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理論
1、在教學目的方面,現代教學理論主張,教育不僅培養未來社會的勞動者,而且要培養文明幸福的人。即在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勞動本領,提高他們的智慧水平,形成較高的政治素質,為未來社會服務的同時,還要使學生獲得生活經驗和生活能力,為將來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2、在教學任務方面,現代教學理論主張教學任務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知識和培養品德,而且要使學生獲得能力,發展智力,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質,形成良好健康的品格,教會學生學習。
3、在教學原則方面,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內因,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是教學效果的體現者。
4、在教學內容方面,強調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結構和典型範例,強調學科之間的內部聯系。教學內容的選擇注意適應性、適用性、時代性。
5、在教學過程方面,要讓學生認識活動的特點和目的,引導他們探索式的學習,自我感知記憶活動的規律,進而提高認識能力。主張教學過程不是固定不變的。
6、在教學方法方面,認為不是選擇適合於教學方法的兒童,而是選擇適應於兒童的教學方法;
7、在教師的作用方面,認為教師不僅要指出學生學習的方向,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影響,而且要不斷地指導學生提高智能,得到發展。提倡教學民主,師生關系和諧,教師要熱愛學生,特別強調的是熱愛所有的學生(包括後進生)。8、在教學形式方面,認為以課堂教學為主,輔之以分組教學、程序教學、設計教學、個別教學等形式,因材施教,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每個學生的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
② 教育學有哪些著名理論
分析如下:
一、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1)馬斯洛的動機理論是依據人類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層次,由下而上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實現是高層次的需要。
(2)需要的出現遵循著層次排列的先後順序,一般來講,人在低級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才會產生對高一級需要的追求。
(3)如果一個人的衣、食、住條件尚未得到保障,那麼他會全力以赴工作,以獲得最基本的物質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後,他才會考慮如何進一步學習,如何獲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自我實現等等。
二、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1)在一般情況下,動機愈強烈,工作積極性愈高,潛能發揮的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與此相反,動機的強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隨著動機的增強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證實,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並不是線性關系,而是倒u形的曲線關系。
(2)上述研究還表明:動機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據任務的不同性質會有所改變。在完成簡單的任務中,動機強度高,效率可達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難度適中的任務中.中等的動機強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復雜和困難的任務中,偏低動機強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四、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1)心理學研究證明,遺忘是有規律的。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先對遺忘現象作了比較系統的研究。他選用無意義音節作為學習材料,為了盡量避免已有的經驗對學習和記憶的影響。
(2)實驗時先讓受試者將材料記熟,之後再分別按不同的時間間隔重新學習這些材料,將重學時所節省的時間或次數作為指標,用以測量遺忘的進程。
(3)結果表明,學習材料記熟後,經過l/3小時再重新學習,可以節省58.2%左右誦讀時間;經過一天之後再學習,可節省33.7%左右誦讀時間;六天後再學習,節省時間就緩緩地下降到25.4%左右。艾賓浩斯依據這些數據資料繪制了著名的遺忘曲線。
(4)之後,一些心理學家選用無意義材料或有意義材料對遺忘的進程進行重復實驗,結果與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五、從遺忘曲線中可以看出遺忘的進程:
(1)遺忘是先快後設的。識記材料後在頭腦中保持材料的數量隨時間的延長而遞減,在識記後的短時間內特別迅速,遺忘最多。
(2)遺忘是不平衡的。保持數量隨著時間的延長漸趨穩定,遺忘的速度逐漸緩慢。
(3)總的趨勢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後忘得慢,忘得少。
六、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規律:
(1)服從規則,認為規則是神聖不可改變的。
(2)從行為的物質後果來判斷是非,而不是從動機來判斷好壞。
(3)單方面尊敬權威,有一種遵守成人標准和服從成人規則的義務感。
(4)看待行為有絕對化傾向(或全對,或全錯),不能設身處地看問題。
(5)贊成嚴懲,認為受懲罰的行為本身就說明是壞的。把自然法則與道德法則相混沼,以為不端行為會受到自然力量(上帝)的懲罰,所以認為人們生病受災乃是自己行為不端的結果。
(2)現代教育理論擴展閱讀
1、教育學是一門研究教育現象、教育問題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它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通過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研究來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2、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近代心理學、生理學的發展,為科學化教育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
3、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如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生產、經濟、文化、人口之間的關系。
4、教育活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教育內部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之間的關系,中學教育中教育目標與教學、課外教育之間的關系,教育、教學活動中智育與德、體、美、勞諸育之間的關系,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與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間的關系。
5、學生學習活動中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等等都存在著規律性聯系。教育學的任務就是要探討、揭示種種教育的規律,闡明各種教育問題,建立教育學理論體系。
6、基本觀點:
(1)教育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存在脫離社會影響的教育。
(2)教育起源於社會性生產勞動,勞動方式和性質的變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內容的改變。
(3)現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
(4)現代教育與現代大生產勞動的結合不僅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與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繫上,教育一方面受它們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對獨立性,並反作用與它們,對於促進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6)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辨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即要看到教育現象的復雜性,不能用簡單化的態度和方法來對待教育研究,又要堅信教育現象是有規律可循的,否則就會陷入不可知論和相對論的泥坑中去。
(7)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為教育學的發展奠定了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在實際教育學研究過程中,許多人沒能很好地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往往犯一些簡單化、機械化的毛病,這是我們在學習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時應當特別注意的。
7、批判教育類
(1)20世紀70年代後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也是當前在西方教育理論界佔主導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國的鮑爾斯、金蒂斯、阿普爾、吉魯,法國的布厄迪爾等。
(2)代表性著作有鮑爾斯與金蒂斯的《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1976)、布厄迪爾的《教育、社會和文化的再生產》(1979)、阿普爾的《教育中的文化與經濟再生產》(1982)、吉魯的《教育中的理論與抵制》(1983)等。
8、基本觀點是:
(1)當代資本主義的學校教育不是一種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維護現實社會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會差別、社會歧視和社會對立的根源;
(2)教育是與社會相對應的,有什麼樣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就有什麼樣的學校教育機構,社會的政治意識形態、文化樣態、經濟結構都強烈低制約著學校的目的、課程、師生關系、評價
(3)批判教育學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實背後的利益關系,幫助教師和學生對自己所處的教育環境及形成教育環境的諸多因素敏感起來,即對他們進行「啟蒙」,以達到意識「解放」目的,從而積極地尋找克服教育及社會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
③ 有關現代教育理論的專著有那些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夢》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3、《蘇霍姆林斯基選集》蘇霍姆林斯基 著 譯者:蔡汀 王義高 祖晶 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4、《終身教育引論》保羅·郎格朗《終身教育引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教育管理專業必讀書目】
5、《明日之學校》杜威著,趙祥麟、王承緒編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6、《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楊漢麟譯,作者(英)伯特蘭·羅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1.6
7、 《愛彌爾》 (法)盧梭,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
8、《教育過程》(美國,布魯納) 邵瑞珍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2
9、《教育過程最優化》(蘇)巴班斯基 吳文侃等譯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
10、《和老師的談話》(贊科夫)[蘇 贊科夫著 杜殿坤譯
11、《多元智能》(美)加德納 著,沈致隆 譯,新華出版社出版
12、《大教育論》(捷克)誇美紐斯,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修改,用《大教學論》的書名重新出版。影響歷史進程的一百本(社會科學類)
13、《普通教育學》(德)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4、《教育論》(英)斯賓塞《教育論》19世紀下半期英國功利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教育家。胡毅譯,人民教育出版社
15、《科學與教育》(此書寫於1893年)【英】赫胥黎,人民教育出版社版1990
16、《教育漫話》(漢譯世界教育名著叢書)英 約翰·洛克 著,徐 誠 、揚漢麟 譯,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1999
17、《成功智力》美國 斯騰伯格 俞曉琳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1
18、《人的教育》,福祿倍爾(福祿倍爾:幼兒教育之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19、《審美教育書簡》,席勒著 范大燦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4年版。
20、《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 單中惠楊漢麟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12
二、理論視野
1、《葉聖陶教育文集》葉聖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獲得國家圖書獎年版
3、《愛心與教育》<1999年,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出版,這本書同時獲得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大獎、冰心圖書大獎和中國教育學會「東方杯」科研成果一等獎。李鎮西著,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
4、《科學家論教育》蘇州大學教授周川著,江蘇教育出版社
5、《教育——財富蘊藏與其中》1996年,教育科學出版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 世紀教育委員會
6、《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972年,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7、《第五項修煉》美彼得·聖吉著 郭進隆譯 楊碩英審校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02.8.1
8、《別國的學校和我們的學校》;(英)埃德蒙·金著,王承緒等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中國教育思想史》郭齊家,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6;(專著《中國教育思想史》曾先後在大陸和台灣出版,獲全國第一屆優秀教育圖書一等獎及全國首屆優秀教育理論著作優秀獎,以後又被外文出版社譯成英文)
10、《外國教育思想史》單中惠,陝西教育出版社,單中惠,朱鏡人 編著
11、《教育基礎》 江蘇教育出版社
12、《教育心理學》
13、《教育研究方法導論》
14、《心理學》 江蘇教育出版
④ 現代教育理論求解答
填寫的空白:
1。在課堂上,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心理工作的效果。
2所學校是主要的社會組織(社會)過程中,學校教育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
3的感知教材,學生的思維(正) 。學習更容易。
4。元智能理論關注的是不聰明(高和低),但智能(類型)
5(接觸)和(思維)學習者的意義建構。
6。當一個孩子的心不穿(冷漠冰封裝甲)每一個不及格的分數,會讓孩子感到痛苦,是他的一個巨大的災難。
7名學生從教師口中聽起來知識的發展是不是真正的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只能抑制兒童(活力)和阻礙兒童創意人才。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發現者)(研究員)(探險家)
如果一個人只是在表現自己(分數),那麼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是等於沒有表達自己的載體是人類最重要的精神閱讀(書籍)。
10。
說明:這是10個考試昨天,我填的空白,供大家參考。
⑤ 現代教育理論
1,因才施教的原則。2,舉一反三的教學方式。3,滿堂灌的教學,違背了啟發式的教學方法。4,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5,啟而不發是無的放矢,違背了循序漸進的原則。
⑥ 現代教育理論的創立者
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
1.學生是教育的客體
其一,學生是教師分析研究的對象,是教師教育的對象,不能顛倒兩者的位置。
其二,在教育過程中,學生作為管理教育對象,自覺服從教師合理的調度,在教師的指導下,規范地學習是學生的基本任務。
2.學生又是教育的主體
⑦ 開辟了現代教育理論的先河是誰
開辟了現代教育理論的先河盧梭
他認為,每個兒童的心理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須按照 個別的形式進行教育。 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有著巨大的反封建的進步意義。他強調教育必須順應兒童身心發展特 點,大大提高了兒童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使學生成為教育的主體,與以教師為主體,殘害 兒童身心的封建教育是完全對立的, 開辟了現代教育理論的先河。 盧梭關於教育三個來源之 間關系的論述,雖存在著形而上學的觀點,但已初步認識到遺傳、教育、環境對人的發展的 作用,對教育學理論的發展是有意義的。
⑧ 考教師招聘,現代教育理論怎麼復習
1、以課本為本,以考綱為綱,把課本吃透。考題肯定是根據指定的教材出,不是根據某家出版社的教輔材料出。平常的考試題目,幾乎百分之百都可以在課本中找到原型——當然經過多層的綜合和深化。
2、三遍讀書法。第一遍應該以整體瀏覽為主,爭取明白全書概要,不要求理解每個具體知識點;第二遍才細致的理清重點難點;第三遍就是重新梳理,記憶背誦知識點。這樣三遍下來,這本書才算基本上看過了。
3、書看得差不多了,知識體系也整理好了,接下來開始做題。做題必須把握一個原則:先求精,再求多;先求慢,再求快;先求質量,再求數量。
4、背題。所謂背題,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並不是說一定就要把整個題目背下來。而是做了以後,把做過的練習冊.試卷等等都保存起來,以後每隔一段時間拿出來看一看。
⑨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有哪些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現代教學觀:
教學觀支配著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決定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採取的態度和方法。由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化是現代教學觀。現代教學觀要求使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著眼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即著眼於培養學生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
一、教學以及教學觀的含義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的基本實踐活動。
教學觀就是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或對教學的主張,具體地說,就是教師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對象等基本問題的認識。教師從這一認識出發,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程,並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對教育對象所採取的態度。因此,有什麼樣的教學觀就有什麼樣的教學行為,不同的教學行為必然導致不同的教學效果。
二、現代教學觀基本主張
1、學科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教學的基本價值、基本作用、基本任務都決定了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全面育人。
在教學過程中以誘發學生的「主動性」為出發點,滲透「教育性」,著眼「創造性」,貫穿「實踐性」。從而達到學生主動參與,在學習中受到教育,發展能力等教學的根本目的。
2、從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
(1)在教育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應正確認識:1.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2.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3.學生是具有能動性、充滿活力的人。
(2)創建全新的教學方法。
從四方面轉變:1.從注重學生的外在變化轉向注重學生的內外變化。2.從強調學習的結果轉向強調學習的過程。3.從單純的教師教轉向師生共同活動。4從封閉的教學組織形式轉向開放的教學組織形式。
3、從「教學生學」轉向「教學生自己學」。
現代教師觀
教師觀是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對教師職業的特點、責任,教師的角色以及科學履行教師職責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等方面的認識。
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學行為。
一、關於教師
教師定義廣義:凡是增進他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他人思想品德形成的人,都可以稱作老師。
狹義:指學校教育活到中的教師。
1、教師的作用
(1)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傳遞和傳播人類的文化科學技術知識,對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起著橋梁作用。2.培養人良好的思想、塑造人高尚的品德。
(2)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這是因為:第一,教師是代表社會要求的施教者。第二,教師是專門的教育工作者。第三,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相輔相成。教育的過程的客觀規律是:教師主導作用的正確的、完全的實現。其結果必然是學生主動性的充分發揮。
2、教師在社會中的地位
教師既然在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他們的社會地位自然應該是崇高的。在我國,一直存在著尊師的優良傳統。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教師必將成為讓人羨慕和受人尊敬的職業。
二、現代教師觀念的基本內容
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形成的對相關教育現象、特別是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所教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學行為。
1、現代教師的使命
(1)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2)擔起「重塑中國人」的重擔,實施素質教育,切實提高民族素質。
(3)勇於創新,並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教學風格。
2、現代教師的勞動特點:
復雜性、示範性、創造性、長期性、前瞻性
3、現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1)正確的教育觀念
(2)良好的職業形象
(3)多元的知識結構
(4)多向的教育交往
(5)完善的能力結構
(6)健康的心理素質
4、現代教師應具有的專業精神
(1)敬業樂業精神
(2)勤學進取精神
(3)開拓創新精神
(4)無私奉獻精神
(5)負責、參考精神
現在學生觀
學生觀即人們對學生的基本認識和根本態度,是直接影響教育活動的目的、方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學生是發展的人
1、學生是具有生命意義的人
2、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學生
(1)學生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2)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3)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
(4)學生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
⑩ 請論述" 傳統教育理論"與"當代教育理論"的區別和聯系
⒈什麼是傳統教育 對於什麼是傳統教育?目前人們對它的認識主要有以下三種: ⑴認為傳統教育是一個西教育史上的一個特定的概念 美國教育家杜威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把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為代表的教育理論稱為「傳統教育」,把自己提出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稱為「現代教育」或「進步教育」。1899年,杜威在《學校與社會》一書中,第一次使用同「現代教育」相對的傳統教育的概念。他揭露傳統教育只是單純傳授知識,在課堂上很少或根本沒有兒童的活動。 ⑵認為傳統教育的概念不能與社會歷史階段的劃分相脫離。認為與古代社會(以手工工具為主要勞動工具的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與現代社會(發機器生產為基礎的社會,它從資本主義社會開始)相對應就有古代教育和現代教育。現代教育之前的教育就傳統教育。 ⑶認為凡是適應過去的經濟政治制度、生產方式、文化體系所形成的教育觀念、方式、制度、體系,都可稱為傳統教育。傳統教育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與現代教育相對的應的概念。一般來說,對傳統教育不應給以一個固定不變的時間界說。柏拉圖的教育理論在他當時的時代,就不能稱為傳統教育理論,但與誇美紐斯的教育理論相比,柏拉圖的教育理論則是傳統教育理論。同樣,誇美紐斯的教育理論與杜威的教育理論相比,則又是傳統教育理論。資產階級教育家把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教育稱之為傳統教育。資產階級教育家杜威,又把資產階級教育家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叫做傳統教育理論。但是也不能認為凡是過去的教育,以往的教育、甚至昨天的教育,都視作是傳統教育。如果是這樣的理解,則把傳統教育變成了每天、每時、每刻都在變動、永遠不能相對確定的概念。 傳統教育並不是過時的、陳腐的教育,對傳統教育不能一概否定。傳統教育中有好的、優秀的一面,為歷史所繼承;也有過時的陳腐的一面,需要加以揚棄和改造。這是因為,現代社會是從過去的社會不斷演變發展而來的,過去的許多東西對現代來說,仍是有用的、可行的。我們需要改革的是那些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傳統教育;對那些仍然適用、甚至是優秀的東西,則需要吸收、繼承和發揚。
⒉現代教育 對於什麼是現代教育同樣存在三種不同的看法: ⑴認為現代教育是一個特定的概念,專指杜威的教育理論。現代教育提倡以兒童興趣為中心,以兒童的經驗為中心,以社會生活為中心。 ⑵認為現代教育的概念是和社會歷史階段的劃分相一致的。認為與古代社會(以手工工具為主要勞動工具的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與現代社會(發機器生產為基礎的社會,它從資本主義社會開始)相對應就有古代教育和現代教育。認為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徵是由現代生產決定的。 ⑶認為現代教育是與傳統教育相對應的概念。它主要是表示適合當今現代社會、現代生產體系、現代經濟體系、現代文化體系、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教育觀念、形態和特徵,表示現代需要提倡和應用的教育思想、制度、管理體系、內容、方式、方法等等。現代教育所批示的內容也隨著時代不斷變化。