜面速度標記為"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這個"不太快"是一個很有彈性的表述,不應斷章取義地將其就視作"快板",而實際上這是一首頗為抒情的作品,其音樂情緒還略帶悲傷(該作品有一標題為"失去的歡樂"),如以中速偏快的速度演奏似乎更符合音樂的要求。我們認為,快速地彈奏固然是技巧高超的表現,但光是快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關鍵是要能快能慢,快慢自如,無論快慢都能很好地駕馭音樂的表現,這才能體現出演奏者的真正實力,是一位合格的鋼琴演奏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而我們發現,許多學生由於一味地快速彈奏,最終反而慢不下來了,一慢下來便無法控制,無所適從,這能說是全面而扎實地掌握了鋼琴演奏技巧了嗎?
3、漠視音樂表現。由於上述原因,一些考官在考試時,只注重考生的技術,而不注重考生對音樂的表現,致使許多考生的演奏幾乎成了"砸琴"般的炫技,演奏出的音樂卻是生硬且粗糙,毫無音樂的美感。更可悲的是,許多考生彈完一首作品,對該作品的作曲家、所屬時代、風格內涵等相關知識毫不知曉,只是按要求將樂譜上的音符准確無誤的敲出來而已,把學生培養成演奏機器,將鮮活生動的音樂變成呆板僵化的音符,這難道就是我們考級的初衷嗎?另外,作為二度創作的演奏者,所謂音樂表現也是見仁見智的,不應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確的標准(當然,一個時代和流派的大體風格是要把握住的),而應鼓勵考生演奏出個人的理解和個性。
而遺憾的是,由於一些考官對於演奏標準的絕對化和權威化,使得許多教師和考生為了順利過關,只好放棄自己原有的風格和個性,而投其所好,這樣的考級與科舉考試有何分別?不客氣地說,這是對學生藝術靈性的粗暴扼殺,是對藝術多樣風格的無理干涉,無論是對考生的音樂素質的培養,還是對他們學習經歷的成長,都是極為不利的,常此下去,也將影響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
以上提出的對鋼琴考級的一些質疑,僅僅是我們作為一名基層的普通鋼琴教師和音樂工作者,對考級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做出的個人的思考和見解,絕非對考級的全盤否定。我們提出這些問題,是希望能引起同行的共識和重視,並希望能夠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進一步完善和促進考級,從而推動我國的鋼琴事業的穩步健康發展。至於我們的觀點是否正確,也歡迎同行們共同商榷和指導。
㈢ "戴德老師教您學電子琴"這個視頻的下載哪位能幫忙找到
你找找有沒有 戴德個人的博客
㈣ 北京哪些大學的教師待遇較高,大概月收入有多少
大學教師講一節課需要多少錢?
大慶廣播電視大學
內容提要: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沒有公布大學教育成本。社會上很多人認為辦學成本不高。本文的意圖是通過剖析大學教師講一節課需要多少錢來說明教育成本的高低。同時希望教育行政部門在制定教育發展計劃、規劃時,充分考慮政府在正承受能力。也充分考慮城鄉居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關鍵詞:大學教師 課時 人力成本
2004年9月10日[沈路濤 呂諾][人民日報海外版 ]《從「臭老九」到「香餑餑」 見證教師變化》:2003年,全國高校和中小學教職工年平均工資分別達到23307元和13293元.如今,在許多地方,一名中小學高級教師月薪達三四千元。至於大學教師,月收入過萬元也不是什麼稀罕事了。教師隊伍不穩定現象得到扭轉。據了解,近年來報考師范院校的生源比例回升,質量顯著提高,許多已經離開學校的教師開始要求歸隊,出國留學人員學成回國任教的人數不斷增加。
高等學校教師教學工作量以課時計。高、中、初級職稱教師教學工作量分別為每周6、5、4學時。按每學期授課時數18周計算,高級職稱教師教學工作量每學期108學時,每學年教學工作量216學時;中級職稱教師教學工作量每學期90學時,每學年教學工作量180學時;初級職稱教師教學工作量每學期72學時,每學年教學工作量144學時。系、部業務領導、行管處級領導和校級領導雙肩挑者,教學工作量分別為普通教師的1/2,1/3,1/4。行政處室科級及一般幹部教學工作量為普通教師的1/2。
2003年,全國高校教職工年平均工資分別達到23307元。中級職稱教師教學工作量每學期90學時,每學年教學工作量180學時。我們不妨用這兩個數據說話。
如果假定大學教師年薪23307元(實際上教師工資是高於教職工工資的),每學年教學工作量180學時,那麼,平均每學時的教師成本為:
23307元÷180學時=129.48元
假定平均每班學生50人,那麼,平均每學生每學時的教師成本為:
129.48元÷50人=2.59元
按照以上標准,如果學生平均每天上課8課時,那麼,平均每學生每天的教師成本為:
2.59元×8=20.72元
假如學生每年在校400天,那麼,平均每學生每年的教師成本為:
20.72元×400=8286.93元
即使按照學校硬體建設和非教學人員成本由政府買單的話,只讓學生承擔教師成本的話,生均學費8286.93元。
如果大學教師月收入過萬元,年收入超過10萬元,而年教學時數仍然為180學時的話,那麼,平均每課時的教師成本為:
100000元÷180學時=555.55元
學生聽課,按成本付費,很少有能聽得起的。
民辦高校之所以能盈利,很大的原因在於民辦高校不「養」教職工。教師全部聘任制。學校只支付講課費,按平均每課時50元支付的話,成本只是公辦高校的三分之一左右。
50元÷129.48元(另外沒再給講課費)=38.6%
如果公辦高校在工資之外再支付講課費的話,那麼,民辦高校的人力成本只是公辦高校的四分之一左右。
50元÷(129.48元+50元)=50元÷179.48元=27.86%
通常情況下,民辦高校只聘任公辦高校的優秀教師,卻按平均師資水平支付講課費,相當於從政府撥給公辦高校的教育經費中揩油。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暗渡陳倉了。民辦教育的舉辦者認為自己有能力,對公辦高校的人事管理不無嘲諷之意。
有教師把公辦高校的工資形象的比喻為「火鍋」,把基本工資比喻為「鍋底」,把講課費比喻為「鍋料」。公辦高校不敢動教職工的「鍋底」,只好用「鍋料」調劑教師待遇。久而久之,教職工不拿「鍋底」當回事了。在爭「鍋料」上動腦筋了。
公辦高校的教師們對公辦高校有不滿情緒,對民辦高校卻「感恩戴德」,本末倒置啊。公辦高校的骨幹教師拿著工資「下海」、「跳槽」、「走穴」,公辦高校管理這些教師好象底氣不足。荒唐啊。公辦高校可以考慮對在校外監制的人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也可以勸其把工資關系開到人才交流中心,公辦高校用高於民辦高校的講課費標准聘教授。並可以用新辦法管理新進入學校的人員。
如果民辦高校按公辦高校的教育成本收費的話,那麼,民辦高校的收益率高於國民經濟任何部門,因此,應當對民辦高校學費標准進行必要的干預,防止暴利發生,更防止拉動公辦高校學費上漲。
如果公辦高校對教師全部實行聘任課時工資制,那麼,用目前的教育經費可以把教育蛋糕做得更大。
通透教育成本的窗戶紙,有利於政府下決心進一步改革高等學校的用人機制。進一步搞活高等學校的工資分配製度。也有利於進一步改革高等學校的教育成本分擔機制。進一步減輕政府的負擔,進一步減輕學生家長的負擔。
大學教師高收入者有多少
高校教師對稅務部門的這個界定頗多微詞,他們認為:高收入人群中,其他十類是高收入者。而高校教師中高收入者只佔一定比例,少數較有權威的教授憑借講座、培訓、擔任名譽教授等獲得較高收入,的確可進入「富人榜」,但大多數高校教師並不如此,稅務部門不應「一桿掃落一船人」。
北京高校名師深圳講課,一天收入5000元以上
據調查,深圳和廣州大批的企業迫切希望得到著名高校專家的知識資源,北京高校著名教師來廣州和深圳講課有廣闊的市場。一流名氣的高校教師每天講課收入大約在2萬至3萬元,二流名氣的每天1萬至2萬元,三流名氣的每天5000元至8000元。西部大開發後,名師講課風又席捲西部,京師高校知名學者的講課收入雖然比深圳、廣州低一些,但一般都以現金的方式結算,或者直接打到其個人賬戶上。重慶某通訊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透露,該公司邀請當地大學老師來講座,每次約兩個小時,支付給他們的報酬為500元至1800元不等;如果邀請北京、上海等地名校特別知名的教授,最高費用達8萬元。這樣高收入的教授一般是技術或學科權威,有的還有其他重要的社會職責。
百萬年薪聘來的多是海外熱門學科學者
復旦大學去年開出「百萬年薪」全球招聘生命學院院長,最後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終身教授金力脫穎而出,此舉曾引發激烈討論。這位院長的年薪全校最高,而該院副院長一年薪水還不及他一個月。這種情形在京、滬、穗等地的一些重點大學已不鮮見。除了高薪從海外聘請熱門學者外,一些院士也被多所大學特聘為教授,年薪高於一般教授。
一般大學教師月薪萬元以上的不到5%
華南理工大學原校長劉煥彬教授說,如果年收入在12萬元以上算高收入者,華南理工大學的教授、副教授、講師和助教當中,真正達到這一標準的人,估計比例不到5%。而華南理工大學的教師收入水平以及對外活動能力在國內高校當中,還算是比較好的。
廣東省政協委員、廣州大學黨委書記陳萬鵬說:廣州大學全校在職教師大約2400名,真正屬於高收入者的,應該在100人左右,這個比例還不到5%。廣州大學教師目前的月收入平均在4000元左右。某些院系的某些老師收入頗高,這是高校教師中的普遍觀點;相對而言,一些基礎性學科老師則往往是高校中的「低收入階層」。
省市級高校青年教師月收入3000元左右
夏老師是某理工大學的青年教師,他現在的月收入就是3000元左右。而高校的授課教師當中,青年教師是佔大多數的。夏老師說:如果以年收入達到12萬元以上來劃分的話,我們學院能夠成為高收入教師的比例估計在20%。我們這些年輕的教師,年收入最高也就在4萬元左右。
「我的年薪只有2萬多元」。長春師范學院張老師工作8年了,現在是講師,每月工資1200元,加上課時費,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張老師說:「有一些課時少的同事去做兼職,教計算機的老師去一些輔導班講課,每月能多收入1000多元;還有一些教藝術課的老師在外面帶學生,把兼職的收入都算上,月薪五六千元。」長春理工大學劉老師說,一般省市級高校教師的薪水很難達到高收入水準。
在南方一所農業大學工作的彭老師,收入基本上由四大塊組成:職務工資+津貼+課時費+補助。剛當教師的時候,職務工資屬於高校最低一級,每月只有500元左右,新教師的津貼每個月補助300元。至於課時費,由於彭老師所教授的課程屬於學校新上馬的專業,學校沒有給她安排課程,她就沒有課時費,各種補助有400元左右。彭老師工作4年多了,已經成了講師,她的月收入全部加起來也不過2500多元。西南政法大學楊藝老師說,學校青年輔導員月收入還不到2000元。
高校教師在專業和兼職上拉開了收入差距南開大學社會學系王處輝教授對高校教師的收入進行過調查研究。據介紹,高校教師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制度性工資、校內外津貼制度、政府的特別津貼、社會和市場對教研的需求、學科間的差異、教師間的學術地位不同、參與市場意識的不同、出國機會有別、權力或灰色收入等。事實上,由於市場對教研需求的差異,將高校教師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如某些教師由於其所從事的專業社會需求大,在業余時間給MBA班學生授課,每天至少能得到講課費1000元,每年所得講課費可達數萬元。有人因此所得收入可達數十萬元,家庭存款不止百萬元。
吉林大學的趙老師介紹,現在廣告設計、法律、藝術等專業的老師普遍收入很高,他們可以在課余時間利用自己的專業掙錢。比如,有的法律課老師一邊上課,一邊開律師事務所,年收入可達幾十萬元。「我的一個同學是藝術學院教鋼琴的老師,工作之外帶10多個學生,每個學生每節課的學費就100元。」趙老師說。此外,現在社會上各種學習班、教研輔導班、MBA班很熱,一些高資歷的教授被請到各種培訓機構教課,外出講課的收入已遠遠超過了其「正職」所得。還有一些教師參與市場的意識很強,教金融、證券的老師乾脆進入證券市場,有人能獲得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收入。
高校中諸如法律、財會等人才市場直接需求大的學院,還可以通過辦班增加老師收入。學院辦班多,招生數量大,創收額也大。通常各學校對辦班類收入提留約50%左右,其餘部分歸創收的院系所有,可以將這筆收入分為集體福利和獎金發給教師。校內各院系創收能力不同,獎金數量差距很大,有的可以給教師發上萬元獎金,也有的沒錢給教師發獎金。
㈤ 大學學得好的人是不是基本不會做中學老師
好多師范類的重點學校,例如北師大,華中師大,華東師大之類,也有好多學生會做老師的。
㈥ 如何練習電子琴
我的琴還要老雅馬哈KB-200
老琴好
買一本《電子琴大教本》
看看林文信12小時學會流行鍵盤,把以前的東西統統回憶起來!!
祝你成功!!!
林文信&關瑞紅交電子琴:http://u.youku.com/user_playlist/id_UNzIyODQxOTI=.html
戴德老師:http://www.56.com/w79/album-aid-7605244.html
㈦ 戴德老師教您學電子琴的7—12,哪位好心人能告訴我在那裡看或者下載,謝謝了!
http://www.21e8.com/art/yinyuejx/27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