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語言的要求
需要標準的普通話,不能說不文明的話。朗讀時要富有感情,抑揚頓挫。
❷ 教師語言規范要求
教師語言的規范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
首先,教師必須運用國家憲法規定的「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推廣普通話是國家一項重要的語言政策。學校是推廣普通話的前沿陣地,每一位教師都應成為推廣普通話的模範。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語言。
如果一位教師只會用方言土語教學,那麼即使他妙語連珠,也算不上規范化語言。用方音講話不規范,用普通話語言講話,語匯、語法方面出了問題也是不規范的。
例如,一位老師指著黑板的某一地方說:「同學們,作業要認真、工整,不能芝麻花工(馬馬虎虎)。」他的讀音合乎普通話語音要求,但使用了普通話里沒有的語匯,因而就不是規范的教學語言。要用普通話教學,就要熟練掌握普通話在語音、詞彙和語法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要能講流暢、准確的普通話。
其次是教師的語言在遣詞、造句方面不要有錯誤,盡量避免用詞不當、語句不通、顛三倒四等語病。教師語言規范,潛移默化之下,學生也便能講規范化語言;反之,教師語言不規范,則會產生消極的示範效應,使學生學了不規范的語言尚不自知。
(2)教師語言的要求擴展閱讀
教師在開口與學生講話時,一刻也不能忘記自己是教師,擔負著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的重任,要時時做到「心中有人」,「目中有人」。
教師語言的教育性特徵首先要求教師語言本身要健康、文明、進步,杜絕絕粗俗、低級、反動。有些教師為了逗樂,愛用些難登大雅之堂的土話俚語,或講些庸俗的笑料,帶些粗鄙的口頭禪,這是應當禁止的。還有些教師愛在學生面前大發牢騷,尤其在批評學生的時候,幾乎像潑婦罵街一樣,這同樣違背了教育性原則。
❸ 教師課堂教學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主要有哪幾個方面
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文化素養和業務能力的綜合體規。小學數學教師要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一定要具有較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它涉及到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語言表達、板書設計、指導學生操作和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等教學基本功:
一、教學設計能力
1、教學目標的確定
2、教學內容的處理
3、教學行為的選擇教學行為要有效,就必須把握好「適度」兩個字。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4 、 教學組織形式的設計
5、教案的設計
二、 語言表達能力
三、板書設計的能力
四、指導學生操作的能力
五、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
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是「再創造」的過程,數學學習是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自已的「創造」為學生展現出「活生生」的思維過程,協調好師生的雙邊活動,使數學教學過程成為對數學美的反映過程,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藝術魅力。無論從教學內容,還是從教學活動來看,數學教學都是一門創造性的藝術。它是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以富有審美價值的獨特的方式方法,創造性地組織教學,使教與學雙邊活動協調進行,使學生能積極 高效地學習,並感受到數學教學美的精湛的教學技能技巧。它是教師學識和智蔥的結晶,是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方式方法的升華。
❹ 教師運用書面語言的要求有哪些
一、教師備課時書寫用字要求
所有備課筆記、教學案例等用字元合要求,不得書寫繁體字、異體、二簡字或錯別字。
二、教師上課板書及教學用語要求
1、板書用字元合要求,不得書寫繁體字、異體字、二簡字或錯別字。
2、教學時必須使用比較標準的普通話。 三、教師課外輔導時板書及教學用語要
1、輔導用字元合要求,不得書寫繁體字、異體字、二簡字或錯別字。
2、課後輔導時必須使用比較標準的普通話。 四、教師批改作業、書寫評語用字要求
批改作業、書寫評語時用字元合要求,不得書寫繁體字、異體字、二簡字或錯別字。
五、教師參加教研活動時工作用語和交流材料要求 教師參加教研活動室使用比較標準的普通話;所用文字材料用字元合要求,不得書寫繁體字、異體字、二簡字或錯別字。
❺ 教師語言要求
1.要說規范的普通話,避免方言土語
國家對教師從業資格有普通話等級的具體要求,但有些老教師並沒有參加普通話等級考核,上課用方言土語的情況仍然存在。有些人認為,高等院校的學生語言理解能力比中小學的學生要強,所以大學老師只要專業功底厚實就行,語言表達是其次。這是一種不正確的看法。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各地的方言差異很大,必須使用標準的普通話,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內容的講授。如果學生連老師說的話都聽不懂,就失去了教學語言的效用性。
有一位南方籍的老師講課,把「典型」說成「諜影」,把「概括」說成「嘎誇」,不一而足,學生聽得一頭霧水。下課以後,教學督導員問學生對這位老師講課的意見。學生說,不知道老師講得好不好,因為根本聽不懂他講的是什麼。
同時,規范的普通話是很優美的語言。優美的教學語言可以把枯燥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中青年教師也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普通話水平,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語言的魅力。
2.語言表達要清晰,避免含糊其辭
語言表達要清晰,這也是教學語言的教學性和效用性所決定的。教師應該明白通暢地表達所講授的知識內容。講解理論、傳授知識,必須精確地表達內涵,不能出現表述錯誤,不能使人產生歧義或誤解。其次,教學語言必須語法正確,用詞恰當,合乎邏輯,避免語病。有一些老師講課表述含糊,詞不達意,謬誤百出,讓人尷尬。
3.語言表達要簡潔,避免拖泥帶水
教學語言要簡潔,這是與普通語言的一個重要區別。教學語言要精練,能以較少的語言表達出豐富的內容;講課干凈利落,簡潔明快,不拖泥帶水,沒有一句廢話。
教師要特別注意避免「口頭禪」的不良習慣。有些老師講課,夾雜著「這個這個」、「那個那個」之類的習慣性語病;有些老師習慣說「是不是」、「然後」、「你知道不」、「你懂嗎」、「這個的話呢」等口頭禪,聽來讓人生厭。據說,有一位老師習慣說「是不是」,有個學生想知道老師一節課到底能說多少,老師每說一次,他就翻一頁書。一本書翻完了,還沒下課。還有一位老師每說一句話,後面都帶個「哈」。學生就記住了這個「哈」,給他起綽號叫「哈老師」。有些口頭禪甚至會刺激學生。一位老師習慣說「你懂嗎?」一次上課,有學生忍無可忍,突然起立,大喊一聲:「我懂!」老師一臉驚愕,學生一片鬨笑。
❻ 教師語言行為規范是什麼
■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學會反思;
4、在對待其他教育者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學會合作。
❼ 對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什麼要求
普通話等級考試,對比語文和數學科目,語文普通話要求便要高一些。
❽ 對教師語言的基本要求有那些
講話時要注意語速!
一定不能不熟練!
讓學生能聽懂你的話!
講的有趣一點,讓學生喜歡你!
❾ 課堂教學中對老師導入語言有哪些要求
課堂教學語言的要求
課堂教學包括導入新課、講授、板書、實驗、練習、現代教學手段應用等一系列教學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教師的語言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標志著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水平,而且還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水平。所以研究課堂領域的語言技能,對於提高教學質量,改革教學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1.導入課題的語言要求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要想使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起他們思想的浪花,象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著,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導入的語言。
①創設情境、引入材料、啟發談話導入新課時,教師的語言應富有感染力。無論是用富有激情的詩歌,還是敘述事實、情節過程,或介紹地點、環境特徵等,教師語言的感情色彩都應該是十分鮮明的。語言既要清晰流暢、條理清楚,又要娓娓動聽、形象感人,使每一句話都充滿著感情和力量。這樣的教學語言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其產生共鳴,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
②直觀演示、動手操作、藉助實例導入新課時,教師的語言應該是通俗易懂,富有啟發性。無論對實物的演示說明,對操作過程的指導,還是對實例的解釋說明,教師都應選擇最恰當的語句,准確、簡潔地表達出教學內容,點明直觀作用。運用這樣的語言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思維,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探求新的知識。
④用巧設懸念的方法導入新課時,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含蓄耐人尋味的。這樣的語言會使學生感到新奇,容易引起聯想,活躍他們的思維,調動起學習知識的積極性。
總之,無論採用什麼方法導入新課,教師的語言都要確切恰當,有畫龍點睛之妙;也應朴實無華、通俗易懂、有實事求是之意;應該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給人以幽默之感。
2.課堂講解的語言要求
課堂教學的成敗主要取決於講授的優劣,而講授的優劣又取決於教師的語言技能。因而講授的語言技能在課堂教學中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但也有人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傳授知識,只要能把知識傳授出去,學生能聽清楚就萬事大吉了,還談什麼語言技能。」但在實際工作中,許多課堂教學的失敗,並不都是教師知識貧乏或資歷短造成的,大多是講授缺乏應有的語言技能。那麼,究竟怎樣來選擇教師在講授新課時的語言呢?這一階段應從思考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及知識本身的內在聯系和系統性開始。把學生的具體的已知內容納入教材的未知體系中去,使已知與未知有機地聯系起來。因此,此階段應以講解為主,融會講述輔以各種直觀教學手段。其方法,從教材本身的邏輯安排來分,可採用歸納法、演繹法;從學生如何掌握知識上分,可
採用問題探索法、討論法;從教師的影響程度分,可採用指導法、自學法等。總起來看,此階段的教學語言應主要體現在邏輯性、精闢性和啟發性上。
①邏輯性主要指准確地使用概念,恰當地進行判斷,嚴密地進行推理的特點。但做為口語語言必須簡短明快,語氣的舒緩或急促,語調的輕重緩急,都應受制於教材本身的邏輯性,依靠語言的邏輯力量。
教師在講授時一定要按照學生的理解水平進行邏輯推理。有些教師的講授使學生感到高深莫測;而另一些教師的講授又失之膚淺,叫人難以忍受。
要做到講授深淺適度,教師必須使自己的語言、思想和思維的順序都與學生的水平相適應。講授的內容要從具體到抽象,再回到具體,這樣可以使一些問題不致懸在半空中。教師還要注意教材前後內容的邏輯性,給學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以便於理解新教材。
②透闢性主要指闡發的透徹、尖銳,引導得玲瓏剔透、清澈見底。要做到這一些,教師必須提高自己駕御教材的能力,能夠居高臨下,對全課以至整個章節的教材都要有準確的分析,分清教材的主次,把握住重點和難點,把時間用在解決關鍵問題上,能做到一通百通。所以好的教師在講授中只突出幾個論點,並圍繞這些論點把它說清楚。為了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除了必須清晰地闡明每個論點外,還能利用圖解、事例及其它教學媒體來幫助說明。最後教師還要再回到他的論點上來,清楚地重申論點,使學生通過最後總結能加深理解並盡可能牢固地掌握教學內容。
❿ 教師語言應如何做到規范到位
語言表達能力是教師能力素質的重要內容。即使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和教學方式方法應用於教學領域的情況下,教學語言的表達和使用,不僅不能降低和削弱,反而要求更高更嚴了。保羅韋地博士在概括好教師的「十二種素質」時,幾乎每一種都涉及到教師的語言修養。從某種意義說,教師教學語言能力的提高就意味著教學能力的提高。教師在組織教學語言時,必須注意教學語言的學科性、情感性、科學性、啟發性、通俗性和藝術性。一、學科性教學語言是學科的教學語言,學科的性質不同,教師的語言也不同。教師應根據各門學的特點組織教學語言。如語文課在激發學生情感、拓寬學生思路,培養學生想像力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它要求教師要有充沛的情感,豐富的詞彙,形象思維和創造性的想像能力。教師的語言應該生動形象、善於進行恰如其分地描繪、誇張、形容和比喻、聲情並茂,妙趣橫生,娓娓動聽,這樣才能開拓思維、激起情感的共鳴,喚起豐富的想像,加深認識,發展智力。政治課是以培養學生論證能力、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為主的一門課程,教師的語言應該具有邏輯性、說理性和鼓動性。政治教師應是善於言詞,能說善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