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包餃子教學設計

包餃子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2-03-15 10:42:37

Ⅰ 小班兒歌教案煮餃子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過年包餃子的風俗,體驗「包餃子」游戲的樂趣。

2.初步培養幼兒與他人合作游戲的意識。

【活動准備】

1.物質准備:兒歌《包餃子》,包餃子圖片,餃子皮頭飾,餃子餡貼紙

2.經驗准備:

(1)課前教師出示包餃子圖片,讓幼兒了解包餃子的過程。

(2)課前熟悉資料部分兒歌。

【活動過程】

1.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回顧包餃子的過程。

提問:餃子是怎麼做出來的呢?教師為幼兒簡單講解包餃子的過程。

小結:擀餃子皮――包餃子餡兒――然後把餃子捏好。

2.教師引導幼兒討論餃子餡兒的種類。

提問:小朋友們最喜歡吃什麼餡的餃子啊?(蘿卜、芹菜、豆角、肉等)

3.師生一起玩游戲「包餃子」。

提示:教師創設情景,激發幼兒對游戲的興趣:「今天要來客人,小朋友們一起包餃子給客人吃吧」。

游戲基本玩法:

(1)教師給幼兒發餃子餡及餃子皮貼紙,先讓幼兒認識一下自己是餃子皮還是餡,是什麼口味的餡。

(2)幼兒手拉手圍成圓圈,邊說兒歌邊向一個方向走動。

(3)兒歌結束後,教師指導帶「餃子皮」頭飾的幼兒牽或抱「餃子餡」幼兒,站在一起。

(4)教師和未帶頭飾的幼兒一起走上前,問一問他們包的是什麼餡的餃子,聞聞香不香,然後一口「吃掉「它。

備註:如果頭飾不夠就讓幼兒輪流帶,但是全體幼兒一起圍圈說兒歌嘗餃子等,確保幼兒集體參加。

4.教師根據本班幼兒情況進行頭飾更換,此游戲可反復進行。

資料:

兒歌:過年嘍!過年嘍!擀餃子皮呀,和餃子餡,大大的餃子香又鮮,我來抱住你,包個大餃子。

Ⅱ 幼兒園大班課程好吃的餃子的詳細教案

怎樣調制出鮮美的餃子餡
首先,肉、菜比例要適當。一般來說,餃子餡的肉與菜比例為1∶1或1∶0.5為宜。

其次,不要把菜汁倒掉。據測定大白菜去汁後維生素會損失60%以上。為了避免營養損失與浪費,科學的方法是:把菜餡剁好後,先將菜汁擠壓出來置於盆中,拌肉時和醬油陸續加入,充分攪拌,使菜汁滲入肉中,然後放上菜攪勻。若是素餃,也可以先把菜餡剁好後,倒入鍋(盆)里,加入食油(菜油)輕輕拌和,讓油把菜包裹起來,再放食鹽和作料。這樣,既保留了營養,餃子餡也會鮮嫩可口,若是韭菜肉餡,菜餡用油拌好後,再把拌好的肉餡(已放足鹽)倒入,混合均勻即可。菜餡先拌油,被一層油膜所包裹,遇到鹽分就不易脫水。用這種餡包出來的餃子,吃起來菜很鮮,又有一點菜汁的清香味。

最後肉要剁成茸狀。做餡的肉,用刀剁碎,使其成為茸狀。瘦肉多時,可適量加菜汁或水;肥肉多時就少加菜汁或水,使勁向一個方向攪動。待肉粘糊後,再放適量的花椒粉、五香油、食鹽、鮮薑末、味精、香油,繼續攪拌。同時,醬油要一點一滴地慢慢加入。如有肉湯最好加肉湯,加滴邊攪拌,直到成糊狀後,再將菜餡倒入攪拌均勻即可。用這樣的餃子餡包成的餃子,吃時湯汁飽滿,味鮮肉嫩。 調劑餃子時,少量加一點白糖,餃子會有鮮美的海鮮味。

餃子餡的做法

餃子餡主要分肉餡和素餡
買回來的肉餡做之前要先加少量水拌一下,然後加入蔥花,薑末,花椒面或五香粉,味素,鹽,少量醬油,料酒之類的,不嫌膩的話還可以加些植物油,但如果肉餡夠肥,就可以省了,之後朝一個方向攪拌均勻,後調節鹹淡.喜歡的話還可以加香油,看個人口味了.攪好的肉餡稍放一會兒就可以包餃子了.還可以用這方法做牛肉餡羊肉餡等。

雞肉冬筍餡
原料:雞脯肉750克,凈冬筍100克,蔥花50克,香油、薑末、精鹽、味精、高湯適量。
做法:將雞脯肉洗凈剁成細泥,冬筍切成細丁放在油鍋內煸炒片刻。將雞泥放入一盆中,加蔥、薑末、料酒、高湯、精鹽、味精攪勻後,放入冬筍末,再攪幾下即成。

魚肉韭黃餡
原料:去皮魚肉700克,肥膘肉50克,韭黃200克,蔥花50克,料酒、薑末、精鹽、味精、高湯各適量。
做法:將魚肉放清水中漂清,去粗刺,放案板上敲剁成細泥。將肥膘肉切成細粒,韭黃切碎。取深鍋一隻,放入魚泥加高湯,打開,加料酒、蔥、薑末、味精、精鹽,用手順時針攪打,最後加入肥膘肉、韭黃即成。

如何調出嫩滑的肉餡:
五花肉剁成泥,放入少許的醬油,料酒,鹽,香油,切得細細的蔥末和姜泥。如果肉餡比較瘦的話要加一些植物油進去。攪拌均勻。然後往肉餡里加少許水,繼續攪,攪至肉餡有彈性,再加水,再攪。如此大概3-4次,肉餡粘稠又有彈性就好了。記住每次加水都要少,要分幾次加。
這樣做的肉餡無論做餡還是做肉丸都很嫩很好吃。

餃子餡:
青菜豬肉餡:青菜剁碎,和調好的肉餡混合。
胡蘿卜豬肉餡:胡蘿卜刨細絲,和調好的肉餡混合。
香菇肉餡:新鮮香菇切細丁,和調好的肉餡混合。

餡料種類實在太多了,蔬菜肉類組合起來就可以了。但要注意有些蔬菜水分比較多(比如大白菜,番茄等),要先去水。大白菜切碎後灑少許鹽放一會,然後用手把水擠出來。而且調肉餡時不要放水了,因為白菜水量多,餡很容易稀。番茄要將種子部分去掉,否則餡不僅容易稀而且酸。

香菜餃子餡

原料:香菜250克,豬肉餡150克。

輔料:生抽、料酒、鹽、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

1、香菜擇洗干凈,瀝干泥水分剁成碎末,拌入少許香油待用。

2、豬肉餡放入盆中,加入全部調料,攪拌均勻。

3、最後加入香菜末攪拌均勻即可。

提示:

1、香菜剁好之後,如果水分非常多,可以用紗布擠出菜汁,菜汁可留為調餡用。

2、豬肉餡要肥瘦適中,最好為肥三瘦七的比例,煮熟的餃子餡才會香。

西瓜皮餃子餡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西瓜皮去瓤及外皮,刨成細絲放鹽腌制30分鍾後擠掉水,拌入蔥姜鹽味精麻油等調料,最後加入蝦仁(不用太多),這樣的餃子餡就做好了。做成的餃子清脆爽口、甜咸適中。

我這個西瓜皮不是切絲而是切碎,前面的做法大致也是用鹽腌制,拌入肉餡(與正常餃子餡做法無異),這樣做成的餃子特別爽口。

茴香餃子
【材料】

(1)冷水面團1份(約2杯麵粉量)

(2)茴香1把、豬肉餡375克

調味料

酒1大匙、醬油2大匙、鹽小半茶匙、清水2大匙、麻油4大匙

【作法】

1.面團分小塊,擀成餃子皮。

2.茴香洗凈,摘下菜葉切碎,肉餡再剁細,先和所有調味料調勻,再拌入茴香調成餡料。

3.每張餃子皮包入餡料少許,捏成餃子,放入開水中煮至浮起,反復點水兩次後,即可撈出食用。

番茄雞蛋餃子餡
主料是熟雞蛋(炒)300克、西紅柿300克;調料為蔥8克、姜5克、鹽6克、糖5克、香油10克。

1、雞蛋入油鍋翻炒(要炒嫩些)
2、西紅柿切丁去掉最稀的水,(留種子類的濃汁)
3、加調料,順時針拌勻
4、快速包水餃,以防出汁太多

韭菜蝦仁餃子餡
主料:蝦仁150克、瘦豬肉150克、鮮韭菜150克輔料:薑末適量,調味品適量做法:將瘦豬肉切0.4厘米左右的丁,加料酒、醬油適量淹制20分鍾以上,蝦仁取蝦線後切與肉同大的丁加少量醬油、料酒淹制20分鍾(肉用老抽、蝦仁用生抽哦)。將韭菜切末,加入薑末、鹽、味精、五香粉少量、花生油適量、香油少量、淹好的肉和蝦仁攪拌均勻。哈哈!這么簡單的水餃餡就好了,出來的水餃味道鮮美無比啊~~~~~~~

Ⅲ 小班戶外活動媽媽包餃子教案

【活動目標】

1.在操作中感知不同材料餃子餡兒的質感,培養對游戲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2.在扣子母扣的過程中,練習小手的靈活性。

【活動准備】

用兩片圓形布縫好當餃子皮,各種軟、硬,大、小、麻、光滑、薄、厚等不同材質的「餡料」(鵝卵石,棉花,花生,蠶豆,地墊剪成的圓形、三角形、方形,核桃)。

【活動過程】

1.引入:昨天,娃娃家的娃娃跟我說,他們想吃餃子了,想讓小朋友給他們包餃子吃。你們願意嗎?今天娃娃家為大家准備了包餃子用的餃子皮,還有各種餡兒。(激起幼兒興趣。)

2.教師示範玩法:如果你想包一個花生餡兒的餃子,拿一個花生放在餃子皮里,再將子母扣扣在一起;如果你想包一個肉餡兒的水餃,拿一個鵝卵石包在裡面。

3.幼兒開始活動,教師適時進行指導。

(1)幼兒嘗試包「餃子」,教師指導。

(2)請幼兒參觀小朋友包的餃子,並請幼兒說一說你為娃娃准備了什麼餡兒的餃子?

【延伸活動】

請家長搜集不同自然材質的餡兒,還可以做成什麼餡兒的餃子,然後帶回幼兒園,供幼兒進行操作。

【活動分析】

自從投放了這些材料以後,可操作性的餃子吸引了更多的幼兒到娃娃家來玩。孩子們不但給娃娃包餃子,還用餃子招待客人,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通過這次活動可以看到,幼兒對可操作性的材料比較感興趣。我們可以在娃娃家投放更多這樣的材料,如:包子、餡餅等一系列的材料,供幼兒操作。

Ⅳ 奧爾夫音樂游戲包餃子小班

小班游戲:包餃子

教學目標:

1、培養幼兒集體生活的快樂,鍛煉幼兒的動手的能力。

2、體驗食堂阿姨的辛苦,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習慣。

3、親自動手包餃子,品嘗自己包的餃子,從中感到快樂。

教學准備:

和好的肉餡、切好的菜陷、和好的面團、擀麵棍、電鍋、漏勺、菜板、刀、盤子、每人一碗、一勺。每人一頂廚師帽,一個圍巾,洗手盆,毛巾,音樂磁帶,寶寶廚房標志、場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參觀寶寶廚房。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領你們去參觀一個地方,你們想不想去呀?

幼:想。(音樂)教師領小朋友來到寶寶廚房標志前。

師:小朋友,你們看我們到哪裡

幼:寶寶廚房。

師:寶寶廚房是給寶寶做飯的,是重要的地方,其他人是不能隨便進入的,害怕帶入病菌。我們小朋友都是健康的,所以園長阿姨才准許我們來參觀。帶領幼兒認知廚具——電鍋、(電鍋有電,小朋友不能隨便動);菜板、菜刀(它是利器,小朋友也不能動)。來到桌子前,呀,小朋友
你們看,廚房阿姨准備給我們做什麼好吃的?

幼:包餃子。

師:呀,今天我們要吃餃子啦。你們高興嗎?你們會包餃子嗎?廚房阿姨不在,我們幫忙把餃子包好,好不好?

幼:好。你們會包餃子嗎?我們一起學習包餃子吧!

二、學習包餃子

師:我們要做好准備工作,洗手、換衣服。(洗手、戴上廚師帽、繫上圍巾)

領幼兒來到桌前。小朋友,在包餃子前,我們活動一下小手,做個手指游戲好不好?

幼:好。小朋友,肚子餓;洗洗小手包餃子。伸出左手擀擀皮;伸出右手和和面,伸出雙手捏捏緊,包出一個小餃子。餃子下鍋了,下一個,下兩個,三個,下四個,下了一鍋小餃子。下一個,下兩個,下三個,下四個,下一鍋小餃子。夾一個,夾兩個,夾三個,夾四個,夾了一鍋小餃子。嗯,香啊!

師:好,我們一起包餃子吧。(音樂)教師教幼兒包餃子(餃子一定要捏緊)。

小朋友,你們知道什麼時候吃餃子嗎?

幼:過節、過年,全家團聚的時候吃餃子。

師:你們看,餃子多有營養呀,有肉,有菜,還有主食麵。多吃餃子,身體棒的。有的小朋友還不愛吃,這種挑食、偏食的習慣好不好?包一個餃子多不容易呀,可是食堂阿姨不怕辛苦,包多多的餃子給我們吃。我們應該感謝食堂阿姨,不要浪費飯菜。做到不挑食、不偏食的好習慣。我們才會更健康。

師:餃子包好了,水燒開了,我們煮餃子啦。在煮餃子的時候,我們一起做個游戲吧。

三、游戲我是小餃子

師:布置場地(一個大鍋)。小朋友扮演小餃子,老師扮演廚房阿姨。

聽老師說:「下餃子啦,小朋友就跳進鍋里」。小朋友聽音樂,隨著音樂,幼兒創編動作。老師說:「餃子煮好了,出鍋了」幼兒從鍋里跳出來,我們品嘗自己包的餃子吧。小朋友,每天老師照顧我們,多辛苦呀,讓老師嘗嘗我們自己包的餃子,說一聲:「老師您辛苦了,嘗嘗我們自己包的餃子吧」。好不好?教師品嘗後,我們自己再吃自己動手包的餃子。

師:小朋友,今天的餃子好不好吃?幼:好吃。

師:為什麼好吃呢?幼:是我們自己動手包的餃子。

師:那我們把自己動手包的餃子也讓其它班的弟弟、妹妹嘗嘗好不好?

隨音樂走出教室。

Ⅳ 北京的春節 教案

北京的春節目錄

文章原文
六年級課文
作者簡介
相關鏈接課文簡說
詞句解析
文章分段
文章中心
教學目標
教學建議
教學案例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北京春節童謠文章原文
六年級課文
作者簡介
相關鏈接 課文簡說
詞句解析
文章分段
文章中心
教學目標
教學建議
教學案例 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北京春節童謠
展開 編輯本段文章原文
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歷的新年,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里,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日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准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摻和成的。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各種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 孩子們歡喜,大人們也忙亂。他們必須預備過年吃的喝的一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綵排"。在舊社會里,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並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里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作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 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春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春節,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游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北城外的大鍾寺,西城外的白雲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可是,開廟最初的兩三天,並不十分熱鬧,因為人們還正忙著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雲觀外的廣場上有賽轎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並不爭取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技能。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並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會、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綵,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庸俗。乾果店在燈節還要做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製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作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里並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里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里,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裡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的響。大家還必須吃湯圓
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結束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社會里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而豬牛羊等也正長成,所以大家要殺豬宰羊,酬勞一年的辛苦。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幹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社會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在舊社會里,過年是與迷信分不開的。臘八粥,關東糖,除夕的餃子,都須先去供佛,而後人們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財神,吃元寶湯(餛飩),而且有的人要到財神廟去借紙元寶,搶燒頭股香。正月初八要給老人們順星、祈壽。因此那時候最大的一筆浪費是買香臘紙馬的錢。現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這筆開銷,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別值得提到的是現在的兒童只快活地過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們只有快樂,而沒有恐懼——怕神怕鬼。也許,現在過年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可是多麼清醒健康呢。以前,人們過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現在是大家勞動終歲,大家也應當快樂地過年。
編輯本段六年級課文
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在臘八這天,家家都熬臘八粥(zhōu)。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放進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孩子們准備過年,第一件大事就是買雜拌兒。這是用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乾果與蜜餞(jiàn)摻(chān)和成的。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各種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 孩子們歡喜,大人們也忙亂。他們必須預備過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的「綵排」。天一擦黑,鞭炮響起來,便有了過年的味道。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瓜形,又甜又黏(nián),小孩子們最喜歡。 過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須大掃除一次,還要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店鋪多數正月初一到初五關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了各色的年畫。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xiāo),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 正月初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午前到親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內城外許多寺院舉辦廟會,小販(fàn)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小孩子們特別愛逛廟會,為的是有機會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lǘ),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廟會上有賽馬的,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並不為爭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馬、駱駝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嫻(xián)熟技能。 多數鋪戶在正月初六開張,不過並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去逛廟會、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綵,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hǔ)傳》故事。這在當年,也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上燈中點上燭,觀者就更多。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裡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這一天大家還必須吃元宵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臘月和正月,在農村正是大家最閑的時候。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幹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選自《聶紺弩雜文集》,三聯書店,1981年。老舍(1899—1966),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於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親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老舍中國著名作家,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1899年2月3日生於北京一個貧民家庭。老舍父親是清末皇城的護軍,在抗擊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中陣亡。 老舍先生七歲念私塾,以後在西直門私立第二小學堂、南草廠第十三小學、北京市第三中學讀書。1918年由北京師范學校畢業後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學校長、北京市北郊勸學員、天津南開中學教員。1924年夏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教員。業余刻苦自學,並開始寫小說。創作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三部長篇小說。1929年夏離英,途經巴黎等地,在新加坡滯留半年,在華僑中學任教,創作長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回到北京。1930年夏在濟南齊魯大學文學院任教授,利用寒暑假期寫作,創作了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短篇小說集《趕集》、雜文集《老舍幽默詩文集》。1931年與胡潔青女士結婚。1934年夏至1936年夏在青島山東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並繼續寫作。著有短篇小說集《櫻海集》、《蛤藻集》與個人創作經驗集《老牛破車》。1936年辭去教職,專門從事寫作,創作了《駱駝祥子》、《文博士》等。「七七」事變爆發,11月濟南失陷前夕,隻身離濟赴武漢。1938年8月武漢失陷前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遷重慶。自1938年3月至1945年抗戰勝利,一直是該協會的主要領導人。這期間他團結和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利用各種文藝形式對愛國抗日做出了貢獻。他自己也以團結抗日為題材,積極進行文學創作,寫出了《殘霧》、《國家至上》(與宋之的合著)、《張自忠》、《面子問題》等九部話劇;《火葬》、《四世同堂》(第一、二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火車集》、《貧血集》以及鼓詞、京劇等。1946年3月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老舍先生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留在美國繼續從事文學創作。寫完《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長篇小說《鼓書藝人》。1949年10月正在美國養病的老舍先生接到周恩來總理請他回國的信後,立即回國,於當年12月回到北京。在英期間開始文學創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說月報》雜志連載,立刻震動文壇。以後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趙子曰》和《二馬》。奠定了老舍作為新文學開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國後,先後在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任教授。這個時期創作了《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等長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等中篇小說,《微神》等短篇小說。1944年開始,創作近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擔任全國文聯和全國作協副主席兼北京文聯主席,是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躪辱投湖自盡。詳見詞條老舍教材解讀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編輯本段相關鏈接
課文簡說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本文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朴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一是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引發了解民風民俗的慾望,激起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二是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隨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本課的教學難點:作者為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採用的表達方法。
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農業展覽會」指臘八粥里的米、豆、乾果的品種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開展覽會。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達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北京春節熬臘八粥這一民俗特點。 ②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 從第一句話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熱鬧」。透過「萬不得已」「必定」等詞語,可以體會到人們多麼重視除夕夜「吃團圓飯」,這里飽含著濃濃親情,浸潤著傳統美德。按照老北京的習慣,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覺,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這叫「守歲」。「守歲」有兩重意義:歲數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品讀這些句子,不僅了解北京的春節習俗,還要深入領悟傳統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③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 此處元宵如同南方的「湯圓」。「除夕真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初一拜年、逛廟會,雖「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樣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二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集市上賣元宵、家家戶戶吃元宵,這是春節的第三個高潮。一個「又」字,表現出作者在結構文章、統籌內容上的匠心獨運。 ④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 這句話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殘燈:花燈逐漸少了、熄滅了;末廟:廟會的最後一天。從正月初一人們就開始逛廟會,正月初五又到處張燈結綵鬧花燈,到了正月十九,花燈逐漸少了、熄了,廟會也到了最後一天,隆重、熱鬧的春節結束了。十九天「美好快樂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過去了,作者戀戀不舍的心緒躍然句中。這個句子還與課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2)詞語解釋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後的幾天。俗稱「過年」。 臘月:農歷十二月。 臘八粥:臘八即臘月初八。在臘八這一天,用米、豆等穀物和棗、栗、蓮子等乾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製作,中空,能發出響聲的一種傳統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個十天,也稱「上旬」。 小年:農歷中的節日。在臘月二十三日,舊俗在這天祭灶。 除夕: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後的一天。 廟會:設在寺廟里邊或附近的集市,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舉行。 嫻熟:熟練。 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夜晚。因為這一天叫上元節,故晚上叫元宵。課文中指元宵節(又稱燈節)的一種應時食品,其他地區稱「湯圓」。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斷然分開的樣子。形容兩種事物毫無共同之處。本課指除夕夜的「鬧」與正月初一的「靜」形成鮮明對比。
文章分段
1-6為第一段,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准備。 7為第二段,詳細描繪了除夕夜北京的熱鬧場景。除夕夜家家燈火通明,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 8-10為第三段,寫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以前這段時間,人們過年的一些活動。 11、12為第四段,寫北京過春節的三次高潮:元宵節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 13為第五段,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人們又投入新的工作、新的生活當中。
文章中心
本文通過描寫北京春節的特點,寫出了北京地區過春節時的歡樂,祥和的喜慶氣氛,使我們又一次得到了傳統民俗文化的體驗。 1、北京韻味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話從事創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絕大多數作品以北京為背景,例如,《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這些作品的語言,都富有濃郁的北京特色,猶如魯迅的作品語言富有紹興特色,沈從文的作品語言富有湘西特色,趙樹理的作品語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樣。任何人讀老舍的作品,都會感到語言富有北京韻味。 老舍作品語言的北京韻味,有賴於老舍的作品取材於北京下層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為老舍運用北京語言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老舍一向注重從市民群眾的語言中汲取有益的營養。當然,老舍創作時並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語言,而是經過選擇提煉和加工改造,然後再恰如其分地運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老舍在語言運用上有著自己的一貫追求,他多次表述這種觀點:「我不論寫什麼,我總希望能夠信賴大白話;即使是說明比較高深一點的道理,我也不接二連三地用術語與名詞。」「我還保持著我的『俗』與『白』。」老舍致力於「俗白」,所謂「俗白」就是語言通俗淺易,朴實無華。自然,老舍的「俗白」並不是粗俗淺露,而是精練含蓄、耐人尋味。 比如,《北京的春節》一文,樸素自然,不事雕琢,流暢通達,明白如話,沒有難懂的字,沒有拗口的句子,沒有文雅的辭藻,也沒有歐化句式。讀起來,我們猶如在聽一位長者拉家常、講故事一樣親切有味。曹禺說得好:「他作品中的語言更有特色,沒有一句華麗的辭藻,但是感動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談的。」 3、幽默詼諧幽默詼諧是老舍語言藝術的一個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語言藝術區別於其他作家的語言藝術的一個突出標記。老舍說:「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乾燥,晦澀,無趣,是文藝的致命傷。」老舍對生活中的幽默極為敏感,並善於以機智與諷刺的形式來表現。作為語言鮮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還要藉助於其他修辭手法和語言要素的綜合運用,來達到預期的效果。老舍小說經常運用誇張、比擬、諷喻、反語、諧音、曲解等修辭手法來構成幽默的情境。可以這樣說,老舍是一個幽默的語言藝術家,他的幽默才華閃現在作品的字里行間,把「想得深」的思想內容,用「說得俏」的語言表達出來,含蓄雋永,充滿濃郁的幽默色彩。
編輯本段教學目標
1.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翡翠、萬象更新、燈火通宵、日夜不絕、截然不同、萬不得已、張燈結綵、有聲有光、各形各色」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習俗,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編輯本段教學建議
1.課前可要求學生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寫春節的文章、詩詞、童謠、春聯等;學生學習本單元時,春節剛過不久,也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談一談自己是怎麼過春節的。 2.整體把握內容,理清寫作思路。本文時間跨度大、內容多,從臘月初寫到正月十九,列舉了一系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所以,理清寫作思路是學好本課的關鍵。文章按時間順序安排內容,可分5個時間段來把握:①1—6自然段(春節差不多在臘月初旬開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節);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結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時間的詞開頭,構成各段的總起句、中心句,緊接著圍繞中心句列舉事例。在教學過程中,初讀課文後,可先讓學生談談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的整體印象,再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結構安排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 3.體會詳略得當的表達效果。課文先寫北京春節的開始,比較簡略地介紹了人們做了哪些過春節的准備。有的民俗習慣只一句話帶過。如,「必須大掃除一次」「店鋪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緊接著詳細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個春節高潮。最後簡略交代春節結束。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自讀自悟時間,老師適時點撥,達成這一教學目標。 4.品讀語句,想像畫面,領悟表達方法。老舍先生曾說,「我不論寫什麼,總希望能夠信賴大白話;即使是說明比較高深一點的道理,我也不接二連三地用術語與名詞,我還保持著我的『俗』與『白』」。老舍先生的語言風格樸素自然,流暢通達,清淺俗白,雅俗共賞,耐人尋味。這種語言風格在文中處處可見,如,「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的『綵排』」。教學過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指導學生抓住自己對課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潛心品讀,把培養語感落到實處。 本文有較多的場景描述,有較強的畫面感,要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想像畫面,領悟表達方法。讓學生多聯系生活實際,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節不一樣的民風民俗,並引領學生理解本課所展示的民俗的內涵——春節代表的親情、鄉情、祝願、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徵和文化傳統。比如,「這些比賽並不為爭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馬、駱駝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嫻熟技能。」這一畫面可以反映淳樸善良、崇尚勞動、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徵和文化傳統。 關於表達方法的領悟,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並著重指導學生領悟作者語言表達特點。比如,「臘七臘八,凍死寒鴉」,引用俗語說明北京的春節從一年裡最冷的時候開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將敘述和描寫融為一體誇贊臘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農業展覽會」,說明粥的材料豐富,表達對豐收的自豪和期盼。 5.生字可以重點指導易錯的字。例如,「醋」的左邊不要少一橫,「轎」左下是提不是橫。「栗」下面是「木」而不是「米」。 6.課後第一題除練習快速默讀外,意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全面了解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並能抓住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或細節談感受。在交流時,可引導學生聯系本地過春節的習俗,對比談感受。本題應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互動完成。 課後第二題旨在落實本年段的重點目標——「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領悟文章詳略得當的表達方法」。本題宜在把握全文內容後進行,找出詳細描寫部分,有感情地朗讀,讀議結合,相互促進,切實體會詳略得當的好處。 課後第三題的練習意圖是聯系生活經驗,進一步了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感受傳統節日蘊涵著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從而激發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 7.課後「閱讀鏈接」可在課內完成,也可在課外完成。目的一是擴展節日習俗信息;二是訓練瀏覽,提高瀏覽速度,培養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與課文相關部分比較,學習不同的寫法。比如《過年》,「我小時候並不特別喜歡過年」,「天天打掃剩菜」,守歲「困得低枝倒掛,哪有胃口去吃」,寫出了與課文不同的另一種感受。再如《除夕》,介紹了南方福建的過年習俗,可以讓學生和課

Ⅵ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餃子文化知多少》精品教案

一、課題的提出 (一)、課題提出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1) 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學生的探究和合作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
2) 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對餃子比較熟悉,餃子是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食品,學生對研究餃子會有濃厚的興趣;
3) 依據山東省地方課程《天天飲食》中「飲食天地」課題。 (二)、課題提出的過程
時間:2003年12月10日
指導原則: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提出課題
課堂上,同學們一致認為「飲食天地」這個課題涉及面太廣、探究難度相對較大,但又對飲食方面的問題又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鑒於同學們對研究這個課題持保留意見,我便提出讓學生自己圍繞「飲食天地」設計具體課題。同學們紛紛抓住表現自己的機會,他們的發言七嘴八舌、此起彼伏,短時間內提出了十餘個課題,有:冷盤拼盤之研究、中國傳統面點、我眼中的中國魯菜、食品的營養、餃子文化知多少……經過同學們多次討論、篩選、研究,大家一致認為「餃子文化知多少」這個課題比較合適,因為「餃子」既是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食品,又是同學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喜愛的食品,有比較多的實際操作經驗。我尊重同學們的意見,選擇了《餃子文化知多少》這個課題。
同學們圍繞餃子熱烈討論想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有的想了解餃子的歷史;有的想知道古代人吃的餃子是什麼樣的;有的想了解餃子的品種;有的想知道為什麼大年三十和初一都要吃餃子;還有的想知道外國有沒有餃子、和中國的餃子是否一樣等等。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不僅多而且很雜亂。我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與歸納。同學們熱烈討論,充分交流,發言踴躍,最後歸納為四個子課題:
(1)餃子的來歷與傳說;
(2)餃子的品種;
(3)餃子的有關講究;
(4)包餃子的過程與技巧。 二、分組落實四個子課題 時間:2003年12月10日
指導原則:師生互動合作
課堂活動內容:
(1)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喜好、興趣選擇子課題;
(2)每個小組分別制定出詳細的研究內容、實施方案;
(3)每個小組都選出了課題組長,小組成員分工明確,責任到人。 三、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通過確定課題、小組合作實施、廣泛收集信息、小組成果展示、教師階段總結和評價等活動環節的開展,期望達到以下目標:
1、提高學生收集、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創新意識
3、增進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
4、培養學生的分工、合作意識
5、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動手實踐能力
6、讓學生初步了解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喚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弘揚和挖掘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濃厚興趣 四、活動的總的指導原則 1、校內和校外結合
2、課內和課外結合
3、理論和實踐結合
4、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結合
5、師生互動合作與學生自主探究結合
切實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性、整合性、開放性、自主性和過程性特點 五、活動過程 起止時間:2003年12月3日——2004年1月7日
1、信息資料收集階段
指導原則: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學會體驗,獲得體驗性知識,學會多渠道收集信息資料。
具體實施:讓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注意觀察各類與飲食文化特別是有關餃子的場所,提醒學生留意觀察馬路兩邊的飯店、酒樓,收集廣告宣傳用語;帶領部分學生到餃子館,通過看、聞、嘗、問等方法,了解濟南餃子經營狀況及花樣品種;借閱與餃子有關的各類書籍進行摘抄;也可以上網查找有關餃子的資料;大家在平時的閑談和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拿出來,資源共享,使個人的資料儲備更完善;親自實踐,在家裡學做餃子,在下廚的過程中體驗參與的樂趣。
2、分類整理信息資料階段
指導原則:讓學生學會系統化地處理信息資料,為利用信息資料提供方便。
具體實施:各組將組員收集到的信息資料進行匯總、歸納、整理,可以是文字、圖片、實物,也可以是音像,形式不拘一格,可以豐富多彩。要求組員對收集到的信息資料進行充分消化。 3、成果展示階段
指導原則:讓學生充分參與,鍛煉語言表達、動手實踐能力,體驗快樂,享受成功。
具體實施:仔細准備這堂課所需物品,比如:包、煮餃子的原料及工具,掛圖,媒體資料等。
(1)教師開場白。
(2)各活動小組依次上台展示實踐成果:場景表演、現場操作、經驗介紹結合圖表展示等等。
(3)教師進行鼓勵性小結。 4、活動引伸階段
指導原則: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我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熱愛民族、熱愛生活的情感,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使我國飲食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具體實施:
(1)讓學生繼續進行各類飲食文化的收集,不定期開展飲食文化交流會。
(2)希望學生加強實際操作,用自己的勞動服務於自己,服務於家人,服務於社會。
(3)讓全校師生共同關注飲食文化。 六、活動評價與反思 (一)、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得到了什麼
孩子們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求知慾是與生俱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讓學生走出了課堂,走進了生活,融入了大自然,使學生的眼睛變的更明亮,小手變的更靈巧了。同學們根據自己設計的調查內容積極查找資料、收集信息,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使他們學會了體驗,學會了多渠道收集信息資料,並有了對社會初步的情感體驗。
在分類整理信息資料階段中,同學們興趣十足地討論、篩選、收集、調查、記錄與采訪的探究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寬松的心理環境,突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學生興趣盎然,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十分高漲,真正實現了「要我做」為「我要做」。
進行成果匯報時,同學們展示的資料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展示形式不拘一格,如:有的以故事的形式敘說、有的以連環畫的形式進行講解、有的從網上下載了各種美麗的圖片、還有的播放了本小組外出采訪過程的實錄。這樣的匯報、交流,不僅喚起了學生對探索過程的回憶,更是對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梳理,學生通過交流,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勞動成果,在交流匯報中不但獲得了知識,更學會了贊美、學會了欣賞、學會了理解。
在「動手試一試」的活動中,使同學們把活動期間所看到、聽到、學到的東西,動手錶現出來。從他們的 「五彩餃子」、「彩繪餃子」、「什錦餃子」……各種形狀奇特、與眾不同作品中,使我深深體會到了學生那驚人的創造力和無窮的潛能。
除此,同學們還學會了接人待物、學會了計劃和安排、學會了請教、學會了展示自己、增強了受挫能力。就拿采訪來說,我們的學生由最初的不敢問、不會問、盲目行動,到現在的選擇有價值的問、提前預約、禮貌提問、及時紀錄、相互補充、理解被采訪這不能合作的原因等良好表現,不能不說是一種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給教師的思索
一位著名教育改革家曾這樣說過:學生的潛能就像空氣,可以壓縮於斗室,可以充斥於廣廈——你給他多大得空間,他就有多大的發展!《餃子文化知多少》這一綜合實踐活動,使我深深地領悟到了這句話的含義和真諦!我們學生不是不行、不是沒有能力,而是當老師的缺少一雙發現的眼睛,不敢大膽放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其實學生充滿了高昂的熱情和力量。這個活動不僅給學生帶了許多收獲,老師也受益匪淺。如:「分類整理信息資料」與「成果匯報」兩階段,使我深深地了解到中國傳統美食——餃子的歷史淵源、明白了餃子其中的各種講究與規矩,並通過學生的調查材料還讓我掌握了一些包餃子的技巧。整個活動,讓我更充分相信了學生的潛能,更大膽的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自由發揮、大膽創新。
對於如何搞好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索還在繼續,相信這一新課程改革中的新事物將會為廣大青少年朋友的學習生活帶來更為精彩一筆。 附:成果匯報資料(其中的一部分) 民間傳說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個貧困的山村,有一戶人家很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到了年三十這一天,家裡沒有白面,也沒有菜,聽著四鄰的剁菜聲,心急如焚。無奈,只好向親友借來米面。和好面後,又胡亂弄了點雜菜湊和成餡,就包起了餃子。因為面是借來的,所以包的餃子就格外珍貴,擺放時,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齊,也很美觀。剛剛從天庭回來的灶王爺看了很高興。同村有個財主,家有萬貫家產,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慣了,根本不把餃子放在眼裡。大年三十這天用肉、蛋等料調餡,包成了餃子,亂放在蓋簾上。小料餃子下鍋煮熟後,一吃味道全變了樣。豬肉餡變成了蘿卜菜。而那戶窮人的餃子卻變成了肉蛋餡的。原來,是灶王爺對財主家包餃子的態度很不滿意,為了懲罰他,就把兩家的餃子給暗中調了包。第二天,這事便在村裡傳揚開來。從此,人們再忙,年三十的餃子也要擺放得整整齊齊,以討個「圈福」的口彩。 餃子的傳說:
三百年前在東北長白山上,出現一隻兇猛無比的大怪獸,常跑到村裡來叼走小孩,吃掉牲畜。村裡的人都很害怕,這年除夕,村裡來了一個名叫努爾哈赤的人,知道怎麼回事後,就對村裡人說:「別擔心,我來替你們除去禍害。」除夕晚上,努爾哈赤便帶著武器,獨子前往大怪獸出沒的地方。半夜,怪獸終於出現了,努爾哈赤一箭便射了過去,大怪獸驚叫撲了過來,他拔出短刀,連刺怪獸,終於怪獸倒地死了。村裡的人把怪獸的肉剁碎,包在麵皮里煮來吃掉,以發泄心裡的憤恨。從此以後,每年除夕,人們都要用麵包上肉餡,做成食物來吃,他們把這種食物稱「餑餑」。慢慢的,逢年過節吃餑餑的習慣便傳到了全國,後來人們又把餑餑叫做「餃子」。 (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學生畫的連環畫) 外國餃子大觀:
朝鮮餃子:以牛肉為餡,特喜歡在餡里加上辣椒,包的餃子半月形站著。
越南餃子:以魚肉為餡,還加橙皮、豬肉、雞蛋,包的餃子卻與朝鮮的餃子相反,一個個仰面朝天躺著。
匈牙利餃子:餡是果醬,連李子、杏、烏梅也做餡。包餃子的面要加土豆泥,吃時還要裹上炸好的麵包茸。俄羅斯餃子:吃時湯是第一道菜,餃子是第二道菜。
墨西哥餃子:餃子皮是用手壓出來的。包好的餃子放入用番茄、辣椒、洋蔥煮好的調味湯里煮。
義大利餃子:他們包餃子是把面壓成一長條,一勺勺放好餡,再用同樣的一條面片合在一起壓好後用刀切 餃子擺放的講究 :
年三十包的餃子,不僅形制上有講究,就連擺放也有定規。首先是不能亂放。俗話說:「千忙萬忙,不讓餃子亂行。」山東等地蓋簾子要用圓形的,先在中間擺放幾只元寶形餃子,然後繞著元寶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層擺放整齊,民間俗雲「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規定,蓋簾無論大小,每隻蓋簾上只能擺放99個,且要布滿蓋簾。因此,只能靠調節餃子的間距和行距來實現,謂之「久久福不盡」。。但是在黑龍江部分地區的農家,餃子卻不能擺成圓圈。據說把餃子擺成圓圈,會使日子越過越死。必須橫著排成行,這樣方能使財源四通八達地涌來。

熱點內容
思教育網 發布:2025-05-14 22:14:17 瀏覽:988
師德師紀自查小結 發布:2025-05-14 21:09:36 瀏覽:534
中學英語下載 發布:2025-05-14 20:01:44 瀏覽:498
小蘋果舞蹈教學兒童版 發布:2025-05-14 18:06:07 瀏覽:916
高三語文卷 發布:2025-05-14 17:40:03 瀏覽:761
五年級上冊語文達標卷 發布:2025-05-14 16:38:37 瀏覽:871
鄧矮的歷史 發布:2025-05-14 15:03:50 瀏覽:621
中小學師德總結 發布:2025-05-14 14:47:39 瀏覽:720
初中教學進度 發布:2025-05-14 13:33:36 瀏覽:758
新產業化學發光儀 發布:2025-05-14 13:22:51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