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唱法教學
這個不會有,現在機器還沒有人這么智能,不能教人唱歌!不過你可以自己練歌!下載個「演唱匯」
㈡ 幫忙推薦幾個通俗唱法教學視頻
胡曉晴的,很有名,教得很好,我把她在網路上的視頻全下了,你百一下便知。
㈢ 學唱流行歌該怎麼入門
1、唱歌要用「氣」唱,練練深呼吸吧,剛開始唱高音不要用很大的力,(用氣)輕唱上去後,再穩定用力。
2、練自己的肺活量,多游泳,多跑步!多看一些音樂錄影帶,看一下其他歌手唱歌時的口型,多模仿!多唱,多練 。
3、發聲練習是歌唱發聲的一種綜合性基本技能的訓練,學習唱歌必須以最基本的發聲練習開始。 做獲得氣息支點的練習,體會吸與聲的配合,利用科學的哼唱方法,體會並調節自己的歌唱共鳴。
4、在歌唱訓練中「打開喉嚨」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環節,它直接影響到聲音的好壞。「打開喉嚨」也就是將喉頭穩定在正確的位置上,口蓋積極向上收縮成拱形,舌根放鬆,平放在下牙齒後,牙關打開,下巴放鬆自然放下而稍後拉,這時候的喉嚨是打開的。
(3)通俗唱法教學擴展閱讀:
練聲注意事項:
1、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嗓子,適當地練唱,發聲練習的時間,初學時20分鍾一次為宜,以後逐漸地加至半小時或一小時,(堅持每天練習最重要),絕對避免用全音量來練習。大聲地亂唱,容易使歌唱器官受損。
2、在沒有能力唱高音之前,切勿作高音練習,經常唱一組你最滿意的音,選擇曲目更要謹慎,不要唱不適合自己的曲目。每次練習應有新鮮感,精神集中,感興趣地練習。
3、練習時要多用慢的、短的樂句作為最初的練習。聲樂訓練特別需要時間,奇跡是沒有的。「百分之十的智慧,百分之九十的努力。」
㈣ 聲樂通俗流行唱法教程
歌唱訓練的特殊性:人人都有嗓子,人人都會唱歌, 可唱出來的效果卻有天壤之別。不從事聲樂專業的人對唱得好的人的結論往往很簡單----嗓子好。事實不盡然,有的人嗓子又高又寬又亮,唱起歌來就是不好聽。有的人嗓音條件很差,甚至高不上低不下,也不響亮,唱出歌來就是動聽,這就是樂感好,而不是嗓子好。因而又有人說:唱流行歌不需要嗓子,只要樂感好就行了,這又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應該把歌唱的基本要素相對立起來,這些基本因素就是聲音、樂感、技巧。
聲音人人都有,作為專業訓練要求的聲音,通常叫作"音色"加工。在西洋傳統唱法中,音色被放在首位,因為它有特殊的要求標准:純度、濃度、光亮度。在通俗唱法中對聲音沒有如此講究,但不等於沒有要求。盡管通俗唱法中,對聲音具有多層次的特點,在音區和音量上對歌手仍是有所要求的,我們不能以《小芳》、《世上只有媽媽好》那樣低層次的歌作為通俗唱法的代表;也不能以《戀尋》、《寂寞讓我如此美麗》、《千萬次的問》等較高層次的歌作為代表,因為任何事物中間大兩頭小的共性,中等層次水平的歌最多,這一層歌迷也最多,但作為一種唱法的研究的專業訓練,出發點必需放在高層次來要求,即便通俗唱法對音色沒有太高的要求。光以"歌唱的聲音必需和說話的聲音統一"這一點而言聽起來很簡單,可許多人就是做不到;再以"氣聲"為例:這種僅屬於通俗唱法特有的發聲方法在不同人口中唱出來效果完全不同,唱得好的氣聲有"磁性感",唱得差的全在漏氣,無聲可言。區別在哪裡?前者氣中有"質",後者沒得。"美聲至上"者認為通俗唱法的高音全是在嘶叫。就算是吧,可為什麼有些歌手"叫"出來令人拍手叫絕;有些歌手叫出來讓人受不了?有些人嗓子叫得不壞,有些人一叫就壞。這些具體問題難道不值得思考么?
可見任何歌唱模式,不管美學標准如何不同,都存在優劣之分。如何由低向高、化劣為優就要學習方法。筆者曾得《聲樂實用指導》一書中(1995年1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中提出這樣的觀點:方法有自覺和自發兩種,自覺的方法往往是指經過拜師學藝學來的;自發的是指從未拜師卻唱得很有方法。也就是"學而知之"和"生而知之"的區別。生而知之應理解為不自覺地得發聲上使用了符合歌唱要求的生理----物理調節;而自覺的方法正是從無數不自覺的總結出來的;實踐先於理論。依據這一論點,有些從未學習過的歌手唱起來卻比從師多年的人唱得好的例子就不足為怪了。有些歌唱者先天有高音(除了聲帶天生又薄又短情況外)。戈特勒發現了聲帶具有縮短和邊緣振動的特殊機能,那些不怕高音的人正是不自覺地使用了這種發聲機能,於是高音問題從理論上得到了解決。再回過來使用於實踐----對"恐高症"的人教他們學會這種方法之後,"恐高症"便治癒了。再以用氣為例:中國千百年來把丹田氣作為演唱藝術的基本要求,成為民族唱法的基礎,它形成的過程和性質,與解決"恐高症"相同,都有一個實踐----理論----實踐的過程。這就叫方法,二者也成了研究科學發聲的基礎。
許多自學成才的歌手離不開"摹仿",摹仿的形式看起來是學歌,而實際上往往也把被摹仿者的方法一起摹仿過來了,投師學藝或自學不過是形式不同而已關鍵在於效果----是否"得法"。不論何種演唱藝術,要達到高水平,都得有基本功。有些歌沒有基本拉就是唱不下來,有些歌沒有基本功也能唱。像《小芳》那樣的歌,如果給有功底的人去唱,是否大材小用?並非如此,有功底的人唱起《小芳》來肯定比沒有功底的人唱得好。那麼通俗唱法的功底是什麼?如何去訓練?以舞蹈為例:不論芭蕾舞、中國民族舞、國際標准舞以及現代勁舞,腰腿功都不可少。如果腰不軟、腿沒勁,舞感再好都不會給人以美好的視覺享受。歌唱藝術對基本功的要求與舞蹈是同樣嚴格的。西洋傳統聲樂的基本功在發聲上是打開喉嚨和集中聲音(聲樂術語也叫"關閉");在呼吸上建立強有力的支持。通俗唱法與西洋傳統唱法的基本功沒有原則區別,不同的是打開喉嚨的方式,西洋傳統唱法要求在低喉上打開喉嚨,這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做到,如同芭蕾舞強調用足尖站起來跳舞的情況相同。通俗唱法不強調這一點。打開喉嚨的具體涵義是喉----舌的對抗,通俗唱法中至今仍有不少歌手喉嚨打不開,特別是高音區,用高喉位而不造成"聲道阻塞",這在通俗唱法中是允許的;但高喉位只要稍有"位移",卻是非常容易產生"聲道阻塞"的,這個矛盾在中國民族唱法中早已獲得了比較園滿的解決----用"腦後摘筋"的辦法。在通俗唱法中,打開的目的不是為了共鳴的需要,而防止聲道阻塞。但是就效果而言,適量地打開喉嚨對演唱歌曲的效果來說是積極的。這也是歐美唱法的效果為什麼比港台唱法效果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喉----舌的對抗動作產生的聲音,無論力度、質感都會得到加強。所以打開喉嚨這種基本功在通俗唱法的訓練過程中,地位雖沒西洋傳統唱法那麼重要,但仍不應忽視。
通俗唱法的基本功是"壓縮聲帶"和建立"動態下的氣息支持"。在此有必要引證一段帕伐洛蒂的話來說明壓縮聲帶的意義:"當中聲區進入高聲區時,喉嚨部位有一種"收緊"的感覺,這不是肌肉的力量,相反,有關有肌肉必須是很放鬆的,像正在"打呵欠"一樣,但你必須促使聲音更壓縮(Squeezed)在開始學習掌握這種感覺時,似乎"失聲"了(Socrificed),這樣使聲音變化了。開始時,會經常把聲音擠壓破了,這是正常的,然而,當正確的方法開始被掌握時,那就是十分安全而保險的方法了。即使一時還不能有漂亮的聲音,駕馭熟練後就會漂亮起來。"
這一段話對通俗唱法的訓練,有著同樣積極的意義,因為它具體地提供了解決高音的方法並闡明了產生高音過程中會出現的反應。不僅如此,這個方法也同時解決了令女聲同樣困擾的"換聲"問題。帕氏所說的喉嚨收緊,實際上是聲帶收緊。他說有關肌肉必須是放鬆的,用筆者的話說,聲帶的收緊是建立在喉嚨放鬆的基礎上的,喉嚨處於打呵欠的狀態就是打開喉嚨,但二者是一種不容易掌握的矛盾統一,因為喉嚨和聲帶處於同一位置(據說帕氏為解決"高音的過渡"化了六年時間)人的習慣本能是:要麼喉嚨和聲帶同時都"緊"起來,要不就是一起都"松"了。但只要化功夫,肯定是能夠學會的,這一點下面還要詳細探討。
用"壓縮聲帶"來發聲或唱歌的原理,聽起來似乎有些"玄乎"。其實並不,因為聲帶的形狀很象人的嘴唇,只要看到吹小號或吹笛子的人怎樣吹奏這些樂器時的口唇形狀,就不難理解聲帶在歌唱時的狀態,"壓縮"或"收縮"聲帶的涵義也變得很形象化了。
另一個基本功是建立動態的氣息支持。為什麼要加上動態二字?氣息支持不是人所共知的理論么?理由是"知道"歌唱要有氣息支持的道理並不難,但"做到"氣息要有支持其難度不亞於上述要求;同時還要做到聲帶緊----喉嚨松的矛盾統一。雖然說通俗唱法最接近說話,但說話和歌唱畢竟是有區別的。主要反映在音域上,說話音域"狹",唱歌音域"寬",說話有一個八度就夠了,歌唱絕對不夠;氣息也同樣有區別,說話時用氣"持續"短,歌唱時用氣"持續"長。作為能源消耗量而言,說話消耗少,歌唱消耗多。更何況歌唱有高低、強弱、剛柔之分,因而必須要建立一種能調控的呼吸機制。常見的所謂呼吸訓練法往往有三個錯誤傾向:1、重"吸"不重"呼",而忘了歌唱是在"呼氣"狀態下進行的;2、重"姿勢"而不重實效,認為只要保持兩肋張開的姿態去唱歌,就是做到了有支持的呼吸,這樣做的結果常常適得其反,"保持"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成了"僵持",試問氣息不流動了,能源供應停止了,聲音還怎麼再能流動?歌聲又如何流暢?(這個問題在下文《誤區》中還要談到。)3、"提氣"與"壓氣"的失調:提氣----壓氣在歌唱中是矛盾的統一,氣息是"往上的,沒有氣息對聲門的壓力,又何來聲音?壓氣是對所提氣勢大小的"制動閥",所謂排泄式呼吸法就是把壓氣當成了目的,完全忽視了提氣的主導作用。具體的方法是要求在收下腹和鼓上腹同時工作,但鼓上腹的力永遠不能大於收下腹的力,二者的平衡就成了"僵持",如果光是下腹鼓出,就成了排泄式;如果光是上腹"收緊",聲音會"憋"住而唱不出。
有人說:"唱歌是呼吸的藝術。"不無道理。這對通俗唱法而言同樣適用。從建立歌唱的呼吸機制,以學會控制這種機制,是需要時間和功夫的,它畢竟和日常生活的呼吸是完全不同的。
由於以上兩種機制都要經過專門訓練才能使用到歌唱的實踐需要上,所以稱之為歌唱的基本功。不論西洋傳統唱法、抑或其他任何唱法,這種生理上的發聲要求都是一致的,唯一稍有差別的只是通俗唱法對於喉嚨打開的出發點更多是為了聲道通暢無阻,不像西洋傳統唱法打開喉嚨的出發點是為了"建造共鳴腔",以求在自身建立一個擴大器。
通俗唱法是一門和電聲密切結合的學問,因而與話筒結下不解之緣,話筒有質量上的區別,而更重要的卻是音響師(或稱主調音師),"調音"是一門相當高深學問,不僅要充分了解各種鍵鈕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對各種嗓音要具有高度敏銳的瓜能力。大歌星都有自己特聘的調音師,一個優秀的調音可以造就一個歌手成為"星"一個拙劣的調音師也可以毀掉一個歌星。所謂"錄音棚歌手",大多隻有樂感(有的甚至樂感都很差)而沒有唱法基本功,從音量到音色,全靠電聲塑造。隨著科學的高度發展,很可能有一天會產生電腦歌手,不過這就不在本收探討范圍內了。但作為一門唱法來討論,"唱"始終該是"主",電聲應該是"客",這個概念不能顛倒(現實中的確存在這種顛倒現象)。有些拙劣的音響師(俗稱開關師)根本不懂音響,更無自知之明,效果不佳時,還一味埋怨歌手唱得不好,弄得歌手啼笑皆非。音響學是一門非常高深的科學,國際上從事音響工作的人,是相當受人尊崇的;特別是這個"師"的頭銜,它要求高度靈敏的聽覺辨別力加上熟練的控制調音台的能力。才配得到"師"的桂冠。
作為歌手而言,使用話筒的主觀方面和音響師配合的客觀方面都屬必須重視的技術課題。成為通俗唱法比別的唱法更佔有重要地位的內容。它的具體要求是:
1、 聲音必須要讓聽眾感覺到清晰的"質感"。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演唱時,聲音充分靠前。這種靠前還必須是"高度集中的"。"質感"是以高度"聚焦"的形式來體現的,點子越小,質量愈高。
2、音量控制不是以放大----縮小來體現的,而是以上述這個小小的聚音點的亮----暗控制體現的,這種技術要求的目的是為了唱者廣大音量時,音質仍保持聚而不散。在減弱音量時,更不能失去"質感",哪怕唱氣聲時,仍不失去"質感",電聲再高明,只能改變唱者的音色,卻無法製造出"音色"來。
3、音質產生於聲帶的振動,振動來自聲帶的張力---- 阻力,因而發音的"焦點"必定在聲帶上,西洋傳統唱法中有一句聲樂術語叫做----"讓聲帶歌唱"。帕伐洛蒂說過:"聲音是從聲帶開始的,必須使聲帶立即振動起來。"就是這個意思。
4、在通俗唱法中也有一句聲樂術語----"聲必須靠在聲帶上"。也是同樣性質。如果說聲音的出發點在嘴巴,聲音就無法靠在聲帶上了。也就是聲帶的張力----阻力不到位,所產生的聲音效果要麼奶聲奶氣的;要不聲音就無法集中;日本歌壇目前就有這么一種唱法,據說是為了表現"清純"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國的楊鈺瑩、何影在這方面就是比酒井法子、松田聖子要強。奶聲奶氣作為一種表演特色未嘗不可,但完全脫離了聲帶的基本振動和氣息的支持就成了"做作"了。"讓聲帶歌唱"五個字同時可以具有三個內容:聲音意識不要以"嘴"為出發點,而是應以聲帶為起點,這是一種意識,(因為聲音實際上總是通過嘴巴出來的)始終應以聲帶為"起點";第二種是從生理上說的,在讓聲帶歌唱時,"軟齶的兩邊必需放下來",好像一直掛到脖子下面,這是在歌唱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因為它是解決聲帶緊喉嚨松的關鍵。齶弓鬆了,舌頭就自由了,下巴也放鬆了,喉嚨才可能打得開。反過來,齶弓一綳緊舌根立即下壓,造成聲道堵塞,一切全完了;第三種是指"聲音靠在氣上"(傳統唱法有此要求,歐美流行唱法同樣有此特點)因為歌唱方法的本質是氣息----聲門的阻抗,沒有積極的聲門張力----阻力又如何能和氣息產生阻抗?聲帶的調節是一切科學唱法的核心,通俗唱法當然也不例外,也是歐美唱法的區別於港台、日本唱法的標志之一。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聲音"質感"強,嗓音特色顯著。值得我國歌壇借鑒。
5、聲音必需充分唱出來的另一體現是吐字。盡管通俗唱法的吐字建立在平時說話自然的基礎上,但畢竟仍有程度上的差別。應該說歌唱吐字要比說話誇張得多,就如同演話劇時念台詞的吐字比平時說話要誇張的情況相同。通俗唱法的吐字在發聲時要求舌頭左右橫向拉緊,這一強調的目的是讓聲音更靠前,更清晰,舌頭好象一直處於英語中"get"、"let"、"like"那個位置上。通俗唱法的吐字沒有像中國民族唱法中"噴口"、"咬口",那樣講究。也不象西洋傳統發聲那樣,要求腔體打開如同打哈欠的位置上吐字。它始終要口腔後部盡量不要大於口腔前部。因此在歌唱時絕不能有意識去張大口腔後部,也就不要提軟齶。通俗唱法也不要求張大口,只需口腔前呈"喇叭形",不影響聲音靠前即可。(貓咪叫時的嘴巴形狀,形象地說明了唱法的口型要求)
曾有過這樣的情況:某女歌手平時歌唱時聲音很輕,可演出時音量很大;另一女歌手平時音量很大,在台上演出音量卻很小。為什麼呢?原來前者音量雖小卻有"質",而且聲音很靠前;後者音量大卻不集中,造成質感模糊。又因"靠後"----口腔後面大於前面;聲音雖大但出不來,等於不大。那麼是否通俗唱法就不能使用"靠後"的意識呢?回答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通俗唱法無論是意識還是效果都應是靠前的。只有在特定條件下,允許採取臨時"靠後"的權宜之計。這是指某些歌唱者在歌唱時下巴習慣性向前凸出,以至於造成聲道阻塞,為了矯正下巴的位置,允許聲音暫時"靠後",其目的是促使下巴退後。如果這樣做確能有助於矯正下巴外凸的毛病,但當錯誤一旦得以糾正之後,仍需按通俗唱法的"靠前"要求來歌唱。保加利亞著名聲樂教師勃倫巴諾夫曾斷言:歌唱的秘密是"靠前、再靠前"。為什麼要如此強調靠前?在西洋傳統聲樂界,曾有過"靠前"----"靠後"的長期爭論。原因是"共鳴"這個內容,常常容易讓人造成錯覺----讓自己的耳朵聽到振動,這種本能的習慣意識會讓唱者不自覺地讓自己把聲音安放在口腔後部----距離耳鼓膜最近的地方,造成了自以為聲音很響但人家聽起來並不響。在通俗唱法中同樣可能發生這種情況,絕大多數歌唱者忽視了唱者自我感覺和聽者實際感覺是兩回事這個客觀現實。在高音上的自我感覺,甚至和實際效果完全相反。如果一個歌唱者不能建立走這么一個概念----隨時不忘用自我的耳朵去聆聽自己的聲音----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聲音在聽眾耳朵中的實際效果的話,是絕對唱不好歌的。有些歌唱者自我感覺特好,實際卻完全相反。有些歌手唱得很好,卻老是自卑地認為自己唱得不好,要樣,這個問題在下文《唱法的誤區》中還要談到。"唱出來"就是"靠前"的本意,但傳統聲樂的靠前和通俗唱法的靠前在聲音效果上是截然不同的,通俗唱法就是要西洋傳統唱法中的"白聲",甚至可以說要求越"白"越好。
6、氣感:氣感不只是一種意識,更是一種"效果",上述呼吸中用上下腹對抗來建立支持是一種手段,這並不是說在歌唱時兩肋能保持張開的姿勢就算有了氣息支持的情況一樣,"氣感"正是對這種方法後鑒定。以教堂的鍾為例:如果這個鍾沒有掛起來就敲擊它,聲音短促而難聽;掛起之後再去調皮擊它,聲音會產生回盪的餘音,傳送十里之遙。氣感能使歌聲始終帶有回盪的"餘音",聽覺效果明顯不一樣,唱者的自我感覺是清楚地感到胸中有"回聲"。
以上幾點是通俗唱法實踐應用中必需注意的具體要求,盡通俗唱法是多制式、多層次的,這些要求卻是一致的。但對不同層次的歌手的具體要求標准可以有所區別。如果我們按能高能低、能強能弱、能剛能柔、能亮能暗這十六字為准繩,對高層次的要求:十六字全部到位;對中層次是部分到位;對低層次的可不講究到位。這是指技巧要求。有些歌星樂感達不到一流,而技巧卻是一流的,仍能達到一流之列。作為一流樂感的歌手,縱然技巧不足,也無損於他們成為一流歌手的可能,因為樂感在通俗唱法中畢竟是首要的。正因為如此,樂感不足的人唯一的出路只有通過技巧去彌補了,而技巧製造出來的力度對比、色彩對比以及高音的爆發力等技巧,即使不能達到"動心"的效果,至少可以達到"動聽"的效果。不可否認有這樣的事實:有些樂感較差的人,通過"製造"卻"激發"出了真的樂感,這叫弄假成真。
畢竟一流樂感的人是少數,渴望"製造樂感"的人是多數。基本功是培養"能力"的,"能力"則是技巧的基礎,學好基本功無疑需要付出一定的勞動代價,但也一定會有收獲。任何唱法模式,當經驗上升為理論時,都會發現它們有著自己的發音"套路",在聲樂專業術語上也叫"狀態"。西洋傳統唱法為建立這個"狀態"需要化費很長時間和精力。最終仍未必都側"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到頭來顆粒無收的也不在少數。通俗唱法的基本功相對要比起西洋傳統唱法要簡單,就如同芭蕾舞和現代舞的情況相似:芭蕾舞非要用足尖支撐,現代舞卻不需要,但在腰和腿方面都需要有"功"。芭蕾用"足尖"的特定要求與西洋傳統唱法要求在"喉頭沉底"的基礎上歌唱,同樣是難度很大,訓練的"耗時"自然也長。通俗唱法則無此要求。如果的抽掉了這項特殊要求就認為通俗唱法不需要基本功,結論未免輕率了。任何唱法模式,只要有技巧要求就必要基本功,只是按不同的美學效果來建立自己的不同"狀態"罷了。
㈤ 通俗唱法應該如何教學呢和美聲民族有何區別練聲是一樣的嗎
通俗唱法多用自然嗓音,吐字清晰,親切隨意。這種因通俗歌曲而產生的唱法,即可稱之為通俗唱法。既然是自然嗓音,吐字清晰,親切隨意。那麼應該說:只要是愛好通俗歌曲,音準、節奏和嗓音沒有太大的毛病,幾乎都可以學。所以,欲學者,其音樂素質是參差不齊的。如果用太多專業術語教課,會讓很多學習者丈二摸不到頭腦。那麼,我個人認為『通俗唱法」應通俗教。
下面就此闡述我的觀點:
我的教學過程和方法:由於我主要是教通俗唱法短訓(速成)大課,並為此積累近千個課時的教學經驗。我就此大概的說些我的教學過程和方法,分幾點說明如下:
1、在每期開課的第一天,我會讓每個人以清唱一段歌+自我介紹的方式互相認識。我趁此了解學生的嗓音、樂感、信心度等情況,並初步對他(她)們歌唱定位。
2、很多學習者因性格內向、信心度底等原因而缺乏主動性學習,甚至影響正常發音(主要就是不好意思在陌生人面前唱歌)。所以,我接下來的課,會圍繞放鬆和大聲朗誦及反復上台等訓練。增加學生的信心和鬆弛度。做到在台上要面子、台下就沒有面子。台上不要面子、台下就很有面子!
3、接下來就是呼吸訓練,我的呼吸訓練課是要打破常規練習唱歌呼吸技巧! 可以讓學員躺著、座著、玩著都可以練習!這樣既打破了因時間、場合而產生的約束訓練,還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4、再接下來安排的課就是各種通俗歌唱技巧訓練:包括通過發聲修復嗓音練習、高低音練習、顫音練習、弱聲練習、聲門撞擊練習、混合音掌握技巧、歌曲情感掌握技巧及本人自創的『意念演唱法」。
5、舞台表演基本技巧:通過文字視像做動作、模擬表演、調侃式報幕謝幕、小小品等方法授課。
6、經常加強與學生交流、隨時了解他(她)們進步狀況和需求,不斷糾錯和鼓勵。並保持輕松活潑的課堂環境,做到上課時是師生,下課是朋友。同時做到課外時間開通---除睡眠時間的隨時歌唱指導熱線。
7、最後安排多次模擬演(唱)出比賽,並我會逐個當場糾錯、指正。最後基本做到每個人都有較明顯的進步!
美聲,民族,通俗的發聲方法是不同的.
美聲注重共鳴,沒練過八九年的根本就不行.
民族嘛,跟美聲有點相似啦,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唱好的.
通俗最好唱,只要用正確的發聲方法,用感情,就能唱好了!
㈥ 有沒有專門學音樂的學校或培訓
(三峽廣場UME13樓合意音樂)揭秘通俗唱法,專門流行音樂。
課件案例:關閉唱法:從生理上說,叫做聲帶保持張力-阻力基礎上的縮短-變薄,這句話太專業化,在傳統美聲訓練中叫做關閉-集中,關閉是指唱者的自我感覺,集中是指聲音效果---聲音的「聚焦」。當今流行的歐美唱法都是採用的關閉唱法,高音聽起來非常有力度底氣,高度集中,像一條針尖般的聲線貫穿始終,代表人物邁克.傑克遜,惠特尼.休斯頓,Celine.Dion,中國有黃綺珊,林志炫,黃小琥,張惠妹,林俊傑,王力宏等。
沒有高音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技巧沒有高音,第二種是生理沒有高音。但是這兩種都是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來克服的。這種關閉技巧必須有專業老師的指導,否則很難掌握。如果你是第一種情況,那麼一節課就可以開發出你的高音,如果你屬於第二種情況,所需的訓練和時間會長點,最終也能得到高音。
鮑合意老師針對學員疑問進行的解答:
1、成人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定型了還能學唱歌嗎?
答:能,這個問題你只需問一下成人是否還學得來貓叫就已經回答。
2、不同年齡階段學習能力有沒有差異,我這個年齡階段適合哪種教學方法?
答:大體來說25歲以下是人的模仿和記憶能力較強的人生階段,而25到30歲的這幾年又因個體差異而可能具備25歲以下的強力或已經不具備25歲之前時的強力了。因此我們針對各個年齡階段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下:
0——6歲,採用自然教學法。
6——18歲,採用以規范教學法為主結合個性傾向的自然教學法。
18——30歲,根據其發展的方向和可以接受教學的時間總量分別採用規范教學法或自然教學法。
31歲以後,採用自然教學法。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不論你是哪個年齡階段,自然教學法都適用於將你歌唱的潛質引導和發展起來。
3、我是25歲以上的類型,我只想很快找到唱歌好聽的竅門能順利的表演一些歌曲,不想什麼mi ma en 的神秘感覺,因為我時間精力有限也不想麻煩我該咋辦?
答:這正是自然教學法要解決的問題和精髓所在。因為我們知道25歲以上的人群生理結構和心理傾向都已經定型和定向,再執迷傳統大學的規范教學法去試圖改變和塑造一個新的你已經不切實際,並且25歲以上成人不是明顯缺乏通俗演唱的底氣力量和情感詮釋能力,應該說25歲以上的你只是成長的過程中不經常選擇用歌唱方式表達你的人生自然情緒,你缺少這種習慣導致突然間讓你唱歌而顯得鴨子上架沒有想過,我們要做的只是幫助喚醒你知道原來架子就是那樣上去的。
4、聽你們說的那麼好那麼輕松,現在做演唱培訓指導的那麼多我該如何選擇?
答:先確定你或者你推薦的人所屬類型,真的不想學的很累的話,就去衡量各家培訓老師是否真的順應了你的個性傾向發掘你的自然,還是仍在試圖讓你規范的長跑;是否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萌發了唱歌的自覺沖動,還是讓你半天入不了主題;是否給你一種不知不覺就唱起來唱上去的音樂氛圍,還是讓你一直在那神秘莫測而不知雲霧?
有獨到講解和傳授能力的老師一定是讓學員愉快的完成了技藝行為能力增長之後方知原來是學習了一場,而不是鋼化的叫你自己去做,或說你這里不夠那裡欠缺,或長篇大論虛道理自己卻不范於其間。師者范也,至少在所學對象上師范也!
各位學員或意將要選擇演唱藝術學習的你,在選培訓老師之時除了聽他的言語傳授和表達是否讓你心悅誠服清晰易懂之外最好讓老師做演唱實戰(視頻也行)示範。
㈦ 我在廣州,我很想學通俗唱法,請問在廣州最優秀 最著名 的通俗聲樂培訓機構或老師 (請附上聯系方式)
《尹亮老師 廣州第一歐美流行聲樂工作室》簡介
《尹亮老師 廣州第一歐美流行聲樂工作室》
是華南地區唯一的一家專門從事專業歐美流行聲樂教學的流行聲樂工作室,主要從事歐美流行聲樂的教學和推廣工作。工作室成立於2009年,由廣州音樂人尹亮老師領銜執教,工作室嚴格按照唱片公司藝人培訓模式,採取個性化一對一精品教學,給學員提供最專業的上課環境。上課內容新穎獨特,講究形象型和實戰型,能夠快速的發現學員的不足,用最通俗易懂的詞彙,讓學員很快學會並且掌握!工作室開設課程有:《歐美流行聲樂長期班》《歐美流行聲樂歌手藝員培訓班》《歐美流行聲樂成人培訓班》《歐美流行聲樂聲樂高考班》《歐美流行聲樂成人速成班》並為優秀學員提供各類選秀比賽和商業演出的機會!
工作室的口號是:在最短的時間里,學會用最科學的方法唱流行歌!
《新歐美流行聲樂唱法》是由廣州音樂人尹亮老師創辦的全新唱法。尹老師根據音樂學院教授教學方式和自己多年專業的歐美聲樂學習,再加上錄音棚錄音和舞台的實踐,結合最新的歐美流行唱法,制定出一套科學有效的演唱方法。新歐美流行聲樂唱法:結合了錄音唱法和舞台唱法。唱法特點是低音區渾厚,中音區自然,高聲區明亮富有穿透力。唱法追求演唱者聲音的獨特性和自然性,最大限度的希望通過演唱者個人的獨特聲音和處理方式,來演繹詞曲作者和編曲所需要的演唱技巧和感情的真實性。
隨著科技日益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在當今社會活動中,歌唱表演、卡拉OK等形式已經成為了聯絡朋友,溝通感情的最好方式,歌唱得好能夠獲得眾人的傾慕,領導的贊許,還能展示自我良好的藝術素養與人格魅力。隨著中國文化產業的日益成熟,隨著《超級女聲》《快樂男聲》《超級巨聲》《超級星光大道》內地,香港,台灣等地的大型選秀比賽的舉行,當今的娛樂圈新人輩出,你是否也覺得你只要通過專業的培訓,也很有可能加入到藝人的行列,成為「選秀新人」!
由廣州音樂人尹亮老師創辦的《新歐美流行聲樂唱法》採用歐美流行唱法加上多媒體的教學方法,努力在最短時間內使得學員掌握歌唱技巧方法。唱法彌補了傳統音樂學院教學法中的不足,更加註重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按照唱片公司培養專業歌手、藝人的模式,採用全新的,自然、科學的教學方法,淺入深出、通俗易懂的教學手段,在解決聲音問題的同時使自身的性格、情緒得到調節,使每位學員都能夠在短期內迅速提升歌唱演藝水平,在社會各項活動中一展才華,同時達到愉悅身心的目的。
廣州音樂人尹亮老師簡介
尹亮老師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音樂家協會會員,
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會員,全國德藝雙馨優秀老師,
廣州音樂人,唱作型歌手,畢業於星海音樂學院流行音樂系,流行演唱專業。
曾師從於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教授鄒文琴(曾培養出吳碧霞,韓紅,雷佳等青年歌唱家)州知名通俗唱法教育家、星海音樂學院副教授趙健(曾培養出超女李娜,台灣超級星光大道王雯等)
尹亮老師擅長演唱多種風格(例如:jazz R&B rock pop等等)音域寬廣,聲音特點明顯,有很強的舞台感染力和穿透力,演唱技巧純熟,對歌曲風格的把握和情感處理非常到位!曾18歲時舉辦「個人原創作品演唱會」!
尹亮老師曾參加過多次國家級省級歌手大獎賽,獲得多次大獎!
2004參加mtv音樂電視台歌唱比賽一曲張學友《深海》獲得華南賽區冠軍!
2006參加廣州電視台舉辦的《誰是飈歌王》原創作品《不想你走》獲第一季冠軍等等!
尹亮老師從藝校16歲起至今從事演藝事業十幾年,曾於多位演藝界明星同台演出,如劉德華、王力宏、方大同、古巨基、施文斌、吳克群、張傑、春雷、解小東、林依輪、汪涵、馬克、何炅、李好、林志炫、馮曉泉、曾格格、那英、蕭亞軒、章子怡、鄭秀文、林憶蓮、金莎、陳琳、關心妍、金海心、湯燦、周筆暢、張也、李湘、楊鈺瑩等。
晚會有:《首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巨星演唱會》、《湖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湖南張家界生態旅遊節》、《廣州電視台企業頒獎典禮》、《香港UMC音樂節》、《廣東省電視台青春歌會》等等電視台邀請的晚會演出和錄制工作,有著豐富的舞台表演經驗,曾簽約於北京世紀天翔公司,新文唱片公司,受聘於廣州市流行前線藝術團培訓中心,當任培訓中心副校長兼藝人培訓主任一職,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方式嚴謹,新穎,具有創新意義,成為廣州流行聲樂教學界第一人,在教學期間,有多名學員參加比賽獲獎,並有學員出國演出,簽約唱片公司!
㈧ 求通俗唱法教學視頻
通俗唱法的十六字要求:「能高能低,能剛能柔,能強能弱,能亮能暗」。希望你能找到你喜歡的老師。
通俗唱法教學視頻
http://www.56.com/w22/play_album-aid-2876847_vid-MTk4NDAxMjA.html
通俗唱法教學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l78HAwGoaY/
胡曉晴教通俗唱法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9018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