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連的老師
① 魯連論逐客翻譯
譯文:
孟嘗君田文因為瞧不起他食客中的某人,因而就想把他趕走,魯仲連對他說:「猿猴和你如果離開樹木浮游水面,它們動作沒有魚鱉靈敏;要說經過險阻攀登危岩,良馬也趕不上狐狸。曹沫手提三尺長劍,萬夫難擋;假如叫曹沫丟下他的三尺長劍,讓他改拿耕田的傢具,和農夫一樣在田裡工作,那他連一個農夫都不如。由此可見,一個人如果舍棄他的所長,改而使用他的所短,即使是堯舜也有做不到的事。現在讓人干他不會乾的,別人會說你無才;教人做他做不了的,就說他笨拙。所謂笨拙就斥退他,所謂無才就遺棄他,假使人人驅逐不能共處的人,將來那些被放逐的人必然逃往國外,並且謀害我們以報往日的怨恨,這難道不是為後事開了一個壞頭嗎?」孟嘗君說:「先生的話很有道理。」於是決定還是留下這個食客。
② 有沒有算命比較厲害的老師
你可以進我空間看看。本人正准備出書。
③ 「志高如魯連《德高如閔騫」中的閔騫是何許人也
魯連:戰國時齊國高士,即魯仲連。
閔騫:名損,字子騫,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
出自元散曲《〔中呂〕朝天子·志感》中的一句。
不讀書有權,不識字有錢,不曉事倒有人誇薦。
老天只恁忒心偏,賢和愚無分辨。
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聰明越運蹇。
志高如魯連,德過如閔騫,依本分只落的人輕賤。
……
④ 立千仞巔,慕魯連子求下聯請老師幫忙解答!🙏
到處都是開花季節的香氣,竹子多三喜盈門。花放東風香萬里,柳樹時雨綠三分。
⑤ 關於「魯連仲」所有的事跡
我找了很久``終於給我找到了他的資料``希望對你有用``(我又可以去網路增加東西了``)
魯仲連,又名魯仲連子,魯連子,魯仲子和魯連,戰國時齊國(今茌平縣王老鄉望魯店村)人,是戰國末年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辯論家和卓越的社會活動家。魯仲連的生卒年月不見史籍,據錢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魯仲連是戰國末期齊國稷下學派後期代表人物,有關他的故事傳說,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在他身上,閃爍著我國古代知識分子智慧的火花和嘉行懿德的光彩,被後人尊稱為「義聖」。根據《史記》《戰國策》《太平御覽》等史籍中關於魯仲連事跡記載綜合考察,魯仲連一生的活動軌跡大致是這樣的:生於聊城,學於臨淄,游於趙,後隱居,葬於茌平,今望魯店村有魯仲連祠及墓,史志載,望魯店村周圍有海市蜃樓之景,稱「連村煙市」,列茌平古八景。《漢書·藝文志》有《魯仲連子》14篇,今佚。有清馬國翰輯本。
一、佼佼雄辯家,務實不空談
幼時的魯仲連在稷下學宮曾從師世稱徐子的徐劫,專攻「勢數」之學。因為他勤學善思,博聞強記,所以頗為老師喜愛。尤其是他思維敏捷,口若懸河,很小即以辯才聞名遐邇,為時人青睞。當時的齊國人都津津樂道於他十二歲駁倒田巴以及三次責難盂嘗君的故事。
田巴是稷下學宮赫赫有名的辯士,曾「毀五帝,罪三王,訾五伯,離堅白,合同異,一日服千人」,但十二歲的魯仲連卻以「堂上之糞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的例子闡明了「人應該先急後緩」的道理,告誡他「急者不救,則緩者非務」,「夫危不能為安,亡不能為存,則無為貴學士矣」,提醒他國家危機四伏,形勢緊急,那種為辯而辯,脫離實際的辯論是毫無意義的,「有似梟鳴」,和夜貓子叫沒什麼區別。最後田巴在魯仲連強有力的駁斥下心悅誠服,不但當著徐劫的面誇魯仲連是「飛兔驃裊」似的絕世英才,而且杜口易業,終身不復談。(事見《太平御覽》卷464)
魯仲連在臨淄稷下學宮期間,與盂嘗君田文過從甚密。《戰國策》和《太平御覽》里記載了他與盂嘗君言語交鋒的三個故事。
一是在《齊策三》,魯仲連規勸孟嘗君勿逐舍人。魯仲連先是舉了在一定情況下猿猴不如魚鱉,騏驥不如狐狸,曹沫不如農夫的例子,然後闡明「故物舍其所長,亡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的道理,告訴孟嘗君人各有所長,各有其短,用人的關鍵在於用其長而不用其短。自己不會用人,反而說人家無才並遺棄人家,這叫「不肖」和「拙」,並且指出了遺棄人才會樹敵招禍的危害。最後,孟嘗君聽從了魯仲連的勸告,沒有驅逐舍人。
二是在《齊策四》,魯仲連譏諷孟嘗君非好士。魯仲連先用「雍門養椒亦,陽得子養」的例子反襯孟嘗君養土的虛偽和吝嗇,批評孟嘗君薄上、賤士的做法,待孟嘗君狡辯不是自己薄士,而是士今不如古之機,又用孟嘗君厚待所有的馬結果終得良馬,厚待所有的妃子結果終得美女的事實,類比出「應該厚待所有的士以求賢才」的觀點,提醒孟嘗君應該普遍提高士的待遇,平等真誠的對待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得到象古士那樣的賢才。
三是在《太平御覽卷184》,魯仲連與孟嘗君談論「勢數」之學,魯仲連深得徐劫勢數真傳,不但理論上爐火純青,而且實踐上運用自如。他在跟孟嘗君講勢數時,沒有從理論到理論,而是深入淺出,形象直觀的用「關門」這一日常行為做例子,簡明扼要的點明「彼所起者非舉,勢也;彼可舉然後舉之,所謂『勢數』的本質,很准確通俗地向一個外行人解釋了勢數審時度勢、相機而動、隨機應變的學科特點。可謂要言不煩,一語中的。
二、當世貴不羈,遭難能解紛
魯仲連是一個天性喜自然,不為籠中雀的人。「松樅高幹仞而無枝,非憂王室之無柱也」(《水經注·汶水》卷24)。「東山有松,千仞無枝,非為正直,無枉自然。」(任昉《齊競陵文宣王行狀》注)是他逼真的寫照。
魯仲連更是一個位卑未敢忘憂國,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在魯仲連的早期活動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談鋒機警的「辯士」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辯士有著較為明顯的差別。稷下學宮中的「天口駢」田駢、「談天衍」鄒衍等人大多務虛談玄,鬥嘴詭辯,將個人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揮到盡致,而魯仲連則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為現實而辯,為國事而辯。「所貴天下之士者,為排患釋難,解人締結。」(《藝文聚類·服飾部上·杖》)是他發自肺腑的心聲。
魯仲連終生不仕,以一介布衣周遊列國,為人排憂解難,迷津示途。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軍攻齊,半年內下齊七十餘城。五年後,田單以即墨為根據地反攻復國,「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唯獨狄邑負隅頑抗。田單在攻打狄邑前夕拜訪魯仲連。魯仲連斷言此行必定無功。田單不以為然,他自恃兵強馬壯,已遠非昔比,前曾「破萬乘之燕,復齊墟」,今天「克狄,如反掌耳」。結果「三月不克」。田單又去請教魯仲連不克原因,並求破敵之策。魯仲連坦率地說:「當初你在即墨時,與士兵同甘苦,共患難,沖鋒陷陣,身先士卒。那時,『將軍有死之心,而士卒無生之氣』,故能勝利。如今你被封邑加爵,『黃金橫帶』,只顧養尊處優,『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能勝者也。」田單聽後如大夢方覺。第二天親臨前陣,巡視城防,揮旗擂鼓,一舉攻克了狄城。
其後不久,田單在收復聊城時,又遇到了燕國大將燕沖強有力的頑抗,圍城年余都未攻下。田單又派人請來魯仲連。魯仲連在聽了整個戰況的介紹後,便提筆給燕沖寫了一信,然後用箭射進城中。魯仲連在書中對燕將陳述利害,曉之大義,或退或降,不要負隅頑抗。書中言辭懇切,「燕將見魯仲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欲歸燕,已有隙恐誅;欲降齊,所虜於齊甚眾,恐已降而後見殺。喟然嘆曰:『與人刃我,寧自刃』。乃自殺」。。燕軍不戰而潰,田單收復聊城。真是:魯仲連「一箭書」,退燕百萬兵。這就是家喻戶曉的「魯仲連射書救聊城」的故事。魯仲連射書救聊城傳為千古美談。魯仲連,茌平縣王老鄉望魯店人,至今該村仍保留著魯仲連祠,以紀念這位義士。聊城人民為紀念他,曾在古城東門外建有魯仲連射書台,為聊城一景。
最讓人稱道的恐怕要算魯仲連痛斥辛垣衍、義不帝秦的故事了。
對此,太史公嘆曰:「魯連其指意雖不合大義,然余多(贊美)其在布衣之位,盪然肆志,不詘於諸侯,談說於當世,折卿相之權。」(《史記·魯仲連本傳》)《索隱述贊》曰:「魯連達士,高才遠致。釋難解紛,辭祿肆志。齊將挫辯,燕軍沮氣。」
魯仲連不僅在破燕復齊的進程中出奇謀,立奇功,為光復祖國做出了傑出貢獻,而且在當時的國際外交舞台上,也能時刻以齊國利益為重,扶危濟困,仗義直言,一展齊國高士的風采。其中「痛斥辛垣衍,義不帝秦」的事跡廣為後世傳頌。
據《戰國策·趙策三》和《資治通鑒》的記載,周赦王五十七年(前258年),秦為了達到稱帝的目的,擴張疆土,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魏安王得到這個消息後急忙派大將晉鄙火速馳援趙國。秦昭襄王得知魏出兵救趙,寫信恐嚇魏王,揚言誰救趙先攻擊誰。魏王收信後救趙決心發生動搖,命令晉鄙留兵於鄴。既擺出救趙的姿態,又不敢貿然採取行動。他還派魏將辛垣衍秘密潛入邯鄲,想通過趙相平原君趙勝說服趙孝成王一起尊秦為帝,以屈辱換和平,以解邯鄲燃眉之急。平原君在內憂外患災禍頻仍的情況下,亂了方寸。正在這緊急關頭,在趙國游學的魯仲連出現了。
應該說,魯仲連做為一個齊國人在強秦圍困下的邯鄲城中出現,並非歷史的偶然。因為強秦圍困邯鄲的目的是為了稱帝,而秦稱帝對齊國的國際地位極為不利。如果秦稱帝,其他五國再一歸附,齊國的滅亡之日就屈指可數了。魯仲連通曉「勢數」,深諳國際力量的變化給齊國帶來的後果,於是他挺身而出,為了齊國的利益拚死一辯。在平原君趙勝的引薦下,他見到了辛垣衍。首先,他直接了當、一針見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質:「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聲明自己寧可「赴東海而死」也決不為之民,在魏國人面前顯示了齊國人不畏強暴、反抗虐行的決心。繼而具體指明了救趙的策略——迅速組建魏燕齊楚同盟,聯合起來救趙擊秦。當辛垣衍聲稱魏國不想救趙時,魯仲連舉了「齊威王生而朝周,死則叱之」的例子力陳秦稱帝之害。周天子活著的時候,齊威王年年朝拜,不管周「貧且微」,也不管「諸侯莫朝」,可謂是忠誠之至,盡了臣子之禮;可周天子死的時候,僅僅因為齊國的使臣去晚了點,周的使臣就親赴齊地,揚言要斬威王。可見,帝和臣的關系是極不平等的,帝對臣的要求是苛刻嚴厲的,帝是「反復無常」的。魯仲連的言外之意是,魏一旦尊秦為帝,必然要喪失國家自主權,必然要受秦的擺布和苛責,尊秦為帝,對魏國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接著,當辛垣衍說畏秦,並恬不知恥的大放厥詞說秦和魏是主僕關系時,魯仲連先是用歸謬法得出「秦王烹醢梁王」的假設性結論來激怒辛垣衍,後又用紂虐三公、王輕視鄒魯的例子來警示辛垣衍,尊秦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魯仲連說,鬼侯、鄂侯、文王,是紂王的三個諸侯,對紂王是極端忠誠,畢恭畢敬的。可是鬼候把女兒獻給紂王,紂王因為嫌他女兒丑就把他剁成了肉醬;鄂侯替鬼侯說情,講了幾句公道話,結果被紂王曬成了肉乾;文王聽到鬼侯鄂侯的遭遇,僅僅表示了一下同情,嘆了口氣,紂王就把他關進里一百天,想趁適當的機會殺死他,可見,「帝」從來都是殘暴專橫,蠻不講理的。不管你赤膽忠心也好,不忠誠也罷,只要稍微違背了他的意願,惹他不高興,他就會對你橫加殺戮,視你為草芥。魯仲連向辛垣衍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是想告訴辛垣衍,即使就如辛垣衍所言,魏國甘願臣服秦國,秦國也不會放過魏國。你越軟他就越欺負你,直至把你滅亡。魯仲連又說,樂毅破齊後遑遑如喪家之犬的齊王,就因為有過「東帝」的稱號,便不把魯國和鄒國放在眼裡。明明是亡國之君,到人家國家裡避難,卻偏要擺出帝王的威嚴,三喝四,要這要那。魯國人准備用豬、牛、羊各十頭的太牢招待他他都嗤之以鼻,竟然要求魯國國君避開正朝住在外面,交出鑰匙、撩起衣襟、端著幾案在堂下侍候他進餐。鄒國國君剛剛去世,齊王弔唁時,竟讓鄒國人把國君的靈樞從北面移向南面,讓他坐北朝南弔唁。魯仲連通過這個例子提醒辛垣衍,魏國假如尊秦為帝,秦就會以帝的身份來苛求、命令魏做這做那,不會再把魏當成平等的諸候來看待。到那時,魏將不會有尊嚴可言,只能任人擺布,任人宰割,「秦為刀俎,魏為魚肉」。最後,魯仲連又從魏王和辛垣衍的個人角度有針對性的分析了他們尊秦為帝的下場。如果尊秦為帝,秦國會越來越野心膨脹,肆無忌憚。秦王會安排他的人,如大臣、子女呀進入魏國的宮廷,會慢慢的讓梁王成為他玩弄於股掌之中的傀儡,會架空梁王,使他成為有名無實、完全聽命於秦的「買辦」。而那時的辛垣衍,也會因為他是魏王的心腹而被秦想方設法排擠出朝臣的行列,不再有現在的尊位和榮華富貴。由於魯仲連在連續重復述說尊秦為帝的危害的基礎上,切入了辛垣衍的要害,所以,辛垣衍聽了坐立不安,最後改變了主張,聲稱自己再也不敢妄談尊秦為帝的事了。因而魯仲連的一番既慷慨激昂又含蓄深刻的說辭取得了效果,大獲成功。魯仲連說服辛垣衍後,秦將為之震驚,後撤50里。再後來,魏國的信陵君竊符救趙,解了邯鄲之圍。
三、功成不受貴,高節卓不群
魯仲連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更在於功成不居,千金無取,高官不受,不為名利所動,表現出超人的高風亮節。
齊國聊城收復後,齊將田單向齊王陳說魯仲連的功勞,想讓齊王為他加官封爵,魯連堅辭不受,說:「吾與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邯鄲解圍後,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魯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應該說,從整個事件來看,魯仲連表現出了齊之高士的愛國、清廉、仗義的高尚德操,顯示了自己過人的膽識、高超的智慧和鞭辟入裡、簡潔含蓄的論辯藝術,真可謂智勇雙全、德才兼備。
魯仲連的智慧、魯仲連的高潔、魯仲連的灑脫飄逸、魯仲連的俠肝義膽、魯仲連的巍峨奇偉,贏得了多少後人的景仰!謹以詩仙李白《古風》一首作證: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
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
吾亦淡盪人,拂衣可同調。
⑥ 魯仲連的介紹
魯仲連,又名魯連,尊稱「魯仲連子」或「魯連子」,中國戰國末期齊國人。其生卒年不詳,據專家推算約為公元前300一前250年。史記記載「魯仲連者,齊人也」,並沒有說清魯仲連具體是哪裡人,因此只有根據地名進行推測。王士楨在《池北偶談》中說:「新城(今桓台縣)東北錦秋湖上,有魯仲連陂,傳為魯仲連所居。」,而又在《皇華紀聞》中說:「茌平縣有魯連村。吾邑之北近古狄城,亦有魯仲連陂,魯仲連冢。」。為什麼會有兩個地方有魯仲連陂呢?我們可以從史記得知魯仲連最後是歸隱於東海。
⑦ 齊國文化名人故事
鮑叔牙:臨淄人,春秋時齊國大夫,與管仲為友。以善於知人為後世稱道。前694年,齊襄公淫亂無常,襄公諸弟紛紛外逃。管仲、召忽輔佑公子糾逃往魯國,鮑叔牙輔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前685年,齊國內亂,國君被殺,他得到消息,帶小白搶先回國,打敗公子糾,奪得政權。小白即位為桓公,要任他為相,他推辭說:「您要治理齊國,我與高傒即可勝任;若想稱霸諸侯,非管仲不可。」又說管仲有五大長處,都超過自己。他勸小白別計一箭之仇,請回管仲,委以重任。
管仲相齊後,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國政。管仲下世後,鮑叔牙繼管仲為相,周年而歿。後來,鮑叔牙知人與管鮑之交的故事一直作為美談,流傳於世。管仲曾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魯仲連,又名魯仲連子,魯連子,魯仲子和魯連,戰國時齊國(今茌平縣王老鄉望魯店村)人,是戰國末年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辯論家和卓越的社會活動家。魯仲連的生卒年月不見史籍,據錢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魯仲連是戰國末期齊國稷下學派後期代表人物,有關他的故事傳說,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在他身上,閃爍著我國古代知識分子智慧的火花和嘉行懿德的光彩。根據《史記》《戰國策》《太平御覽》等史籍中關於魯仲連事跡記載綜合考察,魯仲連一生的活動軌跡大致是這樣的:生於聊城,學於臨淄,游於趙,後隱居,葬於茌平,今望魯店村有魯仲連祠及墓,史志載,望魯店村周圍有海市蜃樓之景,稱「連村煙市」,列茌平古八景。《漢書·藝文志》有《魯仲連子》14篇,今佚。有清馬國翰輯本。
一、佼佼雄辯家,務實不空談
幼時的魯仲連在稷下學宮曾從師世稱徐子的徐劫,專攻「勢數」之學。因為他勤學善思,博聞強記,所以頗為老師喜愛。尤其是他思維敏捷,口若懸河,很小即以辯才聞名遐邇,為時人青睞。當時的齊國人都津津樂道於他十二歲駁倒田巴以及三次責難盂嘗君的故事。
田巴是稷下學宮赫赫有名的辯士,曾「毀五帝,罪三王,訾五伯,離堅白,合同異,一日服千人」,但十二歲的魯仲連卻以「堂上之糞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的例子闡明了「人應該先急後緩」的道理,告誡他「急者不救,則緩者非務」,「夫危不能為安,亡不能為存,則無為貴學士矣」,提醒他國家危機四伏,形勢緊急,那種為辯而辯,脫離實際的辯論是毫無意義的,「有似梟鳴」,和夜貓子叫沒什麼區別。最後田巴在魯仲連強有力的駁斥下心悅誠服,不但當著徐劫的面誇魯仲連是「飛兔驃裊」似的絕世英才,而且杜口易業,終身不復談。(事見《太平御覽》卷464)
魯仲連在臨淄稷下學宮期間,與盂嘗君田文過從甚密。《戰國策》和《太平御覽》里記載了他與盂嘗君言語交鋒的三個故事。
一是在《齊策三》,魯仲連規勸孟嘗君勿逐舍人。魯仲連先是舉了在一定情況下猿猴不如魚鱉,騏驥不如狐狸,曹沫不如農夫的例子,然後闡明「故物舍其所長,亡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的道理,告訴孟嘗君人各有所長,各有其短,用人的關鍵在於用其長而不用其短。自己不會用人,反而說人家無才並遺棄人家,這叫「不肖」和「拙」,並且指出了遺棄人才會樹敵招禍的危害。最後,孟嘗君聽從了魯仲連的勸告,沒有驅逐舍人。
二是在《齊策四》,魯仲連譏諷孟嘗君非好士。魯仲連先用「雍門養椒亦,陽得子養」的例子反襯孟嘗君養土的虛偽和吝嗇,批評孟嘗君薄上、賤士的做法,待孟嘗君狡辯不是自己薄士,而是士今不如古之機,又用孟嘗君厚待所有的馬結果終得良馬,厚待所有的妃子結果終得美女的事實,類比出「應該厚待所有的士以求賢才」的觀點,提醒孟嘗君應該普遍提高士的待遇,平等真誠的對待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得到象古士那樣的賢才。
三是在《太平御覽卷184》,魯仲連與孟嘗君談論「勢數」之學,魯仲連深得徐劫勢數真傳,不但理論上爐火純青,而且實踐上運用自如。他在跟孟嘗君講勢數時,沒有從理論到理論,而是深入淺出,形象直觀的用「關門」這一日常行為做例子,簡明扼要的點明「彼所起者非舉,勢也;彼可舉然後舉之,所謂『勢數』的本質,很准確通俗地向一個外行人解釋了勢數審時度勢、相機而動、隨機應變的學科特點。可謂要言不煩,一語中的。
二、當世貴不羈,遭難能解紛
魯仲連是一個天性喜自然,不為籠中雀的人。「松樅高幹仞而無枝,非憂王室之無柱也」(《水經注·汶水》卷24)。「東山有松,千仞無枝,非為正直,無枉自然。」(任昉《齊競陵文宣王行狀》注)是他逼真的寫照。
魯仲連更是一個位卑未敢忘憂國,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在魯仲連的早期活動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談鋒機警的「辯士」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辯士有著較為明顯的差別。稷下學宮中的「天口駢」田駢、「談天衍」鄒衍等人大多務虛談玄,鬥嘴詭辯,將個人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揮到盡致,而魯仲連則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為現實而辯,為國事而辯。「所貴天下之士者,為排患釋難,解人締結。」(《藝文聚類·服飾部上·杖》)是他發自肺腑的心聲。
魯仲連終生不仕,以一介布衣周遊列國,為人排憂解難,迷津示途。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軍攻齊,半年內下齊七十餘城。五年後,田單以即墨為根據地反攻復國,「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唯獨狄邑負隅頑抗。田單在攻打狄邑前夕拜訪魯仲連。魯仲連斷言此行必定無功。田單不以為然,他自恃兵強馬壯,已遠非昔比,前曾「破萬乘之燕,復齊墟」,今天「克狄,如反掌耳」。結果「三月不克」。田單又去請教魯仲連不克原因,並求破敵之策。魯仲連坦率地說:「當初你在即墨時,與士兵同甘苦,共患難,沖鋒陷陣,身先士卒。那時,『將軍有死之心,而士卒無生之氣』,故能勝利。如今你被封邑加爵,『黃金橫帶』,只顧養尊處優,『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能勝者也。」田單聽後如大夢方覺。第二天親臨前陣,巡視城防,揮旗擂鼓,一舉攻克了狄城。
其後不久,田單在收復聊城時,又遇到了燕國大將燕沖強有力的頑抗,圍城年余都未攻下。田單又派人請來魯仲連。魯仲連在聽了整個戰況的介紹後,便提筆給燕沖寫了一信,然後用箭射進城中。魯仲連在書中對燕將陳述利害,曉之大義,或退或降,不要負隅頑抗。書中言辭懇切,「燕將見魯仲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欲歸燕,已有隙恐誅;欲降齊,所虜於齊甚眾,恐已降而後見殺。喟然嘆曰:『與人刃我,寧自刃』。乃自殺」。。燕軍不戰而潰,田單收復聊城。真是:魯仲連「一箭書」,退燕百萬兵。這就是家喻戶曉的「魯仲連射書救聊城」的故事。魯仲連射書救聊城傳為千古美談。魯仲連,茌平縣王老鄉望魯店人,至今該村仍保留著魯仲連祠,以紀念這位義士。聊城人民為紀念他,曾在古城東門外建有魯仲連射書台,為聊城一景。
最讓人稱道的恐怕要算魯仲連痛斥辛垣衍、義不帝秦的故事了。
對此,太史公嘆曰:「魯連其指意雖不合大義,然余多(贊美)其在布衣之位,盪然肆志,不詘於諸侯,談說於當世,折卿相之權。」(《史記·魯仲連本傳》)《索隱述贊》曰:「魯連達士,高才遠致。釋難解紛,辭祿肆志。齊將挫辯,燕軍沮氣。」
魯仲連不僅在破燕復齊的進程中出奇謀,立奇功,為光復祖國做出了傑出貢獻,而且在當時的國際外交舞台上,也能時刻以齊國利益為重,扶危濟困,仗義直言,一展齊國高士的風采。其中「痛斥辛垣衍,義不帝秦」的事跡廣為後世傳頌。
據《戰國策·趙策三》和《資治通鑒》的記載,周赦王五十七年(前258年),秦為了達到稱帝的目的,擴張疆土,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魏安王得到這個消息後急忙派大將晉鄙火速馳援趙國。秦昭襄王得知魏出兵救趙,寫信恐嚇魏王,揚言誰救趙先攻擊誰。魏王收信後救趙決心發生動搖,命令晉鄙留兵於鄴。既擺出救趙的姿態,又不敢貿然採取行動。他還派魏將辛垣衍秘密潛入邯鄲,想通過趙相平原君趙勝說服趙孝成王一起尊秦為帝,以屈辱換和平,以解邯鄲燃眉之急。平原君在內憂外患災禍頻仍的情況下,亂了方寸。正在這緊急關頭,在趙國游學的魯仲連出現了。
應該說,魯仲連做為一個齊國人在強秦圍困下的邯鄲城中出現,並非歷史的偶然。因為強秦圍困邯鄲的目的是為了稱帝,而秦稱帝對齊國的國際地位極為不利。如果秦稱帝,其他五國再一歸附,齊國的滅亡之日就屈指可數了。魯仲連通曉「勢數」,深諳國際力量的變化給齊國帶來的後果,於是他挺身而出,為了齊國的利益拚死一辯。在平原君趙勝的引薦下,他見到了辛垣衍。首先,他直接了當、一針見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質:「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聲明自己寧可「赴東海而死」也決不為之民,在魏國人面前顯示了齊國人不畏強暴、反抗虐行的決心。繼而具體指明了救趙的策略——迅速組建魏燕齊楚同盟,聯合起來救趙擊秦。當辛垣衍聲稱魏國不想救趙時,魯仲連舉了「齊威王生而朝周,死則叱之」的例子力陳秦稱帝之害。周天子活著的時候,齊威王年年朝拜,不管周「貧且微」,也不管「諸侯莫朝」,可謂是忠誠之至,盡了臣子之禮;可周天子死的時候,僅僅因為齊國的使臣去晚了點,周的使臣就親赴齊地,揚言要斬威王。可見,帝和臣的關系是極不平等的,帝對臣的要求是苛刻嚴厲的,帝是「反復無常」的。魯仲連的言外之意是,魏一旦尊秦為帝,必然要喪失國家自主權,必然要受秦的擺布和苛責,尊秦為帝,對魏國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接著,當辛垣衍說畏秦,並恬不知恥的大放厥詞說秦和魏是主僕關系時,魯仲連先是用歸謬法得出「秦王烹醢梁王」的假設性結論來激怒辛垣衍,後又用紂虐三公、王輕視鄒魯的例子來警示辛垣衍,尊秦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魯仲連說,鬼侯、鄂侯、文王,是紂王的三個諸侯,對紂王是極端忠誠,畢恭畢敬的。可是鬼候把女兒獻給紂王,紂王因為嫌他女兒丑就把他剁成了肉醬;鄂侯替鬼侯說情,講了幾句公道話,結果被紂王曬成了肉乾;文王聽到鬼侯鄂侯的遭遇,僅僅表示了一下同情,嘆了口氣,紂王就把他關進里一百天,想趁適當的機會殺死他,可見,「帝」從來都是殘暴專橫,蠻不講理的。不管你赤膽忠心也好,不忠誠也罷,只要稍微違背了他的意願,惹他不高興,他就會對你橫加殺戮,視你為草芥。魯仲連向辛垣衍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是想告訴辛垣衍,即使就如辛垣衍所言,魏國甘願臣服秦國,秦國也不會放過魏國。你越軟他就越欺負你,直至把你滅亡。魯仲連又說,樂毅破齊後遑遑如喪家之犬的齊王,就因為有過「東帝」的稱號,便不把魯國和鄒國放在眼裡。明明是亡國之君,到人家國家裡避難,卻偏要擺出帝王的威嚴,三喝四,要這要那。魯國人准備用豬、牛、羊各十頭的太牢招待他他都嗤之以鼻,竟然要求魯國國君避開正朝住在外面,交出鑰匙、撩起衣襟、端著幾案在堂下侍候他進餐。鄒國國君剛剛去世,齊王弔唁時,竟讓鄒國人把國君的靈樞從北面移向南面,讓他坐北朝南弔唁。魯仲連通過這個例子提醒辛垣衍,魏國假如尊秦為帝,秦就會以帝的身份來苛求、命令魏做這做那,不會再把魏當成平等的諸候來看待。到那時,魏將不會有尊嚴可言,只能任人擺布,任人宰割,「秦為刀俎,魏為魚肉」。最後,魯仲連又從魏王和辛垣衍的個人角度有針對性的分析了他們尊秦為帝的下場。如果尊秦為帝,秦國會越來越野心膨脹,肆無忌憚。秦王會安排他的人,如大臣、子女呀進入魏國的宮廷,會慢慢的讓梁王成為他玩弄於股掌之中的傀儡,會架空梁王,使他成為有名無實、完全聽命於秦的「買辦」。而那時的辛垣衍,也會因為他是魏王的心腹而被秦想方設法排擠出朝臣的行列,不再有現在的尊位和榮華富貴。由於魯仲連在連續重復述說尊秦為帝的危害的基礎上,切入了辛垣衍的要害,所以,辛垣衍聽了坐立不安,最後改變了主張,聲稱自己再也不敢妄談尊秦為帝的事了。因而魯仲連的一番既慷慨激昂又含蓄深刻的說辭取得了效果,大獲成功。魯仲連說服辛垣衍後,秦將為之震驚,後撤50里。再後來,魏國的信陵君竊符救趙,解了邯鄲之圍。
三、功成不受貴,高節卓不群
魯仲連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更在於功成不居,千金無取,高官不受,不為名利所動,表現出超人的高風亮節。
齊國聊城收復後,齊將田單向齊王陳說魯仲連的功勞,想讓齊王為他加官封爵,魯連堅辭不受,說:「吾與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邯鄲解圍後,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魯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應該說,從整個事件來看,魯仲連表現出了齊之高士的愛國、清廉、仗義的高尚德操,顯示了自己過人的膽識、高超的智慧和鞭辟入裡、簡潔含蓄的論辯藝術,真可謂智勇雙全、德才兼備。
魯仲連的智慧、魯仲連的高潔、魯仲連的灑脫飄逸、魯仲連的俠肝義膽、魯仲連的巍峨奇偉,贏得了多少後人的景仰!謹以詩仙李白《古風》一首作證: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
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
吾亦淡盪人,拂衣可同調。
⑧ 立千仞巔,慕魯連子求下聯請老師幫忙解答!
踏萬里浪,仰喬達摩。(注:魯連子,說客。喬達摩,異士,曾一根蘆葦渡江來中國)
⑨ 魯連黃鷂 什麼典故
按陳的弟子蔣天樞解釋:陳詩中的前一句,來自《昌黎集》嘲魯連子詩,詩雲:「魯連細而黠,有似黃鷂子。田巴兀老蒼,憐汝矜爪觜」
⑩ 魯仲連辭封的全文翻譯
平原君要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再三推辭,始終也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設宴招待他,喝到酒酣耳熱時,平原君起身向前,獻上千金酬謝魯仲連。魯仲連笑著說:「傑出之士之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為他們能替人排除禍患,消釋災難,解決糾紛而不取報酬。如果收取酬勞,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為,我魯仲連是不忍心那樣做的。」於是辭別平原君走了,終身不再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