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圖形教學視頻
幼兒數學教育,最重要的是啟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首先要給幼兒建立數學認知,把數學生活化、游戲化、兒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
游戲場景學數學是培養孩子對數學的興趣最合適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孩子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
因為游戲能對小朋友的規則意識、執行能力和策略意識進行綜合鍛煉。
游戲都有規則,小朋友要聽懂規則、服從規則,同時又要達到目的;當規則變化的時候,他們也要跟著變化自己的策略。
這個過程,不是記住知識點就夠的,它其實鍛煉了小朋友對知識靈活應用的綜合能力。
總的來說,孩子的數學思維就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建立。
㈡ 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實際問題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標准(2011)》提出:通過數學學習使學生「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解決問題成了數學教學的關鍵。新教材雖然改變了傳統小學數學課程中遠離生活,呈現形式單一,套搬題型現象嚴重等弊端,將解決問題各部分數學知識的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例如在認識圖形、數的認識、找規律等內容的教學中安排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例題,但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仍然是教學的一大難點。因此,從一年級學生開始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勢在必行。
剛從幼兒園小朋友轉變成小學生,不論是思維還是語言都處於形象表述階段,要逐步增強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能力就要求教師牢牢把握住孩子的年齡特徵,充分利用教材編排特點,適當對教材進行微觀創造,在教學中大膽培養一年級學生看、敘、問、究的能力。多年從事低年級教學,我在教學實踐中感覺,要逐步增強一年級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堅持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訓練:
一、仔細觀察,讀懂圖意:
仔細觀察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先決條件,一年級教材教學基本上都以圖畫為主,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捕捉圖畫中的數學信息,感知數學問題情景,獲取解決問題的基本條件。我認為,在「數與運算」章節中,教師應引導學做到有目的、有順序、多角度、多層次對教材中的圖畫進行觀察,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上24頁《加法》做一做,教師首先引導學生「你能從圖中獲取那些加法的數學信息?」,學生剛剛學習了加法的意義,老師目的清楚地引導學生捕捉圖畫中的加法信息,學生觀察時就避免了許多負干擾,直奔主題。此基礎上教師又引導學生觀察時應該從上到下,從左至右,按順序仔細觀察,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很容易找到與加法相關的數學信息:一共有幾輛,一共有幾枝筆,一共有幾只紙鶴等加法問題,同時也做到觀察的完整和有序性。另外,教師從開始觀察起就要讓學生養成多角度、多層次觀察的習慣,增強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 一年級上23頁《練習四》第四題這個游戲公平嗎?說以說怎樣才能使這個游戲變公平?我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學生說出了多個解決問題的方法:
生1:將右邊的小朋友去掉2個人,左右兩邊都是三個人,這樣就公平了。
生2:左邊的添上2個人,左右兩邊都是5個人,就同樣多。
生3:將右邊的5個人分一個給左邊的三個人,兩邊都是4個人,這樣游戲就公平了
. . . . . .
雖然具體的做法都布太一樣,但目的是相同的,從多角度的觀察培養了學生開放的思維。
二、組織語言,表述圖意
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輔助條件就是學生能口述問題的經歷過程。由於尚未擺脫幼兒園小朋友的稚嫩思維,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表達往往是支言片語,缺乏完整的敘述。教師應多挖掘教材中的情景創設因素,藉助直觀手段,激發學生「說」的慾望,不斷引導學生完整敘述,同時還要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表達能力,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說」的機會,逐步培養學生思維的完整性。如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上26頁《減法》一課,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知減法的意義,我沒有直接出示教材中「小丑拿氣球」的掛圖,對教材進行了微觀處理。片斷如下:
師:誰能看著動畫鏡頭說一句話
視頻播放小丑拿著4個氣球出場,一生敘述:小丑拿著4個氣球。接著視頻又播放飛走了 1個氣球,又請一生敘述:不小心飛走了1個氣球。
師引:有4個氣球,飛走了1個氣球,請問還剩幾個氣球?
生:還剩下3個氣球。
師:哪個勇敢的孩子能把剛才視頻播放的動畫的過程用三句話講給同學聽?
生1:小丑手裡拿著4個氣球,不小心飛走了1個氣球,還剩下3個氣球。
師:說得真好,誰能再敘述一遍,不過要像老師一樣問大家一個問題才行?
. . . . . .
師:太棒了,哪個孩子還想大聲說一遍?
請了兩個不怎麼愛表達的孩子照樣子說一遍。
師:全班一起敘述好嗎?
我又先後拿出4個圓片,去掉1個圓片,問:誰能用三句話把剛才老師拿圓片的過程完整敘述出來嗎?
生完整敘述:老師先拿出4個圓片,又拿走1個圓片,還剩幾個圓片?
我又請了幾個同學敘述後問:生活中我們常常把某樣東西拿走或用掉算出還剩下多少。象剛才一樣,要求還剩下多少,用什麼方法計算呢?
師引出減法。
在這一課堂實錄中,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教師擺圓片的過程,在教室的引導下,由逐步敘述到完整敘述,由單個學生說到多個學生說、不同層次學生說再到整體說,把加法問題情景充分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的說,為建立算式,理解加法的意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加減法的計算教學中,鼓勵學生完整敘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實際上就是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
三、勇於探究,敢於創新:
新教材中計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緊密,開放性非常強。一個問題情景包含的數學問題可以用多種方式、多個角度嘗試解決。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勇於探究,敢於創新。以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上)「20以內的進位加法」88頁學校運動會上的主題圖為例,我鼓勵學生認真看圖,仔細思考,盡可能多地發現圖中的數學信息。學生相互討論,從不同角度發現了大量的數學信息,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如:8個男生,8個女生,一共有多少人?跑在最前面有8個同學,後面有5個同學,一共有多少個同學?8個同學穿藍衣服,8個同學穿灰色衣服,一共有幾個同學?……學生認真探究後會發現,這幅圖中有幾組數學信息,既可以從人的性別計算人的個數,也可以計算從衣著不同計算人數,還可以從參加的項目不同計算人數。通過探究,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學信息的多樣化,只有經過仔細分析,勤於思考,應用能力才會不斷提高。
四、提供步驟,教給方法
新課改之後,教材從一年級上冊就開始逐步讓學生學習並體會到要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所要經歷的步驟。即:理解現實的問題情境,發現要解決的數學問題(教材一般用「知道了什麼?」提示)--分析問題從而找到解決的方案並解決之(教材一般用「怎樣解答?」提示)--對解答的結果和解決的方法進行檢驗、回顧與反思(教材一般用「解答正確嗎?」提示)。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上46頁,我們先要求學生說圖上有什麼(左邊有4隻兔子,右邊有2隻兔子,問號放在大括弧下表示求一共有幾只),再讓學生說說怎樣解答(求一共有幾只,要把兩部分合起來計算),最後檢驗解答正確與否。當學生掌握了這樣的方法之後,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自己去學習47頁、57頁、97頁到98頁的問題解決。
從上述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年級教學,教師如果一開始就持之以恆,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完整敘述,善於准確地提出數學問題,不斷探究呈現的數學信息,掌握好不同的解題步驟與方法,我想,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不再是我們教學的難點。
㈢ 小學一年級數學一般都學什麼一年級數學
第一重點:認識圖形(二)
一、圖形可分為(1)平面圖形;(2)立體圖形
1. 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平行四邊形
2. 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二、圖形的拼組
1.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也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還可以拼成一個大三角形。
2.拼成一個大正方形至少需要4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體至少需要8個小正方體。
3. 兩個長方形能拼成一個大的長方形。(兩個特殊的長方形能拼成一個大正方形),4個長方體能拼成一個大的長方體。
第二重點:分類與整理
分類的方法:一般是(1)按形狀;(2)按顏色;(3)按用途;(4)按種類。
在分類的同時,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第六重點:小括弧
1. 一個算式里有括弧,要先算括弧裡面的,再算括弧外面的。
2. 一個算式里沒有括弧,從左到右,依次計算。
第七重點:找規律
1.重復出現的規律:○□□○□□○?○□□(每組規律要用圓圈圈起來)
2.變化的規律:
2 5 8 11 14 □ □ □ 18 15 12 □3 4 6 9 □ □
3.數列里的規律:寫出相鄰兩個數之間的差再觀察、間隔兩個數之間是否有規律、三個數之間是否有聯系。標出每組規律,再根據規律填數。
㈣ 2014年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科上第三單元整理與復習我學到了什麼教案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數學下冊
課程綱要
學校名稱:鄭東新區聚源路小學
課程類型:小學數學
教學材料: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
教材版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設計教師:米曉莉
日 期:2013.2.10
適用年級:小學一年級第二學期
一、課程目標
項目 細化後的目標敘寫
數與代數
第三單元
生活中的數
第一單元
加與減(一)
第五單元
加與減(二)
第六單元
加與減(三)
1、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具體情境,通過「數花生、數小棒、數豆子」等活動,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的模型的過程;會數、會讀、會寫100以內的數;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夠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體會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2、結合情境「買鉛筆、捉迷藏、快樂的小鴨」等,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加減法算式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探索並掌握100以內加減法(包括不進位、不退位與進位、退位)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3、能根據具體問題,估計運算的結果;初步學會應用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簡單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圖形與幾何
第二單元
觀察物體
第四單元
有趣的圖形 1、學生通過觀察身邊的簡單物體,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發展空間觀念。
2、學生經歷從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的過,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平面圖形,初步體會面在體上;通過大量「動手做」的活動,進一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平面圖形,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經歷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圖形的過程,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並能設計有趣的圖案。
統計與概率
數學好玩(分扣子) 能根據給定的標准或者自己選定的標准,對事物進行分類,感受分類與分類標準的關系。
綜合與實踐
數學好玩(填數游戲) 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發展運用數學進行思考的能力;在與同伴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中,發展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二、課程內容
單元專題 課文題目 單元學習
重點、難點 學習活動 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加與減(一) 買鉛筆
捉迷藏
快樂的小鴨
開會啦
跳傘表演
美麗的田園
練習一
做個減法表 重點:掌握十幾減幾的多種口算方法,理解算理。
難點:熟練並正確的計算十幾減幾,根據具體情境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1、利用「買鉛筆、捉迷藏」等情境學會計算十幾減幾。
2、用不同形式進行2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練習。 9課時
第二單元觀察物體 看一看(一)
看一看(二) 重點:能正確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難點:學生看到的物體形狀判斷觀察者所在的位置。 1、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小兔」等生活中常見的物體。
2、辨認不同位置觀察到的形狀。 3課時
第三單元生活中的數 數花生
數一數
數豆子
誰的紅果多
小小養殖場
做個百數表
練習二 重點:熟練數出100以內物體的個數,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會正確讀數、寫數;掌握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
難點:有規律的數數,100以內數的估計,正確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1、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數100個花生和100根小棒,可以一個一個數、五個五個數、十個十個數等。
2、學生估計並正確數出一把豆子的個數。
3、學生比較誰的紅果多及小小養殖場中動物的數量。 8課時
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 認識圖形
動手做(一)
動手做(二)
動手做(三) 重點: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初步感知其特點,正確辨認這幾種圖形。圖形的辨認和圖案的欣賞,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圖案。
難點:體會「面由體來」,感受圖案的組成和美化過程。 1、學生從不同的立體圖形中找出平面圖形並把找到的平面圖形畫在紙上。
2、學生用不同形狀的紙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
3、學生利用七巧板和所學的平面圖形拼出不同的圖案。 5課時
整理與復習 我學到了什麼
我的成長足跡
重難點:學會梳理所學知識,並根據平時所學提出問題。 學生用不同的形式自己整理所學知識。 3課時
第五單元加與減(二)
小兔請客
采松果
青蛙吃蟲子
拔蘿卜
收玉米
回收廢品
練習三 重點:掌握整十數加減、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用豎式筆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不同算理,會正確計算,解決有關簡單的實際問題。
1、利用「小兔請客、采松果、青蛙吃蟲子」等情境學會計算100以內加減法。
2、不同形式口算、筆算練習。 10課時
數學好玩 分扣子
填數游戲 重難點:會用不同標准進行分類,熟練數出100以內的數。 學生在「分扣子、填數游戲」中學習。 3課時
第六單元 加與減(三) 圖書館
摘蘋果
練習四
閱覽室
跳繩
練習五 重點:掌握並探索兩位數加減一位數進退位加減法、兩位數加減兩位數進退位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體會演算法多樣化,理解滿十進一的運算規則和退位的算理,掌握退位方法,會正確進行計算。 1、利用「圖書館、摘蘋果」等情境學會計算100以內加減法。
2、不同形式口算、筆算練習。 10課時
總復習 回顧與交流 重難點:學會梳理所學知識,並根據平時所學解決簡單的生活實際問題。 1、學生利用不同形式回顧所學知識,查漏補缺。
2、不同形式的測驗。 4課時
三、課程實施
學習活動(內容和實施)
一、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數學學習的興趣對於數學學習非常重要。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教師首先應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學生回答得對與錯或語文是否完整,老師可以延緩評價,要多鼓勵學生的積極參與。老師要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特別注意的是不宜用統一的、程式化的語言來訓練學生,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老師要讓每個學生首先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數學。
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老師不要急於求成,對學生過早提出統一的、硬性的要求,而應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是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二、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例如,在實踐活動「數學好玩」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將教材中的內容設計成一個童話故事,在講故事的進程中自然引入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模擬表演;還可以結合學校的運動會,鼓勵學生從中發現數學問題,並嘗試解答。
三、引導學生自己思考,並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老師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應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尋找問題的答案。老師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四、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設立了「問題銀行」等欄目,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即使有的問題當時不能解決,可以放在「問題銀行」以後解決。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五、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數學活動的基本線索。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本班同學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六、具體實施方法:
(一)數與代數:
1.對於課程中的基礎知識通過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形式進行。
2.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歌曲、故事、游戲、猜謎語等活動)
3.加強演示、觀察與操作,讓學生經歷用數字和數學符號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引導學生自己思考,並與同伴交流。
4.對於一些比較抽象或難度較大的內容,可以充分藉助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以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5.重在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6、對孩子的進行多鼓勵,少批評的語言,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圖形與幾何:實物引入——抽象為模型——給出圖形名稱——結合實際應用
(三)統計與概率:實際生活中的場景引入,實踐活動中充分操作,練習中鞏固延伸。
(四)綜合與實踐:創造性設計問題,組織學生動手動腦發現信息和問題,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查缺補漏鞏固延伸。
課程資源實施:
1.教材:教材以及對教材進行的二度開發,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增減和調整。
2.試卷:根據《課程標准》內容標准編制單元測驗。
3.自製:根據教與學的需要製作的課件等。
4.班班通:利用班班通的豐富資源,擴充視頻、講座、文字、圖片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擴充信息量。
四、課程評價
學習領域 評價內容 評價方式
數與代數
1、學生能否數、讀、寫100以內的數;能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
2、學生能否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加減法算式,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3、能否掌握100以內加減法(包括不進位、不退位與進位、退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
3、能否初步學會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加減法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1、在日常教學中 對學過的100以內數的數、讀、寫及比較大小進行檢查。
2、日常的練習中考察學生能否正確書寫、計算。
3、對於100以內加減法進行口算比賽。
4、期末通過測試,進一步了解學生是否掌握所學知識。
圖形與幾何 1、學生能否通過觀察身邊的簡單物體,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2、主要考察學生是否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平面圖形,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1、聯系實際,一定要讓學生有親身體驗與感受,更多的利用實物進行觀察實驗,力求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
2、期末通過測試,進一步了解學生是否掌握所學知識。
統計與概率 學生能否根據給定的標准或者自己選定的標准,對事物進行分類,感受分類與分類標準的關系。 在教學中,通過學生熟悉的物體或圖形,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分類。
綜合與實踐 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中重視學生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大膽的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㈤ 如何快速學習簡筆畫
學習抄簡筆畫,可以從畫點開始練習,逐步進入到畫線的培養,繼而過渡到形, 即用簡練的筆法通過線與線的結合來組成形。
1、點的練習
總之,這些形與形的組成可繪成各種人物、動物、花鳥、山水、房屋、樹、水果、傢具等簡易美麗的畫面。
㈥ 哪裡有免費的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視頻要網址,在線等
鏈接:
《巧虎一年級數學》這個建議給下半年要上一年級的孩子看的,同步一年級書本課程
㈦ 如何教幼兒園孩子識字
《巧虎學漢字69集》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pJlvz8jbbGuYgXlI0yGZbA
漢字、漢語有其自身的規律,根據規律教學漢字,可以提高識字效率;還要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依據兒童的思維特點進行漢字教學,否則,不僅會降低識字效率,而且不利於兒童思維能力的發展。
㈧ 如何用幾何畫板做課程的演示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單一,課堂容量小,效率低。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下,教學信息的呈現方式多樣而有趣,在引入新課、突破教學重難點、培養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等方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信息技術是首選的教學手段。信息技術畢竟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用多媒體技術輔助完成,這就需要教師必須把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的優勢、數學課程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教師和學生才能和諧互動。筆者就如何在教學中尋找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巧妙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越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做法闡述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把數學知識放在一個生動、活潑、貼近生活實際的情境中去學習,更容易激發學生探索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創設的情景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同時要充分利用視頻、音頻、圖片等多媒體技術來呈現問題,面對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學生將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一旦這種好奇心發展為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將會表現出旺盛的求知慾,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多年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常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結合學生實際,創設出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情境,從而使學生輕松愉悅地學習,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慾望,達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如在概率的引入過程中,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商場中抽獎、體育彩票抽獎以及射擊比賽中命中點數等學生感興趣的視屏,引入概率的學習;又如,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動畫演示;利用多媒體演示太陽和地平線的位置關系,引入圓與直線的位置;利用多媒體演示勾股定理三角形流沙原理,引入勾股定理;利用多媒體演示神州5號火箭升天的畫面,展示第一宇宙速度計算的相關數據及公式,引入平方根的計算,這些情景的設置知情融合、氣氛活躍,引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藉助動畫等技術突破抽象概念教學的難點。 數學學習的重難點主要是定理、法則、公式、結論等抽象概念。數學概念的學習關鍵是讓學生經歷和參與它們的形成過程,這些概念的建立往往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多媒體技術能夠把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學生熟悉的形象,把靜態的知識轉化為動態的圖象,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完整的認知概念,已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如在圓和直線的位置關系中,利用多媒體演示太陽和地平線的位置關系,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動靜相結合,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對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究知識、動手操作、分析解決問題起到了推動作用。又如在探究「邊邊角」不能證明兩三角形相似時,利用多媒體展示這樣兩個三角形,用不同顏色的線條標記出相等的量,學生通過觀察很容易得出結論。又如,在探索正比例函數中y隨x變化的規律時,可以通過幾何畫板演示正比例函數的函數圖象,k任取不同的數值,觀察圖象的位置;給出圖象上任意一點測量出此點的坐標;拖動此點變換它的位置,觀察此點的橫縱坐標的變化情況;引導學生探究、討論、歸納得出正比例函數的性質。通過幾何畫板的演示,不僅幫助學生在動態中去觀察、探索和發現變數之間的數量變化關系與結構關系,而且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變抽象為直觀,使「數」與「形」完美結合。
三、巧用多媒體技術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新課程標准要求數學學習內容的素材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以更好地服務生活。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設計教學內容,創設各種情景,提出真實、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真正讓數學進入生活,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設計的場景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學生看到熟悉的生活情景,就會置身其中,產生濃厚的探索慾望,積極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通過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從而增強他們渴求數學知識的慾望。如在矩形的性質中,可以引導學生從矩形的邊、角、對角線三個方面進行探索、討論,教師通過多媒體列舉出實際生活中矩形的例子,演示平行四邊形的活動框架,讓學生觀察角的變化,當一個角變為直角時,這時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由上面的探究,學生不難得出矩形的性質,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把矩形的性質和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進行對比以加深理解。接下來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提供題型豐富多樣、難度適中、由淺入深的練習題,進行練習。這樣從生活實際出發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不僅增加了課堂的容量,而且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又如在探究圓錐底面圓上一點A處一隻螞蟻繞圓錐爬一周後回到點A,怎麼爬最近時,利用多媒體動畫將圓錐側面展開,學生利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就會發現怎麼爬才會最近,這個難點突破後,後面的問題就引刃而解;在空間與圖形這章內容中,《課程標准》要求通過實例認識圖形、圖形的變換,藉助圖形的直觀探索軸對稱、平移、旋轉的基本性質,並能利用圖形變換進行設計,強調內容的現實背景,聯系學生生活經驗,使學生理解圖形的概念和性質。軸對稱是生活中常見的圖形的變換,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對稱的自然景觀、物質結構、建築物、藝術品、日常生活用品、窗花等實際例子,讓學生感受對稱變換在生活中很多,離生活很近,通過觀察這些圖形,找出共同特徵,提高課堂效率。
四、搜集資料,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 運用網路可以收集各個領域的很多素材,這些素材不僅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而且為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空間。在學習統計知識時,傳統的課堂教學,容量小,效率低;運用多媒體不僅可以呈現大量的統計圖表和題目,而且可以快捷、方便的畫出標准、美觀的統計圖。我們可以指導學生用電子表格畫統計圖,如調查某班學生最喜愛節目的人數,並做出扇形統計圖的操作過程是:(1)、問卷調查喜歡各類節目的人數,並作出統計;(2)、打開Excel軟體,按列或行輸入數據並選中它們;(3)、利用軟體圖表功能,打開「圖表向導」窗口;(4)、在「標准類型」的「圖表類型」中選擇「餅圖」,點擊「下一步」,出現窗口;(5)、選擇「列」,點擊「下一步」,出現窗口;(6)、在「數據標志」的「數據標簽包括」中選擇「百分比(P)」,並點擊完成,就可以作出扇形圖。利用電子表格不僅能畫出扇形圖,還可以畫出其他類型的統計圖,還可以幫助我們求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和方差等統計量。又如在畫一次函數圖象探究性質時,一般採用描點連線法,描出的點越多,畫出的函數圖象越准確。但是,僅靠手工作圖,有時很難畫出准確的圖象,但用幾何畫板就很容易解決這個難題,如畫y=5X-2圖象,啟動幾何畫板繪制函數圖象的功能,輸入函數y=5x-2的解析式,計算機便自動畫出圖象,學生通過觀察能輕松總結得出性質,制圖軟體不但能幫助我們畫出函數圖象,而且能幫助我們研究函數的性質,課堂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探究圓與圓的位置與圓心距的關系時,利用幾何畫板可輕松的畫出5種圓與圓的位置圖,利用測量就可測出圓心距,節省出來的時間就可以讓學生討論圓與圓中量與形的關系。
五、增加課堂容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數學新課程中把部分內容刪除了,部分內容進行了整合,但是解答部分題目卻需要這些知識做鋪墊,而常規的課堂教學在板書、引導等過程中耗時過多,教師想讓學生了解這些知識的形成過程,卻苦於沒有時間。利用多媒體成功地突破了難點之後,部分教學程序就會簡化,課堂效率得到了提高,隨之才有可能增加課堂容量。如:相似三角形一節中,課本先安排讓學生畫圖探究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之後再學習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畫圖度量後只能得到:上比下等於上比下,上比全等於上比全,下比全等於下比全,這三個比例式,還要去探究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根本沒有時間深入地探究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而利用多媒體教學時,學生畫圖得出數據後,就可以在多媒體上用動態的圖像生動形象地展示這一定理,得到相應的比例式,節約下來的時間就可以更加深入細致地探究比例的性質,讓學生了解合比性質、分比性質、合分比性質、等比性質等相關的知識,讓學生真正理解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的內涵,並用它們去解決問題。又如圓的切線長定理一節的練習題中有一道習題,題目的圖形就是切割線定理的圖形,證明過程用到了證明切割線定理時添加輔助線的方法,這道題目如果不處理,大多數同學無法准確添加輔助線並完成證明,只能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認識切割線,了解證明切割線定理添加輔助線的方法。在學習梯形的性質時,在學習相關概念後就要探究梯形的性質,但性質的證明就形成了難點,利用多媒體教學,在展示認知基本概念後,用多媒體展示證明梯形問題常用的添加輔助線的6種方法,之後證明性質時學生就能輕松添加輔助線,難點輕松被突破。
總之,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要吃透教材,熟知這些教育媒體的長處,找准課程資源與現代教學媒體的結合點,根據實際選好教法,讓數學課堂充滿樂趣、充滿激情、充滿活力、充滿挑戰,以構建高效率的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