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

發布時間: 2020-11-19 05:40:21

❶ 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

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內在素質和外在的素質。內在素質主要是人對世界、環境、人生的看法和意義,包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也就是一個人的對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為人的「心態」。外在素質就是一個人具有的能力、行為、所取得的成就等。

由於角度不同,給素質教育下的定義不盡相同,但不同定義常有著共同特點:
第一,認為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認為素質教育要依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
第三,主張充分開發智慧潛能與個性的全面發展,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
因此,素質教育可以定義為: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開發人的身心潛能,並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就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態的高等動物培養成為具有人的基本素質的真正人的教育。
素質教育中的素質,指的是人在先天基礎上通過後天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相對穩定並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徵及其基本品質結構,通常又稱為素養。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質、智力素質、科學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

❷ 素質教育的內容和實質是什麼

素質教育從實質來說,就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具體內容包括創造性能力的培養、自學能力的培養、社會公德教育、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勞動觀念教育、 終生學習教育等,具體如下:

1、創造性能力的培養。能力的本質是創造性。創造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創造性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文明發展的基礎。創造能力培養特別應貫穿於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始終,從小培養敢於創新的思想和創新思維的能力。

2.、自學能力的培養。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技能的基礎上,不斷獨立獲取新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的保障。

3、社會公德教育,是人類社會都應該遵循的人與人相處的行為准則和規范。每一個人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必須學會遵守社會公德,完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進化和成熟。

4、世界觀教育。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科學的世界觀必須在不斷學習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

5、人生觀教育。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的根本看法。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以天下為已任,從全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出發,不斷發展生產力,為實現全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為最高目標,是科學的人生觀。

6、勞動觀念教育。人要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生存、生活質量,為人類的持續發展而勞動。人必須成為社會生產力、成為勞動力,能創造財富。

7、 終生學習教育。21世紀是科技革命的新世紀,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不可能在學校學好今後走上社會所需的一切知識。隨著社會的發展,每個人都必須在生產實踐中根據需要不斷學習、充實、完善。因此,每個人還必須把培養自己不斷學習、善於學習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8.、審美觀念與能力的培養。在中學教學中加強學科審美教育,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美感,使之形成對各學科的愛好,啟發他們學習的最佳動機,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以此促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而審美能力也是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永久性記憶、提高學習效率的基礎。

(2)素質教育擴展閱讀:

素質教育激勵機制包括四個環節:

1、導向環節

地方政府要把「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總體目標具體化為提高本地區居民素質、提高地區綜合實力、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使這一目標作為一面旗幟,充分發揮其凝聚、感召、整合、激勵等作用。

2、檢測環節,亦即評價環節

根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素質教育目標、准則、制度等,對實施素質教育的機構和人員進行檢測、評價。包括硬評價和軟評價兩種,前者指政府部門按既定的有關條例,對下級政府和學校以及圖書館、博物館、青少年宮等實施素質教育的機構和工作人員情況,進行全面檢查、評價。

3、分配環節

根據評價結果按一定程序將社會資源分配給有關單位和個人。社會資源分配包括物質性的,如增加工資、頒布獎金獎品等,也包括精神性的,如授予榮譽稱號、晉升職務職稱、頒發獎章獎狀等。

4、反饋環節

反饋環節應特別注意兩個問題,分配結果與評價結果是否一致,獲得較少社會資源的那部分單位和個人,如何調整自己的觀念和行為。應當根據需要不斷地對激勵標難、手段和過程進行及時調節,使之更加合理公正,更加健全完善。

❸ 什麼是素質教育

雖然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由來已久,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什麼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指不僅強調受教育者的學習成績,而且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質能力為目標,使其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模式。下面讓我為大家詳細解釋一下什麼是素質教育吧。

相信說到這兒,大家都懂得了什麼是素質教育,但是素質教育不僅僅局限於以上說到的三方面,還包含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身體健康等內容。只有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相互配合,才能將素質教育貫穿中國學生教育活動的全過程,使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光明的未來。

❹ 如何實施素質教育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之間的關系:

1、處理好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關系。

教學過程是教和學兩過程的有機統一。樹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樹立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教師在教學中如何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 「導」上,「導」是開導、引導、疏導,而不是以教師為主 體來行使權力,強迫學生來接受知識,搞滿堂灌填鴨人。教的主導作用只有通 過調動學生「學」的自覺性、積極性才能充分發揮。

2、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

現代教學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終生受益。特別是在知識爆炸的今天,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汲取知 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3、處理好發展智力因素和培養非智力因素的關系。

學生的智力發展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既有直接與認識過程的感覺、知覺、想像、記憶和思維等 智力活動構成的操作系統。又有動機、興趣、意志和 性格等非智力心理品質構成的動力系統。兩者在學習生活中,共同起著促進和協調作用,樹立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並重的觀念。

4、處理好結果與過程的關系。

應著眼於活動的過程,而不是活動的結果。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較為突出, 這對培養學生的能力是十分不利的。

5、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系。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內教師要 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形式,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各 項教學內容,但課堂教學不是唯一的渠道。學生的課外空間很大,要充分利用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帶領他們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組織他們參加課外興趣小 組,收聽專題講座和專題報告,閱讀科普讀物,上網學習以及參加社區服務、旅遊、社會調查等豐富多彩 的課外活動。教師還可根據實際情況給出一些研究的課題讓學生進行探索。

6、處理好全面發展與發揮個性特長的關系。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教學必須堅持全體性和全面性,即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重視每個學生的發 展,同時還要全面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 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習慣,為他們創設成功的 條件。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和發展 學生個性特長相結合,達到在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❺ 什麼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有哪四個方面的重點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因為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並非反義詞 。

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達到讓人正確面臨和處理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目的。

(5)素質教育擴展閱讀:

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移是歷史賦予的重任。而轉移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基礎教育回歸自身、重新定位、尋求自身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徵的過程。

人的素質既有相對穩定性,也有時代性。因而要求學校教育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適當吸納最新科技、文化成果,調整、充實和完善教育目的、內容和方法,以適應現代社會和未來世界多方面的挑戰。

素質教育是一種著眼於發展、著力於打基礎的教育,其根本任務是為每一個學生今後的發展和成長奠定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❻ 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

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達到讓人正確面臨和處理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目的。

拓展資料:

基礎教育是一個接受全面教育的基礎階段,一般含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教育,指對年輕一代施以全面的素質教育,為他們未來做人和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我國基礎教育,一種屬於義務教育,指小學、初中階級的教育;另一種屬於非義務教育,指高中階段的教育,它是基礎教育的最後階級。

基礎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奠基工程,具有鮮明的基礎性、相對穩定性,也具有一定的時代性。素質教育鮮明地體現了基礎教育的基本特徵。

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使基礎教育返璞歸真,重新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基礎教育。長期以來,基礎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嚴重干擾下,已異化為「應試教育」。這種異化使基礎教育的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徵逐步被扭曲,背離了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教育、教學秩序和規范,導致了學生素質的片面發展或畸形發展。

因此,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移是歷史賦予的重任。而轉移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基礎教育回歸自身、重新定位、尋求自身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徵的過程。

❼ 素質教育的素什麼意思

這里的「素」指:人思想行為上的基本組成成分。

素質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在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全面實施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素拼音:sù

釋義:

1、本色,白色:素服。素絲。

2、顏色單純,不艷麗:素凈。素淡。素妝。素雅。素描。

3、潔白的絹:尺素(用綢子寫的信)。

4、本來的,質朴、不加修飾的:素質。素養。素性。素友(真誠淳樸的朋友)。

5、物的基本成分:色素。毒素。維生素。

6、向來:素來。素常。素志。平素。

7、白,不付代價:素餐。

8、非肉類的食品,與「葷」相對:素食。素席。素油。

(7)素質教育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味素[wèi sù]

味精。

2、鹵素[lǔ sù]

指鹵族元素。

3、因素[yīn sù]

構成事物本質的成分。

4、尺素[chǐ sù]

古代通常用長一尺的絹帛書寫文章,故稱這種短箋為尺素。

5、素養[sù yǎng]

平日的修養。

怎麼理解素質教育及其意義。

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孩子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孩子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等的教育。

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教會孩子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

❾ 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達到讓人正確面臨和處理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目的。

基礎教育作為一個接受全面教育的基礎階段,一般含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教育,指對年輕一代施以全面的素質教育,為他們未來做人和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

中國基礎教育作為一種屬於義務教育,指小學、初中階級的教育;另一種屬於非義務教育,指高中階段的教育,它是基礎教育的最後階級。



(9)素質教育擴展閱讀:

身處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學生並不是對自己的學習生活無能為力,憑借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他們仍然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最大程度地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改進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實現「自己的」素質教育。

社會需要作為素質教育運行的動力源。提高人的素質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發展的需要;既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又是個人自我完善的主觀需要;既是個人的需要,又是社會、國家以及整個人類持續發展的需要。

就一個地區而言,提高人的素質,能有效地促進社區居民素質的提高,滿足社區發展各種需求,符合包括學生及其家長在內的所有人的共同的根本利益,這是實施素質教育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

❿ 什麼是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指不僅強調受教育者的學習成績,而且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質能力為目標,使其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模式。

素質教育的著重點:

1、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無論學生的成績有多好,比成績更加重要的是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素質教育的一方面就包含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2、重視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傳統的課堂形式,只注重老師把知識單向灌輸給學生,使學生變成「理論上的巨人,能力上的矮子」,所以素質教育提倡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使理論和實踐結合,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3、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

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促進學生全方位的健康發展,包括心理健康的發展。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無疑是素質教育最有意義的途徑。


(10)素質教育擴展閱讀:

素質教育的主要方面:

1、創造性能力的培養:能力的本質是創造性。創造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創造性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文明發展的基礎。

2、自學能力的培養: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劇增。而在中學階段,只能選取最基礎、最基本的知識教給學生。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技能的基礎上,不斷獨立獲取新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的保障。

3、社會公德教育: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都應該遵循的人與人相處的行為准則和規范。每一個人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必須學會遵守社會公德,完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進化和成熟,從為生存而生存、自私、野蠻的動物本性的禁錮中解放出來。社會公德主要可概括為五個方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素質教育

熱點內容
教師師德個人總結 發布:2025-05-14 05:39:36 瀏覽:667
教師招聘考試模擬題 發布:2025-05-14 05:15:15 瀏覽:455
葯物化學習題 發布:2025-05-14 04:23:45 瀏覽:642
教育培訓章程 發布:2025-05-14 04:13:05 瀏覽:634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庫 發布:2025-05-14 03:21:37 瀏覽:461
小學語文拍手歌 發布:2025-05-14 02:17:21 瀏覽:531
魔獸有哪些 發布:2025-05-14 01:45:05 瀏覽:911
微生物標本採集原則 發布:2025-05-14 01:41:26 瀏覽:769
泰益欣生物科技 發布:2025-05-13 23:45:47 瀏覽:206
好未來語文 發布:2025-05-13 23:30:47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