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教學設計
㈠ 二胡老師教案怎麼寫,除了第一節課講述關於二胡知識以後剩餘都是練琴。教案該怎麼寫啊 急~~
如果您是二來胡啟蒙老師,則可源以先從最基本的哆哆soso(不按指)開始教起. 比方說我一年級開始學二胡的時候,老師就先寫一些簡單的內外弦練習曲,可以為兩拍一小節,當然也可以為三四拍一小節,主要是讓學生有一些基本的樂感。可以在他們拉的時候仔細聆聽,並找出學生們的不足之處記錄下來,並一一進行講解。(老師,我現在是初一一年級的學生,學習二胡已經有六年了,以上就是以前老師教給我們的方法,望採納,謝謝!)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以後我又不懂的也來問您!!!
㈡ 湘教版《空山鳥語》教學設計
空山鳥語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理解積累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意境。
3、欣賞作者對各種鳥語的准確描摹及形象感受。
4、學習作者運用的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作者對各種鳥語的准確描摹及形象感受。
教具准備: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和安排: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播放鳥鳴的錄音。問:你聽出了什麼?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空山鳥語》,看看作者有哪些獨特感受。板書課題。
二、 聽讀課文,感知內容
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問:作者在空山聽鳥語是怎樣一種心境呢?
三、 理清課文脈絡
文中哪些語段是寫作者靜心聆聽鳥語的?
據此,快速給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3自然段),第二部分(4-7自然段),第三部分(8-9自然段)。
四、 感情朗讀,初步體會
1、 自由讀,邊讀邊體會。
2、 組內朗讀比賽。
3、 展示讀,讀後師生評議。
五、 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 指名讀課文。
2、 本部分中哪些詞語起到了點題的作用?
3、 「絕唱」是什麼意思?
4、 為什麼把空山鳥語稱之為「絕唱」?
5、 齊讀。
六、 課堂小結
由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第二課時
一、 復習
1、 聽寫生字詞。
2、 背誦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
二、 學習第二部分
1、 感情朗讀後概括本部分的主要內容。
對鳥語的描摹及感受。
2、 從作者對鳥語的描摹及感受的抒寫兩方面對本部分的內容進行探討。
教師巡視、點撥。
3、 各組匯報交流成果。
4、 美讀語句。
5、 學完本部分內容後,你有何體會?
三、 學習第三部分
1、 全班齊讀。
2、 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感情。
3、 齊背這兩段。
四、 欣賞二胡名曲《空山鳥語》
體味曲中傳達出的感受。
五、 課堂小結
由學生總結學完本課的收獲。
板書設計:
28空山鳥語
欣賞 {感受:空曠、神清氣爽、刻骨銘心} 鳥之絕唱
㈢ 教科版科學四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
⑴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⑵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⑶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⒉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⑵通過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究身邊的聲現象和道理,對物理有親近感。
⑵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與其他同學的合作的意識。
四、重點難點
⒈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通過實驗和生活實例的分析,歸納出聲音產生的原因和傳播條件是本節的知識重點。
⒉聲音的產生條件和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是本節的重點。
五、設計思路
學生剛進入物理學科的學習,會感到與自己的生活有距離。因此拉近物理與生活的關系,激起其學習興趣是關鍵。本節教學首先利用上課鈴聲引入聲音,然後用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調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提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問題。本節各部分設計安排了一些簡單易做的小實驗,通過學生在實驗中觀察與感知,從不同現象中找出共同點,力求在學習活動中營造更加廣闊的自由探究和活動空間,鼓勵和引導學生去發現。同時採用分小組活動的方式進行.便於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准備:
⑴)揚聲器在外的錄音機、紙屑、小鼓、音叉與小槌、盛有水的大燒杯、鐵板琴;
⑵帶塞子的試管、注射器、音樂晶元(能放進試管里)、細線、、裝有金魚的魚缸。
七、教學過程
⒈導入新課
同學們,剛才你們還在教室外快樂的活動,是什麼信號使大家都不約而同的走進教室准備上課呢?(學生回答:鈴聲)許多科學家都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同學們對剛剛響過的鈴聲能提出什麼問題嗎?(學生提問題,教師選取其中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板書:「提出問題:聲音是怎麼產生的?聲音是怎麼傳播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學習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⒉新課教學
⑴聲音是怎麼產生的?
下面我們就來探究第一個問題:聲音是怎麼產生的?
①進行猜想:
讓學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並說話,體會手指的感覺。並進行猜測:物體的發聲可能與什麼有關?
學生回答後教師評價並板書:「進行猜想:物體的發聲似乎與振動有關。」
②進行試驗與收集證據:
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想通過什麼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學生匯報後教師對正確的實驗進行充分肯定,優化方案,並讓學生進行實驗:
(自己沒有器材的學生利用教師准備的器材,其中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一,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二、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三)
實驗一、把小紙片放在正在發音的揚聲器上,觀察現象並思考說明了什麼問題。
實驗二、把敲響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觀察現象並思考說明了什麼問題。
實驗三、將小紙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擊鼓面,觀察現象並思考說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分組匯報,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總結:小紙片在發生的揚聲器里「跳舞」是因為發聲的揚聲器在震動;發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為發聲的揚聲器在震動;小紙片在鼓面上做「自由體操」是因為發聲的鼓面在震動。
③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師:在這些不同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共同的特徵?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④學生活動:
舉出日常生活中的物體發聲時振動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樂器的發聲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產生振動發出聲音的,笛子是靠管內的空氣柱的振動發出聲音的。
師敲擊鐵板琴並提問:你聽到了什麼聲音?鐵板琴是怎樣發出聲音的?鐵板琴發生時並不是直接貼著你們的耳朵,為什麼你們還能聽到聲音呢?(學生回答)
下面我們就來解決本節課的第二個問題: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⑵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①進行猜想:
教師先讓學生進行猜測:聲音是通過什麼傳播的?
②進行試驗與收集證據:
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想通過什麼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學生匯報後,教師對正確的實驗進行充分肯定並進行實驗:
實驗一:(演示試驗)教師把音樂晶元用細線吊在軟木塞下,塞入試管中,晶元不能與試管壁接觸。先將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將針管插入軟木塞內。緩緩向外抽出活塞,聽到音樂聲有什麼變化?
設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氣完全抽出來,我們還能聽見聲音嗎?
這個實驗能說明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強調: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實驗二:(演示試驗)將裝有金魚的魚缸放在講桌上,在一邊拍手,觀察金魚的運動.這說明了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實驗三:兩個學生合作,一個學生把耳朵靠在課桌的一端。另一個同學用手輕輕敲擊課桌的另一端,感覺聲音的傳播。(學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實驗方案更好)
這個實驗能說明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
思想滲透:據說,音樂家貝多芬耳聾後,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繼續進行創作的,《命運》等一系列名曲就是這時候創作出來的。他這樣做有什麼道理?(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因為木、骨都是固體、都能傳聲。)
師:同學們要學習貝多芬敢於向命運挑戰的優秀品質。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鮮花也有荊棘,不論何時何地,希望同學們都能堅定、堅強的面對生活。
③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師:在這些不同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共同的特徵?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④學生活動:
同學們之間互相討論.舉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關聲音傳播的事例.
⑶相關知識介紹:
①聲音傳播的速度與壓強,溫度的關系。
②天壇迴音壁的介紹。
⒊課堂小結
提問:同學們這節課有什麼收獲?(由學生自己小結)
①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
②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它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③聲音的傳播速度與壓強和溫度有關.
⒋課堂練習
⑴指出下列發聲現象是什麼振動的結果:
悠揚的鍾聲
海浪的波濤聲
氣球破裂時的爆裂聲
水沸騰時發出的聲音
下雨天聽到的雷聲
用嘴貼著空瓶口吹氣發出聲音
⑵把正在走動的鬧鍾放在密閉的玻璃罩中,用抽氣機抽去罩內的空氣,在抽氣過程中,聽到鬧鍾的「滴答」聲是( ).
a 越來越響 b.越來越弱 c沒有變化 d都有可能
⑶古代的人在曠野里常用「伏地聽聲」的辦法來判斷有無軍隊、馬群到來,這是應用了 的知識。
⑷動畫片《星球大戰》中,神鷹號太空船將來犯的天狼號擊中,聽到天狼號「轟」的一聲被炸毀,神鷹號宇航員得意地笑了。你覺得這段描寫符合科學道理嗎?為什麼?
⑸有一個足夠長的鋼管(兩端開口),一個人在鋼管的一段用鐵錘敲擊一下。另一個人在另一端聽到幾次聲音?為什麼?如果知道聲速,再給計時器,能知道聲音在鋼管中的傳播速度嗎?
㈣ 小班教案藝術花好月圓
教學內容
欣賞民樂合奏《花好月圓》。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從音色、速度、力度、節奏、旋律、情緒等方面感受、體驗音樂,加深對民族音樂的喜愛之情。
情感目標:根據樂曲的情緒分段感受歡快的情緒。
能力目標:設計節奏型用打擊樂為音樂伴奏。
教學重難點:
從音色、速度、力度、節奏、旋律、情緒等方面感受、體驗音樂,加深對民族音樂的喜愛之情。
教學媒體:多媒體、琴
課型:欣賞課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趣味導入
師生問好
1、導入:欣賞《彼得與狼》時我們了解了西洋管弦樂器,今天我們在一起了解一些我們民族的樂器。
教師出示民族樂器的課件,介紹樂曲主奏樂器的音色(笛子、二胡、揚琴)。
學生了解樂器的音色和民樂隊的組成(拉弦樂、彈撥樂、吹管樂、打擊樂)。
師:今天老師為同學們帶來一首民樂合奏的樂曲《花好月圓》,樂曲是由彭修文根據黃貽鈞同名管弦樂曲改編的。
二、整體感受、初步感知
完整欣賞。思考:
1、這段音樂使人聯想到什麼?
2、樂曲分為幾個樂段,每樂段的情緒有何不同?
三、明確目標、深層分析
1、分段欣賞樂曲。
(1)欣賞引子部分。
師:這段音樂使人聯想到什麼?伴奏音樂中出現了什麼聲音?
生:這段音樂氣氛熱烈,使人聯想到過年時的情景。
(2)欣賞第一段主題。
哼唱樂曲這部分的旋律,口風琴演奏。
教師出示這段主題的旋律並指導學生視唱。
學生哼唱樂曲的主題。學生在長音出現時用串鈴伴奏。
(3)欣賞第二段音樂:
學唱第二段主題。
教師指導學生體會與第一樂段的不同(從節奏、速度、力度、音色、情緒等方面)。
生:節奏歡快、速度加快、力度加強、情緒更加熱烈。
(4)欣賞最後一部分音樂。
教師出示第三個主題的片段。
學生唱第三部分主題。
師:由大提琴演奏的這段主題性格鮮明、感情奔放(播放音樂)。
學生感受歡快的氣氛。
四、課堂小結、回扣目標
1、完整欣賞樂曲。
教師播放影音資料。
學生再次完整欣賞音樂看畫面。
㈤ 二胡《d調音階練習》的優秀教案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主動與小班的弟弟妹妹交往,學習嘗試照顧弟弟妹妹。
2.激發幼兒做大班哥哥姐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並有為弟弟、妹妹做榜樣的意識和責任感。
㈥ 求小學四年級音樂教案
在找教案這個網站有 我就是在那裡找的
蘇少版第7冊音樂 第五單元 《青青竹海》教案
教學內容
聽:「春筍」「小小竹排」「月光下的風尾竹」
唱:《小竹橋》《跳柴歌》
吹:豎笛「紅河谷「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小竹橋》
教學目標
1、學慣用舒展的音色演唱《小竹橋》,感受村寨人民對小竹橋的熱愛。
2、欣賞童聲合唱《春筍》、聆聽春雨彈起了豎琴的聲音。
3、用律動感受笙獨奏「小小竹排」電影插曲。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聽、唱、動來體驗音樂,感受音樂!唱好頓音記號及附點音符。
教學過程:
一、欣賞並律動「小小竹排」電影插曲
1、欣賞《小小竹排》
師:今天呀,我們要去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遊玩,那裡的人民熱情好客,你們想去嗎?老師先不告訴你們到底去哪?讓我們先來欣賞。
2、用動作來表現歌曲,(出示畫面鄉村的小橋)我們來到了什麼地方?
二、學唱歌曲
1、我們來到了一座美麗的小竹橋,上一節課請大家回去畫了橋,大家一起來觀賞。
2、先看老師的橋還是自己的橋: 這幾天孩子們可忙壞了,又畫了橋,那你們一定知道我們這節課跟什麼有關?(生:橋)好,你們就已經給這堂課起了個名啦,就叫橋吧!老師也跟你們一樣,也忙壞了,我收集了很多橋,你們是想先看看曹老師收集的橋呢,還是你們自己收集的橋呢?好,現在我就大大方方的展示給你們看一看。(這叫什麼橋?知道的大聲讀出它們的名字)剛才你們都看見了哪些橋呀?(生匯報:石頭橋、旋轉橋、木板橋、竹橋、鐵索橋……)是呀,橋的世界真是太豐富了,在這么多的橋中,你最喜歡什麼橋呢?同桌的小朋友在一起親親密密的說一說。
3、請同學們聽賞贊美「小竹橋」的歌
4、熟悉歌曲旋律,注意附點音符
5、、朗誦歌詞,生節拍律動
6、自由創編律動,讓我們跟著歌曲進行表演吧!
6、跟琴學唱歌曲,同學們表演的真不錯,讓我們一起來唱唱這首歌,並加入頓音記號。
7、聽錄音邊唱歌曲邊自由律動。
三、欣賞童聲合唱《春筍》
1、同學們我們演唱的很好,在小竹橋邊春雨彈起了豎琴的聲音,表現了春筍在大地上成長紮根,聽賞《春筍》。
2、跟著童聲合唱歌曲唱一唱。
四、音樂游戲
現在讓我們到樂器室去看看吧!(放音樂,教師帶領學生隨音樂做動作圍教室走一圈。)我們來到了樂器室,這里有很多打擊樂器,讓我們找一找!(出示卡片)
1、猜謎語: 是魚不會游,是鈴不能搖,是鼓鈴鈴響,是筒的咯響
強調猜四件樂器(答案:木魚、碰鈴、花鈴鼓、雙響筒)
2、學生猜,教師演示。(逐個拿出四件樂器)
3、請學生聽音樂《打花巴掌》歌曲部分,邊聽邊討論(4組分別拿一件樂器)怎樣用打擊樂器為歌曲部分伴奏。
4、4個組分別用四件打擊樂器伴奏後再合奏。
五、小結
第二課時 《跳 柴 歌》
教學目標
一、學唱《跳柴歌》,指導學生運用氣息的控制,做有彈性的歌唱和力度與速度的變化,來表現歌曲輕快、歡悅的情緒,
二、根據歌曲創編動作,跟著音樂跳一跳,感受海南民族的風族特點。
三、學吹豎笛加拿大民歌《紅河谷》。
教學重點、難點
獨立自信的唱好歌曲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聽曲入室,師生問好!
2、精彩三分鍾,模仿各地方言。
二、練一練,我的創造(p29)
1、按不同的排列順序唱一唱;
2、哪一組旋律最通順、流暢?
三、教學新歌
1、談話;同學們,現在老師給大家聽賞一首海南民歌《跳柴歌》,聽完後請告訴我你們想干什麼?想跳一跳,那我們先來學唱歌曲。
2、模唱全曲;用柯爾文手勢視唱旋律。
3、朗讀歌詞,注意咬字、吐字。
4、跟琴唱詞。
5、小組合作唱詞至熟練。
6、歌曲藝術處理。
1)小組交流意見; 2)小組練唱,在分組展示; 3)選擇打擊樂,自由創編節奏為全曲伴奏。
四、擴張延伸
1、欣賞《百鳥朝鳳》
2、介紹:這首樂曲曾獲第四屆青年聯歡節民間音樂比賽銀質獎,近年來我國藝術家在國外演奏民族器樂作品時受到熱烈歡迎。
3、參與表現:
1)展示你創作的動作,並教給大家。
2)分組活動表現歌曲。
A、舞蹈組b、演唱組c、跳竹竿組。
4、各組展示,評價。
五、小結:聽曲出室。
蘇少版小音第七冊 第六單元 浪花里的歌教案
教學內容
聽:「月亮河 」 「鱒魚」
唱:「小事情」「讓我們盪起雙槳」
動:填歌詞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小事情》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小事情》, 用輕松愉快的聲音邊唱邊表演,在演唱二聲部中要做到聲部和諧。
2、 聆聽《月亮河》,感受樂曲表現生活中的情景。
3、 通過編創和表演,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對藝術的表現和創造能力。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在唱唱、聽聽、做做中感受音樂;唱好《小事情》歌曲二聲部,做到聲部和諧。
教學過程:
一、感受三四拍
1、認一認三四拍號,了解它們的含義及強弱規律。
2、練一練,播放音樂《小事情》用聲勢感受三四拍歌曲。
二、新課教學
1、談話:《小事情》是一首美國童謠,在學習這首歌曲時,先讓學生學會歌詞,讓他們理解歌曲所蘊含的道理。
2、聽《小事情》,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緒及旋律線條。
3、輕聲哼唱《小事情》,回憶歌曲的旋律及音位。
4、視唱兩聲部,做到聲部和諧。
5、師:這首歌好聽嗎?(好聽)
6、師:(出示碰鈴)你們認識它嗎?它的聲音怎樣?這么好聽的聲音,讓我們隨它的節奏讀歌詞。
7、第一遍有感情朗讀歌詞;第二遍邊做動作邊讀歌詞。
8、學唱歌曲:跟琴學唱;分聲部學唱;配上碰鈴演唱。
9、創設情境進行表演、聽演唱、豎笛吹奏。
三、聽賞《月亮河》
1、在美好的情境中,請大家聆聽《月亮河》
2、跟著音樂輕輕哼唱p30,想想這段音樂適合表現生活中的那些場景,請說一說。
四、介紹音樂課新欄目《音樂信息站》。每人搜集有關的音樂知識、故事,在課前介紹給大家,豐富我們的音樂信息量,看誰找的故事最有趣。方法是輪流,期末評選最佳信息員。
五、結束: 聽曲出室。
第二、三課時 《讓我們盪起雙槳》
教學目標
一、指導學生以優美抒情歌聲,抒發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真摯感情。
二、進一步提高二聲部歌唱的技能,注意做到音準和諧、音量均衡及因色統一。
三、聽賞「鱒魚」,區別音色、形狀、及演奏方式。
教學重點、難點。
自行大膽的表現歌曲及樂曲是重點;唱准歌曲中含有ox的節奏的樂句是難點。
教學過程
一、合唱練習。
1、利用柯達伊手勢進行兩聲部的和聲音程練唱。
2、練習合唱發聲練習曲。要求一氣呵成,韻母發音位置統一。
二、節奏練習。
2/4ox xx | x. x|xx x |x -|| 模仿拍擊
三、新歌教學《讓我們盪起雙槳》。
1、激趣導入。
談話:(課件播放這首歌的mtv )交流;在這首歌里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有何感想? 小結;刻畫了兒童們在灑滿陽光的湖面上,劃著小船盡情遊玩、愉快歌唱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幸福生活的真摯情感…… 介紹;歌曲的作者及創作年代。
2、聆聽范唱,劃分樂段。
3、找出曲譜中的ox節奏樂句,跟師唱一唱。
4、跟琴唱一唱曲譜、小組練唱,並隨即指導。
5、朗讀歌詞,體會意境。
6、跟琴唱詞。
7、小組練唱,主要是唱准確。
8、歌曲藝術處理。
討論、實踐後總結:這是一首帶副歌的分節歌,高潮在副歌部分。所以,在演唱音量的層次上,齊唱部分可用「MP」合唱部分用「MF」,總的是以輕柔、優美、舒展的聲音來表現歌曲的意境。
9、各組按新的要求練唱全曲。
四、欣賞「鱒魚」
1、出示課件(樂器圖片)學生觀察各樂器的外形特點並描述。
2、出示課件,聆聽各樂器的音色特點。
3、聽賞「鱒魚」(鋼琴五重奏),讓學生聽別樂器的音色。
五、歌表演《讓我們當起雙槳》。
1、小組合作選擇喜歡的方式表現歌曲。
2、各組展示,集體評議。
六、小結
少版《音樂》第七冊 第七單元 月亮月光光教案
教學內容
聽:「月亮月光光」「望月亮」「二泉映月」(1)(2)
唱:「好月光,你走得這樣靜悄悄」「愉快的夢」
吹:豎笛學升4音,吹「愉快的夢」
課時安排:4課時
第一、二課時 《好月光,你走得這樣靜悄悄》
教學目標
1、能熟練地演唱《好月亮,你走得這樣靜悄悄》,並進行歌詞創編。
2.對音的高低及組成的旋律有感受和體驗,進行三度音程下行訓練。
3、想像地去欣賞《月亮月光光》,能積極參與音樂活動。
4、唱唱、做做「音樂游戲」
教學重難點
感受歌曲的意境,在歌唱中身體可以隨音樂律動;唱好歌曲二聲部。
教學過程
一、聽賞《月亮月光光》
1.導入新課:
① 教師展示歌曲內容(田野、房屋、月亮、木床、糖果)的圖片
② 完整地聽一遍童聲二重唱的《月亮月光光》
③ 要求同學們閉上眼睛,一邊安靜地聽,一邊想像從歌曲中聽到的景像。
2、教師將歌詞的大意講解一下,尤其是其中的閩南方言:
起厝田中央——在田中間蓋房子。親像水花園——好像美麗的花園。3.老師在放第二遍音樂之前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
① 歌中所唱到的一些景物應在什麼位置?
② 歌曲的情緒是什麼?
4.聽完第二遍音樂,學生可以上講台將老師的圖片作一擺放,以符合歌詞描繪的情景,或將基本的擺放方位解說給同學們聽。
5.請同學回答歌曲所表現出來的基本情緒,是優美還是歡快?
二、學唱歌曲
1、導入:講有關月亮的故事,朗誦描寫月亮的歌謠,唱有關月亮的歌曲,
2.教師提問:誰能講一個有關月亮的故事?朗誦描寫月亮的歌謠和唱有關月亮的歌曲?
3、進行三度音程下行訓練,用柯爾文手勢。
4、聽賞澳大利民歌《好月亮,你走得這樣靜悄悄》
5、視唱歌曲旋律二聲部
6、朗誦歌詞
7、學唱歌曲,先唱一聲部,再唱二聲部,最後兩聲部合唱。
三、才藝表演
1、分小組進行表演、比賽,看哪一組講、唱、誦的同學多,給予獎勵,以鼓勵發揚集體協作精神。
2、教師小結,並對大膽上場表演的同學當眾表揚,以表示對其有主動性和自信心的贊揚。
四、唱唱做做
1、教師向同學們解說這一活動的基本做法及要求,並將寫有 d r m f s唱名的小紅燈籠掛在釘有小圖釘的小黑板上。
2、老師指著小紅燈籠上的「d r m f s」教唱,注意熟記各個唱名及其音高。
3、當同學們都熟記並知道怎樣唱唱名以後,教師將紅燈籠按一定的音高和走向排列成組,請同學用手勢表現出來,並有節奏、有音高地唱一唱。如掛出,就請大家集體或者個別用手勢表示,並有節奏有音高地唱:「mi mi mi mi mi 」、「mi mi mi mi mi 」。
4、請一位同學上台在小黑板上把寫有唱名的燈籠排列出多組旋律線,如:sol mi mi mi do,mi do do do mi等,其餘同學在下面有節奏地、有音高地唱出來,並輔以手勢。
5、老師按書上所列四種組合,分別用鋼琴彈奏出來,同學們盡快用手勢作出反映。
6、教師小結:通過這一練習,我們了解了唱名,並知道按一定的音高可排列出優美的旋律線。
五、小結
第三課時 《愉 快 的 夢》
教學目標
1、學習並感受日本歌曲《愉快的夢》,了解日本的風土人情,使學生受到中日友誼的熏陶和感染。
2、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創新能力。
3、欣賞動畫片《寶蓮燈》插曲「望月節」
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創新能力;創編歌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放動畫片《寶蓮燈》插曲「望月節」,教師帶領學生律動走進教室,激情導入:在這美好的夜晚中,給我們帶來了愉快的夢,請聽賞(放背景音樂《愉快的夢》)
2、師:同學們,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日本小朋友邀請咱班同學到日本去做客,你們想不想去?生:想。
3、師:好,下面就請你們閉上眼睛,老師帶你們坐宇宙飛船到日本去,跟老師一起倒計時:10、9、8、7、6、5、4、3、2、1,(一位女生穿著和服走到講台前)到了,快睜開眼睛看看,下面老師介紹一下,這位是我們的日本小朋友惠子同學,她的中國話講得非常棒,下面我們就來邀請惠子同學來給我們做導游吧!
4、惠子:(鞠躬)おはようござぃます(早上好)
二、(CAI出示大屏幕)
惠子:(邊指大屏幕邊介紹)這是富士山,是我們日本的象徵,由於富士山海拔很高,所以山頂終年積雪。這是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我們來到了東京的服裝商城,看見了各種各樣漂亮的和服,和中國唐朝的服裝有點象。對了,我聽說中國的國粹是京劇,我們日本也有國粹,我們日本的國粹是歌舞伎,有時間我會帶你們到劇院去觀看歌舞伎。今天晚上,日本小朋友為了歡迎你們的到來,特地在東京小學舉辦一場聯歡晚會,也請你們也准備幾個節目。(到老師耳邊告訴老師一個悄悄話)
師:あリがどぅござぃます(謝謝你)剛才惠子告訴我,他們今晚要和我們演唱一首歌曲,對,就是這支歌,快幫老師聽聽,它是幾拍子音樂?
生:(聽了一會兒舉手回答)6拍子音樂。
2、師:對,是6/8拍音樂(師同時作6/8拍的肢體動作)。強弱規律是怎樣的?
生:強 弱 弱 次強 弱 弱。
3、師:聽了這首樂曲,你有什麼感受?生:(找幾名同學談感受)
三、審美實踐
1、師:這首歌曲是日本歌曲《愉快的夢》(出示大歌片),下面就請老師范唱歌曲吧!(師演唱歌曲,同時播放CAI動畫)
2、師:下面老師唱一句,你們學一句。(教唱兩遍)
師:我們齊唱一遍歌曲。
3、師:同學們,你們哪一句不會唱?(學生說)誰能幫助他?(學生指出難點,學生解決)
師:下面我們齊唱歌曲的同時用6/8拍肢體語言伴奏。
4、師:我們邀請惠子同學演唱一遍吧!惠子:聲情並茂地演唱。(同學們聽了熱烈地鼓掌)
5、師:誰能再演唱一遍?我們視唱一遍曲譜。
四、審美提高
1、師:同學們,剛才學習了日本歌曲《愉快的夢》,我想同學們心中也有夢想,那麼就用這首歌的曲調來唱出你心中的夢想吧!下面我們先在小組內先說一說、唱一唱。(CAI顯示充滿幻想的圖片,為學生的創造創設情境)生:(小組內討論創編歌詞)
2、師:哪一組代表先來唱?生:(五名同學分別唱自己的夢想,下面聽課的老師熱烈地鼓掌)
3、師:同學們的夢想真好,只有有夢想的人才是新生活的創造者,讓我們為早日實現夢想而努力吧!同學們,老師知道咱班的同學多才多藝,而且是我們董家溝小學樂隊的主力,那麼你想通過怎樣的方式來表現這首歌曲呢?想表演的同學可直接到前面來表演。
生:(同學們通過舞蹈、管樂、打擊樂、歌唱等形式表現歌曲,場面熱烈,使教學進入高潮)
4、師:同學們的表演真精彩,祝你們今晚和日本小朋友演出成功,下面就讓我們和惠子同學一起帶著這愉快的夢想飛出教室去參加聯歡會吧!
第四課時 欣賞《二泉映月》
教學目標
1、欣賞《二泉映月》,了解我國優秀音樂文化的悠久歷史,培養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懂得繼承和弘揚祖國優秀的民族文化的意義。
2、 了解《二泉映月》的樂曲結構,二胡的基礎知識及音色。
3、 學習並演唱《二泉映月》主題旋律。
4、豎笛學升4音,吹「愉快的夢」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前面幾節課里,我們學習、欣賞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的古代音樂、民歌、京劇音樂、曲藝音樂這幾種類型的音樂作品。從這一節課開始,我們來欣賞、了解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中另一個大的類型——民族器樂曲。這節課里,我們著重欣賞《二泉映月》這首樂曲。
二、新課
1、樂器知識:二胡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種樂器,它是胡琴類樂器的一種,也是胡琴類樂器中形狀、製造工藝最為完善,流傳范圍最廣的樂器之一。 二胡的音色柔和優美,演奏技巧多樣,表現力相當豐富。現代的二胡不僅是戲曲、曲藝、民間歌舞及器樂表演中的主奏、伴奏樂器,也是最常見的獨奏樂器 .
2、作者及作品介紹 :1 )這首樂曲是我國江蘇民間藝人華彥鈞(阿炳)作於 30 年代,是其留給後人的六首代表曲目之一。可以說這首樂曲是作者一生坎坷、凄切悲慘的生活寫照。 2 )華彥鈞生於 1893 年,其父為道士,自幼隨父學習演奏琵琶、二胡、笛子等樂器, 1928 年雙目失明,流落街頭,常見他肩負琵琶、笙、笛等樂器,手裡拉著胡琴,沿街行走,賣藝為生,故人們稱他瞎子阿炳。《二泉映月》就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
3、鞏固新課: 1)練習演唱《二泉映月》的主題旋律。
2)說一說,你喜歡二胡還是鋼琴,並說你的理由。
三、豎笛學升4音,吹「愉快的夢」
四、下課
第八單元 《冬天的故事》教案
教學內容
聽:《雪橇》《冬天的故事》《鈴鐺響叮當》
唱:《堆雪人》《踏雪尋梅》《鈴鐺響叮當》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堆雪人》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感受歌曲所表現的明朗和歡樂的情緒。
2.指導學生在合唱時低聲區保持氣息和聲音的高位置,並做到聲部的和諧與統一。
3.將旋律模仿的手法,運用在學生旋律創作練習中。
4.在新穎的教學環境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1.一個降號調歌曲的視唱與合唱。
2.學生對新歌能進行創造性的綜合表演。
教學過程:
一、學生隨音樂聲進教室,師生問好。
二、新歌曲調復習,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生用口風琴輔助練習。
1、從三度音程練習入手練唱合唱部份。
2、從尋找曲調異同點入手練唱合唱部份。
3、練唱新歌曲調。
三、新歌歌詞教學
1.揭示課題,啟發學生對冬日環境的豐富想像或聯想。
2.新歌范唱(採用多媒體演示)。
3.學生學唱新歌。
引導學生根據歌詞內容,以不同的情感、力度分別唱好新歌的齊唱及合唱部分。
四、《快樂一刻》
1.學生以二重唱形式演唱新歌,並進行集體點評。(採用卡拉OK形式演唱)。
2.指導學生對新歌用多種形式進行創造性表演。
創設雪景環境,啟發學生以唱、奏、舞等多種形式創造性地演唱歌曲,更完美地表達歌曲意境。
3、聽賞「雪橇」(鋼琴獨奏)
六、小結:
對本課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總結, 肯定學生主動學習及積極創新的精神。
第二課時 《踏 雪 尋 梅》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動地演唱《踏雪尋梅》
2、鞏固學生對拍號的理解和運用;培養演唱二聲部曲譜的能力。
3、聽賞《冬天的故事》
教學重難點
歌曲《踏雪尋梅》中的斷音是歌曲教學的重點。後半拍起的樂句是本課教學難點。
教學思路
《踏雪尋梅》是一首簡短而意境高雅的藝術歌曲,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讓學生多聽的方式,代替以前教師一味地教唱歌曲,學生在欣賞歌曲時,在不知不覺中就已掌握了歌曲。通過提示力度的對比,能用不同演唱方法生動地演唱歌曲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發聲練習:
3/4 30 20 10 | 30 20 10 ‖
mi mi mi ma ma ma
學生保持正確姿勢做斷音練習。
三.節奏游戲:
放《踏雪尋梅》的錄音,學生用打擊樂器伴奏。
四.導入新課《踏雪尋梅》
1、簡介歌曲,放錄音。
全歌洋溢著騎驢賞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響叮當」用斷音來表現,生動地描繪了驢兒頸上的小鈴聲。
學生欣賞歌曲,想像一幅畫面,並把它畫下來。
2、歌曲教學:
(1)齊讀歌詞。
(2)理解「霽」就是雪後放晴。「壩橋」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橋。
(3)再次欣賞歌曲。
(4)學唱歌曲。難點處跟唱。
(5)鞏固幾遍。
(6)請個別唱得好的同學獨唱歌曲。
(7)歌譜教學:聽琴聲逐句唱歌曲的譜子。整體連起來唱一遍,注意要正確的唱好斷音。
(8)全體同學唱歌曲,個別同學打擊樂器伴奏。
3、歌曲處理
(1)學生分別用斷音和連音唱法唱歌曲,自己對比,體會不同情緒、情感的表達。
(2)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連音和斷音)生動地演唱《踏雪尋梅》。
五、聽賞《冬天的故事》
六、總結本課教學情況。
第三課時 《鈴鐺響叮當》
教學目標
1、通過學唱《鈴兒響丁當》,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美國民歌的音調。指導學生全曲要唱得活潑、歡暢,給人以歡快向上的感覺,鼓勵學生熱愛集體,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2、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節奏感及二部節奏的配合能力。
教學重難點:有感情地演唱及音樂的藝術表現;二部節奏練習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禮儀問好。
二、歌曲教學:
1、用打擊樂器(雙響筒、鈴等)形象地模仿馬兒奔跑時的馬啼聲、鈴鐺聲,引出課題《鈴兒響丁當》。
2、錄音欣賞,提出問題:
(1)歌曲的節奏是歡快活潑的還是優美舒緩的?
(2)描寫了「我們」坐在雪撬上怎樣的心情?學生回答,老師加以肯定、小結。
3、復聽音樂、強調每段歌詞字數不同,根據減時線的提示演唱,輕聲跟唱。
4、練唱第一段歌詞。
5、講解、分析節奏,劃拍視唱,唱准音程、附點音符、十六分音符。
6、練唱第二、三段。
7、請幾個同學用打擊樂器伴奏,全班同學齊唱。(要求用明亮、歡快、有彈性的歌聲來演唱)。
8、復習鞏固、進行歌曲的演唱處理。第一段全班齊唱,第二段由老師用英文演唱,第三段的第一部分由男、女生分樂句輪唱,第二部分全班齊唱。
三、創造與活動。
1、節奏創編:給出幾種節奏,請每位同學創編1—2小節節奏。請四個同學展示作品,選出兩組進行二部交換練習。
2、老師給出兩個節奏,進行單聲部、二聲部節奏練習。
3、講解三連音,進行三連音二部節奏練習。
四、小結:
㈦ 如何設計教案 play+球類 play+樂器
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習新單詞concert, Chinese, instrument, erhu, pipa,violin, guitar.
2)學習新句型
What did they play?
Dad played the erhu. And Mum played the pipa.
(二)技能目標
1)學會描述過去發生的事件。
2)學會用英語正確表達「演奏某種樂器」。
(三)情感目標
1)通過談論中國音樂會和中國樂器,對孩子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提高學生欣賞中國樂曲的能力。
2、內容分析:
本單元的內容以談論過去進行的音樂會為主線,學習動詞的過去式,學會正確表達「演奏某種樂器」。
3、學情分析: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英語學習能力,已經學習了一般過去時的表達。同時,大多數孩子養成了良好的聽說習慣,能夠自覺預習、復習課文。
4、設計思路:
本節課從小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著手,巧妙地將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例如,復習環節教師先向學生提問Where did you go last weekend?Where did you go yesterday?時間由遠到近,師生間進行真實的口語交際。而後,以「猜猜老師昨晚去哪裡了?」,引導孩子們正確使用過去式來表達心中的想法Ms … went to …。新授環節則把學習英語和感受旋律優美的中國音樂結合在一起,學習有關樂器的單詞和表達方式,同時讓孩子們欣賞到著名的琵琶曲《十里埋伏》、二胡曲《二泉映月》、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和祝英台》等。
三、教學過程描述
教學環節
及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和考查,以及及設計意圖
Step 1 Warmer (熱身
活動)
3 minutes
1. Greeting.
T: Hello, boys and girls .Nice to see you again . In this class, we』ll have a compitition between Team 1 and Team 2.
2. Let』s sing a song.
I saw a music man. CD-ROM
3. Look and say.
is---was are---were
eat---ate see---saw
buy---bought go ---went
run---ran come---came
play---played clap---clapped
1. Ss sing the song together.
2. Ss look and say the words together.
唱英文歌I saw a music man.熱身,在輕松的氣氛中復習有關樂器類單詞。
復習幾個常見動詞的現在時和過去式,為進一步學習打好鋪墊。
Step 2 Lead-in (導入)
5 minutes
1. Ask and answer.
Where did you go last weekend?
What did you do there?
Where did you go yesterday?
I went to …
2、T:Look! Who』s this?Where did I go yesterday? Guess, please.
S:Ms Fan went to …
T: Look! I went to a concert.
Learn the word「concert」.
It was a Chinese concert.
T: And I like Chinese music.
Do you like Chinese music?
Learn to say: Chinese music
1.Ss answer the questions.
2. Ss learn the new word and phrases.
concert
Chinese music
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出發,問答「上周末你去哪裡了?在那裡你做了什麼?」「昨天你去了哪裡?」時間上由遠及近,引導學生正確回答自己過去所去過的地方及所做的事情,例如:I went to the park last weekend. I played with my friends.
I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with my mum.I bought a new pen.
隨後,引導孩子們考教師的照片,猜一猜「老師昨晚做了什麼?」孩子們的好奇心被激發,巧妙引出新單詞concert和短語
Chinese music.
Step 3 Presentations (新授)
18 minutes
1. Learn the new words:
erhu,pipa CAI
T:Look! What』s this?
It』s an erhu.
What』s an erhu?
It』s a Chinese instrument.
Do you want to listen to the music?
And what does it look like?
It looks like a violin.
(pipa, listen to the music, guitar)
2.Let』s say and act.
Look at these Chinese instruments.
T: It』s an erhu.
Ss: Play the erhu.
(pipa drum flute
guitar piano violin )
3.Show the title.
T: Today we』ll learn a dialogue about concert and music.
Let』s learn Mole 4 Unit 1. Dad played the erhu.
4.Listen and underst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did Lingling』went yesterday?
What did Dad play?
What did Mum play ?
5. Listen and repeat the dialogue twice. CD-Rom
1. Ss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erhu
Puipa
Chinese instrument
2. Ss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enjoy the Chinese music.
3. Ss listen and repeat the dialogue twice.
1.看圖片、欣賞二胡名曲和琵琶名曲,學習新單詞erhu ,pipa及其相關表達方式.
2.運用全身反應法,引導學生快速說有關演奏樂器的短語、做動作,鞏固新知,並活躍課堂氣氛。
3. 引導學生帶著三個問題聽課文,把握對話的大意。
Step 4 Consolidation (鞏固)
10 minutes
1.Practise this dialogue in roles. CD-Rom
2. Picture talking.
What did he play?
(play football, play basketball, play pingpang)
What did She play?
(play the flute, play thepipa, play the erhu)
3.A guessing game.
Listen and guess!
What』s the instrument? CAI
4. Let』s talk about Animal concert! (Practise in 4』s)
(P17 Activity 4)
1.Ss practise this dialogue.
2. Ss ask and answer
3. Ss play the guessing game and enjoy the beautiful Chinese music.
1. 為了便於學生掌握 play在球類和樂器前的用法,從學生在前幾冊學習的球類運動片語入手,採用歸類法,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樂器前面一定加the,球類前不需要加the。
2. 談論書上「動物音樂會」,有效鞏固新知,復習動物類單詞。
Step 5 Consolidation
(拓展)
2 minutes
1. Enjoy some posts of concerts.
2.Let』s learn a famouse saying.
No music, no life!
Ss enjoy some posts of concerts and learn a famous saying.
欣賞一些音樂會的海報,學習一句名言「沒有音樂就沒有生活」,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Step 6 Homework (家庭作業)
2 minutes
1.Listen and repeat the dialogue of Mole 4 Unit 1.
2.Enjoy a CD or a concert with your parents.
與家人一起參加一場音樂會或者欣賞一張CD,引導孩子們走近高雅音樂。
四、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主題是音樂會(concert),本教學設計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教師的真實生活著手,引導學生學會談論過去發生的事情,掌握「演奏某種樂器」的表達方式。同時,注重音樂學科和英語學科的整合,把音樂元素巧妙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引導孩子們走近中國民樂和高雅音樂會。
一、問答傳遞真實信息,拉近師生距離
課前熱身活動設計為師生間問答,訓練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通過提問Where did you go
last weekend?Where did you go yesterday? What did you do there?引導學生使用相關動詞的過去式回答。孩子們在問答中能用完整的句子交流自己真實的生活信息,促進師、生間的了解。隨後,教師從自身生活出發,讓孩子們猜一猜「老師昨晚去了哪裡?」(What did I do last night?),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學會談論他人過去所做過的事情。同時,巧妙引出課文中句子「I went to a concert yesterday.」學習新單詞concert和片語Chinese music。
二、學科整合,知識整合
針對本篇對話的內容,我將音樂元素融入英語學習之中,在新授、鞏固和拓展環節中均有體現,進行學科整合的有效探索。在學習新單詞eh,pipa 時,我讓孩子們看樂器的圖片,欣賞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和琵琶名曲《十里埋伏》,感受這兩種中國民樂的魅力。在鞏固環節中,請孩子們聽音樂猜猜是哪種樂器演奏的,在輕松地學習氣氛中,讓孩子們欣賞到各種樂器演奏的名曲。在拓展環節中,和學生一起欣賞一些音樂會的海報,向孩子們傳遞「學會欣賞高雅音樂」的信息。學習一句有關音樂的英語名言」沒有音樂就沒有生活!」(No music, no life!),引導學生學會體味音樂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歸類記憶,滲透學習方法
我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給學生英語學習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教學設計重點向孩子們推薦了歸類記憶法,幫助他們梳理所學的英語知識。例如,在新授環節,學習完新單詞erhu,pipa 之後,將中國樂器和西洋樂器進行了歸類,集中復習樂器類單詞和相關表達方式。在鞏固環節,將球類運動歸類記憶,並引導學生將「進行球類運動」對比「演奏樂器」的表達,讓學生自己發現其中的學習規律。
㈧ 二泉映月
22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後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嫖娼、吸毒的惡習,34歲時雙目先後失明。為謀生計,他身背二胡,走上街頭,自編自唱,說唱新聞,淪為街頭藝人。40歲時,與寡婦董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圍場演唱。他敢於切中時弊,抨擊社會黑暗,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吸引聽眾。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他又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並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在抵制日貨的運動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他的許多新聞唱出了群眾的心聲,深得一般市民的喜愛。每天晚上還走街串巷,手操二胡,邊走邊拉,聲調感人。蜚聲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日軍侵佔無錫後,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赴上海,在崑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並在電影《七重天》中擔任表演群眾角色盲人。這時他創作的《聽松》,是一首氣魄豪邁、情感充沛的二胡獨奏曲,傾吐著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民國28年重返錫城,再操舊業。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夜間在街上拉著二胡,演奏他創作的《寒春風曲》。他的琴藝十分高超,可將琵琶放置在頭頂上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場所說唱新聞。民國36年,他肺病發作,卧床吐血,從此不再上街賣藝,在家以修理胡琴為業,艱難度日,度日如年。
1949年7月23日無錫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樂曲獲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樂學院師生為了發掘、研究和保存民間音樂,委託楊蔭瀏教授等專程到無錫為他錄制《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華雪梅精通各種樂器和道家音樂。而阿炳幼時便表現了罕見的音樂天賦,在他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後成為當地有名的司鼓手)。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著風口吹,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繭,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壯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分不開的。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
阿炳的一生如戲劇般充滿情節的跌宕。據說他生平唯一留存下來的影像,只有一張日偽統治無錫時期「良民證」上的標准照。相片里那個帶著盲人眼鏡,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頂破氈帽下面的面孔,透著生活的艱難和滄桑。也許命運給阿炳的磨難,正是成就他那些動人心魄樂曲的緣由。這個華清和的私生子,生來就被剝奪了家庭慈愛的權利。當他的生母無奈地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抵抗世俗的歧視,這個孩子性格中一些隱秘的部分已經可見端倪。在外寄養幾年的少年回歸生父華清和的身邊,他的眼光所見之處,也許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我從資料中知道,他是叫著「師傅」來到當道士的父親身旁。華清和自號雪梅,精通各種樂器。阿炳勤學苦練,不久就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此刻阿炳還當自己只是個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兒。然而當他長到21歲時,阿炳突然在華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往後的日子說來也令人唏噓。無錫城中道觀洞虛宮里雷尊殿的新任當家道士華彥鈞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賭甚至吸食鴉片。荒唐的生活帶來荒唐的結果:因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喪失對道觀的控制。流落街頭後,族人安排江陰的農村寡婦董彩娣來照顧他。世事就是這樣矛盾。痛苦絕望中的阿炳沒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後的日子裡,一個說唱時事,在街頭賣藝,以「瞎子阿炳」聞名的創作型民間藝人新生了。有一篇當時見證人的回憶文章說,日本人侵佔無錫後,阿炳和董彩娣曾外出避難,在上海的崑曲班仙霓社擔任彈奏三弦的琴師,其間甚至還在當時拍攝的電影《七重天》里表演了一個群眾角色。
阿炳在這個賣藝為生的時期創作了他最為動人的樂曲。圍繞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傳有許多故事,我在偶然中讀到其一個,說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黎松壽孩童時期和阿炳是鄰居,少年時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點撥。後來他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民樂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師琴房外活動手指,隨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樂曲。一曲終了,過來一個人訊問他拉的是什麼曲子。老師告訴他,這位問他的先生是從中央音樂學院來的楊蔭瀏教授。黎松壽說這樂曲是家鄉一個民間藝人教的,沒名字。楊蔭瀏說這曲子好,還說他們正在收集民樂,要用剛從國外進口的鋼絲錄音機錄下這樣好的民間音樂。黎松壽和楊教授約好,回到家鄉一直等到9月份,楊蔭瀏和曹安和兩位教授才來到無錫。這次他們帶來的任務是錄制無錫的道教音樂。等錄完這些道教音樂,黎松壽堅持請他們去錄阿炳的樂曲。等阿炳拉完一曲,楊蔭瀏教授輕聲問這曲子的名字,阿炳說沒名字。楊教授說沒名字不行,要想一個。阿炳接著說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楊教授又說,《印月》這名字跟廣東音樂重了,要不叫映月,無錫有映山湖么,阿炳說,好,你的學問大,就聽你的。
對這件事情,黎松壽先生在他的回憶文章里說:1950年9月20日,我和妻子陪著楊蔭瀏、曹安和兩位先生找阿炳錄音,那天一直錄到晚上7點半才結束。錄音的時候,阿炳因為身體很不好,手勁也不夠,琴也是臨時找的,所以錄音保存下來的《二泉映月》並不是效果最好的。阿炳的最後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錄音後的第23天,好像是無錫牙醫協會成立大會的文藝演出。阿炳支撐著病體出門,由於他走得慢,到會場時演出都快結束了。我扶著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話筒前面。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對話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阿炳一開始是彈琵琶,後來台下有人叫著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體,不要拉。阿炳說了一句:「我給無錫的鄉親拉琴,拉死也甘心。」接著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我記得滿場都是人,連窗戶上也站滿了人。演出結束的時候,台下掌聲和叫好聲不斷,阿炳聽見就脫下頭上的帽子點頭示意。
80多年前,無錫街道的上空常常飄揚著阿炳賣藝乞討所奏響的琴聲。他的即興演奏,不僅成就了《二泉映月》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是它擺脫了那種賞玩式的心態,上升為一種與我同在的共命運感。對人世的關懷,對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難,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貝多芬相提並論。不是說人活著多麼艱難,或者古人掛在嘴邊的「天降將大任於斯人」,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為。一部偉大的作品是一部心靈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樂里常常感覺到的,在那一瞬間,就是能分清許多是非。我記憶里有過一段介紹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的文字,說他在第一次聽到《二泉映月》這首樂曲時流著眼淚告訴別人:「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
阿炳因為1950年那次錄音保留了他創作的六首樂曲:即今天已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這是一件萬幸的事情。作為民間藝人,他艱苦的一生也許只是有史以來無數血淚人生其中的一次。幸好他有了一個機會,不僅能夠用自己的雙手,用音符來表達,還能藉助音樂這種工具來感染其他的心靈。
[編輯本段]軼聞趣事
人們稱阿炳是三不窮:人窮志不窮(不怕權勢);人窮嘴不窮(不吃白食);人窮名不窮(正直)。
在無錫城裡,有個地主強奸家中的一個13歲丫頭,阿炳知道後,馬上把此事編詞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惡之舉,激起民憤,嚇得那個地主外逃好幾個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國民黨軍閥湯恩伯要阿炳給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會,阿炳斷然拒絕,遭到一頓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並編了唱詞,拉起二胡痛罵他們。
抗戰時期,日寇佔領無錫,一個叫章士鈞的人當了漢奸,阿炳知道後,就編詞罵他,又遭到一頓毒打。後來,這個漢奸被日本人殺了,阿炳拍手稱快,並編了一首《漢奸的下場》沿街演唱,無錫人士無不叫好。
[編輯本段]音樂作品
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其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
繼短小的引子之後,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後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呈微波形的旋律線,恰似作者端坐泉邊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共出現六次。它從第一樂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迴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片段2)。 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並出現了新的節奏因素,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綽注的經常運用,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惻的情緒,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旋律活動音區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迴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全曲速度變化不大,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至ff。每逢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忽強忽弱,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
華彥鈞墓
華彥鈞墓(hua yan jun mu),一名阿炳墓。位於無錫市錫惠公園內惠山東麓映山湖邊。華彥鈞,即「瞎子阿炳」,民間音樂家,1950年12月病歿,葬無錫西郊璨山腳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壞,由無錫市博物館原地拾骨,於1983年遷葬惠山東麓、二泉之南現址。墓地面積742平方米,主體由墓牆和翼牆組成,狀如音樂台;舊墓碑現藏市博物館,彩墓碑由中國音樂研究所、無錫市文聯立,楊蔭瀏書,墓前瞎子阿炳銅像,由錢紹武雕塑。
1986年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間盲藝人華彥鈞(阿炳)創作並於1950年親自錄音傳譜的二胡曲。該曲問世以來,不僅以二胡獨奏形式 華彥鈞是我國傑出的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他自幼在音而且還被改編成各種形式的器樂曲,以它那優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樂內涵而聞名國內外。
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作者以「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聯繫到阿炳在舊社會的不幸遭遇,從音樂中我們可以感到作者在借景抒情、感嘆身世時,還流露著對舊社會進行控訴的憤懣之情。在《阿炳曲集》中曾這樣介紹:「他在雙目失明之後……用音樂形象來描繪他想像中舊時曾目睹的美麗風景」,「但當時感到的卻是周圍漆黑的一片,這就使得他在宛轉優美的旋律中,時時流露出感傷凄涼的情調來」。
《二泉映月》的曲體結構是一首傳統的變奏曲。音樂一開始,短短的引子,音階下行的旋律,猶如一聲百感交集的輕輕的嘆息,把人們帶進了一個深沉的意境中去。主題音樂使人聯想到一個拄著竹棍的盲藝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無限傷感,無盡凄涼。 《二泉映月》就是在上述音調的多次變奏下逐漸展開構成全曲的,它通過變奏使音樂形象得到層層深化,使人感到受到阿炳懷著難以抑制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向人們訴說他種種苦難和遭遇。樂曲的後半部分,音樂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積聚起來的感情迸發了,樂曲推向高潮,強烈而激憤,顯示了阿炳特有的氣質和魄力。這是作者對舊社會憤怒控訴的聲音,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倔強、剛毅的性格,表達了他對黑暗勢力不妥協的反抗和斗爭。
《二泉映月》層次分明而又渾然一體,旋律動聽而又質朴蒼勁,音樂感人但更促人激憤。它是中國一位窮苦盲藝人的傳世傑作,深受國內外聽眾喜愛。
泉凄月冷 曲情感人
——阿炳《二泉映月》賞析
作者:蕭前勇
在中國音樂史佔有重要地位的阿炳(1893—1950),其個人遭遇是十分不幸的。他原名華彥鈞,小名阿炳。他幼年出家做道士,青年時當過吹鼓手,中年時害眼疾無錢醫治而失明,從此流落街頭,靠賣藝糊口。他在黑暗和貧困中掙扎了幾十年,嘗盡了人世間的辛酸。他在飢寒交迫中度日,但卻人窮志不窮,面對惡勢力的欺凌和淫威,他從不卑躬屈節,而總是與之抗爭,對之聲討。在音樂藝術上,他總是廣取博採,勤學不輟,深深直根於民族民間的音樂土壤,從而使自己的吹拉彈唱無所不精,創作上也有所建樹。由於上述種種情況,使阿炳的樂曲和琴音民族風格濃郁,並且很自然的帶有一種憂郁憤懣的情調和擰折不彎的大丈夫氣概。這些,也許就是《二泉映月》所以能廣為流傳,經久不衰的原因,也正這首樂曲感人的魅力所在。
《二泉映月》自問世以來流傳至今。在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男女老少中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愛;在國外也有廣泛的影響。著名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曾在北京聽二胡演奏家姜建華演奏《二泉映月》,聆聽中,頓生斷腸之感,不禁黯然淚下。
新中國成立後,曾由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派出音樂史家楊蔭瀏、曹安和等同志去無錫對阿炳的音樂作品進行了錄音、記譜、整理,並由有關部門出版、廣播。自此,《二泉映月》更煥發出了他勃勃生機和動人的光彩:他先後被改編成小提琴獨奏、民樂合奏、民樂重奏、旋樂四重奏、西洋旋樂合奏、二胡與樂隊、高胡與豎琴等演奏形式,無不絢麗多彩,各得其趣。此曲後來又被搬上銀幕,成為電影《二泉映月》的主題音樂。
為什麼這位盲藝人的二胡曲會如此引人注目,視之為我國民族樂曲的瑰寶呢?
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慘境遇,正是舊社會勞苦大眾的一幅縮影,自然會引起人們對他的關注與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誠愛國的品格和氣節,表現了一種民族的氣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樂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必然會引起人們心靈深處的極大共鳴。
其次,《二泉映月》音調和中國江南一帶的民間音樂及戲曲音樂等有著很深的淵源聯系,給人以十分親切之感。它的曲式結構為循環變奏體。通過變奏的手法,即句幅的擴充、縮減,結合旋律音域的上升或下降的手法,讓音樂層層推進和迂迴發展,從而塑造出單一而集中的音樂形象,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它的旋律發展,使用了中國民間的樂句首尾銜接,同音承遞的旋法,使音樂呈現出行雲流水般的起伏連綿的律動美感,彷彿是道不完的苦情話,流不完的辛酸淚,給人以「嘆人世之凄苦」,「獨愴然而涕下」之感。另外,樂曲的藝術美感還表現在於深沉中含質朴,感傷中見蒼勁,剛柔並濟,動人心魄。這樣富於民族風格、民族氣派的二胡曲怎能不使人為之陶醉,百聽不厭呢?
再則,這首樂曲體現了注重情深、著意傳神的法則,發人聯想,令人回味。如果將他比之於歌,則決非王摩詰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之類的重要描景之作,而倒有杜甫詩歌中那憂國憂民的嘆息,李白詩歌中《蜀道難》之感慨,屈原詩詞中那怒不可遏的呼喊聲。比之於繪畫,決非清代「四王山水」,而倒有揚州八家之犀利、堅挺的鋒芒。決非《平湖秋月》一類的陶情之作,而倒有貝多芬「月光」奏鳴曲中所蘊涵之憤然心緒。
《二泉映月》這首樂曲的標題,也使學者們常常為之爭論。在江蘇無錫市的西郊,有江南名山惠泉山。山上的一泓清泉,經唐朝「茶神」陸羽品嘗,評為「天下第二泉」。阿炳失明前後常常去這里流連,他對故鄉的山水充滿著深情。然而,面對那月光雖明,世道卻暗,泉水雖甜,人世卻苦,水面雖平,人間不平的現實。他心中月兒凄冷,泉水愴涼。於是便借景抒情,融情於景,傾訴辛酸,遂取名為《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問世以來,奏家蜂起,各展其長,異彩紛呈。對樂曲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一切演奏家都把握了「形神兼備,寓神於形」這一表現原則,從而給聽者留下銘心刻骨的深刻印象。《二泉映月》的「神」是什麼呢?在於其孤獨者的心境,夜行者的傷感,不屈服的性格和對光明的希望。
附錄:詠阿炳詩句
《憶民間音樂家——華彥鈞》
朝霞相伴夕陽斜,胡琴盲杖乞天涯。
一曲二泉映明月,誰人不曉藝術家。
——(上海)張志真
[編輯本段]藝術風格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一天仍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為動人。
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像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凄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媼用一根小竹竿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背著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著,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凄厲欲絕的裊裊之音。」
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 ,後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
後來,彭修文將此曲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吳祖強改編成弦樂合奏曲;丁芷諾、何占豪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丁善德改編成弦樂四重奏等等。中國唱片社曾將阿炳於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鋼絲錄音製成唱片,暢銷海內外。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㈨ 二泉映月的教案
教學目標:
1. 欣賞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了解音樂家的生平以及不同的音樂形象和風格,通過對比、分析,加深體驗音樂的內涵,拓寬學生的視野。
2. 引導學生從主題旋律、節奏、音色、結構等方面去感受與分析,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
教學內容:
1. 引導學生感受樂曲的音樂形象,體會音樂風格與內涵。
2. 啟發學生感受音樂形象,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參與意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課前部分:
聽二胡演奏曲《賽馬》音樂進教室。
(二) 新課教學部分:
1. 介紹民族弓弦樂器—二胡。
(1) 提問學生剛才進教室時聽到的音樂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引出樂器—二胡(多媒體展示二胡的結構圖),介紹我國民族弓弦樂器—二胡。
(2) 了解我國民族樂器二胡的構造、音色特點和演奏方式。
2.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要求學生從網上、書上查閱收集關於二胡、《二泉映月》和作者華彥君的資料,先分組相互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然後老師請代表上來交流。
3. 欣賞《二泉映月》。
(1)完整欣賞一遍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
請學生欣賞完後用一個詞來表述自己的感受。
(2)視譜。
(3)分析樂句旋律特點。
請注意每個樂句之間和每個樂句的音區有什麼特點(前一句的結尾音和後一句的開始音相同,一句比一句高,越來越激動)。像這種句句緊扣,環環相連,魚咬尾連環扣的創作手法,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特點之一。
(4)分析樂句的情緒。(放A段錄音)
老師設計一個練習,請同學們聽這段主題,把三個樂句所對應的表示情緒的詞用連線的方法連起來。
(5)運用古詩啟發情感。
通過我國唐代詩人杜甫的詩《春望》,啟發學生的情感。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6)為主題旋律填詞。
用古詩的前四句來為第一樂句填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