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膠州秧歌組合教學

膠州秧歌組合教學

發布時間: 2023-03-06 15:52:17

① 誰不說俺家鄉好 膠州秧歌分解教學

要看教學視頻

② 舞蹈教學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舞蹈老師在教學中採用的教學方法,不應該是主觀隨意的,不能盲目的胡亂教,要對教學內容有科學的認識,使用正確的方法才行哦。

舞蹈教學的基本方法:

1按照動作部位運用分解

一般先學下肢動作,然後學習上肢動作,最後上下肢配合成完整動作。如維族舞蹈中的三步一抬,老師就應該先教受腳下的動作,等學生完全學會了腳下的步伐,再學習手臂的動作。當腳底下動作掌握牢固的時候,配上手臂動作就比較容易了。

2按照動作時間進行分解

就是進行動作速度的分解,一拍完成的動作用兩拍來完成,而且在動作的每一個過程,都可停住,並進行講解或糾正。

如藏族舞蹈中的第一基本步,正常的速度是一拍完成一面,在分解教學時,為了使學生更加仔細的了解動作執行的線路,老師就可以一拍一步,用四拍來完成。等基本掌握後,再把正確的速度提上來。

3按動作方向進行分解

適用於教那些協調性比較高動作。這些動作主要表現在動作方向的不對稱性,分解教學時.先學一個方向的動作,再學習另一個方向的動作,然後將兩個方向動作同步完成。

如膠州秧歌中的八字繞扇,先學習一個手由前向後的環繞動作,再學另一個手由後向前的環繞動作,最後兩手同時完成不同方向的環繞形成最終的完整動作。

分解法主要運用於復雜一些的動作。這些動作一般協調性要求比較高,參與動作的部位比較多,動作方向比較復雜。舞蹈中大部分動作是可以拆開來控制的,這就為使用分解法教學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

組合動作教學

學習組合動作或是成套動作時,不可能把所有的動作一口氣教完,所以,我們需要運用到分段教學的教學法。一般具有一下幾種方法:

1、難易動作分解法

先教主題動作,再教其他部分的組合動作,簡而言之,就是先教難的再教簡單的,最後再串聯成完整的舞蹈。較適用於有基礎的學生,否則容易把動作順序搞亂。

2、反復分解法

就是用「滾雪球」的方法,先教1再教2,把1和2連線起來,教完3再把1、2、3連線起來,逐漸增加動作內容,並且每一次都要從第一個動作進行重復,直到成套動作學完為止。

這種方式的缺點是教課的過程和時間會延長,但卻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動作記憶,並對組合有一個整體性把握。

3、匯總分解法

把組合練習中的所有動作拆分成單一動作,分開來一個一個動作的教給學生,最後再進行匯總,使這個舞蹈組合成為一個完整的舞蹈組合。

這種方法適用於簡短的組合練習,如果組合太長,動作太復雜,學生很難立刻從整體對其有一個整體性把握。

學習舞蹈的形式:

舞蹈教學|現場教學

絕大部分的舞蹈教學過程都是通過現場教學來實施的,如舞蹈系的練功房內,舞蹈班的課堂上,乃至公園、廣場的僻靜角落裡。舞蹈教師現場講解舞蹈知識、示範舞蹈動作,學員則可以近距離的認真聽講、觀摩老師的示範動作。現場教學的好處是,教師和學員可以適時的進行互動,教師便於把握課堂氣氛、便於根據各個學員自身條件的不同進行差異化教學;學員則可以方便的向教師提出疑問,獲得解答。

舞蹈教學|遠端教學

在資訊時代里,遠端教學早已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與現場教學相比,遠端教學為大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然而,對於舞蹈相關的課程來說除了舞蹈理論課,遠端教學就顯得難以滿足需要了——所有學員獲得的都是同一種影像和聲音,無論你是何基礎,有何特長,哪裡比較薄弱;況且,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也是一個大問題,舞蹈動作的學習在遠端教學里是無法得到有效的輔助和矯正的。正因為如此,在現實中,遠端教學往往是作為現場教學的補充在被廣泛使用。

舞蹈教學|舞蹈教學視訊

與遠端教學形式類似,但更為方便一些,因為視訊可以由學員根據自己的時間來安排播放,缺點跟遠端教學一樣。舞蹈教學視訊往往是針對舞蹈健身愛好者而設計、出版的,所教的內容絕大多數是較為簡單的健身舞蹈。少量的專業舞蹈教學視訊,正在作為教材而被專業舞蹈院校使用。

③ 膠州秧歌三道彎分別是那三道彎

「三道彎」在東北秧歌、膠州秧歌中的異同及在教學中的作用 [摘要]在漢族民間舞中,秧歌代寫論文是人們最常見、最熟悉的一種,也是老百姓最喜愛,自娛性極強的歌舞形式。它主要分為徒步秧歌和高蹺秧歌兩大類,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扭」,常常稱之為扭秧歌。三道彎是扭出來的,它是一個運動的形態,是人體在扭秧歌的動作中所形成的體態曲線的流程。一般地說,這種曲線是指人體平面運動的曲線,是人體在垂直軸的基礎上扭動而產生的橫向拉出或折回的結果,並有一種內收和下沉感,給人以「圓」的呈現。本文就東北秧歌和膠州秧歌「三道彎」的異同做一比較,力圖通過比較和分析從而更准確的把握這一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體態特徵及這一體態在秧歌中的審美作用。 [關鍵詞]民間舞 「三道彎」 東北秧歌 膠州秧歌 一、「三道彎」在一個運動中的形態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在這塊土地上創造出悠久的歷史,璀璨的文化。在眾多原因影響下,形成漢族人民自古以來崇尚曲線美的審美心理和漢族民間舞女性動律,「三道彎」體態的共性。 在漢族民間舞中,秧歌是人們最常見,最喜愛,自娛性極強的歌舞形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扭」,常常稱為「扭秧歌」。「三道彎」是扭出來的,它是一個運動中的形態,是人體扭秧歌的動作中所形成的體態曲線流程。一般的說這種曲線指人體平面運動的曲線,是人體垂直軸的基礎上扭動而產生力的橫向拉出或折回的結果,並有內收和下沉感,給人以「圓」的呈現。漢族民間舞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三道彎」就存在於任何動作中。但是從動作自身的根源來分析,我們發現不同的動力根源產生不同的運動方式,而不同的運動方式又會對「三道彎」的異同產生影響。我寫這篇文章就是想從東北秧歌和膠州秧歌的「三道彎」異同做一比較,力圖通過比較和分析從而更准確的把握這一秧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體態特徵。 二、什麼是膠州秧歌及其膠州秧歌的特點 膠州秧歌同其它民間舞蹈一樣,有其自身的風格特點。它是以明快、舒展、富於韌勁的舞姿和細膩、潑辣的情感以及流動中特有的「三道彎」體態,贏得了人們的贊譽和欣賞。我認為膠州秧歌的要領主要突出一個「扭」字上民間表演者踩著鑼鼓點,扭的裊裊娜娜、三彎九曲,當地人稱為「扭斷腰」或「三道彎」。 膠州秧歌是流傳在魯南膠縣一帶的民間廣場歌舞,當地人稱為「跑秧歌」。膠州秧歌以前表現時踩矮蹺,後棄之。舞蹈中女性的動作最有特色。既有山東女性大氣爽朗的氣質,又熱情潑辣而不失北方女性的嫵媚。道具以扇子、手絹為主。注重碾、擰、伸、韌、扭。動作強調個性強,講究「快發力、慢延伸」形態上追求「三道彎」。 三、什麼是東北秧歌及其特點 東北秧歌是東北三省廣大地區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藝術。它熱烈、火爆、逗趣、詼諧,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蘊涵著關東人民的審美心態和藝術情趣。 目前,我所說的東北秧歌,包括東北高蹺秧歌、二人轉、地秧歌三部分。早期秧歌是不踩蹺的,為了讓更多觀看者看到表演,逐漸採用了蹺的形式。 東北秧歌講究「穩中浪」、「浪中俏」、「俏中艮」。整個舞蹈通過走相、穩相、鼓相以及道具的使用呈現出藝術特色。 四、不同的動力根源產生不同的運動方式 膠州秧歌的動力根源來自腳下的擰、碾,這種自下而上的發展力延伸到腰部,在腰部形成一個「相」的中心點,使身體在平面的基礎上以腰部為中心在肩部和髖關節處形成一種對抗力,在右肩往前擰的時候,左部髖關節處也相應的往前,兩者形成向心的扭。肩、髖兩個力點向心的扭動使膠州秧歌「三道彎」體態在橫向拉出的同時又具有縱向轉動的特點,使「三道彎」體態動律在擰、碾、抻、韌中表現出獨特的風格、力度和實感。 東北秧歌的動力根源同樣來自於腳下,表現為「艮勁兒」的「步」帶動上肢隨重點移動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腰部隨腳下「提踢」的重心變化而扭動,形成東北秧歌的「三道彎」體態是平面橫向上下起伏的運動方式,表現為穩中浪、劃圓動律、肩部和髖關節的扭動是由腳下的移動連帶而產生的,而點不發生縱向的擰動關系。 五、不同的動力根源受到不同的流變過程 膠州秧歌人稱跑秧歌,是徒步秧歌的一種,由於它是徒步秧歌,又著重「扭」,要扭的「三道彎」「九動十八態」。俗稱「扭斷腰」。因此,膠州秧歌的「三道彎」的幅度更大、更誇張。形成了擰、碾中的流動的「三道彎」體態。加之曾有過踩寸子的歷史,腳總是以外沿的滾動來完成重心過渡,腳下的擰勁兒促成了膝部的粘勁兒,帶動了腰的扭勁兒和手臂的抻勁兒,整體動態給人一種張力。 膠州秧歌的「扭」主要是由腳下的「擰」、「碾」而帶動整個身體的扭,「扭」的當中形成特有的」三道彎」體態。 我認為擰動與力動是相互統一,有機結合的。也因此才構成了膠州秧歌獨特的曲線藝術風格。如果沒有擰動形成不了膠州秧歌的曲線體態。反之,如果只有擰動而忽略了力動的延伸,那「扭斷腰」和「三道彎」體態也就無從說起。所以說,擰動是膠州秧歌的筋骨,力動是血液,曲線則是膠州秧歌的外部形態。三者的有機結合給膠州秧歌的動態美灌注了新的生命力,使得肢體線條的每一部分都顯得剛中有柔,透露風韻。 東北秧歌主要源於遼南的高蹺秧歌,現在教材中的東北秧歌多在徒步上做,但踩蹺對形成東北秧歌風格特點的影響之大是非常明顯的。在高蹺上舞動最重要的是重心的掌握。因此,東北秧歌的動律,體態都圍繞著這一形式產生發展的。 六、東北秧歌、膠州秧歌「三道彎」審美效應的差異和「三道彎」總體審美效應 「三道彎」在漢族民間舞秧歌中具有代表性,它是心理和生理的統一體。這種動態有著極強的感染力,很好地表現了女性的特有動態美。具有民族性,是漢族人民審美情趣的產物。膠州秧歌的「三道彎」潑辣中帶著舒展,舒展中透著婉轉。婀娜多姿,流暢優美。而東北秧歌那種艮勁兒、浪勁兒、美勁兒正是生長在東北平原人民的精神、性格、情趣的集中表現。它的「三道彎」給人以「繞腸三回」之感。 七、「三道彎」動律體態在民間舞教學中的作用 漢族民間舞女性舞蹈中都有「三道彎」的動律體態,在各舞種的「三道彎」體態中都有其獨特的個性,一個微妙的不同點都來自其所在舞種一系列背景對它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在教學中掌握好各舞種的「三道彎」動律體態,也就找到此舞種的精髓所在。「三道彎」既小又大,有著廣泛的內涵。因此,我認為加深對「三道彎」的理解可以在教學中起以下作用: 1.正解運用「三道彎」的動律體態可以加深對漢民族審美情趣的理解。 2.起到正確掌握各種民間舞女性動作的心理和韻律作用。 3.從「三道彎」體態入手,追求形似,神似的藝術表演境界。 參考文獻: [1]羅雄岩.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中國戲劇出版社. [2]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間舞系編.論中國民間藝術.山東友誼出版社.

④ 膠州秧歌教學

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跑秧歌」;民間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三大秧歌之一。膠州秧歌有230多年的歷史,清代膠州包煙屯趙姓、馬姓兩家於1764年逃荒關東,沿途乞討賣唱,逐漸形成一種邊舞邊唱的形式。返回故鄉後,經多年相傳,不斷改進,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員10人分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個行當,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擺隊、正挖心、反挖心、兩扇門等,伴奏樂器除嗩吶外,還有大鑼、堂鼓、鐃鈸、小鑔、手鑼等,唱腔曲牌有30餘個。
膠州秧歌共有六個行當,兩種表現形式,兩種流派和一整套演出習俗。六個行當是膏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而兩種表現形式則是小調秧歌和小戲秧歌。小調秧歌是膠州秧歌的舞蹈部分,常用隊形有「十字梅」、「四門斗」、「兩扇門」、「正反挖心」、「大擺隊」、「繩子頭」等。主要舞蹈動作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棒花」、「丑鼓八態」等。音樂有「打擊樂」、「嗩吶牌子」、「民歌小調」組成。小戲秧歌由小調秧歌派生出來,其舞蹈動律、曲牌演唱、表演與小調秧歌基本相同。

熱點內容
哪個網址可以看上映的新電影 發布:2024-05-04 06:34:09 瀏覽:625
烏金軟甲是出自哪個電影 發布:2024-05-04 05:57:17 瀏覽:859
乳腺哪個科 發布:2024-05-04 05:56:04 瀏覽:501
國防教育聽後感 發布:2024-05-04 05:50:26 瀏覽:2
妃深都有什麼電影 發布:2024-05-04 05:26:01 瀏覽:128
師德師風自查心得體會 發布:2024-05-04 05:21:40 瀏覽:176
極速追殺在哪可以看? 發布:2024-05-04 05:00:25 瀏覽:903
鈴木一徹演過的作品 發布:2024-05-04 04:55:08 瀏覽:765
等一下等一下那個 發布:2024-05-04 04:30:05 瀏覽:418
打屁股外國電影 發布:2024-05-04 04:26:43 瀏覽: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