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地形教學反思
⑴ 世界地形是怎麼形成的
地球剛形成時,表面是沒有水的,後來原始的大洋形成.淹沒低地,成為海洋.高低沒有被淹沒,成為大陸.大陸上比較高的地方就是山地.
這些基本面貌形成以後
主要有兩種力量塑造著地表形態
一:內力作用
是指地球內部能量
它使地殼發生上升或下降,或者平移運動.這個過程就是指所謂的滄海桑田,原來的海洋由於地殼的抬升作用,可以變為陸地,原來的陸地也可以變為海洋
二:外力作用
根本上是指太陽能
向下分為風力作用
流水作用
冰川作用
內力作用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格局
外力作用則把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
外力作用的過程為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
沙漠,平原大部分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⑵ 世界著名地形的介紹
五種基本地形山脈、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山脈: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綿長的山脈,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有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⑶ 世界地形
高原:
羌塘高原 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 阿拉善高原 鄂爾多斯高原 中西伯利亞高原 德干高原 帕米爾高原 伊朗高原 亞美尼亞高原 雲貴高原 安納托利亞高原 衣索比亞高原 東非高原 南非高原 阿傑爾高原 提貝斯提高原 科爾多梵谷原 阿贊德高原 喬斯高原 隆達高原 馬塔貝萊高原 比耶高原 川西高原 勞倫琴低高原 科羅拉多高原 墨西哥高原 蓋亞那高原 巴塔哥尼亞高原 澳大利亞西部高原
平原:
亞歐大陸:西歐平原 波德平原(中歐平原) 東歐平原 東西伯利亞原 北西伯利亞平原 西西伯利亞平原 巴拉巴平原 伊希姆平原 裏海沿岸平原 圖蘭平原 東北平原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華北平原 黃河三角洲 長江中下游平原 長江三角洲 太湖平原 鄱陽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寧夏平原 成都平原 恆河平原 恆河三角洲 印度河平原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湄公河平原 湄公河三角洲 關東平原 珠江三角洲
非洲:尼羅河沖積平原、尼日河沖積平原等
北美洲:密西西比平原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大平原(西部平原) 大洋西岸平原
南美洲:亞馬遜平原 亞馬遜河三角洲 拉普拉塔平原 潘帕斯平原 大查科平原
大洋洲:
南極洲:
澳大利亞:卡奔塔利亞平原 墨累河平原 納勒博平原 Nullarbor Plain
中國主要的平原:松遼平原(范圍最大者)、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
島嶼:斯匹次卑爾根 新不列顛島 新地島(南島)台灣 九州 海南島 蒂汶島 溫哥華島西西里島 撒丁島 哈馬黑拉島(賈洛洛) 四國 佛羅勒斯島 西蘭島 新喀里多尼亞島 格陵蘭島 伊利安島 加里曼丹島 馬達加斯加島 巴芬島 蘇門答臘島 大不列顛島 維多利亞島 本州島 埃爾斯米爾島等
⑷ 世界的地形
世界地形分為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陸地地形分別指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基本類型的地貌特點。海底地形是指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大洋中脊的形態。
⑸ 世界地形(主要山脈,盆地,高原,平原,丘陵)地圖
世界地形地圖如圖
地球的表面大部分是海洋,陸地只佔一少部分。地表的總面積約51000萬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的面積約36000萬平方公里,佔地表總面積的70.8%;陸地面積約14900萬平方公里,佔地表總面積的29.2%。也就是說地球的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地表的陸地被海洋分隔成大小不等的許多塊,通常人們把海洋所包圍的大面積陸地叫做大陸,小塊陸地叫做島嶼。大陸及其附近的島嶼合稱為洲。這樣,地表的陸地共分6塊大陸: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南極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
(5)世界的地形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國際上通行的世界地圖有兩種,一種是以大西洋上的經線為分割線的太平洋格局的世界地圖,也可稱為「太平洋版世界地圖」,它完整表達環太平洋地區的地理關系,將大西洋分割在圖幅兩邊。
另一種是以太平洋上的經線為分割線的大西洋格局的世界地圖,也可稱為「大西洋版世界地圖」,它完整表達環大西洋地區的地理關系,將太平洋分割在圖幅兩邊。
這兩種版本的世界地圖之所以成為世界通行版本,就在於它們遵循了編制世界地圖的兩個重要原則,即不切割或少切割陸地的原則和採用整15°經緯線劃分圖面的原則。
⑹ 地理《美國》的教學反思誰有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及設計思路
《美國》是六年級第一冊世界分國篇中的內容。美國是當今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從面積來說,美國位居世界第四;從人口來說,美國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國,因此教材把美國列為重點介紹也是北美洲中唯一介紹的國家。同時通過學習美國的地形地勢特點可以了解整個北美洲的地形地勢特點。
本教材介紹了美國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居民、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條件的特點及其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美國工農業的特點和美國的主要城市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內容,很全面,所以《美國》一課至少需要二課時(第一課時:自然地理,可以從閱讀分析各種地圖來學習;第二課時:人文地理,不僅需要閱讀地圖、分析地圖的能力,還要有用地理思維去分析地理現象的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以下分析都是針對第二課時)。在此之前,已經學過亞、非、歐洲的九個國家,所以學生對國家地理的學習過程、學習框架和學習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學生對美國多多少少有些了解,新聞中常常聽到,日常生活中也會談論到,較感興趣,所以讓學生課前收集整理相關的知識,便於在課堂上相互交流、討論。
2、 教學目標及依據
1) 知識目標
知道美國的農業構成和經營特點以及主要的農產品;了解美國的主要農業帶;知道美國的主要工業部門和依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工業特點;知道美國工業的地區分布;知道美國的著名城市和風景名勝。
2) 能力目標
初步學會用綜合的觀點,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認識自然條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學會讀圖獲取農業帶、工業區的分布,提高綜合分析和識讀各類圖表的能力;學會讀統計圖了解能源消費的現狀,樹立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
3) 情感目標
從美國現代農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新興工業在世界的優勢地位,使學生懂得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從而樹立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的觀點。
4) 依據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經濟大國,美國的農業和工業都有很有特點,要了解美國的經濟,就必須了解美國的工農業特點,而且必須從各類圖表的識讀來綜合分析,同時使學生懂得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從小熱愛學習、好好學習。
3、 教學重點與難點及依據
1) 教學重點
美國現代化工農業特點;美國農業帶和工業區的分布;人地關系如何更好地協調發展。
2) 教學難點
人地關系如何更好地協調發展
3) 依據
要說明美國是世界上第一經濟大國,就必須從美國的農業和工業入手,掌握美國現代化工農業特點,美國農業帶和工業區的分布,所以這是本課的重點。
在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日益進步的今天,世界各國包括美國都必須清楚地看到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到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必須促進人地關系更加協調地發展的重要性,所以這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 學法分析
學生學會通過互聯網、報刊雜志和書籍收集整理有關美國的資料,掌握這種自主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途徑。並且課堂里讓學生相互交流資料並討論,讓學生體驗到合作學習的快樂。
學生通過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意識到經濟發展與自然條件之間的關系。用所學知識去揭示地理現象,並通過討論分析,做出判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並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學生運用比較的學習方法,對比我國與美國的特點,進一步掌握國家間的地理差異,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並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聯系實際的方法來學習,比如聯系「孫橋農業區」的開發情況,引導學生可以了解我們上海的實際情況,或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
三、 教法分析
學生對美國的情況是有較多的了解的,在講課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些已有的知識儲備,充實講課內容,活躍課堂氣氛。
學習國家地理,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地掌握一個國家的各方面的情況,而應突出重點,抓住這個國家的地理特色,歸納出其主要特徵。本課主要採用啟發學生探究式教學方法,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性作用,抓住重點,設計一些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培養學生樹立全球意識和環保意識。
通過各種地圖和地理統計圖表的閱讀分析,培養學生能運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獲取新的地理知識的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
本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自製課件,利用大量相關的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四、 教學程序
1、 引入新課
第一課時已經分析了美國的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條件的優越性,而農業生產與這些自然因素關系密切,所以由復習提問美國的自然條件,引出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學生通過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意識到經濟發展與自然條件之間的關系。
2、 講授新課
由表格「美國農作物的產量和出口量在世界的地位」,讓學生分析討論美國農業的地位並得出結論: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是美國四大農作物。
提問:除了自然條件優越以外,還有什麼因素為農業發展提供條件?讓學生討論美國高度現代化農業的特色(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高,廣泛應用現代化科學技術進行生產),同時讓學生對比我國農業與美國農業的特點,樹立科教興農的思想,聯繫上海的「孫橋農業區」的開發情況。
看「美國農業帶的分布」圖,請學生說出美國由南往北和由東向西的不同農業帶的名稱,認識到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分工明顯的特點。
由說一說:生活中的美國工業產品,導出美國現代化工業。並由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分析說明美國工業部門齊全,技術先進,生產能力大,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並讓學生再次感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看「美國工業分布」圖,引導學生從資源和交通條件來分析美國工業區工業發展的原因並了解三個工業區的分布。
公路運輸和交通促進了工業發展的速度,美國被稱為「汽車輪子上的國家」,是世界上公路建設最完備的國家,讓學生認識到交通運輸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引導學生分析「世界石油產量」圖和「世界石油消費量」圖,提問: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礦業生產國,但它為什麼每年仍需要進口大量的礦產品?學生可根據各國人均消費的石油量,交流自己的看法。同時,讓學生思考交通運輸業的高速發展與能源消費會給美國環境帶來哪些影響?
進一步思考哪些影響會牽涉到全球?(如溫室效應、酸雨)該由誰來負責?培養學生樹立全球意識和環保意識。
學生相互交流課外查找到的美國的著名城市和風景名勝。
3、 總結
地區分工明顯的農業: 1)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2)農業帶的分布
依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工業:1)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
2)布局日趨合理的工業區
3)世界公路建設最完備的國家
4)世界能源消費最多的國家
著名城市
4、 課後練習設計
繼續收集關於美國的資料,以你最感興趣的一方面為主題製作一份小報,並可在班內舉行小型展覽會。
⑺ 世界有哪些地形該如何區分
在了解世界的地形之前,要先認識幾個概率:
1、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
2、海拔高度是地面某一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3、相對高度是指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根據海拔高度的不同以及相對高度的差異,一般將陸地地形分成五種: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環繞,中部相對低平,是地球表面(岩石圈表面)相對長時期沉降的區域,因整個地形外觀與盆子相似而得名。也有些盆地內部分布著起伏的丘陵。
如果將西西伯利亞視為盆地,那麼它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如果將西西伯利亞視為平原,那麼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就在非洲的剛果盆地。我國國內著名的盆地有:准葛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除了陸地地形,海底也有地形。海底接近陸地的地方叫大陸架;大陸架往海底延伸是大陸坡;海底的中央是大洋中脊;另外在海底還存在一些海溝。世界上最深的海溝是馬里亞納海溝。
⑻ 世界的五種基本地形分別是
地形的類型很多,但是基本地形一般有五種:
一、平原
平原地形是指海拔200米以下,平坦開闊的區域,一般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沿海地區。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亞馬遜平原。中國的三大平原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⑼ 世界的地形分布
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總稱為地面,即地球表面。地球表面總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積約3.61億平方千米,陸地面積約1.49億平方千米,分別佔全球總面積的71%和29%,地球上的海洋連成一片,而陸地則相互分離。海陸的分布亦很不均勻,盡管東半球和西半球,或北半球和南半球,都是以海洋為主,但相比之下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東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西半球。北半球的陸地面積佔39%,海洋佔61%。在北半球的中、高緯地區,陸地幾乎連續不斷,面積廣大。南半球的陸地面積僅佔19%,海洋佔81%,其中高緯地區,除一些島嶼外,幾乎全是海洋。東半球陸地佔38%,海洋佔62%;西半球陸地佔20%,海洋佔80%。北極地區是一片海洋——北冰洋,南極地區是一塊陸地——南極大陸。
——陸地
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沒的部分。陸地的平均高度為875米。大體分為大陸、島嶼和半島。大陸是面積廣大的陸地。全球有六塊大陸,按面積大小依次為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南極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總稱為洲。全球有七大洲,按面積大小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島嶼是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塊陸地。彼此相距較近的一群島嶼稱群島。世界島嶼總面積為970多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15。島嶼按成因可分為大陸島、海洋島(火山島、珊瑚島)和沖積島。大陸島多分布在大陸邊緣海的外圍,在地質構造上與附近的大陸相聯系。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島是格陵蘭島,面積為217.56萬平方千米。火山島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印度洋西部和大西洋中部。珊瑚島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0度之間的熱帶淺海區,以太平洋熱帶的淺海區比較集中。半島是伸入海洋或湖泊,一面同陸地相連,其餘面被水包圍的陸地。世界上最大的半島是西亞的阿拉伯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海洋
地球上廣闊連續的水域。海洋平均深度為3795米。包括洋、海和海峽。洋是海洋的主體部分,具有幽深而浩瀚的水域,有比較穩定的鹽度(35‰左右),有獨自的潮汐和洋流系統。世界上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海是海洋的邊緣部分,海沒有獨自的潮汐和洋流系統,面積較小,深度較淺,溫度和鹽度受大陸影響較大。世界上最大的海是澳大利亞東北面的珊瑚海,面積達479萬多平方千米。海又分邊緣海、內海和陸間海三種。瀕臨大陸,以半島或島嶼與大洋分開的海,叫邊緣海,如黃海、東海、南海等。伸入大陸內部,僅有狹窄水道與大洋或邊緣海相通的海叫內海,如渤海、波羅的海等。位於兩個大陸之間的海,叫陸間海,如地中海。海峽是兩端連接海洋的狹窄水道。
【陸地和海底地形】
——陸地地形
地球表面高低懸殊,形態多樣。按照高度和起伏形態,陸地大體可分為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五大部分。此外,還有由於受外力作用的強烈影響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平原是指寬廣平坦或略有起伏而邊緣無崖壁的地區,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陸地平原面積廣闊,約占陸地總面積的1/3。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面積約560萬平方千米。山地是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1000米以上的中山和高峻山脈分布地區的總稱。山地地面起伏大,山坡陡峻,相對高度大。線狀延伸的山體叫山脈,成因上相聯系的若干相鄰山脈叫山系。目前世界上的高大山脈多是在地殼活動特別強烈的地帶逐漸形成的。這些山脈大致分布在兩大地帶,一是環繞太平洋兩岸的南北向地帶,主要有北美洲至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沿岸及邊緣海外圍島嶼上的山脈;二是略呈東西向橫貫亞洲、歐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地帶,這一地帶的著名山脈有亞洲南部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上的山脈及喜馬拉雅山脈、歐洲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脈。上述兩大地帶的山脈,高峻巍峨,世界上海拔4000一5000米以上高峰大多分布在這里。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4座,分布在亞洲的喀喇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地區,其中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為地球的最高點。上述兩大地帶又是現在世界上火山和地震活動最劇烈的地帶。高原一般指高度較大、起伏較小、邊緣通常以崖壁為界的地區。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中國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面積約220萬平方千米。最大的高原是南美洲的巴西高原,面積500多萬平方千米。丘陵一般指地表起伏小、坡度較緩、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丘陵海拔和相對高度一般小於山地,丘頂呈渾圓狀。如中國東南的江南丘陵;東歐的中俄羅斯高地、瓦爾代高地、伏爾加河沿岸高地等。盆地一般指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地區。如中國的四川盆地、非洲的剛果盆地。
——海底地形
深厚的海水掩蓋了海底的面貌,實際上海底地勢起伏並不亞於陸地。海底地形大體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和洋底三部分。大陸架是指大陸邊緣在海面以下的延續部分。大陸架坡度平緩,海水很淺,一般深度為0-200米,個別外緣可達500-600米。世界大陸架面積約占海洋總面積的7.5%。大陸坡是指大陸架以外到深海盆地坡度陡急的過渡帶,是地球上最大的斜坡。由大陸架至深海大陸坡底部,深度在3000米左右。大陸坡面積約占海洋總面積的12%。洋底是海洋的主體部分。深度一般為3000-6000米,約占海洋總面積的80%。海底地貌類型多樣,有海嶺、海盆、海溝、海丘、海山、海淵和海底高原等。
⑽ 世界各大洲的地形、地勢特徵。
七大洲的地形特徵
歐洲:地勢低平,地形以平原為主,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洲。
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起伏較小。稱為「高原大陸」。
南極洲:覆蓋著很厚的冰雪,平均海拔超過了2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洲。
南北美洲:地形由山地,高原和平原三大地形區組成。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有廣闊的平原,東部是高原。
大洋洲:大洋洲的地形也是由三大地形區組成,西部是廣闊的高原,中部是平原,東部是山地。
亞洲:亞洲的地形比較復雜,主要特點是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原、山地面積廣大,約佔全洲面積的四分之三。平原分布在大陸的周圍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