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精雕細課教師

精雕細課教師

發布時間: 2021-07-20 12:08:53

『壹』 教師從評課當中收獲最大的是哪個方面為什麼

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的一項常規性活動,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得與失的全方位分析和綜合評估。在當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革新教學理念,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更有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敦促教師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學觀念、確立課改理念
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先進的教育思想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靈魂,也是評好課的前提和保證。因此,評課者要評好課,首先必須研究教育思想,在評課時評課者只有用先進的教育思想、用超前的課改理念去分析、透視每一節課,才能對一節課的優劣,得失做出客觀、正確、科學的評價,才能給授課者以正確的指導,才能促進授課者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認知教育規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若用傳統的、陳舊的、僵化的教育理念去評課,不但不能給授課者以幫助、啟發、鼓勵,反而可能會產生誤導。從而制約教學活動的健康發展。
二 、幫助教師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學質量
同樣一門學科,同樣一節課,不同的教師表現出的教學風格則有所不同。有的教師會精雕細刻,把課上得天衣無縫;有的教師則大刀闊斧,緊緊抓住重點、難點、使疑難問題迎刃而解;有的教師善於歸納推理,用邏輯思維的魅力吸引學生;有的教師運用直觀、形象、幽默的優勢,使學生在課堂上能輕松愉快,充滿學習的樂趣。當然,我們還可以看到,同一個班的學生,面對不同的教師上課,有著不同的表現。學生精力的投入程度、濃厚興趣的產生要看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這些事實告訴我們,評課者聽課時要特別注意去發現和歸納授課者的教學經驗和教學個性,要注意挖掘其閃光點,要對執教者所表現出來獨到的教學風格大加鼓勵和肯定,對其所表現出來的不足和問題要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幫助其短期內改進,使執教者的教學個性由弱到強,由不成熟到成熟不斷發展,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學風格。
三、搭建教師交流平台、構建和諧環境、求得共同提高
評課是校本教研、自我反思、同伴互助、領導引領最有效的模式。通過評課為不同教學群體各抒己見以增進彼此了解創造了機會,為教師交流切磋搭建了平台,同事之間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管理者可及時獲得有關教與學的准確信息、判斷教學過程是否有效。好的地方應得以強化,缺點和不足應得以及時糾正,使課堂教學管理有的放矢,達到全面提高教學管理質量的目的。所以,從廣泛的意義上講,評課活動它具有協調角色、溝通意見、融洽情感的功能,同時,也可促進領導與教師之間、校際或校內教師之間的了解,提高評課者自身的認識,從而推動教育教學工作健康、和諧發展。

『貳』 私塾老師和現代老師的區別

私塾作為我國封建社會主要的授課方式,具有悠久的歷史。雖然,隨著社會的進步 ,這種教學方式已經從社會上消失。但毋庸置疑,這種教學方式對於傳承和弘揚我國傳統的歷史文化曾起過重要作用。即使在近代中國,即是西風東漸,近代文史大師也都經過嚴格的家庭教育,從王國維、章太炎到陳寅恪、郭沫若等 莫不如此。

特別是陳寅恪、郭沫若等人,雖然都是貫通中西的飽學之士,但私塾打下的國學功底是現代學校教育所無法達到的。還不用說私塾所教學的儒家經典對於培養人的道德觀念,塑造其理想人格,提升其文化素質和加強其文化內涵等帶來的好處。如今,有的私立小學還把過去的《四書》照搬過來,甚至有的家長還恢復了「私塾」,請來了「教書先生」,優劣不談,從現象上來看,似乎反映出中國人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感受到外來強勢文化影響後的一個自然反應。

現代教育技術綜合色、形、聲、光為一體,調動學生的視聽感觀,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提高學習效率,它打破了時空界限,實現了教育的全民化、終身化和現代化,推動教育改革的向前發展,把教育引向國際化、信息化軌道。從教學方法上看,現代的教學法,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而且要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語言能力和應變能力,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叄』 上海鋼琴教師

豫園 河南南路489號香港名都二樓的小小莫扎特是上海最好的,是榮獲國家金獎的文化教育項目。
琴房都是三角鋼琴,女兒和一個美國的音樂學院的老教授學,非常正規,就是學費貴些

『肆』 有哪本古書系統講中國古代教師和學校制度的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在祖國遼闊而富饒的土地上從事辛勤的勞動,與大自然進行著英勇的斗爭,創造了悠久的歷史文化,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產生學校的國家之一。《學記》就是我國古代教育經驗的總結,可稱為我國古代的教育學。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寫作年代距今大約兩千多年。據郭沫若同志考證,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
《學記》是我國最早的一篇教育專著。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個字,對教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原則、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及教師的作用等問題,都作了比較全面的系統的論述,寫得非常精練,非常深刻。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把它奉為經典,用以指導設學施教,對我國古代教育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學記》是我國古代教育論著中的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是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教育的寶貴文獻。

《學記》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本著儒家的德治精神,認為「建國君民」的最高目標在於「化民成俗」,使人民完全受統治階級的道德的支配,它把教育提到首要的地位。《學記》說:「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又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充分體現出儒家重視教育作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這說明,在階級社會,學校教育是為一定政治經濟服務的,歷來如此。教育是階級斗爭的武器,古人雖沒有這個術語,卻很懂得這個道理。
《學記》提出了「尊師重道」的思想,是可貴的,在中國教育史上曾起過積極的作用。《學記》既然把學校教育當做「建國君民」的重要武器,因而對於執行教育工作的教師,必然給予崇高的社會地位。「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學記》)這就是說,教師的地位同神聖的祭祖禮儀中的「屍」一樣受到尊敬。封建統治者對於自己的臣民,只有在他們「為屍」或「為師」時,才不以臣禮對待他們。雖然天子為「貴」,也須免除老師對自己「北面而朝」的臣下之禮。
封建社會的「尊師重道」,其目的在於把教師當作整個封建思想體系的代表,企圖通過「尊師」來尊重封建的「道」,維護封建統治。因為只有「尊師」才能「重道」。所以《學記》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這個「尊師重道」的思想,被秦漢以後兩千多年的專制統治者利用為進行統治與鞏固統治的武器之一。但就《學記》提出對教師應嚴格要求,並號召社會上尊師這一點來說,直到今天,還是值得我們珍視的。

《學記》關於教育制度和學校管理方面總結的主要經驗為:
一是健全學校教育制度。《學記》記錄了中國古代學校制度。「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這說明,中國古代,也曾廣設學校以施行教育,它的制度,是每二十五家設立「塾」,以教閭巷中各家的子弟;每五百家為黨,黨內設立「庠」,以教閭塾中所升入的子弟;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遂(即術),遂中設立「序」,以教黨庠中所升入的子弟;天子的首都或諸侯的國都,設立大學,以教天子諸侯等貴族的子弟和遂序升入的學習成績優秀的子弟。由此可見,古人對於學校的設置,是按照行政區劃層層設置的,十分周全,這也是政教關系十分密切的一種反映。
二是嚴格考試制度。《學記》曰:「比年入學,中年考核。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大學每年有新生入學,每隔一年要考查他們的學業成績。第一年,考查他們是否能分析經義和章句。辨別自己的志願,決定學習的趨向。第三年,考查他們能否專心學業和同學之間是否融洽,共同研習。第五年,考查他們學識的廣博和親近老師的程度。第七年,考查他們議論學業是非能力,以及能否擇其善人為友;在這個學習階段內,他們如果都能達到標准,就叫做「小成」。到了第九年,就應該考查他們能否做到推理論事,觸類旁通。雖獨自立說,卻不違反老師的教誨,在這個學習階段內,他們如果能達到標准,就叫做「大成」。經過這樣學習後,將來就足以教化民眾而變易舊的風俗,並且使周圍的人心悅誠服,遠處的人響往來歸。這就是大學的教育宗旨。
《學記》在這里講的是大學的修業年限和視學制度。大學修業九年,分前七年後二年兩個階段。每兩年考查學生成績一次,每次考查都有重點,而且不僅考查學業成績,也考查操行成績。這可能是《學記》作者的設想,因為當時還不可能有學年制度、班級授課制以及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教學計劃。然而這種設想也是可貴的。
三是重視開學典禮。「大學始教,皮弁祭萊,示敬道也」。這說明大學開學的儀式是很隆重的。在開學時,由官吏穿著禮服,供奉祭萊,舉行祭禮,以示尊師重道。「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在開學典禮時進行目的教育。要學生朗誦《詩經?小雅》中的《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首詩,表示君臣宴會作樂,上下和睦。教育學生學習是為了做官,管理國事。今天看來,這目的的本身不可取,但重視目的教育是對的。因為在隆重的開學典禮時進行目的教育可以使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效果。這說明古人對目的教育是十分重視的。我國至今仍繼承了這種優良的傳統。
四是有嚴格的組織紀律。「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學生要按鼓聲打開書篋,如今天學生按著鈴聲上課一樣,可見學習紀律是嚴格的。目的是使他們重視學業。至於「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體罰制度,是封建社會的棍棒紀律,與我們今天提倡的自覺紀律是不相容的。
總之,《學記》在教育制度與學校管理方面的論述,有的到了兩千年後的今天仍有積極意義。由於時代、階級的局限性,有的今天看來顯然是不合適的,這並不奇怪。

《學記》的精華是對教育原理、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論述。漢代學者鄭康成說:「名《學記》者,以其記人教學之義。」(朱希旦注《禮記集解》(下)卷三十六,商務印書館)朱熹說得更為具體貼切:「此篇言古者學校教人傳道授受之次序,與其得失興廢之所由,蓋兼大小學言之」。(同上)很顯然,他們都說《學記》是古代教育思想的總結,其精華在於它概括教學原則和方法的教學論。
《學記》的教學論思想,貫穿了一個基本精神:教師應啟發誘導,學生應積極思考,自覺學習,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
《學記》分析教與學是「學學半」的關系。第一個「學」字應讀「效」,是教的意思;第二個「學」字,是學習的意思。「學學半」是說教與學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教學是兩個方面活動的統一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質量的好壞,一方面在教,一方面在學,學習的人,也是一方面靠人來教,一方面靠自己去學。教師雖然以教人為主,但遇到困難的時候還必須加強自學。所以教師也是教人和自學兩方面的結合。對「學學半」之闡述,一般認為教學各「半」,教師也是教人和自學各占其「半」。我認為這種「各半」的解釋似乎機械了些。作者的原意,恐怕也不是半斤八兩的意思。
人的發展是受遺傳、環境和教育三個基本因素所制約的。究競哪一個因素起主導作用呢?歷史上的教育家曾經爭論不休,它反映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世界觀的尖銳斗爭。《學記》對這個問題作出了科學的回答。「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話有的人解釋為學生的本質是好的,象玉石一樣,但需要教師「精雕細刻」才能成材。我體會這句話的意思是玉要雕琢方能成器,人要教育,才能明白道理。《學記》的用意是強調「學」。說明人是「學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這個觀點,無疑是正確的。在兩千多年前,《學記》就肯定了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這是難能可貴的。
教學是師生雙邊話動。不僅要有救師的積極性,還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主要是開動腦筋思考問題。歷代教育家普遍重視學生的思考活動,要求他們把「學」與「思」緊密地結合起來。韓愈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進學解》)韓愈曾作過國子監博士,類似今天的大學教授,他對於「學」和「思」很有研究。在這里,前句是說只有勤奮學習學業才能精深,而嬉戲必然荒疏了學業,指的是勤奮的重要;後句是說只有認真思考才能德行有成,而隨波逐流必然導致德行的毀敗,指的是思考的重要。荀子也講過學與思的關系:「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這里荀子講了只思不學的害處。對學與思的關系論述得最全面的是孔子,他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意思是說,光學習,不思考,不會有心得;光思考,不學習,便會徒勞無益。所以要獲得真知識,解決新問題,學與思是缺一不可的。「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前人這些話真是金石之論,對「學」和「思」的辯證關系,闡述得是很深刻的。
《學記》對「學」與「思」的關系,認為既學且思,學思結合。這種學思並重的思想,對於後來的教學理論和實踐曾發生過深刻的影響。《學記》從啟發誘導和學思結合的指導思想出發,提出了一系列的有益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關於教學原則有如下幾條:
(—)啟發誘導原則
啟發誘導的原則,現在通稱啟發性原則。可以說它是《學記》中最基本的一個教學原則。
《學記》作者說:「君子之教,喻也。」所謂「喻」,在這里可以說是啟發誘導的意思。《學記》認為教師教學的基本特點是要善於啟發誘導,並進一步說:「能博喻然後能為師。」只有善於多方啟發誘導的人才能當教師。可見把啟發性原則提到很高的高度。《學記》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觀而弗語」、「開而弗達。」就是說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經常加以檢查指點,啟發誘導,但不要灌輸,不要包辦代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
如何啟發誘導?《學記》提出了三條要求:
一是「道而弗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而不要牽著學生走。二是「強而弗抑。」激勵學生而不要壓抑學生。三是「開而弗達。」指點學生而不要代替學生作出結論。這三條就是對啟發誘導原則的具體要求。這些要求說明,教師在教學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於指引,善於鼓舞,善於啟發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去走,不應拖著學生,壓抑學生,更不要代替學生走路。這就是「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
毛澤東同志特別重視啟發式的教學,在一九二九年《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中就提出:教授法是「啟發式,廢止注入式。」啟發式教學的實質在於:遵循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原則。學生認識的發展同其他一切事物的發展一樣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教師的「教」是外因,學生的「學」是內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教學必須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教師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獨立地進行多階段的分析綜合活動,使其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記》還論述了貫徹這個原則的好處:「道而弗牽則和,」引導學生而不牽著學生走,師生關系才會融洽;「強而弗抑則易,」策勵學生而不推著學生走,學生就有勇氣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順利地進行教學。「開而弗達則思」,啟發學生而不代替學生作出結論,學生才能獨立思考,發展智力。總之,只有做了「道」、「強」、「開」的工作,才能達到「和」、「易」、「思」的要求。《學記》在啟發教學上不僅發揮了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思想,而且還提出,不是等待而是要促進學生思考的主張。這些寶貴的見解,很有現實意義。
(二)教學相長原則
學無止境,教也無止境。教師應當堅持教學相長的原則。《學記》作者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也。」可見《學記》不僅提出了教學相長的原則,而且還從教與學兩個方面精闢的論述了這個原則:
首先,從教師方面講:「教然後知困。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教的過程也就是學的過程,教與學是彼此相長、互相促進,不斷提高教學的水平。教師通過教學感到困難,發現自己知識的不足,從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學習提高。這種情況,凡是從事過教學工作的同志幾乎都有這種體會。開始時認為自己差不多了,教課沒有問題,但一到上課,就感到有些地方講不清楚,更不能深入淺出的生動傳授知識,這時才體?階約夯購懿還唬?枰?樾難?埃?餼褪恰敖倘緩籩?А!薄爸?А比緩蟛拍堋白鄖俊薄?BR> 其次,從學生方面講:學生從老師的教中獲得知識,但需要自己刻苦鑽研,努力學習,才能不斷提高,不限於師雲亦雲。學習是一種實踐活動,通過學習實踐才能體會到學習的好處和難處。愈學興趣愈高,眼界愈開闊,也就愈感到自己的貧乏,從而發奮「自反」,求得長進。所以說:「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根據上述理解,可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需要不斷學習,除了學習書本,師生還要互相學習,特別是教師要注意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習,共同提高。「故曰:教學相長也。」《學記》提出的「學學半」的主張也是對「教學相長」思想的高度概括。
《學記》提出的教學相長原則,具有辯證法思想因素,它發揮了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思想,揭示了教學工作中的客觀規律。
(三)循序漸進原則
《學記》對於循序漸進的論述,比我們通常說的系統性原則,含意要廣,內容要多。它包括了系統性、量力性、以及因材施教等原則的內容和要求。《學記》對於如何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提出了兩點要求:
首先,「學不躐等也」,教學要有系統性,教學的系統性,是科學知識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任何科學知識,都具有嚴密的邏輯系統,教材是有一定的連貫順序的,學生的學習是新知繼舊知,以舊引新,循序漸進。俄國十九世紀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烏申斯基在論證系統性時曾說過:「當然,只有本著事物自身的合理的知識體系,才能使我們有充分的可能來掌握知識。一個人的頭腦如果充滿了許多零碎而不聯系的知識,就會象雜亂無章地堆著各種東西的倉庫,這里連倉庫主人也什麼都找不到。至於一個人的頭腦中只有體系而無知識,就象商店一樣,它的每個櫃子都貼著東西的標簽,但是櫃子里是空的。」(轉引自蘇聯達尼洛夫、葉希波夫編著《教學論》第197頁)烏申斯基的這段話非常生動形象的說明,教學不按部就班地系統地進行,就會「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陷入混亂的境地。只有掌握加法的概念和判斷,才能進而順次掌握減法和乘法的概念和相應的判斷推理過程;只有掌握了力的概念,才能進而順次理解重力、壓力。任何打亂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的做法,都是違反教學規律的。
其次,「不凌節而施」。這句話漢代鄭康成解為「不凌節,謂不教長者才者以小,救幼者鈍者以大也。」孔穎達解為「不凌節,謂年才所堪,不越其節,分而教之,所謂孫順也。」依照他們的解法,要從學生的年齡和才能出發,因材施教。《學記》說,「當其可之謂時。」這是孟子所說「時雨之化」的「時」,其意義是說,「教育工作必須及時進行,如果失之過早,它就不適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和需要。相反,如果失之過遲,則學生的要求可能已經消失,也不容易使他們接受。這樣不合時機的教育,《學記》認為,必然是『勤苦而難成』,達不到教學的預期的效果」。所以《學記》提出「不凌節而施」的要求。「不凌節」就是教學不要超越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要教小的、鈍的學生太多太深的知識,超越他們的接受能力,使學生「吃不了」;也不要對大的、有才能的學生,教的太淺太少,使他們「吃不飽」。《學記》要求要在「節」的限度以內,做到「教不凌節」,「學不躐等」,循序量力地進行教學。《學記》主張「幼者聽而弗問」,為的是「學不躐等也」。「良冶之子」之所以「必學為裘,」「良弓之子」之所以「必學為箕」,「始駕馬者」之所以要「反之,車在馬前」,都是說明要在「節」的限度以內循序漸進而不「凌節」的意思。《學記》反對「及其數進而不顧其安」(只顧趕進度,不管學生能不能接受),因為它違背循序漸進的原則,「凌」了「節」。誇美紐斯曾說過:教材講解要注意一貫性和連續性。並提出「使先學的東西為後學的東西開辟道路。」梁啟超講得更通俗:「求學譬如登樓,不經初級而欲飛升絕頂,未有不中途挫跌者。」(《教育政策私議》)孔於亦有「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的評論。(《先進》)中外學者這些話都說明,教與學要遵循客觀規律,循序漸進,要想「挾泰山以超北海」是做不到的。(《孟子?梁惠王上》)現在,有的學校搞突擊、搞競賽,搞題海戰術,片面追求升學率,都是違反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是不會取得什麼效果的。即使偶而見效,也決不會持之久遠,不少學生通過突擊升入大學後,功課跟不上,就是例證。殊不知「多則惑」,「欲速則不達」。
(四)「藏息相輔」原則
「藏息相輔」原則,也就是課內與課外、勞與逸相結合的原則。《學記》認為課內是在規定的時間傳授正課,「時教必有正業」;課外應有休息、游戲和作業,「退息必有居學」。《學記》還認為,正課固然重要,課外活動也是不可少的。因為課外各種有益的活動,不僅可以成為輔助正課的一種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學生對正課的興趣,加深對正課的理解。如果課外不學「操縵」(雜曲)、「博依」(歌詠)和「雜服」(灑掃)等技藝,課內就學不好「弦」(即樂)「詩」和「禮」。因此,必須要求學生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勞和逸相結合。所以《學記》指出「不興其藝,不能樂學」。如果不提倡課外的技藝,學生就會學不好正課。因此,善於學的人,學習的時候,就努力學習;休息的時侯,就盡興地.........

『伍』 論教師的四種境界內容是什麼

第一層境界:手中有課本,心中無課本;上課時不用大腦,照著讀就行了。
第二層回境界:手中有課本,答心中有課本;一般老師都在這個水平。
第三層境界:手中無課本,心中有課本;這就是傳中的高級教師。
第四層境界:手中無課本,心中也無課本;此是最高境界,無法語言表達了。

『陸』 《頂碗少年》在教師用書中的課堂講解時什麼

A案

學習目標:

1.藉助詞典,聯繫上下文,理解「座無虛席、驚羨、歉疚、驚心動魄、陶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體會文章蘊含的哲理,懂得不論遇到多少艱難曲折也不要退縮,只要堅持下去就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4.學習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課前准備:

1.課前選讀哲理小故事,試著從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課文最後一段的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雜技表演嗎?談談你的感受。

是的,雜技是一項很復雜的表演,有時一個節目經過幾年的訓練,可以說是台上3分鍾,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過沒有,當一個雜技演員在表演時兩次出現了失誤,他還有信心表演下去嗎?今天我們就來讀讀頂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許你會從中悟出一定的道理來。(板題:頂碗少年)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由讀課文,讀准字音。

2.同桌互相聽讀,糾正字音後練習讀熟。

3.默讀課文分段,看看課文是分幾部分寫的,每部分寫了什麼內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 寫頂碗少年不怕兩次失敗,第三次終於穩住了頭頂的那一疊瓷碗,贏得了所有觀眾的熱烈掌聲。第二部分:8自然段 寫那位頂碗少年給「我」的啟迪。)

三、自學感悟,理解課文

出示自學思考題,學生小組自學討論

1.默讀課文,找一找畫一畫:「一摞金邊紅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每一次的出現你都有什麼感受?

2.自由讀課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達的含義。

四、匯報交流,朗讀體會

1.指名交流討論結果。

2.結合匯報讓學生朗讀相應的部分,朗讀第一部分讓學生充分地在讀中去體會少年的心理變化及觀眾的心情。

3.白發老者會對少年說些什麼呢? 引導學生發散思維。

4.反復讀,反復品味「在以後的歲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從文中的省略號你讀出了什麼?

5.有感情朗讀全文

五、暢談感受,明確哲理

學習課文後你有什麼感受?

總結: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會遇到失敗的考驗,但是,只有敢於拼搏的人,才是勝利者。在山窮水盡和絕境里,如果我們再搏一下,也許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嚴寒,再搏一下,可能會迎來溫暖的春風;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會到達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頂的山腳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會登上世界最高峰……課文學完了,但是讓我們永遠記住那位頂碗少年給我的啟迪。

六、拓展延伸,啟迪思維

課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筆墨寫白發老者,,但正是這位老者的出現,使故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給少年的僅僅是幾句話,但他給少年的也許是能啟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請你按提示改寫課文:

在以後的歲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那位矮小結實的白發老者,想起……

(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第四小學 萬素麗)

B案

課前准備

1.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給學生推薦趙麗宏的作品《三峽船夫曲》《雨中》《學步》《雨中的鴿子》等。

2.搜集並閱讀其他面對失敗,勇敢堅強戰而勝之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學習第三課《桃花心木》,我們知道林清玄是個善於觀察生活的人,他看種樹的人給桃花心木澆水,悟出了人的成長的道理。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從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啟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讓我們去看一場雜技表演,去認識一位頂碗少年。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介紹作者:趙麗宏,1951出生,著名的詩人、散文家,上海人。發現和表現社會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趙麗宏散文創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摯細膩,文風清麗典雅,被譽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詩」。代表作有《三峽船夫曲》、《雨中》、《學步》、《雨中的鴿子》等。

4.指生自讀閱讀提示,明確學習要求。

二、初讀課文,理解大意

1.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准字音,讀通句子,把自己喜歡的句子畫下來,多讀幾遍。

2.指生逐段朗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一場雜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頂碗時,頭頂上的碗兩次失誤掉了下來,少年不氣餒,第三次頂碗終於獲得了成功。)

3.指生朗讀自己標畫下來的喜歡的句子,談感受。

三、品讀課文,明白道理

1.猜問激趣:老師在備課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可是始終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你們想知道老師思考的是一個什麼問題嗎?請同學們猜一猜。(學生猜問,教師及時引導)

2.教師根據學生猜問題的情況,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問題:頂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嗎?他表演成功了嗎?

3.教師引導學生分成兩方:一方認為頂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則認為則頂碗少年的表演不夠精彩,不很成功。

4.分組學習:同組內觀點不一致的同學先進行辯論,同組內觀點一致的同學互相交流,歸納總結自己的觀點。教師及時參與學生討論,給予指導。

5.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展開辯論,教師及時推波助瀾,激化矛盾,引領學生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深入思考。

(1)具體觀點歸納如下:

認為頂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頂碗時:「在輕松優雅的樂曲聲里,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卧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他騎在另一位演員身上,兩個人一會兒站起,一會兒躺下,一會兒用各種姿態轉動著身軀。」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頂碗時:「少年很沉著,不慌不忙地重復著剛才的動作,依然是那麼輕松優美……到最後關頭了,又是兩個人疊在一起,又是一個接一個艱難的轉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頂碗時:」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當那疊碗又劇烈地晃動起來時,少年輕輕抖了一下腦袋,終於把碗穩住了。」

④成功――盡管頂碗少年前兩次的表演失敗了,可是他沒有被失敗嚇倒,第三次表演獲得了成功。從「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可以感受到,觀眾也認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認為頂碗少年的表演不夠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兩次的頂碗表演時,由於沒有把握好平衡,頭頂上的碗兩次掉下來摔碎了――「在一個大幅度轉身的剎那間,那一大疊碗突然從頭上掉了下來!」;「那一疊碗卻彷彿故意搗亂,突然跳起搖擺舞來。少年急忙擺動腦袋保持平衡,可是來不及了。碗,又掉了下來。」

②從觀眾的反應看出――「觀眾中有人在大聲地喊:『行了,不要再來了,演下一個節目吧!』好多人附和著喊起來。」觀眾對少年表演中出現的兩次失誤不滿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應該是一次就成功,而不應該是第三次。

③從少年表演失誤後的表現看出來――第一次:「頂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著,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頂碗少年獃獃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鎮靜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們鞠了一躬。」

(2)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充分自主讀書,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不管是贊成哪方觀點,陳述時都要做到有理有據,「理」,即自己的觀點,「據」,即從課文中尋找相關句子證實自己的觀點。

(3)教師要在學生充分交流、辯論的基礎上,適時引導:

①從表演的過程來看,頂碗少年的表演出現了兩次失誤,沒有一次成功,的確並不精彩;

②從頂碗少年在表演中所體現出來的不怕失敗,面對兩次失敗,勇於拼搏的精神來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這樣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獲得了成功,觀眾欣賞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雜技表演而已。正因為頂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現了兩次失誤後的第三次成功的,觀眾才不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雜技表演,而且從這位頂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種不怕失敗、勇於拼搏的精神。這種精神遠比看到一場沒有失誤的雜技表演更有意義。每一位觀看過表演的觀眾,都可能「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啟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對困難和失敗,只有堅持下去,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四、感情朗讀,體會人物內心活動

1.在學生找到課文中描寫少年神情、動作的句子論證自己的觀點時,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體會少年兩次失誤後的心理活動。

2.指導學生朗讀描寫少年神情、動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動。

拓展延伸,想像說話(請學生任選一、兩個話題展開想像,進行說話練習)

1.「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學生找到這句後,教師要及時引導體會為什麼一次雜技表演成為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少年在與誰搏鬥?這場搏鬥何以驚心動魄?

2.如果頂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沒有成功,你覺得他該怎麼辦?是放棄了,不再表演,還是繼續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頂碗少年,你會怎麼做?

3.表演結束後,如果你是一位記者,你會怎樣采訪這位頂碗少年?向他提些什麼問題呢?

4.你的生活、學習中有沒有遇到過困難和失敗,你是怎麼做的?學習了本文,你得到什麼啟示?

『柒』 如何做一名盡職盡責的教師

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多年,如何做一名盡職盡責的人民教師,我也一直在探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淺談幾點個人感受: 一、教師與學生應建立良好師生關系 一要嚴格要求學生。俗話說得好:嚴師出高徒。「教不嚴,師之惰」。嚴是有標準的,嚴是在一定范圍內的嚴,是符合教育規律的嚴,是有利於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嚴,不是摧殘學生身心健康的嚴。嚴格要求不等於懲罰學生,應該做到嚴中有慈、嚴中有愛、嚴中有度、嚴中有方,從而使學生對老師敬而愛之,而不是敬而遠之。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是出於真誠的愛,嚴以愛為基礎,愛以嚴為前提,嚴愛結合,愛而不縱,嚴而不凶。 二要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總是在學生面前表現出「高深莫測」的派頭,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般的愛。在課堂和班級管理上,要發揚民主作風;在批評學生的錯誤和缺點時,要努力剋制自己的情緒,寬容每一位學生,使其及時改正錯誤和缺點。 三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作為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入手,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其實,任何一個學生都有他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差生也不例外。差生最怕老師對他另眼看待,怕和同學們一起參加活動,怕被老師和學生看不起。在教學中,老師要善於挖掘他們的優點,多鼓勵、表揚他們,將他們融於班集體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中,從而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二、認真鑽研教學,勤奮努力工作 作為一名教師,我心中常提「不能誤人子弟」,不能有愧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稱號,要對得起人民群眾,要對得起學生。要做好教育教學工作,不僅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使命感,具有敬業、思業、勤業的奉獻精神,而且也需要我們不斷創新和探索,所以,我對工作從不敢怠慢,課前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學習教學大綱,閱讀參考資料,還爭取機會外出聽課,從中學習別人的長處,領悟其中的教學藝術。在我的教學工作中經常得到前輩們多方面的幫助,從而得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數學課堂教學的得失,不斷摸索新的教學方法,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我把熱愛教育事業的思想,貫徹在自己的行動中,我從不敷衍每一堂課,每上的一節課,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備,我的信念是決不打無准備的仗,使每一節課都成為精雕細琢的藝術品。 歌德說:你要欣賞自己的價值,就得給世界增加價值。盡力履行你的職責,那你就會實現你的價值。一名教師,只有盡到對學生的責任,才能是好教師。讓我們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在履行責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吧。 (扶溝韭園高中)

『捌』 教師資格證面試好過嗎教師資格證面試難嗎

教師資格證改革後,考試難度肯定比省考的難度加大,通過率降低,但還算是專比較好屬過。
2015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改革正式實施,打破教師終身制且五年一審,改革後將實行國考,考試內容增加、難度加大。在校專科,本科能報考。成考,自考,網路教育學歷,需要畢業才能報考,改革後將不再分師范生和非師范生的區別,想要做教師都必須參加國家統一考試,方可申請教師資格證。
在眾多的教育機構中,傲卓教育口碑很好,它對教師考試培訓精雕細琢,深入研究,獲得了學員一致贊譽,也聚集了一大批優秀師資,傲卓所有師資均有多年教學經驗。其利用雄厚的網路技術,長期致力於提供網校、圖書、論壇等豐富的課程服務,作為教師考試教育領域的專業機構,其不斷創新,勇於探索,努力為更多學員提供更全面、更專業的輔導服務。
更多問題歡迎咨詢傲卓教育客服。

熱點內容
師德師風感受 發布:2025-09-13 23:53:20 瀏覽:790
成都初中數學 發布:2025-09-13 20:04:01 瀏覽:819
星巴克招暑期工嗎 發布:2025-09-13 19:56:46 瀏覽:225
圍棋老師招聘信息 發布:2025-09-13 19:40:59 瀏覽:683
小學生暑期培訓 發布:2025-09-13 19:33:31 瀏覽:459
幫的教育 發布:2025-09-13 17:57:15 瀏覽:311
河北高一語文 發布:2025-09-13 12:37:27 瀏覽:839
學霸班主任 發布:2025-09-13 11:47:07 瀏覽:346
高三語文素材積累 發布:2025-09-13 11:35:58 瀏覽:735
美術學期教學工作計劃 發布:2025-09-13 11:24:53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