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老師
1. 伊悅網舉辦的鄭州日本插花藝術鑒賞活動,坂田文子老師在日本屬於什麼流派的
屬於池坊流插花——以「立花」為主,傳統,講究線條美。池坊流是日本最為古老的插花流派,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它恪守日本插花藝術傳統,以「立花」(「立華」)為主,枝條數目取奇不取偶,一般以九條枝條最為常見,這九條枝條各安排在上、中、下段,形成特異的格調,插時各枝有一定的順序和位置,不能前後倒置,總體成垂直並稍成圓柱型。它的插花構圖著眼點在於線條的構成,講究線條美。池坊流昔日只作為一種供花的式樣,現今已成為插花藝術的一個大流派,並在形式上有了不少的改進。 至於坂田文子這個人,不太清楚。
2.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為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的翻譯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的意思是如下: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謚他『文』的稱號呢?」孔子說:「他聰明勤勉,喜愛學習,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謚他『文』的稱號。」這句話出自《論語》的公冶長篇。
原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2)文子老師擴展閱讀:
《論語·公冶長》是《論語》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談論仁德為主線,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從各個側面探討仁德的特徵。此句是《論語·公冶長》的第十五章。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貢提問時講到「不恥下問」的問題。這是孔子治學一貫應用的方法。「敏而好學」,就是勤敏而興趣濃厚地發憤學習。「不恥下問」,就是不僅聽老師、長輩的教導,向老師、長輩求教,而且還求教於一般看來不如自己知識多的一切人,而不以這樣做為可恥。
「學習要不恥下問」不以向地位、身份比自己低的人請教學問為恥,兩千多年以來,無數學者、先賢一直在踐行著這一點。泰山不讓寸土而成其大,江河不捐細流而就其深,學習也是一樣,唯有不讓寸土、不捐細流,最終才能取得一方成就。
3. 關於上課少說話的故事
她擔任過的最大職務就是一條艷紅的杠:小隊長!
在一年級的時候,不記得她是什麼時候戴上的那條杠,也不記得是什麼時候那條杠就掛我們家衛生間的那個大鏡子一角了。年代久遠的樣子,看起來灰撲撲的,那條原本艷紅的杠也不那麼惹眼了。但是,誰也沒有想過要把它取下來處理掉。
二年級什麼職務也沒混上。二年級上學期結束的時候,揭曉成績那天我去學校接她。平時我從不緊盯她,有時她竟也會考個一二十名什麼的回來。但她在一班,成績好的學生就多一點。她的任課老師每每又總跟我說文子的腦子特好使,但是學習態度不好,上課非常愛講話。有時候老師罰她站著聽課,她竟能照樣和同學說悄悄話。小屁孩哪來那麼多的思想感情需要溝通啊?老師說再也沒有辦法怎麼她了,因為任何時候讓文子回答問題,她幾乎不會弄錯。呃!
怪不得她跟我說她的理想改成:老師。她當自己在講課啊,話比老師還多。嘆!
她那一心二用的本領打哪學來的(……)
我用力伸長脖子往文子教室里的黑板上看。競選三好,優秀學生的名單都在黑板上呢。從前往後,沒有。再來一次。從上往下,沒有。壞了,真沒考好啊這傢伙。我從焦急觀望的家長群里擠出,非常平靜的站一邊。錢濤她媽說,怎麼了,我幫你再看看,說不定你沒看清。我輕笑著說,沒有XX文的名字。然後錢濤她媽又開始念叨她經常念給她兒子的那篇善意的安慰加鼓勵的台詞:當不上三好學生沒關系,只要考得好,考不好沒關系,只要下次考得好……可我心裡就是不舒服,說不清的感覺。我當學生那會兒,要是有悟性能體會到現在自己當家長的心情,那我一定(……)。其實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什麼都好,不一定就是面子的問題。有時就是一種本能,誰都本能地希望自己希望親人愛人家人什麼都好是一樣的。沒有理由。
選舉好了。家長可以進教室和老師交流。我被人流的力量推進了教室。到了老師身邊時,我又特意抬頭掃了眼黑板,對老師用(……)的口氣說:完了,XX文沒考好!老師說:XX文啊,她考得很好。但是這一次不能給她獎狀。(……)她上課總說話!我暗暗鬆了口氣,卻無言了。
我也幾乎每一天都有跟她念一次上課不要講話的。後果很嚴重的幾點我也說過很多遍了,什麼你總這樣,老師不喜歡你了,老師厭煩你了,你很沒面子了,我也很沒面子了(……)
二年級下半學期是優秀學生。
三年級她的理想改為:牛津小學的英語老師!呃!
對學習英語的興趣,濃厚!
三年級上半學期中考全班第二名。坐位前調。升為小組長。升為小隊長。又是那一條艷紅的杠。別針掉了一次,我給她買了新的別在手臂上。雖然還是一條杠。但,終是來之不易的。
三個星期左右,她外婆告訴我說文子的小隊長被撤了。還嘰嘰咕咕說一定是我每次早晨不早點送她去學校。(……)去那麼早做什麼?又不像我們的從前,都沒有早讀課了。去早了男生玩鬧女生交流昨晚上看的動畫片!還不如在家多睡會養神呢!
我立即奔到在做家庭作業的文子身邊,確認小隊長被撤事件。她點頭。我問老師怎麼說。她告訴我是因為上課講話。唉!老生常談的問題呀!!!頭疼。
我淡淡地說,哦,你看吧,上課講話這個問題後果真的很嚴重。要努力改正啊。然後我沒再多說什麼。可我心裡說了對老師不尊重的話了。什麼老師呀,治不好上課說話的事兒,也別這樣傷孩子的自尊啊。要不就別讓她當小隊長,當了沒幾天就撤了,是孩子心裡也會有落差不好調整啊。
我這算不算幫親不幫理啊。(……)
上課講話(……)
4. 端午節想給老師發個微信紅包,文子說明不知道怎麼寫
說起端午節,想起了小時候在家過的端午節來!
在家鄉的端午節中,有很多習俗,在離開家鄉的這些年裡,不經意的深深回憶
起來,總覺得有種塵封的感覺!掐指一算,有近10年沒有過個正宗的家鄉的端午節
了!
在家鄉,端午節的前個晚上,各家都要備一盆水,水裡面泡上艾葉,然後放在外
面,在端午節的早上,全家洗臉的水,都要從這一盆水裡面取,人多的家庭可要節省
著用了,免得有人沒的水洗臉.有小孩子的人家,一大早要早早把小孩子叫起來,到
外面的池塘,河裡,或者湖邊去洗澡,據說這樣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氣,而且還有避邪
的作用,為什麼各家要用這樣的水洗臉?小孩子要到外面去洗澡呢?據說,在端午節
的前晚,月宮里的嫦娥,會讓搗了一年葯的玉兔,把葯撒向人間,讓人們洗去疾病和
苦難,而且還有避邪的作用!這裡面還要插上一個小插曲就是,在月宮上面,我們總
是可以看到有一棵桂花樹,樹下有個貌似人形的玉兔總是跪著作搗葯的動作,所以
在小時候,晚上鬧人了,老人們總會哄小孩子說,走走走,到外面看玉兔搗葯去,小
孩子們總是記得,月宮里的玉兔搗了一年的葯,終於在5、4日的晚上悄悄的撒向了
人間,所以,小孩子們在5、5的早上,總是爭著去外面洗澡,覺得用玉兔撒了葯的水
來洗澡是件神聖的事情,而沒有去外面洗澡的,只有用放在屋外面的水來洗一下臉
了!當然,去外面洗澡的孩子,要身體好才行,以免感冒,因為在記憶里,5、5那天的
早上,還是很冷的,也聽在外面洗了澡的哥哥回來說,洗完,好冷.所以,我和弟弟只
有在家用艾葉泡過的水洗臉,那樣的水,泡了一夜艾葉後,顏色會變的綠綠的,還伴
著一股艾葉特有的香味!用這樣的水洗完了臉,心裡總是有種安全感,在想:在這
一年裡,我又是健康的了!
其次,在5、5日的早上,各家要吃煮雞蛋和剛刨下來的新鮮的蒜!雞蛋和蒜在
鍋里煮時,水裡面也要放上艾葉!經過放了艾葉的水一煮,雞蛋和蒜都會變成另外
一種顏色,煞是好看!更是有一股艾葉特有的味道!艾葉同時也是一味中葯,具體治
什麼病,偶就不知道了!在吃早飯時,這些雞蛋、蒜和粽子,都要擺上飯桌了,同時
在飯桌上,還要擺一樣,那就是酒壺,而酒壺裡面的酒,和以往喝的酒要有一點不同
了.有什麼不同呢?那就是在酒裡面,加了一味雄黃!酒也被泡成了雄黃的顏色,喝
了這樣的雄黃酒,也是為了避邪!有小孩子的人家,還要把喝盛的雄黃酒,擦在小孩
子的耳朵上面,所以,吃過飯出去玩耍時,可以看到到處都是耳朵被抹了雄黃的小
孩子,這不能不說也是一種特色吧!如果細看的話,還會發現這些小孩子的身上,都
會戴了一個香囊,手、腳、脖子、手指頭都會纏了五色線的,這樣的香囊裡面裝的
香料同樣也是艾葉.五色線,顧名思義,就是用五種顏色的綉花線拈成的,這樣的說
法是為了避免蛇蟲來咬,因為蛇的顏色就象五色線.戴幾天後,把它取下來扔掉,就
會變成了蛇,如果戴了幾天還不扔掉,會變成了蛇來咬人的!
在端午節這天早上,各家還要把艾葉插在門的兩天,有點象清明節時插柳枝一
樣,這樣的說法也是為了驅病避邪.走在村子裡,裊繞的炊煙中,伴著縷縷的艾葉的
清香,和著露珠的清新氣息,給這樣一個早晨增添了濃濃的特有的節日氣氛.
許多年過去了,每當這天,總是能隔著時空聞到記憶里遠遠的家鄉,在這天早
晨漂來的濃濃的艾香!也總是在這天的早上,想起那盆綠綠的艾葉水小心翼翼的神
聖的輕拂在臉上的絲絲涼意,也總是在這天早上,想起那胸前佩戴著的秀美的各種
各樣的香囊!也總是在這天早上,想起耳朵上引以驕傲的紅紅的雄黃酒香,也總是
在這天早上,想起吃著飄有艾香的雞蛋直到把肚皮撐的鼓鼓的還要在兜里揣一個
去上學!也總是在這一天,想起媽媽編的美麗的五色線與小朋友們比誰的漂亮時彼
此羨慕的眼光!也總是在這一天,深深的,想起我的家門,想起我的父母!想起在家
的幸福時光!
今天正值端午節,祝所有的好朋友們節日快樂!祝家鄉的父母家人節日快樂!
祝同我一樣遠在他鄉的哥嫂節日快樂!
5.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公冶長第五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原文】
子貢問日:「孔文子①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學, 不恥下問③,是以謂之『文』也。」
【注釋】
①孔文子:衛國大夫,姓孔,名圉,謚號「文」。②敏:勤勉。 ③下問:向下請教。
【譯文】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被謚為『文』呢?」孔子回答說: 「他勤奮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所以被溢為『文』。」
【讀解】
古代君主、大臣、貴族死後都要依據他生平事跡給一個稱號, 這就叫「謚」,所給稱號也就叫謚號。關於「文」的說號,《逸周 書·謚法解》列了經緯天地、道德博厚、學勤好問、慈惠愛民等 等多種品德,也就是說,凡是有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謚為 「文」。那麼,孔文子到底是因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謚為「文」的 呢?子貢由此而發出了疑問,孔子於是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 問。「其實也就是說法所說的「學勤好問」。
可見,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據的,不是想當然的發揮。
回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八個字上來看,對一般人來說, 敏而好學似乎還比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恥下問就非常之難 了。因為,敏而好學不外乎是聰明而勤奮罷了,這方面的典型,有 「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甚至「頭懸梁,錐刺股」等等。而不 恥下問則是要向不如我們自己的人請教,這不僅僅是個好不好學 的問題,而且還牽涉到自尊心、虛榮心的問題在內。
人們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議。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 力弱,自己孤陋寡聞,求教於位尊者、能力強者、見多識廣者,那 似乎沒有什麼,不以為恥.一旦反過來,以位尊求教於位卑,以 能力強求教於能力弱,以博求教於寡,便立即感到臉上不光彩,恥 於開口了。 如果你是教師,如果你是在上為官者,試試看:向你的學生 討教,向你的屬下村教,不要礙口飾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請 教的話題用查問的口氣來說。
那才叫難。
所以,盡管「不恥下問」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但要真 正實行起來,還真有一點考人呢。
6. 論文中(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麼稱他為『文』呢?」孔子說:「聰敏而又愛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看作羞恥,因此謚號稱他為『文』。」
7. 依悅網舉辦的鄭州日本插花藝術鑒賞活動,坂田文子老師在日本屬於什麼流派的
屬 於 池 坊 流 插 花 — — 以 「 立 花 」 為 主 , 傳 統 , 講 究 線 條 美 。 池 坊 流 是 日 本 最 為 古 老 的 插 花 流 派 , 已 有 五 百 多 年 歷 史 , 它 恪 守 日 本 插 花 藝 術 傳 統 , 以 「 立 花 」 ( 「 立 華 」 ) 為 主 , 枝 條 數 目 取 奇 不 取 偶 , 一 般 以 九 條 枝 條 最 為 常 見 , 這 九 條 枝 條 各 安 排 在 上 、 中 、 下 段 , 形 成 特 異 的 格 調 , 插 時 各 枝 有 一 定 的 順 序 和 位 置 , 不 能 前 後 倒 置 , 總 體 成 垂 直 並 稍 成 圓 柱 型 。 它 的 插 花 構 圖 著 眼 點 在 於 線 條 的 構 成 , 講 究 線 條 美 。 池 坊 流 昔 日 只 作 為 一 種 供 花 的 式 樣 , 現 今 已 成 為 插 花 藝 術 的 一 個 大 流 派 , 並 在 形 式 上 有 了 不 少 的 改 進 。 至 於 坂 田 文 子 這 個 人 , 不 太 清 楚 。
8. 老子的師傅是誰
老子的師傅是商容和商容師兄周太學博士。
1、商容
老子從小都很聰明,特別愛思考。老子父親望子成龍,請了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知識。商老先生老子教授三年,因老子太聰明,沒有教授的內容了,推薦到其師兄處學習。
2、商容師兄周太學博士
老子在商容老師的推薦下,到達了周國,拜見博士,進入太學學習天文、地理、人倫和《詩》《書》、《易》、《歷》、《禮》、《樂》等書籍,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官。
(8)文子老師擴展閱讀:
老子的世界影響: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其影響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
歐洲從十九世紀初就開始了對《道德經》的研究,到二十世紀的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譽有東方三大聖人之首,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
9. 范蠡真的是老子的學生嗎
中國道家的創始人老子與越國大夫范蠡是師生關系。
首先,從年代上講,世所公認,老子長於孔子約二十歲,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老子約生於公元前571年。范蠡助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了吳國,這是公元前473年的事。這年,老子九十八歲。范蠡約三十歲從越王,二十三年報越,因此這年范蠡約五十三歲,老子長范蠡約四十五歲。所以,他們都是春秋末年同時代的人。老子長壽,古者上壽一百二十歲,老子應有這個壽數,司馬遷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歲。據我看老子至少應是上壽之人。范蠡從越國「功成身退」,十九年三致千金,最後卒於陶,去世年紀約七十四歲,可以說,老子在范蠡去世後,還健在。
其次,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史記·越世家》、《史記·貨殖列傳》、《國語·越語下》、《吳越春秋》、《越絕書》等史料對范蠡思想的了解、比較,特別是近年出土的《黃帝四經》中的語言,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范蠡,他的言語、行為,無不繼承、運用和發展了了老子的思想。如老子說:「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31章)范蠡剛出道,即諫越王說:「臣聞兵者凶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凶器,試身於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史記·越世家》)等等。特別是老子的「功成身退,天之道也!」(9章)「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34章)「聖人為而不有,功成而弗居也。」(77章)等論述,可以說,范蠡是老子的這一思想的最好的實踐者。從思想線索上看,范蠡非常完美地繼承和實踐了老子的思想。在古代,思想的傳播是需要時間差的。而對於同時代,年歲僅差老子四十多歲的范蠡來講,除了他曾親自師從過老子以外,是很難解釋的。
第三,古籍有明確的記載,「文子,老子弟子」,在漢及漢以前的文獻中都是明確確認的。如王充的《論衡·自然》篇:「以孔子為君,顏淵為臣,尚不能遣告,況以老子為君,文子為臣乎?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然而范蠡的老師恰恰又是文子。《史記集解》徐廣曰:「計然者,范蠡之師也,名研。」裴駰案:《范子》曰:「計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嘗南遊於越,范蠡師事之。」這是個連環師生關系:老子――文子――范蠡。但是,我們仔細地研究這段歷史,可以知道,他們不是一線單傳。在那個時代,當然也不可能一線單傳。文子和范蠡同時師從老子是極其可能的:老子在公元前516年周朝的王子朝之亂時,正當56歲,退休返鄉,這時范蠡十一二歲,文子與孔子年歲相當,為36歲左右。因此,從年歲上講,這三人在老子退休後於老子故里相會,成了師生。范蠡是文子的學生,但同時又是老子的親傳弟子。是極其可能的。孔子的七十二位高足弟子中,少孔子40歲以上有名姓可查的有十多人,父子同時師從孔子的有顏回、曾參父子。那麼,文子與范蠡師生同時師從老子,也是不奇怪的。
第四,老子故里在安徽渦陽,而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地恰恰也在安徽渦陽。這是使我想到老子與范蠡是師生關系的最重要的提示。
范蠡晚年稱陶朱公,在陶地經營,最終卒於陶,當葬於陶,這應無疑義。但是,史載陶朱公冢有三四處之多,最有爭議的是今之山東省定陶和山東肥城陶山。史家稱定陶的多,今人稱陶山的多。但據我考證,安徽省渦陽的范蠡冢才是真正的陶朱公墓。司馬遷所說的的陶,「據天下之中」,應該是個水、陸皆能四通諸侯各國的地方。對於今安徽渦陽來說,歷史上的東、西、北方,都是古代中原地區,南方正是剛剛壯大起來的吳、楚、越地。它固有的陸路交通和美麗而寬闊的渦水,都符「據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渦水西北通黃河,東南通淮河達長江。這渦水直到三國時代,還是曹操操練水軍的地方。陶若在山東陶山,實在算不上「天下之中」。而只能說是「齊國腹中」了。陶朱公離開齊國到陶,他搞的是「國際貿易」,那當然陶必不在齊國,而陶山實在是齊國的腹地了。
憑什麼說安徽渦陽的范蠡墓所在地是當時的陶呢?
當地人世代相傳,說范蠡墳是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土丘為人工壘起,佔地很廣,土丘甚高。今天,當地地名為范蠡村,渦河的一條支流叫西河,沿墓而過,集鎮叫西陽集,古時叫西陶。指西施與陶朱公合葬於此。
明清史料上也有種種記載,《中國名勝詞典》上也確認是范蠡冢。但使我確認不疑的卻是兩本書:《戰國策》和《戰國縱橫家書》。
戰國中晚期,秦國有一位有名人物,秦昭襄王時期的相國,封穰侯的魏冉,他在公元前291年被秦國封穰侯後,又益封於陶。至公元前265年,穰侯出關就封邑,並在陶去世。這個陶,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對陶朱公的陶與秦穰侯的陶用同一個「陶」字為地名,當是指同一個地方。且魏冉離陶朱公范蠡的年代不遠。司馬遷《史記》中寫「定陶」時從不省掉「定」字。所以,史家認「定陶」為「陶」是不確的。《戰國策》中多處提到一個地名叫「陰」,這個戰國時的「陰」就是後來的「定陶」,這個「陰」在齊、魏、趙間動盪不定,戰國末年也不曾被秦國佔有過。所以定陶在戰國時稱「陰」不稱「陶」。
《戰國縱橫家書》(1973年出土)中有《見田兵於梁南章》明明白白地說,秦國在東侵的過程中越不過梁國的防線,而陰(定陶)卻在防線的後面。這一章說的是秦統一中國前的梁國的防線,當是魏(梁)亡前不久。所以說,終魏冉之一生,並未封到山東定陶去過,《史記》說他將平時的聚斂送到「陶」去,去相位後,出關就封邑,並死於陶。如果是定陶,必無可能,秦國的勢力當時還不能到達定陶,更不用說齊之腹地陶山了。
那麼,又怎麼可以確認「陶」是安徽省渦陽的西陽集鎮呢?
《戰國策·秦三》中有一段秦「客卿造」對穣侯說的話。客卿造對穣侯魏冉說,秦國封你「陶」地,你必須攻打齊國,「陶」可以存在;而攻齊不成「陶」地也就不能存在了。燕國曾經下齊七十餘城,你可以利用燕國攻齊,可派人去對燕國相國說,攻齊國,你若能滅亡齊國,就可以「封君於河南,達途於中國,南與陶為鄰,世世無患。」這段話點明了陶的地理位置,封燕相國於河南,南與陶為鄰。這河南之南,必為淮北之地了。河南之南,「南與陶為鄰」,這地方正當今之范蠡墓所在地的歷史地理范圍。所以這個「陶」,我認定它正是今之安徽省渦陽縣西陽集。因此也認定今渦陽縣的范蠡墓是真正的范蠡墓。
《越絕書》在交待范蠡的結局時說他「老身西陶」,也是一個佐證。
在我的《老子與范蠡》一書中,對「陶」有詳細的考證。
現簡介於此。
我們認定了老子故里在渦陽,范蠡與西施的合葬墓也在渦陽,那麼,同時代的老子與范蠡在同一地相處不是順理成章的么?老子與范蠡的師生關系不是很明確的么?從時間排比上看,老子退休以後,文子與范蠡在老子故里從師約有二十年之久,范蠡學成之後才去越國任相國;二十多年滅吳以後范蠡先到齊國,二三年後即赴陶與老子再次相會。這我考定約於公元前471年正當老子百歲之時。我相信這三代人又有十多年的相處。
老子故里在渦陽,我相信是在范蠡、西施同沉於渦水後,老子才西出關重遊周都的。時當公元前453年,老子119歲,范蠡74歲,西施49歲。(詳見《老子范蠡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