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的乘法口訣教學視頻
❶ 七的乘法口訣是什麼
七的乘法口訣是: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七八五十六。
七九六十三。
其他乘法口訣:
1、一一得一。
2、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3、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4、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5、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6、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7、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
8、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9、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❷ 二年級7的乘法口訣說課稿《一個星期有幾天》
《一個星期有幾天》說課稿 二年級7的乘法口訣說課稿 《一個星期有幾天》說課稿一、內容我上的這課是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中的乘法口訣中的一個內容。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一個星期有幾天」的情境,引導學生獨立編制乘法口訣,在7的乘法口訣中,前6句是學過的,只有後3句是新的。 三、教學目標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獨立編制7的乘法口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會用乘法口訣計算表內乘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設計意圖 「乘法口訣」是小學數學教材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在很多教師的潛意識里,「口訣」只是單純為「計算」而存在。於是「熟記口訣」和用口訣計算題目成了教師構建課堂的兩個核心視點,這樣一來,數學口訣服務於數學計算的「工具性」得到了充分體現,而作為數學口訣本身所具有的知識體價值卻沒有引起注意。鑒於這一點,我在設計這一課時,充分利用學生的分組活動來體現乘法口訣的知識體價值。 整個課堂教學中,我編制了四個板塊。即「在探究規律中感知口訣,在自主合作中創編口訣,在解讀品味中感悟口訣,在多維運用中深化口訣」。
❸ 7的乘法口訣小妙招
口訣:1×7=7,2×7=14,3×7=21,4×7=28,5×7=35,6×7=42,7×7=49。
通過七巧板擺小魚揭示1個7相加、2個7相加、3個7相加……分別得出7、14、21、28……學生在操作中表述,在表述中領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聯系表述和板書編制口訣。通過了一句口訣可以寫出兩道乘法算式。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乘法
是指將相同的數加起來的快捷方式。其運算結果稱為積,「x」是乘號。從哲學角度解析,乘法是加法的量變導致的質變結果。整數(包括負數),有理數(分數)和實數的乘法由這個基本定義的系統泛化來定義。
乘法也可以被視為計算排列在矩形(整數)中的對象或查找其邊長度給定的矩形的區域。 矩形的區域不取決於首先測量哪一側,這說明了交換屬性。 兩種測量的產物是一種新型的測量,例如,將矩形的兩邊的長度相乘給出其面積,這是尺寸分析的主題。
❹ 如何記住乘法口訣
教學《6的乘法口訣》時,課前我認真研究了教材,我閱讀了教學參考書。知道這節課可以向孩子們提供實物圖,引導他們觀察得出乘法算式,再得出與6有關的乘法口訣,最終把6的乘法口訣填完整。本著這樣的認識,我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走進了教室"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6的乘法口訣,"話音未落,便聽見了那愛表現的聲音:"我知道!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噓!老師在看你呢!"一旁學生連連提醒。當我的目光與他的目光相遇的一刻,他下意識地吐吐舌頭,停止了繼續講話,徐華是班上同學們公認的"調皮大王",他讀過二年級,這內容肯定早就學過了。此時我發現:孩子臉上的神情變得那麼無奈。輕輕的,我有點於心不忍。"都會了?"帶著一絲疑惑,我開始問道,"哪些同學已經會背6的乘法口訣了?"學生們"刷刷刷"地舉起來。"哇,超過一半""這可怎麼辦?講,還是不講?"心底升起一串長長的問號。"講,多數會了,不講,又不合適。怎麼辦?"我的腦海里思索這樣一個問題。幾秒鍾後,我稍稍思索,問道:"有誰願意站起來大聲背一次6的乘法口訣?""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聲音雖然不大,但卻足以讓每一個人都聽見。其他的孩子似乎也躍躍欲試。見此情形,新的疑惑又慢慢產生:"這么熟練的背誦,是否是真正的理解了呢?""你是怎麼知道的?"我親切地問。"是我爸爸教我的""我以前學過了""我和媽媽預習過了。"看來早有準備,這是個好現象,"不錯,能提前預習,是個很好的習慣。可是你們知道每一句口訣的含義嗎?"一時間,教室里變得十分安靜,許多同學紛紛變得一臉茫然。"比如二六十二,就是二個六是十二。"有一個同學舉手了。 "你們都是這樣想的嗎?還是請王新月來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吧?""我覺得,二六十二就是2個6相加得12,三六十八就是3個6相加得18,四六二十四就是4個6相加得24"不愧是"學習大王"。看著有些同學似懂非懂的表情,我鼓勵著說:"你們能聽懂嗎?這樣吧,我們一起用學具擺擺,再次證明一下吧。"於是我讓他們以組為單位,數出6根小棒來擺圖形,想擺什麼就擺什麼。話音未落,一個個就興致勃勃地忙活開了,互相交流著:"我擺的是田字。""我用小棒擺了小雪花。""我擺了一座小房子。"孩子稚嫩的聲音中充滿了自信,充滿了驕傲。"大家擺得很好,你們剛才擺的圖形都用了幾根小棒?""6個""對呀,一幅美麗的圖案要用6根小棒,也就是1個6,那麼兩個這樣的圖案呢?""12根。""也就是二六十二。"性急的同學脫口而出。"你怎麼知道的?""6+6=12。""2個6相加是12",他們一個個搶答似的。接下來,我問道:"那三個、四個呢?你能把這表填寫完整嗎?"圖案123456 小棒612 通過這一操作,逐漸使孩子們明白到:一個6是6,兩個6是12,三個6是18,四個6是24,五個6是30,六個6是36。這時我說:"同學們,想想每一句乘法口訣,現在知道每一句口訣的意義了嗎?誰願意來說一說?""老師,我來!我來!"看著那一爭先恐後的雙雙小手,我相信他們是真理解了緊接著,孩子們能根據口訣順利寫出每一句口訣的兩個乘法算式。而對於"六六三十六"這一句下面怎麼只有一個填空,他們都已經能夠心領神會了。正如他們所說的"6×6=36反過來還是6×6=36嘛。""現在誰把我們學過的乘法口訣背出來呢?"從"一一得一"到"六六三十六",看著他們投入的表情,我伴隨著他們的背誦將它們一一在電腦上顯示出來。"現在我們一起來看電腦上的乘法口訣,你發現了什麼?""我發現'幾的口訣就有幾句。'""我發現是幾的口訣,第二個字就是幾。""每一句口訣都是從一幾開始,一直到幾幾為止。是從小到大排列的。""是幾的口訣,最後一句都是幾幾得幾。""小於10的都有'得'字,大於10的就沒有。"就這樣,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爭先恐後地回答著,那一雙雙小手不停地揮動著,彷彿生怕我看不到它的存在。不時迸發出智慧的火花。"6的乘法口訣中,後一句比前一句多6。""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後一句比前一句多一個6。"答得多好呀!"那為什麼積小於10的口訣中都有'得'字,而積大於10的都沒有呢?""因為那樣讀起來不順口。""那樣好記,也方便。""下面老師想請你們用剛才的規律編一編7的乘法口訣,能行嗎?""好的,沒問題。"當孩子們的小手再次高高舉起時,我忽然覺得:當老師的感覺真好!尤其是當我看見那麼多雙眼睛期盼著,那麼多雙小手躍躍欲試時!反思:回顧這一節課,原有的教學設計並未能如期進行,但如果不曾有過這樣的體驗,我就不會對這一句話有深刻的理解:孩子的潛力如同空氣,即可壓縮於斗室,也可充斥於天地,老師把他們放在多大的空間,它就有多大的發揮!這對於我們一線的老師來說,意味著什麼呢?一、"備教材",尤其要"備學生"。新課標強調:數學教學應以人為本,要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是一個個發展中的人,並不能把他們看成一張白紙,應在尊重他們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引導經歷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在本課的教學中,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口訣的得來,熟記並能靈活運用。起初的精心預設,在課堂實境中卻出人意料:很多孩子都會背6的乘法口訣。怎麼辦?如果按部就班,沒有必要。此時需要透過表面看本質,了解學生每句口訣的含義,恰到好處地利用個別優秀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通過學具操作從真正意義上理解口訣的得來,同時也為後續學習奠定了有利的基礎。課堂教學並不等同於機械兌現教案,它可以是個因意外收獲而出彩的地方!二、課堂中教師應勇於"讓位"給學生!新的課程標准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為此教師應改變"一言堂"的講課方式,要勇敢地讓位,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課中,在與學生的共同探索中,並不是把知識講給學生,而是注意引導學生一起觀察口訣,探求口訣的奧秘。從而發現了"幾的口訣就有幾句""是幾的口訣,第二個字就是幾"等諸多的規律,並相互質疑、啟發著。緊接著,鼓勵學生運用已發現的口訣規律嘗試著編7、8、9的乘法口訣,這里,努力以最少的知識去喚起學生最多的思考與探索,以自己的思維去探索,以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用自己的語言去交流。這才能算是教師真正地讓位!這樣的課堂才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課堂!三、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一個人在內心深處都強烈渴望著被欣賞、被發現。小學生更是如此。在課伊始時,老師剛說:今天我們學習6的乘法口訣。話音未落,便有孩子迫不及待地背誦了,如果教師因課前預設而制止,那麼教育只成了紙上談兵。這一切都要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要,為他們的自我展示和認可提供安全愉悅的空間,才能使課堂成為一個有魅力的地方!
❺ 怎樣教好低年級數學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而數學的特點具有抽象概括性。如何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進行教學呢?我認為,由感知到表象再上升到抽象概念,必須充分運用學生思維中的形象因素,來感知數學材料,逐步升華到對數學知識的理性認識。這樣,才能夠發揮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才能正確處理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才能使教與學達到和諧統一。下面是我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幾點粗淺體會:
一、研究學生的學前思路,堅持學前調查。
每節課都有自己的教學目標,確立了明確的教學目標,就能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一定的努力方向,就能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使教與學和諧統一。要把握住具體、明確、恰當、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在短時間准確地把握重點和難點。做好課前調查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教師在新授課前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正確把握住上、中、下學生的認知結構,然後以學生的認知結構為依據,調查教材結構,從而建立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使教與學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每節新授課前,都要研究學生的學前思路,堅持課前調查。主要通過談話,操作做題等形式,了解學生對新授內容原原的認識,然後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和上、中、下學生,對基礎情況進行分析,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數學思維特點,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設計有層次的、深度與廣度適中的教學過程。
例如:「7的乘法口訣」時,首先對班級上、中下學生做課前調查,發現學生在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過程之後,對乘法意義回生和遺忘的現象較為嚴重,弄不清乘法的意義,針對這個情況,我認真分析了「7的乘法口訣」的教材結構 ,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1)、根據已學的2——6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計算練習,並明算式的意義(表示幾個幾連加)以及加法與乘法的聯系,通過復習,讓學生重溫已學的知識,為新授作好遷移。做完准備題後,出示直觀圖(由7個三角形拼成的魚圖),讓學生明確圖意,擺一條小魚要7個三角形,擺兩條呢——擺七條呢?並根據圖意列出有7的乘法算式。
(2)看乘法算式,說出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3)根據乘法算式的意義推導出有關7的相應的乘法口訣。
(4)說出乘法口訣各部分在乘法與加法中各表示的意義,從而使乘法算式、加法算式,乘法的意義,乘法口訣這些知識系統化。
如:五七三十五這句口訣,「五」表示乘 法算式中的一個乘數,也可以表示相同加數的個數,「七」表示乘法算式中的另一個乘數,也表示相同的加數,「三十五」表示積,也表示相同加數的和。
(5)為使全班學生能熟練掌握口訣,還要圍繞口訣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達到強化口訣和鞏固口訣的目的,使教學目的取得預期的效果。
雖然課前調查費精力、費時間,但是實踐證明,課前調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引導學生認真看,動腦想,大膽說。
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對學習任務尚未樹立起的認識,全憑好奇心和新鮮感。小學生的思維形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體,他們的學習慾望往往是從興趣中產生的,他們樂於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
因而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了直觀形象這一原則,即用具體、形象、生動的事物充分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讓他們有充分的精力看一看、說一說、做一做的機會,以豐富深化感知,加強直觀教學,喚起注意,讓學生身臨其境,渴望求知,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課堂上演示教具、操作學具、利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等。
如在教學兩種分法時,(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幾?(2)把8根小棒每份2根,能分成幾份?先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學生覺得分小棒很有趣,都樂於參加,積極擺弄,由於興趣濃厚,無意中學習了兩種分東西的方法。
根據兒童「從已知舊知識出發,同化新知識鞏固深化」這一認識過程,注意分析教材知識結構和新知識之的縱橫聯系,突破新舊知識的關鍵環節,引導學生知識遷移類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學三、四位數筆算加法時,考慮到前面學生學習掌握兩位數的筆算加法,並熟記法則,具有一定的遷移邏輯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時,先復習兩位數的筆算加法 43+32, 37+56指名板演,並說說是怎樣算的,然後復習筆演算法則。新授時,出示243+132 ,437+256,提問這組題和復習題有什麼不同?學生回答後,教師稍點撥,告訴學生:「三位數加三位數的筆算方法和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完全相同,根據前面學過的筆演算法則,你能把這兩道題算出來嗎?」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表現出來,他們積極性很高,並異口同聲地說:「能」他們做完題後,便爭先恐後地舉起手匯報,訂正後,老師有意識地贊揚全班同學,從而誘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大大提高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並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下逐步掌握新知識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極大興趣。
❻ 如何讓學生記住乘法口訣
如何讓學生記住乘法口訣 乘法口訣作為基礎的數學知識和我國數學教育的特色內容之一,有必要要求學生熟練記憶。我們所說的記憶是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記憶,而不是死記硬背。要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達成記憶。
1.在比較中,掌握記憶方法。
教材多次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題組練習,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掌握記憶乘法口訣的方法。如7的乘法口訣,一題練習是先算7×3+7,然後計算7×4和4×7,要讓學生用比較,來理解計算7×4和4×7用的是同一句口訣,並且可以想這一句口訣中的積就是前一句口訣中的積再加上7。再如,用7的乘法口訣求商,一道練習是先算7×5,再計算35÷7和35÷5,讓學生通過比較體會這3題都用一句口訣來計算。在教學中,對學生容易混淆和記錯的口訣也要經常進行比較,幫助學生記憶。允許並鼓勵學生記憶口訣方法的多樣化。
2.在游戲中,激發記憶興趣。
游戲是低年級教學中非常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開展形式活潑的游戲能夠激發學生記憶口訣的興趣。要組織好教材提供的游戲活動。如「對口令」的游戲,根據一句口訣說出兩題乘法或除法算式。組織游戲時要提出明確的要求,注意人人參與,使游戲的過程成為每個人記憶的過程。再如「猜數」的游戲7×( )=21,可以創設一個有趣的情境:小兔子擋住了( )里的數,你知道是多少嗎?為什麼?為此激發學生記憶口訣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也要自主設計一些學生樂於參與的游戲活動。
3.在運用中,提高熟練程度
也許二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形成初步的反思意識,不會思考為什麼要記憶這些口訣這種問題,但是,如果學生能運用口訣解決實際問題,他們可能會體會到熟練記憶口訣的價值。因此,我們要創設生活實際中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口訣解決問題。如有15個小朋友排隊坐纜車,每輛纜車限生2人,7輛車夠坐嗎?(情境圖出示),還可以將問題改為「8輛車夠坐嗎?」再如,有24人,每隻大船坐4人,小船隻能坐3人。都坐大船要用幾只?都坐小船要用幾只?經常性地解決這樣的問題,能不斷提高學生運用口訣的熟練程度。再比如比一比,誰說的算式多:□×□=8 36÷□=□。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所想到的算式,並能按順序說。
❼ 用撲克牌怎樣玩七的乘法口訣游戲
撲克牌的話,你就把他的王去呀,然後留下幾個情誼的數字就可以了。
❽ 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做前測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前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學情,依據學情實際來施教。
一、合理選擇學情前測方法
不同的教學情境,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育對象,就需要採用不同的前測方法。
1.問卷調查法
這是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種前測方法。即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張問卷,在課前讓學生填寫,從而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理解上的困難所在。主要適用於概念課的教學和起始課時的教學;問卷的設計要緊扣檢測目的,題量要適中。
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一節,我圍繞「你認為怎樣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行問卷檢測,從而確定新知的切入點如下:
●割補轉化成長方形不僅可行,且適合學生的知識基礎,要以此為重要突破口;
●先行復習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練習畫高;
●課堂展示易變形的框架,理解面積和底高有關系,與斜邊無關。
2.個別談話法
即教師在舊知和新知連接點處設問,通過與各個類型、各個層次的學生代表談話,了解他們的新知生長點,確定怎樣引導知識技能的遷移或類推,從而選擇最為有效的教學方式;主要用於後繼內容的教學;談話提綱數量以一個到三個為好。
如「集合問題」一節,我設計的談話提綱如下:
(1)腦筋急轉彎:兩個爸爸和兩個兒子去電影院看電影,你覺得買多少張票合適呢?
(2)排隊問題:小明從前往後數排在第3,從後往前數,排在第4。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隊?
(3)現場調查:誰喜歡喜羊羊請舉手,喜歡美羊羊的請舉手。
談話後發現,對於「集合」的理解,學生有生活經驗,但沒有上升到意義的高度;能用圖示的方法表清題意,但沒有出現集合圖的雛形。由此確定講課的重難點和流程設計:
●提出運動會報名問題—學生動手操作—展示層次不同的思維脈絡—經歷集合圈產生過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預習分析法
即教師安排預習內容或設計預習作業讓學生自主完成;通過作業完成情況的了解,明晰哪些問題學生自己就能解決,哪些問題需要給予幫扶,還有哪些問題學生自己根本不能解決;預習的題型可以是動筆書寫,也可以是動手操作、測量、調查,還可以是觀看微課視頻、網路學習等。
如:「質數與合數」一課,預習作業如下:
●請找出1至20各自然數的因數。以觀察學生是否能夠獨立進行指定數的分解;
●請根據各數的因數情況分分類。用以了解學生在兩次分類中有哪些困難,需要得到老師哪些幫助。
二、精心設計學情前測問卷
要讓學情前測真正起到診斷學情引領課堂教學的作用,就要在前測問卷的設計上下功夫。
1.圍繞單元編排意圖,設計前測問卷
即從單元教學總目標的角度,整體把握單元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設計前測問卷,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發現問題,暴露未知。
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小數乘法」。
我設計的前測問卷共七道整數乘法題和一道解決問題。題型包括:兩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三位數乘兩位數(因數是幾百幾十幾,一個因數的十位數字是0,一個因數的個位數字是0)。
計算題前測分析:
全部正確的36人,占總人數的64.3%,18位同學因為不良計算習慣或錯誤整數乘法豎式計算出錯,佔36.7%;其中計算習慣的原因,抄錯數1人;漏寫得數3人;因計算方法的原因,忘記進位或進位後忘記加上4人;錯誤的豎式計算11人。
由此我擬定了以下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加強整數乘法豎式復習補差工作;
●加強後進生個別輔導,使其掌握基本計算方法;
●合理利用遷移規律學習小數乘法;
●充分利用轉化策略,把元轉化成角的個性解法,幫助學生理解小數乘法計算的算理。
2.圍繞課時教學目標,設計前測問卷
小學數學學習內容中的「數與代數」側重數感的培養,前測要注重復習與新課相關聯的舊知,找准知識的起點在哪,已知與未知的臨界點在哪;「統計與概率」的前測要側重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哪些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能銜接;「空間與圖形」的前測可以讓學生嘗試解決新的問題情境,看看哪些學生自己就能學會,哪些知識需要教師引導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