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老師
Ⅰ 豐子愷是誰
豐子愷,(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緒二十四年生,原名豐潤,又名仁、仍,號子覬,後改為子愷,筆名TK。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中國浙江桐鄉石門鎮人。中國現代漫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和音樂教育家、翻譯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被國際友人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 。豐子愷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很大,深受人們的喜愛。
Ⅱ 豐子愷的老師是誰
1914年的春天,豐子愷是以第一名的成績在縣立第三高等小學畢業了,他跑杭州去了,在杭州考上了浙江省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要說這所學校有名,是當時江南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在這兒豐子愷就結識了對他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兩位老師,一位就是李叔同,一位就是夏丏尊。李叔同是豐子愷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導師,因為他不僅教大音樂、繪畫,還教他做人。在李叔同那兒豐子愷就學會了寫生畫法,為之深深地著迷,打定主意要專心學畫,把一生都奉獻給藝術。不僅如此,豐子愷在李叔同身上學的很多特可貴的精神,李叔同是個非常認真的人,豐子愷做任何事也是一絲不苟,李叔同注重人格培養,認為要做一個文藝家,必須得先做一個好人,那豐子愷一生都是個文質彬彬的君子,而且他也認為大藝術家必是大人格者。李叔同皈依佛教,慈悲為懷,豐子愷也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他在畫中不僅是對人,就連對小貓小狗,小鳥,甚至是柳枝梅花都充滿了溫柔的情意。在中年以後,豐子愷也皈依佛教,不過他沒有真實出家,但是取的一個法名叫嬰行,並且從此吃素了。雖然豐子愷成名之後表示如果沒有遇上李叔同就不會走上繪畫的道路,但是李叔同對他的影響卻不是被動的。因為他和豐子愷的旗幟以及稟賦都有非常大的關系。
Ⅲ 豐子愷\教師之夢、拉黃包車賞析
教師之夢
教師恨不得把各門知識製成針劑,給學生一針針地注射到體內。如果能這樣,多爽脆!
拉黃包車
兩人一哭一笑,構成了有趣的畫面!一個咎由自取。一個頑皮透項。
Ⅳ 「國漫之祖」豐子愷,為何被譽為「孩子的啟蒙老師」
豐子愷是我國現代藝術史上一位極其可愛的生命創造者,他既是畫家又是散文家,你可能認為他的繪畫和散文都很平庸,但你常常拿起他的散文,走進他的自然世界。如果說餘光中的散文受到崇拜,那麼豐子愷的散文是迷人的。
比起總統的演講,我更為教育使命的嚴肅性以及對我疏忽大意的懲罰和告誡所感動。古人為了引起周朗的注意,故意彈古箏的弦。當時我不敢看到李先生的注意。我總是事先練得很好,然後把琴還給他。
Ⅳ 豐子愷的資料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曾用名豐潤、豐仁、嬰行,號子愷,字仁。漢族,浙江崇德(今桐鄉)人。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他的文章風格雍容恬靜,漫畫多以兒童作為題材,幽默風趣,反映社會現象。他的兒子豐華瞻為父親作傳《豐子愷小傳》。豐子愷給孩子們寫了一封信《給我的孩子們》,書籍《我的苦學經驗》深受讀者喜歡。
豐子愷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藝術概論》《音樂入門》《西洋名畫巡禮》《豐子愷文集》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達一百八十多部。 十年動亂期間,遭受迫害,積郁成病,於1975年不治而逝,享年七十八歲。 豐子愷自幼愛好美術,1914年入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從李叔同學習繪畫和音樂。另一位對他有較大影響的老師則是夏丏尊,他稱李叔同為「爸爸」,夏丏尊為「媽媽」,這兩位老師尤其是李叔同,對他的一生影響甚大。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曾寫作文《懷念李叔同先生》以紀念恩師。1917年與同學組織桐蔭畫會。1919年師范學校畢業後,與同學數人在上海創辦上海專科師范學校,並任圖畫教師。1921年東渡日本短期考察,學習繪畫、音樂和外語。1922年回國到浙江上虞春輝中學教授圖畫和音樂,與朱自清、朱光潛等人結為好友。回國後從事美術、音樂教學,曾任上海開明書店編輯、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美術教授。同時進行繪畫、文學創作和文學、藝術方面的編譯工作。1924年,與友人創辦立達學園。抗戰期間,輾轉於西南各地,在一些大專院校執教。文藝刊物《我們的七月》4月號首次發表了他的畫作《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豐子愷 兒童漫畫(20張) 上陸續發表,並冠以「漫畫」的題頭。自此中國才開始有「漫畫」這一名稱。1925年成立立達學會,參加者有茅盾、陳望道、葉聖陶、鄭振鐸、胡愈之等人。1926年,任教職於上海藝術大學。1929年被開明書店聘為編輯。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由開明書店出版。七七事變後,率全家逃難。1937年編成《漫畫日本侵華史》出版。1939年任浙江大學講師、副教授。1942年任重慶國立藝專教授兼教務主任。1943年起結束教學生涯,專門從事繪畫和寫作。陸續譯著出版《音樂的常識》《音樂入門》《近世十大音樂家》《孩子們的音樂》等面向中小學生和普通音樂愛好者的通俗讀物,為現代音樂知識的普及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1946年返上海。出版畫冊《子愷漫畫選》。1952年後歷任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等。供繪畫、書法,亦擅散文創作及文學翻譯。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受人敬仰的漫畫家,散文家。他的繪畫,文章在幾十年滄桑風雨中保持一貫的風格:雍容恬靜,其漫畫更是膾炙人口。豐先生作品流傳極廣,失散也很多,就是結集出版的五十餘種畫冊也大多絕跡於市場,給讀者帶來極大遺憾。在豐子愷先生的作品中,漫畫恐怕是最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個意境,比如《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幾個茶杯,一卷簾櫳,便是十分心情。豐先生的許多漫畫,都是以兒童作為題材的,例如《阿寶赤膊》,《你給我削瓜,我給你打扇》和《會議》。讀豐先生的兒童漫畫,讓我們這些所謂的成人都覺得慚愧。什麼時候,我們這個世界,能少一些欺詐,少一些執著,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豐子愷的散文,在我國新文學史上也有較大的影響。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隨筆二十篇》《甘美的回憶》《藝術趣味》《率真集》《護生畫集》(共6部)等。《白鵝》被編入長春版小學五年級課文。這些作品除一部分藝術評論以外,大都是敘述他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和日常接觸的人事。
1898年11月9日,豐子愷出生在浙江省崇德縣。由於是同輩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時候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後來跟隨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 1914年,豐子愷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這所學校里,豐子愷結識了對他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兩位老師——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僅給予他音樂和美術上的啟蒙,也在為人處世上為他作了榜樣;而後者所提倡使用生動活潑的白話文、如實地表現自己真實的感受的主張,則始終被他奉為圭皋,成為他以後散文創作中的最可親可愛的特點。在這兩位與他情誼深厚的老師那裡,豐子愷找到了伴隨他一生的三樣東西--文學、繪畫和音樂。 1918年,李叔同出家為僧,豐子愷自此與佛教結緣。 1919年學校畢業,組織發起"中華美育會"。創《美育》雜志。創辦了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圖畫、音樂、手工藝各科的藝術師范學校--上海專科師范學校。 1926年,豐子愷參與發起和創辦開明書店。 1927年11月,從弘一法師皈依佛門,法名嬰行。 1933年,故鄉新居"緣緣堂"落成,自此專心譯著。 1975年9月15日逝世。
主要作品
著有:《緣緣堂隨筆》、《豐子愷書法》、《豐子愷兒童漫畫選》《護生畫集》等。
著作書目
[1]《子愷漫畫》1926,開明。 《子愷畫集》1927,開明。 《西洋美術史》1928,開明。 《緣緣堂隨筆》(散文集)1931,開明;增訂本,1957,人文。 《子愷小品集》1933,上海開華書局。 《隨筆二十篇》1934,天馬。 《藝術趣味》(散文集)1934,開明。 《繪畫與文學》(論文集)1934,開明。 《近代藝術綱要》(論文)1934,中華。 《車廂社會》(散文集)1935,良友。 春到草廬
《藝術叢話》(論文集)1935,良友。 《豐子愷創作選》(散文集)1936,上海仿古書店。 《藝術漫談》1936,上海人間書屋。 《緣緣堂再筆》(散文集)1937,開明。 《漫畫阿Q正傳》1939,開明。 《子愷近作散文集》1941,成都普益圖書館。 《藝術修養基礎》(論文集)1941,桂林文化供應社。 《畫中有詩》(詩配畫)1943,桂林文光書店。 《教師日記》(日記體散文集)1944,重慶崇德書店。 《藝術與人生》(論文集)1944.1,桂林民友書店。 《古詩新畫》(子愷漫畫全集之一)1945,開明。 《兒童相》(子愷漫畫全集之二)l945,開明。 《學生相》(子愷漫畫全集之三)1945,開明。 慶祝國慶
《民間相》(子愷漫畫全集之四)1945,開明。 《都市相》(子愷漫畫全集之五)1945,開明。 《戰時相》(子愷漫畫全集之六)1945,開明。 《率真集》(散文集)1946,上海萬葉書店。 《小鈔票歷險記》(童話)1947,上海萬葉書店。 《子愷漫畫選》1955.11,人民美術出版社。 《子愷漫畫全集》1962.11,香港嶺南出版社。 《緣緣堂集外遺文》明川編,1979,香港問學社。 《豐子愷散文選集》1982,上海文藝。 《緣緣堂隨筆集》1983,浙江文藝。 《豐子愷兒童漫畫選》(全10冊)2010.9,海豚出版社。 《手指》(人教版語文書六年級下冊)
Ⅵ 豐子愷簡介
豐子愷(Zikai·Feng,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緒二十四年生,散文家、畫家、文學家、美術家與音樂教育家,原名潤,又名仁、仍,小名慈玉,號子覬,後改為子愷,筆名T·K,又被稱為「圓通大師」、「 有德行的人」。
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及散文而著名。
1898年11月9日(清德宗光緒24年9月26日)豐子愷在浙江省石門縣石門灣(今桐鄉市)出生。
1919年,豐子愷自浙江第一師范畢業,出國深造學習美術是他的理想。於是他賣祖產,並向姐夫借了四百元錢,並到東京展開他的留學生涯。他在東京做短期進修。4個月後,他拉完了三冊提琴練習本和幾個輕歌劇曲子。美術方面,豐子愷專攻炭筆畫。
1925年,《文學周報》開始連續刊載豐子愷的畫作,鄭振鐸給這些畫定了「子愷漫畫」的標題。
1930年,母親去世後,豐子愷住到了嘉興。1932年秋天,豐子愷用版稅和開明書店的分紅,得以在家鄉石門灣建造真正的緣緣堂。後往返於石門灣和杭州之間。
1937年抗戰爆發,從江西一路逃到桂林,後居重慶,至1946年9月15日才返回上海,輾轉多地,先暫居杭州西湖招賢寺。
1947年3月11日遷入杭州靜江路(今北山路)85號小平房,稱「湖畔小屋」。1948年9月27日訪問台灣,11月23日在廈門住四個月,畫《護生畫集》。1949年4月底回到上海,同年在香港舉辦畫展。
1954年,首屈一指的上海市中國日語學院成立,他擔任首任院長和唯一一位教師。
1960年,上海市中國畫院成立,他擔任首任院長。1961年到1965年,他翻譯日本古典名著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幼女豐一吟協助。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他蒙受屈辱;背著莫須有的罪名,遭批鬥、迫害,摧折他的身心。
1975年8月,癌症病發(9月診斷為右葉尖肺癌);並得知胞姐逝世噩耗令病情惡化,同年9月15日12時8分在上海華山醫院急診觀察室逝世,享年76歲。直到1978年6月5日才平反,書面通知送交長子豐華瞻。
(6)豐子愷老師擴展閱讀:
豐子愷家裡開染坊之故,豐子愷從小就對線條和色彩敏感,《千家詩》里的黑白人物,都被他塗成了彩色。豐子愷的藝術才華,盡情顯露。
豐子愷以第三名的好成績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求學師范名校,得力名師指導,正因為導師李叔同的鼓勵:「你是我見過畫的最好、進步最快的學生」。豐子愷從此走向專業繪畫之路。「打定主意,專心學畫,把一生奉獻給藝術,永不變志」。
從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校畢業後,豐子愷創辦了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藝術學校——上海專科師范學校,組建了「五四」時期最有影響的藝術教育社團之——中華美育會。
豐子愷在讀師范時期,有兩位恩師。一位是藝術家李叔同,一位是教育家夏丏尊。在預科班二年級時,上李叔同教授畫石膏像課,豐子愷沉迷其中,畫藝進步很快。在李叔同的指點與鼓勵下,豐子愷一方面努力寫生,一方面觀摩西洋名畫,並學習繪畫理論。
也向李叔同學習音樂,苦練鋼琴。夏丏尊當時在浙江第一師範本任舍監一職,後改任為國文老師。夏丏尊以教授新文藝寫作聞名,對學生教導甚嚴,寫作文時要求「不準講空話,要老實寫」。
青年豐子愷的抱負,不僅僅只做一個教員,他想繼續深造。1921年春,23歲的豐子愷,在家境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向親朋好友借了2000元經費,赴日本留學。
在日本期間,豐子愷的日語是向兩位曾留日的老師──李叔同、夏丏尊學習的。他在東京做短期進修。4個月後,他拉完了三冊提琴練習本和幾個輕歌劇曲子。美術方面,豐子愷專攻炭筆畫。
學油畫出身的豐子愷,面對國外大師們的作品,意識到自己的差距,產生了深深的挫敗感。他開始懷疑:在油畫這條路上,到底能夠走多遠。苦悶的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遭遇到了一位日本畫家。
但某日,他在舊書攤上看到《夢二畫集·春之卷》。竹久夢二是日本一位自學成功的畫家,專攻簡筆漫畫,在當時可謂自成一家。竹久夢二的畫構圖技巧來自西方,但畫趣卻是東洋味。豐子愷認為,這些畫作簡直就是「無聲的詩」。從竹久夢二的作品中,豐子愷找到了日後美術的途徑。
回國後在浙江上虞春暉中學執教的豐子愷,仿效日本畫家竹久夢二,結合文人情趣、佛家理念,描繪出世相百態,也將古詩句意,化成畫境。
被人忽視的日常生活,在他筆下意趣盎然。發表的第一幅畫作《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讓讀者眼睛一亮。豐子愷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開始了六十餘年的繪畫生涯。前後出版了《護生畫集》共六冊,多年來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豐子愷
Ⅶ 豐子愷的簡介及所有作品
豐子愷,光緒二十四年生,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石門鎮人。原名豐潤,又名仁、仍,字子覬,後改為子愷,筆名TK,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豐子愷是中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書法家和翻譯家。於1975年9月15日逝世,享年77歲。
豐子愷的散文,在中國新文學史上也有較大的影響。作品有《緣緣堂隨筆》《辭緣緣堂》《緣緣堂再筆》《告緣緣堂在天之靈》《隨筆二十篇》《甘美的回憶》《藝術趣味》《率真集》《護生畫集》(共9部)等。
《白鵝》被編入初中一年級、四年級課文、《竹影》被編入初中一年級課文,《手指》被編為初中、小學六年級課程。散文集《活著本來單純》、《無用之美》豐子愷聊繪畫,這些作品除一部分藝術評論以外,大都是敘述他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和日常接觸的人事。
(7)豐子愷老師擴展閱讀:
豐子愷出生時,他的母親已生了六個女兒,他是家裡第一個兒子。因為父親也只有一個妹妹,他便是豐家煙火得繼的希望,備受珍惜。父親為他取乳名為「慈玉」,他確實是家人眼中的寶玉,祖母溺愛他,父母、姑姑疼愛他,姐姐們憐愛他,連家裡染坊中的伙計們也喜歡他。
豐子愷自小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後來跟隨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
豐子愷一生中有個最著名的老師——弘一法師。弘一法師幾乎是豐子愷精神上的父親。但很多人不知道,豐子愷的第一任老師,是自己的生父。
豐子愷出生在浙江石門灣一個殷實家庭,祖上幾代都開染坊。豐子愷父親豐璜在三次鎩羽而歸之後高中舉人,他也是石門灣多年來第一個舉人。然而三年後,科舉制度廢除了,豐璜不得不辦私塾謀生,他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兒子豐子愷成了他的首個學生。
Ⅷ 豐子愷的簡介
豐子愷(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緒二十四年生,中國浙江桐鄉石門鎮人。原名豐潤,又名仁、仍,號子覬,後改為子愷,筆名TK(主要原因是豐子愷的威氏拼音法名字為FONG, TSE KA)。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
人物生平
豐子愷原名豐潤,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他的母親將他生下來後,由於父母親十分喜愛他,取小名「慈玉」。他在家鄉念小學時,有一次,鄉下要搞什麼選舉。小學老師說,鄉下人文化低,筆畫多的字不好寫,為日後考慮,名字應盡量用筆畫少的字,因此,「潤」字改為「仁』,字,老師說,浙江讀音「仁」與「潤」差不多,「仁」在意義上與「慈玉」的「慈」接近,因此,他的名字就叫「豐仁」了。他就以這個名字進入杭州浙江第一師范學校。
在第一師范時,他因善於寫文章,國文常得第一名,很受國文老師單不庵的器重。單不庵覺得在「豐仁」這個單名之外應該有一個雙名,而「慈玉」是小名,應另取一個名字。因此單不庵就給他取了「子顓」。後改為「子愷」(「愷」與「顓」同,均為安樂意)。從此,他就取名叫「豐子愷」了。後來寫文、作畫均用此名。
豐子愷在早期作畫時,曾用TK署名。那是「子愷」二字的英文拼寫縮寫。當時的子讀作」TSU「。
豐子愷自幼愛好美術,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從李叔同學習繪畫和音樂。另一位對他有較大影響的老師則是夏丏尊,他稱李叔同對他的教育方式為「爸爸般的教育」,而夏丏尊老師的則為「媽媽般的教育」,這兩位老師,尤其是李叔同,對他的一生影響甚大。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豐子愷曾作文《懷念李叔同先生》以紀念恩師。1917年與同學組織桐蔭畫會。1919年師范學校畢業後,與同學數人在上海創辦上海專科師范學校,並任圖畫教師。1921年東渡日本短期考察,學習繪畫、音樂和外語。1922年回國到浙江上虞春暉中學教授圖畫和音樂,與朱自清、朱光潛等人結為好友。回國後從事美術、音樂教學,曾任上海開明書店編輯、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美術教授。同時進行繪畫、文學創作和文學、藝術方面的編譯工作。1924年,與友人創辦立達學院。抗戰期間,輾轉於西南各地,在一些大專院校執教。文藝刊物《我們的七月》4月號首次發表了他的畫作《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1925年成立立達學會,參加者有茅盾、陳望道、葉聖陶、鄭振鐸、胡愈之等人。1926年,任教職於上海藝術大學。1929年被開明書店聘為編輯。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由開明書店出版。七七事變後,率全家逃難。1937年編成《漫畫日本侵華史》出版。
1939年任浙江大學講師、副教授。1942年任重慶國立藝專教授兼教務主任。1943年結束教學生涯,專門從事繪畫和寫作。陸續譯著出版《音樂的常識》《音樂入門》《近世十大音樂家》《孩子們的音樂》等面向中小學生和普通音樂愛好者的通俗讀物,為現代音樂知識的普及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1946年返上海。出版畫冊《子愷漫畫選》。1952年後歷任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等。工繪畫、書法,亦擅散文創作及文學翻譯。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受人敬仰的漫畫家,散文家。他的繪畫,文章在幾十年滄桑風雨中保持一貫的風格:雍容恬靜,其漫畫更是膾炙人口。豐先生作品流傳極廣,失散也很多,就是結集出版的五十餘種畫冊也大多絕跡於市場,給讀者帶來極大遺憾。在豐子愷先生的作品中,漫畫恐怕是最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個意境,比如《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幾個茶杯,一卷簾籠,便是十分心情。豐先生的許多漫畫,都是以兒童作為題材的,例如《阿寶赤膊》,《你給我削瓜,我給你打扇》和《會議》,《我的兒子》。讀豐先生的兒童漫畫,讓我們這些所謂的成人都覺得慚愧。什麼時候,我們這個世界,能少一些欺詐,多一些執著,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藝術概論》《音樂入門》《西洋名畫巡禮》《豐子愷文集》《豐子愷散文集》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達一百八十多部。
豐子愷的散文,在中國新文學史上也有較大的影響。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辭緣緣堂》、《緣緣堂再筆》《告緣緣堂在天之靈》、《隨筆二十篇》、《甘美的回憶》、《藝術趣味》、《率真集》、《護生畫集》(共9部)等。《白鵝》被編入初中一年級、四年級課文、《竹影》被編入初中一年級課文,《手指》被編為初中、小學六年級課程。這些作品除一部分藝術評論以外,大都是敘述他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和日常接觸的人事。
1898年11月9日,豐子愷出生在浙江省崇德縣。由於是同輩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時候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真的畫風。
1914年,豐子愷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這所學校里,豐子愷結識了對他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兩位老師——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僅給予他音樂和美術上的啟蒙,也在為人處世上為他作了榜樣;而後者所提倡使用生動活潑的白話文、如實
豐子愷
地表現自己真實的感受的主張,則始終被他奉為圭臬,成為他以後散文創作中的最可親可愛的特點。在這兩位與他情誼深厚的老師那裡,豐子愷找到了伴隨他一生的三樣東西--文學、繪畫和音樂。
1918年,李叔同出家為僧,豐子愷自此與佛教結緣。
1919年學校畢業,組織發起"中華美育會"。創《美育》雜志。創辦了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圖畫、音樂、手工藝各科的藝術師范學校--上海專科師范學校。
1926年,豐子愷參與發起和創辦開明書店。
1927年11月,從弘一法師皈依佛門,法名嬰行。
1933年,故鄉新居"緣緣堂"落成,自此專心譯著。
1975年9月15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