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和校長
Ⅰ 教師與校長怎樣和諧相處
管理和被管理本身就是一對矛盾,校長,作為一所學校的管理者,他所考慮的往往是學校如何發展,如何提高辦學質量,提高管理品位,如何改善學校各方面條件,因此要採取一定的措施,而這些措施可能要觸及一部分教師的利益。特別是在當前激烈的競爭中,有些教師可能處於競爭的劣勢,勢必對校長或是學校的其它管理有這樣或那樣的意見。而作為教師,往往處於被管理者的地位,他往往從個人利益出發,感覺校長所採取的這些措施不一定就那麼得當,或是管理中把自己與校長對立,這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矛盾就會加劇。 魯迅先生有過這樣一段描述:冬天,一群刺蝟為了取暖而擠在一起,擠緊了又互相刺著;鬆了,又達不到取暖的目的;於是既要取暖、又要互不傷害,就只好保持一定的距離。 魯迅先生的這一論述正好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相處藝術的實質:第一要雙方都既得利益,第二要雙方都不受傷害。這樣的相處就是和諧。 在學校,校長是管理者,教師是被管理者,兩者之間彼此相互依存。離開了教師,學校就不成其為學校;同樣,離開了校長,學校也不能成其為學校,雙方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歷史證明,無論在什麼時間什麼場合,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始終存在著矛盾。校長與教師之間,應當如何處理協調化解這些矛盾,達到和諧共處,共同發展呢?我想從校長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第一、了解校長,消除心理障礙 要想跟校長之間達到和諧相處,最關鍵的一點,我想就是要懂得校長,知道校長是什麼東西。理論上說,校長是一個職位,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學校的代表。是一個自然人跟法人的結合體。其實校長就是一個普通的人,跟大家沒有什麼區別,他也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誤,也有生老病死,和教師一樣,也是普普通通的教師,只是分工不同罷了。作為教師,要明白這一點,不要把校長當作神仙聖人來看待、來要求,而是要把校長放在跟自己完全平等的地位上來看待來要求,那一切事情就好辦了。當然我說的這點是不包括素質和能力的。因為作為校長在素質和能力上應當是很優秀的。 有些教師對校長有懼怕心理,在校長面前總覺得很壓抑,那就是沒有把校長當作常人來看待,總覺得校長要高人一等的緣故。說白了,就是有些自卑感。 還有些教師對校長有逆反心理。在我從教的這幾十年裡,身邊就有些教師總是對校長有意見,總是對校長的工作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不管是誰當校長,也不管當校長的人過去跟他的關系怎麼樣。後來才慢慢明白,他們那是對校長的職位不滿,並非是對自然人的校長有什麼不滿。那是他沒有把自然人的校長個人跟校長職位區分開來的緣故。 孔子雲:聽訟,吾猶人也。換個角度講,也就是說,不管是誰坐在那個位置上都一樣,你也可能坐在這個位置上呀,在看問題的時候能不能換個角度呢?所以,我想呀,如果把校長當作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原有的心理障礙也就會隨之自然的消失,那麼,跟校長和諧相處就很容易了。 第二、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一、學會換位思考 當過校長的朋友都知道,敬業的校長是很辛苦很累的,尤其是在薄弱學校。他們往往是處在夾縫中間,上級對他們往往是以免職來威脅,干不好你就辭職。似乎覺得校長們都很在乎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而在我們這兒校長往往是背篼干力氣活的苦差。要為學校的教學質量絞盡腦汁,要為學校的生存發展絞盡腦汁、要為教師們的福利源絞盡腦汁、要應付各種各樣不切實際的檢查他們的工作最希望得到的是教師們的理解與肯定。可往往事與願違,由於各人的情況不一樣,大部分教師對校長的工作是能夠理解和支持的,但總有一部分教師對校長的工作由於缺乏了解而缺乏理解。這樣一來,校長和教師間難免就出現一些不和諧的因素。當然,作為校長要隨時跟教師進行溝通,取得教師們的信任理解與支持。但作為教師,我想理解和支持校長的工作也是做到跟校長和諧相處的一個必要條件。八十年代就有一句口號:理解萬歲!是呀,換個位置來思考一下:作為教師,我們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夠得到校長的理解、能夠得到家長的理解、能夠得到學生的理解,那作為校長,他的工作又何嘗不希望得到上級、下級的理解呢?理解,是雙向的,你希望別人理解的同時,你也要能夠理解別人。這樣,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也就多一份和諧。 二、不要在公開場合指責校長 在處理學校事務的時候,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分歧。這主要是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校長往往從學校整體的角度來看全局,而教師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去看局部。在你的角度上看問題是正確的,但是站在校長的角度上看問題那可就錯了。當發生這類問題時,有些修養較差的教師會在一些公共場合對校長橫加指責,有的呢似乎要討回一個公道什麼的,還有些教師自己的某些要求一旦得不到滿足,校長以前即使有千般的好他都忘卻了,就在人前人後罵校長,等等。我認為,有不同意見是很正常的事,這得跟校長坐下來慢慢的敘談,加強溝通。即使你的意見是正確的,但這種打人打臉的事是不能乾的。 三、學會給面子 人與人相處,我們都知道要給面子。這是人之常情,跟校長相處是不是也要給面子呢?我認為在一些無關原則的問題上是要給面子才行的。一位老師,她的工作能力很強,但為人處事的能力就比較差。前幾年,她當初二班主任,班幹部要海選。教導主任的兒子就在他們班,孩子也比較優秀,主任就想讓孩子鍛煉鍛煉,學學管理。於是就通過校長給她打招呼,希望在班幹部海選的時候能有意識的給與關照。但我這位同學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讓校長感到很難堪,在海選的時候這位學生又恰恰落選,這件事讓校長感到很惱火。在後來的工作中這位老師可是有苦頭吃了。好幾年了,總是讓她教最差的班,結果到現在高級職稱沒評上,校長也是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呀:你要申報高級,可以,但拿出教學成績來跟別的教師比比看,誰的教學成績好,高級給誰。由於她這些年總是教最差的班級,那肯定教學成績總是不那麼理想呀,再好也比不上別的教師呀,你又怨誰呢? 四、多提建議少提意見 學校是大家的,不是校長個人的。在學校工作的教師是在為自己工作,而不是為校長工作,我想這個道理是人人盡知的。學校處理很多事的時候,總是不可能盡如人意的。對於這種情況,很多教師會選擇不滿意、發牢騷、提意見,而絕少的教師會選擇提建議。古人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不盡人意是很正常的,如果有意見,我看最好採用建議的方式善意的提出來。因為發牢騷、提意見、發泄不滿很容易,人人都會。但是建議就不同了,你提出的建議要有可行性,否則也同樣解決不了問題。作為校長,他最願意聽到的是建議而不是發牢騷。再者俗話說:牢騷太盛防腸斷,過多的牢騷對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不好,所以,我奉勸大家,如果你對學校的決定有意見但是你又沒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建議的話,那你最好學會放棄因為放棄也是一種美德,別老發牢騷徒增煩惱、惹人厭惡。另,如果你這人老是提意見,別人也會把你當刺頭來看待。既然學校是大家的,那麼學校的事就得大家思考。校長厭惡的是那種成天意見不斷,大事做不來,小事做不好,眼高手低,遇事推委,把自身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的人;校長敬重的是那種知識和能力都勝人一籌、有見識、做事主動會做事、關心學校與學校同甘共苦的教師。你提的建議多了,校長會認為你也在替學校分憂解困,那跟校長的關系也就自然和諧了。 第三 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為人的一個准則,要想跟校長和諧相處也必須遵守這個准則。 一、不要過分謙卑 跟校長和諧相處,你不能過分謙卑。我們有的教師存在自卑心理,對校長有懼怕心理,所以在校長面前總顯得有些唯唯諾諾,這樣很不好,說實在的,是文人就自然有幾分傲氣。如果你過於謙卑,那是一種淺薄,校長是看不起你的。 二、學會適當的恭維 有人說,我這輩子既不愛聽恭維話也不說恭維話。這實際上是錯誤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恭維換另一種眼光來看,那實質上是一種禮貌。這世上有誰只愛聽批評不愛表揚的呢?可能是找不到這種人的。教師的工作想得到學校家長學生的肯定,那校長還不一樣?凡是人,都有受到別人關注、得到別人肯定的慾望,這是一種本能。從古到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溜須拍馬的?因為溜須拍馬能夠給他們帶來實惠。文人的秉性是清高、是骨氣,我厭惡溜須拍馬,但我們也得學會保護自己呀,適當的恭維別人,其實也是對人的一種認可和肯定,但是過分的恭維就有溜須拍馬之嫌了,可得掌握好尺度,不要讓別人反感。 三、不即不離 古人雲: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想跟校長和諧相處,你不能離校長太遠了,太遠了,他當你不存在。但也不能過從甚密。因為這樣會導致以熟相欺,因為與校長過從甚密,難免有人嫉妒、會給你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說不定哪天還會反目成仇呀。還有,即使你跟校長的私交很好,你也別在旁人面前炫耀呀,那樣會給你帶來不少的麻煩,同樣校長也是很反感的。 四、 不要玩世不恭 事上玩世不恭的人實際上是很少的,魏晉時代的建安七子、唐代的李白有哪一位是真正的玩世不恭?我看沒有,就連自詡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白,在五十七歲的時候作的《為宋中丞自薦表》中稱:伏惟陛下,回太陽之高暉,流覆盆之下照,特請拜一京官,獻可替否,以光朝列,則四海豪俊,引領知歸。不勝凄凄之至,敢陳薦以聞。
Ⅱ 如果稱呼校長是叫老師好還是校長
還是稱呼校長比較好,因為他已經在校長這個職位上,應該更習慣別人叫他校長。如果是他以前教過的學生的話,應該比較習慣叫老師,要是沒叫過,就叫校長把。
Ⅲ 干什麼事老師和校長會受處分
做什麼事老師和校長會受處分,只要違背了教師職業責任。或者做了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都會受到處分。
Ⅳ 老師和校長讓我退學
你上大學,高中,還是初中
初中的話,學校不能開除你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七條對違反學校管理制度的學生,學校應當予以批評教育,不得開除。
初中屬於義務教育,上學是你的權利,學校不能不讓你上學,只能勸你退學,你不退是你的權利,學校是不能強制你退學的, 如果想上學那就保證以後不在逃課了, 學校遵守學校紀律,會給你一個新的機會吧,這社會,沒錢不行,沒知識更不行!
Ⅳ 老師和校長的關系
上下級關系
Ⅵ 這老師和校長是什麼關系
校長很多都是這樣,有的老師請假他不願意,可有的老師請假他卻表現得很高興。你我都懂的。老師是在給校長打工,可校長不用花一分錢,這樣他也不高興。
Ⅶ 教師與校長怎樣和諧相處
管理和被管理本身就是一對矛盾,校長,作為一所學校的管理者,他所考慮的往往是學校如何發展,如何提高辦學質量,提高管理品位,如何改善學校各方面條件,因此要採取一定的措施,而這些措施可能要觸及一部分教師的利益。特別是在當前激烈的競爭中,有些教師可能處於競爭的劣勢,勢必對校長或是學校的其它管理有這樣或那樣的意見。而作為教師,往往處於被管理者的地位,他往往從個人利益出發,感覺校長所採取的這些措施不一定就那麼得當,或是管理中把自己與校長對立,這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矛盾就會加劇。
魯迅先生有過這樣一段描述:冬天,一群刺蝟為了取暖而擠在一起,擠緊了又互相刺著;鬆了,又達不到取暖的目的;於是既要取暖、又要互不傷害,就只好保持一定的距離。
魯迅先生的這一論述正好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相處藝術的實質:第一要雙方都既得利益,第二要雙方都不受傷害。這樣的相處就是和諧。
在學校,校長是管理者,教師是被管理者,兩者之間彼此相互依存。離開了教師,學校就不成其為學校;同樣,離開了校長,學校也不能成其為學校,雙方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歷史證明,無論在什麼時間什麼場合,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始終存在著矛盾。校長與教師之間,應當如何處理協調化解這些矛盾,達到和諧共處,共同發展呢?我想從校長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第一、了解校長,消除心理障礙
要想跟校長之間達到和諧相處,最關鍵的一點,我想就是要懂得校長,知道校長是什麼東西。理論上說,校長是一個職位,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學校的代表。是一個自然人跟法人的結合體。其實校長就是一個普通的人,跟大家沒有什麼區別,他也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誤,也有生老病死,和教師一樣,也是普普通通的教師,只是分工不同罷了。作為教師,要明白這一點,不要把校長當作神仙聖人來看待、來要求,而是要把校長放在跟自己完全平等的地位上來看待來要求,那一切事情就好辦了。當然我說的這點是不包括素質和能力的。因為作為校長在素質和能力上應當是很優秀的。
有些教師對校長有懼怕心理,在校長面前總覺得很壓抑,那就是沒有把校長當作常人來看待,總覺得校長要高人一等的緣故。說白了,就是有些自卑感。
還有些教師對校長有逆反心理。在我從教的這幾十年裡,身邊就有些教師總是對校長有意見,總是對校長的工作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不管是誰當校長,也不管當校長的人過去跟他的關系怎麼樣。後來才慢慢明白,他們那是對校長的職位不滿,並非是對自然人的校長有什麼不滿。那是他沒有把自然人的校長個人跟校長職位區分開來的緣故。
孔子雲:聽訟,吾猶人也。換個角度講,也就是說,不管是誰坐在那個位置上都一樣,你也可能坐在這個位置上呀,在看問題的時候能不能換個角度呢?所以,我想呀,如果把校長當作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原有的心理障礙也就會隨之自然的消失,那麼,跟校長和諧相處就很容易了。
第二、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一、學會換位思考
當過校長的朋友都知道,敬業的校長是很辛苦很累的,尤其是在薄弱學校。他們往往是處在夾縫中間,上級對他們往往是以免職來威脅,干不好你就辭職。似乎覺得校長們都很在乎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而在我們這兒校長往往是背篼干力氣活的苦差。要為學校的教學質量絞盡腦汁,要為學校的生存發展絞盡腦汁、要為教師們的福利源絞盡腦汁、要應付各種各樣不切實際的檢查他們的工作最希望得到的是教師們的理解與肯定。可往往事與願違,由於各人的情況不一樣,大部分教師對校長的工作是能夠理解和支持的,但總有一部分教師對校長的工作由於缺乏了解而缺乏理解。這樣一來,校長和教師間難免就出現一些不和諧的因素。當然,作為校長要隨時跟教師進行溝通,取得教師們的信任理解與支持。但作為教師,我想理解和支持校長的工作也是做到跟校長和諧相處的一個必要條件。八十年代就有一句口號:理解萬歲!是呀,換個位置來思考一下:作為教師,我們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夠得到校長的理解、能夠得到家長的理解、能夠得到學生的理解,那作為校長,他的工作又何嘗不希望得到上級、下級的理解呢?理解,是雙向的,你希望別人理解的同時,你也要能夠理解別人。這樣,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也就多一份和諧。
二、不要在公開場合指責校長
在處理學校事務的時候,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分歧。這主要是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校長往往從學校整體的角度來看全局,而教師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去看局部。在你的角度上看問題是正確的,但是站在校長的角度上看問題那可就錯了。當發生這類問題時,有些修養較差的教師會在一些公共場合對校長橫加指責,有的呢似乎要討回一個公道什麼的,還有些教師自己的某些要求一旦得不到滿足,校長以前即使有千般的好他都忘卻了,就在人前人後罵校長,等等。我認為,有不同意見是很正常的事,這得跟校長坐下來慢慢的敘談,加強溝通。即使你的意見是正確的,但這種打人打臉的事是不能乾的。
三、學會給面子
人與人相處,我們都知道要給面子。這是人之常情,跟校長相處是不是也要給面子呢?我認為在一些無關原則的問題上是要給面子才行的。一位老師,她的工作能力很強,但為人處事的能力就比較差。前幾年,她當初二班主任,班幹部要海選。教導主任的兒子就在他們班,孩子也比較優秀,主任就想讓孩子鍛煉鍛煉,學學管理。於是就通過校長給她打招呼,希望在班幹部海選的時候能有意識的給與關照。但我這位同學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讓校長感到很難堪,在海選的時候這位學生又恰恰落選,這件事讓校長感到很惱火。在後來的工作中這位老師可是有苦頭吃了。好幾年了,總是讓她教最差的班,結果到現在高級職稱沒評上,校長也是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呀:你要申報高級,可以,但拿出教學成績來跟別的教師比比看,誰的教學成績好,高級給誰。由於她這些年總是教最差的班級,那肯定教學成績總是不那麼理想呀,再好也比不上別的教師呀,你又怨誰呢?
四、多提建議少提意見
學校是大家的,不是校長個人的。在學校工作的教師是在為自己工作,而不是為校長工作,我想這個道理是人人盡知的。學校處理很多事的時候,總是不可能盡如人意的。對於這種情況,很多教師會選擇不滿意、發牢騷、提意見,而絕少的教師會選擇提建議。古人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不盡人意是很正常的,如果有意見,我看最好採用建議的方式善意的提出來。因為發牢騷、提意見、發泄不滿很容易,人人都會。但是建議就不同了,你提出的建議要有可行性,否則也同樣解決不了問題。作為校長,他最願意聽到的是建議而不是發牢騷。再者俗話說:牢騷太盛防腸斷,過多的牢騷對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不好,所以,我奉勸大家,如果你對學校的決定有意見但是你又沒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建議的話,那你最好學會放棄因為放棄也是一種美德,別老發牢騷徒增煩惱、惹人厭惡。另,如果你這人老是提意見,別人也會把你當刺頭來看待。既然學校是大家的,那麼學校的事就得大家思考。校長厭惡的是那種成天意見不斷,大事做不來,小事做不好,眼高手低,遇事推委,把自身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的人;校長敬重的是那種知識和能力都勝人一籌、有見識、做事主動會做事、關心學校與學校同甘共苦的教師。你提的建議多了,校長會認為你也在替學校分憂解困,那跟校長的關系也就自然和諧了。
第三 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為人的一個准則,要想跟校長和諧相處也必須遵守這個准則。
一、不要過分謙卑
跟校長和諧相處,你不能過分謙卑。我們有的教師存在自卑心理,對校長有懼怕心理,所以在校長面前總顯得有些唯唯諾諾,這樣很不好,說實在的,是文人就自然有幾分傲氣。如果你過於謙卑,那是一種淺薄,校長是看不起你的。
二、學會適當的恭維
有人說,我這輩子既不愛聽恭維話也不說恭維話。這實際上是錯誤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恭維換另一種眼光來看,那實質上是一種禮貌。這世上有誰只愛聽批評不愛表揚的呢?可能是找不到這種人的。教師的工作想得到學校家長學生的肯定,那校長還不一樣?凡是人,都有受到別人關注、得到別人肯定的慾望,這是一種本能。從古到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溜須拍馬的?因為溜須拍馬能夠給他們帶來實惠。文人的秉性是清高、是骨氣,我厭惡溜須拍馬,但我們也得學會保護自己呀,適當的恭維別人,其實也是對人的一種認可和肯定,但是過分的恭維就有溜須拍馬之嫌了,可得掌握好尺度,不要讓別人反感。
三、不即不離
古人雲: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想跟校長和諧相處,你不能離校長太遠了,太遠了,他當你不存在。但也不能過從甚密。因為這樣會導致以熟相欺,因為與校長過從甚密,難免有人嫉妒、會給你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說不定哪天還會反目成仇呀。還有,即使你跟校長的私交很好,你也別在旁人面前炫耀呀,那樣會給你帶來不少的麻煩,同樣校長也是很反感的。
四、 不要玩世不恭
事上玩世不恭的人實際上是很少的,魏晉時代的建安七子、唐代的李白有哪一位是真正的玩世不恭?我看沒有,就連自詡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白,在五十七歲的時候作的《為宋中丞自薦表》中稱:伏惟陛下,回太陽之高暉,流覆盆之下照,特請拜一京官,獻可替否,以光朝列,則四海豪俊,引領知歸。不勝凄凄之至,敢陳薦以聞。
Ⅷ 老師和校長的區別
老師 : 是一個班級的辛勤園丁 ,也是學生的良師益友 ,學生班級的主要領導人 ,他關系著學生以後的未來 ,按基督教的方法 : 老師為放牧人 ,學生為一群羊 ,一切智慧和培育都來自放牧之人 。
東方尚英
( 回答 )
校長 : 學校的主要負責人
,也是老師和學生的負責人 ,也就是學校的一校之長 ,所有老師和學生的一切事項都有他掌管 ,全學校唯一的負責人 。
Ⅸ 老師和校長的區別是什麼
老師是具體教學生知識的 校長是管理學校的 當然也有校長也教學生 分工不同
Ⅹ 學校里老師和校長有沒有潛規則
尼瑪,我學校還是湛江最好的中學咧,個個身材好的女老師都被潛規則了。真心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